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美术教案《徐悲鸿与奔马》模板
美术教学:《徐悲鸿与奔马》——小班化教案

美术教学:《徐悲鸿与奔马》——小班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徐悲鸿及其奔马画作的背景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画的基本认识和欣赏能力。
3. 训练学生的绘画技巧,学会如何表现马的姿态和神韵。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欣赏徐悲鸿的奔马画作,让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绘画作品的方法。
2. 采用分组讨论、示范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绘画的基本技巧。
3.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创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积极观察、勇于实践的精神,养成耐心、细心的学习态度。
3. 通过欣赏和创作,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一、徐悲鸿与奔马画作介绍:1. 介绍徐悲鸿的生平及其在美术领域的地位。
2. 分析徐悲鸿奔马画作的艺术特点,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二、绘画技巧讲解:1. 讲解中国画的基本工具和材料。
2. 示范徐悲鸿奔马画作的绘画步骤和方法,如线条勾勒、墨色渲染等。
三、实践创作: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绘画技巧,表现马的姿态和神韵。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徐悲鸿及其奔马画作的背景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画的基本认识和欣赏能力。
3. 训练学生的绘画技巧,学会如何表现马的姿态和神韵。
二、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技巧。
2. 如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绘画作品的能力。
第四章:教学准备1. 准备徐悲鸿奔马画作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准备中国画的基本工具和材料,如毛笔、墨、纸等。
3. 准备实践创作的场地和辅助工具。
第五章: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徐悲鸿及其奔马画作。
2. 引导学生关注徐悲鸿奔马画作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二、讲解与示范:1. 讲解徐悲鸿奔马画作的艺术特点。
2. 示范绘画技巧,讲解绘画步骤。
三、实践创作: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绘画技巧,表现马的姿态和神韵。
六年级美术教案《徐悲鸿与奔马》分析

徐悲鸿与奔马一、教学目标1、了解徐悲鸿的生平与艺术成就,感受徐悲鸿笔下的奔马的艺术特点与精神内涵。
2、比较分析,了解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与现实中的马不同的特点,并临摹感受。
3、提高美术观察与欣赏能力,加深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重难点重点:了解徐悲鸿奔马作品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色。
难点:感悟徐悲鸿奔马作品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设计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北京荣宝拍卖2010秋季艺术品《奔马图》,请学生竞猜成交价。
作者是谁?(2)教师总结板书课题:《徐悲鸿与奔马》2、了解画家的艺术人生。
3、欣赏分析,共同探究(1)通过视频播放,欣赏马奔跑的动态,感受马的文化,了解马的造型结构。
(2)欣赏徐悲鸿奔马系列图,感受徐悲鸿结构严谨,用笔纵放淋漓的画面中,把马的形体表现得十分强健而丰腴,纵横驰骋,气势磅礴,观之使人倍感精神振奋。
学生交流,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与自然界中的奔马有什么异同点?(3)欣赏雕塑《铜奔马》,感知无比高超的技艺将马踏飞燕这一惊心动魄的刹那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反衬出奔马的神骏,设想奇绝,堪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千古绝唱。
学生探讨,徐悲鸿笔下奔马的姿态与雕塑《铜奔马》中马的姿态优什么不同?(4)欣赏郎世宁《八骏图》局部,马的形体结构、皮毛质感、体积空间都画得细腻逼真。
感受中西绘画手法的融合。
学生分析,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与郎世宁笔下的马在表现技法上有什么不同?(5)概括徐悲鸿奔马作品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点。
(6)感悟徐悲鸿的艺术思想,他曾说:“我画马,其实也牵着思想的马。
只要出笔,便会情动于衷。
”4、掌握方法,尝试体验(1)出示徐悲鸿画马步骤图,分步骤讲解怎样用笔用墨。
(2)欣赏同龄人的作品,感知用笔用墨。
(3)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大胆表现,画出自己心中的奔马。
5、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教师设想多种形式展示学生的作品。
(2)让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作品,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来加强对作品的理解。
徐悲鸿奔马美术欣赏教案

徐悲鸿奔马美术欣赏教案教案标题:徐悲鸿《奔马》美术欣赏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大师徐悲鸿及其代表作品《奔马》;2. 探索《奔马》作品中的艺术特点和意义;3. 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徐悲鸿《奔马》的图片或幻灯片展示;2. 学生的绘画纸和绘画工具;3. 画家徐悲鸿的简介资料。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奔马》的图片,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 介绍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人物,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和艺术成就。
主体:1. 分析《奔马》作品的艺术特点:a. 线条的运用: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线条,解释徐悲鸿如何运用线条描绘马的力量和速度感。
b. 色彩的运用: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色彩运用,解释徐悲鸿如何运用明暗对比和色彩的饱和度来表现马的形态和动感。
c. 构图的设计: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构图,解释徐悲鸿如何通过构图的安排来突出马的形象和动态。
2. 探索《奔马》作品的意义:a. 引导学生思考《奔马》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例如自由、力量、奔放等。
b. 引导学生思考《奔马》作品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联系,例如马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3. 创作活动:a.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绘画或其他媒介表达自己对《奔马》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b. 提供绘画指导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
总结: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2. 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作品的多样性和个人表达的重要性。
3. 总结徐悲鸿《奔马》的艺术特点和意义,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欣赏艺术作品。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或画廊,进一步了解不同艺术家和艺术作品。
2. 鼓励学生选择其他徐悲鸿的作品进行欣赏和研究,拓宽他们对中国现代美术的认识。
评估方式:1. 学生对《奔马》作品的描述和表达;2. 学生创作作品的表现和表达能力;3. 学生参与讨论和展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徐悲鸿与奔马》教案

《徐悲鸿与奔马》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熟悉徐悲鸿的画马名作《九方皋》、《奔马》、《哀马》等;(2)能够自主地提出疑问或解答同学的问题,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课文的问题;(3)初步了解国画的水墨变化,并能自己实践体验笔墨之韵;(4)小组汇报时能够代表本组的意见,声音响亮,表述清楚。
2、过程与方法(1)能够说出徐悲鸿的生平和代表作品;(2)运用笔、墨、纸、砚体验国画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有欣赏国画的兴趣;(2)学生能够体会画家通过作品表达自己内心情感。
教学重难点:1、徐悲鸿的艺术人生和为什么要推丛“素面写生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徐悲鸿作品有什么主要特点。
2、了解徐悲鸿的马画的特点,以及他画马画的技巧和手法。
教学过程:1、成语接龙小游戏师:龙马精神、兵强马壮、马到成功生(成语接龙):千军万马马不停蹄……2、看马播放徐悲鸿的代表国画《奔马》并适当讲解。
提问:能谈一谈你看到这幅画的感想吗(对中国画有何新的认识)?师: 激昂不屈的头,矫健的腿,飞舞的鬃毛和尾巴,嘶鸣千里的气势。
代表速度、力量和雄壮的美。
生:说一说对马的直观感受。
徐悲鸿是开创中西方艺术融合的大师。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欣赏他的国画名作。
探索分析:1、赏马,古今画马名家作品欣赏。
马是一种非常有灵性的动物,一直以来就是画家们乐于表现的对象,中国画对马进行描绘的历史非常悠久,而唐人曹霸、韩擀,宋人李公麟,元人赵孟頫等大师将“马”带入绘画史的高峰。
(唐)韩干《夜照白》硕肥独造,古今独步,“曹廋韩肥”(宋)李公麟《五马图卷》马痴,每欲画,必观群马,以尽其态 (元)赵孟頫《人骑图》形神兼备、风格高雅。
2、鉴马(对比)师:出示徐悲鸿作品《奔马》,引导对比,其与古代画家表现手法不同处。
3、导入课题《徐悲鸿与奔马》。
4、简介,大师其人。
5、欣赏,解读大师作品。
作品年代划分:探索时期、奋斗时期、抗战时期、解放后期。
(1)了解大师求学创作轨迹(课件。
浙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案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 1 课徐悲鸿与奔马教学目标:1、了解徐悲鸿的生平与艺术成就,感受徐悲鸿笔下的奔马艺术特点与精神内涵。
2、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了解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与现实中的马不同的特点。
以临摹或创作的方式画一画奔马,体会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体现出来的强烈的思想情感。
3、提高美术观察与欣赏能力,加深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徐悲鸿奔马作品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色。
难点:感悟徐悲鸿奔马作品的精神内涵。
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北京荣宝拍卖公司荣获2010秋季艺术品《奔马图》,让学生竞猜成交价。
作者是谁?(2)教师总结板书课题:《徐悲鸿与奔马》2 、了解画家的艺术人生。
(1)自幼习画,艰难求索。
(2)旅欧深造,孜孜不倦。
(3)技融中西,名垂画史。
3、欣赏分析,共同探究。
(1)通过视频播放,欣赏马奔跑的动态,感受马的文化,了解马的造型结构。
(2)欣赏徐悲鸿奔马系列图,感受徐悲鸿结构严谨,用笔众放淋漓的画面中,把马的形体表现的十分强健而丰腴,纵横驰骋,气势磅礴,观用笔众放淋漓的画面中,把马的形体表现的十分强健而丰腴,纵横驰骋,气势磅礴,观之使人倍感精神振奋。
学生交流,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与自然界中的奔马有什么异同点?(3)欣赏雕塑《铜奔马》,感知无比高超的技艺将马踏飞燕这一惊心动魄的刹那表现的淋漓尽致。
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反衬出奔马的神骏,设想奇绝,堪称现实主意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千古绝唱。
学生探讨,徐悲鸿笔下奔马的姿态与雕塑《铜奔马》中马的姿态有什么不同?(4)欣赏郎世宁《八骏图》局部,马的形体结构、皮毛质感、体积空间都画得细腻逼真。
感受中西绘画手法的融合。
学生分析,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与郎世宁笔下的马在表现技法上有什么不同?(5)概括徐悲鸿奔马作品的表现方法与艺术特点。
(6)感悟徐悲鸿的艺术思想,他曾说:“我画马,其实也牵着思想的马。
只要出笔,便会情动于衷。
”4 、掌握方法,尝试体验。
新浙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新浙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新浙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课题:XXX与奔马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马的资料,培养幼儿细心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2、激发学生对美的整体感受,研究用体态、动作表现奔马的激昂情绪;3、欣赏XXX用灰、浓、焦墨色和线条画出的奔马,感受奔马的气势和力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徐悲鸿奔马作品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色。
难点:感悟XXX奔马作品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准备:1、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马的图片、图书及其他;2、录像带《群马奔腾》;3、XXX图片《奔马》、《群马》;4、水墨、毛笔、纸等。
四、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马,丰富知识。
1、看录像《群马奔腾》,激发兴趣提问:①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这些马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马的外形特征,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的具体结构)2、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思考①你们知道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千里识途的马吗?人们为什么这样叫马呢?②你们知道吗,为什么马是善奔快跑的呢?③你还在哪里看见过马?它是什么样的?3、鼓励学生在成人的帮助下,从图书、图片、电视、广播、电脑网络中查找,收集马的各种资料,了解有关的知识与信息。
活动二:欣赏XXX的《奔马》,培养审美情趣。
1、组织幼儿将收集到的马的信息、知识进行交换(图片、图书等)2、提问:你喜欢马吗?为什么?(不仅同学们喜欢马,有一名叫XXX的先生也爱马,他不但喜欢窥察马,还喜欢画马。
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讲讲他的故事)3、以故事的形式简述XXX先生爱马,观察马,画马的故事:4、出示作品:《奔马》(1)提问:①画面上的马在干什么?②从什么中央看出马在奔驰呢(留意窥察马的身材动作)③你感觉这匹马的体魄怎样?你是怎样看出来的?④这匹狂奔的XXX会是怎样呢?(引出激昂、奔放等心情)⑤如果你是这匹狂奔的马,在大草原上奔驰,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2)配上《群马奔腾》音乐,整体感受作品的气势和力度。
六年级美术教案1.《徐悲鸿与奔马》

课外延伸
徐 悲 鸿 油 画 《 田 横 五 百 士 》
《愚公移山》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生于中 国江苏宜兴屺亭桥。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 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 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 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 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等地区 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大师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 出马的神韵和气质。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 “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这幅 《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 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
欣赏徐悲鸿画奔马步骤图视频
欣赏同龄人的作品,感知用笔用墨。
想一想: 徐悲鸿笔下奔马的姿态与雕塑《铜奔马》中马的姿态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与郎世宁笔下的 马在表现马的立体感上有什么不同?
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 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 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所获荣誉: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 游标志。 1985年武威市将“马踏飞燕”定为象征武威腾飞的城标。 1986年“马踏飞燕”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2002年,中美建交30周年之际,布什总统来中国访问, 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将原大仿制24K镀金青铜仿制品“马 踏飞燕”作为国礼赠与来访的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
徐悲鸿与奔马 教案

徐悲鸿与奔马教案教案标题:徐悲鸿与奔马教案目标:1. 了解徐悲鸿的生平和艺术成就。
2. 学习徐悲鸿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
3. 分析并欣赏徐悲鸿的代表作品《奔马》。
4.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展示徐悲鸿的肖像和一些他的代表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对徐悲鸿的了解和想法。
2. 提出问题:你们对徐悲鸿了解多少?你们知道他的代表作品吗?主体活动:3. 介绍徐悲鸿的生平和艺术成就,包括他的成长经历、学习背景和对中国画的贡献。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对徐悲鸿的艺术之路有更深入的了解。
4. 分析徐悲鸿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包括他对人物形象的表现、色彩运用和构图技巧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通过对比其他画家的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徐悲鸿的艺术风格。
5. 欣赏徐悲鸿的代表作品《奔马》,分析作品中表现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和理解这幅作品。
6. 给学生展示一些关于马的图片,引导他们观察马的姿态、动作和表情,激发学生对马的情感和想象力。
7. 让学生进行绘画活动,要求他们根据自己对《奔马》的理解和马的形象特点进行创作。
可以使用铅笔、彩色铅笔、水彩等不同的绘画工具。
总结活动:8.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9. 结合学生的作品和讨论,总结徐悲鸿与奔马的教学内容,强调学生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的重要性。
拓展活动:10. 邀请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或画廊,观赏更多的艺术作品,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11. 组织学生参与艺术比赛或展览,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提升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
此教案适用于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艺术教育课程,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和学科要求进行适当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悲鸿与奔马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徐悲鸿的生平与艺术成就,感受徐悲鸿笔下的奔马的艺术特点与精神内涵。
2、比较分析,了解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与现实中的马不同的特点,并临摹感受。
3、提高美术观察与欣赏能力,加深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重难点
重点:了解徐悲鸿奔马作品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色。
难点:感悟徐悲鸿奔马作品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设计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北京荣宝拍卖2010秋季艺术品《奔马图》,请学生竞猜成交价。
作者是谁?
(2)教师总结板书课题:《徐悲鸿与奔马》
2、了解画家的艺术人生。
3、欣赏分析,共同探究
(1)通过视频播放,欣赏马奔跑的动态,感受马的文化,了解马的造型结构。
(2)欣赏徐悲鸿奔马系列图,感受徐悲鸿结构严谨,用笔纵放淋漓的画面中,把马的形体表现得十分强健而丰腴,纵横驰骋,气势磅礴,观之使人倍感精神振奋。
学生交流,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与自然界中的奔马有什么异同点?(3)欣赏雕塑《铜奔马》,感知无比高超的技艺将马踏飞燕这一惊心动魄的刹那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反衬出奔马的神骏,设想奇绝,堪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千古绝唱。
学生探讨,徐悲鸿笔下奔马的姿态与雕塑《铜奔马》中马的姿态优什么不同?
(4)欣赏郎世宁《八骏图》局部,马的形体结构、皮毛质感、体积空间都画得细腻逼真。
感受中西绘画手法的融合。
学生分析,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与郎世宁笔下的马在表现技法上有什么不同?
(5)概括徐悲鸿奔马作品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点。
(6)感悟徐悲鸿的艺术思想,他曾说:“我画马,其实也牵着思想的马。
只要出笔,便会情动于衷。
”
4、掌握方法,尝试体验
(1)出示徐悲鸿画马步骤图,分步骤讲解怎样用笔用墨。
(2)欣赏同龄人的作品,感知用笔用墨。
(3)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大胆表现,画出自己心中的奔马。
5、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教师设想多种形式展示学生的作品。
(2)让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作品,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来加强对作品的理解。
(3)课后收集奔马作品进行欣赏与临摹,体验用不同的表现方法进行表现。
水墨人物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基本知识及其艺术表现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
2.引导学生在欣赏、分析、感受的基础上,研究与尝试用中国水墨画的形式表现身边的人物,初步掌握水墨人物画基本的表现方法与步骤,表现出人物的生动特点;
3.提高学生的水墨表现能力和对水墨画的热爱。
.重点、难点。
重点:对于水墨人物画特点的了解与表现方法的掌握;
难点:学生对水墨人物画造型的掌握及墨色关系的处理。
一、引入
1、玩水墨:体验墨色变化
(两支毛笔,一支笔全蘸满墨,另一支笔先蘸饱水,笔尖再蘸墨。
)请两位学生上来,根据老师提示来画:画一个点,把笔斜过来在旁边再画一个长点,再快速的连画两笔,
对比两个同学画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一个墨色有浓有淡的变化,一
个是全黑没有变化)
这就是墨色的浓淡化,
同学们,两位同学同样的拿笔方式和画法,怎么会有这种不同效果?讲解蘸墨的方法。
有水有墨,才叫水墨。
原来水墨这个名称是这么来的。
2、小结:水墨画是非常讲究墨色的浓淡变化。
板书:浓淡
二、学习
1、出示《泼墨仙人图》学习墨色变化
(1)介绍历史背景
南宋画家梁楷的着名作品,是现存的最早的泼墨人物画,寥寥数笔,概括飘逸的画法,对明清及现代画家有着重要影响。
(2)学生说感受,说说这幅画与平时的人物画有什么不同?(表现手法和墨色两方面,这幅没有细致刻画,只是概括的画出人物的整体效果。
就像是用墨泼上去一样,这种画法就是泼墨法。
)
板书:泼墨写意浓淡干湿
(3)小结,自己欣赏,(这幅《仙人图》是现存最早的泼墨人物画,寥寥几笔就把仙人的神韵)此图画了一位仙人袒胸露怀,宽衣大肚,憨态可掬。
一双小眼醉意朦胧,嘴角边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
使仙人超凡脱俗又幽默诙谐的形象活灵活现。
画面上几乎没有对人物作严谨工致的细节刻画,通体都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把仙人的自然洒脱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
2、揭题:水墨人物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水墨人物画”。
3、出示《曲木家的小客人》学习技法
(1)刚才欣赏了《泼墨仙人图》,了解了水墨画的墨色,再来欣赏另一幅。
问:欣赏了画想说什么?
(2)这幅与《仙人图》有什么不同?(
(内容不同,方法不同《仙人图》时泼墨的方法,这幅是用勾写结合的方法)
板书:勾写结合
4、出示《流民图》学习内容
(1)看到了什么?(强调画面上的内容)如很痛苦,很悲惨情景。
没错这个内容画的特别有意义。
内容表达深刻
(1)介绍背景:
《流民图》,是蒋兆和作于民族灾难深重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占区北平。
除去残酷的现实,焦灼着一颗热爱祖国的艺术家的心,促使画家用自己的笔写下无声的反抗。
同时《流民图》在艺术上,更是对当时衰弱到极点的中国人物画起了振耳发聩、承前启后的作用。
(2)与前面两幅又有什么不同?(表现技法不同,好像很写实)
板书:勾线设色,
画的内容:情节故事
(方法不同,先勾线后设色,是勾线设色法。
)
5、小结:
水墨画的表现形式:浓淡干湿的墨色变化与泼墨写意、勾写结合、勾线设色的技法结合起来名作就诞生了。
泼墨写意
勾写结合
勾线设色
三、欣赏作品(大师作品)
指导说:他是用哪种方法?
表现了什么内容?还有有背景的
说说感受?
四、示范(注意边示范边讲)
这里先检查学生用笔、用墨方法,用笔:中锋侧峰逆锋卧锋,用墨: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
及毛笔蘸墨的方法。
1、在纸张上先定位置(在这张纸上画画在哪个位置,画多大先在心里想好),
2、画人先画脸,可以用淡点的墨色,而脸又最先画眼睛,如果他有戴眼镜,就先画眼镜,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定要细心,
接着画眉毛,能反映人的情绪,
嘴巴也能反映人的情绪,
然后是脸的轮廓,要注意用笔的握法来控制轮廓线的墨色变化,最好做到一笔画完,除非你有特殊要求。
接着是头发和耳朵,先画哪个,可以根据画面的需要来定,现在先画头发,看头发墨色要浓点的,这时候更要注意用笔方法,头发可以用
卧锋,刷刷几笔就把它画出来。
最后画上耳朵。
头就画好了。
3、接下来就简单了,只要用很简单的大笔来画出身体,(刚好昨天比赛的薛彬老师给我们上了戏剧人物,怎么画人得身体动态,就是用大块色来画人的动态,没有画表情。
)
4、身体可以概括,但是手也是重点,要画好,关键是把手的关节画好,手就会好的。
5、上色彩,根据自己想表达的效果来选颜色,我选的是朱膘当人的皮肤的颜色,因为我想表达的是高兴开心的人。
(如果是想表达愤怒的就用三绿的颜色,用颜色时可以先在旁边的纸上试试。
)
6、调整,就是画上背景,背景画的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最后别忘了落款,就是写上是谁在什么时候画的,再要加上自己的印章。
注意讲墨色的变化、表现方法。
五、欣赏学生作品
六、创作
七、展示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