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思想

合集下载

总结孟子的思想

总结孟子的思想

总结孟子的思想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于“仁”的重要性和“人性本善”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对孟子的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孟子强调了“仁”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性本善,而“仁”是人性中的基本品性,是个人应该追求和实践的道德观念。

孟子认为,只有实践“仁”,才能达到人的完善和和谐社会的实现。

他主张通过培养和发扬“仁”的品质,才能使个人在道德上不断进步,同时为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作出贡献。

其次,孟子提出了“性恶论”。

孟子认为,虽然人性本善,但人的本性也带有自私和贪婪的倾向。

他相信,只有通过教育和修身养性,才能培养出“仁”的品质,克服人的自私和贪婪的本性。

他提出了“性善论”和“性恶论”并存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既受到自身善良的内在驱使,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此外,孟子提出了“王道”思想。

他主张君主应该通过仁政来治理国家,实现天下大同。

孟子认为,作为君主,首要的责任是保障人民的生活和福利,而不是追求个人利益或权力。

他强调君主应该借助仁政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通过道德的影响力来统治国家。

孟子还关注个人修养和教育问题。

他提出了修身养性的观点,通过修身来提高自己的品质和道德修养。

孟子认为,个人的修养和教育是通过与他人交往和学习来实现的。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而不仅仅是追求功利和知识的累积。

孟子还强调了以身作则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和教育者应该以高尚的品质和榜样来影响他人,引导他人向善。

孟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论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思想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提出了“仁政”和“王道”等治国理政的观念,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的影响深远。

然而,孟子的思想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其他哲学家,如荀子,对于孟子的“人性本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凡讲仁义,行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有极少数人的支持与拥护。

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

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二、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1、养民:一要制民之产,“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

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徭役。

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就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三要取民有制。

他主张薄税轻敛,不能滥征,不能搞苛捐杂税。

他把这看作是富民之道,还骂那些自称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的所谓“良臣”是“民贼”。

2、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

他屡屡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解决民众的道德问题。

三、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孟子认为民本与仁政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实现“王道”这一目标。

孟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正因为孟子把实现王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国者,便都被他视为“罪人”,视为“独夫民贼”,遭到他的猛烈抨击。

在现代社会,对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有其重要性。

意义:一,现代实行“仁政”,关心当代老百姓的生活疾苦,制订有利于百姓生活的相关政策,减小贫富差距,更能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促进全社会的合谐。

二,现代实行“仁政”,国家的当政政府才稳固,才能受到民众的支持与拥戴。

三,现代实行“仁政”,多多援助他国,结交盟友,与人为善,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在危难之时,才会得到更多其它国家的支持与帮助。

孟子提出什么思想主张

孟子提出什么思想主张

孟子提出什么思想主张孟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是什么孟子主张“仁”;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孟子主张性善论;孟子主张反对不义的战争;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主张什么思想1.总的来说,孟子是对孔子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仁的方面,直接把孔子的仁发展为性善论。

认为仁、意、礼、智不是外在给予的,而是我原本就有的,不过不曾切己反思罢了。

作为性善论的基础就是“四心”,即所谓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又叫作良心和本心。

良心就是善心,本心就是原本具有之心。

2、以性善论为基础,孟子的目的是为了推行他的“王道主义”。

就是要学习古代圣王的做法,崇尚德治,“以德服人”,使人“中心悦而诚服也”。

3、在提倡王道主义的时候,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原则,就是名贵君轻论。

“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核心是讲得民心者得天下。

为了说明民贵君轻的合理性,还借助了天的力量。

“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名受之”《万章上》这就是说,天意和民意是相通的',天意的真正意义在于民意。

4、对孔子义利思想的继承。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当然这里要明确的是,孟子的利,有两个不同的向度。

首先是治国方略意义上的。

“义”特指王道,“利”特指霸道,分别代表不同的治国方略,是对立的。

其次,是人畜之分意义上的。

在这里孟子不否定人必须有一定的利才能生存。

主要是一种选择:凡是只选择利,便与禽兽无异;凡事都选择义,便成为一个善人。

如何才是真正的善?用孔子的话说是:过犹不及。

就是所谓的“中庸”,切记这里的中庸有“时中”的意思,它要求人们必须不断考察事情的客观环境,随客观环境的变而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

总的来说,这些是重要的方面。

有兴趣可以详细研究一下,比如孟子性善论的可能性。

孟子的哲学思想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孟子思想观点总结

孟子思想观点总结

孟子思想观点总结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人性、仁爱、天命等方面,对于社会和个人的修养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以下是对于孟子思想观点的一些总结。

第一,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所有的人天生都有善的本性,这个本性是与生俱来的,不可改变的。

人性本善体现在每个人对他人的关心和关爱中。

孟子不同于先秦诸子的人性主张,他不认为人性本恶,而是认为人性本善。

第二,修养是发展人性的必要条件。

虽然人性本善,但是这个本性需要通过修养来发展和完善。

孟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他认为个人的修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

通过养性、养身、养心、养德等方面的修养,人们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善良本性。

第三,仁爱是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核心。

孟子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仁爱的概念。

他认为,仁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的精神。

只有通过仁爱,社会和个人才能实现和谐、稳定和幸福。

孟子认为,人性的善良之处在于其有一种天然的仁爱之心。

第四,天命和人的自主性。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命,也就是上天给予的天赋才能和责任。

但是,孟子也强调人的自主性,他主张人应该积极地努力去实现自己的天命,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他主张人们应该通过自我修养和改善社会环境,来实现自己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五,君主的道义责任。

孟子对于君主有着较高的道义要求。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公义、仁爱和智慧来治理国家,他应该成为人民的榜样,用他的道德品质来影响和引导整个社会。

君主如果不能履行自己的道义责任,是不应该统治的。

第六,善恶有别。

孟子通过对人性的思考,提出了善恶有别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虽然本善,但是人们的行为和品质可以分为善恶两类。

善行是符合仁爱道德的行为,而恶行则是违背仁爱道德的行为。

孟子主张人们要以善行为准则,追求仁爱和道德的境界。

以上只是对于孟子思想观点的简单总结,孟子的思想涉及面广泛,深刻而复杂。

然而,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在今天的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孟子的哲学

孟子的哲学

孟子的哲学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仁政。

关于民本思想,孟子的民本思想有两种含义:第一,孟子的民本思想作为圣君贤相的德治思想,人民永立于被动地位,人民只是受施者,国君则是施惠于民者。

第二,以人民为主体的民本思想。

一切之决定完全取决于民意。

关于价值论,孟子的价值论是道德至上,他对价值的判定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将人从动物中独立出来,肯定人的价值;二是在日常行事中,将“义”从与利并列中独立出来,肯定义的价值;三是在政治上,将王道从王霸并排中突出出来,肯定王道之价值。

关于“天”,孟子的“天”有多种含义:(1)形体之天,即人们抬头所看到的天;
(2)自然之天。

形体之天是与地相对的天,自然之天则包括天与地,及天地间存在的一切活动;(3)主宰之天,这是神性意义上的天,它有人格、有意志,能主宰人间祸福。

(4)命运之天,指的是人生社会的遭遇。

(5)义理之天,指的是人的德性为天所赋予,并由人之德性推说天之德性,以天道同于人道,由之以建立道德形而上的天道观。

扩展: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在儒家学说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之为“孔孟”,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有所发展,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主要表达在“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方面。

一、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

他大大发展了春秋以来的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保民”、“与民同乐”,其中,最突出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尽心下》)孟子认为民众比君主重要,天子之所以为天子是因为他得到民众的信任。

他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离娄上》)桀和纣丧失了天下,正是因为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失去了民心。

所以他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保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提出对残害人民的暴君能够实行诛伐,推翻他,并认为这是正义之举。

“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 (《万章下》)“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尽心下》)对于汤伐桀、武王伐纣之事,孟子明确表示“贼仁者谓之贼。

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

他认为不仁不义的上位者是“独夫”,人民就能够“易位”甚至名正言顺地杀了这样的人,而不背上“弑君”的罪名。

孟子强调国君不但要保护民众,也要保护臣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离娄下》)在他看来,国君对臣下不尊重、不保护,臣下同样能够背弃国君。

“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万章下》)孟子把人民的意愿作为战争是否该兴起的重要标准。

当齐宣王在攻取燕国的问题上向孟子请教时,孟子认为取不取燕国要看燕国的人民是否愿意,“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1.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2.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

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在儒家学派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为“孔孟”;儒家学说亦称为“孔孟之道”..一、论性善1.主要观点:“性善”是孟子的中心学说;孟子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及行为哲学等;都是根据性善学说推衍而来的..孟子的“性善论”有“四心”“四端”等说法..所谓“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所在;“四心”又是仁义礼智这四德的发端;即“四端”..这四端是人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孟子认为;虽然“四端”是人本心所固有的;但人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充分发挥这些善端的功能;才能使之发展成完美的道德..首先;人之所以不能专心向善;甚至会作奸犯科;往往是因后天的物欲或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丧失了本心;所以人必须存养善性;以免为后天的物欲所戕害..其次;人性的善端;犹如树枝上的嫩芽;极为细弱;存养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加以扩充;那么它将很难茁壮成长;所以必须努力扩充善端;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再次;“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也就是说;善是人的本性;就好像是水一定是往下流一样;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规律..只有顺着人性的本然;才可以成为善人;所以应该顺性而为..最后;饮食男女是人的大欲;但如果放纵口目鼻四肢等感官欲望;势必有害于身心;所以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即要求人们明辨理欲;努力克制各种感官欲望;以扩充天理;从而培养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2.性善名言: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②“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二、论行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仁、义、礼、智四端皆存于我心..如何将这些善端存养扩充;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则是修身的第一要务..一事亲为大孟子认为人伦有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事亲即子对父之“孝”与幼対长“悌”最为重要..只要能事亲;推而广之;便能移孝作忠;侍奉长上;只要“人人亲其亲、长其长”;就能实现治平大业..二守身为大..孟子认为君子要秉持操守;严格遵守礼义廉耻的道德准则..孟子肯定人有物利需求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他强调人求利逐利一定要合乎仁义、礼义、道义..如果不合乎义;即使有丰厚的俸禄也不该为;不能取;如果合乎义;则无所畏惧;甚至可以舍生取义..三内省养气..孟子认为对自己的行为要“内省”;即反求诸己;躬自厚而薄则于人..他特别重视要养气;即“养吾浩然正气”;培养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四行己有耻..孟子认为人应该有羞耻之心;这样才能远离耻辱..他把无耻之徒视为“非人”;即等同于禽兽;可见他非常鄙视那些失去了人的善性而不知羞耻的人..五主张用中..孟子继承了孔子中庸权变的思想主张;反对杨朱、墨翟两家各执一端的做法;也反对“执中无权”的行为..孟子认为人面对取与不取、与与不与、救与不救、死与不死等选择的时候;都要认真权衡其轻重缓急及利弊;要判断其是否合乎“义”..三、论教育孟子以“性善论”为其教育理论的基础..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金乐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他还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在他看来;人性本善;皆有善端;仁义礼智都是根之于心;所以教育之道;要顺应本性;循序渐进;使其自动扩充;而臻于圣贤之境;便能达到教育目的..孟子的教育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有标准..孟子认为;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就像射箭一样;必须使学者能做到射中靶心才行..标准既定;人人必须自觉遵守;不能因人而异;随意降低..孟子教育的最高标准;是希贤希圣;即培养明人伦;知礼仪的“劳心者”——君子..二是环境移人..孟子认为环境的好坏;足以影响一个人的善恶..尽管善端与生俱来;但后天不良的环境会破坏人的善端;使人由善变恶;所以孟子很重视改善从学者向善的环境..同时;孟子又看到了环境移人的另一方面;即认识到后天环境对促进人的聪明才智形成有重要意义;他认为;恶劣的环境也能磨练人的意志;增进人的智能;加深人的阅历;促进人成为大有用的人才..三是教学多术..在教学上;孟子说“教亦多术”;他认为“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和“不屑之教”都是教育人的方法..他强调启发教育;认为应该启发和诱导学生;以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自觉性..在学习上;孟子要求从学的人要学会从实践中反求诸己;自动自发..他提倡学习时要能独立思考;心领神会;提倡知人论世;强调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孟子还提出了“易子而教”的主张..四、论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在孔子“仁爱”学说的基础上;把“仁”由个人道德层面拓展到整个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形成了“仁政”思想..孟子提出“仁政”主张;其理由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民期盼仁政..孟子生活的时代;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使得生灵涂炭;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得民不聊生..人民如久旱的禾苗渴望甘霖一样;期盼有一个仁政的乐土..因此;孟子认为这样的时代最有必要也最适合于施行仁政..二是施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孟子认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是获得民心的最好办法;能行仁政者才能得道;并获得多助;他还认为仁者无敌;推行仁政才能实现天下“定于一”的政治理想..三是仁义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和社会秩序的保证..“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在孟子看来;若能以仁义规范人们的行为;就不会有犯上作乱的事情发生;从而能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孟子的“仁政”思想;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君主为政要先仁义;后功利..一个国家大到国君小到庶民;都要遵守仁义的尊则行事..君主决不能因一己之私而有损于仁义;这样才能得道百姓的拥护..二是统治者要学会“推恩”..人性本善;人人都有不忍见到他人困苦的“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应该推己及人推恩;行“不忍人之政”..三是发展生产;使民以时;取民有制..只有让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才能发扬孝悌忠义的思想;所以孟子提出“省刑法、薄赋税”“不违农时”等主张..五、论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学说的精华;也是儒家的一种政治理想;至今还闪烁着民主的光芒..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民是国家重要的组成要素;有人民才有国家、社稷和国君..一国诸侯与社稷的地位都可以变置;唯有人民的地位不容动摇..和同时代各家相比;法家主张君权至上;纵横家宣传贵士;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在当时独树一帜..二是得民者得天下..孟子认为;邦国的主权在民..舜得到天下;其政治的合法性是得到双重保证;一重是天的接受;另一重是百姓的接受;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只有人民的拥护;国家政权才具有合法性..“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如果得不到丘民的拥护;则必然要失去天下..在孟子看来;如果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所以商汤伐桀、周武王伐纣;是杀掉了独夫民贼;而不能说是犯上作乱..孟子甚至还认为;人民也有权力“出尔反尔”..为了得民君主应该施行仁政;与民同乐..三是保民之道..人民既然是天下的根本;那么君主就负有保民的义务..保民之道包括顺民安民养民教民等诸多方面..顺民指重视民情民意;无论是用人还是断案;都要广泛征求国人的意见..安民指通过省刑法、止战争等手段;使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养民指发展生产;使人民衣食无忧..教民是发展教育;以明人伦..六、论王道为了反对当时的诸侯王所崇尚的富国强兵、兼并弱小的霸道之术;孟子提出了王道主张..两者都追求称王天下;但实施的途径和策略不同:王道通过“仁政”来彰显道义;以攻心为主;霸道通过武力争夺名利;以杀伐为务..孟子把实现王道作为最高政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国者便被他视为罪人或独夫民贼;遭到他的猛烈抨击..孟子的王道思想;与他的民本思想、仁政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王道的基础..孟子说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在他看来;让人民安居乐业;就是王道的基础..二是王道的范畴..王道大体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最清明的社会政治;二是比较完善的伦理道德..三是王道的前景..耕织并重;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这就是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孟子提出了实现王道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因先..因先就是国家政治制度仍然遵循先王的遗规;有严格的等级秩序..值得一提的是;孟子对社会分工有高度的认识;反对君民共耕的贤君观;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二是尊贤..孟子认为要实现王道;必须有贤能之士来辅佐其政..对贤能之士;要致敬尽礼;优遇重用;以达到“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的效果..三制民之产;教化百姓..孟子主张实行井田制;他认为明君要“制民之产”;使民众生活有保障..在此基础上;劝导人民依礼而行..通过使本国人民安居乐业;来实现吸引他国人民前来归附的王道目标..四反对非正义战争..孟子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他反对国君好战杀人;并视煽动国君战争的人民为“民贼”..不过;孟子也认为;如果战争对人民有利;可以救民于水火之中;便可以诛其君;吊其民..七、论其他除了以上论性善、论行为、论教育、论仁政、论民本、论王道之外;孟子在其他方面的论述;也有许多可鉴之处..在伦理道德上;孟子全面概括了封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观..这是对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的发展..在文学评论上;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原则和方法..他强调对诗歌的理解;要从全诗的基本思想出发;去领会字句的含义;这就是以意逆志..他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正确地把握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这就是“知人论世”..在道德修养方面;孟子对真诚、勇气、诚信、尽职、快乐等做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在治国管理方面;孟子提出了“以德服人”的主张;他认为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还在察人察言用人减税社会分工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根据自己的思想认识;孟子还对古代圣人和当时的许多人作出了精彩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思想
一、性善论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尽心》上)
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

“性善论”是一套唯心主义的说法,不过,孟子以“性善论”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

二、道德论
“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

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

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仁是一个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畴。

《说文》解释仁字:“仁亲也。

从人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含义也不断有所衍变。

孔子论仁,则给予了更多的充实和发挥。

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种意义上运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学说的理论上还不够完整而严谨。

孟子也最重仁。

孟子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为仁。

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第二,在关于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孟子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

三、政治及经济方面
孟子着重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

“仁”、“义”是孟子论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经济学说的出发点。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

怎样才算是仁呢?根据《孟子》一书可以概括为:第一、亲亲。

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

第二、用贤良。

“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滕文公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

”第三、尊人权。

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倡在一定的范围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

第四、同情心。

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办法来治民。

认为这样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而达到“无敌于天下”。

第五、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

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力图把现实的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

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

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

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

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

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

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四、在哲学思想及认识论等方面
孟子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

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

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

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

在《孟子》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

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

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作为比喻:宁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
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上)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

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肯定在进行教育时,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

孔子教育方法中“因材施教”。

但是,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发展。

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孟子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是我国古代教育学的结晶,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教育仍然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外,孟子还非常重视修养。

在心性修养方面,孟子从“性善论”这一根本思想出发,认为实行“仁政”的最重要的动力,完全仰仗于君子大发“仁心”。

这种“良知”、“良能”,“操之所存,舍之所亡”,贵在一个“养”字。

孟子以子思的“思诚之道”为依据,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等观点,从而形成了一套含有主观唯心主义成分的思想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