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易错点易混点归纳练习-郡县制与分封制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例析

中国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例析

中国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例析对于高中历史中的易混易错知识点和容易做错的试题,如果不能给予及时纠正和解决,任其长期存在,就会影响我们成绩的提升。

因此,考生应该建立错题集,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强化薄弱环节、弥补知识缺陷、规避试题陷阱。

下面我们针对中国历史中的一些易混易错知识点,结合例题进行辨析汇总,以帮助考生少走弯路,有效提高成绩。

一、古代中国历史部分1.知识点:“封建”的概念具有双重性。

易混点:把实行分封制的西周和欧洲的中世纪及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阶段混为一谈。

易混点辨析:分封制在古代中国典籍中常被称为“封邦建国”,简称“封建”;而今天人们说的“封建”的主要含义是封建社会,是一种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

近代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史学家们开始运用唯物史观研读中国历史,一般把从战国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的这一时期称为中国的封建社会。

例1 历史转型是一个非常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20世纪90年代,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关于中国政治社会制度转型的理论——“历史三峡论”,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

在其中的“封建”阶段,我国政治社会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B.皇权和神权相结合C.“家国同构”D.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互动【解析】材料中的“封建”阶段并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实行分封制的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紧密,“家国同构”,C项正确;A项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始于秦朝,排除;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始于汉武帝时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的“焚书坑儒”和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D项错误。

【答案】C2.知识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易混点:将分封制与郡县制两个概念混淆。

易混点辨析: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的比较。

高考历史重难点纠错笔记汇总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重难点纠错笔记汇总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易错点1 对分封制与宗法制理解不到位商周之际,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还须防止被征服者的反抗,因而周在推翻殷商之后,不可能建立领土国家,以直接统治所有被征服地区。

这说明西周A.实行分封制旨在防范叛乱B.采取地方分权是形势使然C.确立宗法制度有其社会基础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错解】A或C【错因分析】本题错选的原因是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理解片面。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

为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力和对周王应尽的义务。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它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

其将权力继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解决贵族间的矛盾,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内乱。

A项对分封制实行的主要目的认识片面,C项混淆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概念,因而出现粗选。

【正解】B【解题思路】材料表明周在推翻商朝以后,由于交通不便等因素,只能实施分封制间接控制被征服地区。

故选B。

A项说法片面,排除;材料说的是分封制,不是宗法制,排除C;分封制体现的是地方分权原则,排除D。

一、西周的分封制是周天子“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的奴隶社会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1.特点:分封对象的多样性,主要有同姓王室,异姓功臣,先代帝王后裔,以同姓子弟为主体;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土地和人民是分封的主要内容;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2.影响:要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其积极方面是通过分封制,强化了中央控制地方的能力,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消极方面则是,由于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随着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破坏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说明了此时的分封制已经不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

高考历史——易混易误史实、概念辩析(附典型例题)

高考历史——易混易误史实、概念辩析(附典型例题)

高考历史——易混易误史实、概念辩析(附典型例题)这其中有大部分内容都属于主干知识,且往往是高考命题的题眼,把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掌握好,可以大大降低答题的错误率。

必修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的区别与联系(1)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建立后开始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体现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2)分封制是周朝将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被封诸侯具有一定权利,同时又对周天子具有一定的义务。

被分封的并不是完全具有王族血缘关系的诸侯。

(3)宗法制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权力和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4)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基础和核心,最高统治权即王权的确立及承传运作和地方各级统治权的确立及承传运作,均依据于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基础之上的王位世袭制和分封制,构建起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统治网络。

【典型例题1】《史记周本纪》:“(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与史实不.相符的是A.周武王分封诸侯以巩固统治 B.先代贵族和功臣均可受到分封C.姬姓贵族在分封对象中居少数 D.周武王认为姜尚是灭商的最大功臣【典型例题2】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显然,选项中的A、B、D都不属于这种情况,符合嫡长子继承制原则是C。

分封制中诸侯的义务与权利:五个义务—①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③随从作战、④交纳贡赋和⑤朝觐述职五个权利—①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历史常考判断题,易错易混汇总5

历史常考判断题,易错易混汇总5

历史常考判断题,易错易混汇总50例不管是什么样的考试,都会有容易混淆的知识点,高中历史也不例外,今天历史君就带你看看中国的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这三个阶段中的易混淆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史1.西周分封制的对象主要是姬姓王族,故被分封的诸侯都与周王有血缘关系。

(×)提示:西周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而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与周王并无血缘关系。

2.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固定的。

(×)提示: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的。

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是士的大宗,士对卿大士而言是小宗。

3.秦推行郡县制,故郡县制最早出现在秦朝。

(×)提示:秦推行郡县制,但郡县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4.君主专制就是中央集权。

(×)提示: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决策方式。

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5.“封建专制”等于“封建制度”。

(×)提示:“封建专制”专指封建社会的个人独裁统治;“封建制度”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封建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教育制度等。

6.元朝中央设置中书省,其职能与唐朝三省制的中书省职权相同。

(×)提示: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

7.明清内阁制是前代宰相制的延续,是法定的一级中央机构。

(×)提示:明代以前丞相制下,丞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是“百官之首”;明代内阁制并非法定机构,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尽管有的阁臣一度大权在握,但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对皇权也难以起到实质性的制约作用。

高中历史易错点归纳

高中历史易错点归纳

高中历史易错点归纳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第四部分易错点提醒必修一第一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的对象分封制的对象和周王并非都有血缘关系。

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

3.郡县制的形成郡县制形成于春秋后期,并非形成于秦朝,秦始皇不是郡县制的创立者,其主要功绩是将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4.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秦朝的政治制度与先秦时期相比,实质上的不同是以封建专制的官僚制度代替了奴隶制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但皇帝制度仍是世袭的。

第二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与明清君主专制加强1.唐朝三省六部制与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三省六部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相似,都体现了分权,但是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加强皇权专制,而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是现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原则,目的是防止专制,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2.唐代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的不同在古代,中书省的职权并不完全相同。

唐朝的中书省是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元代的中书省则为最高行政机构。

3.明朝内阁官员的“权力”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的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4.军机处的职责和影响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但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并无决策权。

第三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1.自然环境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是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重要因素而非唯一因素,希腊民主制的产生,是由经济、社会、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促成的。

2010年高考历史:易混易错点解析(二)

2010年高考历史:易混易错点解析(二)

2010高考---易混易错点解析(二)1、宗法制与分封制宗法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用来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制度。

分封制是分封诸侯的制度,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本质上是氏族社会权力和财产的继承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核心。

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可以说,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宗法制则以特定的宗族传统观念使这个等级秩序得到巩固。

它们为维护统治,巩固统治者的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2、“封建专制”与“封建制度”“封建专制”不是“封建制度”,它专指封建社会的个人独裁统治,不等同于“封建君主专制”。

无论是封建社会的皇帝、国王、大臣,还是西欧封建社会后期某些城市共和国的独裁者,都属于“封建专制”统治的实行者。

“封建制度”也不是“封建土地制度”,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封建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教育制度等。

封建制度在我国确立于战国时期。

3、“专制制度”与“君主专制”“专制制度”不等同于“君主专制”。

“专制制度”指的是一切个人独裁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实行的都是专制制度;“君主专制”专指有君主称号的人(皇帝、国王等)的专制主义统治,我国的商周、秦及以后的封建王朝的统治都属于“君主专制”统治。

4、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5、封建主义与地主阶级、人民大众与农民阶级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其中在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这对矛盾中,“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阶级内涵有了新的变化。

“人民大众”不单指农民阶级,还包括近代新生的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封建主义”不只包括地主阶级,还包括各种封建半封建的反动势力及后来的官僚资产阶级,他们都是民主革命的对象。

6、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出现两种结局的原因分析(以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为例)7、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背景不同:当今的对外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而旧中国的开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下被动进行的。

历史必修(三本)易错、易混知识点

历史必修(三本)易错、易混知识点
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4、 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5、“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
历史必修(三本)易错、易混知识点
1、 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 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并有所损益变化。
1、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 传承制度 世袭
官吏权力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2020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2郡县制与分封制(解析版)

2020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2郡县制与分封制(解析版)

易错易混点2、郡县制与分封制错因归纳:对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基础、官员产生方式、影响等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真题突破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在分封制中,周王通过“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起一批新兴国家,如题干材料中的卫、鲁、燕等国,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心理认同,并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故A项正确;依据所学,西周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的不是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根据分封制的规定,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因而王室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控制而非直接统治,故C 项错误;贵族世袭特权确立于夏商时期,分封制只是延续了过去的贵族世袭做法并有所发展,故D项错误。

2.(2015·江苏单科·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故C、D项错误。

3.(2013·浙江文综·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D【解析】图表括号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错易混点
2、郡县制与分封制
错因归纳:对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基础、官员产生方式、影响等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
分封制郡县制
不同点基础不同血缘关系
传承制度任免制
历史
作用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 ,但容易发展
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
统一
相同点(性质)都是古代重要的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作用)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真题突破
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2015·江苏单科·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3.(2013·浙江文综·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
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5.(2013·北京文综·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 B.秦C.汉 D.唐
6.(2010·安徽文综·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7.(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7.(2016·上海单科·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模拟突破
1.(2019·海门调研)在西周分封的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启以商政,疆以周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行”的方针,广求商代哲王的保民方法。

材料表明分封制( )
A.有利于稳定政局,镇抚各族B.阻碍了西周势力的拓展
C.导致了诸侯独立,王权衰弱D.不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认同
2.(2019·海安中学月考)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西周的疆域极为广阔B.天子对地方控制严密
C.西周的分封等级分明D.西周的诸侯势力强大
3.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这说明分封制( )
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4.(2019·安徽宣城模拟)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

这种“分封”的变化( )
A.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
B.确立了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
C.实现了中央对土地的直接控制
D.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
5.(2018·湖北荆州高三模拟)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

这一调整说明( )
A.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开拓
B.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
C.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
D.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
6.(2018·苏锡常镇四市一模)唐代杜佑《通典》云:“天生丞民(百姓),树君司牧(统治),人既庶焉,牧之理得;人既寡焉,牧之理失……建国利一宗,列郡利万姓,损益之理,较然
可知。

”可见他主张( )
A.贵族政治B.分封制
C.郡国并行D.郡县制
7.(2018·南京调研)《史记·秦始皇本纪》:“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

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

”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 )
A.由秦王嬴政创立 B.春秋战国已出现
C.全面取代分封制 D.加强了君主专制
8.(2018·南通一模)《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

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

”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9.(2017·重庆诊断)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 )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10.史学家钱穆认为:“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

”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 ) A.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B.刺史制的建立
C.郡县制的推行
D.科举制的确立
11.(2018·福建龙岩月考)《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

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12.《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13.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

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14.(2017·广东广州一模)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给贵族作为封地,而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理。

该现象说明当时( )
A.血缘宗族性组织体系逐渐解体
B.土地制度变革
C.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缓和
D.郡县制度确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