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概要

合集下载

农信社历史沿革

农信社历史沿革

·1950年3月,在中国人民银行召开的第一届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确定试办信用社。

·195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

·1979年~1996年,农村信用社由农业银行进行管理。

·1984年,国务院批转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组建县级联社。

·1996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和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脱离隶属关系,其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分别由农村信用社县联社和中国人民银行承担;决定在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已经商业化经营的农村信用社,经整顿后合并组建成农村合作银行。

· 1996年,农信社和中国农业银行脱钩。

·1998年,央行对四大银行机构的撤并提出了具体要求。

四大银行的退出农村。

· 1998年5月,《县级农村信用社一级法人制规范试点方案》出台。

·199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

·1999年,江苏就开始在全省11个地区各选择一个县来进行统一法人的试点。

·2000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联保贷款管理指导意见》。

·2000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由中国人民银行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拟定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

·2001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2001年底,江苏省农村信用社经过改革后成立了82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县(市)农村信用社,并且成立了江阴、常熟、张家港三家农村商业银行。

江苏农村信用社形成了一级法人的县级联社、省联社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并存的格局。

·2002年初,人民银行进行了全国八个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

上海农商行的发展历程

上海农商行的发展历程

上海农商行的发展历程成立至1978年:上海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会成立后,开始为农村居民提供贷款、储蓄和支付结算等服务。

1954年,上海市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名为上海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此后陆续成立了多家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其会员单位。

在此期间,上海农业合作社的作用主要是支持和发展农村经济。

1979年-1991年:1978年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上海农商行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1979年,上海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改为上海市农村合作银行,并开始向农企、个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1987年,上海市农村合作银行进一步改名为上海市农村信用社,并开始向城市居民提供金融服务。

此时,上海农村信用社已经发展为一家规模较大的地方农村金融机构。

1992年-2005年:199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了上海农商行的设立,并由上海市农村信用社局管理。

上海农商行成立以来,在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断推动机构和扩大业务范围。

1994年,上海农村信用社改制为上海农商行,成为我国第一家改制的农商行。

1996年,上海农商行成功发行了中国大陆首支金融债券,这标志着其跻身中国国内一流商业银行之列。

此后几年,上海农商行通过不断拓展业务和提高服务质量,逐渐巩固了其在上海市场的地位。

2024年至今:2024年,上海农商行开始实施多元化战略,主要包括拓展中小企业金融、个人消费贷款、供应链金融等新业务领域。

同时,上海农商行加强了内部管理和风控能力,使其在市场竞争中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024年,上海农商行成功在香港上市,进一步提升了其品牌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2024年,上海农商行成为首批设立金融事业部的农商行之一、随后,上海农商行积极参与了国家金融试点和推进“三农”工作。

总结:上海农商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从一家传统的农村信用社发展成为具有较高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金融机构。

作为上海市的本土金融机构,上海农商行在服务农村居民和中小企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农村信用社改革历程四阶段 PPT

农村信用社改革历程四阶段 PPT

第三阶段:“花钱买机制”的产权改革(2003-2007)
新 一 轮 农 村 信 用 社 改 革 的 主 要 内 容
以法人为单位,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 人治理结构,区别各类情况,确定不同的产权关系
改革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将农村信用社交由省政府负责。为了 配个此次改革,国家出台了四项配套措施予以支持:
课程作业
LOGO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建立,基本上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根据中央
政府开展合作化运动而成立的。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的 基础力量,其队伍庞大、点多面广,最接近农村基层,在支持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信用社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对各种不同改革方案和 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大的方 面来看,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历程可以分为三大阶段。
第三阶段:“花钱买机制”的产权改革(2003-2007)
对亏损农村信用社 执行国家宏观政策开 办保值储蓄而多支付 保值贴补息给予补贴。 具体办法是有财政部 核定1994—1997年 间农村信用社实付保 值贴补息数额,由国 家财政分期予以拨补。 对试点地区的农村信 用社,中国人民银行 采取两种方式给予适 当的资金支持和政策 扶持。①由人民银行 安排一部分专项再贷 款,由省级政府统借 统还。②由人民银行 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 据,用于置换农村信 用社的不良贷款和亏 损挂账。上述两种方 式由试点地区和农村 信用社自主选择。 从2003年1月1日起至 2005年底,对西部地区 试点的农村信用社一律 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其 他地区试点的农村信用 社,一律按照其应纳税 额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从2003年1月1日起,对 试点地区所有信用社的 营业税按3%的税率征 收。 在民间借贷比较活跃的地 方实行灵活的利率政策。 允许农村信用社贷款利 率浮动、贷款利率可在 基准贷款利率的1~2倍 范围内浮动。对农户小 额信用贷款利率上浮, 个别风险大的可小幅 (不超过1.2倍)上浮, 对受灾地区的农户贷款 还可适当上浮。

农行发展历程

农行发展历程

农行发展历程
1951年,农业银行成立于中国北京市。

该行旨在为农民提供
金融服务,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1953年,农业银行开始推出农村信用合作社。

这些合作社提
供小额贷款、存款和其他金融服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

1955年,农业银行开始发放农村发展贷款。

这些贷款用于农
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和农民个体经营支持等方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968年,农业银行开始实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制度。

该制度
将农村信用合作社组织起来,形成了分级管理和相互支持的网络,进一步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覆盖面。

1974年,农业银行成为国有银行,开始通过发行债券和其他
金融手段筹集资金,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

1995年,农业银行开始实行市场化改革,引入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了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该行成为首家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

2001年,农业银行成为中国银行业组织调整的重点对象之一。

通过战略投资和管理创新,农业银行进一步提高了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

2009年,农业银行在上海和香港同时上市。

这是中国银行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发行,标志着农业银行实现了更加开放和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2018年,农业银行启动了智慧农业金融服务平台建设。

通过与各方合作伙伴共享数据和资源,农业银行为农民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的金融服务。

农业银行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变革和创新。

作为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行将继续致力于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与改制现状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与改制现状
萌芽阶段(1949 年以前)。1923 年 6 月,“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在河北省香河县建立了我国第一家农村信用合作社。1927 年,类似的农村信用社已经发展成立了 430家。同时,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农村合作金融也开始崭露头角。到1945年,已经有880 多个信用合作组织出现在解放区。这些早期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主要作用是打击民间高利贷,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困难。同时,也对我国解放以后信用合作活动发展奠定了基础。
5 广州农商行 3544.39 15 吉林九台农商行 597.72
6 东莞农商行 1806 16 张家港农商行 533.2
7 天津农商行 1768.11 17 合肥科技农商行 358.58
8 顺德农商行 1415.03 18 鄂尔多斯农商行 254.01
9 江南农商行 1372.03 19 芜湖杨子农商行 179.99
曲折反复阶段(1958 年——1978 年)。这段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管理体制的不断变迁,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权不断发生易位。人民公社、生产大队、贫下中农和人民银行先后成为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者。产权关系经过这几次调整后,造成农村信用社由民办民管最终走向官办官管,不但脱离了社员群众,而且也丧失了业务经营自主权,此时的农村信用社已经基本不具有合作制的性质了,我国的信用合作事业发展至此受阻。
深化改革阶段(2003年至今)。农村信用社发展到这个阶段,产权制度,经营机制,股权设置,金融服务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出台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文件提出改革的总体要求是“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新一轮农村合作金融制度改革就此开始。本次方案确定了以下几点改革内容:第一,以法人为单位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第二,改革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信用社的管理权转移给了省级人民政府,银监局执行对其监控职责。这次改革解决农村信用社由来已久的资本缺乏及不良资产问题。

黑龙江农信社的发展历程

黑龙江农信社的发展历程

黑龙江农信社的发展历程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始建于五十年代,2005年8月2日成立,地址位于哈市道里区经纬二道街63号。

在政府授权下履行对全农村信用的“管月省联社成立,。

省联社由辖内市(地)县理、指导协调服务”职能。

省联社由辖内市(地)县区)联社、农村商业银行自愿入股组成,实民主管理。

截至2011年末,全省设立7个市联社(法人管理机构),个市联社(法人管理机构),,6个办事处81 家县级机构(法人经营)家县级机构(法人经营),其中包括,其中包括77 家县级联社和4家农村商业银行。

此外,全省还有各类营机构家农村商业银行。

此外,全省还有各类营机构家农村商业银行。

此外,全省还有各类营机构1955 个。

现有员工2.5 万人。

截至2011 年末,黑龙江省农信社资产总额1985.8 亿元,其中各项其中各项贷款余额1026.2 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813.5 亿元;负债总额1880.2 亿元,其中各项存款余额1451.7 亿元。

黑龙江省农信社是省内员工人数最多、机构分布广网点量客户层次信社是省内员工人数最多、机构分布广网点量客户层次丰富、支农服务功能最充分的金融机构。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在支持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1999年以来,为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农村信用社积极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大力推广信用农户、信用村镇等评定活动,大大简化了农民贷款的手续,方便了农民贷款,也使农民的贷款面有了很大提高,困扰多年的农民贷款难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至2003年年末,全国有32 225家农村信用社开办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占机构总数的94.8%,有18553家农村信用社开办了农户联保贷款,占机构总数的54.6%。

2003年当年,全国有6217万农户获得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占有贷款需求且符合贷款条件农户数的64%,占全部农户数的28%黑龙江农信社考试分析表二:2013年黑龙江信用社招聘面试入围名单2013年黑龙江农信社入围名单要比2012有的较大提升,招聘的人数在逐年递增,竞争也越来激烈。

山东农村信用社

山东农村信用社

山东农村信用社山东农村信用社是山东省基层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担负着服务农民、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

下面将详细介绍山东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组织结构和主要业务。

一、山东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山东农村信用社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的农村合作社,那时农村信用社主要发放小额贷款和收取存款。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山东农村信用社于1985年正式成立,并逐渐形成了以农村金融为核心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随着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2006年,山东省决定将所有农村信用联社整合为山东农村信用社,实现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综合化改革。

在这一改革过程中,山东农村信用社通过整合资源、提升服务能力,迅速发展壮大。

如今,山东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山东省最重要的农村金融机构之一,为山东农民提供了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二、山东农村信用社的组织结构山东农村信用社的组织结构分为总行和各级分支机构。

总行负责全省范围内的管理和决策,各级分支机构分布在山东省各地,负责具体的业务开展。

总行设置有行长办公室、综合管理部、风险管理部、信贷管理部、个人金融业务部、公司金融业务部、市场营销部等部门,各部门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山东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各级分支机构主要包括支行和联社,支行是农村金融服务的基层单位,联社则是若干支行的组合,负责统筹协调工作、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三、山东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业务1. 存款业务:山东农村信用社为农民提供存取款、定期储蓄、活期储蓄等服务,方便农村居民进行资金管理。

2. 贷款业务:山东农村信用社为农民提供农村信用贷款、农村居民消费贷款、农业生产贷款等多样化的贷款产品,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个人消费的资金需求。

3. 支付结算业务:山东农村信用社提供农民工工资发放、社会保险和救助金发放等支付结算服务,方便农民解决支付问题。

4. 理财业务:山东农村信用社为农民提供风险适度、收益稳健的理财产品,帮助农民增加财富。

5. 金融保险业务:山东农村信用社提供农业保险、意外保险等保险产品,保障农民的利益和安全。

农信的发展历程

农信的发展历程

农信的发展历程农信是指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历程长达近一个世纪。

下面,我将简要介绍农信的发展历程。

早在20世纪初,我国农村金融状况十分落后,农民难以获得贷款,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制约。

为解决这一问题,农村合作社运动开始兴起。

1913年,在浙江省嘉兴市南湖镇,中国第一个合作社——嘉兴县陆军士兵合作社成立,这被认为是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开端。

随着农村合作社运动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合作社纷纷成立。

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农村信用合作社条例》,农村信用社的成立和发展得到了法律保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信用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村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农村信用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农村信用社总行,标志着农村信用社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近年来,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不断发展壮大。

2011年,国务院决定全面实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两个转变”,即将农村信用合作社转化为农村商业银行,将农村合作银行转化为城市商业银行。

通过改革,农村信用社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服务范围和能力也得到了显著增强。

目前,农村信用社已经形成了以县级分社为基础,乡村信用社为主体,覆盖城乡的网状服务体系。

它不仅提供了贷款、存款、结算等传统金融服务,还为农民提供了养老保险、住房按揭贷款、创业贷款等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农信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我国农村金融事业的蓬勃发展。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为农民提供了便利的金融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同时,农信还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农村投融资等农村发展重点工作,为农村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展望未来,农村信用社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能力,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农民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

同时,农村信用社还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农村金融创新,推动农村金融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农村信用社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作用1、139年前全世界第一个农村信用社建立。

德国是农村信用社的发祥地。

十九世纪中叶,德国农业长期处于半封建特征,而德国采取加重农业税的办法来加速工业的发展,使小农经济状况更加恶化。

1818年,全世界农村信用社创始人雷发巽出生在德国一个农民家庭。

4岁时父亲去世,小学毕业后辍学务农,17岁参军,25岁退伍后在地方行政机关任职,27岁担任卫斯特瓦尔德市市长。

1847 年到1848年,当地发生大饥荒。

农民家庭出身的雷发巽,十分同情贫苦农民的处境,就组织了一个面粉供给机构和面包作坊。

面粉和面包分别以两种价格出售,一种对富人,一种面对穷人。

这两种价格影响很大,竟使全区的面包的价格普遍下降,深受贫苦农民欢迎和拥护。

这给他启发很大。

他调往佛拉梅斯弗尔德市任市长后,就选了60个家庭较富裕的户,创办了“佛拉梅斯弗尔德清寒农人救助社”。

主要是帮助社员反抗牲畜贩卖商人的高利贷剥削。

由救助社购置牲畜,以分年摊还畜价的方式贷给社员,最长期限5年。

1854年,他又创立了“赫德斯多夫储蓄金库协会”之后,为了解决单个储蓄金库业务范围的局限性,于1872年又组织了莱茵区第一个信用合作社联合社。

这就是全世界第一个信用合作社。

1876年他把各个地方的信用社联合起来,成立了信用合作社的中央机构“德国农业中央储蓄金库”,雷发巽逝世后改称“德国雷发巽银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他的合作经济思想理论,传播到全世界,为世界各国发展信用合作提供了借鉴。

2、88年前中国第一个农村信用社建立。

我国早期信用合作思想传导者薛仙舟,1900年因从事推翻清朝政府的革命活动被捕,获释后赴美留学。

后来在德国专门研究合作经济思想。

1918年任上海工商银行董事长期间,根据当时我国政局不稳、自然灾害严重、农业生产方式原始、贫苦农民深受压迫和剥削、农村资金匮缺、高利贷盛行等国情,提出了实行全国合作共和的见解。

其特征是:带有自救互助的慈善组织性质。

1920年是我国连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年。

国际国内人士在各地组织华洋义赈团救济灾民。

救灾过后,给人民留下深刻教训,也唤醒了农民本能的合作意识。

救灾是消极被动的。

如何预防灾害的发生,防患于未然才是积极的方法。

所以将剩余的救灾余款用于发展信用合作事业。

在中国华洋义赈团的组织下,1923年6月河北省香河县城内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信用社。

到1928年2月,在河北、江苏等地的56个县成立信用社422个,社员13711 人,自筹资金2.58万元,发放贷款2.32万元。

有力地解决了当地贫困农民生产生活资金困难。

为全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开创了先河。

3、68年前陕甘宁边区第一个农村信用社建立。

北伐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志亲自考察农民运动发展情况。

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讲到:“合作社,特别是消费、贩卖、信用三种合作社,确实是农民所需要的。

他们买进货物要受商人的剥削,卖出农产品要受商人的勒索。

钱米借贷要受重利盘剥者的剥削。

他们很迫切要解决这三个问题......”这就一针见血的揭露了高利贷剥削行为和建立农村信用社的必要性。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1943年,陕甘宁边区在延安南区沟门建立了全区第一个农村信用社。

同年11月《解放日报》专门介绍了沟门信用社办社经验。

1946 年山西省壶关县百尺乡建立农村信用社,信用社主任王松牢发动手工业铁业工人自发的把自己工资集中入股,解决了手工业因无资本而未能生产的困难。

王松牢又利用自己会打铁的专长,一有空就打铁,以此收入弥补信用社开支,使信用社越办越好,成为全国信用社一面旗帜。

为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普设农村信用社积累了经验。

4、建国初期,农村信用社主要作用与高利贷作斗争,解决社员生产生活资金困难。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缺乏资金,有些农民不得已求借高利贷。

由此高利贷死灰复燃,所以建国之初信用社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与高利贷作斗争。

这里介绍一下什么是高利贷。

它是一种贷放货币为主要形式,以榨取高额利息为目的的封建性质剥削活动。

产生于原始社会瓦解时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获得广泛发展。

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信用形式。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取代了高利贷的垄断地位。

但高利贷并未消灭。

旧中国高利贷还比较猖獗。

当时绝大部分地主富农乃至家境殷实的富裕中农他们开设的当铺、钱庄、银号都放高利贷。

高利贷主要形式有信用借贷、担保借贷和抵押借贷。

借款期限一般在一年以内,其中六个月至一年较多。

高利贷种类有支青、倒灌利、双日利、大加三、折实利、劳役利、借钱押房利、出门利等等。

它使广大贫苦农民深受其害而又无可奈何。

电影《白毛女》,黄世仁逼债逼死杨白劳,霸占其女喜儿”顶债的悲惨事例在旧中国并不少见,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些贫苦农民深受高利贷剥削,卖房卖地,倾家荡产。

解于县赤社村贫农吕太平全家五口人,病倒了三口。

第一次贷款看病钱不够,他准备廉价出售房屋看病。

赤社信用社及时上门再贷款。

治好了家人病,吕太平感激地说:“信用社真是及时雨,救了我全家人性命。

”1952年夏收时买一把镰刀只需5角钱,而没钱赊账的农民麦收后就得归还4公斤小麦。

赤社信用社清醒的认识到,这就是高利贷剥削,及时给农民发放贷款,使高利贷失去市场和阵地,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底,全国乡一级信用社基本普及,有力的占领了农村金融阵地。

5,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作用是:支持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要求把农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作为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三种形式同步进行,。

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全国普及以后,主要任务是“支持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

”当时,农村信用社就按这一方针政策支持农业生产的。

解于县赤社村信用社主任吕开化同志,他认识到随着农村形势发展单靠信用社扶持农业生产发展是不够的。

他把自己的想法向乡党委汇报后,乡党委及时召开了农业社、供销社、信用社联席会议,根据农业社全年生产投资计划,结合自有物资和资金,提出了供销社负责供应物质,信用社提供资金,信用社和供销社结合起来为农业生产服务,并制定了“三结合”合同。

如金井庙农业社计划打砖井240眼,小型井196眼,需要配套,信用社资金不足,他想了一个办法,用一根麻绳,一端绑一个铁环,和农业社水利股长王华南同志深入到476眼井台,逐个测量水位深浅,绘制了一幅水利规划图,能用机器浇水的画个圈,能用水车浇水的点红点,又建议农业社水车和机器交换使用。

这样,在减少投资的情况下,解决了农业社浇水问题,为此,1955年4月《人民画报》以两个版面刊登了赤社乡六幅图片,重点介绍了信用社送资金,供销社送物资。

广大社员踊跃存款。

中国农业银行乔培新行长亲自著文。

这就是信用社支持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一个缩影。

6、拨乱反正及改革开放时期,农村信用社主要作用是:支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了题为“乘胜前进”的元旦社论。

社论提出:“深入揭批‘四人帮’是我们全年的中心任务,把‘四人帮’揭深批透,把思想战线搞清楚,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我们的各项工作就一定能够搞好。

”农村信用社和全国各条战线一样,全力以赴投入到揭批“四人帮”的斗争,进而推动信用合作工作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首先从农村突破,全国农村逐步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么,农村信用社主要作用是支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以夏县为例,首先调整资金投向和服务对象,放宽贷款政策,扩大贷款范围,对包产组、包产户、包干户的贷款,视同对待社队集体企业一样,谁用谁贷谁还,贷款利率对种植业、养殖业、农业生产贷款,按社队农业贷款对待。

在贷款方针政策上,坚持贯彻绝不放松支持粮食生产的同时,支持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支持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以及社员家庭副业。

7、县信用联社建立时期,农村信用社主要作用是:支持农村商品经济发展。

1980 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讨论银行工作时指出:“把信用社下放到公社办不对,搞成官办的也不对,这都不是把信用社办成真正的集体经济金融组织,信用社应在银行领导下,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它要办的更灵活些,不一定受银行一套规定的约束,要起民间借贷作用。

”从1984年国务院下发105号文件算起,全国信用社县级联社逐步建立,这标志着信用社改革向前迈进一步,适应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需求。

以夏县为例:夏县有山有川,有丘陵有盆地,适宜种植粮、棉、油、菜、瓜、果、林、草等作物,是个典型的农业县,这种状况决定了信贷资金的投向,必须以种植业为主,兼顾养殖业和加工业。

所以,在资金投向上,主要在十个方面给予支持。

支持粮棉生产基地,支持蔬菜生产基地,支持杂果基地,支持山楂板栗木耳基地,支持苹果葡萄基地,支持养殖业,支持加工业,支持乡镇企业,支持科技兴农,支持脱贫致富。

8、现在,农村信用社主要作用是:全方位支持“三农”。

1996年,随着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特别是2003年6月,全国省市区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相继建立,使信用社逐步走向了规范化管理道路,加之各专业银行实行企业化管理以后,撤并了设在农村的网点机构,这有从客观上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重任,落在了农村信用社的肩上,这对农村信用社是挑战也是机遇。

以夏县为例:夏县信用联社为了肩负支农重任,全方位支持“三农”。

一是实施“信用工程”,对农户小额贷款、对象、用途、利率、资金评定、贷款期限、贷款发放与管理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实施细准。

在全县开展评定信用户,建设信用村工程。

实行优质服务四到位,即:思想认识到位,工作作风到位,支农资金到位,信贷服务到位。

对农户核定的小额贷款额度定期上门服务,实行贷款计划、程序、额度、用途、利率五公开”。

信贷人员出柜台、进农户、拉家常、结对子,面对面为农民办理贷款手续。

所以农民高兴的说:“手持小红本,贷款一个准。

”进而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二是随着电子化步伐的加快,汇兑结算渠道畅通,信用卡的实施,解决了农民发展商品经济结算难的问题。

三是拓宽服务领域。

信用社开办中间代理业务,农民交电费、交水费、交电话费以及国家惠农补贴等款项,都由信用社承办。

所以说农民一时一刻都离不开信用社。

这就是今天农村信用社的作用。

二农村信用社在艰难曲折中前进大家知道,信用社的管理体制一直固定不下来。

六十年来,信用社管理体制几经变革。

人民银行管理、农业银行管理、乡镇政府和人民公社管理、生产大队(村委)管理、农金体改办管理、省政府管理、就是今天这种体制也还在商榷中。

这样以来,信用社婆婆更换频繁,信用社的政治经济地位一直处于弱势,所以信用社的艰难曲折路程可想而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