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期末阅读专项训练二(含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训练(二)(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训练(二)(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专项训练(二)阅读(一)云峰观日出云峰山日出是云峰山的两大名景之一。

为了观日出,老师领着我们披着星斗,登上了云峰山顶。

虽然是夏季,但山顶仍然是凉风习习。

几颗亮晶晶的小星星向我们挥挥手,就告别了。

东方的天边张开了一张灰白色的幕,渐渐地,颜色越来越浓。

天空中的彩云真是干变万化,一会儿是骏马腾空,一会儿是红花如火,一会儿变出了许多橘子,一会儿又是灯光闪烁。

一会儿红艳艳,一会儿金灿灿,变化无穷,艳丽极了。

这时,一位同学指着东方叫起来:“看!太阳快出来了!”我便目不转睛地盯着,只见东方的地平线越来越红。

果然,一个耀眼的红点,慢慢地吃力地从东方的地平线跳出。

一瞬间,半个太阳涌出地平线,好像半个光芒四射的火球在一个盘子里跳动。

太阳越升越高。

不知是谁把一块黑云扯在了太阳的头上,一道道灿烂的光芒,在黑云下面镀了道道金光。

太阳慢慢地被黑云包在里面,从黑云上面射出一道道明亮的光柱。

灿烂的阳光从黑云的空隙中射向大地,形成金光闪闪的光柱。

太阳终于扯开黑云,冉冉地升上了蓝色的天空。

瞬时光芒四射,把整个天空映得红彤彤的。

这时,我们完全被太阳的光芒包围着。

望着身披着彩霞的同学们,我想,我们不正是那早晨冉冉升起的太阳吗?1.“小星星向我们挥挥手”说明()A.小星星和“我们”打招呼。

B.小星星欢迎“我们”。

C.天亮了,小星星要沉下去了。

D.小星星喜欢“我们”。

2.天空中的彩云的特点是()A.颜色单一,变化极快。

B.千变万化,白白软软。

C.颜色鲜艳,一成不变。

D.变幻无穷,颜色鲜艳。

3.“一个耀眼的红点,慢慢地吃力..地从东方的地平线跳.出。

”对句中的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写出太阳升起的速度很快。

D.写出太阳升起的速度很缓慢。

4.“瞬时光芒四射,把整个天空映得红彤彤的。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A.担心B.惊喜C.平静D.哀伤5.短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部编本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铁杵成针》同步练习--带答案

部编本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铁杵成针》同步练习--带答案

参考答案:一、读拼音,写词语。

行囊恭敬勤奋博学勤奋重逢士卒磨炼二、比一比,再组词。

荧(荧光)逢(重逢)碎(碎片)贫(贫穷)恭(恭敬)萤(萤火虫)缝(门缝)卒(士卒)芬(芬芳)共(总共)三、多音字组词。

shènɡ 盛开mó 磨炼chénɡ 盛饭mò 磨坊四、近义词。

贫穷—(贫困)重逢—(重遇)恭敬—(尊敬)五、反义词。

贫穷—(富有)恭敬—(鄙视)心不在焉—(全神贯注)六、解释带“”的字词。

1、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恭勤:肃静勤勉。

通:通晓,明白。

2、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未成:没有完成。

去:离去。

七、按课文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

(一)1、解释下列的句子意思。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油来点灯,夏天的夜晚就用白色薄绢的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看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2、这则文言文主要表现了车胤勤奋刻苦的精神。

(二)1、解释下列的句子意思。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

(李白)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就回去完成了学业。

2、从这则文言文中,我们明白的道理是: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就一定会成功。

3、《囊萤映雪》和《铁杵成针》中,作者塑造车胤和李白这两个人物时有什么不同之处?《囊萤映雪》是通过车胤在家境贫寒时像办法克服困难来读书的事例,表现他勤奋好学的品质;而《铁杵成针》是通过对李白前后不同的表现的刻画,表现了李白及时悔改而发奋用功的品质。

小升初语文专项 文言文阅读(二)(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小升初语文专项 文言文阅读(二)(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小升初期末专项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二)(一)《孙叔敖纳言》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为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④,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日:“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⑤。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位已高意益下⑥,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说苑·敬慎》【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②国:指都城。

③吊:吊唁。

④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⑤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⑥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有一老父衣.粗衣②孙叔敖.再拜曰③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④官益大而心益小.2.翻译下列句子。

(6分)(1)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

(2)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3)位已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3.文中那位“老父”对孙叔敖提出治楚“三策”的内容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楚国令尹孙叔敖位高权重,可面对一普通“老父”却是先“正衣冠”后“再拜”,由此可见他是怎样一个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4分)(二)《书谢御史》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

当乾隆末,①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

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

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

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

曰:“②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先生文章名一时,③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

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

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小古文、群文阅读 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小古文、群文阅读 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小古文、群文阅读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阅读《铁杵成针》,完成练习。

(21分)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 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逢/老媪方/磨铁杵B. 逢/老媪方磨/铁杵C. 逢/老媪/方磨铁杵2. 运用下列理解文言文的方法,解释句中的加点字词。

(9分)(1)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欲.作针()(2)组成词语理解:未成,弃.去()(3)借助偏旁理解:逢老媪..方磨铁杵()3. 李白刚开始在山中读书时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得知老媪想要把铁杵磨成针后,他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我受到的启发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分)二、阅读《顾欢勤学》,完成练习。

(24分)顾欢①勤学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②,于舍壁后倚听,无遗亡③者。

八岁,诵《孝经》《诗》《论》。

及④长,笃⑤志好学。

母年老,躬耕⑥诵书,夜则燃糠自照。

(有删改) 【注释】①顾欢:人名,南北朝时期的人。

②无以受业:没有办法上学。

③亡:同“忘”,忘记。

④及:等到。

⑤笃:坚定。

⑥躬耕:亲自参与农事。

1. 选出加点字的正确意思。

(8分)(1)于舍壁后倚.听() A. 倚靠 B. 偏,歪 C. 仗恃(2)无遗.亡者() A. 留下 B. 遗失的东西 C. 遗漏2. 写出画“____”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 3. 【新角度】假如要建一个“勤学群”,车胤和顾欢都写了入群申请书。

请据此完成练习。

(11分)(1)请结合本文及所学知识把车胤、顾欢的申请书补充完整。

(8分)(2)下列故事的主人公,不适合加入这个“勤学群”的是()(3分)A. 悬梁刺股B. 凿壁偷光C. 画龙点睛三、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 小古文阅读附答案 (2)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 小古文阅读附答案 (2)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小古文阅读(原卷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2021春·江苏南通·四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恭勤不倦.:疲倦B.博学多通.:通晓、明白C.过是.溪:这D.还.卒业:归还2.(2021春·江苏泰州·四年级统考期末)加点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天刚亮B.过是.溪是:这C.博学多通.通:明白D.未成,弃.去弃:丢弃二、诗文阅读(2021春·江苏南通·四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与理解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3.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放弃)B.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遇到)C.问之.,曰:“欲作针。

”(这里指李太白)D.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回去)4.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B.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C.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D.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5.“铁杵成针”这个成语与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有关,我还能写出这样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

(2021春·江苏扬州·四年级统考期末)小古文阅读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

衡乃穿壁②引其光,以书映③光而读之。

邑人④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⑤作而不求偿⑥。

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逮:到,及。

②穿壁:在墙上凿洞。

③映:照。

④邑人:同县的人。

⑤佣:雇工。

⑥偿:报酬。

⑦大学:大学问家。

6.用自己的话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二)(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二)(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二)(含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楚庄王赐其群臣酒。

日暮酒酣,左右皆醉,殿上烛灭,有牵王后衣者。

后扢冠缨而绝之,言于王曰:“今烛灭,有牵妾衣者,妾扢其缨而绝之。

愿趣火视绝缨者。

”王曰:“止!”立出令曰:“与寡人饮,不绝缨者,不为乐也。

”于是冠缨无完者,不知王后所绝冠缨者谁。

于是,王乃遂与群臣欢饮,乃罢。

后吴兴师攻楚,有人常为应行合战者,五陷阵却敌,遂取大军之首而献之。

王怪而问之曰:“寡人未尝有异于子,子何为于寡人厚也?”对曰:“臣,先殿上绝缨者也。

当时宜以肝胆涂地;负日久矣,未有所效。

今幸得用于臣之义,尚可为王破吴而强楚。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愿趣.火视绝缨者催促B.王怪.而问之曰感到奇怪C.寡人未尝有异.于子不同D.今幸得用于臣之义.按道理应该做的2.下面语句中加点词意思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楚庄王赐其.群臣酒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妾扢其缨而绝之.学而时习之.C.今幸得用于臣之.义禽兽之.变诈几何哉D.于.是,王乃遂与群臣欢饮,乃罢. 后扢冠缨而绝之,言于.王曰3.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后吴兴师攻楚,有人常为应行合战者,五陷阵却敌,遂取大军之首而献之。

⑵“臣,先殿上绝缨者也。

当时宜以肝胆涂地;负日久矣,未有所效。

4.请你对文中的楚庄王和大臣分别从其值得学习的方面做出评价,并用文中语句说说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选出加下划线的正确读音.思援弓缴而射之(jiǎo zhuó)______ 为是其智弗若与(fúfó)______2.解释下列句中下划线的词.使弈秋诲二人弈________ 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____虽与之俱学________ 非然也________3.给“之”字选择正确的意思,把序号填在后面.A.弈秋B.他,指前一人C.助词“的” D.鸿鹄 E.指弈秋的教导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____ 一人虽听之________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____ 虽与之俱学________4.弈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但两个人的学习态度截然不同,结果也不一样.学习态度结果告诉的道理前一个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后一个人________ ________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10篇】新版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10篇】新版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10篇】新版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登黄山记(节选)季羡林一线天真正是名副其实。

在两个峭壁中,只存一条缝隙,仅容人体,抬眼一看,只见高处露出一线光明,上面是蓝蓝的天。

这一团光明就召唤着我们,奋勇前进,我们也就真地一个个精神抖擞,鼓足了余勇,爬了上去。

低头从我们两条腿中间向后看去,还可以看到悬挂在天都峰上的那一条白练似的蹬道。

过了一线天,再向右一拐就走上了玉屏楼,这里是从温泉到北海去的必由之路。

一般人都是在这里过夜的。

徐霞客时代,这里叫玉屏风,他在《游记》里写道:“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

”可见徐霞客对此处评价之高。

这里有什么特点呢?这里是万山丛中一块比较平坦的地方,好像天造地设,就是一个理想的中途休息的地方。

一转过山角、就能看到峭壁上长着一棵松树。

提起此松,真是大大地有名。

挂在人民大会堂里的那一幅叫做“迎客松”的照片,就是它。

这棵松树的大名就叫做“迎客松”。

你看它伸出双臂,其实是不知道多少臂,仿佛想同来游的人握手、拥抱。

它那青翠的枝头仿佛能说出欢迎的语言。

它仿佛就是黄山好客的象征,不,它实际上成了中国人民好客的象征。

你若问它的高寿,那就很难说。

它干并不粗,也不特别高,看样子它至多也不过几十年至百年,然而据人说,它挺立在这里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这里山高风劲,夏有酷暑,冬有寒冰,然而它却至今巍然屹立,俊秀挺拔,苍翠欲滴,枝头笼烟,仿佛正当妙龄青春。

(1)“名副其实”的意思是________,说“一线天”名副其实的原因是________。

(2)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3)理解“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

”这句话的意思。

(4)给句子用上合适的关联词语,不改变句子意思。

它仿佛就是黄山好客的象征,不,它实际上成了中国人民好客的象征。

【答案】(1)名实相符;在两个峭壁中,只存一条缝隙,仅容人体,抬眼一看,只见高处露出一线光明,上面是蓝蓝的天(2)承上启下(3)四望奇峰杂错排列,道道壑谷,纵横交错,真是黄山景致最美的地方。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项训练题03——课外阅读理解(二)(含答案+详细解析)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项训练题03——课外阅读理解(二)(含答案+详细解析)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项训练题03——课外阅读理解(二)(含答案+详细解析)期末复习专项训练03——课外阅读理解(二)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

蜜蜂的舞蹈语言①每逢春暖花开之际,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在花朵里钻进钻出,忙个不停地采集花蜜和花粉。

那么,当一只蜜蜂找到了鲜花盛开的蜜源后,是怎么通知同伴一起来采蜜的呢?②奥地利一名科学家决心解开这个链。

他将一只盛有蔗糖溶液的碟子放在临近蜂巢的地方。

不一会儿,一只工蜂发现了蔗糖溶液。

趁着工蜂在碟子中光顾蔗糖的时候,他悄悄地在这只工蜂的背上涂了一点红色的颜料。

他追踪着那只涂着红点的工蜂,看着它飞回了蜂巢。

过了一会儿,成百上千只蜜蜂从蜂巢里飞出,一起飞向放着蔗糖溶液的地方。

奇怪,那只背上涂着红点的蜜蜂是怎样向同伴通风报信的?于是,科学家做了一只特殊的蜂箱,蜂箱的一面用玻璃来代替木板,以便能看到蜂箱里发生的情况。

终于,他发现了蜜蜂报信的秘密。

③(甲)其他工蜂立刻围上来,表现出非常兴奋的样子。

(乙)涂上红点的蜜蜂回到蜂箱里,便不停地做着一种有规则的飞舞。

(丙)随后,大家跟着涂着红点的蜜蜂一起拥出蜂房,径直飞向盛蔗糖的碟子。

(丁)接着,围观的工蜂也模仿着飞舞起来。

④科学家观察到,如果发现蜜源的蜜蜂回来后,先飞一个圆圈,然后反方向再飞一'个圆圈,这是“跳圆舞曲”,这是在报告距蜂巢约50米内有蜜源。

如果报信的蜜蜂先飞半圆,然后直飞回来,换个方向再飞半圈,飞舞得像个“∞”,而且,它在直飞时,腹部末端还不停地摆动,是“跳摇摆舞”。

如果蜜蜂在1分钟里飞舞出30多个“∞”字,而尾部摇摆的次数较少,是在说蜜源大约距离蜂巢200米;如果它1分钟只飞出8个“∞”,而尾部却摇摆得非常频繁,这是在表示蜜源距离蜂巢很远,大约6千米。

⑤蜂巢里是漆黑一团的,其他的工蜂能看清找到蜜源回来的“跳舞者”的“舞姿”吗?当然看不清。

不过,蜜蜂自有办法,它们会像盲人用手指摸着“看”书一样,用它们的触角来了解对方跳的是什么舞,“舞蹈”节奏有多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期末阅读专项训练二(含
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①突兀层崖中②,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③,茶毕,棹④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⑤,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⑥。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注释】①保叔塔;塔名。

②突兀层崖中;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

③昭庆;寺名。

④棹;用桨划船。

⑤娥;借指女子的眉毛,这里是说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

⑥目酣神醉;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

1,找出原文中描写西湖风景的句子,用“”画出来。

2,文中画“﹏﹏﹏”的句子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3,文中的西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

孟子辍②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③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①诵;背诵。

②辍(chuò);停止。

③喧;遗忘。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意思。

其母方.织() A.正在 B.方向 C.相当
以此戒.之() A.命令 B.告诫 C.戒备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3,读完以后,请说说故事讲了什么道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凿壁偷光①
匡(kuàng)街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dāi)③,衡乃穿壁④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注释】①本文选自《西京杂记》,②区街;西汉经学家。

③速;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④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读“匡衡勤学而无烛”时可以这样停顿;“匡衡/勤学/而/无烛”。

B.匡衡偷邻居家的蜡烛来照着读书。

C.这是《西京杂记》中的一个故事。

D.匡衡穿过墙壁到邻居家看书。

2,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着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从文中可以看出匡衡是一个________的人,我还知道跟他一样的古人是
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吴起①守信
昔②吴起出,遇故人,而止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④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⑤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⑥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②昔;从前。

③止;留住。

④求;寻找。

⑤俟(sì);等待。

⑥为;坚守。

1,“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一句中的“之”指的是()
A.吴起B.朋友C.食物D.军队
2,“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一句中的“恐”的意思是()A.恐惧B.恐慌C.担心D.使害怕
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吴起守信的一项是()
①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②起曰;“待公而食。


③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④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吴起“不食待之”的原因是()
A.朋友告诉吴起不要先吃。

B.吴起不想在答应别人后又食言。

C.吴起要在军队里树立威信。

D.吴起怕被人说闲话。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参考答案
一、1,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2,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西湖美景3,西湖真是太美了!
参考译文;从杭州武林门西行,远远看见保俶塔高高耸立在层峦山崖上,心绪早已飞到西湖之上了。

午时进入昭庆寺,喝完茶,即划着小船进入西湖。

(只见得)四面的山峦色彩如黛,春花的光彩好像少女的颜面,柔和的春风好像醉人的米酒,湖水的波纹好像平滑的绸缎,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了。

二、1, A B 2,从此以后,孟子背诵不再忘记。

3,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可分心。

参考译文;孟子小时候,在他背诵的时候,他的母亲正在织布。

孟子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

孟子的母亲知道他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

”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以此来警诫孟子,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遗忘书中的内
容了。

三、1, A C 2,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的灯光来读书,现在这个成语形容勤学苦练。

3,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邻居家的光亮照过来,拿着书映着灯光来读书。

4,好学、爱读书示例;王冕、李白、孙敬、孙康、车胤等(写一个即可)
参考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

四、1,B 2,C 3,D 4,B 5,想要让军队信服,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参考译文;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

老朋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

”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

”(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

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

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

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