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海洋观测技术综述研究

合集下载

海洋水文观测的要求和观测方法介绍海洋水文观测方式有哪些

海洋水文观测的要求和观测方法介绍海洋水文观测方式有哪些

海洋水文观测的要求和观测方法介绍海洋水文观测方式有哪些一、海洋水文观测的要求:1.准确性:观测数据应具有高准确性,以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2.实时性:观测数据应能够及时获取和传输,以满足海洋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的需要。

3.连续性:观测数据应能够连续地获取,以获取水文过程的完整性和变化规律。

4.综合性:观测项目应能够综合考虑多种要素,包括海洋温度、盐度、流场、海洋酸化度等。

5.空间性:观测项目应能够在空间上进行覆盖,包括区域性观测和点源观测。

二、海洋水文观测方法:1.航行观测法:通过在航行途中测量海洋水文参数,如温度、盐度、酸碱度等。

该方法具有较大的覆盖面和灵活性,但其观测数据受到船舶运动、测量仪器误差等因素的影响。

2.浮标观测法:通过在海洋中放置浮标,通过遥测等方式获取海洋水文参数。

该方法能够长时间连续观测目标区域的水文参数,但受制于浮标的耐波能力和遥测设备的通信能力。

3.定点观测法:通过埋设固定观测设备在特定海域进行水文观测。

该方法能够准确观测特定海域的水文参数,但受制于观测设备的稳定性和维护需求。

4.卫星遥感法:通过卫星遥感数据获取海洋表面温度、海洋风场等水文参数。

该方法具有广覆盖、连续性好以及观测范围大等优势,但受制于卫星分辨率和云层干扰等因素。

5.声学观测法:通过声学设备在水下测量海洋水文参数,如水深、水温、盐度等。

该方法适用于水下环境观测,具有高精度和较长距离的优势,但受制于水下能见度和声学传播的物理特性。

综上所述,海洋水文观测的要求包括准确性、实时性、连续性、综合性和空间性;观测方法包括航行观测法、浮标观测法、定点观测法、卫星遥感法和声学观测法。

这些观测方法在不同的研究需求下,在海洋水文观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海底探测技术调查报告

国内外海底探测技术调查报告

国内外海底探测技术调查报告一、引言海底探测技术是指利用各种设备和技术手段,对海底地形、地质构造、海底资源、海洋生物等进行调查和研究的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海底探测技术在海洋科学、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将对国内外的海底探测技术进行调查和总结。

二、国内海底探测技术1.声波探测技术声波探测技术是利用声波在水中的传播特性进行海底探测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发射声波信号,利用声纳设备接收回波信号,可以获取海底地形、海底构造、海底资源等信息。

这种技术在浅海区域应用较广,但由于海洋环境复杂,对声纳设备和处理算法的要求较高。

2.电磁探测技术电磁探测技术是利用电磁波在水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进行海底探测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发射电磁波信号,利用接收器接收解释波信号,可以获取海底地质、海床沉积物、海洋资源等信息。

电磁探测技术在海洋勘探、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应用广泛。

3.激光探测技术激光探测技术是利用激光束在水中的散射和反射特性进行海底探测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发射激光束,利用接收器接收散射和反射的激光信号,可以获取海底地形、海底构造等信息。

激光探测技术在海底地貌测绘、水下遥感等方面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三、国外海底探测技术1.声学测量技术声学测量技术是利用声波在水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进行海底探测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发射声波信号,利用接收器接收回波信号,可以获取海底地形、地质构造、海底生物等信息。

国外在声学测量技术方面较为成熟,已经实现了深海地形调查和水下文化遗产的发掘。

2.多波束测深技术多波束测深技术是利用多个声波发射器和接收器进行海底测深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同时发射多个声波信号,利用接收多个波束的回波信号,可以获取多个方向的海底地形信息。

这种技术在测绘海底地形和构造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分辨率。

3.地磁探测技术地磁探测技术是利用地球磁场的变化特性进行海底探测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在海底放置地磁传感器进行观测,可以获取海底地质构造和资源信息。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及方法研究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及方法研究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及方法研究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海洋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实现对海洋环境的准确监测和科学管理,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及方法的研究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及方法展开论述,以期了解其应用和发展。

一、海洋环境监测概述海洋环境监测是指对海洋生态、水质、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实时、定量和定性的观测和分析过程。

通过监测海洋环境,可以更好地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水下气候环境变化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二、海洋环境监测技术1. 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通过使用卫星上搭载的传感器,对海洋水体的光学、热力和微波等物理量进行无人值守、自动化的测量。

该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宽覆盖范围和较高的准确性等优点,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环境监测。

2. 水下观测技术水下观测技术通过使用声纳、激光和图像采集设备等装置,对海洋底部、水下植被和生物群落等进行直接观测。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获得关于海底地形、水下生物群落和海洋污染状况等方面的详细数据。

3. 自动化浮标技术自动化浮标技术是指利用载荷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和通信设备等装置,对远离海岸的海洋区域进行长期监测。

该技术可以实现对海洋环境参数(如温度、盐度和氧含量)的长时间、高频率的实时监测,为海洋环境的科学研究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三、海洋环境监测方法1. 标点监测法标点监测法是指在事先选定的海洋站点上,通过采集和分析海水样品来获得海洋环境的监测数据。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对特定海洋区域进行详细研究的情况,但其具有样本不足和成本较高的缺点。

2. 区域性监测法区域性监测法是指通过设置多个监测站点,对目标海域进行广泛的覆盖和采样调查。

该方法适用于需要对大范围海域进行总体评估和监测的情况,可以提供全面的海洋环境状况数据。

3. 社区监测法社区监测法是指利用公众参与的方式,组织志愿者对沿海海域进行监测。

通过广泛动员公众参与,可以提高海洋环境监测的参与度和数据质量,同时增强公众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

海洋观测技术

海洋观测技术

海洋观测技术溪流之海洋人生这是一个提供海洋与测绘专业和产业人士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我们以宣传海洋与测绘文化、进行专业推广交流为己任,力求文章发布的唯一性。

与此同时,表达个人感想与感悟,体现人文关怀,力争多发表贴近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的各类原创作品。

海洋观测是研究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基础,作为海洋科学和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海洋权益、开发海洋资源、预警海洋灾害、保护海洋环境、加强国防建设、谋求新的发展空间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展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海洋发达国家就相继出台海洋科技与开发战略,进入21世纪后,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围绕着海洋活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的海洋战略及其军事需求牵引下,各国相继调整战略,进一步加大了对海洋观测领域的投入。

海洋技术的演进海洋技术的发展最早起源于船舶技术发展的需求,由于罗盘技术广泛地应用于航海,加上前人积累的牵星术、地文、潮流、季风等航海知识,以及造船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海洋技术的发展。

正如海洋测绘技术起步于船舶安全航行需求,故被称之为海道测量。

1872年12月7日至1876年5月26日,英国2300吨排水量的“挑战者”号海洋科考船三年半时间的海上考察活动,开启了近代海洋科学研究历史。

这一次行程由英国爱丁堡大学的C.W.汤姆逊领导,船上配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海洋科学仪器和技术设备,对除北冰洋以外的世界各大洋开展了水文调查、深度测量、深水拖网、温度测定等等技术工作,得到了海洋深层水温分布数据,发现了4400多种海洋生物,绘制了等深线图,首次采集到锰结核,并发现了深海软泥和红土,等等。

在那个年代,回声原理已经被发现,像温度和压力传感器也逐渐被应用于水下作业,拖网、海水采样器、沉积物采样设备等这些机械式仪器设备,也被大量发明并得到应用。

这些海洋技术装备与海洋科学考察成果,为现代海洋地质、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等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海洋观测技术现状综述

海洋观测技术现状综述
( 3 .L i b e r a t i o n Ar my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 l o g y, Na mi n g 2 1 1 1 0 1 )
A J  ̄ s t r a c t Th e o c e a n i s t h e mo s t i mp o r t a n t f a c t o r a f f e c t i n g t h e g l o h a l c l i ma t e, o c e a n o g r a p hi c o b s e r v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i s a n i mp o r t a nt p a r l o f ma r i n e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p a y a i n c r e a s i n g l y i mp o r t a n t r o l e f o r e c o n o mi c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c a mp a i g n,t h e d e v e l o p e d c o u nt r i e s h a v e i n v e s t e d a l o t o f ma n p o we r a n d ma t e r i a l r e s ou r c e s i n t h i s a r e a . I n t h i s pa p e r ,t he d e v e l o p me nt a n d p r e s e n t s t a t u s o f de t e c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a t h o me a n d a b r o a d o f t he o c e a n o g r a p h i c o b s e r v a t i o n i s i nt r o d uc e d, a n d a t l a s t ,t he s u g g e s t i o n a n d p r o s p e c t o f t h e o c e a n o g r a p h i c o b s e r v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f o r o ur c o u nt r y i s p u t f o r wa r de d . Ka Y W or d s o c e a n o g r a p h i c o b s e r v a t i o n,r e mo t e s e ns i n g,s e a f l o o r o b s e r v a t o r y,u n d e r wa t e r s e n s o r n e t wo r k s Cl a s s N帅 b TP2 ] 2

海洋光学综述

海洋光学综述

海洋光学综述海洋光学是研究海洋的光学性质、光在海洋中的传播规律和运用光学技术探测海洋的科学。

它是海洋物理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光学的分支学科。

光电子学方法是海洋光学测量的主要手段,基础研究中包括实验和理论两方面。

实验方面主要运用现场和实验室的测量方法进行海洋光学性质的研究。

一、发展简史早在19世纪初,就有人用透明度盘目测自然光在海中的铅直衰减。

从19世纪末开始,海洋学家才比较注意研究海洋的光学性质,并结合海洋初级生产力的研究,用光电方法测量海洋的辐照度。

到了20世纪30年代,瑞典等国的科学家设计制造了测定海水的线性衰减系数、体积散射系数和光辐射场分布的海洋光学仪器,进行了一系列现场测量。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60年代中期,是海洋光学的发展时期:1947~1948年,瑞典科学家在环球深海调查中(“信天翁”号),首次将海洋光学调查列入重要的海洋调查计划,测量了辐照度、衰减和散射等;1950~1952年,丹麦人在环球深海调查中,致力研究了重要海区的初级生产力和光辐照之间的关系;1957~1958年,在国际地球物理年(IGY)的调查中,测量了北大西洋的水文要素和光学参数,并研究其相互的关系。

美国、苏联、法国等国,相继建立了实验基地,详尽研究了海水固有光学性质和海洋表观光学性质之间的关系;美国R.W.普赖森多费尔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海洋光学理论,发展了海洋辐射传递理论;一些学者对水中能见度理论、海洋光学测量模型、光辐射场与海水固有光学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近代光学、激光、计算机科学、光学遥感和海洋科学的发展,海洋光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结合信息传递的要求,用蒙特卡罗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激光在水中的传输、海面向上光辐射与海水固有光学性质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使海洋光学从传统的唯象研究转入物理的和技术的研究。

二、研究内容(一)基础研究包括实验和理论两方面。

实验方面主要运用现场和实验室的测量方法进行海洋光学性质的研究。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海浪监测技术研究》文献阅读报告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认真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到海浪监测技术主要包括海浪自动监测浮标技术和X—波段雷达测波技术。

现整理阅读报告如下:一、海浪监测技术的国内外背景海浪是最为常见的重要海洋波动现象,它与海洋研究和开发利用的许多重要问题, 特别是海—气质量、动量和能量交换、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海洋军事技术和海上航行安全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关于海洋状态的实时信息,如海浪的波高、方向和周期等,对于海岸保护和离岸海上活动(如石油钻井平台或船只)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对海洋的研究投入经费逐年增加。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的海洋大国,有着广阔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的发展是我国的经济实力、政治地位和国际影响的重要因素。

通过加强海洋监测来增强海上的防御能力,对增强我国的国防建设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近海波浪的监测研究对于海况预报、海上运输、海洋开发、海洋渔业等活动也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加强与完善我国现场波浪观测已成为我国海洋研究的重要课题。

由于海洋环境变化复杂,海洋工程除考虑海水条件的腐蚀、海洋生物的污浊等作用外,还必须能承受台风、海浪、潮汐、海流和冰凌等的强烈作用,在浅海区还要经受得住岸滩演变和泥沙运移等的影响,所以对海洋的观测与监管十分重要但却十分困难。

在我国少数的海洋观测站提供的海浪数据还是基于观测员的目测,与科技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随着我国海洋技术的发展,我国大部分的海洋观测站已具备了海浪的预报和监测能力,但使用的海浪监测设备大多是进口的。

由于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洋设备比较落后,而购买的国外进口设备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不适合在我国海域使用,所以自主研发一些适合我国海域使用的海洋设备对于我国的海洋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如今海洋监测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产生了很多的方法。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寻求使用遥感和雷达等新技术进行海浪以及海流的监测。

主要使用了三种类型的雷达系统 :sAR(syntheticapertureradar,合成孔径雷达)、sLAR(side一looking叩 ertureradar,侧视孔径雷达)和HF(high一fre卿eney)雷达。

海洋测量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海洋测量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海洋测量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广阔的领域之一,一直以来都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开发潜力。

而在海洋环境的调查和研究过程中,海洋测量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海洋测量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展开讨论。

一、海洋测量技术的现状1. 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以其全球性、快速性和高精度性,为海洋测量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海量的数据。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对海洋的表面温度、海流、水色等进行监测和分析,揭示了海洋的动态变化和生态环境的状况。

2. 海底地形测量技术海底地形测量技术是了解海底地形和地貌特征的重要手段。

目前,常用的海底地形测量技术主要包括声呐测深、多波束测深等。

这些技术不仅可以精确测量海底地形,还可以获取海底地质信息,为海洋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

3. 海洋观测装置技术海洋观测装置技术广泛应用于海洋环境的监测和数据采集。

常见的海洋观测装置包括海洋浮标、浮标探测器、浮标测温仪等。

这些装置通过采集海洋表层和深层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数据,为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预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二、海洋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1.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自动化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海洋测量技术也正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海洋测量中,通过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操作、远程监测和快速分析,提高数据的采集效率和处理精度。

2. 多源数据综合分析海洋测量通常需要多种数据的综合分析,以全面了解海洋环境的特征和变化趋势。

未来,随着各类数据源的不断增加和技术的不断提升,海洋测量技术将更好地实现多源数据的融合和分析,为科研和应用提供更多的信息。

3. 高分辨率数据采集海洋测量技术中的数据分辨率对于获取准确、精细的数据非常重要。

随着测量技术的进步,未来海洋测量将朝着高分辨率方向发展,从而更好地反映海洋环境的微观变化和细节特征。

4. 环境友好型技术在海洋测量过程中,环境保护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未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海洋测量技术将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推动开发环境友好型的测量设备和方法,减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干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观测技术海洋观测,是一切海洋活动的开始,是透明海洋、智慧海洋和海洋信息化的重要基础。

海洋中从海面到海底,温度是如何分布的?长江口的近海海域的海底,溶解氧浓度有多高?印度洋的盐度和大西洋的盐度相比较,哪个更高?太平洋海底洋中脊周边生活着的虾类,它的生活规律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回答,就必须要通过海洋观测技术,获得海洋中的数据来解决。

提要:此文从定义开始介绍海洋观测技术,指出了海洋观测技术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海洋观测的数学表达。

同时进行了海洋观测技术的分类和不同观测技术的性能比较分析,并阐述了间接观测技术和直接观测技术的组成和应用领域。

最后通过实例,进一步说明了海洋观测技术的应用。

一、何为海洋观测技术海洋观测,是通过技术手段获取海洋或海底特定地区的时间序列数据。

海洋观测的任务有:1)观察未知海洋世界2)监测评估人为作业对海洋带来的影响3)观测海洋特定地区4)监控海洋,保护国家安全,等等海洋观测,是一切海洋活动的开始,是透明海洋、智慧海洋和海洋信息化的重要基础。

顾名思义,海洋观测技术,是获取海洋或海底特定地区的时间序列数据的技术。

海洋观测技术的实现,通常是利用传感器及其平台技术,或通过多次采样分析,对海洋环境各量在一段时间内的感知和认识,而针对的对象通常是动态变化的。

海洋观测的数学表达式为:Y(t) = F(X1,X2,X3,...,Xp,t)其中Y(t)是观测值,X1,X2,X3,...,Xp表示为各种测量对象的值,t为时间。

从数学表达式中可以看出,海洋观测得到的是一组时间序列数据,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一组数据。

因此,观测的对象是时变的,是动态的。

当观测对象是不变的,譬如海底地质现象的观测,那么在这个式子中的时间t无意义了,这时,数学式子则变成:Y = F(X1,X2,X3,...,Xp)这式子表达的是海洋探测。

海洋探测是获得一组数据,与时间无关,故通常用于时不变对象的观测或者是资源探测、海底物体寻找等方面。

二、海洋观测技术分类海洋观测技术的分类,主要可从这样三个维度来考虑:一是观测形式;二是观测方法;三是观测区域。

重点是观测方法。

海洋观测形式有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可称为定点式海洋观测技术和移动式海洋观测技术。

传感器挂在浮标上的观测、基于海底原位观测站的观测是定点观测,而利用水下滑翔机携带传感器遨游海上的,则属于移动观测。

按海洋观测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类,可分为间接观测技术(indirect observing)与直接观测技术(direct observing)两种。

间接观测技术,通常是通过水面运载工具或潜水器,进行采样作业或离线观测作业,把样品或数据取回到实验室,再进行分析处理,获得观测结果。

直接观测技术,则直面对象,通过传感器件,加之信号传输通道,在线地实时获得海洋观测数据结果。

海底间接观测主要指采集海水、(微)生物和海底物质样品,并在实验室进行样品分析从而实现观测的一种手段。

这种手段通过样品的获得并进行对一些物理化学量的测量数据分析,获得目标结果。

具体实现方法如拖网、CTD、多管、箱式、抓斗、热流计、大洋钻探计划等。

图1是美国阿尔文(Alvin)载人深潜器在热液地区进行热液水体采样的照片。

图1 热液采样器在东太平洋隆起地区热液口进行采样作业有一些原位观测系统,把观测器放在海底观测对象附近,对观测对象进行不间断地观测与记录,同时把数据存放在自容式存贮器中。

间隔一段时间后取回实验室进行数据分析,获得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观测结果。

这种方式尽管实时性较差,但非常实用且经济。

原位观测,英文称为in-situ observing,是特别强调海底某一具体位置上的观测,对海洋技术是一种很大的考验。

在海底放置海底观测器,进行长期观测,并将数据采入随之带入海底的数据采集系统。

系统回收后,在实验室中将数据导入计算机中再进行分析。

这样的方式,也可称为海底原位观测站,是间接观测技术的一种重要形式。

图2 所示是美国科学家对海底热液地区所实施的一项原位观测活动。

图2 东太平洋隆起洋脊地区的热液原位观测站海洋直接观测是把观测器直接放到观测对象的附近,研究人员在线实时获得观测数据。

如水下遥控潜水器把水下摄像机带到观测对象旁边,将视频图像信号通过潜水器的光纤直接传到海面,可实现人类对海底各种科学现象的直接观测。

建设海底观测网络,是把各种观测传感器连接在网络上,直接传到陆地,并通过internet传遍全球,帮助科学家实现对海底某一关注地区的长期、在线的直接观测。

海洋间接观测和海洋直接观测,最大的区别是在于有无用光电复合缆(有时只是具有通讯功能的缆绳)。

用缆就意味着海洋观测信号可以做直接获取,可以做到在线、实时的观测。

同时,如果是采用光电复合缆的话,还意味着电能的无限供给,也即观测时间的无限制,做到长期的观测。

从观测方法的要点、特征、基本组成单元和载体(或平台)技术四个方面对海洋间接观测和直接观测进行归纳,可用表1来清楚地表示。

表1 海洋间接观测和海洋直接观测之归纳另一个分类的维度,是根据观测的区域不同进行分类。

对海洋的观测,主要是对这样三个不同区域进行观测:海面、海水、海底。

也就是说,将海洋观测技术分为海面观测技术、海洋水体观测技术(或称海中观测技术)和海底观测技术。

对海面的观测,主要是开展海水与空气界面间关系的研究。

这方面的工作,除了对海洋进行观测之外,还涉及到海洋表面的大气部分,如海面气温、风向、风速的观测。

从技术手段上来看,可采用海洋遥感技术。

对海洋水体的观测内容十分丰富,在物理上可对涌、浪、潮、流、温度、浊度、盐度等量的观测与数据采集;在化学上和生物上可对海洋中的化学和生化量的观测,对二氧化碳、pH、DO(溶解氧)、营养盐、叶绿素、重金属、蛋白质等含量的观测与分析等。

对海底进行观测,是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海洋技术的发展,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

对海底开展物理、化学和生物上的观测之外,还可对地形地貌进行观测,对海底某一现象进行观测,以及在地球物理方面进行观测,如地震波的观测等。

海底是地球上人类最不熟知的区域之一。

作为海洋组成的重要部分,海底观测历来是人类努力希望实现的一项工作。

由于技术上的困难,使得这项工作远远不能满足科学研究发展的需求。

除了要了解海底的海床构造、深度,更要了解海底的岩石与沉积物的物理化学组成等海底情况。

特别是随着海底矿藏(海洋石油)、深海热液、天然气水合物等现象的发现,海底观测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迫切。

图3所示的是某一海底热液地区的生态系统,对这样的海底观测,就需要依托多方面的技术来开展。

图3海底热液地区的生态系统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科学家们提出了海底海洋的概念。

认为在海床的底下,还有大量的水域。

在这些水域中,也发现了丰富的生命现象,故被誉为深部生物圈。

事实上,深海天然气水合物,也可以看作是海底海洋的另一种形式。

如上所述,海洋的观测又增加了一项新的内容——海底海洋的观测。

这方面的观测,需要对海底海洋的结构构造、岩石沉积物的物理化学组成以及海底海洋水体中的物理、化学及生化量的观测。

三、海洋观测技术分析通过采集样品,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是十分传统而常用的手段。

这种方法一直在大学里教授,并广泛用于当前的海洋科学的研究当中。

由于出海采样耗时,且航次通常要持续一段时间,回到岸上再送到实验室分析获得数据,“间接”时间是比较长的,通常几天、几周甚至一年以上。

当然,实验室分析仪器部分能够带到船上,这样当天就可以得到数据,“间接”时间大大减少。

随着海洋技术的进步,直接或“准直接”获得数据的情况越来越多。

当然,不同的观测方法,“间接程度”有别。

例如采样或岸上实验室分析间接时间最长;水下滑翔机观测,间接时间可能数天;海洋卫星或有缆的海底观测网络可以在线获得实时的数据,也就是说是直接获得数据。

图4显示了不同观测方法的“实时性”对比。

图4 海洋观测实时性与成本不同的观测手段,观测涉及范围也是相去甚远。

譬如海洋卫星的观测范围很大,甚至可覆盖一个海区。

而一个海底原位观测站,其观测范围只有传感器能及的很小范围。

图5显示了不同观测技术的观测范围与成本的比较。

当然,从观测精度来讲,海底原位观测站的观测精度,一般来讲要比海卫星要高许多。

图5 海洋观测范围与成本四、海洋观测技术实例介绍最后,让我们通过几张图片,来介绍一下不同的海洋观测技术的组成和性能。

图6 海洋漂流浮标的工作流程图6显示了海洋漂流浮标的工作流程。

很多人都知道,世界各国共同实施了ARGO计划,在世界各大洋中布放了大量的漂流浮标,来开展对海洋的动力参数甚至生化参数的大范围观测。

截止2017年3月,世界各大洋中正在工作的漂流浮标共有3936个。

其中美国贡献量最大,布放了2210个浮标。

英法德日澳等国积极参与了这项计划,我国也积极参与并布放了117个浮标,并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设立了ARGO数据处理中心。

从图6表示的漂流浮标工作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通常是8-10天之后通过卫星获得一批数据,随着浮标的漂流,我们可以获得一个海洋切面上的海洋动力参数,如确定深度下的温度、盐度甚至流速等等。

这些数据,很好地支撑了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大气预报等工作。

图7显示了一个海底原位观测站在海底热液地区工作的情景。

这个原位观测站是用来观测热液烟囱的温度变化的,由浙江大学设计制作。

这个系统用一个不锈钢圆锥筒,里面正交分布三层热电偶,并配套设计自容式信号采集系统和电池仓,我们给这个系统一个俗称——高温帽。

通过载人深潜器布放到2000多米的海底并搁置在热液口上端,15天之后再通过深潜器下潜回收高温帽,从而获得15天时间内的温度连续变化曲线。

可见这是一个典型的间接观测系统。

图7 高温帽在热液口附近观测作业图8是一个海底观测系统示意图。

海底观测系统通过布置海底光电缆,连接海底的观测系统与岸基站。

显而易见,这样的系统可以在线、实时地获得海底的实测数据。

海底观测系统的关键部件是布放在海底的接驳盒,它承担着连接海上海底的重任,进行着海底的电能接驳与分配,信号的上接下联。

海底观测站通常需要高压通电,光缆通信,布放时需要采用有缆无人遥控潜水器来操作,成本是非常高的。

维护起来也十分不便。

图8 海底观测系统采用无人自主式潜水器(AUV)搭载传感器进行观测,是一种传统的观测手段。

然而AUV自带电池,工作时间颇短,需要常常回收到船上进行充电(同时下载数据),然后再放回大海工作,效率甚低。

如果利用海底观测网络对AUV进行充电并下载数据,既可提高AUV 的工作效率,又可解决海底观测网络观测范围有限的矛盾。

因此,国内外科学家们正在致力于AUV+海底观测网络的观测系统研究。

图9显示了海底观测网络与AUV“搭桥”的工作原理图,这是浙江大学近年来完成的一项工作,通过在海底观测网络和AUV之间设置“DOCK”系统,解决AUV与海底观测网络的电能/信号连接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