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阅读及答案-.doc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答案

中国哲学答案

1.孟子的仁政学说(1)孟子反对严刑峻法,主张通过“井田制”的形式来推行封建制度。

即国家把土地分给各级官僚地主,然后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

这种“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的主张,称之为“制民之产”。

这样分配给农民固定的土地,使他们“死徙无出乡”,束缚在土地上。

孟子认为“无恒产者无恒心”,并把这种“制民之产”的“仁政”描绘成一种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制度。

(2)在政治上,主张采用“以德服人“的方法,把仁义放在第一位,反对功利。

使人们从思想上自愿地为统治者效力,企图以宗法观念维护封建的统治秩序。

(3)反对墨子的“兼爱”思想和杨朱的“为我”思想,认为,讲“兼爱”会破坏以孝、悌为基础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而讲“为我”则会无视君主,破坏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

两者既不仁,且不义。

(4)孟子在一定程度上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要求统治者给人民一定生活上的满足,重视人民的要求。

(5)“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2.孟子的性善论(1)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即“不忍人之心“,或者说“恻隐之心”,它是从人天生的本性中发出来的。

除此之外,人生来就有的天赋本性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即是说人最基本的四种道德品质仁、义、礼、智,是从这四种天赋的“心”发端的。

也可以说就是这四种心都是人生来就有的,并非外部强加于人的。

因此人性是善的,人如果不善,那是由于他舍弃了这些善的本性。

(2)人要达到这些道德的标准,根本在于“反求诸己”,注意主观的反省,保存天赋的那四种“心”。

若违背了封建道德,就应闭门思过,努力把这些“心”找回来,恢复人的本性,谓之“求其放心”。

同时,还要培养一种由“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积累起来的,充塞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以使人的所思所行皆符合封建道德准则的要求。

从《寡人之于国也》看孟子的仁政思想

从《寡人之于国也》看孟子的仁政思想

从《寡人之于国也》看孟子的仁政思想摘要:学习《孟子》,必然要深刻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虽然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是客观上也保护了劳动人民的利益。

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

《寡人之于国也》就是一篇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思想的散文。

关键词:仁政王道语言艺术物质财富精神文明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赫赫有名的辩论家。

本文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

《孟子》和《论语》一样,本来没有篇名,后人照例截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两三字为篇名。

《寡人之于国也》章记录了他和梁惠王(即魏惠王,因他将魏国都城由安邑迁往大梁而得名)的一次对话,集中体现了他的仁政思想和语言艺术。

梁惠王于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他继位时正是魏国的鼎盛时期,魏国一度称霸于诸侯。

但是由于魏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夹在秦、赵、韩、齐、楚诸大国之间,各国均对魏国虎视眈眈。

想要永保霸业就必须对外用兵,这导致魏国国力逐渐衰弱,百姓苦不堪言。

想要扭转颓势的梁惠王偏偏昏招迭出,导致外交上也形成了不利的局面,与周边强国关系都很微妙。

军事上的被动,外交上的失策,使得魏国在下坡路上越走越远。

梁惠王苦于此,在公元前321—320年,他“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霸业聚集人才。

在这种背景下,五十二岁的孟子风尘仆仆来到魏国。

这就有了《孟子·梁惠王》上、下篇记述的内容。

孟子一直在积极推行他的“仁政”主张。

这个时候他所代表的儒家已经放弃了春秋时期克己复礼维护周王权威的幻想,承认诸侯“王天下”的合理性。

孟子认为“王天下”易如反掌,就是不要战争,坚决行仁政。

你行仁政,天下的人民都愿意做你的子民,就会纷纷归附,如果外敌来侵,大家自然众志成城,誓死抵抗,国家就不可战胜,而天下就可传檄而定。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一、人性善说和伦理思想性善说,人性问题,早在春秋已经提出来了,到了孟子时代,已成为诸子百家讨论的一个重大课题。

孟子论证性善的另一方法是借助于共性进行推论。

他说,人为一类。

他的论证方式是,一切事物都有共性,人心这种东西当然也有共性。

孟子还从家庭情谊论证人的本性为善。

孟子认为父母儿女之情是本能,这种本能表现在道义上便是仁义。

因此人的本性是善的。

仁义礼智与人性善。

孟子突出了仁、义、礼、智。

他把这四者与人性善组成一个系列。

人生下来都有四心,这四心便是仁、义、礼、智四大伦理范畴的根芽。

关于仁,孟子的看法继承了孔子,但论述的方式又不尽相同。

孟子的仁以性善为基础,它不像孔子的仁那样,是个面面观,它有个基点,即心。

孟子的仁当然不光停留在动机上,它也要转化为行动。

行动的原则是由心而行,由己及人,由亲及疏。

孟子所说的礼,指揖让进退之类的行为规范,没有什么新内容。

但在理论上有新的说明。

首先,他把礼与人性善连结在一起,礼起源于人所固有的辞让之心;另一点,孟子把礼的地位降低了,远不如孔子那样器重礼。

在孔子那里,礼是仁的行为规范,在孟子那里,礼从属于仁义,是仁义的外在表现。

孟子的伦理范畴不只以上四个,还有道、德、信、忠,等等。

但这四个是核心,其他可视为外延。

孟子与孔子相比,伦理内容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和发展。

孟子的新贡献主要在于把伦理范畴与人性善连结在一起,人伦关系出自人的本性,就这一点而论,在儒家伦理观念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此以前,儒家要么把这些说成是天意,要么只是从习惯和传统上加以肯定,孔子至多从人之常情上略略触及了一下伦理的起源。

孟子别开生面,从人性上对这些观念进行了论证。

仁义礼智不是来自人外,而是来自人心,从性善中诱发出来的。

过去把违反伦理说成是违反天意或传统,孟子则认为是违反了人性,背离了仁义礼智就不配是人,从而使伦理观念更加牢固和僵化。

二、人性分析和政治人格性善说是孟子对人的本质认识,同时又是对人进行品分的方法与标准,我们称之为人性分析。

早读晚练 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三)

早读晚练  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三)

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三)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尽管市面上销售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的两套莫言作品集的销售形势已成强弩之末....,但百花文艺出版社还将在订货会上推出《莫言诺贝尔奖典藏文集》(全二十卷)。

②入夏以来,天气异常,五风十雨....,致使城市内涝、市民受灾的情况不断发生,有的人甚至因雨水过大而付出生命的惨重代价。

③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从此无意于仕途,转而求田问舍....,过上寄情山水、恬然自适的隐居生活。

④当今时代,许多人学艺不精,缺少刻苦钻研、务实上进的精神,以浮躁的心态对待工作,鲁鱼亥豕....的低级失误经常发生。

⑤公平分享发展成果,改革的动力就能充分释放,改革的活力就能极大迸发,共同富裕就能计日程功....。

⑥美国卫星追踪网站声称,美国一卫星曾拍到马航客机失联海域附近的照片,并以“可能为马航坠机地点”为题发布消息,这令此事件更加扑朔迷离....。

A.①⑤⑥B.③⑤⑥C.②④⑥D.①③④解析①强弩之末: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②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

此处望文生义。

③求田问舍: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

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此处望文生义。

④鲁鱼亥豕:指书籍在传写或刻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

此处不合语境。

⑤计日程功:可以数着日子计算进度,形容在较短期间就可以成功。

⑥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答案 A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上海世博园,最前沿的技术、最经典的文化、最时尚的设计以童趣盎然的形式和孩子们相会,启迪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为他们打开通往未来的窗户。

B.由于一些人或热衷于捕风捉影、夸大事实,或热衷于断章取义、歪曲事实,并通过微信杜撰一个个耸人听闻的谣言,让不明真相的人信以为真。

C.从国外的一些经验来看,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增长,引发社会矛盾,已经从人口问题演变为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民贵君轻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可见在孟子的心里,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是第一位的,谁得到了民心就可以成为天子。

第二个方面:民心决定论。

孟子从桀、纣覆灭的历史经验中分析了天下得失的根本原因。

天下之得失在于能否得民,而能否得民又在于能否得到“民心”,即能否得到民众真心实意的拥护。

桀、纣之失民,实际是失去了民心。

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顺从了天下民众之心。

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兴衰,决定国家兴亡!至于君王,孟子说是“君为轻”自然不能与人民相提并论。

第三个表现是尚贤与民主,主张君王广泛地听取各阶层的意见。

孟子认为,对进贤、任免和处置人都是比较重要的政事的问题,不能只听左右亲近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听取国人的意见,并且还应该把国人的意见当作基本的依据。

这个观念,显然包容有民主性的因素。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进步性思想主题,民贵君轻,民心相背决定了政治成败,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主旨,而他的富民、与民同乐、省刑薄赋等思想是这一主旨生发、派生出来的。

这些思想不光是在古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代其借鉴意义也十分重大。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这一理念正与孟子的民本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一理念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加强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立场教育,促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为民意识和廉洁意识,自觉做到秉公用权,勤政廉政,情系民生、维护民利、凝聚民心,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全部工作之中。

所以,当前我们在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过程中,应该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

而孟子的民本思想、德治主张,至今仍然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借鉴。

在我国某些干部身上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使得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相当紧张。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的政治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的政治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的思想和主张
《寡人之于国也》反映了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是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文中的“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

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

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

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为对,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
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的不同结果: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

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孟子三章政治思想特点总结

孟子三章政治思想特点总结

孟子三章政治思想特点总结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中最为重要的一支,代表了儒家学派对于政治的理念和观点。

孟子的政治思想特点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性本善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认为人性天然具有慈善、善良的品质。

他认为,人与生俱来的良知使得人具备了对善与恶的辨别和追求善的能力。

他相信只要给予人们正确的教育和良好的环境,人们就能够发展自己的善良本性,实现人性的升华。

二、君子之政孟子提出了“君子之政”,他认为君子应该理解天命,以道德为本,以仁爱为核心来统治国家。

他主张政治权力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君主必须以务实、有为、有德的方式来管理国家,而不是滥用职权追求私利。

他强调君主应该关心民众的疾苦,实行仁政,以实际行动来表现对人民的爱护和关怀。

三、重视教育孟子非常重视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是培养良好品格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教育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让学生发展其潜能和才能。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修养,使其能够成为君子或者圣人。

四、仁政孟子强调政府的理想是实行仁政,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的态度对待人民,关心民众的福祉和安乐。

他主张政府应当公正、廉洁,推行公正的法律制度和程序,保障公民的权益。

他反对统治者滥用权力,为个人或者少数人谋取私利。

五、政治家的角色孟子认为,政治家应该具备一定的品德和智慧,他们应该虚心学习,追求正义和道德,以仁爱为核心的原则准则。

政治家应该勇于承担责任,具备善于治理的能力,关注民众的利益和福祉。

他们应该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和引导民众。

六、天命观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强调了天命观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主只有遵循天命,以仁爱治理国家,才能得到天神的保佑和支持。

他认为君主应当追求天下太平,追求和平安泰的境界。

总的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强调了人性本善、君子之政、重视教育、仁政、政治家的角色以及天命观等方面,他通过这些思想来推动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

他的政治思想对于古代和现代政治理论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孟子》政治思想

《孟子》政治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孟子生于战国中期,“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子则继承发扬孔子的思想,“乃述唐虞、三代之德”(《史记•孟子列传》),希望以“王道”之德政而不是以“霸道”之力政来结束战乱,统一天下。

孟子在政治上伸张的道德理想主义,虽然当时被认为是“迁远而阔于事情”,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乃至在现代也仍有其重要的意义。

民本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学说是孟子的政治纲领,王道思想是他的政治理想。

民本、仁政和王道,三位一体,是对孔子德政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完善。

1. 民本思想: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兵祸连结,人民深受其苦,民不聊生。

在这种兵祸连连的状态下,统治者只顾争城夺地,不管百姓死活。

“危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

”(《孟子•梁惠王上》)在这种情况下,民心思定,社会渴望统一。

孟子作为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希望国君能行王道,爱护人民,救民于水火,在仁政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统一。

“民归之,如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民本思想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仁政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

仁政学说的其他内容大抵源于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并非孟子的发明,孟子以前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墨子等都曾论及民本思想。

孟子的贡献在于深刻、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最终纳入到施政纲领中。

战国时代的政治风云以及历史的经验教训使孟子深刻地意识到民心向背的作用,认识到统治者要巩固政权并进而统一天下,就必须依靠民众的力量。

因此他说:“诸侯之三宝:土地、人民、政事。

宝珠玉者,殃心必身。

”(《尽心下》)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民为贵”的思想,大胆地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这里,人民位列第一,可见,在孟子眼中,人民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是至高无上的。

为了得到人民的拥护,孟子强调君主要与民同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阅读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

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

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

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

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

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

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

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

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
说。

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

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丢拼命。

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洲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

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盂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A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关。

‘’因为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

“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

他说“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

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

他“称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

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机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制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都会增强。

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在当时崇
尚“霸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是很难有市场的。

难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了。

(摘编自郑杰文等主编《经学十二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将“王道”作为最高政治理想,他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B.孟子反对“霸道”,他借助诠释圣王的历史与业绩来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历史的走向。

C.“民本”是孟子政治思想体系的基础.而“君本”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政治传统的基础,二者之间尖锐对立,势同水火。

D.孟子认为“霸”就是‘‘以力服入”,其结果是“非心服”,如朱元璋废黜孟子祠、下令删节《孟子》的行为就是典型的“霸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一书虽然能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但因为对专制政治有很大的冲击力,后世不少帝王对孟子其人其书是厌恶和排斥的。

B.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主张,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C.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D.孟子认为,民心的向背直接关系到政权是否稳定,君主如果能够行仁政,就会得到臣民的拥护,从而赢得民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仁政”说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有严密的思想
体系,但在当时‘普遍崇尚“霸道”的形势下,提出这样的学说是毫无意义的。

B.孟子把自己的“仁政”说托制于人们理想中的尧舜禹等圣王,既迎合了人们渴望理想政治的心理,也增强了自身学说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C.孟子追求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的“王道”理想,因此,他的言心言性与谈君谈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D。

孟子认为,仁爱基于善性,丽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如能将其不断扩充和推广,那么,“仁政”学说就能檀根于人的本性之中。

参考答案:
1.(3分)D(废黜孟子祠、删节《孟子》不属“霸道”)
2.(3分)C(“厌恶和排斥”欠妥,原文为“望孟生畏”)
3.(3分)C(“有严密的思想体系”在原文找不到依据,“毫无意义”不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