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雾干燥法制备乳脂微胶囊及其特性的研究

合集下载

喷雾干燥法制备药物微胶囊技术的进展

喷雾干燥法制备药物微胶囊技术的进展

1 前言
喷雾干燥制备微胶囊的基本原理是将 芯材物
Ma u a 2 t d 等[ s 1 采用喷 雾干燥法将光敏感药物 u i . bd e
crll al l eO 与脂溶性维生素一起制成羟丙基 甲基纤维
素( P ) H MC微囊 , 提高了药物 的稳定性 。 Wa 等[ n 0 3 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茶碱 的 H MC P 微囊 , 并研究 了喷嘴大小 、 风温度 、 流流速 、 进 气 进
动性好 , 释药最慢。随着药物与壁材 比例的增加 , 微 囊 的载药量 与理论值相差显著 , 药物与壁材 比例为
21 : 时,按双相一级动力学方程释药。Wa 等制备 n H MC茶碱微囊时 , P 考察了增塑剂(一乙基柠檬酸 、 3
药物, 采用喷雾干燥方法对其进行有效包覆, 并用乙
基纤维索进行了涂覆。所制备 的微胶囊不仅在肠液
质分散 于壁材溶液 中, 混合均匀 , 再在热气 流中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行喷雾雾化 , 使得溶解壁材 的溶剂迅速蒸发 , 最终
得到微胶囊粉末产品 。由于产品有半透膜的保护 , 起到了 “ 包埋” 的作用 , 从而使得易挥发和不稳定 成分得到保护 , 又由于壁材为水溶性高分子 , 可以
样速度等因素对微囊 的影响。发现减小喷嘴 口径 、
中具有显著的缓释效果, 并且大大降低 了维生素 D
在 胃中的释放。 达到肠溶的目的。
聚乙烯醇 、 丙二醇 、 甘油和柠檬酸) 对微囊外观及释 药特性 的影 响 , 发现增塑剂可影响微囊的流动性和 药物的晶型 , 由于它影响了进样液 的粘度和 p H值 , 进而影响所制得的微囊的释药特性 。3 乙基柠檬 一 酸使微囊外表 呈蜂 窝状小孔进而加快了微囊 的释 药, 丙二醇 、 甘油 、 柠檬 酸有利 于微囊 的形 成 , 含柠

假单胞菌喷雾干燥微胶囊的制备与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假单胞菌喷雾干燥微胶囊的制备与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假单胞菌喷雾干燥微胶囊的制备与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在医药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现有制备假单胞菌的方法主要包括发酵、过滤和喷雾干燥等技术。

其中,喷雾干燥是一
种常用的方法,可以将假单胞菌制成微胶囊,提高稳定性和储存时间,便于运输和使用。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制备假单胞菌喷雾干燥微胶囊,并对其性质和应用进行研究。

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采用哪种方法制备假单胞菌喷雾干燥微胶囊最为适宜?
2.微胶囊的粒径、分布和形态等对应用有何影响?
3.微胶囊在制备过程中和储存过程中稳定性的变化情况如何?
4.微胶囊的应用效果如何?
三、研究内容
1.采用不同的制备方法,比较其在制备假单胞菌喷雾干燥微胶囊过程中的优劣,并确定最佳的制备方案。

2.对制备的微胶囊进行表征,包括粒径、分布和形态等,以及对微胶囊进行诸如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等方面的表征,分析微胶囊性质的关键因素。

3.利用稳定性试验对微胶囊制备和储存过程中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监测微胶囊在不同时间点和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数据。

4.对微胶囊的应用进行研究,包括具体的应用场景和应用效果,探究微胶囊在不同用途下的效益和应用优势。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
1.为假单胞菌制备技术的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

2.提高假单胞菌制备工艺的效率和稳定性,提高制备产品的质量。

3.为假单胞菌的应用提供更为便利和高效的手段,促进假单胞菌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以上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相信能够对假单胞菌制备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做出重要的贡献。

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工艺研究

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工艺研究

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工艺研究
喷雾干燥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微胶囊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包括将溶剂和胶体混合物喷雾到一个冷却器中,以形成微小的液滴。

这些液滴随后被干燥,以形成微胶囊。

喷雾干燥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制备出大量的微胶囊,而且可以很容易地控制胶囊的尺寸和形状。

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一些局限性,例如对于一些不溶于水的物质,可能无法使用喷雾干燥法。

在研究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的工艺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溶剂的选择:溶剂的选择对于微胶囊的形成和性质有很大影响。

应选择适当
的溶剂,以保证微胶囊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2.胶体的选择:胶体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会影响微胶囊的稳定性和强
度。

常用的胶体包括聚乙烯醇、聚氧乙烯和聚丙烯酰胺等。

3.喷雾参数的调整:喷雾参数包括喷雾压力、喷嘴直径和喷雾流速等。

调整这
些参数可以影响微胶囊的尺寸和形状。

4.干燥条件的调整:干燥条件对于微胶囊的质量和稳定性有很大影响。

常见的
干燥方法包括热空气干燥、微波干燥和真空干燥等。

在调整干燥条件时,应考虑温度、湿度、干燥时间等因素。

5.胶囊尺寸的控制:胶囊尺寸的控制是制备微胶囊的关键。

可以通过调整喷雾
参数、干燥条件和添加表面活性剂等方法来控制胶囊尺寸。

6.胶囊稳定性的评估:胶囊稳定性是指胶囊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不变质的能力。

可以通过测定胶囊的水解率、溶出率和粒径分布等指标来评估胶囊的稳定性。

喷雾干燥法制备乳脂微胶囊及其特性的研究

喷雾干燥法制备乳脂微胶囊及其特性的研究

l 材 料 与 方 法
1 . 1 材 料与试 剂
了喷 雾 干燥 法制 备 g L N' 微 胶 囊 的工艺 参 数 。 固形物浓 度 为 2 3 . 5 % 的微 胶 囊乳 化 液 的 配 制 : 按1 : 2 . 6称 取乳 清蛋 白和麦 芽糊 精溶 于 5 0 0 mL去离 子水 中制成复 合 壁 材 溶 液 , 6 0℃ 水 浴搅 拌 使 其 充 分 溶解 , 再 按 芯 壁 比为 1 : 3加 入 无 水 g L N和 3 % 单 甘 酯, 用 高速分 散器 将溶 液 混 合均 匀 , 再 用 超 高压 纳 米 均 质压 力在 3 5~ 5 0 MP a 、 1 8 3 mL / m i n的流 速条 件 下 均 质 2次 , 得 到稳定 的乳 脂 微胶 囊 乳 化液 , 然 后 将 其
J a n . 2 0 1 7
喷雾 干燥 法 制 备 乳 脂 微 胶 囊 及 其 特性 的研 究
陈 欣 王志耕 梅 林 薛秀恒
( 安徽 农业 大学 茶 与食 品科 技 学 院 ; 安徽 省农 产 品加 工工 程实 验室 ; 安徽 省乳 制 品工程 技术 中心 , 合肥 2 3 0 0 3 6 )
了其在 食 品加工 中 的应 用 。微 胶 囊化 处 理 是延 缓 脂 肪氧 化 、 延 长保 质期 、 拓 展脂 肪在 食 品加 工 中应用 的 有效技 术 手 段 。 目前 , 喷 雾 干 燥 法 已成 功 实 现 汉 麻 籽油 、 鱼 油 的微 胶囊 化应用 。
本研 究 以乳 清 蛋 白 和麦 芽 糊 精 为 壁 材 , 通 过 响
F L U K O高 速 分 散器 : 上海 弗 鲁 克 流 体 机 械制 造
有限公司; 超高压纳米均质机 : 德国 A P V 2 0 0 0 ; 沃迪

纳米喷雾干燥法制备食品生物活性成分微胶囊研究进展

纳米喷雾干燥法制备食品生物活性成分微胶囊研究进展

纳米喷雾干燥法制备食品生物活性成分微胶囊研究进展
冉欢;夏晓霞;赵吉春;雷小娟;李富华;曾凯芳;明建
【期刊名称】《食品与发酵工业》
【年(卷),期】2024(50)1
【摘要】富含生物活性成分的功能性食品和膳食补充剂可以预防和缓解许多慢性疾病。

然而大部分生物活性成分稳定性差,在生产加工和储存过程中易受光、热和氧气作用分解失活,容易与食品中的其他成分反应,在进入人体胃肠道后易降解,呈现出较低的生物利用度。

制备微胶囊被认为是提高生物活性物质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的良好策略。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有很多,其中纳米喷雾干燥法因其制备的纳米微胶囊颗粒粒径小、稳定性好、更容易渗透到靶细胞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

因此,该文介绍了纳米喷雾干燥的基本原理和纳米喷雾干燥与传统喷雾干燥的区别以及制备的各类生物活性成分纳米微胶囊的应用效果,最后总结了纳米微胶囊的优点并提出了纳米喷雾干燥的局限与研究方向。

【总页数】8页(P318-325)
【作者】冉欢;夏晓霞;赵吉春;雷小娟;李富华;曾凯芳;明建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西南大学食品贮藏与物流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
【相关文献】
1.层层组装法温和制备生物相容纳米微胶囊
2.抗肝肿瘤天然活性成分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微球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3.基于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作为生物活性成分递送体系的研究进展
4.金樱子活性成分、生物功能及其在食品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5.黄芪生物活性成分及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化粉末油脂的研究进展

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化粉末油脂的研究进展

o p e r a t i o n,g o o d s t a b i l i t y a n d l o n g s h e l f l i f e ,i t i s wi d e l y u s e d i n f o o d i n d u s t r y . Cu r r e n t l y,t h e mo s t
c o m mo n mi c r o e n c a p s u 1 a t i o n me t h o d i s s p r a y d r y i n g . I n t h i s p a p e r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p o wd e r e d o i l ,t h e me t h o d o f mi c r o e n c a p s u l a t i o n a n d t h e s e l e c t o f wa l l ma t e r i a l s a r e s u mma r i z e d . Me a n wh i l e ,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t h i s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C h i n e s e c o n d i me n t i n d u s t r y i s p u t f o r wa r d .
2 0 1 3年第 8 期 总第 3 8卷
CHI NA c 0NDI ME NT
中 国 调 味 品
专 论 综 述
喷 雾 干 燥 法 制 备 微 胶 囊 化 粉 末 油 脂 的 研 究 进 展
王晓霞 , 侯利 霞 , 刘玉兰 , 纪俊敏 , 杨 书平

喷雾干燥法制取油脂微胶囊技术研究进展

喷雾干燥法制取油脂微胶囊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油脂微胶囊现 已广泛应用 于食品工业,本文简要介绍了油脂微胶 囊技术,概述 了喷雾干燥法的生产 工艺,总结 了近年来
喷雾干燥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状况,以期为进一步研 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喷雾干燥;微胶囊;油脂 中图分类号:T 2 4 S 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篇号: 7 .0 82 0 )20 8-5 1 39 7(0 7 1.0 50 6
性质( 如反应性 能) ,便于加 工和 处理等优 点。2 世纪3 0 0 年 代 ,人 们设想 用天然 高分 子材料 对微 小液滴进 行包
裹 ,开始 了微胶 囊技 术的研 究 。15 年 以无碳 复写纸 93 的商业化 生产 为代表 开始走 向实用 化 。以后又经 过2 0
多年 的发 展 ,产生 了众多 的微胶囊 化方法 ,才 构成 了
( ol e f o dS i c dT c n l y S a g a Fse e nv ri , h g a 2 0 9 , hn ) C lg F o c n e n eh oo , h h i i r s iesy S ah i 0 0 0 C i e o e a g n hi U t n a
系统 的微 胶囊 技术 。 由于微 胶囊技 术 的成本较 高 ,在 很长 一段时 间 内限制 了其在 食 品工业上 的应用 。近年 来 ,随着人们 对食 品营养和 风味要 求 的不断提 高 ,微 胶囊 制品 以其独特 的功能越 来越得 到 重视 ,不断推 出 新 的产品和 方法 ,极大地推 进 了微胶囊 技术 的发展 , 并成 为现 代食 品工 程高新技 术之一 。 食 品中的油脂不仅 是组成人类膳食 结构的必需成 分 ,而且 具有提高风味 、柔软性 、 口溶性 、保水性 、
微胶 囊 技 术 是 利 用 天 然或 合 成 高 分 子材 料 ( 壁 材) ,将 固体 、液体或气体 ( 芯材 )经包 囊形成一种 具

喷雾干燥法制备药物微囊和微球的研究

喷雾干燥法制备药物微囊和微球的研究
作者:邢树礼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1.期刊论文邹利光.戴书华.Zhou Liguang.Dai Shuhua化疗药物微体在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第三军医大学学
报1999,21(8)
化疗药物微体(Microbody)是指直径为50~500靘并携带某种化疗药物的微小颗粒状栓塞剂,包括化疗药物微粒、化疗药物微球和化疗药物微囊.
青岛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喷雾干燥法制备药物微囊和微球的研究
姓名:邢树礼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药剂学
指导教师:王洪光
20090602
喷雾干燥法制备药物微囊和微球的研究
本文链接:/Thesis_Y1456685.aspx
授权使用:内蒙古医学院(nmgyxy),授权号:0f9c35cb-6ce2-4c49-a5b6-9e0b012f9835
下载间:2010年10月10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喷雾干燥法制备乳脂微胶囊及其特性的研究陈欣;王志耕;梅林;薛秀恒【摘要】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was used to optimize the spray drying conditions of preparing milk fat microcapsules,and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in basic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he moisture resistance,thermodynamic stability,oxidation stability and storage stability of the microcapsul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technical parameters of preparation of microcapsules using spray drying method were obtained as follows:inlet temperature 178 ℃,outlet temperature 80 ℃ and homogenizing pressure 43MPa.Under this condition,embedding rate could reach to 93.14%.The microcapsules had water content of 3.12%,ash content of 2.07%,protein content of 18.56%,solubility of 67.01 g/100 g and the bulk densityi was 0.45 g/cm3,and the range of its size was in 4 ~90 μm.The milk fat microcapsules showed good oxidation stability,easy water absorption and non high temperature resistance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The suitable processi ng temperature should below 220 ℃.%运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乳脂微胶囊喷雾干燥法制备工艺参数,并对其基本理化指标、形态特征及其抗潮性、热稳定性、氧化稳定性和贮藏稳定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进风温度178℃、出风温度80℃、均质压力43 MPa,其微胶囊乳脂包埋率为93.14%、含水量3.12%、灰分2.07%、蛋白质18.56%、溶解度67.01 g/100 g、密度0.45 g/cr3,粒径分布在4 ~90 μm.产品加工应用适宜温度在220 ℃以下,具有抗氧化稳定性好,易吸水、不耐高温的特性.【期刊名称】《中国粮油学报》【年(卷),期】2017(032)001【总页数】7页(P74-79,84)【关键词】乳脂;微胶囊;喷雾干燥【作者】陈欣;王志耕;梅林;薛秀恒【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安徽省农产品加工工程实验室;安徽省乳制品工程技术中心,合肥230036;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安徽省农产品加工工程实验室;安徽省乳制品工程技术中心,合肥230036;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安徽省农产品加工工程实验室;安徽省乳制品工程技术中心,合肥230036;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安徽省农产品加工工程实验室;安徽省乳制品工程技术中心,合肥23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52.9乳脂是乳中最重要的营养成分之一,质地柔软,香味浓郁,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及磷脂类等[1],具有良好的消化性[2],是一种高质量的天然脂肪,但因其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含量相对较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脱脂牛奶,造成乳脂的大量剩余,这为乳脂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乳脂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在光、氧气、温度、金属离子的作用下都会氧化产生刺激性气味[3],限制了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微胶囊化处理是延缓脂肪氧化、延长保质期、拓展脂肪在食品加工中应用的有效技术手段。

目前,喷雾干燥法已成功实现汉麻籽油、鱼油的微胶囊化应用[4]。

本研究以乳清蛋白和麦芽糊精为壁材,通过响应面分析,优化乳脂微胶囊化喷雾干燥工艺参数,并对微胶囊乳脂的特性进行分析,为乳脂微胶囊的开发运用提供参考。

1.1 材料与试剂乳脂:新西兰安佳公司;浓缩乳清蛋白WPC80、麦芽糊精DE值15~20: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蒸馏单硬脂酸甘油酯:广州嘉德乐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FLUKO高速分散器:上海弗鲁克流体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超高压纳米均质机:德国APV 2000;沃迪SD-1500喷雾干燥机:上海沃迪自动化装备股份有限公司;Hitachi S-4800场发射扫描电镜:日本日立公司;Malvern激光粒度仪:英国MASTERSIZER 2000;OXITEST油脂氧化分析仪:意大利VELP公司;同步热分析仪STA449F3:德国耐驰公司。

1.3 试验方法1.3.1 乳脂微胶囊的制备乳清蛋白+麦芽糊精+去离子水→加热溶解→加入单甘酯和无水乳脂两相混合→高速分散→均质→乳化液→喷雾干燥→乳脂微胶囊粉末。

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得知乳脂微胶囊的最佳配方,当壁材配比(乳清蛋白与麦芽糊精的质量比)为1∶2.6、芯壁比为1∶3,乳化剂添加量为3%,固形物浓度为23.5%,微胶囊化乳脂的包埋率可达93%。

本试验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优化了喷雾干燥法制备乳脂微胶囊的工艺参数。

固形物浓度为23.5%的微胶囊乳化液的配制:按1∶2.6称取乳清蛋白和麦芽糊精溶于500 mL去离子水中制成复合壁材溶液,60℃水浴搅拌使其充分溶解,再按芯壁比为1∶3加入无水乳脂和3%单甘酯,用高速分散器将溶液混合均匀,再用超高压纳米均质压力在35~50 MPa、183 mL/min的流速条件下均质2次,得到稳定的乳脂微胶囊乳化液,然后将其进行喷雾干燥,得到乳脂微胶囊粉末。

1.3.2 喷雾干燥法工艺参数的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设计,选取进风温度、出风温度及均质压力为因素,以乳脂包埋率为响应值,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干燥工艺参数。

因素水平编码见表1。

1.3.3 乳脂微胶囊包埋率的测定包埋率=(1-微胶囊表面油含量/微胶囊总油含量)×100%微胶囊表面油的测定:准确称取2 g微胶囊粉末于干燥恒重的锥形瓶m1中,用30 mL石油醚为溶剂提取5 min,用已知重量的滤纸m2过滤,并用石油醚洗涤2次。

再将滤纸与锥形瓶于烘箱中烘至恒重m3[5]。

表面油含量=(2+m1+m2-m3)/2×100%微胶囊总油的测定:准确称取2 g微胶囊粉末于干燥恒重的锥形瓶中,少量热水溶解后,加入无水乙醇、无水乙醚及石油醚(2∶1∶1)混合溶剂充分提取10 min,将萃取液移至旋转蒸发瓶m1中,萃取2次,合并萃取液,将溶剂蒸干后于烘箱中烘至恒总油含量=(m2-m1)/2×100%1.3.4 乳脂微胶囊保留率的测定保留率%=(A1-B1)/(A-B)×100%式中:A为乳脂微胶囊总油含量;B为乳脂微胶囊表面油含量;A1为贮藏一段时间后微胶囊总油含量;B1为贮藏一段时间后微胶囊表面油含量。

1.3.5 乳脂微胶囊的成分与特性分析1.3.5.1 微胶囊含水量的测定按照GB/T 5528—2008测定微胶囊中的水分含量。

1.3.5.2 微胶囊灰分含量的测定按照GB/T 5009.4—2010测定微胶囊中的灰分含量。

1.3.5.3 微胶囊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按照GB/T 5009.5—2010测定微胶囊中的蛋白质含量。

1.3.5.4 微胶囊溶解度的测定准确称取5 g含水量为C的乳脂微胶囊粉末于50 mL离心管中,在室温下用38 mL的蒸馏水分2次将样品溶解,在4 000 r/min条件下离心10 min,小心取出上层悬浮物于另一50 mL离心管中,再用38 mL蒸馏水溶解,再于4 000 r/min离心10 min,将上层悬浮物置于蒸发皿m1中于105℃烘箱中干燥至恒重溶解度=[(m2-m1)/(1-C)m]×100%式中:m为样品质量/g;m1为蒸发皿质量/g;m2为蒸发皿质量+不溶物质量/g;C为样品含水量/%。

1.3.5.5 微胶囊密度的测定将一定质量乳脂微胶囊粉末置于量筒中,计算单位体积乳脂微胶囊的质量[8]。

1.3.5.6 微胶囊粒径分析取少量乳脂微胶囊,以纯水为分散剂,采用Malvern激光粒度仪测定微胶囊的粒径分布。

1.3.5.7 微胶囊抗潮性的测定准确称取10 g乳脂微胶囊粉末于称量皿中,在室温、相对湿度为80%的条件下,每隔6 h称重,测定其含水量变化。

1.3.5.8 微胶囊形态观察在电镜进样台上贴上一层双面胶,将少许微胶囊样品撒于胶面上,稍压实,吹去表面多余粉末,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乳脂微胶囊样品微观结构,加速电压为1.0 kV。

1.3.5.9 微胶囊热稳定性测定使用热重分析仪对乳脂微胶囊产品进行分析,氮气流量为20 mL/min,升温速率为10℃/min,扫描温度范围从20℃升温至600℃[9]。

1.3.5.10 微胶囊氧化稳定性测定使用油脂氧化分析仪对乳脂微胶囊产品进行分析,压力为0.6 MPa、温度为90℃时,观察乳脂和乳脂微胶囊的氧化稳定性。

1.3.5.11 微胶囊贮藏稳定性的测定将乳脂微胶囊置于密闭容器中,再分别置于温度为10、20、30、40℃的恒温培养箱中贮藏,每隔6 d测定微胶囊的表面油及总油,分析其保留率的变化[10]。

2.1 喷雾干燥工艺参数优化结果及分析优化试验设计及结果见表2,用Design-Expert8.0.5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以包埋率为目标函数的二次多项回归方程:Y=93.89+0.57A+0.20B+0.25C-0.23AB-0.32AC+0.043BC-1.63A2-0.58B2-1.03C2由表3可知,所建立的二次回归方程具有极显著性(P<0.01),失拟项0.153 7>P0.05,不显著。

此模型的相关系数R2为94.61%,调整后R2为91.25%,说明该模型拟合程度较好,试验误差较小。

可以用此模型对喷雾干燥工艺参数进行分析和预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