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著名人物籍贯一览表
家乡的历史名人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 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1906年3月13日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 逝于北京。吴伯萧从小因受家庭熏陶,又加 之天资聪慧,十四岁便考入曲阜师范。1924 年毕业后,在孔府任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 的英语教师。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 《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 伯萧散文集》中。散文《南泥湾》、《一坛 血》、《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 《我没见过长城》等,作为范文收入在中学 语文教材中,《早》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 其数量之多在同代作家中首屈一指。这些作 品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感,朴实动人的描绘, 严谨缜密的结构,清丽洗炼的语言,赢得了 广大师生的喜爱 。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 年 月 日 年 月 日),字孔明, 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 伏龙),琅琊阳都 临沂市沂 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 南县)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杰出的政治家 时期蜀汉丞相, 政治家、 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 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 武乡侯, 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 忠武侯。 后追谥忠武侯 后追谥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 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武兴王。 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 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 前出 曾发明木牛流马 孔明灯等 木牛流马、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 尊崇, 大的尊崇 成为后世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 大的尊崇,成为后世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成 武侯祠,杜甫作千古名篇 蜀相》赞扬诸葛亮 作千古名篇《 诸葛亮。 都有武侯祠,杜甫作千古名篇《蜀相》赞扬诸葛亮。
中国古代著名诗人、作家简介(按出生先后顺序整理)清晰明了,方便记忆

中国古代著名诗人、作家简介按出生先后顺序整理,清晰明了,方便记忆。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修订《春秋》。
他的学生将其言行记录在《论语》中。
《论语》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2.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成。
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3.吕不韦(?一前235):战国末年秦国相国,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共160篇。
4.屈原(约前340一约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主要作品为《离骚》《天问》《九歌》。
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以屈原作品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此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5.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一?):字子长,别称太史公。
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主要作品为《史记》,全书130篇。
6.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死后被他的儿子追尊为魏武帝。
他的诗歌有《观沧海》《蒿里行》《龟虽寿》等篇,诗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东汉末年人民的苦难生活。
7.曹植(192―232):字子建。
曹操子。
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
三国魏诗人。
主要代表作为《七步诗》《洛神赋》等,原有集,已散佚,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8.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
中国古代文人字号

1、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
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
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2、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3、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
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4、袁枚(公元1716—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
他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才华出众,诗文冠江南5、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南宋爱国诗人。
杜甫号少陵野老、少陵杜甫生平[唐代]诗人。
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6、韩愈——韩昌黎(郡望),韩十八(行第),韩吏部(官至吏部侍郎),韩文公。
7、苏轼——东坡居士(曾在黄州城东一坡地自耕),诗神(诗挥洒自如),苏赵郡(郡望),苏学士(官名)。
8、王安石——半山(曾隐居江宁半山),王文公(谥号),王临川(籍贯),王荆公(爵名)。
9、李白——诗仙(雄浑奔放),青莲居士(曾住四川青莲),李谪仙(才气横谥),李十二(行第)。
10、杜牧——杜紫薇(曾写过《紫薇花》),小杜(有别于杜甫)。
11、贺知章——诗狂(秉性放达),四明狂客,贺八(行弟),贺秘监(宫至秘书监)。
12、王维——诗佛(佛教意味),王右丞(官名)。
13、白居易——白二十二(行第),白司马(官名),诗魔(写诗刻苦),白香山(地望),香山居士。
14、秦少游——秦七(行第)秦学士(官名)山抹微云君(山抹微云)。
15、黄庭坚——黄八(行第),涪翁(贬为涪州别驾),山谷道人(读于潜山县山谷寺),贫乐斋。
16、柳宗元——柳八(行第)柳河东(山西永济,地望)柳柳州(官地)。
17、李清照——易安居士(盼望生活安定,住处为易安室)。
古代历史名人

1)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
他的一些诗歌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其学习民歌写成的《竹枝词》等诗具有新鲜活泼,健康开朗的显著特色,情调上独具一格。
语言简朴生动,情致缠绵,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中《竹枝》(六)中“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句为著名的双关语,足见诗人之匠心独具。
其诗结有《刘宾客集》。
汉光武帝-人物简介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57)字文叔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字文叔,蔡阳人,生于西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
汉高祖刘邦九世孙。
父刘钦,母樊氏。
刘秀排行第三,所以字叫文叔。
刘秀28岁起兵加入绿林起义军,30岁称皇帝,在位33年,卒于建武中元二年(57年),终年63岁,葬于原陵(今河南省孟津县西长道社)。
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个帝王。
3)吴承恩吴承恩(1510——1582)明代小说家。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怀安山阳(江苏淮安)人。
他生于一个有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
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
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他的代表作《西游记》闻名于世。
4) 孙膑孙膑,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为战国时兵法家。
他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当庞涓作魏惠王将军时,忌其才能,把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即去膝盖骨),故称孙膑。
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协助齐将田忌,设计大败魏军于桂陵、马陵。
他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理论,把“道”看作战争客观规律,提出了以寡胜众、以弱胜强的战法,主张以进攻为主的战略,根据不同地形,创造有利的进攻形势,重视对城邑的进攻和对阵法的运用。
历代名人档案

历代名人档案:春秋战国:老子:(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鲁国人。
左丘明: (前502-前422)春秋时史学家。
鲁国人,《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鲁国人。
庄子:(约前369-前286)。
战国时哲学家,庄氏,名周。
汉族,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人。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姓芈,氏屈,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
汉族,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人秦汉:李斯:(约前284年—前208年),姓李,名斯,字通古(其实应该是氏李名斯。
先秦的男子称氏而不称姓,女子才称姓)。
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汉族,汉广川郡(今河北省枣强县)人。
“三年不窥园”。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三国两晋:蔡邕:(133-192)字伯喈,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圉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称他“蔡中郎”。
后汉三国时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
张仲景:(150或154—215或219)东汉末年,河南南阳人,医圣。
钟繇:(151—230)三国魏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刘备:(161-223)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
中国最有影响力的100位历史名人简介(一)

中国最有影响力的100位历史名人简介(一)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为儒家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
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
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中国古代杰出文学家名录大全

51
安徽阜阳
720 790
70
河北永年
722 780
58
浙江湖州
730 799
69
浙江吴兴
732 789
57
江苏常州
732 774
42
浙江金华
不详 不详 不详 河北安平
不详 不详 不详 河南南阳
737 784
47
河北赵县
737 792
55
陕西西安
成就影响 诗佛
诗仙、浪漫主义诗人 激昂豪放 边塞诗人
田园山水诗派 诗人
生年 卒年 寿命
籍贯
成就影响
不详 不详 不详 浙江桐庐
诗人
799 869
70
陕西华县
诗人
803 852
49
陕西西安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808 862
54
湖南澧县
诗人
诗人、花间派词鼻祖,与韦庄齐
812 866
54
山西祁县
名
813 858
45
河南郑州 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
825 不详 不详 浙江杭州
籍贯
701 761
60
山西运城
701 762
61
四川江油
704 754
50
河南开封
704 765
61
河北景县
706 763
57
江苏金坛
708 765
57
陕西西安
709 789
80
安徽宣城
712 770
58
河南巩义
715 779
64
湖北襄阳
715 766
51
河北赞皇
中国古代一百名将

《中国古代一百名将》人物籍贯分布统计陕西16:嬴疾白起王翦马援班超窦宪杜预韦孝宽韦睿杨素李靖侯君集郭子仪杨业韩世忠郭侃河南15:姜尚先轸吴起魏无忌岑彭邓禹虞诩司马懿邓艾王浚谢玄韩擒虎贺若弼长孙晟张巡岳飞山东11:孙武廉颇孙膑田单蒙恬陈汤王猛檀道济李勣秦琼戚继光山西11:赵奢卫青霍去病关羽斛律光尉迟恭薛礼裴行俭周德威狄青孟珙河北6:乐毅李牧祖逖苏烈曹彬张弘范安徽6:曹操周瑜桓温徐达常遇春年羹尧甘肃5:李广赵充国李晟李愬刘錡江苏4:项羽韩信周亚夫陈庆之辽宁3:慕容恪李光弼多尔衮浙江3:孙策宗泽于谦福建3:俞大猷郑成功施琅广西3:石达开冯子材刘永福黑龙江2:完颜宗罕完颜宗弼内蒙古2:宇文泰耶律休哥外籍2:伯颜高仙芝上海1:陆逊湖南1:左宗棠广东1:袁崇焕四川1:虞允文中国古代一百名将还有一个是大家自己心中的将军1统帅,领军能力2战术,包括军队的战力斗及战术运用3计略,采用计谋的能力4战绩,战斗结果,因外战难于内战,故外战最高100,而内战最高90。
5名望,知名度及个人名声,凡有屠城劣绩者将被扣分,另有军事著作者加分。
6评价,S指超一流,A指一流,B指二流,C指三流。
因本国历史近5000年,名将举不胜数,故本作拟定以下评定人物的范围1因上古多为神话,故从周开始算起。
2著作只包括军事著作,如有遗漏请各位网友补上。
3本作只计名将不包括所有军事家,故不计帝王,凡称帝者一概不计在内。
因区分武将与军人,也不计民国以后军事家。
4鞭鞑士卒反被害的不入选,这种人有愧为将,如张飞。
5本人一直认为蒙古帝国不等同于元朝,故成吉思汗帐下的速不台、哲别等均不计在内,除非今蒙古国划入本国界内。
6另有些著名的军师、辅臣均不在考虑之内,如司马穰且、张良、高颖、刘基、明亮等之类军事家。
姓名朝代民族统军战术计略战绩名望评价备注著作著名战役失利战役1 姜尚周 - 95 90 95 85 100 A兵祖六韬牧野之战2 孙武春秋- 90 95 90 85 95 A兵圣孙子柏举之战3 先轸春秋- 75 70 80 75 80 C 肴山之战4 孙膑战国- 80 85 95 80 90 A孙膑桂陵之战马陵之战5 吴起战国- 90 90 95 90 90 A吴子阴晋之战6 赵奢战国- 85 75 85 75 85 C 赵国阏于之战7 嬴疾战国- 85 80 95 90 85 A秦国嬴疾子函谷关之战樗里子8 乐毅战国- 95 85 80 85 85 B 燕国济西之战9 田单战国- 85 85 85 80 80 B 齐国即墨之战10魏无忌战国-90 80 85 80 90 A信陵君河外之战11廉颇战国- 95 80 75 85 90 B 赵国鄗代之战12李牧战国- 90 90 90 90 85 A赵国大破匈奴肥之战13白起秦- 95 95 90 90 80 A长平之战华阳之战14王翦秦- 90 85 80 85 80 B 横扫六国15蒙恬秦- 90 85 80 85 85 B 大破匈奴16项羽秦- 100100 75 80 95 A楚霸王巨野之战彭城之战17韩信西汉汉100100 100 90 95 S 陈仓之战井陉之战18周亚夫西汉汉80 85 85 75 90 B 下邑之战19李广西汉汉80 95 80 70 90 B 上郡之战20卫青西汉汉95 95 90 95 100 S 河南之战漠南之战22霍去病西汉汉100 100 90 95 95 S 河西之战漠北之战23赵充国西汉汉80 80 85 80 80 B 击破先零羌24陈汤西汉汉85 85 90 85 75 B 灭郅支单于犯汉者虽远必诛25岑彭东汉汉90 80 80 80 75 B 云台28将黎丘之战天水之战26邓禹东汉汉80 85 85 80 75 B 云台28将洛阳之战27马援东汉汉90 85 80 85 90 A岭南之战28虞诩东汉汉85 80 95 85 85 A赤亭之战29班超东汉汉85 80 100 80 100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30窦宪东汉汉90 80 85 85 65 B 稽落山之战31曹操东汉汉95 85 90 85 90 A孙子注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32孙策东汉汉90 90 80 80 90 B 小霸王曲阿之战计取皖城33周瑜东汉汉90 80 95 80 95 B 赤壁之战34关羽三国汉90 90 70 60 95 C 武圣水淹七军35司马懿三国汉85 80 85 75 80 C 魏国辽东之战36邓艾三国汉90 90 85 85 75 A魏国段谷之战偷渡阴平37陆逊三国汉85 80 90 75 80 B 吴国夷陵之战38杜预西晋汉70 95 95 80 85 B 春秋释例灭吴之战39王浚西晋汉85 80 80 80 75 B 灭吴之战40祖逖东晋汉90 80 80 80 90 B 中流击辑41桓温东晋汉85 75 75 70 65 C 灭成汉之战42谢玄东晋汉95 90 80 85 85 A淝水之战43慕容恪前燕鲜卑90 90 90 85 85 A鲁口之战44王猛前秦汉85 85 95 85 80 A攻灭前燕45宇文泰北朝鲜卑80 85 80 75 75 A西魏沙苑之战46韦孝宽北朝汉90 85 90 80 85 A北魏邺城之战武涉之战47斛律光北朝高车90 80 90 85 85 A北齐洛阳之战48檀道济南朝汉90 80 75 80 85 A宋河南之战49韦睿南朝汉90 80 90 75 80 B 梁钟离之战50陈庆之南朝汉90 85 90 80 85 A梁伐北魏之战51杨素隋汉 90 85 85 85 80 A四大将反击突厥52韩擒虎隋汉85 85 75 80 75 B 四大将灭陈之战53贺若弼隋汉90 90 80 80 70 B 四大将灭陈之战54长孙晟隋汉85 80 85 85 80 B 反击突厥55李靖唐汉100 100 100 100 95 S 唐李问答灭萧铣吐谷浑灭东厥56李勣唐汉90 95 100 95 95 S 徐世绩灭高句丽57秦琼唐汉80 85 65 70 85 C58尉迟恭唐汉80 80 70 70 85 C59苏烈唐汉95 90 95 95 85 A苏定方灭西突厥灭百济60侯君集唐汉90 80 80 85 70 B 灭高昌61薛礼唐汉80 90 80 75 85 C 三箭定江山62裴行俭唐汉85 85 85 85 90 B 西域平叛63高仙芝唐高丽95 85 80 80 70 B 灭小勃律64张巡唐汉90 70 90 80 80 B 死守睢阳65郭子仪唐汉90 90 80 80 95 A平定安史之乱66李光弼唐契丹85 80 90 80 90 A平定安史之乱67李晟唐汉90 85 85 85 85 A收复长安渡卢之战68李愬唐汉85 80 90 75 85 B 李晟子雪夜下蔡州69周德威五代汉85 75 80 75 85 C 西晋柏乡大捷71曹彬北宋汉80 75 75 80 90 C 灭后蜀、南唐72杨业北宋汉90 80 70 65 90 C 雁门关大捷73狄青北宋汉90 85 80 80 80 A昆仑关之战74宗泽北宋汉85 70 85 75 90 B 守卫东京75耶律休哥辽契丹90 90 95 85 80 A电帅守卫燕云十六州75完颜宗罕金女真95 90 70 90 80 A灭辽之战76完颜宗弼金女真85 85 70 75 85 B 灭北宋之战77岳飞南宋汉100 100 95 90 100 S 偃城大捷78韩世忠南宋汉85 90 80 80 90 B79刘錡南宋汉90 75 80 75 80 B 顺昌府大捷80虞允文南宋汉85 80 85 75 80 B 采石之战81孟珙南宋汉90 85 85 85 80 B 灭金抗蒙82伯颜元蒙古95 85 85 85 85 A临安之战讨伐海都83郭侃元汉 85 90 90 95 75 A开封之战第三次蒙古远征84张弘范元汉80 85 85 80 80 B 崖山之战85徐达明汉100 95 95 90 95 S 明元之战86常遇春明汉80 95 70 75 80 B 常十万明元之战87于谦明汉90 85 90 85 90 A北京保卫战88戚继光明汉95 85 90 85 95 A蔡坡岭大捷89俞大猷明汉85 80 80 85 80 B 收复兴化90袁崇焕明汉95 85 85 85 90 A宁远大捷91郑成功明汉90 80 85 85 90 B 收复台湾92多尔衮清满95 85 90 90 75 B 山海关之战93施琅清汉90 85 80 85 85 A收复台湾94年羹尧清汉85 85 80 85 75 B 西北平叛95石达开清汉90 75 85 75 85 B 灭太平天国97左宗棠清汉95 80 85 85 90 B 收复新疆98冯子材清汉90 85 80 85 85 B 军牍集要镇南关大捷99刘永福清汉95 85 90 85 85 B 临洮大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著名人物籍贯一览表魏晋南北朝开国皇帝籍贯分布统计内蒙古5:拓跋珪(北魏)元善见(东魏)元宝炬(西魏)高洋(北齐)宇文觉(北周)江苏3:刘裕(宋)萧道成(齐)萧衍(梁)浙江2:孙权(吴国)陈霸先(陈)河南2:司马炎(西晋)司马睿(东晋)河北1:刘备(蜀国)安徽1:曹丕(魏国)五代十国开国皇帝籍贯分布统计河南5:王建(前蜀)王审知(闽国)马殷(楚国)刘隐(南汉)高季兴(荆南)山西4:李存勖(后唐)石敬瑭(后晋)刘知远(后汉)刘旻(北汉)河北2:郭威(后周)孟知祥(后蜀)安徽2:朱温(后梁)杨行密(吴国)江苏1:李昪(南唐)浙江1:钱镠(吴越)《中国哲学史》目录古代人物籍贯分布统计(附近代)河南14:老子庄子墨子惠施韩非王弼郭象范缜韩愈刘禹锡二程张载王廷相浙江5:王充陈亮叶适王守仁黄宗羲安徽3:桓谭方以智戴震山东3:孔子孙武孟子江西4:李觏王安石陆九渊罗钦顺河北3:董仲舒欧阳建颜元福建2:朱熹李贽湖南2:周敦熙王夫之山西1:柳宗元江苏1:王艮四川1:扬雄甘肃1:李翱无考3:公孙龙(河南、河北)荀子(山西、河南、河北)顾頠附近代:浙江2:龚自珍章炳麟湖南2:魏源谭嗣同广东2:梁启超孙中山福建1:严复《一百位杰出思想家》人物籍贯分布统计河南21:老子墨子庄子韩非子惠施贾谊王弼何晏阮籍范缜智顗玄奘韩愈刘禹锡神秀张载程颢程颐邵雍王廷相吕坤浙江17:王充沈括吕祖谦陈亮叶适刘基王守仁朱之瑜黄宗羲李之藻刘宗周章学诚龚自珍章太炎朱执信蔡元培鲁迅安徽7:管仲桓谭嵇康方以智戴震胡适陈独秀山东7:孔子晏子孟子孙子仲长统何承天吕才广东8:慧能陈献章湛若水洪仁轩容闳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江苏7:葛洪颜之推胡瑗范仲淹王艮顾炎武王韬江西6:陶渊明王安石陆九渊罗钦顺何心隐宋应星河北3:董仲舒颜元李大钊福建4:欧阳修朱熹李贽严复山西3:柳宗元司马光傅山湖南3:周敦颐王夫之谭嗣同四川3:扬雄苏轼唐甄陕西3:司马迁僧肇李颙上海1:徐光启湖北1:熊伯龙广西1:梁漱溟甘肃1:王符无考3:荀子(山西、河南、河北)公孙龙(河南、河北)陈克《中国历代文人名家简介》人物籍贯分布统计河南5:杜甫白居易李贺李商隐韩愈山西4:王维柳宗元白朴郑光祖安徽3:曹操曹丕曹植江西3:陶渊明王安石曾巩四川3:苏洵苏轼苏辙浙江2:陆游龚自珍山东2:辛弃疾李清照广东2:梁启超黄遵宪北京1:马致远福建1:欧阳修湖北1:屈原甘肃1:李白无考1:关汉卿(一说北京、一说河北、一说山西)《历代名家中国古代书画家》人物籍贯分布统计秦汉蔡邕李斯张芝仇靖程邈三国钟繇皇象曹不兴韦诞晋王羲之王献之顾恺之卫协戴逵陆机卫恒索靖卫铄王珣南北朝陆探微张僧繇萧绎谢赫宗炳王僧虔王微羊欣隋展子虔唐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薛稷阎立本李思训张萱王维韩干韩滉周昉吴道子五代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周文矩顾闳中曹仲达杨子华宋代马远李唐刘松年夏圭马麟李成范宽燕文贵蔡襄文同苏轼李公麟张择端米芾米友仁赵佶李迪王希孟苏汉臣赵伯驹梁楷元代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高克恭钱选柯九思方从义郑思肖明代沈周唐寅文征明仇英徐渭蓝瑛丁云鹏祝允明王绂吕纪陈淳文彭周臣孙克弘董其昌陈洪绶戴进吴伟朱耷(八大山人)蒋蔼清代王时敏弘仁(江韬)石涛查士标恽寿平王原祁袁江黄慎王鉴髡残王翚(王石谷)汪之瑞孙逸樊圻龚贤高岑任预樊沂吴历郑板桥华喦高凤翰边寿民黄均金农高翔高其佩李方膺陈撰焦秉贞任熊任薰吴大澄(吴大澂)冷枚胡璋吴宏邹喆叶欣胡慥谢荪陈卓张风总计:江苏38:皇象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萧绎巨然周文矩黄公望倪瓒沈周唐寅文征明仇英祝允明王绂陈淳文彭周臣王时敏恽寿平王原祁袁江王鉴王翚樊圻龚贤樊沂吴历郑燮(郑板桥)边寿民黄均高翔李方膺吴大澄(吴大澂)邹喆胡慥谢荪张风浙江23:曹不兴虞世南马远刘松年夏圭马麟燕文贵赵孟頫王蒙吴镇钱选柯九思徐渭蓝瑛吕纪陈洪绶戴进高岑任预金农陈撰任熊任薰山东12:王羲之王献之王珣王僧虔王微羊欣顾闳中张择端梁楷高凤翰焦秉贞冷枚河南12:蔡邕李斯钟繇宗炳褚遂良吴道子韩干荆浩李唐赵佶李迪苏汉臣陕西11:程邈韦诞柳公权颜真卿阎立本张萱韩滉周昉关仝李成范宽安徽8:戴逵李公麟丁云鹏弘仁(江韬)查士标汪之瑞孙逸胡璋山西6:卫恒卫铄薛稷王维米芾米友仁上海5:陆机孙克弘董其昌蒋蔼叶欣福建4:蔡襄郑思肖黄慎华喦江西4:董源方从义朱耷(八大山人)吴宏甘肃4:张芝仇靖索靖李思训河北2:展子虔赵伯驹北京2:高克恭陈卓湖南2:欧阳询髡残四川2:文同苏轼辽宁1:高其佩湖北1:吴伟广西1:石涛外籍1:曹仲达无考4:卫协谢赫杨子华王希孟《中国历代名将谱》人物籍贯分布统计陕西13:白起王翦马援班超杜预韦孝宽杨素李靖郭子仪杨延昭韩世忠李自成杜聿明河南11:吴起张良虞翊司马懿谢玄长孙晟刘仁轨赵匡胤岳飞扩廓帖木儿袁世凯山东8:孙武孙膑蒙恬诸葛亮李勣秦叔宝王彦章戚继光河北7:乐毅赵奢李牧祖逖高颍李存孝曹彬山西8:卫青霍去病关羽尉迟敬德薛仁贵裴行俭李克用狄青安徽5:曹操周瑜朱温徐达常遇春湖南6:左宗棠曾国藩黄兴毛泽东彭德怀粟裕江苏5:项羽韩信周勃周亚夫吴三桂内蒙古5:吕布耶律休哥成吉思汗拖雷拔都广西4:陈玉成李秀成石达开刘永福甘肃4:李广赵充国姜维李朔辽宁3:安禄山李光弼多尔衮福建3:俞大猷洪承畴郑成功湖北3:伍子胥刘秀林彪黑龙江2:斡离不完颜宗弼广东2:袁崇焕薛岳北京1:康熙帝上海1:陆逊重庆1:刘伯承浙江1:于谦宁夏1:赵元昊无考6:廉颇(山西、河南、山东)章邯冒顿高仙芝穆桂英(北京、山西、山东)脱脱《中国史百将传》人物籍贯分布统计陕西19:嬴疾白起王翦蒙恬马援班超窦宪杜预韦睿韦孝宽史万岁杨素李靖侯君集郭子仪杨业李定国韩世忠郭侃河南16:先轸吴起魏无忌冯异邓禹岑彭司马懿邓艾王濬谢玄贺若弼韩擒虎刘仁轨李存审岳飞扩廓帖木儿山东9:孙武孙膑田单陈汤诸葛亮王猛檀道济李勣戚继光山西9:卫青霍去病关羽斛律光裴行俭薛仁贵周德威狄青孟珙安徽7:曹操周瑜吕蒙桓温徐达常遇春年羹尧河北6:乐毅赵奢李牧祖逖苏烈张弘范甘肃5:李广赵充国李晟李愬刘锜辽宁3:慕容恪李光弼多尔衮江苏3:韩信周亚夫陈庆之内蒙古2:宇文泰耶律休哥黑龙江2:完颜宗望完颜宗弼福建2:俞大猷郑成功湖南2:曾国藩左宗棠广西2:石达开刘永福上海1:陆逊浙江1:宗泽广东1:袁崇焕云南1:郑和外籍3:契必何力黑齿常之伯颜无考5:姜尚(安徽、山东、河南)赵毋恤廉颇(河南、山西、山东)高仙芝阿术主要候补者(书后名录):安徽4:甘茂邓愈傅友德沐英山西3:力过于栗碑尔朱荣郭崇韬内蒙古2:高欢高长恭河北2:张柔史天泽河南2:于谨长孙晟陕西2:王贲、司马错湖北2:伍子胥余玠甘肃2:吴玠吴璘江苏1:李文忠浙江1:于谦宁夏1:浑瑊新疆1:阿史那社尔旗籍2:阿克敦明亮《中国史猛将传》人物籍贯分布统计河南13:灌婴铫期马武贾复臧宫冉闵奚康生蔡佑张须陀南霁云岳云杨再兴牛皋山东8:萧摩诃杜伏威秦琼程知节罗士信单雄信王彦章李庭甘肃7:庞德邓羌杨大眼彭乐薛万均薛万彻王德河北6:张飞高敖曹李存孝高怀德张柔史弼山西6:张辽张蚝薛安都尉迟恭呼延赞曹文诏安徽5:英布曹彰花云王弼黄得功江苏4:项羽樊哙周文育魏胜内蒙古3:吕布完颜陈和尚鳌拜广东2:侯安都麦铁杖新疆2:哥舒翰白孝德重庆1:甘宁吉林1:额亦都浙江1:孙坚江西1:刘綎《宋武庙七十二将》人物籍贯一览武庙神主:太公望(河南)配享殿上:张良(河南)第三等:西向:管仲(安徽)孙武(山东)乐毅(河北)诸葛亮(山东)李勣(山东)东向:田穰苴(山东)范蠡(河南)韩信(江苏)李靖(陕西)郭子仪(陕西)第四等:西向:白起(陕西) 孙膑(山东) 廉颇(河南)李牧(河北) 曹参(江苏)周勃(江苏)李广(甘肃)霍去病(山西)邓禹(河南)冯异(河南)吴汉(河南)马援(陕西)皇甫嵩(甘肃)邓艾(河南)张飞(河北)吕蒙(安徽)陆抗(上海)杜预(陕西)陶侃(江西)慕容恪(辽宁) 宇文宪(内蒙古) 韦孝宽(陕西) 杨素(陕西)贺若弼(河南) 李孝恭(甘肃) 苏定方(河北) 王孝杰(陕西) 王晙(河北) 李光弼(辽宁)东向:吴起(河南)田单(山东)赵奢(河北)王翦(陕西)彭越(山东)周亚夫(江苏)卫青(山西)赵充国(甘肃)寇恂(北京)贾复(河南)耿弇(陕西)段颎(甘肃)张辽(山西)关羽(山西)周瑜(安徽)陆逊(上海)羊祜(山东)王濬(河南)谢玄(河南)王猛(山东)王镇恶(山东)斛律光(山西)王僧辩(山西)于谨(河南)吴明彻(江苏)韩擒虎(河南)史万岁(陕西)尉迟敬德(山西)裴行俭(山西)张仁亶(陕西)郭元振(河北)李晟(甘肃)备注:西东向不分等级,同属第三等、第四等。
《十七史百将传》人物籍贯分布统计河南21:周姜子牙越范蠡魏吴起前汉张良后汉邓禹后汉冯异后汉岑彭后汉贾复后汉吴汉后汉王霸后汉臧宫后汉祭遵后汉虞诩魏邓艾魏司马懿晋王浚晋周访晋谢玄魏于谨隋长孙晟隋韩擒虎隋贺若弼唐马燧陕西16:秦王翦后汉耿弇后汉耿恭后汉马援后汉班超晋杜预梁韦睿周韦孝宽隋杨素隋史万岁唐李靖唐唐休璟唐张仁愿唐李嗣业唐郭子仪唐王忠嗣山东14:吴孙武齐孙膑齐田穰苴齐田单前汉陈汤魏李典蜀诸葛亮晋羊祜晋马隆宋檀道济宋王镇恶魏崔浩唐李勣梁刘鄩(五代)山西13:前汉卫青前汉霍去病前汉冯奉世魏张辽魏徐晃蜀关羽梁王僧辨齐斛律光唐尉迟恭唐薛仁贵唐裴行俭唐李抱真唐王忠嗣河北9:燕乐毅赵李牧赵赵奢魏张郃蜀张飞唐苏定方唐王_唐郭元振周刘词(五代)甘肃9:前汉李广前汉赵充国后汉皇甫规后汉张奂后汉段纪明后汉皇甫嵩唐李孝恭唐李晟唐李愬江苏3:前汉韩信前汉周亚夫陈吴明彻上海2:吴陆逊吴陆抗安徽2:吴周瑜吴吕蒙北京1:后汉寇恂内蒙古1:周宇文宪辽宁1:燕慕容恪唐李光弼浙江1:后汉朱隽江西1:晋陶侃无考2:赵廉颇唐浑瑊汉朝大将军籍贯分布统计河南13:灌婴(西汉·大将军)王常(东汉·横野大将军)吴汉(东汉·大将军)朱佑(东汉·建义大将军,上大将军)杜茂(东汉·大将军,骠骑大将军)叔寿(东汉·破虏大将军)岑彭(东汉·征南大将军)冯异(东汉·征西大将军)刘隆(东汉·骠骑大将军)邓骘(东汉·大将军)何进(东汉·大将军)陈俊(东汉·强弩大将军)袁绍(东汉·大将军)河北6:窦婴(西汉·大将军)王凤(西汉·大将军)王商(西汉·大将军)王莽(西汉·大将军)甄邯(西汉·大将军)王匡(新朝·兆域大将军)陕西5:景丹(东汉·骠骑大将军)耿弇(东汉·大将军,建威大将军,上大将军)窦宪(东汉·大将军)窦武(东汉·大将军)耿宝(东汉·大将军)甘肃3:隗嚣(东汉·西州大将军)梁商(东汉·大将军)梁冀(东汉·大将军)山西2:卫青(西汉·大将军)霍光(西汉·大将军)江苏2:韩信(西汉·大将军)周亚夫(西汉·大将军)北京1:盖延(东汉·虎牙大将军)安徽1:曹操(东汉·大将军)无考7:柴武(西汉·大将军)张相如(西汉·大将军)孔仁(新朝·司命大将军)严尤(新朝·纳言大将军)陈茂(新朝·秩宗大将军)阳浚(新朝·大将军)韩暹(东汉·大将军)说明:农军政权、割据势力大将军不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