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胶囊化方法及常用壁材

合集下载

SIS热塑丁苯橡胶的微胶囊化技术研究

SIS热塑丁苯橡胶的微胶囊化技术研究

SIS热塑丁苯橡胶的微胶囊化技术研究橡胶微胶囊化技术是一种将橡胶颗粒包裹在聚合物微胶囊内的方法,以提高橡胶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在工业应用中,SIS热塑丁苯橡胶作为一种常用的弹性材料,其微胶囊化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SIS热塑丁苯橡胶微胶囊化技术的研究现状、方法和应用。

一、研究现状目前,SIS热塑丁苯橡胶微胶囊化技术已经成为橡胶行业的研究热点。

国内外研究者在橡胶微胶囊化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其中,主要集中在微胶囊化方法、微胶囊壁材料的选择和微胶囊化后的性能等方面。

二、微胶囊化方法微胶囊化方法是实现SIS热塑丁苯橡胶微胶囊化的关键步骤。

目前常用的微胶囊化方法主要包括乳化法、共沉淀法、喷雾干燥法和自组装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研究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乳化法是最常用的微胶囊化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将橡胶颗粒悬浮于水相中,通过机械搅拌和超声处理等手段实现胶粒包裹。

共沉淀法是利用两种化学物质的反应生成微胶囊的一种方法,其优点在于可以控制微胶囊的尺寸和形状。

喷雾干燥法是将橡胶颗粒通过喷雾器雾化成小液滴,在高温下干燥形成微胶囊。

自组装法是利用聚合物自身的特性,在水相中形成微胶囊的方法。

各种方法的选择需要考虑到橡胶颗粒的大小、胶粒包裹后的稳定性和可控性等因素。

三、微胶囊壁材料的选择微胶囊壁材料的选择对SIS热塑丁苯橡胶微胶囊化过程和性能有重要影响。

常用的微胶囊壁材料主要包括脂肪酸、蜡类、沥青、环氧树脂和聚合物等。

这些材料在微胶囊化过程中可以提供良好的包裹性能和稳定性。

脂肪酸是常用的微胶囊壁材料,其优点在于容易获得和加工,并且具有较好的包裹性能。

蜡类材料在微胶囊化过程中可以形成连续的包裹层,从而提高微胶囊的尺寸和稳定性。

沥青材料具有较好的耐热性和耐化学性能,适用于高温环境下的微胶囊化。

环氧树脂材料在微胶囊化过程中可以提供良好的粘结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聚合物材料由于其具有可调控的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微胶囊化过程中。

微胶囊技术及其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

微胶囊技术及其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

微 胶 囊 技 术 又 称 微 胶 囊 化 , 用 特 殊 手 段 将 固 是
体 、 体 或 气 体 物 质 包 裹 在 一 微 小 的半 透 明 或 封 闭 液
胶 囊 内 的 过 程 。微 胶 囊 可 简 单 地 看 作 由心 材 和 壁 材 组 成 , 材 即被 包 物 质 , 材 即 包 埋 物 质 。饲 料 添加 心 壁 剂 中 心 材 的范 围 很 广 泛 , 维 生 素 、 制 剂 、 菌 制 如 酶 活
维普资讯
20 0 2年 第 6期 ( 第 9 总 6期 )
饲 料 世 界
。专论与综述
微陵囊斌瓣

滚滚饲獬 豆业中的应用
o 邓 君 明 张 曦 邓 斌
等 。这 些 壁 材 既 可 单 独 使 用 , 可 混 合 使 用 , 时还 也 同 可 增 加 一 些 增 塑 剂 、 面 活 性 剂 、 素 等 改 良剂 来 表 色 提 高 品 质 。壁 材 的选 用 需 根 据 产 品 的 粘 度 、 透 性 、 渗 吸 湿 性 、 解 性 及 澄 清 度 等 因 素 来 决 定 , 要 求 无 溶 并
质 , 低 挥 发 性 , 合 不 相 溶 成 分 并 降 低 某 些 化 学 降 混
添 加 剂 的 毒 性 等 作 用 ,其 将 在 2 1世 纪 的 饲 料 行 业 中展 现 良好 的 应 用 前 景 。
1 微 胶 囊 技 术 原 理
作 过 程 和 喷 雾 干 燥 法 相 似 , 在 壁 材 的 液 化 方 法 和 但 壁 膜 的 固化 手 段 上 不 同 。喷 雾 干 燥 法 是 将 壁 材 溶 解 在 某 种 溶 剂 中 形 成 溶 液 ,利 用 加 热 手 段 使 溶 剂 蒸 发 , 壁 膜 固化 。喷 雾 冷 却 法 则 是 通 过 加 热 手 段 使 使

微胶囊化技术

微胶囊化技术

微胶囊化技术第一节微胶囊化概述1、基本概念•微胶囊:是指一种里面包埋有液体、固体或气体组分,而外面为聚合物壁壳的微型容器或包装体。

•囊壁:微胶囊的聚合物壁壳,也称为外壳或保护膜。

•囊心:被包埋的物料组分,也称囊核或填充物。

•微胶囊化过程:将待包埋目标物质分成细粒,然后以这些细粒为核心,将成膜材料在其表面沉积、涂层的过程。

•微胶囊化技术:将固体、液体或气体物质包埋在微小而封闭的胶囊内的方法与技术。

2、微胶囊化特性1)微胶囊可包埋固体、液体和气体。

2)微胶囊大小一般在5~200um范围。

当胶囊粒度小于5um时,由于布朗运动难于收集;当粒度超过200um时,由于表面的静电摩擦系数减小而稳定性下降。

3) 被包埋组分与囊壁是互相分离的两相。

4)囊壁较薄,厚度一般在0.2um至几微米,通常不超过10um。

5)囊壁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可以是双层或多层结构。

囊心可以是单一组分(如单核),也可以是多种组分(多核、多核-无定形等)。

6)在特定条件下如加压、揉破、摩擦、加热、酶解、溶剂溶解、水溶解、电磁作用等,囊壁所包埋的组分可在控制速率下释放。

7)微胶囊形状和结构受被包埋物料结构、性质及胶囊化方法影响。

一般为球体、粒状、肾形、谷粒形、絮状和块状。

常见微胶囊的各种结构。

微囊化产品特性研究3、微胶囊化发展药物胶囊化已有150多年历史,而微胶囊化则出现于20纪30年代。

1936年美国大西洋海岸渔业公司提出了用液体石蜡制备鱼肝油明胶微胶囊专利。

1949年Wurster发明了微胶囊化的空气悬浮法技术,实现了固体微粒的微胶囊化。

1953年Green发明了凝聚法微胶囊化技术,实现了液体物料的微胶囊化,并研制出无碳复写纸(NCR纸),这是微胶囊化技术第一次商业应用,随后该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迄今为止,微胶囊化技术在化工、食品、医药、生化、印刷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其理论和实践也日趋成熟。

4、微胶囊的功能1)改变物料存在状态、质量和体积。

微胶囊:微胶囊的常用壁材、微囊化的方法等[学习内容]

微胶囊:微胶囊的常用壁材、微囊化的方法等[学习内容]
1958年5月;NCR公司提出了利用微胶囊化制备热敏粘合剂的专利申请。
1958年6月:NCR公司提出了有关含油的聚苯乙烯微胶囊制备方法的专利申 请。该法中使用了单体,并应用了原位聚合反应的工艺。
1958年12月:厄普约翰(Upjohn)公司提出了近20个专利申请。它们均是有
关“乳液”的微胶囊化方法。在这些专利中,有的改进了NC R的凝聚方法,
种双层锐孔来制褐藻酸微胶囊的专利申请。
特选内容
1953一1954年:NCR公司提出了利用凝聚法制备含油明胶微胶囊之基本方 法的二个专利,以及利用上述基本方法制备微胶囊型压敏复写纸的四个专 利。除日本外,全世界都应用了这个专利。
1956年3月:NCR公司提出了有关光电材料微胶囊化的专利申请。
1957年4月:NCR公司提出了有关彩色摄影用的化合物微胶囊化工艺的专利 申请。
于商业中,至1981年,此种微胶囊的产量就超过5×106t. 应用范围扩大到医药,农用化学品,黏胶剂和液晶等各
个领域。
2
特选内容
•1936年11月:大西洋海岸渔业公司(Atlantic Coast Fishers)提出了适 用于在液体石蜡中,制备含鱼肝油明胶微胶囊的专利申请。
•1940年10月,明胶产品有限公司提出了采用一种同心的三层锐孔,创备 含药物双壁微胶囊的专利申请。
微胶囊
Microencapsulation processes
1. 发展简史 2. 基本概念 3. 微胶囊的常用壁材 4. 微囊化的方法 5. 应用
1
特选内容
1 发展简史
在微胶囊化领域里,Wuster和Green是两位伟大的先驱者。 微胶囊化始于本世纪30年代,但发展非常迅速。迄今有
一百多个研究室在开发微胶囊技术。 隐色压敏复写纸的发明是微胶囊化技术第一次成功应用

微胶囊化技术

微胶囊化技术

理想的壁材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 高浓度时有良好的流动性,保证在微胶囊化过 程中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能。
➢ 能够乳化芯材并能形成稳定的乳化体系。 ➢ 在加工过程以及储存过程中能够将芯材完整的
包埋在其结构中。
➢ 易干燥以及易脱溶 ➢ 良好的溶解性 ➢ 可食性与经济性
微胶囊技术中常用壁材
碳水化合物 变性淀粉、麦芽糊精、玉米糖 浆、环糊精、蔗糖、乳糖、纤维素、胶体、葡 聚糖 蛋白质 明胶、大豆蛋白、乳清蛋白、酪 蛋白酸钠、谷蛋白、肽、麦醇溶蛋白、血红蛋 白、鸡蛋清蛋白 脂类 石蜡、蜂蜡、硬脂酸甘 油三酯、单甘酯、甘油二酯、油、脂肪、氢化 油、卵磷脂
芯材
芯材可以是单一的固体、液体或气体,也可 以是它们的混合物。在食品工业中主要是一些 维生素类、酶类、挥发性香精香料、酸味剂、 食品防腐剂以及酒类等,或者是在多组分制品 中,相互接触混合时容易对制品中的某些成分 产生不良影响的一些物质。
壁材
微胶囊技术实质上是一种包装技术,其效果的 好坏与“包装材料”—壁材的选择紧密相关, 而壁材的组成又决定了微胶囊产品的一些性能 如:溶解性、缓释性、流动性等,同时它还对 微胶囊化工工艺方法有一定影响,因此壁材的 选择是进行微胶囊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现在,微胶囊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热敏记录纸、含 去垢剂的微胶囊纸巾、香料纸、印花防伪纸等。
谢谢大家!
微胶囊技术
microencapsulation technique
目录
微胶囊技术概念 微胶囊的组成与结构 微胶囊的心材与壁材的选取 微胶囊的制备 微胶囊技术的应用
微胶囊
微胶囊(microencapsule)是一种能 包埋和保护某些物质的具有聚合物壁壳的 半透性或密封的微型“容器”或“包装 物”。

二氧化硅壁材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二氧化硅壁材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二氧化硅壁材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二氧化硅壁材微胶囊是一种由二氧化硅材料构成的微胶囊,适用于各种应用领域。

以下是二氧化硅壁材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制备方法:
1. 溶剂挥发法:将含有二氧化硅前驱体的溶液滴加到有机溶剂中,通过溶剂挥发使得二氧化硅形成微胶囊。

2. 水热法:将二氧化硅前驱体溶液加入到高温水中进行水热反应,形成二氧化硅微胶囊。

3. 模板法:使用模板材料作为二氧化硅的模板,将二氧化硅前驱体溶液浸渍到模板上,经过煅烧去除模板后形成二氧化硅微胶囊。

应用:
1. 药物缓释系统:将药物包裹在二氧化硅微胶囊中,通过控制二氧化硅的孔径和壁厚,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2. 催化剂载体:将催化剂包裹在二氧化硅微胶囊中,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和活性,增加反应效率。

3. 生物传感器:将生物传感器反应物固定在二氧化硅微胶囊表面,通过传感器与生物分子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实现生物分子的检测与分析。

4. 化妆品领域:利用二氧化硅微胶囊的多孔结构和大比表面积,可以将活性成分包裹在微胶囊中,起到渗透调理、保湿、滋养皮肤的效果。

5. 传统建筑材料改性:将二氧化硅微胶囊添加到传统建筑材料中,可以提高材料的耐久性、耐磨性和抗污染性。

微胶囊实验版

微胶囊实验版

雨生红球藻微胶囊工艺流程1.材料预处理壁材:取6g壁材溶于30mL热水中芯材:取3g亚临界萃取物(虾青素酯)稀释至50mL,定容(用乙醇稀释),取10mL(芯壁比为1:10;芯材质量分数为3%)乳化剂:取10g吐温20,稀释至100mL,定容(用热水稀释),取2mL(乳化剂用量为3%)2. 配置壁材溶液称取3g阿拉伯胶溶解在50-60℃的水中,水浴加热使其完全溶解,30min后将3g的麦芽糊精加入并溶解。

全程水浴,温度在40℃左右3. 加入芯料往已完全溶解的壁材溶液中,缓缓加入处理后的芯材和乳化剂,搅拌均匀。

4 匀质将芯材壁材粗溶液放置于高压匀质机中,用30MPa均质4min。

2.喷雾干燥将匀质后的混合溶液,倾入喷雾干燥装置材料口。

开动喷雾干燥装置,预设进风温度为150℃,出风温度为250℃,进风量为0.7Nm3/h(Nm3/h是指在0摄氏度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气体体积,相当于700L/h),进料速度为187.5mL/h(以进料比为15%)、喷雾压力?kPa。

5. 收集物料,称重,进行相关因素检测。

理化指标测定微胶囊产品中虾青素量的测定:准确称取 0. 2g 左右样品加水 50ml 形成均一体系,准确移取 1ml,加入混合溶剂丙酮:石油醚(1:1)反复提取至下层无色(约10Ml),有机层定容至 100ml,在 480nm 进行比色测定。

微胶囊产品表面虾青素量的测定:准确称取样品 0.2g 于 50ml 离心管中,加入 20ml正己烷,剧烈振荡1min,4800rmp,离心 3min,取上清液复溶于丙酮:石油醚(1:1)混合液,定容至 10ml,在 480nm 进行比色测定。

微胶囊产品中虾青素量的测定:准确称取 1mL乳状液加水 50ml 形成均一体系,准确移取 1ml,加入混合溶剂丙酮:石油醚(1:1)反复提取至下层无色(约10Ml),有机层定容至 10ml,在 480nm 进行比色测定。

微胶囊配方组成芯壁材、质量评价指标、生产基本步骤

微胶囊配方组成芯壁材、质量评价指标、生产基本步骤
微胶囊中的几个概念
微胶囊:(microcapsule)指一种具有聚合物壁壳的微型容器或 包物。其大小一般为5-200μm不等,形状多样,取决于原料与制 备方法。 微胶囊化:(microencapsulation)制备微胶囊的过程称为微胶 囊化。 微胶囊化技术:指将固体、液体或气体包埋在微小而密封的胶囊中, 使其延缓释放或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以控制速率释放的技术。其 中,被包埋的物质称为芯材(core、nucleus、fill),包埋芯材实 现微囊胶化的物质称为壁材(cell、shell、coat)。
————— ———————————————
工艺流程:
料仓——真空混料机—— 泵 —— 混料罐 —— 泵
—————
—— 巴氏杀菌 —— 均质机 暂存罐
——预热暂存罐 —————
高压泵
喷雾干燥塔 ———
振动流化床
金探
喷雾干燥塔分类
反应:
美拉德反应:非酶褐变,羰氨反应。生成醛、酮等还原性中间产物,具有抗氧化性
微胶囊的各种形态
微胶囊的构成
一、壁材: 碳水化合物:变性淀粉、麦芽糊精(Maltdextrin)、
玉米糖浆(Corn syrup)、葡萄糖浆、 环糊精、蔗糖、乳糖、茁霉多糖、纤维素 蛋白质:乳清蛋白(WPC、WPI)、大豆蛋白(SPC、 SPI) 酪蛋白酸钠(Sodium caseinate)、麦醇溶蛋白 脂类:卵磷脂、单甘脂、硬脂酸甘油三酯、石蜡、蜂蜡 二、芯材: 敏感性成分:怕光热氧,易挥发,不易储藏,不易分散使 用的成分,如:香料、酶、益生菌、PUFA等
微胶囊质量评价方法:
微胶囊形态:扫描电镜法SEM及TEM 微胶囊机械强度:破裂率、仪器 微胶囊流动性:休止角法 θ<30:好;30<θ<45:较好;45<θ<60: 一般; θ>60:差 微囊化产率:MEY%芯材保留率 微囊化效率:MEE%包埋效率 微胶囊粒度分布:EM(负染、冰冻蚀刻) 有效载量:应用价值的指标 芯材保留率:耐储性指标 水分活度:AW测试仪、康威氏扩散法 分散系稳定性:分层法 Zeta电位:Zeta电位测定仪(马尔文) 流变性:AR1000流变仪、NDJ旋转黏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胶囊化方法及常用壁材
一、微胶囊制备方法
1、微胶囊的常规制备方法
➢复凝聚法复凝聚法是利用两种带有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以离子间的作用相互交联,制成的复合型壁材的微胶囊一种带正电荷的胶体溶液与另一种带负电荷的胶体溶液相混,由于异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聚电解质复合物而发生分离,沉积在囊芯周围而得到微胶囊.
➢单凝聚法单凝聚法通常被称为沉淀法,该方法通过向含有芯材的某种聚合物溶液中加入沉淀剂,使该聚合物的溶解性降低,该聚合物和芯材一起从溶液中析出,从而制取微胶囊的方法该方法不需要事先制备乳液,也可以不使用有机交联剂,可以避免有机溶剂的使用,但通过该法制得的微胶囊粒径较大。

➢界面聚合法界面聚合法是将两种发生聚合反应的单体分别溶于水和有机溶剂中,其中芯材溶解于处于分散相溶剂中然后,将两种液体加入乳化剂以形成乳液,两种反应单体分别从两相内部向液滴界面移动,并在相界面上发生反应生成聚合物将芯材包裹形成微胶囊的方法该法的优点是反应物从液相进入聚合反应区比从固相进入更容易,所以通过该法制备的微胶囊适于包裹液体,制得的微胶囊致密性好在界面聚合法制备微胶囊时,分散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微胶囊的性能,搅拌速度溶液黏度以及乳化剂和稳定剂的种类用量对微胶囊的性质也有很大的影响。

➢原位聚合法原位聚合法应用的前提是形成壁材的聚合物单体可溶,而聚合物不溶该法需先将聚合物单体溶解在含有乳化剂的水溶液中,然后加入不溶于水的内芯材料,经过剧烈搅拌使单体较好的分散在溶液中,单体在芯材液滴表面定向排列,经过加热单体交联从而形成微胶囊如何让单体在芯材表面形成聚合物,是该方法需要控制的重点。

➢锐孔-凝固浴法锐孔-凝固浴法用的壁材要求是可溶性的通常将芯材物质和高聚物壁材溶解在同一溶液中,然后借助于滴管或注射器等微孔装置,将此溶液滴加到固化剂中,高聚物在固化剂中迅速固化从而形成微胶囊因为高聚物的固化是瞬间进行并完成的,所以将含有芯材的聚合物溶液加入到固化剂中之前应预先成型,所以需要借助于注射器等微孔装置锐孔-凝固浴法的固化过程可能是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

➢喷雾干燥法喷雾干燥法是将芯材分散在壁材的乳液中,再通过喷雾装置将乳液以细微液滴的形式喷入高温干燥介质中,依靠细小的雾滴与干燥介质之间的热量交换,将溶剂快速蒸发使囊膜快速固化制取微胶囊的方法喷雾干燥法操作简单,综合成本较低,易于实现大规模生产但通过该方法制备微胶囊时,芯材会处于高温气流中,有些活性物质容易失活,限制了其应用范围;且通过该方法制备微胶囊溶剂蒸发较快,微胶囊的囊壁
容易出现裂缝,致密性有待提高,该方法目前主要用于生产粉末香料和粉末油脂。

二、微胶囊的新型制备方法
➢分子包埋法分子包埋法又被称为分子包接法或分子包囊法,此法采用的芯材必须含有疏水端用-环糊精为壁材,因为-环糊精是有疏水性空腔的环状分子含有疏水端的芯材可以进入空腔内,靠分子间的作用力结合成分子微胶囊陈梅香等用该法制备抗氧化剂BHT微胶囊取得较好的效果由于该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微通道乳化法微通道乳化法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种制备尺寸大小均一的微胶囊的有效方法,该方法利用表面张力形成微小液滴,微通道的尺寸决定了液滴的尺寸可以选择适当孔径的膜制备出所需粒径的微胶囊。

➢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法难挥发物质在超临界流体中有很大的溶解度所以如果将溶质溶解在超临界流体中,然后通过小孔毛细管等减压,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膨胀,使溶质产生很大的过饱和度,形成大量细小微粒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法就是将某种溶质溶解在超临界流体中,然后通过减压膨胀,使溶质以小颗粒的形式析出通过控制实验条件,可以析出具有一定粒径的空心微囊然后将生成的空心微囊与芯材高频碰撞接触,微囊即可均匀包裹在芯材外部,再除去未包埋的芯材,即可制得微胶囊产品。

➢酵母微胶囊法酵母微胶囊法与其他方法不同的是用酵母菌的细胞壁作为微胶囊的壁材该法的实施需先将酵母菌用酶溶解掉细胞内部的可溶成分,这使酵母菌的细胞壁内部成为空腔,即可以作为微胶囊壁材让芯材与酵母菌细胞壁空腔高频接触,芯材即可进入细胞壁内形成微胶囊,再除去多余的芯材即可.
➢层-层自组装法层-层自组装法是利用逐层交替沉积的方法,借助各层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 如静电引力氢键配位键等), 使层与层自发地缔合形成结构完整性能稳定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分子聚集体或超分子结构的过程。

三、微胶囊常用壁材
➢海藻酸钠海藻酸钠分子式为( C6H7O6Na)n,是白色或淡黄色不定形粉末无味易溶于水吸湿性强持水性能好不溶于酒精氯仿等有机溶剂,是一种天然多糖,具有生物黏附性生物相容性并可生物降解等特点其黏度因聚合度浓度和温度的不同而不同海藻酸钠具有药物制剂辅料所需的稳定性溶解性黏附性和安全性,适用于制备药物制剂。

➢壳聚糖壳聚糖也称几丁聚糖,是甲壳素经浓碱加热处理脱去N-乙酰基的产物是白色或微黄色片状固体,壳聚糖含有氨基,是天然多糖中唯一的碱性多糖,易溶于盐酸和大多数有机酸,不溶于水和碱溶液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黏附性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以及较好的成膜性,由于其
优越的功能性质和独特的分子结构,壳聚糖作为可生物降解材料用于新型给药系统,通过改变给药途径可大大提高药物疗效,具有控制释放增加靶向性减少刺激和降低毒副作用,以及提高疏水性药物通过细胞膜增加药物稳定性等作用的特点.
➢明胶明胶是一种不溶于冷水但可以溶于热水的蛋白质混合物又名白明胶,其外观为无色或淡黄色的透明薄片或微粒,可吸收本身质量5~l0倍的水而膨胀; 不溶于乙醇氯仿乙醚等明胶能与甲醛等醛类发生交联反应,形成缓释层明胶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以及凝胶形成性,适宜于做微胶囊壁材由于单一的壁材很难满足制备微胶囊各方面的要求,所以近年来很多学者在研究微胶囊时采用混合壁材肖道安等选用阿拉伯胶和-环状糊精作为杜仲叶提取物的微胶囊壁材,利用喷雾干燥进行微胶囊化研究发现,阿拉伯胶和-环状糊精的配比为1∶1时,微胶囊化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查恩辉等采用明胶和蔗糖以3∶7的质量比混合为壁材,另加入少量的蔗糖酯,包埋番茄红素,微胶囊的效率和产率最高,分别为91.26%和89.35% 杜静玲等以聚天冬氨酸和明胶为混合壁材,采用单凝聚结合喷雾干燥法制备VA棕榈酸酯微胶囊,并经过7天的高温加速氧化实验,研究表明:聚天冬氨酸和明胶的质量比为1∶1时,微胶囊化效果较好,可以较好的增加VA棕榈酸酯的稳定性Gao等用聚脲-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作为壁材制备出微胶囊产品,其密封效果和热力学稳定性比单一的聚脲壁材好.
➢多孔淀粉是一种新型的变性淀粉,它是将天然生淀粉经酶处理以后,使其表面形成小孔,并一直延伸到颗粒内部,是一种类似马蜂窝状的中空颗粒,可以盛装各种物质于其中,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近年来有学者用多孔淀粉作为微胶囊壁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许丽娜等用多孔淀粉包埋葡萄籽油,并对产品进行氧化实验,结果表明产品的抗氧化性明显提高,可显著延长保质期刘勋采用多孔淀粉包埋花
椒精油,认为此方法工艺简单,只需在常温常压下将多孔淀粉和花椒精油混合均匀即可,多孔淀粉对花椒精油的吸附量达到0.92g/g,包埋率达48%,高于其它包埋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