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活用

合集下载

名词的活用

名词的活用

名词的活用名词活用,是指在句子中,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把名词临时用为别类词。

文言文中的名词活用一般有四种情况: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名词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时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宾语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籍:登记2.副词作状语+名词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陈涉世家》)篝火:点燃篝火3.能愿动词(能、欲、可、当) +名词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鸿门宴》)王:称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水:游泳4.名词+补语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舍:筑舍定居、居住5.“所”+名词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罾:用网捕6.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的组成部分之一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目:使眼色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赤壁之战》)礼:以礼相待,尊重8.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梁惠王》)权:权衡,称;度:量二、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是活用作状语。

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比喻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兄:像兄弟一样3.表示处所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指南录〉后序》)草、露:在草地上、在露水上4.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活板》)木格:用木格5.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活用

名词活用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规律: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

——《烛之武退秦师》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②规则:名词后紧接代词或所处名词,介宾短语。

名词活用做动词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击鼓奏乐③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云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④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扣舷而歌之。

歌:唱歌衣冠而见之。

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形容词作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

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

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梁惠王上》②越国之中,疾者吾问之,死者吾葬之。

老其老,慈其幼,张其孤,问其病,求以报吴。

《国语·吴语》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数词作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不一定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例:①焉用亡郑以陪邻?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文言文语法之名词活用

文言文语法之名词活用

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1)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2)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短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3)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

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私:偏爱)——《邹忌讽齐王纳谏》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驻扎)——《烛之武退秦师》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衣:穿;王:称王)——《寡人之于国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劝学》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襟:连带)——《滕王阁序》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学习)——《师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遇)——《六国论》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屠慧褒始舍其址。

(舍:盖屋)——《游褒禅山记》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

(名:命名)——《游褒禅山记》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出)——《游褒禅山记》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戒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舍:安排住宿《廉颇蔺相如传》)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衣:穿)——《廉颇蔺相如传》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嘻:发出嘻的声音) ——《廉颇蔺相如传》范增数目项王。

(目:看)——《鸿门宴》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攻下)——《前赤壁赋》(2)名词使动: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做大王)——《鸿门宴》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王:使……做大王)——《鸿门宴》(3)名词活用为意动: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名词活用的几种用法

名词活用的几种用法

名词活用的几种用法
名词活用是指在句子中,原本作为名词的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下临时具有了动词或形容词的性质,从而具备了新的语法意义和功能。

以下是名词活用的几种常见用法:
名词用作动词:
(1)名词用作动词的宾语,表示一个动作或行为,例如:“他吃饭。

”中的“饭”原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性质,表示“吃饭”这个动作。

(2)名词用作动词的主语,表示一个动作或行为的发出者,例如:“阳光灿烂。

”中的“阳光”原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性质,表示“阳光照耀”这个行为。

名词用作形容词:
(1)名词用作形容词的状语,表示一个状态或性质,例如:“他认真地学习。

”中的“认真”原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临时具有了形容词的性质,表示“学习”这个行为的认真程度。

(2)名词用作形容词的主语或宾语,表示一个事物或物质的属性或特征,例如:“玫瑰花香。

”中的“香”原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临时具有了形容词的性质,表示“玫瑰花”具有香气这个特征。

名词用作副词:
(1)名词用作副词,表示一个动作或行为的方式或程度,例如:“他狠狠地打了他一拳。

”中的“狠狠地”原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临时具有了副词的性质,表示“打”这个动作的方式和程度。

(2)名词用作副词,表示一个句子或短语的关系或程度,例如:“他非常喜欢这本书。

”中的“非常”原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临时具有了副词的性质,表示“喜欢”这个动作的程度。

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

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

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技法指津】文言文中的名词活用,就是在句子中,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把名词临时转化为别的词类,一般有四种情况: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使动用法、名词意动用法,下面我们就来逐一讲解。

一、名词作动词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它在句子中常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它前面可以附加数量词、指示代词和形容词。

如果一个句子中的名词并不具备名词的语法特点,而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名词活用为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的动作、行为。

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名词后面带宾语,一般活用为动词。

名词一般是不能带宾语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宾语,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为动词了。

例如:(1)但微颔之。

(《卖油翁》)――只是略微点点头。

(2)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驴子忍不住发怒,用蹄子踢它。

以上两例中,“颔”(原意为“下巴”)“蹄”(原意为“蹄子”)均为名词,后面均带宾语“之”,因此可以判定它们活用为动词,分别解释为“点头”“用蹄子踢”。

2.名词后面带补语,活用为动词。

按照常理,名词后面是不能带补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补语,此时,名词自然也就活用成动词了。

例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唐朝慧褒和尚当初在那里筑舍定居。

句中“舍”(原意为“房子”)后带有介词短语“于其址”作其补语,可见,“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筑舍定居”。

3.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能、欲、可、当)或副词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1)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鸿门宴》)――沛公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担任丞相。

(2)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范增屡次向项王使眼色。

(1)句中“王”前面有能愿动词“欲”(意为“想要”),此处便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称王”。

文言文名词的活用

文言文名词的活用

文言文名词的活用一、名词用作一般动词1、名词+名词名词后面跟名词,则前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1)愿为市鞍马。

(2)籍吏民,封府库。

(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2、所+名词名词放在“所”字后面,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1)置人所罾鱼腹中。

(2)太守即遗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能源动词+名词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

(1)狼不敢前。

(2)沛公欲王关中。

4、副词+名词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1)二月草已芽。

(2)范曾数目项王。

5、名词+代词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1)驴不胜怒,蹄之。

(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6、名词+而+动词“而”连接一个动词一个名词时,这个名词一般用如动词。

(1)范夫五人之死,去今墓而葬焉。

(2)衣冠而见之。

7、名词+补语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少年雄于地球。

8、介宾结构+名词介词后跟宾语会构成介宾短语,如果名词前有这种介词结构在句子中作状语起修饰作用,该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9、活用作状语的名词+名词状语一般修饰动词和形容词谓语。

文言文中,几个名词连用且其中的一个名词活用作状语时,跟在它后面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10、者+名词少数情况下,虚词“者”前为名词时该名词也可能活用为动词。

(1)赵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二、名词作状语1、表比喻一般由具有具体形态、形状的名词充当,抽象名词不具备该语法功能,它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译为“象……一样”。

(1)其一犬坐于前。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3)箕踞而骂曰。

2、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一般由方位名词和表示具体地点、场所的名词充当,译为“在(从)……”。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文言文——名词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名词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的词类活用教师版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名词的词类活用具体而言,它包括:1. 名词作状语。

2. 名词作动词。

3. 名词意动用法。

4. 名词使动用法。

教学内容:一. 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中“犬”,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犬一样”。

名词作状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比喻性的,可译为“像……一样”。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像北斗七星那样地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地弯曲,或隐或现,隐约或见。

②(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项伯)常常用身子像鸟的翅膀那样遮蔽沛公。

(2)表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把……当作……来怎么样”,“像对待……那样如何”。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您替我把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他。

③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国大将田忌很赞赏孙膑,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3)表动作使用的工具、处所、方式等。

翻译时可补出适当的介词或动词。

①箕畚运于渤之尾。

(《愚公移山》)—用箕畚将泥土运到渤海边上。

②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中山狼传》)—狼快快走开,如果不走,就用手杖打死你。

③两峰秀色,俱可手揽。

(《游黄山记》)—两座山峰秀丽的景色,都可以用手接过来。

以上例句都是表示动作为所使用的工具,翻译时可在作状语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或“拿”,使之变成一个介词结构。

④草行露宿。

(《〈指南录〉后序》)—在草丛中赶路,在露天里住宿。

⑤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鸿门宴》)—沛公已经离去,从小路回到军营中。

名词的活用

名词的活用

名词的活用本文是关于名词的活用,感谢您的阅读!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一)名词用作一般动词“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西”本为方位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意思是向西推进。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饔飧”本为名词,指早饭、晚饭,这里活用为一般动词,意为做饭。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子”、“臣”均为名词用作使动,使……成为子女,使……成为臣子。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腕、瘘、疬。

”――“腊(xī,小动物的整体干肉)之”的“腊”,在这里活用为使动用法,即“使之成为腊”(把蛇制成肉干)。

以上两例都是名词用作谓语动词,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生死”、“肉骨”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死人复生,使骨头长肉。

后者表示使宾语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特点是;名词用作谓语动词,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三)名词的意动用法“今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在这里都是名词活用做意动用法,即“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

“孟尝君客我。

”――“客”为名词用作意动,即把我当作贵客。

以上两例都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是充当谓语动词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即“认为宾语是……”。

特点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是充当谓语动词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即“认为宾语是……”。

(四)名词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是古代汉语里一种常见的现象。

它本不属于活用范畴。

只是为了叙述方便,所以放在这里加以介绍。

名词做状语,表现的意义是多样的。

主要有以下几种:1、表示方位或处所,相当于“在……”、“从……”、“向……”。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望,不见水端。

”――“东行”和“东面”,“东”都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作状语
第一类,表比喻。

一般由具有具体形态、形状的名词充当,抽象名词不具备该语法功能,它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译为“象……一样”
例(1) 其一犬坐于前。

“犬”译为“象狗一样”
其中的一只狼象狗一样地坐在前边
例(2)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斗”、“蛇”译为“象北斗一样”,“象蛇一样”。

向水潭的西南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现在汉语中仍然保留着这种名词作状语类型的成语,
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象棋子似的分布着。

形容多而密集
龙腾虎跃——像龙在飞腾,像虎在跳跃,形容威武雄壮,非常活跃
鲸吞蚕食——像鲸鱼吞食一口吞下,像蚕吃桑叶逐步侵占。

比喻用各种手段侵吞
第二类,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一般由方位名词和表示具体地点、场所的名词充当,译为“在(从)……”。

例(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东”、“西”、“南”、“北”分别译为“在东边”、“在西边”、“在南边”、“在北边”;方位名词“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别修饰动词“买”,作状语,表示“买”这一动作行为的发生处所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内”译为“在国内”
例(4)“卒廷见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廷”译为“在朝廷上”;
例(5)“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指南录后序》“草”、“露”译为“在杂草间”、“在露天”。

只能改变姓名,隐蔽踪迹,在荒草间行进,在露天下休息。

现代汉语中还保留这种语法特点的成语如: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一般指传闻的或没有根据的话
风餐露宿——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

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里应外合——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第三类,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由方位名词如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等充当,译为“向(朝、往)……”。

例(6)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西”译为“向西,往西”;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
例(7)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小石潭记》)“下”译为“向下,朝下”;
例(8)“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前”译为“往前,朝前”。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如
东倒西歪、
东拉西扯、
上窜下跳
第四类,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或使用的材料。

这类名词一般由具有某种功用的事物名称或材料名称的名词充当;译为“用……”、“乘坐……”。

例(9)“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箕畚”译为“用箕畚”;
凿石掘土,用簸箕运到渤海边上
例(10)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船”译为“用船,乘船”;
贵州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了一头驴进入贵州
例⑾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促织》)“笼养”译为“用笼子饲养”;
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
例⑿“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核舟记》”中的“石青”译为“用石青这种材料”。

此外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如
车载斗量——载:装载。

用车载,用斗量。

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口诛笔伐——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

耳闻目睹——闻:听见;睹:看见。

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第五类,表示对人的礼节或待遇。

这类作状语的名词一般是表示人物身份、称谓、礼仪等方面的名词,译为“像对待……一样”或“当作……一样”。

例⒀“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译为“像对待宾客一样”;
例⒁“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兄”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
例⒂“倡优蓄之。

《报任安书》”中的“倡优”译为“当作倡优一样的人”;
例⒃“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及《孟子》”中的“犬马”译为“当作犬马一样”;
例⒄“东向坐,西向对,师事之。

《韩信破赵之战》“师”译为“像对待老师一样”。

第六类,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频率。

这类名词一般由不确指的时间名词如日、月、年、岁等充当,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那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
例⒅“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日”译为“每天,天天”;
例⒆“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捕蛇者说》“岁赋其二”译为“每年征收两次”;
例⒇“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日”、“月”可译为“每年”、“每月”。

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着这样的语法类型如成语
日新月异——日日更新,月月不同。

形容发展变化快,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日积月累——一天天、一月月不断积累。

形容长时间的积累。

第七类,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这类名词一般是指一年中某个具体的季节、月份或一天中某个具体的时段,如春、夏、秋、冬、旦、夕、朝、暮等时间名词,可译为在“在……”。

例(2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木兰诗》“旦”、“暮”分别译为“在黎明”、“在傍晚”;
例(22)“朝而往,暮而归。

《醉翁亭记》“朝”、“暮”译为“在早上”、“在晚上”;
例(2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在早上听说了道理,在晚上死去”,意思是说只要在早上听说并懂得了道理、真理,那怕是在晚上死去也心满意足了。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如
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

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朝思暮想——早晚都想念。

形容非常想念或经常想着某一件事。

朝令夕改——早晨发布的命令,晚上就改了。

比喻经常改变主张和办法,一会儿一个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