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保护

合集下载

侗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创新

侗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创新

侗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创新作者:谢韵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1期关键词:侗族木构建筑吊脚楼;传承保护;设计创新一、侗族传统建筑吊脚楼的现状分析位于广西柳州的三江侗族自治县,是一个以侗族少数民族为主的自治县,其建筑形式主要保留了传统的木构建筑吊脚楼的建筑特点,这也是千百年来生活在此处的少数民族人民优秀的智慧结晶,可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一体现侗族传统文化特点的建筑形式正在逐渐消失,主要原因是吊脚楼多采用木结构为建筑形式,这样的建筑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主要支撑的木头会出现歪斜和被虫蚁啃食的危险,而由于是木头搭建,室内采光得不到很好的支持,导致室内常年昏暗无光,木结构的防火性能也达不到消防要求,最重要的是,水电管线不好接通,使得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故而需要对其以现代设计手法进行再设计,而如何在保持侗族文化的同时达到人类生活需求,这就需要对侗族传统建筑吊脚楼进行合理的设计规划。

吊脚楼属于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智慧财富,其不需要钉子仅通过榫卯相接就可建造的特性,使得其成为了吸引全世界目光的中华财富。

在这一艺术瑰宝遭受危机的时刻,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已经越来越重要。

二、传统建筑吊脚楼的建筑外部保护吊脚楼作为侗族传统建筑的代表,也是侗族人民生活所离不开的建筑形式,在现代社会发展越来越迅速的时代中,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正在逐渐取代以木结构为主的吊脚楼建筑形式,为了弘扬和发展侗族文化精神,弘扬侗族少数民族特点,吊脚楼不应该被时代淘汰,而是需要运用现代技术将其传承和保护,作为侗族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对于吊脚楼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分为外部保护和内部保护两部分,在建筑外部保护上,应注重其原本的木结构特点,不应将木结构特点磨灭,从建筑整体上以底部为钢筋水泥为支撑地基,上层为木结构的建筑形式取代传统的整体结构形式,并在建筑外部辅以木结构支撑,最大限度的从外部还原吊脚楼木结构建筑的特征。

祖辈赋予温度的民居

祖辈赋予温度的民居

22高定村鸟瞰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23发现广西价值 展现至美广
西
祖辈赋予温度的民居文/图 

浥春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主要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 12 个世居民族。

各民族因其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审美志趣不同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风格。

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再加上持续不断的文化碰撞与交流,共同造就了形态丰富、风格多样的各族民居建筑,这是广西人民的智慧结晶,亦是各民族文化的表现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

广西壮族传统民居可分为干栏和地居两大类。

干栏式民居因适应广西的山区地形与湿热气候特点得以保留和传承下来,并在各区域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传统的地居类型在壮族聚居区主要表现为传统干栏式民居地面化形成的次生形态,而在汉文化强势的东部地区则全然接受了汉族地居建筑的模式。

广西汉族民居体现广府式民居、湘赣式民居和客家民居的特色,同时也反映出一定的地域特点。

广西其他世居少数民族民居具有如下整体特征:偏居山区的少数民族以干栏木构为传统民居的基本形式;在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交会融合的地带,逐渐衍生出干栏式民居地面化的过渡形态;在汉文化占主流的区域,则出现了完全汉化的地居形态。

作者简介韦春硕士生导师,任教于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
学院建筑规划系。

主要从事广西传统聚落、地域建筑、近代建筑、建筑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发表相关学
术论文多篇。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壮族的传统民居与建筑材料

壮族的传统民居与建筑材料

壮族的传统民居与建筑材料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在壮族传统文化中,民居和建筑材料扮演着重要角色,展现出独特的风貌和建筑技艺。

本文将介绍壮族的传统民居和建筑材料,并探讨其在壮族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特点与建筑风格壮族的传统民居以木结构为主,一般分为堂、居住区和厨房等不同功能区域。

整体建筑通常采用抬梁式构造,檐角翘起,屋顶呈翼型或拱形,给人以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壮族的传统民居多层楼房,通过板梯或梯子连接各个楼层,形成独特的建筑景观。

墙壁一般用竹篾或木条编织而成,外墙则采用剪砖或夯土等技艺,使得建筑造型更加美观大方。

在建筑风格方面,壮族的传统民居常常注重兼收并蓄。

壮族建筑融合了汉族、苗族、瑶族等邻近民族的建筑技术,形成了独特的壮族风格。

例如,在屋顶布置方面,壮族建筑采用屋角木梁、砖墙勾缝等细节处理,展现出民族建筑的精细和独特之处。

同时,壮族的传统民居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建筑材料多采用当地资源,如竹子、木料、石头等,使得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二、建筑材料的特点和应用壮族的传统民居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丰富多样,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壮族的智慧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1. 木材:木材是壮族建筑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

壮族人熟练运用木材进行屋架、柱子、梁等建筑构件的搭建。

木材具有良好的抗震性和适应性,能够在自然环境中有效地消除声音和吸收湿气。

同时,木材还能够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和温度的稳定,使得民居具备良好的居住环境。

2. 石头:壮族的传统民居常常使用石头来筑墙和铺地。

采用石头建筑,能够增加整个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同时石头还能抵御火灾和潮湿,使得民居更加安全可靠。

此外,石头具有独特的纹理和质感,为建筑注入了一份独特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3. 彩绘:壮族的传统民居常常以壁画和彩绘作为装饰元素。

壁画常常以纹身和图案为主题,通过图形和颜色的运用,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彩绘不仅增添了建筑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彰显了壮族人民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浅析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的设计特征及参考手法

浅析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的设计特征及参考手法

浅析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的设计特征及参考手法
广西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建筑民居。

这些民居具有独特的设计特征和参考手法。

1. 建筑形式多样: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包括有楼、木屋、板楼、地洞等多种形式。

地理环境和部落特点是影响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

2. 使用地域特色材料: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多采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如木材、竹子、黏土、石块等。

这些材料既符合当地气候条件,又显示了民族文化的特点。

3. 考虑气候特点:广西气候炎热潮湿,建筑设计中考虑了通风、遮阳等因素。

例如,建筑通常开有门窗,利于空气流通,阳台和遮阳棚等设计可以有效降低室内温度。

4. 贴近地理环境: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有些民居建在山上,适应了山地的地理特点;有些建筑则依水而建,与河流湖泊相连。

5. 装饰文化特色: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的装饰往往展现了当地民族的建筑风格和民俗文化,如独特的图案、雕刻和彩绘。

这些装饰元素不仅美化了建筑,还传递了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总的来说,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以其多样性、地域性和文化性而独具魅力。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特点,以期达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目标。

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研究

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研究

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研究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村落和民居文化逐渐流失,广西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其传统村落和民居文化独具特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的地理特点和研究意义。

一、广西传统村落的地理特点广西地处南亚热带和北亚热带交界地带,地势起伏,山地和平原交错分布,气候湿润,生态环境优美。

广西传统村落多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主要依山傍水,布局灵活多样。

同时,广西传统村落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独特,紧邻云南、贵州和海南,与东盟国家相邻,地域交通发达,形成了独特的交流和融合文化。

此外,广西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各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也为广西传统村落带来了多元化的特色。

如壮、瑶、苗、侗等民族的传统村落在广西广泛分布,各民族的传统建筑、服饰、饮食、习俗等文化要素都在传统村落和民居中得到了体现,形成了广西独特的民居文化地理。

二、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的研究意义1.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广西传统村落和民居是广西民族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承场所。

通过对传统村落和民居的地理特点及其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推动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通过记录和研究,可以挖掘出这些村落和民居中独特的文化要素,对于广西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加强和发扬具有重要的作用。

2. 促进地方经济和旅游业发展广西传统村落和民居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地方特色,通过研究传统村落和民居文化的地理分布和特点,可以为地方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例如,根据文化地理研究的结果,可以合理规划和开发旅游线路,提升传统村落和民居的吸引力和知名度,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

3. 推动城市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广西传统村落和民居文化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然而,通过研究传统村落和民居的地理特点和文化要素,可以推动城市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广西壮族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作为广西壮族重要的民居形式,传统聚落既是壮族人民的居住地,也是他们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通过研究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可以深入了解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建筑特点和文化传承,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广西壮族的传统文化。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分布广泛,形式多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七大传统聚落:阳朔聚落、苗寨-打玛聚落、龙脊梯田豪宅聚落、提鞋楼聚落、花山岩洞聚落、龙胜柒僮村、宜州杀马坡。

阳朔聚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是广西地区最具特色的传统聚落之一。

阳朔聚落以其独特的山水风光和传统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

在阳朔聚落中,壮族人民的民居多为木质结构,屋顶覆盖石板或茅草,建筑结构简洁、实用。

同时,阳朔聚落还保留了传统壮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风俗,如手工艺品制作、壮族歌舞表演等,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壮族文化的窗口。

苗寨-打玛聚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从江县。

这个聚落以苗族特色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而闻名。

在苗寨-打玛聚落中,苗族人民以木质、土坯和石块等天然材料建筑其民居,建筑形式独特、造型精美,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龙脊梯田豪宅聚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

这个聚落以其独特的梯田景观和传统的土木结构建筑而闻名。

在龙脊梯田豪宅聚落中,民居多为木质和土坯砌筑,屋顶多采用茅草覆盖,建筑形式与梯田景观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壮丽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

提鞋楼聚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

这个聚落以其独特的“摩崖石”建筑风格而闻名。

在提鞋楼聚落中,民居多为石质建筑,建筑形式简约、大气,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坚韧和勇敢。

花山岩洞聚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

这个聚落以其独特的岩洞建筑而闻名。

在花山岩洞聚落中,民居多为采用自然山洞石室和石质建筑结合的形式,建筑形态奇特、富有变化,在保持自然原貌的同时,也体现了壮族人民的智慧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广西地方标准《美丽乡村 传统民居保护规范》

广西地方标准《美丽乡村 传统民居保护规范》

ICS130.020.01Z 06 DB45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DB 45/T XXXXX—2019美丽乡村传统民居保护规范Beautiful village specification for traditional homestay protection(征求意见稿)2019-XX-XX发布2019-XX-XX实施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宾阳县人民政府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宾阳县陈平镇人民政府、宾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宾阳县农业农村局、宾阳县陈平镇名山村民委员会、宾阳县十里梅林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美丽乡村传统民居保护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传统民居的术语和定义、利用、日常保养、修缮和保护。

本标准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乡村传统民居保护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095 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 50039 农村防火规范GB 51017 古建筑防雷工程技术规范LB/T 065 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DL/T 5717 农村住宅电气工程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3.1传统民居具有地方建筑风貌和特色,同时又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民宅、祠堂、牌坊、书院、楼、台、亭、阁等传统民用建筑。

4 利用4.1 传统民居可改作具备住宿、旅店等功能的民宿建筑,并符合LB/T 065的规定。

4.2 传统民居可建立博物馆、文化室或设置为参观游览场所。

4.3 传统民居的所有者、使用者应负责对其使用的传统民居进行保养维护。

5 日常保养5.1 卫生5.1.1 应配备垃圾桶、垃圾箱等垃圾分类投放和收集设备设施,并符合GB/T 19095的规定。

5.1.2 传统民居的室内环境应保持干净、整洁,无异味,定期进行清洁和卫生消毒。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布日期】2012.12.05•【文号】民委发[2012]197号•【施行日期】2012.12.0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民族区域自治正文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民(宗)委(厅、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已经委务会审议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12年12月5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一、前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且比例较高,生产生活功能较为完备,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及其聚落特征明显的自然村或行政村。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村寨风貌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文化特色,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聚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类型中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凝聚了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结晶,体现了中华文明多样性,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源。

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做好这项工作,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各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村寨多位于边远落后地区,贫困问题突出;受自身条件限制,传统经济转型困难;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遭受巨大冲击;受多种因素影响,许多传统民居被造价低廉的简易建筑所取代,村寨的民族特色和乡村特色急速消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保护
摘要: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大国,具有五十六个特色各异的民族。

加强民族融合与少数民族居民的保护是当代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广西少数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的保护,有利于落实相关国策,增加社会和谐与稳定程度,共同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弘扬少数民族文化。

因此,本文以浅谈广西少数民族居民保护为题,对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特点进行分析,了解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的保护基础,提出切实可行的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保护对策。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特点;保护对策
前言
广西少数民族的民居是其生活的重要场所,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生产功能。

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不仅是一种建筑物,更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民居的保护,就是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面对社会文明的快速进步,现代化气息越来浓重,这对少数民族民居的保护非常不利,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存与弘扬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因此,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之下,加强广西少数民族居民保护是有巨大的社会现实意义的。

1.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特征分析
受到历史文化与经济政治条件的影响,广西少数民族的民居呈村屯状分析。

加之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的影响,广西少数民族的民居大多以田为基础而存在,因田设村,以地立寨是民居存在的重要特
征。

广西少数民族的民居分布于山顶、山腰等不同的区域,规模大小不同,风格迥异。

下面,我们就来对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特征进行简要的分析:
1.1地形运用合理,建筑形式多样
山与河是广西少数民族民居分布的主要依据,这样居民的生活会更加便利,也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开展。

广西地区耕地少山岭多,一些居民为了腾出平地进行农业活动,往往将民居设在山岭上,呈阶梯状分布。

广西北部的居民为了应对多雨且潮湿的天气,会建设吊脚楼,上面为人居住所用,下面用来进行牲畜的饲养。

而东北部的居民则会建筑硬山搁檩式的民居,当一些外族人迁入到广西之后,为了应对炎热且多雨的气候,会将民居的大门建筑为向内收缩的形状,留下一个人们出入的缓冲区域,方便雨天在檐廊下休息。

另外,出于同样的目的,民居的大门之下还会有一道相对较矮的门,这是为了杜绝家禽闯入室内的情况发生,也是为了杜绝雨水飘入室内。

1.2建筑风格因生活风俗而不同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族的价值观与生活习惯、风俗习惯等等,这些思想因素会在民族的建筑风格中得以体现,对于建筑的布置与空间具体形式都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拿侗族来举例说明,在侗族的公共活动场所当中,鼓楼是其中心建筑,因为他们喜欢在室外进行活动,从而使得戏台与风雨桥等成为了地方特色的建筑物。

就具有商业功能的建筑来说,骑楼是具有商业集市功能的建筑物。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广西少数民族的建筑物将各种功能集于一身,
形成了结构简单但功能齐全的建筑物。

2.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保护的对策分析
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加强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的保护工作力度已经成为文化保护机构的重要工作内容。

下面,我们就来对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保护的对策进行简要的阐述:
2.1加强政府部门的重视
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文明,许多地方都在进行现代化建筑的建设,使得一些具有少数民族地方特色的民居面临拆迁的危险。

因此,加强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保护工作,必须要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相关的政府部门应当根据当地的民居分布情况制定出民居保护对策,使具有少数民族风格的民居得到保留,从而使广西少数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

政府更加加强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保护的宣传工作,联合媒体与当地的文化传播机构,对民居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宣传,使更多的人士意识到民居保护的必要性,从而实现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保护工作效率的提高。

2.2呼吁少数民族保护原生态建筑
原汁原味的建筑体现更多的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因此,相关部门要呼吁人们进行民族原生态建筑物的保护。

但这并不是要人们不去接触日新月异的建筑风格,也不是要人们杜绝与外界的交流,只是将更多的原始的民族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到建筑当中,使得民居仍然可以具有广西少数民族的风格。

从建筑的形式来讲,原生态的建筑
要更加符合广西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信仰。

从建筑的内容来讲,原生态的民居与其它建筑物更能给当地人们带来生活与生产上的便利。

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原生态建筑的保护已经成为必然手段。

2.3推动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保护区域的建设
无论什么样的保护形式与保护力度,原始性的广西少数民族民居都会受到现代化文明的影响。

在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特色民居在消失。

因此,当地政府可以选择最具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民居区域进行重点保护,规定这一区域中的民居不可进行拆除与重建,也不能融入其它民族的文化,以此来确保单纯具有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民居被中保留下来。

进行广西少数民族居民保护区域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政府部门首先要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其次,加大这此项建设工程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投入,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保留与弘扬做出努力。

结语
综上所述,每一个地方的民居都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广西少数民族的民居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承载,加强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的保护工作,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本文以此为目的,对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的特点与保护对策进行了阐述,希望以此加强当地政府部门对于特色民居保护的重视,采取有效的对策实现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的保护,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郑培;连璐;冯慧.浅析具有陕西特色的居住建筑[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10)
[2]蒋巍.浅谈关中传统民居的现代适应性转型[j].新西部.2010(05)
[3]吴育忠.贵州喀斯特地区民居建筑风格研究——以铜仁地区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05)
[4]王玉靖.浙东宁波地区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j].城乡建
设.2006(05)
[5]吴青燕.徽派传统民居建筑与现代装饰[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