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章节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执业医师考试预防医学章节重点及汇总

执业医师考试预防医学章节重点及汇总

目录预防医学 (1)绪论 (1)医学统计学方法 (4)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 (14)临床预防服务 (30)社区公共卫生 (45)卫生服务体系与卫生管理 (61)预防医学绪论考试大纲(1)预防医学的概述:定义、内容、特点、意义(2)健康及其影响因素:当代健康观、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健康决定因素生态学模型(3)三级预防策略:疾病自然史与预防机会;三级预防策略:第一级预防、第二级预防、第三级预防(一)预防医学概念1.预防医学的定义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其工作模式是“环境-人群-健康”。

这是一个“健康生态模型”,它强调环境与人群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并以人群健康为目的.2.预防医学的内容包括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环境医学、社会医学、行为科学与健康促进、卫生管理学(包括卫生系统功能、卫生决策和资源配置、筹集资金和健康措施评价等),以及在临床医学中运用三级预防措施。

要求所有医生应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学会如何了解健康和疾病问题在人群的分布情况,分析物质与社会环境和人的行为及生物遗传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作用的规律,找出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的主要致病因素,以制定防制对策;并通过临床预防服务和社区预防服务,达到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预防疾病、防制伤残和早逝的目的。

3.特点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在于:①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②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但更侧重于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③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二)健康及其影响因素1.传统的健康观:“无病、无残、无伤”。

在1948 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定义:“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渥太华宪章》中对健康的定义进一步延伸,指出:“健康是日常生活的资源,而不是生活的目标。

预防医学复习重点

预防医学复习重点

预防医学复习重点1.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分析和评价环境中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一门科学。

2.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主要任务:针对疾病发生因素,提出综合性预防措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有害作用。

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对于传染病还应有早隔离、早报告措施。

包括:普查、定期检查、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护及专科门诊等。

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着眼于康复,力求减轻疾病的不良后果,对患者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防止并发症、后遗症,防止伤残。

必背!!!3.碘缺乏病临床表现: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呆、小、聋、哑、瘫)(1)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病因:碘缺乏,促甲状腺物质(木薯、杏仁、芥菜)碘过多,膳食原因诊断:B超。

缺碘地区GB16005-2009,高碘地区GB19380-2016(2)地方性克汀病神经型:智力下降黏肿型:粘液性水肿4.地方性氟病(地方性氟中毒):以氟斑牙、氟骨症(疼痛晨起最剧烈,活动后可减轻)为特征,氟斑牙是敏感性指标。

5.怎样获得饮用水?混凝沉淀,过滤,氯化消毒,深度净化(活性炭吸附,膜过滤法)特殊处理(除氟,除铁,除锰,除藻和除臭)6.职业病有害因素7.职业病的特点(1)病因明确:病因即职业性有害因素,在控制病因或作用条件后,可消除或减少发病;(2)疾病与病因之间一般存在接触水平(剂量)-效应(反应)关系;(2)具有群发性(3)早期诊断,及时处理,预后良好(4)重在预防8.铅中毒表现为一类神经症,头晕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全身无力,周围神经病,枝端麻木导致肾脏损害蛋白尿,肾功能减退,尿中有红细胞管型。

造血系统造成贫血,外周血点彩虹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增多。

9.汞中毒主要分布于肾,其次为肝主要表现为易兴奋,易怒,烦躁,焦虑和记忆力减退。

10.苯中毒(1)急性苯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

预防医学章节重点

预防医学章节重点

预防医学章节重点预防医学章节重点绪论 1.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 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生物遗传因素。

人与环境 1. 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社会因素。

2. 物质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1)人类健康与物质环境的对立统一性;(2)人类健康与物质环境间作用的双向性;(3)物质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3. 物质环境的特点:整体性、区域性、多变性、生物富集(生物浓缩)。

4. 工业三废有:废水、废气、废渣。

5. 环境污染物的转归:分布或迁移;生物转化;环境的自净作用。

6. 环境污染的特殊危害作用:致畸作用;致癌作用;致突变作用;免疫毒性作用。

7. 影响污染物健康危害的机体因素:健康状况;营养条件;生理状况;遗传因素。

生活环境与健康 1. 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1)保证流行病学上的安全;(2)感官性状良好;(3)化学性状1/ 11良好,不含任何有害物质;(4)水量充足,取水方便。

职业环境与健康 1. 职业病的特点:(1)职业病病因明确;(2)有明确的剂量-效应(或反应)关系;(3)群发现象;(4)绝大多数情况下,如能早期发现,及时处理,预后良好。

2. 诊断职业病应根据三方面的资料:职业史、生产环境的卫生学调查、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查。

3. 局部振动可以引起手臂振动病,典型表现是振动性白指。

4. 中暑按发病机制可以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5. 中毒性肺水肿临床表现可以分为四期:(1)刺激期:吸入后会出现呛咳、胸闷、胸痛、头痛、恶心、呕吐等,但此期症状表现不明显。

(2)潜伏期:刺激期后。

病人自觉症状减轻或消失,病情渐趋稳定,但肺内病变仍在进展。

(3)肺水肿期:潜伏期后,病人症状突然加重,出现剧咳、咳粉红色泡沫痰、严重的呼吸困难、头痛、恶心等。

(4)恢复期:如没有严重的并发症,经正确治疗后 3~4 天症状逐渐减轻,7~11天后可恢复正常。

预防医学期末复习重点

预防医学期末复习重点

预防医学重点一、名词说明1、感染谱:指宿主感染病原体后,轻重程度不同的感染表现形式。

2、生物富集:污染物经生物体汲取后可在其体内蓄积,并通过食物链进一步富集,使得生物体内该污染物的含量明显高于环境中该物质的含量,并在生物体内逐级提高的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

3、病例比照探讨:是选择患有和未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比照组,调查并比较两组人群过去是否暴露于某种或某些可疑因素及暴露的强度,通过比较各组之间暴露比例和水平的差异,推断暴露因素与探讨的疾病有无关联或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视察性探讨方法。

4、队列探讨: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视察性探讨方法。

5、举荐的养分素摄入量(RNI):作为个体每日摄入该养分素的目标值,可以满意某一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须要的摄入水平。

6、相宜摄入量(AI):是通过视察或试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养分素的摄入量。

7、流行病学:是探讨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8、疫源地消毒:为了杀灭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和物品进行的消毒,属防疫措施。

9、矽肺:矽肺是由于长期吸入高浓度游离二氧化硅的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10、混杂偏倚:由于混杂因素的存在,且这些因素在病例组和比照组分布不均,则会掩盖或夸大了探讨因素和疾病的真实联系。

11、相对危急度:是反映暴露与发病关联强度的指标,也叫危急比或率比,是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的比值,简称RR。

12、短期波动:疾病在一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发病数突然增多的现象。

短期波动的含义与爆发相近,只是区分在于爆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

13、盲法:在从事试验流行病学探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受探讨对象和探讨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在设计、资料收集或分析阶段简单出现信息偏倚,为避开这种偏倚在设计时可采纳盲法,使探讨者或探讨对象不明确干预措施的安排,探讨结果更加真实、牢靠。

预防医学重点

预防医学重点

预防医学重点名词解释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研究对象:人群;研究内容:疾病与健康状况;研究任务: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

2、疾病的分布:指疾病的群体现象或称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描述疾病事件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区,哪些人群中存在的方式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在流行病学中简称三间分布。

3、散发: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明显联系。

4、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症状相同的病人。

5、暴露:指研究对象曾经接触过某些因素或具备某些特征。

6、比值比(OR)是指病例组的暴露比与对照组的暴露比之比。

7、匹配:是一种限制研究因素以外的因素对结果干扰的一种手段,即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

8、病例对照研究:又称回顾性研究,是选择患有和未患有某种特定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并比较两组人群过去是否暴露于某种或某些可疑因素及暴露的强度,通过比较各组之间暴露比例和水平的差异,判断暴露因素与研究疾病有无关联或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的研究方法。

9、队列研究:又称前瞻性研究、定群研究、随访研究,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10、实验性研究: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按照预先确定的研究方案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组人为地施加或减少某种因素,然后追踪观察该因素的作用结果,比较和分析两组或多组人群的结局,从而判断处理因素的效果。

11、筛检(screening)是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

12、相对危险度(RR):包括了危险度比(risk ratio)或率比(rate ratio, RR)。

预防医学考试重点难点整合笔记(共5篇)

预防医学考试重点难点整合笔记(共5篇)

预防医学考试重点难点整合笔记(共5篇)第一篇:预防医学考试重点难点整合笔记常见室内空气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来源):1.一氧化碳对健康的影响 CO主要来自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与吸烟过程。

《室内空气质量指标》CO最高容许浓度1h均值=<10mg/m3.2..甲醛对健康的影响HCHO主要来源于室内家具与某些装饰材料,如胶合板、中密度纤维板、壁纸、油漆、涂料、黏合剂等材料均含有甲醛或可水解为甲醛的化学物质。

孕妇长期接触会引发妊娠,使新生儿染色体异常。

长期接触会导致鼻咽癌、脑癌、结肠癌、白血病等严重疾病。

3.总挥发性有机物对健康的影响主要危害:引起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影响中神经系统,出现头痛、头晕、无力、胸闷等症状;感觉性刺激,嗅觉不适;刺激上呼吸道及皮肤,出现变态反应;影响消化系统,出现食欲不振、恶心等,甚至可损伤肝和造血系统。

4.氡对健康的影响氡是无色、无谓、有天然放射性的一种惰性气体,氡原子的衰变产物成为氡子体。

常温下氡及其子体在空气中能形成放射性气溶胶而污染空气,室内氡的来源主要有花岗岩,砖沙,水泥及石膏之类的建筑材料,特别是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天然石材向室内释放,或通过水泥地面和墙壁连接处,地面的缝隙,空心砖墙上的小洞以及污水坑和下水道等进入室内,高浓度氡会导致机体血细胞出现变化,氡衰变过程产生的α粒子可在人的呼吸系统造成辐射损伤,诱发肺癌预防医学试题:1.举例说明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危害?2.述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3.什么是三级预防?论述临床医师在三级预防中的作用?4.饮用水消毒的常用方法有哪些?简述氯化消毒法的原理及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5.根据我过居民的饮食习惯特点,拟出提高我国居民蛋白质营养水平的方案?6.如何预防和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危害?7.试述传染病的基本流行环节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8.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有哪些?试述传染病的预防策略和措施?9.试述疾病分布的描述方法及探讨疾病分布的意义?水是健康之本——世界著名的医学博士、日本的杜疗先生说:“长寿与健康的秘密尽藏在水中。

预防医学 章节重点整理

预防医学 章节重点整理

预防医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不要忽视)1、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内容: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环境医学、社会医学、健康促进、卫生管理学特点:⒈工作对象:个体和群体⒉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⒊研究重点: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⒋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和更大的效益⒌研究方法: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多学科技术和方法的综合应用2、健康(health):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健康是日常生活的资源,而不是生活的目标,健康是一个积极的概念,它不仅是个人身体素质的体现,也是社会和个人资源。

健康的组成:身体,心理(又包括智力,情绪,精神),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健康决定因素(四大类)社会经济环境物质环境个人因素卫生服务3、健康生态学模型记住五层及五层内容4、三级预防: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健康决定因素的特点,把预防策略按等级分类,称为三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

如果疾病因子还没有进入环境之前就采取预防措施,又称为根本性预防。

包括:针对健康个体的措施、针对整个公众的社会措施二级预防:二级预防又称为临床前期预防(或症候前期),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三级预防:三级预防又称为临床预防,这一级预防主要是借助各种临床治疗方法,对患三级预防某些病者,及时治疗,防止恶化使疾病早日康复,减少疾病的不良作用,预防并发症和伤残。

第二章流行病学概论1、流行病学:(定义)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包含四层意思:1)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时人群2)流行病学关注的事件包括疾病与健康状况3)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流行病学研究的三个阶段4)流行病学研究和实践的目的是防治疾病,促进健康。

预防医学概论部分重点

预防医学概论部分重点

预防医学概论部分重点预防医学是一门针对疾病的发生和传播进行研究,并通过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学科。

它主要强调通过改变生活和环境因素,以及通过接种疫苗和遵循卫生准则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以下是预防医学的一些重点:1.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是影响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改变饮食、多锻炼、戒烟、限制酒精摄入、控制体重等,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预防医学强调通过教育和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这些疾病。

2.接种疫苗:通过接种疫苗可预防许多传染病的发生。

预防医学研究和推广疫苗的使用,以降低因传染病而导致的疾病和死亡。

接种疫苗可以提高人群的免疫力,从而减少疾病的传播。

3.疾病筛查:预防医学的另一个重点是通过筛查方法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

疾病筛查包括使用特定的测试或检查工具对人群中的个体进行筛查,以发现并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

常见的筛查包括乳腺癌、宫颈癌、结肠癌等疾病的筛查。

4.传染病控制:传染病的控制是预防医学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采取控制措施,如隔离患者、加强卫生措施、推广正确的洗手方法等,可以阻断疾病的传播链,降低传染病的发生率。

5.教育和宣传:预防医学强调通过教育和宣传来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意识。

预防医学通过向公众提供关于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的信息,使人们能够做出正确的健康决策。

6.干预研究:预防医学还涉及对干预措施的研究和评估。

通过实施干预措施,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可以确定哪些干预措施对预防疾病是有效的。

总之,预防医学的目标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传播。

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接种疫苗、筛查疾病、控制传染病、教育宣传以及进行干预研究,可以有效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并预防疾病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医学章节复习重点绪论重点:概念:预防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预防难点:三级预防措施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制定其预防策略和措施,消除或控制危险因素,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延年益寿目标的一门学科。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认同人的生物属性,同时兼顾心理、社会及其他因素,解释和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整理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

第一章重点:概念:生态系统、生态平衡、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

难点:两种烟雾事件的特征比较;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损害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人类或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通过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流动所共同构成的功能系统。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间,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各种群数量比例始终保持着动态平衡。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指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居民通过食物和饮水使体内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

碘缺乏性疾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IDD)是指从胚胎发育至成人期由于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常见: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

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是指由于一定地区的环境中氟元素过多,而致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经饮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骨症和氟斑牙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又称地方性氟病。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ion)从污染源直接进入环境,理化性质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如SO2、CO、NO、NO2、颗粒物、汞。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的新污染物,如酸雨、CO2、光化学烟雾、甲基汞等。

第二章重点:1.概念:必需氨基酸、蛋白质互补作用、合理营养、膳食结构2.几种重要矿物质、维生素的缺乏症3.合理营养的要求难点:膳食指南-平衡膳食宝塔1.必需氨基酸: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须由食物供给。

2.蛋白质互补作用: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物混合,相互补充必需氨基酸的不足,以提高蛋白质营养价值的作用。

4.推荐营养素摄入量(RNI):个体摄入营养素的目标值,可满足某一特定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5.适宜摄入量(AI):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可满足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

6.合理营养:每日膳食中各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相互间比例恰当。

7.膳食结构是指食物结构,即食物种类及其数量的构成。

第三章重点:1.绿色食品A/AA级、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的区别2.概念:食物中毒3.食物中毒的分类及特点难点:食物中毒的处理1.无公害农产品可合理使用安全的农药、化肥、兽药、饲料添加剂,保障基本安全、满足大众消费。

2.绿色食品:A级: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AA级:不允许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对是否使用基因工程、辐射技术等未作规定。

3.有机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合成物,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

4.食物中毒:是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5.食物中毒的特点发病潜伏期短,呈暴发性,短期内多数人发病。

发病与食物有关,患者有同一有毒食物进食史,停止供应,流行亦止。

临床表现基本相似,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主。

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染。

第四章重点:概念:职业性有害因素、尘肺、职业病难点:职业病的诊断1.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是指在职业活动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可能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等因素。

2.尘肺(pneumoconiosis)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所引起的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3.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因工作中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人体代偿能力,从而产生的功能性损害和器质性病变。

4.职业病的诊断:具有职业病诊断权的机构实施①职业史②职业卫生现场调查与危险评价③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④鉴别诊断第五章重点:概念:医学监护、矽尘作业职业健康监护的内容难点:五种常见职业病的临床表现及预防1.医学监护:是指对职业人群进行医学检查和医学实验,以确定其处在职业危害中是否出现了职业性疾患。

2.矽尘作业:接触含有10%以上游离SiO2的粉尘作业。

3.职业人群健康监护包括医学监护、职业环境检测和信息管理4.铅的临床表现:神经系统:类神经征、周围神经病,严重时中毒性脑病消化系统:腹痛(脐周)、牙齿铅线血液及造血系统: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其他:肾损害、男性精子减少、女性月经失调、流产5.铅的治疗:①驱铅药物首选依地酸二钠钙;②对症治疗:解痉挛、镇静;③支持治疗:注意休息、加强营养6.汞慢性中毒的表现:易兴奋性、震颤、口腔牙龈炎7.CO中毒的表现:皮肤樱桃红色8.慢性苯中毒:白血病9.矽肺的病理改变:弥漫性肺纤维化和矽结节(X片为高密度阴影)第六章重点:概念:社会支持、亚健康不同性格与疾病的关系难点:经济水平、不良行为生活方式等对健康的不良影响1.社会支持:指一个人从社会大网络所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的帮助。

包括人际关系、社会网络和社会凝聚力2.亚健康:指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却呈现出免疫力下降、生理功能低下、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减退的一种生理、心理状态,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亦称“第三状态”或临床前期。

4.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吸烟:患肺癌、心血管疾病酗酒:肝损害不合理饮食:肥胖、内分泌紊乱、肿瘤、高血压④网络成瘾综合征(IAD):长期使用电脑而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症候群。

累及眼睛、神经系统、心血管、胃肠道、四肢、泌尿等各系统“消极被动”的生活方式:久坐、缺乏运动致肥胖药物成瘾:吸毒、长期服用药用(如安眠药)等造成人格障碍、遗忘综合征、痴呆、HIV感染不安全性行为:性病、艾滋病传播。

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是造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首要原因,会造成生命过早死亡第七章重点:概念:心身疾病、身心疾病、生理始基心身疾病的分布趋势难点:生理始基的类型心身疾病的三级预防1.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是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一组躯体疾病或综合征,又称心理生理疾病。

2.身心疾病:因机体发生的生理变化引起的个体心理、行为上的变化所致疾病,如老年性痴呆、更年期综合征。

3.生理始基:指心身疾病患者在患病前机体具备易患该病的生理学特征,决定着对某种心身疾病的易感性。

4.常见心身疾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糖尿病、恶性肿瘤、月经失调、脱发、遗尿、口吃5.心身疾病分布趋势:①地区分布城市>农村,发达>落后地区②临床分布1/3为心身疾病;内分泌科>心血管专科>呼吸科>普通>皮肤科③性别分布女>男④年龄分布青年人>老年人和儿童;更年期为高峰⑤职业分布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第十一章重点:1.概念:传染源、传染期、传染过程、潜伏期、疫源地、终末消毒、人工主动免疫2.影响疫源地大小的因素及其消灭条件难点:1.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2.儿童基础免疫程序1.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2.传染期:是指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该期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3.潜伏期:是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起到最早开始出现临床症状这一段时期。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1.根据潜伏期判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用于追踪传染源,查找传播途径2.根据潜伏期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3.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时间及预防措施效果4.潜伏期长短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4.引起人群易感性增高的因素:新生儿增加、易感人口迁入、免疫力减退、免疫人口迁出或死亡5.引起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预防接种、隐性感染(获得免疫力)、易感人群迁出6.疫源地消毒:疫源地是指传染源排除病原体可能污染的范围,疫源地随病种及时间而变动,其范围的大小取决于三个因素,即传染源的存在时间和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的特点和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

疫源地消灭的条件:传染源被移走或被治愈、传染源播散的病原体被彻底消灭、最长潜伏期内未发现新病例。

疫源地消毒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第十二章重点:概念: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难点:常见NCDS(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起病隐匿、发病后迁延不愈且病因复杂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阻肺、恶性肿瘤等,简称“慢性病”2.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食盐的过度摄入、蔬菜和水果摄入量少(钾、镁离子摄入少)、肥胖、体力活动减少、大量饮酒、精神高度紧张3.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糖尿病、肥胖、年龄、性别4.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年龄、血压、家族史、肥胖、高血脂、男性、低收入、少运动。

5.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遗传因素;吸烟、超重、肥胖、不健康饮食、饮酒;致病微生物感染(HBV/HCV、HP、EBV)、职业中的致癌物质、紫外线照射;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低、肉类和腌菜摄入较多。

第十六章重点:重难点:现况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的原理与特点RR、OR的计算方法及含义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区别1.现况研究:在某一特定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的资料,以描述该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又称横断面研究。

2.特点:①现况研究是一种观察性研究②设计时无需专门设置对照组,同时获得个体的暴露与疾病结局资料③现况研究不能验证因果关系,但可为分析性研究提供初步的病因假设。

3.病例对照研究:是指以现有确诊患某病的一组病人为病例组,以不患有该疾病但具有可比性的另一组个体为对照组,通过回顾性调查过去的某段时间内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研究因素)的暴露史,比较两组间各因素的暴露率差异,判断研究因素与疾病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关联及程度,进一步推断各研究因素与疾病的联系。

4.特点:①观察方向是由“果”到“因”,根据患病与否分组,再追溯可能的病因;②属于回顾性调查研究,暴露因素是通过回顾观察所得③设有对照组;④不能验证因果关系,只能推测暴露与疾病是否有关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