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

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也是儒家思想的第二位代表人物。
在当时,孟子比较风起云涌的诸子学说,他笃信只有儒家学说才是救治天下的唯一正确之道,他宣扬儒家的仁爱观、德政、王道,以安定天下。
其”民贵君轻”思想是孟子思想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以民为本,以民为贵“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名也”。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
由此可见,治国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得民心,尊重人民、善待百姓,肯定人民的巨大作用和历史地位。
领导者、当权者倘若能做到倾听民声、尊重民意、为人民排忧解难,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必然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戴,全国上下齐心,国家也定将日益强大。
胡锦涛总书记今年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这充分尊重了人民的主人翁地位。
一切劳动成果都是人民所创造,要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取的成果与人民共享。
孟子曾说:“出乎尔者,反乎尔也”。
意思是说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的,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
这正是处理官员与群众关系之道。
为官者,善待百姓,为人民办实事,为民排忧解难,自然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相反,倘若在人民遇到困难时,政府袖手旁观、视若无物,他日,国家有难,人民也难以齐心应对。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广大农民解决了土地问题,在当时,既没有先进的军事装备,军队规模也较之甚小,但正是由于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全国上下齐心,队伍规模日益壮大,团结一心,用坚强的意志和爱国之心击退了敌人,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这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仍然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强调“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
二、忧民之忧,乐民之乐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是一种通俗的说法,一个人享受快乐不如同大家一起分享来的开心。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在儒家学说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之为“孔孟”,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有所发展,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主要表达在“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方面。
一、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
他大大发展了春秋以来的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保民”、“与民同乐”,其中,最突出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尽心下》)孟子认为民众比君主重要,天子之所以为天子是因为他得到民众的信任。
他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离娄上》)桀和纣丧失了天下,正是因为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失去了民心。
所以他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保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提出对残害人民的暴君能够实行诛伐,推翻他,并认为这是正义之举。
“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 (《万章下》)“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尽心下》)对于汤伐桀、武王伐纣之事,孟子明确表示“贼仁者谓之贼。
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
他认为不仁不义的上位者是“独夫”,人民就能够“易位”甚至名正言顺地杀了这样的人,而不背上“弑君”的罪名。
孟子强调国君不但要保护民众,也要保护臣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离娄下》)在他看来,国君对臣下不尊重、不保护,臣下同样能够背弃国君。
“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万章下》)孟子把人民的意愿作为战争是否该兴起的重要标准。
当齐宣王在攻取燕国的问题上向孟子请教时,孟子认为取不取燕国要看燕国的人民是否愿意,“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则学孔 子也 ” 孟子 生于孔 子死 后一 百多年 , , 由于 时代 的变迁 , 政 法产 生大 的动摇 。 但这 时对 民 的认识 尚处 于直观 阶段 , 能说 民 只 治变化 , 孟子 已经不可 能“ 由旧章”他所 继承的儒 家学说 , 率 , 已经 本思想 的 萌芽 时期 。春秋 战 国时期 ,人 民群众 的作用 进一 步加 有 了新 的时代 内容和新 的阶 级性质 。
中图分 类 号: 22 B 2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909(090 —9-2 10 —5220 )8 20 2 重视 民的 作用 , 民提 高到与 神并 列 的地 位 , 将 第一 次对古 代神权
孟 子名 轲 , 国人 , 邹 原是 鲁 国公族后裔 。孟子 曾说 “ 所愿 , 乃
提 出 了一些 调 整策 略 以期 缓和 同广 大 百姓 的地 矛盾 。“ 民惟 邦 腹心 : 君之视 臣如犬 马, 臣视君 如 国人 ; 则 君之视 臣如土芥, 臣视 则 本 , 固邦宁 ” 为春 秋战 国时期 一股 强大的 思想潮 流 。孟 子则 君 如寇 仇 。把 君臣看 成是 相对 的 , 一边一 报的关 系, 种相对 本 成 ” 是 此 是这一 时期 民本 思想 的集大成 者 。
距 加大 : 春 秋无 义战 ” 攻 城掠地 , 人盈野 , 灵涂炭 。 百姓深 谓之 ‘ , “ , 杀 生 贼 贼义者 谓之 ’ 贼之 人谓 之 夫 ’ 夫者, 残 , 残 一 , 一 民之贼
受 其苦 , 不堪 沉重 的税 负和徭役 负担 。 而从 没落贵 族 中分化 出来 也 ” 。 夫 民贼 杀之 乃天 经 地义 之 事 。这 就是 其最 就有革 命性 。独 的 知识分 子 , 在沦 为平 民之后 , 逐渐 了解 了百姓 的愿望 与呼 声 。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今天的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孟子强调民本,主张以民为本,以民为贵,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国家才能强大稳固。
下面我们来略论一下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强调民生至上。
他认为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安居乐业,只有让人民过上富足安定的生活,国家才能得到长久的稳定和发展。
孟子曾经说过:“择君而论之,则贤君能进退、能保民以治,故民劝于长安矣;君子立政从权、君子安身以安民,故民从之至也。
”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于君臣关系的看法,他认为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贤君和安民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孟子一直主张以民为本,重视民生,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的安居乐业,只有人民过上富足平安的生活,国家才能得到长久的稳定和发展。
孟子强调民智至上。
他认为人民应该受到教育和培养,只有让人民智慧开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他曾经说过:“民无学不知,无不知试不用,无用不长久。
”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于人民教育的看法,他认为人民应该接受教育和培养,只有让人民智慧开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孟子强调民智至上,主张人民应该受到教育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得到长治久安。
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今天的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强调民生至上,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的安居乐业;他强调民权至上,认为人民应该有发言权和参与权;他强调民智至上,认为人民应该受到教育和培养。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得到长治久安,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借鉴孟子的民本思想,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努力。
【这个文章重复太多】。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被誉为“小学之祖”和“儒家思想之二程”,他是儒家学派的中心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贯穿了道德伦理、政治学、教育学等多个方面。
在孟子的思想中,社会的根本在于人民,人民的利益应该被放在第一位,这就是他的“民本思想”。
首先,孟子认为国家的目的在于保障人民的生存和发展。
他认为国家建立在对人民的保护和帮助上,国家的存在是为了解决人民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因此,孟子认为国家的最高使命是为人民谋利益,维护人民权益,这就是“以民为本”的思想。
其次,孟子强调政治、经济繁荣的重要性,而繁荣的根本在于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他主张国家应该制定一系列公正合理的法律制度,保护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确保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繁荣。
同时,他还倡导爱民思想,认为政府应该关切人民的疾苦,为人民着想,真正做到“以民为本”。
孟子还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并引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他认为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更要融合生产实践,以“天下为公”、“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为宗旨,让教育成为维护民本、促进民族和谐的工具。
最后,孟子主张发扬人民的创造力,让广大民众参与国家建设。
他强调政府应该尊重人民的意见,充分发扬人民的主观能动性,让人民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感。
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的力量,才能使社会充满活力,让国家进步和繁荣。
综上所述,孟子的民本思想主张以人民为根本,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建立公正合理的制度保护人民权益,发扬人民的创造力,让国家繁荣昌盛。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提醒我们,任何时候,政府、社会、企业、学界等都应该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将民本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从而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论孟子民本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孟轲的学生,他是春秋时期伟大的儒家学者。
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孟子》这部著作中,其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思想被称为“民本思想”,这是因为他认为民本是社会和政治的根本,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
他认为,政府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重,并且要制定合理的法律来保护民众的权利。
孟子的思想也提倡道德至上,他认为人应该以道德为准则来行事,并且要坚持正义原则。
他认为,人的道德修养是社会进步的关键,因此应该加强道德教育,使人们成为真正的道德人。
孟子的思想还强调人的自由和平等,他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没有人因为种族、宗教或性别而受到歧视或压迫。
他还认为,人应该有权利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应该拥有自主决策的权力。
孟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思想之一。
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流传直到今天,并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政治、法律、教育等领域,并在东亚国家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此外,孟子的思想也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对西方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孟子的思想提倡人的自由和平等,这在当今世界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理念。
他的思想也强调了道德至上,这也是我们今天所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
孟子的思想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指南,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和谐、平等的社会。
(本文部分内容搜集自网络,仅供参考)。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思,鲁国人,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生活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处于乱世之中,他的思想受到了当时社会状况的影响,提出了以民本思想为核心的政治主张。
孟子强调民生、人民的利益和福祉,反对贵族专权,倡导政治以民为本,被后人称为“民本思想”的代表人物。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孟子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奉为经典之一。
下面,就让我们略论一下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提出的民本思想,首先表现在他对政治权力的看法上。
在孟子看来,政权来自于民众,政权的正当性必须建立在民众的支持之上。
他强调君主要以民众的利益为重,要“敬天法,好人心,务民生”。
他主张君主要与民众同甘共苦,才能统治天下。
“得天下者八民,失天下者八民”。
孟子认为,君主如果能够让民众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就能够稳固自己的政权。
相反,如果君主让民众陷入贫困困苦,就会失去民心,政权就会不稳固。
这种观点可以说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体现了他对人民利益的极度关注和对政治权力的责任感。
孟子的民本思想还表现在他对民众的教育和福利关怀上。
孟子主张国家要重视教育,要为民众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使他们有机会接受教育,提高文化素质。
他认为,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有文化教育的基础。
只有文化水平高,才能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进而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活力。
他说:“为政之要,唯在得民。
得民之道,在养民。
养民之道,在教民”。
孟子认为,养民的关键在于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增进民众的福祉。
孟子还关注民众的生活,主张国家应当关注民众的福利,积极为他们提供就业、医疗、住房等基本保障。
他说:“为政不以民为本,此何以政?”,强调政治的出发点在于民众的利益,这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之一。
孟子的民本思想还表现在他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上。
在孟子看来,社会的发展不能是少数人的富裕和多数人的贫困,而是要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略谈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当代借鉴

略谈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当代借鉴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进步性的思想主题,民贵君轻,民心向背决定了政治成败,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主旨,而他的富民、与民同乐、省刑薄赋等思想是这一主旨生发、派生出来的。
这些思想不光是在古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代其借鉴意义也十分重大。
孟子民本思想的内容1,民贵君轻,人民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孟子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①无土地无以立国,无人民无以存国,无政事无以治国,把人民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更可贵的是,他又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在孟子看来,在人民、社稷、君主三者之间,人民最为重要。
田野之民虽然卑贱,但是得到他们的拥戴就可为天子;天子的地位虽然尊贵,但是得到其赏识也不过为诸侯。
如果诸侯君主的行为危及到社稷,就更换之。
如果祭祀不失礼,而土谷之神不灵效,也可以变更神位。
君主,社稷都可以变置,惟有人民是永存不可以动摇的。
变更君主,更换社稷,都是为了人民安居乐业。
很显然,孟子把实际政治生活中的君、臣、民三大社会等级中处于最下层的“民”凸现到最重要的地位,也就意味着,他是把“民”作为国家的主体。
2,君主要得民心、顺民意,与民同乐。
既然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因此如果君主想要保证邦固国宁的话,就必须得民心,顺民意,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借上古先民对周文王和夏桀的态度说明只有与民同乐,人民才能拥护他。
文王借助民力修台建池,老百姓却很高兴。
王说不急,百姓却更卖力。
这是因为:“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而夏桀暴戾,人民诅咒道:“时日害丧,余及女偕亡。
”夏桀你何时才能死掉啊,我宁愿和你一起去死。
到了“民欲之偕亡”的地步,“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②要做到与民同乐。
就须顺民意、得民心。
只有这样,人民才会真心爱戴拥护这个君主。
给予人民他们想要得到的,而不是把他们所厌恶的强加给他们,就会得到民心,人们就会像水向下流一样自然而然地去归依施仁政的君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在吸收和总结前人重民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民本思想。
在两千的年的封建社会里,这一思想经历过辉煌,也经历过摒弃。
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今天,这一思想无疑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标签:孟子;民本;思想
一、致富于民
人民的生存需求是一切王道、仁政的基石。
孟子用水火之喻劝诫君主要满足百姓衣食住行的需求。
孟子认为圣王要了解民众的疾苦,为人民的福利尽一切努力。
关于致富于民,孟子提出了几项措施。
首先,要实行井田制。
孟子进一步描绘了这个理想的制度,各家都拥有五亩私田,在周围种上桑树,这样老人就能够穿上丝绸了,养一些鸡、狗和猪,老人就有肉吃了,家里的人都不再忍受饥饿,如果君主做到了这一点,一定能成为天下的王者。
其次,统治者要做到“勿夺其时”。
君主应该少征用百姓服劳役,少发动战争,这样才能使百姓不违农时地进行生产。
这样才能促进生产,让人们过上温饱生活。
只有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百姓才会拥护君主,社会秩序才会稳定,国家才会强大。
最后,君主要减轻赋税,要做到“取民有制”。
孟子主张“十一而税”,以此来限制统治者对民众的过度剥削。
二、育民于德
孟子主张只有在具备一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人民进行教化。
如果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天下皆冻馁之民,这种情况下,如何能王天下,又如何让百姓去行仁义?
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了制民之产,使民众拥有稳定充足的物质生活,但这也只是孟子實施仁政的基础,推行王道的开始。
接下来就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反对仅靠刑罚来治理国家,主张减轻刑罚,宽以待民,反对暴虐百姓,不教而诛,这对于百姓来说是不公平的。
因而孟子提倡对百姓进行“教化”,这是君主的职责,也是有利于其统治的。
这不仅能使君主征服人心,而且使人民远耻近义,甚至可以达到“杀之而不怨”(《孟子·尽心上》)。
三、民贵君轻
人民是国家的根基,是民族的依托。
因而,孟子认为民心是一个国家兴衰成
败的关键因素,他十分重视民心向背。
孟子用大量的历史与现实中的实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孟子·离娄上》)失去民心的君主还有周幽王、周厉王等,他们最终不仅都失掉了自己的王位,而且落得逃亡或丧命的下场。
然而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这些圣王看重百姓,能体民之苦,感民之辛,注重民心,爱护百姓。
“文王视民如伤”“武王不泄迩,不忘远”。
(《孟子·离娄下》)因而他们能够得到天下,受到百姓的拥戴,建立起富裕、稳固、安定的国家。
基于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孟子的这一思想给历代帝王敲响了警钟。
四、与民同乐
孟子认为君主以百姓的好恶喜忧为行政的准绳,就必然能够收服四海民心,称王于天下。
孟子在与齐宣王、梁惠王的交谈中提出“与民偕乐”的主张。
如果与百姓同乐就会得到更多快乐,就像百姓愿意为文王建灵台,乐意让文王拥有更大的苑囿;那些“独乐”甚至把快乐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的君主,就会像夏桀、商纣一样遭到百姓的反抗,最终走向国破人亡的道路。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孟子认为,只有忧民之忧,乐民之乐,才能巩固统治,以图长远。
后世对孟子的这一思想进行了弘扬与升华。
贾谊在《新书·大政》中这样讲道:“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点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臣》中写道:“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这句话体现了孟子民本思想的灵魂。
受时代的束缚,孟子的民本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不可否认,他的这一思想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极大的进步性。
时至今日,孟子的民本思想仍深深影响着当今人们的价值取向。
孟子治国安民的救世良方——民本思想,在当今社会中依旧具有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