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的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分析
高考题易错系列历史考点易混淆的知识点解析与解题技巧

高考题易错系列历史考点易混淆的知识点解析与解题技巧历史学科在高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对于考生来说,掌握好易混淆的知识点,解析题目的技巧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高考历史考点中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解析,并提供解题技巧,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和应对高考历史试题。
一、易混淆的知识点解析1. 重大历史事件的起因和结果在历史学科中,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常常会以考题的形式出现,而其中的起因和结果往往是考生容易混淆的地方。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对相关事件的背景、原因和结果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其起因是英国侵略中国、烧毁圆明园等事件,结果是签订了《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考生在解析相关题目时,应准确把握事件的始末,并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找到事件的关键因素和影响。
2. 历史人物的区分和评价另一个易混淆的知识点在于历史人物的区分和评价。
历史学科中涉及的人物众多,有时他们的名字、行为和观点会相似,容易混淆。
以毛泽东和周恩来为例,这两位伟大的中国革命家和政治家,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考生在解析相关题目时,要准确辨认两位人物的贡献和思想,避免混淆。
3. 不同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时空关系时空关系是历史学科中常见的知识点,也是考生容易混淆的内容之一。
在解析题目时,考生需要明确不同历史事件或人物之间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关系。
例如,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两者的时间相隔并不久,考生在解析相关题目时,应明确两者的先后关系和相关影响。
二、解题技巧1. 精读历史教材,掌握重点知识点历史学科的内容庞杂,考生需要通过精读历史教材,掌握重点知识点。
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各类人物的事迹和历史的发展脉络,对解析题目有很大帮助。
2. 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梳理知识点考生可以将历史学科中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梳理出重要的概念和关键因素。
通过对知识点的梳理,可以帮助考生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例析

中国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例析对于高中历史中的易混易错知识点和容易做错的试题,如果不能给予及时纠正和解决,任其长期存在,就会影响我们成绩的提升。
因此,考生应该建立错题集,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强化薄弱环节、弥补知识缺陷、规避试题陷阱。
下面我们针对中国历史中的一些易混易错知识点,结合例题进行辨析汇总,以帮助考生少走弯路,有效提高成绩。
一、古代中国历史部分1.知识点:“封建”的概念具有双重性。
易混点:把实行分封制的西周和欧洲的中世纪及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阶段混为一谈。
易混点辨析:分封制在古代中国典籍中常被称为“封邦建国”,简称“封建”;而今天人们说的“封建”的主要含义是封建社会,是一种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
近代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史学家们开始运用唯物史观研读中国历史,一般把从战国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的这一时期称为中国的封建社会。
例1 历史转型是一个非常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20世纪90年代,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关于中国政治社会制度转型的理论——“历史三峡论”,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
在其中的“封建”阶段,我国政治社会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B.皇权和神权相结合C.“家国同构”D.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互动【解析】材料中的“封建”阶段并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实行分封制的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紧密,“家国同构”,C项正确;A项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始于秦朝,排除;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始于汉武帝时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的“焚书坑儒”和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D项错误。
【答案】C2.知识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易混点:将分封制与郡县制两个概念混淆。
易混点辨析: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的比较。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知识点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知识点历史是高考文科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对于很多考生来说,历史并不是他们的强项。
而在历史中,也存在一些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着重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强化。
一、战国时期的易混淆术语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最长、最为混乱的阶段。
在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中,有一些术语容易让考生们混淆。
比如,孟子和墨子就是两位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和主张虽然有些相似,但是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此外,儒家和道家也是易混淆的概念。
虽然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国古代的两大思想流派,但是两者的主张和观点也是有所不同的。
二、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对于考生来说也是一个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明朝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而清朝时期则是一个封建专制制度。
虽然两个朝代都是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两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比如清朝时期加强了对汉地的统治,实行了一系列的排汉政策。
三、中国近代史中的“百日维新”和“戊戌变法”中国近代史是高考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而在近代史中,“百日维新”和“戊戌变法”是两个经常容易让考生们混淆的事件。
虽然两者都是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改革运动,但是背后的动因和目标却是不一样的。
百日维新是康有为等改革派人物借助光绪皇帝的嗣位之机展开的改革运动,目的是借西方文明之力,对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进行全面的变革。
而戊戌变法则是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崩后以义和团之乱为由,推翻光绪皇帝的改革派朝臣,以维护满清统治的一次改革运动。
四、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和“大跃进”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基本战略。
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核心是以农村为根据地,以农村力量来对抗国民党政权。
而“大跃进”是毛泽东推行的一项经济运动,旨在推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我们涉及到了许多人物、事件以及学说等等。
由于历史的复杂性,许多知识点易错易混淆,不少同学在考试时也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
本文将会介绍几个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并且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准确的解析。
一、黄帝、仓颉和伏羲的区别在诸多的神话传说中,黄帝、仓颉和伏羲是三个名字相当相近的神话人物。
黄帝是华夏民族的始祖,在民间流传了许多黄帝的故事,如《黄帝内经》等。
而仓颉则是世界书法史上的一位开创性人物,他制作了木简书,发明了汉字,并且象形化的书写汉字,被称为“书圣”。
伏羲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神话人物,在《山海经》和《史记》等许多文学作品中也有被提及。
黄帝、仓颉和伏羲这三个人物实际上代表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及职责范围。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时间在公元前2697年-公元前2597年之间,他是中华文明的开拓者、创始者,发明了许多物品,如天干地支和八卦等。
仓颉则是汉字的创造者,他和黄帝时代相差约1100年,这个时候汉字已经成形了,而他贡献的就是让汉字从象形走向语音化的书写方式。
最后是伏羲,他的时间大致在仓颉之前,据《山海经》等文献记载他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先祖,在太极图和八卦图的基础中探究万物的生成规律。
二、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顺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顺序是不少同学常常忽略的一个知识点。
一般认为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上,英国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都是在英国之后。
但是,真实的情况远比这要复杂得多。
资本主义最早的发源地是欧洲,在黑死病蔓延后意大利商业活动的高涨开始了。
在意大利崛起之后,荷兰、英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
英国虽然是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阶段,同时也是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工业化的国家。
然而,德国和法国等国家也在工业革命后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强国。
高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

高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有一些知识点往往容易让学生混淆或记错。
这些知识点虽然看似相似,但实际上却有着明显的区别。
以下是一些高中历史中常见的易错易混知识点:1. 夏商周三代的区别:夏、商、周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明发展阶段。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建立者是禹,被认为是中国的传说时代;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代的代表性城市是殷墟,商朝的末代君主是商纣王;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周朝的建立者是周文王,周朝的代表性城市是镐京。
2. 中西文明的区别:中西文明是世界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文明,中文明是指中国的传统文明,以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为代表,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西文明是指欧洲的传统文明,以希腊罗马文化为基础,强调的是个人主义和理性思维。
中西文明的不同根源和发展轨迹决定了它们在历史上的发展方向和特点。
3. 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改革: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统一的皇帝,他的主要改革是实行郡县制和统一度量衡、文字。
而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的皇帝,他的主要改革是推行中央集权和实行科举制度。
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改革虽然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但在实施的具体措施和效果上有所不同。
4. 秦朝和汉朝的统治者:秦朝的第一位皇帝是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皇帝,统一六国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汉朝的第一位皇帝是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建立了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封建王朝。
秦朝和汉朝的统治者虽然都是皇帝,但在历史地位和统治方式上有很大的区别。
以上是一些高中历史中常见的易错易混知识点,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加以区分,避免混淆记错,做到深刻理解和准确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历史易混淆知识点解析

历史易混淆知识点解析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知识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易错点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
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
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4、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5、“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6、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7、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易错点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专有名词,注意不应出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字眼。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易错点1、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
高中历史的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分析

高中历史的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分析高中历史的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易错点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点,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3.注意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
4.兵家学派的孙膑著有兵书《孙膑兵法》,但孙膑并不主张穷兵黩武。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个时期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6.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当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
7.对秦朝书同文来说,政治上的统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结果。
8.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
9.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不但仅长篇小说,也有唐代的传奇小说、宋代的话本小说,还有短篇小说。
10.明清时期我国科技继续发展,而西方文艺复兴后科技也在迅速发展,但二者并不等同,我国明清时期的科技属于传统科技,而西方的是近代科技。
1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不能说明其作用不大,只能说明任何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只有在它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发挥着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
易混点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比较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
2、心学与理学有明显的不同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点,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点,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
从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1.西周分封制下分封的对象: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君主专制不等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
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中央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正确认识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六部制标志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误以为其仅仅加强了皇权。
唐太宗后,三省六部之间的分工协作和相互牵制,提高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和行政效率,这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完善的表现。
明清皇权空前加强,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重要标志,误以为它是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表现。
4.明朝内阁不是中央机构:内阁非法定机构,无决策权,内阁首辅不是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9.古代的监察制度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作用。
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5.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6.古代城市的演变:从空间分布看,古代商业城市的变迁与经济重心南移趋势相适应;从功能看,古代商业城市的变迁经历了政治中心→生产中心(手工业中心)→经济中心(商业中心)的演变。
7.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是阻碍萌芽发展的具体原因。
8.顾炎武的民主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反映了顾炎武的政治思想,他在《日知录》中把亡国和亡天下区分开来,认为亡国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是文化道德沦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的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分析
高中历史的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
易错点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点,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3.注意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
4.兵家学派的孙膑著有兵书《孙膑兵法》,但孙膑并不主张穷兵黩武。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个时期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6.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当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
7.对秦朝书同文来说,政治上的统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结果。
8.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
9.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不但仅长篇小说,也有唐代的传奇小说、宋代的话本小说,还有短篇小说。
10.明清时期我国科技继续发展,而西方文艺复兴后科技也在迅
速发展,但二者并不等同,我国明清时期的科技属于传统科技,而西
方的是近代科技。
1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不
能说明其作用不大,只能说明任何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只有在它适合
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发挥着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
易混点
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比较
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
2、心学与理学有明显的不同
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点,建立起一套以
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点,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
从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
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3、古代中国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
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
《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宏
气势的时代。
(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
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4)、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的最终形成,促成了唐诗的繁荣;唐朝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戏剧、
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使得反封建的小
说、戏剧走向繁盛。
高中历史学习的注意要点
一、明确考查内容,把握复习重点。
第一,历史高考强调对要点知识、要素知识、阶段特征和时代性
的考查。
所以考前最后冲刺的要点是结合2014年考纲,重点梳理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深化拓展重点知识,尤其要挖掘历史地图、表格和
图片中的信息。
第二,要建立知识的宏观体系,梳理知识的发展线索,把握历史
规律。
如从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政治制度沿革、思想文化
变迁、科学技术创新、世界形势变幻等方面建立知识体系并提炼历史
规律。
第三,要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尤其是中外几个重要的历史发展
阶段。
第四,要注意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将
历史、热点、中外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尤其要适当注重本年度热点和
重大社会热点。
二、有效适度训练,提升解题水平。
要重视解题水平的训练,以此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和规范答题技巧。
要认真做高考真题,分析高考题考查的知识、方法、水平的要求等;要实行训练,可利用几次重要的模拟考试提升解题水平和解题技巧。
三、注重最新理念,提升认知水平。
要利用新史观理解和阐释历史、评价理解历史和构建历史知识结构,要用新史观重点注重转型时期重大历史事件、重点人物等内容;注重史学方法,如史料的分类、比较史学、计量史学等都是高考考查方
向。
这些研究方法不但在经济史领域,在政治史、文化史、社会史等
领域都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要利用史学理论,建立知识的联系、提炼历史规律和明确理解历史的方法。
中国历史的古代史的记忆口诀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暴收。
汉末三分归入晋,朝称南北阻江流。
隋开天下遭唐灭,五代十国战乱稠。
宋统中州元虏代,明清过后帝王休。
三皇五帝
伏羲渔畜八卦传,燧人取火去腥膻。
神农辨药播五谷,黄帝分州制井田。
颛顼平定九黎乱,帝喾仁威天下安。
尧置鼓木喜闻过,舜称至孝复称贤。
夏朝
大禹水平九鼎成,万民归启赖贤明。
太康承父家天下,寒浞行奸覆夏庭。
颠沛少康兴祖祚,昏庸孔甲匿龙精。
桀从妹喜荒淫事,四百四十殿宇倾。
商朝
汤除桀暴定八方,亳邑为都始立商。
太甲去昏赖伊尹,盘庚改殷效成汤。
武丁梦说得良弼,帝纣伐苏为女郎。
暴虐奢糜纵妲己,亲离众叛自燔亡。
西周
姬发灭纣都镐京,封赐诸侯四海平。
刑废成康周公力,穆王八骏天下行。
厉防民口终奔彘,真惠共和周复兴。
褒姒幽王烽火戏,犬戎马踏骊山倾。
春秋战国
平王迁洛启东周,王命不行霸主遒。
齐桓晋文兼秦穆,宋襄楚庄演春秋。
燕韩赵魏秦齐楚,赫赫七强战不休。
秦本附庸渐强大,灭周并六统金瓯。
秦朝
六国皆灭统华疆,嬴政自骄号始皇。
独揽大权分郡守,统一文字兼度量。
筑城凿墓劳民力,焚书坑儒断史纲。
陈胜揭竿初举义,汉刘楚项破咸阳。
汉朝
除秦灭楚汉刘邦,帝后无由戮楚梁。
吕雉临朝累诸吕,文景治世灭七王。
武皇拓土民遭敛,王莽更新命被戕。
光武中兴迁洛邑,传及献帝东汉亡。
三国两晋
东吴西蜀属孙刘,北魏曹丕把汉谋。
司马迁曹成一统,八王乱政五胡蹂。
两都率陷建康继,江左偏安丧北州。
淝水破秦得暂保,宋刘逼禅东晋休。
南北朝、隋朝
朝分南北划长江,宋齐梁陈据建康。
北魏东西分两魏,北齐废主东魏亡。
周承西魏收齐土,隋篡北周并陈疆。
筑苑凿河天下乱,三十九载覆朝堂。
唐朝
高祖昏庸屡信谗,变生玄武手足残。
太宗纳谏贞观治,武后改周李氏残。
神勇玄宗清女祸,繁荣盛世号开元。
乱由安史都迭陷,惧祸昭宣让逆藩。
五代十国
五代梁唐晋汉周,北方更替五十秋。
十国割据南天下,南唐篡吴闽楚收。
前蜀早亡接后蜀,依辽北汉晋阳愁。
南平南汉兼吴越,后蜀南唐作宋囚。
宋朝
陈桥兵变代柴周,偃武修文是弱由。
辽夏与金邻作寇,靖康之变帝成囚。
康王即位开南宋,秦桧杀飞令铁羞。
联蒙灭金实谬策,四十五载丧残瓯。
元朝
蒙古称皇铁木真,成吉思汗震西垠。
太宗纵马驰欧地,世祖更元掳宋君。
僧比王侯乱刑政,儒同娼丐辱斯文。
烽烟四起群雄反,大漠难藏顺帝身。
明朝
太祖金陵创大明,功臣屠戮少余丁。
燕王靖难夺侄位,睿帝巡边陷虏营。
严魏蠹国戚灭寇,崇祯悬树李侵京。
吴贼卖祖山河变,江北江南属大清。
清朝
太祖兴清顺入关,扬州嘉定骨成山。
康乾盛世雍承启,嘉道弱朝咸续延。
鸦战外加权丧尽,天国内耗力消残。
垂帘慈禧维旧政,炮震武昌宣统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