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测试含答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单元 太阳 测试卷(含答案)

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单元 太阳 测试卷(含答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太阳测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1. 太阳是什么东西?A. 星球B. 草木C. 石头2. 太阳有自己的光吗?A. 是B. 否3. 为什么在夏天,外面像“火炉”一样?A. 因为太阳变小了B. 因为太阳变大了C. 因为太阳离我们近了4. 地球公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A. 12个月B. 24小时C. 365天5. 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的吗?A. 是B. 否二、填空题1. 太阳最重要的作用是提供_________。

2. 人们应当避免在太阳底下长时间________。

3. 地球公转的时间是_________。

三、简答题1. 什么是日落?为什么会有日落?日落是太阳落下的现象。

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当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时,太阳先是在地平线上升起,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在地平线降下。

人们看到的太阳先是变成橙黄色,然后变成红色或紫色,最后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这个过程就叫做日落。

2. 什么是“昼夜”的原因?由于地球不断自转,一天24小时地球自转一周。

当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时,太阳只照射地球的一半,而这一半会不断变化,所以地球表面所遭受的太阳光照也不停变化,哈哈哈,所以就出现了“昼夜”的现象。

3. 地球围着太阳公转的过程中都有哪些季节?地球公转一周共分4个季节,分别是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从北半球来看,春季是指从3月21日到6月20日,夏季是6月21日到9月20日,秋季是9月21日到12月20日,冬季是12月21日到3月20日。

参考答案一、1.A 2.A 3.C 4.C 5.B二、1.能量 2.暴晒 3.365天。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测试卷及答案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测试卷及答案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测试卷及答案一、填空题(共18分)1.(本题3分)二胡、古筝等乐器是靠_________的振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

在松紧程度和长短相同时,我们拨动粗的,发出的声音_________。

烧好的开水倒入热水瓶的时候,我们听到的声音会越来越_________。

2.(本题2分)在我们学过的成语中,有些是描述声音的。

如“人声鼎沸”,这种环境下的声音属于_________,“轻言细语”,说明说话人声音的_____(选填“音高”或“音量”)很小。

3.(本题3分)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声音的________。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________,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________。

4.(本题2分)人的耳朵由外耳、( )和( )三部分组成。

5.(本题1分)由于月球上没有______,也就是没有传播声音的物质,所以即使两个距离很近的人也没有办法通话,必须使用无线电设备。

6.(本题2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人说话时发出的声音,是由_________振动产生的;蜜蜂发出的“嗡嗡”声,是由_________振动产生的。

7.(本题2分)小强在远处朝着小明喊“喂”,“喂”是由喉咙里的( )振动发出的。

小明如果将手放在耳后,并朝着声音发出的方向,他听到的声音会( )(选填“增大”或“减小”)。

8.(本题3分)甲、乙两同学在交谈,甲同学依靠_________的振动发出声音,他发出的声音以波形式通过_________传播给乙同学,乙同学依靠________接受甲同学发出的声音并产生振动,通过体内一系列的传递后产生听觉。

二、选择题(共20分)9.(本题2分)下列做法,哪一项能让物体产生声音?()A.通电B.弯曲C.振动10.(本题2分)拨动钢尺实验中,同一把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它振动发出的声音高低也不同,根本原因是()。

A.振动的幅度不同B.振动的快慢不同C.拨动的力度不同11.(本题2分)我们能够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是因为()。

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试卷【含答案】

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试卷【含答案】

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试卷【含答案】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种物质在空气中不可燃?A. 氢气B. 木炭C. 二氧化碳D. 石蜡2. 下列哪种植物通过种子繁殖后代?A. 苔藓B. 蕨类C. 草本植物D. 珊瑚3. 下列哪种动物属于哺乳动物?A. 鲨鱼B. 蜥蜴C. 蝙蝠D. 青蛙4. 下列哪种物质在水中溶解度最大?A. 食盐B. 糖C. 氯化银D. 碘5. 下列哪种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A. 日食B. 月食C. 潮汐D. 昼夜交替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

()2.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

()3. 食物中的所有营养物质都是有机物。

()4. 水在4℃时密度最大。

()5.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植物通过______进行光合作用。

2. 地球上的水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和______。

3.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______。

4. 矿物质是人体所需的六大类营养素之一,其中______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

5.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气体、液体和______中传播。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

2. 简述食物中的蛋白质对人体的作用。

3. 简述植物根的主要功能。

4. 简述水沸腾的条件。

5. 简述安全用电的基本原则。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小明在实验中用10克食盐完全溶解在50克水中,求食盐在水中的质量分数。

2. 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2分米、3分米和4分米,求它的体积。

3. 小华家的电热水器功率是1500瓦,如果连续工作2小时,消耗的电能是多少千瓦时?4. 一个物体从10米高的地方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求它落地时的速度。

5. 某地区一年中平均降雨量为500毫米,如果该地区的总面积为100平方公里,求一年的总降雨量。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测试卷及答案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测试卷及答案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测试卷及答案一.填空题(共8小题)1.彩虹是太阳光的结果。

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分散成颜色的光。

2.雨过天晴,天空中很多小水珠把太阳光成多种颜色的光,形成了,这和三棱镜的实验相似。

3.镜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仪容镜、潜望镜都是利用了光在物体表面会折返的现象。

4.汽车后视镜利用了光的原理。

潜水艇上的也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5.人们除了利用来改变和控制光的传播方向外,还发明了、等来控制光的路线。

6.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着传播。

7.发光的物体叫。

镜子反射光的本领比白纸。

8.通常我们把那些的物体称为光源。

【能力培养】二.选择题(共8小题)9.下列物体中,能被称为光源的是()A.点燃的蜡烛B.月球C.玻璃幕墙10.下面的图形与光在同一介质中的传播方式相同的是()A.B.C.11.在排一列纵队时,如果队尾的学生只能看到前一位学生的后脑勺,就表示队伍站直了,这是因为()A.光沿直线传播B.光的传播速度很快C.光向四面八方传播12.“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描写的是光的()现象。

A.直射B.反射C.折射13.照明灯上装灯罩的原因是()A.减少反光B.增强反光C.增加亮度14.夏天的雨后,天空中经常会出现美丽的彩虹,这是由于()形成的。

A.空气中的小水滴将太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B.太阳光穿透厚厚的云层时发出的光C.云层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发出的光15.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是因为棱镜对光起到了()的作用。

A.反射B.折射C.直线传播16.用手电筒做色光混合实验时,用到哪三种颜色的玻璃纸?()A.红、黄、蓝B.红、绿、蓝C.A和B均可三.判断题(共10小题)17.只有夜间发光的物体才是光源。

()18.焰火是自然光源。

()19.光线能沿着弯曲的水流传播。

()20.无论在水中还是在空气中,光都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 下列哪一种是能量来源的“原虫”?A. 知了B. 青蛙C. 苍蝇D. 蚊子*答案:C*2. 表示盐和胡萝卜是食物的是哪组符号?A. 闭口、闭腿B. 开口、闭腿C. 闭口、开腿D. 开口、开腿*答案:A*3. 大力士进行胡萝卜接力,首先吃完一根胡萝卜后,将它放到一个什么形状的地方?A. 椭圆形B. 三角形C. 正方形D. 圆形*答案:D*4. 请在下面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拼音:动物核 __ 俩学生核 __*答案:紧、经*5. “新东方”商标中的“东”字含有多少划?A. 2B. 3C. 4D. 5*答案:C*6. 动物是根据什么特征分成不同的类别?A. 生活性B. 颜色C. 大小D. 声音*答案:A*7. 下面哪一个说法是正确的?A. 大象是羊类B. 狗是鸟类C. 蛇是爬行类D. 羊是鱼类*答案:C*8. 装有饮料的瓶子属于什么垃圾分类?A. 可降解垃圾B. 有害垃圾C. 可回收垃圾D. 其他垃圾*答案:C*9. 树叶的形状有很多种,下面哪一种形状的树叶是正确的?A. 球形B. 长方形C. 三角形D. 扇形*答案:D*10. 人喝醋时会感到口酸,这是因为醋属于什么酸?A. 香醋酸B. 果醋酸C. 乙酸D. 冰醋酸*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 食物的特点有味道好、颜色多、口感佳。

味道好、颜色多、口感佳。

2. 比弹簧还轻、能飞得最远的是纸牌。

纸牌。

3. 盐、糖是食物,钢笔、胡萝卜是非食物。

非食物。

4. 大力士胡萝卜接力,首先吃完一根胡萝卜后,将它放到一个圆形的地方。

圆形的地方。

5. 生活中常见的年纪是根据出生的几年来计算的。

出生的几年来计算的。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举例说明一种食物的特点和一个食物作用的例子。

特点:味道好、颜色多、口感佳例子:草莓作用:提供维生素C,提供能量例子:苹果2. 用简短的话解释“分类是认识事物的方法”。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第一部分知识检测站一、填空题。

(每空1分,共10分)1.像点亮的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

2.皮影戏利用了光沿传播的原理。

科学家利用光的原理,解决了测量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问题。

3.在水槽中放人点燃的线香,让线香的烟气充满水槽。

用激光笔照射可以看到。

4.光由空气射人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光的现象。

5.快速旋转红、绿、蓝三色的彩色轮,能看到彩色轮的颜色变成了。

6.从鱼缸的(填“正面”“侧面”或“一条棱处”)观察,里面的一条鱼看上去是两条,这是因为。

7.制作潜望镜时,我们使用的两面镜子都是。

二、判断题。

(每题1分,共10分)1.直接用放大镜或望远镜去看太阳,可以观察得更清楚。

()2.我们能看到试卷上的字,是因为眼睛发出的光射到了试卷上。

()3.手电筒发出的光能部分穿过一张纸,但不能穿过一本比较厚的书。

()4.当铅笔放入水中时,看起来“折了”,这是光的反射现象。

()5.三棱镜可以将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

()6.光照射到镜面会改变传播的方向,所以反射光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7.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8.光既能被分解,也能被混合;既能被反射,也能被吸收。

()9.发生日食时,月球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

()10.人们利用光的反射原理解决了生活中的很多难题,所以光的反射对人们来说都是有益的。

()三、选择题。

(每题2分,共30分)1.下列物体中,都属于光源的是()。

A.萤火虫、彩虹B.镜子、打火机、夜光玩具C.点燃的火柴、太阳2.漆黑的晚上,在你面前放一个苹果,然后关上门,并把灯都关上,制造一个完全黑暗的环境,那么你()这个苹果。

A.不能看到B.适应后能看到C.能看到3.夜晚,小刚朝前走并经过一个路灯,他影子长度的变化将会是()。

A.先变短后变长B.先变长后变短C.不变4.如图,小刚同学在研究“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他将玻璃换成()时,仍然可以看清杯子的细节。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7、增加或者减少生态瓶中的生物,不会影响生态瓶里 生物的生活。(×) 8、百灵鸟是一种益鸟。(√) 四、制作生态瓶
提供的材料:塑料瓶、剪刀 、水、 水草、 小鱼、 泥 鳅、 沙、 田螺 、浮萍、淤泥等
要求:1、写出制作步骤。
1、用剪刀剪掉塑料瓶上面一部分。2、在桶底装入一层 淤泥和沙,再装入大半桶水。3、在桶里种上水草,在 水面放一些浮萍。4、植物存活后,再放入小鱼、泥鳅、 田螺等动物。
6、食物链通常从( )开始,到( )终止。
7、同一种( )会被不同的( )吃掉,同一种
( )也可以吃(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
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
)。
8、草、田鼠、老鹰构成一条食物链,其中生产者是
( ),消费者是(
)。
9、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 )、 ( ),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 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7、增加或者减少生态瓶中的生物,不会影响生态瓶里 生物的生活。( ) 8、百灵鸟是一种益鸟。( ) 四、制作生态瓶 提供的材料:塑料瓶剪刀 水 水草 小鱼 泥鳅 沙 田螺 浮 萍淤泥等 要求: (1)、写出制作步骤。
• 一、填空题
•1、像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 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2、通过种子发芽试验,我认为种子发芽必须要 有 条( 件水。分)、(空气)、(适合的温度 )这三个基本 •3、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 •4做、(生食物物链之)间。这种像(连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 •5、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 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 (消费者)。
10、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 )的整体, 叫( )。

教科版(新)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试卷(含答案)

教科版(新)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试卷(含答案)

教科版(新)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一、填空题1.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分为和。

2.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做。

3.光能透过一些的物体,比如玻璃;光能部分透过一些比较的物体,比如纸巾;光不能透过的物体,比如书本。

4.潜艇上的水兵常常利用观察海面上的情况。

5.光在空气中是以的形式传播的。

二、判断题6.只有表面光滑的物体才能反射光。

()7.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是因为白色反光能力强,使教室更加明亮。

()8.利用两面镜子可以看到脑后的头发,这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9.水中䈐子的“折断"现象主要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10.光能透过透明的物体,也能部分透过较薄的物体。

()11.万花筒和潜望镜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

()12.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或电脑的屏幕,看到的点状物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的。

()13.“皓月当空”、“群星璀璨”这两个成语说明夜晚星星和月亮都能发出明亮的光,所以它们都是光源。

()1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所以光年是时间单位。

()15.我们用喷雾器面向阳光喷水雾,可以在水雾中观察到彩虹。

16.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17.没有光源我们凭肉眼也能看到物体。

三、单选题18.医生戴额镜给病人检查耳朵,是利用了光的()原理。

A.反射B.折射C.直线传播19.打开台灯,我就看到了书上的字。

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眼睛中射出光,让我看到了文字B.台灯中发出光照到书本上,然后再反射到我的眼里C.台灯中发出光照到书本上,眼睛中再发出光看到亮着的文字20.“猴子捞月”故事讲的是猴子看到水中有个月亮想把它捞上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产生这种现象原因是光沿直线传播B.平静的水面像镜子一样,发生了镜面反射C.这种现象和凿壁偷光原理一样21.在排一列纵队时,如果后一位同学只能看到前一位同学的后脑勺,那么就表示队伍排直了,这是因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一.填空题:1.从地面到地球中心约——千米。

2.地壳越往深处,温度——,压力——。

3.岩浆像烧熔了的————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

岩浆不断——过程中,遇到——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形成火山。

4.卵石的形状像——,表面——。

5.岩石由——组成。

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称为——。

6.——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号称——。

科学家在这个地方发现了一些远古时代——的化石。

7.底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

8.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

9.地震波能够向——传播,有的可以一直传到——。

10.科学家利用——、——等提供i的信息,对地球内部情况进行探索。

11.用手挤压毛巾和弯折木棍的地震成因模拟试验中,木棍和毛巾都相当于地球构造中的——,手用力弯折木棍、挤压毛巾相当于————-。

12.——作用使岩石崩解,滚落到河道中的岩石在河水的——过程中,受到水的——和石头间的相互——,棱角消失,变成表面光滑的卵石。

13.煤、石油和——属于矿产,铁、铜属于——矿产,石英、——属于——矿产。

14.煤是远古时期的——形成的。

15.位于地壳表面或接近地面的岩石受到温度、水、植被等的影响,会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岩石的这种变化称为——。

16.在江河的——游会有很多卵石。

17.为了保和矿产资源,我国颁布了——。

二.选择题:1.世界上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是()。

①火山②水灾③地震2.到目前为止,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

①岩石分析法②地震波研究③电波测试3.在“做一块卵石”的实验中,哪种材料是不需要的()。

①水②有盖的大口玻璃瓶③页岩④木棒4.下列物体中不是矿物的是()。

①制造铅笔芯用的石墨②食盐③水5.属于地质作用改变地表的是()。

①岩浆活动②毁林开荒③开山修路6.构成地幔的主要物质是()。

①硅、铁、镁②岩浆、岩石③煤、石油④铁、镍7.在模拟火山成因的材料中,相当于岩浆的是()。

①毛巾②木棍③番茄酱④土豆泥8.形成卵石的主要因素是()。

①空气②水③温度④生物9.下列哪项对地表的影响不是自然因素?()①地震②火山喷发③修路架桥④板块挤压10.地震发生时,如果来不及逃出,应选择在( )的家具下躲避。

①重心高坚固结实②重心低坚固结实③重心高铁质的④重心低木质的11.火上喷发()伴随发生地震。

①可能②不可能12.我国在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地震是()①汶川大地震②唐山大地震③台湾大地震13.地震危害很大,但目前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报地震,这说明()①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②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准确预测地震③地震预报是十分复杂的世界性难题14.地震发生前,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是()①日食或月食②地下水位突然改变③太阳黑子爆发15.用镊子夹一块页岩在酒精灯上烧一会后,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后发现的现象()①无任何变化②变得更硬③出现裂缝④变软16.下列资源可以再生的是()①石油②天然气③森林④煤17.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利的活动是()①乱砍乱伐②毁林开荒③植树造林18.地核温度约为()①2000℃②120℃③3400℃④4700℃19.地球内部分三层,中间一层为()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④地表20.火上喷发物不包括()①浓烟②火山灰③火热的石块④液态的水21.大自然的力量对地表产生的影响()①巨大的②微小的③有的是明显的,④有的是不明显的不影响三.实验题:1.回忆研究温室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回答问题:①我们观察到的现象:②出现此现象的原因:③由此推想温度对岩石的影响:2.通过本单元学习一定认识了很多矿物,向大家介绍一下吧!矿物名称:形态特点:3.模拟火山成因的实验,用番茄酱做——,土豆泥做——。

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火山喷发的成因:四.(1)河流的搬运作用是卵石形成的主要因素。

()(2)矿物资源可以再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3)人为破坏植被,大规模施工,都对地表造成破坏。

()(4)煤、石油、天然气等,都属于金属矿产。

()(5)地球表面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6)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有百害而无一利。

()(7)化石能帮助我们推测地表曾经的变化,为研究古环境提供线索。

()(8)火山喷发之前一定会发生地震。

()五.填表:六.简答:1.人们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结构?2.卵石是怎样形成的?3.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请你结合汶川地震,分析地震发生的一般原因?4.你所知道的不可再生资源有哪些?5.为了保护地表,我们应该怎样做?6.地震是怎样形成的?7.煤是怎样形成的?七.综合分析:1.人类的哪些活动对地表有影响?2..假如上课时发生了地震,我们应该怎样做?答案:一. 1. 6300 2.越高越大 3.玻璃运动上升薄弱地表 4.卵光滑5矿物矿产6.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海洋生物7.变形8.震动9.四面八方地心10.地震波磁力11.地壳地球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力12风化搬运冲刷摩擦13.天然气能源金属石膏非金属14植物15.风化16.中17.《矿产资源法》二.1.③2.①②3.④4.③5.①6.①7.③8.②9③. 10.②11.③12.①13.③14②15. ③16. ③17. .③ 18.. ④19.②20. ④21.③三.1.页岩出现裂缝或破裂温度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大自然中的在季节变化或昼夜变化中,温度变化使岩石涨缩不均形成碎块,造成对岩石的破坏。

2.石墨黑色,有光泽、软、有黑色划痕。

3.岩浆地壳随着酒精灯不断加热,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番茄酱从土豆泥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

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熔了的玻璃似得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

岩浆不断上升过程中,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四.(1)(对)(2)(错)(3)(对)(4)(错)(5)(对)(6)(错)(7)(对)(8)(错)五.1.(略)2.铁、铜等石英、石膏、金刚石等六.1.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进行探索的。

2.自然界中的岩石由于温度升高,又或温度降低,这样反反复复就会使岩石出现裂缝甚至是破裂,碎岩石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摩擦、碰撞,逐渐失去棱角而形成了卵石。

3.地壳是有一层一层的岩石组成的,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下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

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

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发生时大地、建筑物在剧烈地晃动,甚至倒塌,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破坏性地震都是由岩层断裂引起的。

另外,火山喷发会引起地震,过度采矿而造成的地表塌陷也会引起局部地震的发生。

4.煤、石油、天然气等5.要停止毁林开荒,不要过度开采矿石,严禁砍伐森林,过度放牧,不能过量抽取地下水等。

6.地下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

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

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7.在几千万年、几亿年前,地球上的气候非常温暖湿润,生长着松柏、银杏等许多高大茂密的树木,地球上到处覆盖着浓密的原始森林,由于气候的变化,植物大量死亡,死去的树木被泥沙掩埋。

如果这些死亡的植物被沉积物覆盖而不透氧气,植物就不会完全分解,而是在地下形成有机地层。

在细菌的作用下,树木慢慢腐烂分解,后又经地下高温高压作用,最后变成了煤层。

因埋藏深度和埋藏时间的差异,形成的煤也不尽相同。

由于地壳的运动,有些煤层被埋的更深,而有些煤层接近或露在地表。

七.1.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有它积极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人类活动(尤其是工程活动)广泛进行,对地表的表面和外层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危机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

如过度垦殖和放牧,会造成土壤沙化、风暴增多、灾害频繁、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的灾害。

2.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人要立即离开房屋,到室外空旷的地方,以免被倒塌的房屋砸伤。

如果来不及,最好在离开房屋前,拉断电闸,熄灭炉火,以免造成火灾;若来不及跑出房屋,则应该躲在机构最小的房间里,或降低重心躲在桌下,保护头部等。

研修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一:经历这次研修班通过几天的学习,能够聆听顶级教授高水平的讲课,感受各领域权威的大家风范,接受一次人生的再教育和心灵的洗礼,这真是一笔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

给我们授课的都是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或观念超前,视角独特,或幽默风趣,妙语连珠,或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说国事民情如数家珍,话民情民生贴近百姓,一堂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让所有人听的心领神会,津津有味,我即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更感到身心愉悦,如沐春风。

虽然时间短暂,但是这次培训的内容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以下是我几天以来的几点体会:一、收获知识,开脱视野在这次学习中明白了教师的素质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断的提高,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不断的提高师德的修养,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

并且知道教师即使工作者,又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

对于学科知识要具备丰富,懂得学科知识的联系与整合。

还要让学科知识呈现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活动。

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

在当今的学生心目中一个好老师的评价标准是公正、公平、宽容、善良。

通过学习自己要在工作实际中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要做到尊重他们、尊重差异。

张梅玲教授指出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教学要改革,把课堂变成生态课堂,生态课堂应该是和谐、快乐、互动、智慧的。

拥有一个阳光的心理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有所提高。

赵博士的一句话对我感触很深,自己感觉到教学不但要关注他们的成绩,还珍视并保护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很多方面,有的具有一生都难以改变,也不需要改变,珍视个体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在他们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时候,一定需要教师的宽容,理解乃至欣赏。

吴正宪老师讲的课让我知道了,要不断的反思,在反思中成长,还要一边教书一边抬头,一边思考,一边记录点点滴滴。

让自己的教学有所进步。

二、回忆学习、不断进步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

教师应无私地奉献自己的知识,传授学生先进的文化,提高工作效率.教育可以是一件普通的事,也可以是一件艰难的事,关键看一个老师如何看待。

如果只是单调地将自己肚中的知识塞给学生,这就是件简单的事。

如果要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既能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学习,又能懂得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是件艰难的事。

优秀老师能在不同的条件下,坚持不懈地研究教学方法,有所创新,有所成就,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时刻教育我们不能在工作中只积累经验,更要边教边思考,有所实践,有所创造。

我们力求实现:尊重个体实践——分享同伴经验——共同学习成长——提升专业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