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体温的危害
体温过低的症状及处理方法

体温过低的症状及处理方法
体温过低,又称低体温症,是指人体体温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症状。
通常情况下,人体的正常体温范围在36.5℃-37.2℃之间。
当体温低于这个范围时,就会出
现体温过低的症状。
体温过低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体温过低的症状及处理方法对于我们保持健康非常重要。
体温过低的症状通常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寒战、颤抖、皮肤发紫、呼吸急促、心率减慢、精神状态改变等。
当出现这些症状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来处理。
首先,应该将患者移到温暖的环境中,避免继续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
其次,可以给患者穿上保暖的衣物,使用毯子等保暖措施。
同时,可以给患者提供热饮或热水袋来帮助提高体温。
如果情况严重,应该立即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
除了以上的处理方法外,预防体温过低也非常重要。
在寒冷的天气中,我们应
该注意保暖,尤其是老年人、婴幼儿和体弱者更应该注意保暖。
在户外活动时,应该穿上保暖的衣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
此外,定期进行体温检测也是预防体温过低的重要措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可以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总的来说,体温过低是一种常见但危险的症状,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了解体
温过低的症状及处理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症状加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预防体温过低同样重要,我们应该注意保暖,尤其是在寒冷的天气中,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体温过低的问题,保持健康的体温水平,远离体温过低的危害。
术中低体温护理查房

术中低体温护理查房•术中低体温概述•术中低体温护理的重要性•术中低体温护理措施•术中低体温护理案例分享•术中低体温护理研究进展01术中低体温概述术中低体温是指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核心体温低于36℃。
定义低体温可能是由于手术室温度低、手术时间长、体腔暴露、输液和输血、麻醉剂抑制体温调节机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原因定义与原因低体温使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低体温可能导致手术部位肌肉松弛,影响手术操作,从而延长手术时间。
延长手术时间低体温可引起血小板功能降低,导致凝血障碍,增加手术出血量。
增加出血量低体温可能影响麻醉药物的代谢,延长术后苏醒时间。
影响药物代谢低体温对手术的影响低体温的预防与处理02术中低体温护理的重要性术中低体温可能导致患者体温下降,影响生命体征的稳定,如心率、血压等。
通过护理查房,可以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保持患者的正常体温。
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保持正常体温减少手术风险术中低体温可能导致手术风险增加,如出血量增多、手术时间延长等。
通过术中低体温护理查房,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保障手术效果低体温可能影响手术效果,如影响麻醉药物的代谢和效果等。
通过术中低体温护理查房,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保障手术效果。
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预防感染术中低体温可能导致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
通过术中低体温护理查房,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预防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术后恢复低体温可能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如影响伤口愈合、恢复时间等。
通过术中低体温护理查房,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
03术中低体温护理措施了解患者年龄、体重、体温调节能力等,以便制定个性化的保温方案。
评估患者情况提前预热手术室准备保温用品将手术室温度调节至适宜范围,减少因环境温度低导致的热量散失。
准备足够的保温毯、热水袋等保温用品,确保在手术过程中能够及时为患者保暖。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危害与预防.doc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危害与预防人的正常体温在健康状态下一般波动在36.5℃-37.5℃之间,是一个相对恒定的值,它是靠人体下丘脑中的体温中枢调节人体产生的热量与散发的热量保持平衡。
而在手术间中由于各种原因破坏了这种平衡,而出现了低体温(34℃-36℃)。
有研究显示:大约50%手术患者体温低于36℃,33.3%的患者低于35℃。
术中发生低体温对患者的危害非常大,现就患者发生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危害及预防综述如下。
1 低体温的原因1.1 个体因素:术前患者禁饮禁食,灌肠及疾病本身等因素可能导致患者体质下降,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应急情况下产热率往往不如散热率高,易导致机体散热加快[1]。
老年人及小儿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更容易在手术中发生低体温。
1.2 麻醉药物: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是靠下丘脑来调节的,可以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而麻醉剂对体温中枢的自我调节有抑制作用。
有研究表明,全身麻醉时,全麻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对低温反映的阈值降低约2.5℃[2]。
有学者提倡将中心体温>35.5 ℃作为病人搬出术后恢复室的指标之一[3]。
1.3 环境温度:无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净化手术室也相当普遍,手术室环境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
研究显示,当手术室温度小于21℃时,则体温易低于36℃。
有相关文献研究,体温下降的幅度与手术室环境温度相关[4]。
1.4 输血、输液及大量使用冲洗液:手术时输入大量与室温相同的液体与库存血或大量使用室温下的冲洗液,会达到“冷稀释”的作用,造成低体温的发生。
1.5 皮肤暴露:患者进入手术室在手术开始前,皮肤暴露时间过长,加之大面积消毒,给病人的保暖不到位,消毒液挥发带走热量,患者易出现寒战和低体温的发生。
2 低体温的危害2.1 增加手术切口的感染率:低体温导致血管收缩,降低了组织的氧含量和灌注量,同时降低了中性粒细胞的活性,使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灭作用减弱,导致伤口感染率增加。
术中低体温的预防ppt课件

VIEW MORE
手术时间的影响
术中低体温增加术后并发症 一项对1200名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与术中保持正常体温的患者相 比,低体温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2.9倍 术中低体温影响手术时间 另一项研究表明,术中低体温患者的手术时间比正常体温患者长18%。 这可能是由于低体温影响了麻醉药物的代谢和手术部位的血液供应 预防术中低体温的重要性 术中低体温不仅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还延长了手术时间。因此, 采取有效的预防策略,如使用保温垫、加温输液和吸入气体等,具有 重要意义
预防术中出血和 体液失衡
术中低体温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 术中低体温可能导致多种术后并发症,如心脏问题、肺部感染和肾功能不全等。 一项研究发现,术中低体温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比正常体温患者高5倍。 预防术中低体温能减少出血和体液失衡 保持术中正常体温可以减少出血和体液失衡的风险。一项研究发现,在接受重 大手术的患者中,术中低体温患者的平均出血量比正常体温患者多3倍。
02 术中低体温的原因
麻醉药物的影响
术中低体温增加术后并发症 一项对1200名患者的调查显示,术中低体温的患者在术后出现并发 症的概率比正常体温的患者高出26%. 预防策略能有效减少术中低体温 一项研究发现,使用保温垫、加温输液和呼吸机加温等措施可以有 效降低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至17%。
手术部位及方式的影响
03 术中低体温的预防策略
调节手术室温度和湿度
低体温影响患者恢复 术中低体温使患者恢复时间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从而增加医疗费用和风险。 低体温增加术后并发症 术中低体温使患者术后更容易出现肺炎、心脏问题等并发症,从而增加死亡风险。 低体温影响麻醉效果 术中低体温可以影响麻醉的代谢和清除,从而影响麻醉效果,增加手术风险。 调节手术室温度和湿度可降低低体温风险 通过调节手术室温度和湿度,可以降低术中低体温的风险,从而减少相关并发症和死亡。
低体温的危害及怕冷的原因

低体温危害及怕冷原因低体温的危害我们一直迷惑,为什么小孩子总是很high的样子?你去摸摸他们的身体就知道了,他们的体温总是比大人要高一点,只要不是病得很厉害,小孩子总是一刻不停地蹦跳玩耍.但是现在,不仅仅成年人的体温持续下降,孩子们的体温也下降了.体温下降1℃,人体抵抗疾病入侵的免疫力就会下降30%。
冬季感冒的人多,就是因为到了冬天,身体会变冷,引起各种各样的异常状况。
事实上,免疫机能的状态就是通过体温直接表现出来的,所以体温是”免疫之镜",体温的微小波动都能关乎人的生死。
人体的体温36。
5℃是一个分水岭,低于这个温度,身体不适将会伴随你一生。
那么,体温低具体会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呢?以下5点足够让人心有余悸:1。
容易疲劳每下降1℃,酶的活力便会降低50%,因此人容易疲倦.2.免疫力降低当体温每降低1℃,白血球的免疫力便会减少37%,因此低体温的人,在季节更替时刻比较容易感冒.3.自主神经功能及激素平衡受到影响低体温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让荷尔蒙失去平衡,所以女性月经不调或有经前综合症,可能与此有关。
4.基础代谢率下降低体温不易消耗热量,会让细胞的新陈代谢衰退、肌肤变差。
体温每下降1℃,基础代谢量会减少12%,消耗吃进热量的能力就会变弱,所以就算吃相同的食物,低体温的人也容易发胖。
5.血液循环变差低体温的人,手脚等末梢血管会紧缩,血液自然不易流通,更会因为心脏输送血液的力量减弱,使得全身的血液循环变差。
体温时高时低,但只要不发烧,就算正常,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身体乏力、偏头痛……明明不是感冒却总是感觉身体不舒服,这通常是由体温过低引起的。
另外,减肥困难、肌肤干燥等也和体温过低有关.实际上低体温是身体在发出危险警告的信号,意味着你距离生病只有“一步之遥”了。
低体温让身体“大罢工” 肠胃消极怠工受低温影响,消化器官首先开始消极怠工,消化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引起了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甚至影响了身体的重要能量物质--三磷酸腺苷的生成。
低体温的预防与护理-精选文档

自身因素
强烈的情绪反应会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 压力,导致体温发生变化。
病人因精神因素、恐惧、紧张、害怕等 情绪波动,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 量和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通常情 况下,病人术前需禁食12 h 左右,如果自 身体质较差,会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导 致抵抗力减弱,手术引发的冷刺激易引 起体温下降。
对凝血机制的影响:轻度低体温可使血 小板功能降低,凝聚功能受损,降低凝血 物质活性,血液黏稠度增加,降低凝血酶 的活性,明显增加术中失血量和对同种 输血的需求
对心血管的影响:轻度低温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 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外 周阻力增加和血液黏稠度升高,会增加心脏做功,可能 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
腺体过大造成手术时间延长也是造成术中低 体温的原因之一。
护理
调节手术间的温度;术中加强覆盖,避免不必要 的暴露;术中监测;保持手术床的干燥,术中脑 科贴膜的应用可以防止潮湿造成的患者体温下降; 电切液加温;及时更换电切液节省手术时间。
有实验证明,37度电切液能更好的避免术中低体 温的发生,保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增加手术安 全性。将术中用的电切液用恒温箱加温至37度, 这样既减少了组织热量的散失,同时也不会增加 新陈代谢,有利于维持围手术期患者的体温正常。
以保持病人体温的恒定。
采取保暖物品:①保暖棉被服:单层覆盖物即能有效 降低散热30 % ,手术部位用保暖性能好的被服或手术 巾遮盖,使之与周围的冷空气隔离,尽量避免弄湿被服, 保持手术床的干燥 。②电热毯:在手术前将电热毯铺 在手术床上,在电热毯上面铺一层橡皮布和一次性单 巾,防止漏电,病人睡在电热毯上,术中根据需要随时要 调节适宜温度。③循环水毯:术前将循环水毯铺在手 术床上,病人睡在水毯上,通过调节水毯的温度,调节病 人体温,水毯温度可在30 ℃~41 ℃调节。④热风机: 热风机加温,将出风管道放至棉被内病人两腿之间。 ⑤充气式保温毯:充气式保温毯,通过对体表施加一定 温度的高对流气体,加上四肢用保温毯缠绕,一方面能 提高外周皮肤温度,减少体内热量向外周转移;另一方 面隔除体表热量向周围环境扩散。有效预防了术中 低体温的发生,是目前较新的保暖措施
体温低于36度 体温低于36度当心得病

体温低于36度体温低于36度当心得病关于《体温低于36度体温低于36度当心得病》,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体的体温是恒定在一个区间的。
一般体温在于36℃~37℃之间,这样人体的抵抗力是最好的。
但是如果女人进入排卵期体温是会变高的。
影响体温的因素有很多,一旦体温低于36度,就会容易生病!体温低于36度的危害恒定的体温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即使体温发生细小的变化,都会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而且,体温里蕴藏着很多奥秘,就连人体中活跃的疾病细胞,都有自己青睐的温度。
36℃是健康警戒线一天中,体温最低的凌晨时段,往往也是死亡高峰期,哮喘、失眠、抑郁症患者的早醒,也容易发生在这个时段。
下午体温较高,也是身心状况最佳的时候,以下几种体温奥秘与健康尤其密切。
36℃~37℃:免疫力最强。
石原结实认为,正常的体温意味着基础代谢率正常,血液中充满新鲜氧气和养分,能提升白细胞的功能,有助于抵抗病毒、细菌的入侵,增强免疫力。
有资料显示,体温下降1℃,基础代谢下降12%左右,免疫力会下降30%左右。
低于36℃:身体出现危险信号。
体温低于36℃时,身体就会颤抖以产生热能,且伴随黑眼圈,鼻头、面色、手掌发红,嘴唇发紫等症状。
现代女性中,由于压力增加、不爱锻炼、睡眠饮食不规律等因素,畏寒症患者增多。
体温下降造成血液循环不良,白细胞不能正常工作,免疫力降低,哮喘、肺炎、风湿病等疾病自然会找上门来。
低于35℃:对老人最致命。
体温降到35℃时,被称为低体温症,患者自觉畏寒怕冷、皮肤湿冷、四肢冰凉、不愿起床,走路困难,老年人和营养不良者最易出现,秋冬季发生低体温的老人约占10%。
当老年人的体温低于35℃超过24小时,容易出现心跳骤停。
体温降低至32℃时,寒战消失并出现昏睡;降至28℃时会出现室颤,最终可致心脏停搏;降至25℃时,患者呈昏迷,反射消失,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应微弱;降至20℃时,心脏将停止跳动。
术中低体温护理

(三)术中低体温的预防
6.加强体温监测 ✓ 由于体表各部位温度相差很大,而核心温度则比较
均衡,因此应加强体核温度的监测。而直肠温度不 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是较理想的测量部位 ✓ 在手术过程中巡回护士要加强对病人皮肤温度的观 察 ,采用合理的体温监测方法,对早期出现低体温 者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手段进行适当的保暖
小结
体温是重要的生命指征,正常的体温是机体 各项机能得以维持的关键。
目前,术中低体温现象已逐步引起临床医护 人员的重视。
小结
手术室护士不仅要配合麻醉医生密切监测体温, 及时发现低体温现象,更应积极主动采取多种护理 措施进行干预,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深化护理内 涵,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及经济上的负担,缩短住院 时间,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 单层覆盖物即能有效降低散热的 30 % ,不施手术 部位用保暖性能好的被服或手术巾遮盖 ,使之与周 围的冷空气隔离 ,尽量避免弄湿被服 ,保持手术床 的干燥
(三)术中低体温的预防
4.液体加温输入
✓ 实验表明,输注预热的液体可有效地预防体温降低、 热量丢失。
✓ 使用输液加温泵将液体、 库血进行复温 ,是最简 单、 最有效地预防体温下降的方法,对预防低体温 起得了较好的疗效。
究证实:成人静脉每输入1L环境温度下的液体或每 输入1个单位4℃血液,,中心温度约下降0.25 ℃。
(一)术中低体温的原因
5. 自身因素
✓ 手术时患者紧张、恐惧等情绪变化,会引起交感神 经兴奋使血液重新分配,皮肤血管收缩,导致体温下 降
✓ 患者术前禁食,如自身体质较差,会对冷刺激的敏 感性增强,导致抵抗力减弱,对手术引发的冷刺激 易产生体温下降
(三)术中低体温的预防
5.心理护理 ✓ 手术室护士应参与术前讨论,了解病人的病情,对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体温的危害
2. 1 增加手术切口的感染率有研究表明,轻度体温降低可直接损害骨髓
免疫功能,尤其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释放作用,减少多核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移动,减少皮肤血流量,抑制组织对氧的摄取,增加伤口感染率[ 11 ]。
Kurz 等[ 11 - 13 ]
报道,择期大肠切除手术病人在手术期间发生低体温,相对于未发生低体温的病人
伤口感染率增加3 倍,住院时间延长20 %左右。
2. 2 对凝血机制的影响轻度低体温可使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聚功能受损,抑制凝血级联反应,降低凝血物质活性,血液黏滞度增加,降低凝血酶的活性,明显增加术中失血量和对同种输血的需求[ 2 ,3 ,14 ]。
而大量库血的输入可以使“冷稀释”效应更为明显。
2. 3 对心血管的影响轻度低温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
外周阻力增加和血液黏稠度升高,会增加心脏做功,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
Frank 等对接受胸部、腹部和血管手术的高危心血管病人进行了研究,发现体温较低的病人相对于正常体温者的围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了300 %[ 15 ]。
2. 4 代谢紊乱低温可降低代谢率和氧的供给,体温每降低1℃,约降低机
体需氧量7 %[ 16 ]。
低温会使麻醉药在体内的代谢减慢,导致术后清醒时间明显延长。
当氧传送不足,甚至不能满足低温时低氧化代谢的需求,可引起乳酸性酸中毒。
2. 5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低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极其明显,体温
每下降1 ℃,脑血流量减少6 %~7 % ,出现意识障碍、判断力损害和模糊[ 17 ]。
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手术方案越来越成熟,如何降低术中、术后并发症,已是促进病人术后恢复、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术中低体温造成的危害已经引起了广大
医护人员的重视,通过护理干预手段降低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减轻低体温的危害,已是手术室护理人员着重探究的问题。
3 预防低体温的措施
多项研究表明,通过预防术中低体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有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3. 2 预防体表热量的流失
3. 2. 1 减少进出手术室途中的热量流失病人在进出手术室途中应给予足够的包裹,使之与周围的冷空气隔离[ 19 ]。
冬天,如果室外长距离地运送病人,最好使用全封闭的交通工具,防止病人长时间的暴露在低温环境内。
3. 2. 2 减少暴露体表的热量流失在手术中对于手术部位皮肤,采用含碘的3M 手术粘贴巾粘贴在切口周围裸露的部位,保护皮肤,减少皮肤散热,减少手术中无菌单对皮肤的冷刺激[ 10 ]。
对于非手术部位,由于躯体暴露热量容易散失,而且体表温度比中心温度下降速度更快,因此实施麻醉及手术时应尽可能减少身体暴露面积,注意肢体保暖,尤其对于小儿、老年人及危重病人[ 20 ]。
3. 2. 3 减少因消毒液蒸发带走的热量因为乙醇在皮肤上能迅速蒸发,吸收和带走大量的热量,可使体温在短时间内降低。
因此,在手术消毒过程中不采用挥发性的消毒液,可用Betadine等消毒液代替挥发性的消毒液[ 10 ]。
3. 2. 4 设定合理的手术室温湿度Lilly 认为,手术室温度最好不低于24 ℃,相对湿度40 %~60 %为宜[ 21 ]。
预防体腔热量的流失
3. 3. 1 输入加温的库血、液体实验表明,术中若静脉输注大量低温液体,可诱发寒战, 短时间内输人大量4 ℃的库血,不但可造成低温,还可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
国外有研究表明,静脉输注的液体加温至37 ℃可以预防低体温的
发生[ 22 ]。
因此,进行输液、输血前用加温器将液体、库血进行加温,是最简单、最有效地预防体温下降的方法。
3. 3. 2 呼吸道的加温热化气体,利用呼吸蒸发器加热吸入氧气,预防呼吸道散热,可减少深部温度继续下降。
在全身麻醉病人中应用湿热交换器(人工鼻) 能保持呼吸道内恒定温度和湿度。
在国内多数麻醉机尚未配备加热湿化器的情况下,使用一次性湿热交换器是一种安全、效果确切的术中保湿方法,它可有效缓解第一阶段,阻止第二、第三阶段的体温降低程度[ 23 ]。
3. 3. 3 防止体腔热量散失对于手术时间长、胃肠管等腹腔脏器长时间暴露者,术中使用温热盐水纱布覆盖肠管;需行腹腔冲洗者,使用温热液体冲洗体腔等,以减少体热的散失[ 24 ,25 ]。
3. 4 采用保暖覆盖物①保暖棉被服:有试验表明,单层覆盖物即能有效降低散热30 % ,不施手术部位用保暖性能好的被服或手术巾遮盖,使之与周围的冷空气隔离,尽量避免弄湿被服,保持手术床的干燥[ 24 ]。
也可采用加温后的保暖用具,增加病人的舒适度[ 17 ]。
②电热毯:在手术前将电热毯铺在手术床上,在电热毯上面铺一层橡皮布和一次性单巾,防止漏电,病人睡在电热毯上,术中根据需要随时要调节适宜温度。
③循环水毯:术前将循环水毯铺在手术床上,病人睡在水毯上,通过调节水毯的温度,调节病人体温,水毯温度可在30 ℃~41 ℃调节。
④热风机:热风机加温,将出风管道放至棉被内病人两腿之间,温度调节至43 ℃[26 ]。
⑤充气式保温毯:充气式保温毯,通过对体表施加一定温度的高对流气体,加上四肢用保温毯缠绕,一方面能提高外周皮肤温度,减少体内热量向外周转移;另一方面隔除体表热量向周围环境扩散[ 17 ]。
有效预防了术中低体温的发生,是目前较新的保暖措施。
3. 5 加强手术过程中对病人的体温检测采用合理安全的体温监测方法,在手术过程中巡回护士要加强对病人皮肤温度的观察,对早期出现低体温者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手段,进行适当的保暖。
采用以上护理措施能有效地防止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同时采用综合的护理方法优于单一的护理手段。
4 小结
术中低体温现象已经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
大量文献显示,通过手术前和手术过程中控制体表和体腔散热,采取多种护理措施营造从体内到体外温暖舒适的内外环境,可有效防止病人术中发生低体温。
其积极意义在于,有效地防止了由于低体温带来的并发症,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缩短了病人住院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经济压力,以利于早日康复。
医院也增加了医疗资源的使用率。
运用护理手段不仅能有效干预术中低体温的发生,而且方法简单、易行,适于在临床广泛推广。
同时也提高了手术室护理质量,深化了护理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