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疗法4------低体温的危害及解决方法

合集下载

低体温的危害

低体温的危害

低体温的危害2. 1 增加手术切口的感染率有研究表明,轻度体温降低可直接损害骨髓免疫功能,尤其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释放作用,减少多核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移动,减少皮肤血流量,抑制组织对氧的摄取,增加伤口感染率[ 11 ]。

Kurz 等[ 11 - 13 ]报道,择期大肠切除手术病人在手术期间发生低体温,相对于未发生低体温的病人伤口感染率增加3 倍,住院时间延长20 %左右。

2. 2 对凝血机制的影响轻度低体温可使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聚功能受损,抑制凝血级联反应,降低凝血物质活性,血液黏滞度增加,降低凝血酶的活性,明显增加术中失血量和对同种输血的需求[ 2 ,3 ,14 ]。

而大量库血的输入可以使“冷稀释”效应更为明显。

2. 3 对心血管的影响轻度低温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

外周阻力增加和血液黏稠度升高,会增加心脏做功,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

Frank 等对接受胸部、腹部和血管手术的高危心血管病人进行了研究,发现体温较低的病人相对于正常体温者的围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了300 %[ 15 ]。

2. 4 代谢紊乱低温可降低代谢率和氧的供给,体温每降低1℃,约降低机体需氧量7 %[ 16 ]。

低温会使麻醉药在体内的代谢减慢,导致术后清醒时间明显延长。

当氧传送不足,甚至不能满足低温时低氧化代谢的需求,可引起乳酸性酸中毒。

2. 5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低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极其明显,体温每下降1 ℃,脑血流量减少6 %~7 % ,出现意识障碍、判断力损害和模糊[ 17 ]。

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手术方案越来越成熟,如何降低术中、术后并发症,已是促进病人术后恢复、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术中低体温造成的危害已经引起了广大医护人员的重视,通过护理干预手段降低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减轻低体温的危害,已是手术室护理人员着重探究的问题。

3 预防低体温的措施多项研究表明,通过预防术中低体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有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围手术中低体温的危害和预防

围手术中低体温的危害和预防

33
34
35
37
38
Hypothermia=36.0℃
非寒战产热
体温阈值区间
寒战
血管收缩
血管扩张
出汗
麻醉削弱体温调节反应
体热调节生理
二要素模型 CORE2/3 of body heat核心体温(躯干器官,脑) peripheral 1/3(外周1/3皮肤)Skin (皮下组织) Anesthesia(血管扩张导致人体热量从核心至周围的体温梯度再分配)
增加心脏事件的病理
增加循环中的儿茶酚胺 增加3倍的去甲肾上腺素 增加全身的血管收缩 增加心脏的需求
MEAT分析了24项RCT研究: 正常体温可以减少22%的输血,减少16%的失血 低体温削弱了血小板的功能-释放血栓素A2 削弱了瀑布反应中酶的作用
减少了血凝形成
01
02
增加失血风险和输血量
%的病人有遗传
D
主动充气式加温设备可以有效保持患者体温正常-对超过30分钟手术常规使用
要点回顾
forced air warmers(强迫空气加热器)
充气式保温是有效的,他们能维持正常体温并预低体温症—AORN
没有明确的证据可以说明充气式保温会增加感染风险,充气式保温可以通过预防低体温来预防感染
01
02
预加温手术床/术中保暖设备
加热过的棉毯(无作用)
减少低体温的措施—术前
2017
对高危患者预保温
意外低体温症和ICU的死亡率
回顾性研究了5050例手术患者 心脏和非心脏手术 抵达ICU时低体温35% 6% severely hypothermic <35℃ ICU住院正常体温患者死亡率为5.6% 低体温患者死亡率为8.9% 严重低体温患者为14.7% Karalapillai et al Anaesth 2009;64;968-972

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危害分析及预防措施

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危害分析及预防措施

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危害分析及预防措施摘要】目的:探讨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的危害及预防。

方法:通过加强患者心理护理、术中控制室温、控制皮肤散热、输入加温的库血和液体、覆盖肢体保温及加强术中低温的检测来预防低体温的发生。

结论:积极有效的预防是有效防止术中低体温发生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术中;低体温;原因;危害;预防措施【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3-0178-02人体通过体温调节系统使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从而维持中心体温在37±0.4℃,身体中心温度(体核温度)低于36℃,称为低体温[1]。

现就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原因,低体温的危害,预防低体温发生的方法和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1.导致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原因1.1 患者自身的因素患者个人体质和年龄因素会影响体温。

尤其老人及小儿,老年人术中低温主要原因是因为代谢率比较低;同时,机体成分在衰老时发生变化,而使机体热储量降低,围手术期更容易发生低体温[2];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大一些,皮肤很薄,血管也丰富,容易散热[3];另外,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也不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术中易致低体温的发生;应激情况下产热率往往不如散热率高,均导致机体散热加快[4]。

1.2 产热不足手术前病人需要进食进水,69000机体能量不足,产热减少,术中易导致低体温。

1.3 麻醉因素在全麻过程中,患者意识消失,产热减少,肌肉松弛,麻醉药物会导致体温调节障碍,麻醉抑制血管收缩,病人只能通过自主防御反应调节温度的变化,全麻手术时间一般超过2小时,都可引起患者体温下降。

1.4 手术间的低温环境手术室温度过低,会导致病人体热散失,直接影响体温。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通过热调节反应可有效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但在麻醉创伤和手术情况下,患者机体丧失正常的热调节反应功能,使得患者体温极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4]。

1.5 大量输血、输液,大量的冲洗由于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较多,需要通过静脉通道大量的输入库血和液体,大量的快速的冷液体进入病人体内,更导致了低体温的加重。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危害与预防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危害与预防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危害与预防【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093-01人的正常体温在健康状态下一般波动在℃℃之间,是一个相对恒定的值,它是靠人体下丘脑中的体温中枢调节人体产生的热量与散发的热量保持平衡。

而在手术间中由于各种原因破坏了这种平衡,而出现了低体温(34℃-36℃)。

有研究显示:大约50%手术患者体温低于36℃,%的患者低于35℃。

术中发生低体温对患者的危害非常大,现就患者发生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危害及预防综述如下。

1 低体温的原因个体因素:术前患者禁饮禁食,灌肠及疾病本身等因素可能导致患者体质下降,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应急情况下产热率往往不如散热率高,易导致机体散热加快[1]。

老年人及小儿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更容易在手术中发生低体温。

麻醉药物: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是靠下丘脑来调节的,可以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而麻醉剂对体温中枢的自我调节有抑制作用。

有研究表明,全身麻醉时,全麻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对低温反映的阈值降低约℃[2]。

有学者提倡将中心体温> ℃作为病人搬出术后恢复室的指标之一[3]。

环境温度:无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净化手术室也相当普遍,手术室环境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

研究显示,当手术室温度小于21℃时,则体温易低于36℃。

有相关文献研究,体温下降的幅度与手术室环境温度相关[4]。

输血、输液及大量使用冲洗液:手术时输入大量与室温相同的液体与库存血或大量使用室温下的冲洗液,会达到“冷稀释”的作用,造成低体温的发生。

皮肤暴露:患者进入手术室在手术开始前,皮肤暴露时间过长,加之大面积消毒,给病人的保暖不到位,消毒液挥发带走热量,患者易出现寒战和低体温的发生。

2 低体温的危害增加手术切口的感染率:低体温导致血管收缩,降低了组织的氧含量和灌注量,同时降低了中性粒细胞的活性,使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灭作用减弱,导致伤口感染率增加。

术中低体温的预防

术中低体温的预防

术中低体温的预防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的预防与护理一.低体温概念:人体正常的体核温度介于36℃至38℃之间。

虽然低体温被定义为体核温度小于36℃,但是它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这三个等级:1)轻度低体温是指介于34℃至35℃之间的体核温度。

2)中度低体温是指介于30℃至34℃之间的体核温度。

3)严重低体温是指低于30℃的体核温度。

二、低体温影响的原因1、低温环境环境温度较高,体温略高,反之体温略低。

如果环境体温太低,则可造成体温过低。

通常情况下,手术间应该保持室温22~24摄氏度,手术间相对湿度在40%~60%。

2、大量输液输血由于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较多,需要通过静脉通道大量的输入库血和液体,可达每分钟100~200ml,若加压可达500~600ml。

大量的、快速的冷液体进入病人体内,可导致低体温的加重。

3大量的冲洗在实施胸(腹)腔大手术时,体内脏器及暗语直接暴露于情形温度下,术中用大量的未加温的盐水冲洗体腔,导致机体热量散失,并且覆盖在病人身体上的被单在冲洗时浸湿,进一步导致热量的散失三.低体温的危害1、血液系统的改动体温下降可出现多方面的血液系统异常,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凝血停滞,导致极差的预后。

低体温主要是通过对凝血酶和血小板的影响引发凝血功用停滞。

2、心血管功能改变轻度低体温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

外周阻力增加和血液黏稠度升高,会增加心脏做功,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

3、代谢混乱低体温可降低代谢率和氧的供给,体温每降低1℃,约降低机体需氧量7%。

尽管低体温时人体可通过降低机体代谢率减少对氧的需求,但低体温引发的氧传送功用的下降可导致机体严峻缺氧,可引发代谢性酸中毒。

4、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高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极其明显,轻度出现意识错乱,进而出现淡漠、判别停滞、异常行为,严峻出现意识停滞,甚至昏迷。

1四.温度监测设备建议肺动脉导管探头(PAC)-黄金标准举荐:食管温度计探头留置尿导管温度探头口内温度计不建议:腋窝温度计红外温度计五.预防低体温的措施1、加强手术过程中对病人体温检测经常观察病人的皮肤、温度及面色,并及时测体温。

低体温对女性怀孕周期、不孕不育和受孕几率的影响及解决方法和建议

低体温对女性怀孕周期、不孕不育和受孕几率的影响及解决方法和建议

低体温对女性怀孕周期、不孕不育和受孕几率的影响及解决方法和建议低体温对女性怀孕周期、不孕不育和受孕几率的影响及解决方法和建议相关内容如下,低体温对女性怀孕周期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低体温对女性怀孕周期的影响及解决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备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低体温对女性怀孕周期的影响。

低体温可能会对女性的生育力量造成肯定的影响,但我们可以实行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来了解一下低体温对女性怀孕周期的详细影响。

低体温可能会导致女性的卵子质量下降,从而降低了受孕的可能性。

低体温还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的血液循环,使其变得不适合胚胎的着床。

因此,低体温对女性的怀孕周期有肯定的负面影响。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解决低体温对女性怀孕周期的影响呢?以下是一些建议:1. 调整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提高体温至关重要。

保持充分的睡眠,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可以关心提高体温。

2. 暖和保暖:寒冷的环境可能导致体温下降。

在冬季或寒冷的天气里,女性可以选择穿着适当的衣物,加强保暖,避开低体温对生育力量的不利影响。

3. 中药调理:一些中药材具有温补作用,可以关心调理体温。

女性可以询问中医师,选择适合自己的中药调理方案。

4. 削减压力:压力是导致体温下降的一个重要缘由。

女性应当学会减压,通过放松的活动来缓解压力,如瑜伽、冥想等。

5. 就医询问:假如低体温问题持续存在,影响怀孕方案,女性可以询问专业医生。

医生可以依据个人状况,进行具体的检查和治疗建议。

低体温对女性的怀孕周期可能会有肯定的影响,但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生活习惯、保暖、中药调理、减压和就医询问等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盼望每位女性都能够顺当度过备孕期,实现自己的生育愿望。

注:本文所述内容仅供参考,详细状况还请询问专业医生。

体温低与不孕不育之间的关系:体温低与不孕不育之间的关系近年来,不孕不育问题在很多家庭中变得日益普遍。

众所周知,体温是人体功能运行的重要指标之一。

低体温的危害及怕冷的原因

低体温的危害及怕冷的原因

低体温危害及怕冷原因低体温的危害我们一直迷惑,为什么小孩子总是很high的样子?你去摸摸他们的身体就知道了,他们的体温总是比大人要高一点,只要不是病得很厉害,小孩子总是一刻不停地蹦跳玩耍.但是现在,不仅仅成年人的体温持续下降,孩子们的体温也下降了.体温下降1℃,人体抵抗疾病入侵的免疫力就会下降30%。

冬季感冒的人多,就是因为到了冬天,身体会变冷,引起各种各样的异常状况。

事实上,免疫机能的状态就是通过体温直接表现出来的,所以体温是”免疫之镜",体温的微小波动都能关乎人的生死。

人体的体温36。

5℃是一个分水岭,低于这个温度,身体不适将会伴随你一生。

那么,体温低具体会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呢?以下5点足够让人心有余悸:1。

容易疲劳每下降1℃,酶的活力便会降低50%,因此人容易疲倦.2.免疫力降低当体温每降低1℃,白血球的免疫力便会减少37%,因此低体温的人,在季节更替时刻比较容易感冒.3.自主神经功能及激素平衡受到影响低体温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让荷尔蒙失去平衡,所以女性月经不调或有经前综合症,可能与此有关。

4.基础代谢率下降低体温不易消耗热量,会让细胞的新陈代谢衰退、肌肤变差。

体温每下降1℃,基础代谢量会减少12%,消耗吃进热量的能力就会变弱,所以就算吃相同的食物,低体温的人也容易发胖。

5.血液循环变差低体温的人,手脚等末梢血管会紧缩,血液自然不易流通,更会因为心脏输送血液的力量减弱,使得全身的血液循环变差。

体温时高时低,但只要不发烧,就算正常,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身体乏力、偏头痛……明明不是感冒却总是感觉身体不舒服,这通常是由体温过低引起的。

另外,减肥困难、肌肤干燥等也和体温过低有关.实际上低体温是身体在发出危险警告的信号,意味着你距离生病只有“一步之遥”了。

低体温让身体“大罢工” 肠胃消极怠工受低温影响,消化器官首先开始消极怠工,消化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引起了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甚至影响了身体的重要能量物质--三磷酸腺苷的生成。

低体温的处理措施

低体温的处理措施

低体温的处理措施低体温是指人体的体温低于正常范围,通常被定义为低于35℃。

低体温可能会导致身体的各种不适和健康问题,如头痛、乏力、恶心、呕吐、心率变慢等。

因此,及时采取措施处理低体温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低体温的处理措施。

一、了解低体温症状在采取处理措施之前,了解低体温的症状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当人的体温降至35℃以下时,就会出现以下症状:1.手脚冰凉:手脚感觉冰凉,甚至有些麻木。

2.发抖:身体会出现不自主地颤抖。

3.乏力:感觉身体很虚弱,没有力气。

4.头昏眼花:视线模糊、头晕目眩。

5.呼吸急促:呼吸变得急促浅表。

6.心跳缓慢:心跳变得缓慢而有规律。

7.意识模糊:感觉思维不够清晰。

8.皮肤发青:皮肤会变得苍白或发青。

二、预防低体温预防低体温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寒冷的天气里。

以下是一些预防低体温的措施:1.穿暖和衣服:在寒冷的天气里,要穿暖和衣服,保持身体温暖。

2.避免过度劳累:过度劳累会使身体疲惫不堪,容易导致低体温。

3.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在室内时,要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不要让自己感到过于寒冷或过于热。

4.饮食均衡:饮食均衡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5.加强锻炼:适当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代谢能力和耐寒能力。

三、处理低体温如果发现自己或他人出现了低体温症状,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处理措施:1.移至暖和的地方:将患者移至温暖的地方,避免继续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

2.穿上保暖衣物:给患者穿上保暖衣物,尤其是保护头部、手部和脚部。

3.喝热饮:给患者喝热饮,如热茶、热汤等,可以帮助身体恢复温度。

4.使用加热器具:使用加热器具加热室内空气,帮助身体恢复温度。

5.按摩身体:轻柔地按摩患者的手脚和身体,可以帮助促进血液循环。

6.就医治疗:如果低体温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该及时就医治疗。

四、注意事项在处理低体温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用冷水或冰块敷患者的身体,这会使情况更加恶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疗法4------低体温的危害及解决方法自然疗法4低体温的危害及解决方法低体温的危害及解决方法保温脖子改善手脚冰凉身体偏冷的危害及解决方法内容身体偏低的危害编者身体偏冷的危害如何判断体温偏低体温上升1度免疫力增强5倍使体温降低的一些生活习惯提升体温的方法提升体温治愈糖尿病半身浴、手浴、足浴、桑拿浴温热臀部治百病干布擦身的惊人疗效用吹风筒的暖风提升体温利用一次性暖袋提升体温提升体温用具相关资料○ 各类体温偏低女性的特征○ 简单易懂的各免疫细胞的功能○提升体温的食物编者保暖身体对于维护健康至关重要。

现代人体质虚弱(寒性)的原因身心过度疲累;过分摄取药物;夏季冷气、冷饮引起身体冷却。

据有关资料,近50年来,日本人的体温下降接近1度,许多日本学者认为不少疾病是因体温下降引起的,提唱保暖身体,消除各种疾病。

血液滋养着全身,当体温降低时,血液流速减慢,就出现滞涩、瘀堵,当体温进一步降低,血液就会凝固,人就面临死亡。

使血液能流动起来的动力是体温,正常的体温使血液在全身循环不息,维持着各脏器的生理活动,让生命获得保障。

我国人历来重视保暖身体。

许多中医书籍都提到"避寒"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寒气是导致众多疾病的直接原因。

寒性凝滞,会使经脉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

中医所说的"肾"为一身之阳,就像人体内的一团火,温煦、照耀着全身。

补气就是补肾,暖肾、保暖、去寒,气血充足就是身体内血液的量足、质优、肾气足。

以下介绍摘自国内外有关资料,供参考。

身体偏冷的危害体温偏低引起自律神经的调节能力失调身体偏冷会引起失眠,肠胃不适,食欲不振,便秘,身体酸痛、过敏性疾病等。

这些现象主要是自律神经紊乱引起的。

继续下去,免疫力下降,引起癌症等各种疾病。

自律神经是无意识地调整身体各器官的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促进心脏的跳动,提升血压,使整个身体活跃起来的神经。

副交感神经是使心脏缓慢跳动,降低血压,使整个身体放松的神经。

这两种神经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相互保持均衡,调整体内环境,保持着人体的正常活动。

人类是恒温动物,体温在任何外界环境下,都能够保持一定范围内的体温,这是自律神经的作用。

天气寒冷时,交感神经占优势,收缩血管,防止体热散发。

相反,天热时副交感神经占优势,扩张皮肤的血管,促进排汗及散发体热。

自律神经就这样维持着内脏及大脑深部的温度,使人体能够进行正常的活动。

但是自律神经的调节能力是有极限的,为了保持健康的身体,日常生活中尽可能不增加自律神经的负担。

为什么早睡早起益于健康,因为从早上至傍晚,交感神经占优势的时间,人们在此期间努力工作、学习;到了夜晚休息的副交感神经占优势的时间,人们就休息。

炎热的夏天使身体过于冷,违反了自然规律夏季室外温度高,室内开强冷气,时常泡在强冷气的环境里,自律神经对寒冷变得敏感,稍微冷就感到很冷。

这些人到了寒冷的冬天,就很难受了。

内脏的体温又是如何呢?强冷气下交感神经仍然保持着内脏的正常温度。

假若冷气再加上过度劳累,或者过于烦脑时交感神经处于极度紧张,会紊乱交感神经的调节体温的作用,降低体内深部体温。

夏季,冷饮、冷食使消化器官温度降低。

消化器官的低温抑制消化液的分泌,肠道的蠕动,引起食欲不振,胃账,胃痛,便秘等毛病。

消化器官与免疫力关系密切,将影响全身的健康。

吸收有关的小肠周边由长满淋巴球,阻止吸收同食物一起进来的细菌、由消化酶分解产生的异种蛋白质等有害物质。

消化器官温度降低持续下去,纹乱免疫机能,会引发癌症、肝病等各种疾病。

体温下降,加上精神压力,交感神经过度紧张时,血管收缩,变细,减少血液流量,其结果全身的血流量不足,这又促进了体温下降。

肌肉量不足引起自律神经紊乱为何自律神经的乱引起身体长时间偏冷?原因有几种,有专家认为主要原因是少运动引起的肌肉量不足。

我们在安静状态下消耗能量而发出热量,这是基础代谢。

身体产生热量最多的是肌量约占全身的22%。

肌肉所储存的糖、血液和输送来的氧气结合燃烧就产生热量。

其次是肝脏约占全身的20%,大脑约占全身的18%,心脏约占全身的11%。

肌肉量多意味着基础代谢量增多。

基础代谢量多就能消耗一定量的能量而放出热量,就能保持一定的体温。

肌肉量少基础代谢量变低,放出热量也少,身体长期偏冷纹搅自律神经,造成低体温。

女性比男性低体温者较多,原因主要是女性的肌肉量比男性少。

其它容易引起低体温的人:肌肉量不旦少,体力也较差,容易引起低血压,贫血、浮肿等者。

36度以下的低体温降低免疫力我们的身体,通常的体温保持在摄氏36.5度才能保持最佳健康状态。

原因是体内的主要要器官、内脏、细胞组织、酶(帮助体内化学反应的物质)等,体温在摄氏36.5度时工作最活跃。

而免疫力最活跃的体温是比通常的体温摄氏36.5度还要高些。

体温越低免疫力越下降。

免疫力的主角是白细胞、病原菌入侵体内时,白细胞的一种巨噬细胞(大食细胞)等活跃起来。

但是摄氏36.5度左右的体温不能使免疫细胞更好地工作,在大脑的指令下体温上升至摄氏37~38度,这种体温下免疫细胞的工作效率最好。

感冒时发烧说明免疫细胞正在和病原菌战斗。

我们的身体就有能战胜病原体的免疫力。

问题在于低体温者,他们不旦平时低体温,需要时体温上升较慢,因此免疫细胞变得活跃需要较长时间,在这期间病原菌不断地增加。

另一方面,虽然体温达到摄氏37度,因平时体温低,稍微提高体温身体非常难爱,体力的消耗也激烈。

平时体温低者,感冒症状较重,治愈较慢,当然也容易感冒。

低体温癌细胞容易增殖我们的身体约有60兆个细胞,据说健康的人每天约有1000~3000个细胞癌变,大部分人不会患癌症是体内的免疫起作用,消灭刚出芽的癌细胞。

低体温者免疫较弱,不能即时消灭刚出芽的癌细胞,容易患癌症。

癌细胞在低温下容易增殖,癌细胞最活跃的体温是摄氏35度,温度上升癌细胞逐渐变得不活跃,超过摄氏39度~40度开始死亡。

通常体温低者的体内环境对癌细胞来说最佳生活环境。

低体温容易引起过敏性疾病最近常听说幼儿患过敏性皮炎者增多。

这些幼儿体温普遍偏低,原因是过保护和富裕的生活环境造成的,富裕的衣食住行,加上运动不足,交感神经刺激不足,副交感神经过度占优势引起的低体温,从而引发过敏性疾病。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适量的阳光下积极活动身体,刺激交感神经,可避免体温偏低和过敏性疾病。

近来,有些小孩白天上普通体育课,或者天气稍微热,脸就通红体温上升至37度多而晕倒的不少,这些孩子们大多体温偏低,平时的体温只有35度左右,有些甚至低至33~34度。

这些体温严重偏低的孩子们,不旦容易引发过敏性疾病,生物生存的基本能力─ 散热来调节体温都无法进行。

其原因是从幼儿时期开始就处在过保护的环境里,天气热了开冷气,饮冰凉的饮料,吃雪糕等。

有些家长误认为这就是正常的现代生活。

体温调节是由自律神经进行的,炎热的夏天由空调来调节体温,很自然形成体温偏低。

从小在这种过保护的环境里成长的孩子,自律神经的发育不足,无法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遇到没有冷气或者冷饮调节体温的环境,引发散热失调而晕倒。

这种调节体温的异常现象也发生在成人当中,不少人喜欢寒冷的冬天,在过分温暖的暖房里饮冰凉的啤酒,说明这些人无法散发体内的热量而发生的现象。

副交感神经过度占优势引起的体温偏低,引发过敏性疾病。

自律神经有自我调节机能,交感神经紧张到极限时,会急转向副交感神经一侧,引发过敏性疾病。

副交感神经过度占优势的主要原因是运动不足,饱食。

副交感神经过度占优势时,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能使大量的血流循环,需要足够的肌肉,平时少运动,身体多脂肪,肌肉量少,结果血流停滞,造成低温。

身体深部偏冷,若体温降低1度,相当于基础代谢会降低12%~30%,其影响将是:○ 严重影响血液循环。

○ 降低免疫功能。

例如感冒不容易好,牙周炎等口腔疾病不断发生,说明免疫力下降。

○ 紊乱自律神经自律神经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身体深部体温降低破坏了这两种神经的均衡,引起疼痛,引发高血压、耳呜、头晕等症状。

○ 降低内脏功能内脏的温度偏低,必然降低肝脏、肾脏、肠胃的功能,废物滞留在体内,不能很好地排泄出去,引起便秘、浮肿、脸色暗沉等状况。

○ 容易引发疲累、郁闷身体深部温度偏冷,使体内各器官处于「冬眠状态」活性低,提不起精神,身心都感到疲倦。

○ 其它癌症、动脉硬化、心肌梗塞、脑梗塞、高血压、肺炎、过敏性疾病、慢性关节炎等胶原病、心脏病、肝脏病、糖尿病、肠胃病、头晕、耳呜、忧郁症等疾病,也有可能与身体深部温度偏低有关。

如何判断体温偏低假若有如下各种症状者很可能体温低一、脸红身体深部偏冷的,肚脐下方一定偏冷。

原因是体液受重力影响容易积蓄在下半身,积蓄在下半身的体液的热量流向上半身,使下半身偏冷,上半身的脸泛红,还会出现头晕。

二、流汗健康的人不怎么流汗。

动不动就流汗,证明体内有多余的水份,汗水蒸发使身体偏冷。

三、浮肿浮肿是指体液湿滞,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内脏、关节等肉眼看不到的地方湿滞,必会引起炎症、疼痛。

判断身体深部偏冷的简单方法如下。

上半身脸色苍白、脸红、鼻尖红、有眼袋、牙肉及咀唇色沉、耳呜、头晕、肩膀酸痛下半身生理不正常或出血、手脚冰凉、痔疮、下肢静脉瘤、浮肿、手掌足心热、频尿其它容易生白斑、不怎么流汗、汗太多。

量体温判断体温偏低体温是有变化的,一天当中上午3~5时最低,下午3~5时最高。

要想知道自已的体温是否偏低,最好是量上午10点钟的体温,此时的体温为36.5以下者判断为体温偏低者。

体温上升1度免疫力增强5倍癌症或某些疾病的患者的共同点是体温较低,免疫力下降(淋巴细胞数较低)。

淋巴细胞数在2000/微升以下,与癌细胞的战斗力低。

要提高与癌细胞的战斗力,淋巴细胞数要比正常人还要高才行,必需把淋巴细胞数提高到2300~2600/微升才有力量和癌细胞战斗。

具体来说体温上升至摄氏37~38度,这种体温下免疫细胞的工作效率最好。

提高免疫力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简单的方法是提高体温。

下例介绍升高体温来治病的几个例子。

接受肾脏癌手术后的甲先生,非常积极地保暖身体,在家里用热水袋、上班时用装满热水的水瓶连续3天保暖身体,淋巴细胞由1000个/微升上升到2700个/微升。

大肠癌手术后,转移到腹膜、肝脏的患者,淋巴细胞降到670个/微升,积极保暖身体4天后,淋巴细胞上升到1200个/微升。

A女士结婚7年,夫妻俩身体都正常,但是未能怀孕。

A女士10多年来肠胃一直不大好,检查肠胃都没有多大毛病。

她的脸色经常青青的,手脚冰凉,穿着也少。

医生建议她吃些人参等中药温补身体,同时建议她改变生活习惯注意保暖提升体温。

A女士下决心改变生活方式,千方百计设法保暖身体。

冬天外出时必戴手套、帽子、围巾,在家常用热水袋、穿保暖背心非常积极保暖身体。

她的肠胃消化机能很差,每天少吃多餐(分5~6餐)细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