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孟子的政治思想

合集下载

《孟子》中的政治理念与国家治理

《孟子》中的政治理念与国家治理

孟子:政治理念与国家治理介绍《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留下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展示了孟子的政治理念和对国家治理的见解。

本文将对《孟子》中的政治理念和国家治理进行详细探讨。

孟子的政治观点孟子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的观点,其中包括人性善良、君臣关系、仁政等方面。

1.人性善良: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道德潜能,只需要合适的环境来培养和发展。

2.君臣关系:孟子主张天命观念,认为天赋给君王以神圣的权力,并强调君主与百姓之间应该建立互相尊重、负责任且公正合法的关系。

3.仁政:孟子强调仁爱和道德价值在政府管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主张君王必须关爱百姓并实施仁政,以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

国家治理原则基于以上政治观点,孟子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国家治理原则。

1.仁政:孟子认为,国家的根本目标应是让百姓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施行仁政。

君王和官员必须以道德为基础来管理国家,并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考虑人民的需要和利益。

2.教育优先:孟子强调教育对于培养良好国民素质和推动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他主张加强教育,并提倡普及教育,使人们能够通过学习道德和知识来提升自己,并为国家作出贡献。

3.社会公正:孟子强调建立一个公正、平等和法治的社会秩序,排除任何形式的不合理差异和不平等,保障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享受公平的待遇。

实践与影响孟子的政治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国家治理。

他对于仁政、君臣关系和道德价值观的重视,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理念被多位统治者和政治家所倡导,并在实际治理中得到了应用。

在现代社会,孟子的政治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强调了人性本善、教育优先和社会公正等原则,这些观点依然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结论《孟子》中的政治理念与国家治理体现了孟子深厚的智慧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关切。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如人性善良、君臣关系和仁政,并将其应用于国家治理中,以实现人民幸福和社会稳定。

孟子三章政治思想内容总结

孟子三章政治思想内容总结

孟子三章政治思想内容总结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政治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三章是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涵盖了孟子关于人性、天命、君臣关系等诸多重要议题。

下面是关于孟子三章政治思想内容的1000字总结。

孟子的政治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学说体系中,其核心观点是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并且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差异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差异所致。

他提出了“性善论”,主张人生下来就具备了善的本性,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培养,就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政治层面上,孟子主张君主应该以道德德育为核心,通过塑造人民的道德品质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孟子认为君主应当以德治国,他提出了“仁政”和“王道”等概念。

仁政是指君主通过实施公正、仁爱和智慧的政策来维护人民的福祉。

孟子强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仁爱之心对待臣民,关爱人民的生活,倾听他们的诉求,并且建立一套严密的法律制度来保障人民的权益。

通过这种仁政的实施,国家能够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

此外,孟子也提出了“王道”这一概念,他认为君主应该以理性的智慧权谋来处理政务。

孟子强调君主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智慧,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和智慧去统治国家,并且要遵循天命,与天道相合。

只有在君主具备这种智慧和品德的情况下,政治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孟子还关注君臣关系的中心地位,他认为君主应该成为臣民的榜样和师长。

孟子强调,君主应该努力修身养德,以身作则,激励臣民效仿。

君主要尽自己的职责,使臣民得以效忠和依附,从而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此外,孟子还强调臣民有义务忠诚于君主,要相互尊重、合作共事,共同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体来说,孟子三章的政治思想体现了他对于政治伦理和人治理念的探索。

他强调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德行和智慧,以仁爱之心对待臣民,通过仁政和王道来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此外,孟子还强调了君臣关系的重要性,君主应该成为榜样和师长,臣民要忠诚于君主,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做出努力。

孟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

孟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

孟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孟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中的重要人物之一,被誉为“儒家第二祖”。

他的名言“人性本善”、“天命之谓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被广泛传颂和应用。

孟子的思想影响了我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介绍孟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1.以仁爱为核心孟子提出“仁爱”是人类行为之所宜,而“仁者爱人”,“恶者伤人”。

“仁爱”是孟子主张的价值观,它是指尊重人格尊重人的感情、需要,实现人类尊严的行为模式,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孟子认为,仁爱是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关键,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

2.尊重人性孟子认为,人性是关于基本人道、财产、权利和义务的基本规范。

人性本善,人有世界和目的,这是与生俱来的,也是人类文化的共同基础。

人的天性要求追求美好、公正和实现价值,这也是政治的目的。

孟子把“仁”视为天命之所在,将其提升到宇宙的高度,强调了人类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3.讲究道德统一孟子认为,人性的美好追求只有在道德规范中体现才能实现。

孟子的“仁者不可以不对人,义者不可以不成”、“执德不阿,义不逾辞”等论断,强调了道德标准对于人类行为的规范作用。

4.强调身体力行孟子认为,人们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只有在实践中表现出来才有意义。

他主张身体力行,不重言辞而重行动。

行动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孟子的思想影响1.对古代政治思想的影响孟子重视仁爱、尊重人性、强调实践,为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是古代中国政治思想中新的突破;他从个体德性出发,否定了类似“上智下愚”、“上位者天生得道”的官方主义思想;他强调仁爱和身体力行的实践,开启了以实践为核心的治国思路。

2.对现代思想的影响孟子的政治思想在现代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孟子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思想影响了现代社会的尊重人权、实现民主、公正和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孟子富有现实意义的身体力行、以实践为核心的思想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和管理的重要思想资源,即贯穿着事业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等现代管理核心价值观。

《孟子》政治思想

《孟子》政治思想

《孟子》政治思想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时期。

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变。

如在政治上,周天子名存实亡,地方上四分五裂,诸侯之间征战不休。

西汉刘向所编的《战国策》对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进行了描述: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

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礼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

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

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绝矣。

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蓋为战国。

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当此之时,虽有道德,不得施谋;有设之强,负阻而恃固;连与交质,重约结誓,以守其国。

面对上述现实,孟子从人性本善的哲学理论出发,提出了一套改变社会现状、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政治架构,即王道仁政。

其次,何为“王道仁政”?“王道”在儒家思想中早已存在,是儒家的一个传统概念,而“仁政”出自孟子。

“王道”实际上是“先王之道”的简称。

儒家历来崇尚“王道”,所谓的“先王之道”,按照儒家的传统说法就是三皇五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古代的圣王以仁义来治理天下之道,就叫王道政治。

《尚书》中讲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这就是儒家的王道理想。

孟子所提出的“仁政”从内涵上来说,与传统的王道思想是相吻合的。

仁政就是王道的体现、王道的标志。

笔者认为,孟子之所以要在原有的王道概念上提出仁政,原因在于孟子认为其所处的时代不仁且乱。

仁就是爱,孔子主张爱人,孟子在此次基础上提出“仁者爱人”。

孟子尤其突出了“仁”,在孟子看来,“仁”就是指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此为人之端。

孟子试图用“仁”来解决当时的社会困境,所以他特别强调仁政。

孟子在《离娄上》中提到: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

1、重民:重视百姓的利益,一切以民利为先
2、爱民:关心、体恤百姓疾苦,想百姓之所想,急 百姓之所急。 即“乐以天下,忧 以天下。”“乐民之乐,忧民之 忧”
3.养民,富民:即要“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
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他提出, 首先,统治者要无夺农时,因地制宜的发 展生产,反对滥捕乱伐,休养生息:其次是实施井 田制,让百姓拥有耕地,第三,减轻赋税,“取民 有制“。使百姓丰衣足食。 4、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他认为“善政不如善教 之得民”,他屡屡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 义。”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 可以使人“明人伦”,从而达到“父子有亲,君臣有 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5、孟子主张统一,但反对兼并战争,认为”春秋无 义战”,反对暴政,认为“不嗜杀人者”能统一天下。
2、他认为对于那些残暴的国君可以进行诛伐,推翻 他,并认为这是正义之举。 “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闻诛杀一夫也,未闻弑君也” 对汤放桀,武王伐纣,则认为是诛残贼之独夫, 未闻弑君。 孟子并不反对孔子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 人伦关系理论,但他认为君王的所作所为不一定 就是合理的,在孟子的是非观里,决定正误的标 准并不是一个人的地位,而在于是否合乎于仁义。
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在孟子思想中,性善论 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1、提出每个人先天就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 四种善端。此四种心向乃是仁、义、礼、智发生的 根源。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矣。”
2、他认为要形成完美的道德,只要顺应天性, 保 持并扩充这些善性就可以了。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 2 )孟子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 回答)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那么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孟子的政治主张即是他的民本思想。

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所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在政治上的思想和意见,已经经过了春秋时期的孔子的长足发扬,使得他的主张变得更符合当时封建社会的需求。

孟子看到齐国争霸,生灵涂炭,所以他提出君王施行仁政,才能使人民归附。

他认为,君王应该减轻刑罚和赋税,这样才能使人民安心耕种,保持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他反对土地兼并战争,认为战争使得人民流离失所。

孟子觉得国君应该想方设法满足人民对生活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这样才能使人民富足。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要保证农业的生产和发展,人民可以饥寒无忧,这才是王道的开始。

另外,孟子认为应该对人民实施教育。

严苛的法律虽然可以暂时稳定国家的秩序,但人民并不是甘心情愿的听候差遣,唯有从内心上让他们感受到君王的仁义,他们才会心悦诚服地拥护统治者的地位和国家的安定统一。

政治上,孟子认为君王应该推行王道。

所谓的王道,即是和霸道对应。

王道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德服人”。

是一套依靠发展农业,保障人民生活和对人民教化的政治理论。

但是孟子的政治思想理论过于理想化,因此没有被当时的列国君王所采纳,因此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后,他回到家乡和弟子一起著书立说。

从可观的角度来分析,他的理论,在当时的封建主义社会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性的。

孟子的思想主张相信朋友们对孟子都不是很陌生,不管是从教学课本上,还是从文言故事里。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孟子的思想主张。

严格的说,孟子是孔子的后世弟子,当然作为孔子的弟子他传播的也是儒家的思想精髓。

作为儒家思想的主要人物,孟子无论是政治思想还是社会地位在战国时都是深有影响的,孟子对当时最主要的影响就是关于仁政的思想主张,战国时期孟子曾游历于各个国家,游说推行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这对于当时战乱频繁的时代具有深远的意义。

孟子三章政治思想特点总结

孟子三章政治思想特点总结

孟子三章政治思想特点总结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中最为重要的一支,代表了儒家学派对于政治的理念和观点。

孟子的政治思想特点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性本善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认为人性天然具有慈善、善良的品质。

他认为,人与生俱来的良知使得人具备了对善与恶的辨别和追求善的能力。

他相信只要给予人们正确的教育和良好的环境,人们就能够发展自己的善良本性,实现人性的升华。

二、君子之政孟子提出了“君子之政”,他认为君子应该理解天命,以道德为本,以仁爱为核心来统治国家。

他主张政治权力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君主必须以务实、有为、有德的方式来管理国家,而不是滥用职权追求私利。

他强调君主应该关心民众的疾苦,实行仁政,以实际行动来表现对人民的爱护和关怀。

三、重视教育孟子非常重视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是培养良好品格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教育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让学生发展其潜能和才能。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修养,使其能够成为君子或者圣人。

四、仁政孟子强调政府的理想是实行仁政,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的态度对待人民,关心民众的福祉和安乐。

他主张政府应当公正、廉洁,推行公正的法律制度和程序,保障公民的权益。

他反对统治者滥用权力,为个人或者少数人谋取私利。

五、政治家的角色孟子认为,政治家应该具备一定的品德和智慧,他们应该虚心学习,追求正义和道德,以仁爱为核心的原则准则。

政治家应该勇于承担责任,具备善于治理的能力,关注民众的利益和福祉。

他们应该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和引导民众。

六、天命观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强调了天命观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主只有遵循天命,以仁爱治理国家,才能得到天神的保佑和支持。

他认为君主应当追求天下太平,追求和平安泰的境界。

总的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强调了人性本善、君子之政、重视教育、仁政、政治家的角色以及天命观等方面,他通过这些思想来推动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

他的政治思想对于古代和现代政治理论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分析孟子中的思想观点

分析孟子中的思想观点

分析孟子中的思想观点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观点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孟子中的思想观点,探究其对人性、教育、政治和道德的看法。

一、人性观点孟子对于人性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具备善良的品质,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培养,才能真正发挥出这种本性。

他引用了《梁惠王》中的一句名言:“人之初,性本善”,强调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二、教育观点孟子非常注重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可以唤醒人们内在的善良本性,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他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强调了教育对人性发展的影响。

孟子主张教育应该采取启发式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其能够在社会中积极参与和贡献。

三、政治观点在孟子看来,政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仁政来治国,关心民众的生活,尊重人民的权利。

孟子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自己先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带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强调了人民的利益应该放在首位。

四、道德观点孟子非常关注道德伦理问题,他认为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规范,是社会秩序和和谐的基石。

孟子提出了“四端”和“四德”的观念。

四端包括仁、义、礼、智,其中仁是最重要的,代表着人对他人的关爱和善意;四德包括忠、信、礼、勇,这些德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总结:孟子的思想观点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了人性的善良和教育的重要性。

他的政治思想强调君主的仁政和以民为贵,以及道德的重要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分析孟子思想观点,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巨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孟子的政治思想
孟子生于战国中期,“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子则继承发扬孔子的思想,“乃述唐虞、三代之德”(《史记•孟子列传》),希望以“王道”之德政而不是以“霸道”之力政来结束战乱,统一天下。

孟子在政治上伸张的道德理想主义,虽然当时被认为是“迁远而阔于事情”,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乃至在现代也仍有其重要的意义。

民本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学说是孟子的政治纲领,王道思想是他的政治理想。

民本、仁政和王道,三位一体,是对孔子德政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完善。

1.民本思想: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兵祸连结,人民深受其苦,民不聊生。

在这种兵祸连连的状态下,统治者只顾争城夺地,不管百姓死活。

“危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

”(《孟子•梁惠王上》)在这种情况下,民心思定,社会渴望统一。

孟子作为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希望国君能行王道,爱护人民,救民于水火,在仁政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统一。

“民归之,如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
民本思想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仁政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

仁政学说的其他内容大抵源于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并非孟子的发明,孟子以前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墨子等都曾论及民本思想。

孟子的贡献在于深刻、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最终纳入到施政纲领中。

战国时代的政治风云以及历史的经验教训使孟子深刻地意识到民心向背的作用,认识到统治者要巩固政权并进而统一天下,就必须依靠民众的力量。

因此他说:“诸侯之三宝:土地、人民、政事。

宝珠玉者,殃心必身。

”(《尽心下》)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民为贵”的思想,大胆地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这里,人民位列第一,可见,在孟子眼中,人民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是至高无上的。

为了得到人民的拥护,孟子强调君主要与民同乐。

他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以周文王和夏架为正反例,向魏惠王讲解了“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民欲之偕亡”,“岂能独乐”的道理。

孟子认为,国君要想使老百姓尊爱自己,归服自已,必先爱民,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

在孟子看来,与民同乐是一个贤明君主必备的品德。

2.仁政学说: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孔子德政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保民”、“养民”和“教民”是孟子提出的施行仁政的具体纲领。

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各诸侯国战乱频繁,兼并战争不断,苛税徭役繁重。

他面对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现实,痛心不已,呼吁统治者应该施行仁政,救人民于水火。

孟子所说的“保民”,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要求减轻刑罚和赋税。

孟子对人民的苦难充满同情,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
此时者也”(《公孙丑上》);一是坚决反对兼并战争。

对于连绵不断的战争,孟子评价说:“春秋无义战。

”(《尽心下》)
孟子所说的“养民”,主要指千方百计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孟子看来,只有人民生活富足,从根本上解决了生计问题,才能实现国家的安定和富强。

发展农业生产是孟子考虑的首要问题。

为了实现“养民”的目的,孟子提出了“制民之产”的主张,这是从民本思想中直接引发出来的内容。

他所说的“民”,是小农而不是奴隶,因为,“民”有私有财产,有“数口之家”的家庭,并且接受道德教化。

孟子主张把一定的土地分给人民从事农副业生产,使人民有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并对人民进行道德教化,对人民实行封建统治。

实行封建统治与发展小农经济,二者并不矛盾。

孟子主张发展小农经济,其目的是把小农束缚在土地上“死徙无出乡”,给他们最低的生活保障,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以巩固和发展封建经济制度。

这在当时是进步的经济思想。

孟子也谈到了井田制。

他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

井田制定为九百亩,每家一百亩,一井八家,共八百亩为私田。

余一百亩为公田,由八家共耕。

这就是“野九一而助,”“耕者,助而不税”(《孟子·滕文公上》)的意思。

可见,“家”同养公田的“助”,就是一家一户的小农向地主提供劳役地租,属封建经济的剥削,而不是奴隶制的对生产资料和奴隶的完全占有。

为了发展封建经济,孟子要求国家统治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关心人民生
产,救济生活困难;提倡“不违农时”,“勿夺其时”,适时生产,不误农时;要求农民“宽余其田”,“深耕易祸”施肥农田,耕耘要深,除草要快,主张“薄税敛”,减轻人民的负担。

孟子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

”在三种赋税中,好的统治者只能“用其一,缓其二”,如果同时收两种赋税,老百姓就会有饿死的;同时用三种赋税,就会造成亲子离散的悲惨命运。

孟子认为,统治者要得到人民的拥护,必须使他们有固定的产业,过上富足的生活。

否则,就可能导致民心思乱,铤而走险,进而危及到封建王朝的统治。

孟子之所以主张“制民之产”,关心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是为了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而这只是王道之治的开始。

“教民”,即对人民施行教化,也是仁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孟子而言,人民生活富足后,“教民”是统治者必须去做的一件事,否则“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所谓“教民”是让人民普遍懂得封建伦理道德(礼仪)。

从个人角度来讲,教育是保证人有别于禽兽的重要手段;从社会角度来说,教育是保证社会和谐有序的重要举措。

正因为如此,孟子十分重视对民众的教育。

他指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尽心上》)本着善教原则,他提倡“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强调通过办学校,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他认为,道德教化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明人伦”,明人伦就是要搞清楚“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的真实含
义,并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只有通过“明人伦”的阶段,才能将“人”与“禽兽”区别开来,使人高于禽兽之上,那么整个社会也就和谐安定了。

“教民”比“养民”还要重要,只有将二者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仁政。

3.王道思想: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重视教化的作用,为的是寻求实现孔子的政治思想,即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王道思想是孟子设计的必由之路。

在孟子看来,政治有两种,即王道政治和霸道政治。

所谓“王道”,即推行仁政,以德服人;而“霸道”则是凭借武力,四处征伐,以力服人。

孟子是王道政治的积极倡导者,霸道政治的坚决反对者。

孟子说:“以德行仁者王”,依靠道德实行仁政统一的是“王道”。

“王道”的高妙之处在于:“以德服人”,使天下人衷心悦服。

所以,孟子说:“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提倡“王道”,因此,他把“以力假仁者”称为“霸道”。

反对“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的兼并战争,认为这是“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主张用“王道”、“仁政”争取民众,去夺取政权,统一天下的同时,并不排斥在一定的条件下使用武力统一天下。

他赞扬王者之师吊民伐罪,就是最好的说明。

他说:汤王征伐,从葛国开始。

天下人相信他,向东方进军,西方国家便不高兴;向南方进军,北方国家也不高兴,都说:
为什么后到我们这里?人民盼望他,好象大早盼望乌云和虹霓一样。

做买卖的照常往来,种庄稼的照常生产。

只是杀掉那残暴的君主来安慰受苦的老百姓。

王者之师的到来,如同降下及时雨。

《泰誓》篇中说:“我武惟扬,侵于(邢)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

这是说,我们的武威要发扬,攻打到邢国的疆土上,杀掉邢国残暴的君主,杀伐的功绩,因此得以张大,比起汤伐莱还要辉煌。

孟子赞扬当时齐国征伐燕国,燕国的老百姓“革食壶浆以迎王师,岂不他哉?避水火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讲的兴王者之师也好,吊民伐罪也好,其实,就是行仁义之师,以革命暴力实现国家的统一。

总之,在孟子看来,统一之本在于内行仁政,以民为本,推行保民、养民、教民的政治纲领,建设起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通晓礼仪、广施教化的王道乐土。

孟子在战国中期种下的“仁政”之瓜,在日后收获了“治世”之果,从西汉至清末,有作为的统治者们大都注重塑造自己的“仁君”形象,在经济上给予人民一个利于休养生息的环境,在政治上也赋予人民相对宽容的政治环境。

孟子的政治思想不仅为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统治铺设了一种开明而宽容的基础,而且今日还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