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对74例乳腺良恶性肿块诊断的回顾性分析
高频彩超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高频彩超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唐灿;林祖金;林鹏生【摘要】目的分析高频彩超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乳腺肿块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病理诊断其中良性病变72例,恶性病变18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高频彩超和普通超声检查,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高频超声在结节增生、导管内乳头状瘤、纤维腺瘤、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髓样癌、粘液癌的检出率高于普通超声,且高频超声良恶性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高于普通超声,两种检查方法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高频彩超诊断准确率高,具有定位准确、安全性高等检查优点.【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7(008)027【总页数】3页(P130-132)【关键词】高频彩超;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价值【作者】唐灿;林祖金;林鹏生【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超声科,福建宁德 3521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超声科,福建宁德 3521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超声科,福建宁德 35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威胁女性健康常见病中,乳腺疾病是其中之一,并且具有多发性。
乳腺癌是乳腺恶性病变,死亡率较高,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而且呈现出年轻化特点[1]。
由于乳腺癌早期的特异性症状不明显,未引起重视,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从而降低了预后。
因此,乳腺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是预防乳腺癌的主要治疗原则[2]。
临床中,对于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主要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乳腺肿块特点进行,但很难鉴别乳腺肿瘤的良恶性[3],因此,对治疗产生了影响。
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高频彩超在乳腺良恶性病变检测中的作用受到了临床医生的肯定,为治疗方案提供了准确的依据[4],本文以我院接收的乳腺肿块患者为例,分析高频彩超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高频彩超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诊断价值

[ 摘
要] 目的 : 探讨 高频彩超对乳腺肿块 良恶性 的鉴别诊断价 值。方法 : 回顾 性分析 进行彩 超检查并 经手术 及病 理证实
的4 6洌乳腺肿块患者影像学资料 , 分析其 良恶性肿块 的图像特 点。结 果 : 4 6例乳腺肿块患 者经 高频彩超诊 断 , 其 中良性 3 9例 , 恶性 7例 , 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良性 4 O例 , 恶性 6例。仔 细分析其二维 图像 , 发现两者在形态 、 边界、 包膜 、 内部 回声 、 纵横 比、 钙化 、
况和 R I 。
乳 腺 疾 病 是 临 床 常 见病 , 尤 其 是 具 有 较 高 死 亡 率 的乳 腺 癌更 是 成 为广 大 妇 女 的 “ 杀手 ” , 且 随着 其 发 病 率 增 高 并 呈 年
轻化 的趋势 , 本病更是为女性敲响了健康 的“ 警钟 ” 。因此 , 尽 早发现乳腺肿块 , 对其 良恶性进行鉴别 , 对提高患者 的生存 质 量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 , 我 院采用高频彩 超 , 明显提 高乳
腺 肿 块 的 检 出率 , 且 在 区分 良恶性方 面也 发挥 了重要 作用 。 现报告如下。
1 . 3 血流信 号分 级标 准 : 根据 A d l e r 法, 将 血 流信 号 分为 0 级: 未见血流 ; 1 级: 稍见 血流 ; 2级 : 中等量 , 数个 点状 血管或 者 1条主要血管 , 长度接近或超过病灶半径 ; 3级 : 大量血 流 , 4 条 以上血管或血管交织成 网状 。
吉林 医学 2 0 1 4年 5月第 3 5卷 第 l 3期
性差, 细菌随空气流动扩 散 , 另外室 内无层 流空气 净化装置 , 仅靠 三氧 消毒机和屏幕紫外线的消毒 , 只要人 流多 , 空气 中的 细菌就可 能超标。 3 . 2 室 内的温度、 湿变不适 宜 , 消毒后与采样前 间隔时 间长 。
乳腺肿块的高频彩超诊断与病理分析

乳腺肿块的高频彩超诊断与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乳腺肿块的高频彩超诊断与病理检查的准确性。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因乳腺肿块进行相关检查的患者75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高频彩超检查以及病理组织检查。
对比高频超声检查良性肿块、恶性肿块检查的符合率。
结果:病理组织检查共发现良性肿块64例,高频超声检查良性肿块共60例,符合率为95.75%。
病理组织检查共发现恶性肿块11例,高频超声检查恶性肿块共10例,符合率为90.91%。
结论:高频超声在对乳腺肿块的检查中其符合率较高,但是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临床检查过程中可以结合病理检查进行应用,保证检查的准确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
【关键词】乳房肿块;高频彩超;与病理检查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女性对自身的健康状况的重视程度也变得日益重视起来。
乳房肿块是妇科常见疾病症状,早期的准确诊断对患者的病情判断以及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1]。
本文主要探讨乳腺肿块的高频彩超诊断与病理检查的准确性,特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因乳腺肿块进行相关检查的患者75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现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因乳腺肿块进行相关检查的患者75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患者无精神、意识障碍,可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患者的病历资料完整;患者无肝脏、肾脏等严重障碍。
75例患者年龄28岁到69岁,平均年龄(43.15±2.46)岁;所有患者的病例资料完整并经过手术病理组织检查确诊。
75例患者共计89个肿块;其中64例良性肿块,11例恶性肿块。
1.2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高频彩超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并将双乳充分的暴露,使用探头从患者的腋窝以下部位、乳晕部位进行全面的扫面检查,并详细查看患者肿块的边缘情况、大小形态、回声等。
同时采用CDFI模式对患者的肿块血流状态进行分析。
探讨高频彩超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临床诊断价值

探讨高频彩超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临床诊断价值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中心医院 164000【摘要】目的:探討高频彩超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本院于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312例乳腺良恶性肿块患者,均开展高频彩超(观察组)与X线钼靶检查(对照组),术后对比病理检查结果。
结果:高频彩超病灶诊断符合率97.76%(305/312),X线钼靶符合率为91.03%(284/312),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针对乳腺良恶性肿块患者,对其采用高频彩超进行检查,诊断效果好于X线钼靶检查,临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高频彩超;X线钼靶;乳腺癌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high frequenc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in benign and malignant breast masses. Methods:312 patients with benign and malignant breast masses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7 to April 2018 were selected to carry out high-frequency color ultrasound(observation group)and X-ray molybdenum target examination(control group),and the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were compared. Results:the coincidence rate of high frequenc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and mammography was 97.76%(305 / 312)and 91.03%(284 / 312). Conclusion:high frequency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is better than X-ray mammography in the diagnosisof breast benign and malignant masses.Key words:high frequenc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X-ray molybdenum target;breast cancer乳腺肿块是女性群体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类型,而乳腺癌为我国广大妇女人群中一种多发型恶性肿块。
高频彩色多普勒检查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高频彩色多普勒检查乳腺良恶性肿块近年来,乳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广大妇女的健康,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自2003年2月至2005年12月对152例良恶性肿瘤的高频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评价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52例乳腺疾病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5~69岁。
其中恶性组78例、良性组74例,所有肿物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检查证实。
1.2 方法 (1)使用仪器:百胜mylab2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12mhz。
(2)检查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乳腺, 先用高频二维超声分别对两侧乳腺4个象限作横切、纵切和斜切扫查,观察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回声、后方回声、纵横比等,然后用彩色多普勒(cdfi)观察肿块的血流。
按adler[1]分级,0级:病灶内未见血流信号;1级:少量血流,可见1~2处点状血流,管径<1mm;2级:中量血流,可见一条主要血管,其长度超过病灶的半径或见几条小血管;3级:丰富血流,可见>4条血管或血管相互连通,交织成网状;再对病灶内的血流信号进行多普勒取样,调整声束与血流入射角<60°,获得动脉血流频谱,测量收缩期流速峰值(psv)、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
2 结果2.1 乳腺肿物二维声像见表1。
表1 乳腺肿物二维声像表现良恶性组间比较p<0.052.2 乳腺良恶性肿瘤血流分布状况见表2。
78例乳腺癌血流显示率为97.5%,74例乳腺良性肿瘤血流显示率为46%。
cdfi显示乳腺癌内血流较良性肿块明显丰富(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
乳腺癌肿块血流分级以3级为主(57.8%),而乳腺良性肿瘤血流分级以0、1级为主(86.5%)。
表2 乳腺癌与乳腺良性肿块内血流分级注:良恶性比较,p<0.05采用脉冲多普勒检测肿瘤内血流频谱,恶性肿瘤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平均值为(19.76±9.89)cm/s,良性肿瘤psv平均值为(19.13±14.01)cm/s,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高频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的探讨

高频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的探讨
杜喜莲
【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
【年(卷),期】2004(007)019
【摘要】乳腺疾病是女性常见病,尤其是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着妇女的生命和健康,因此早期做出诊断、早期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总结了一些乳腺良恶性肿块的声像图特征,以及诊断中应注意的问题,现报道如下。
【总页数】1页(P1437)
【作者】杜喜莲
【作者单位】463000,河南省驻马店第三人民医院超声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9
【相关文献】
1.高频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 [J], 符忠蓬;王雪梅
2.高频超声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 [J], 陆秀谭
3.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附63例乳腺肿块X线钼靶摄影) [J], 赵云;芮玉平
4.高频超声在乳腺微小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探讨 [J], 孟凡凡
5.高频超声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 [J], 陆秀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频彩超诊断乳房良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

高频彩超诊断乳房良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
解洪艳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
【年(卷),期】2016(014)025
【摘要】目的:对高频彩超诊断乳房良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观察。
方法在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实施治疗的乳房肿瘤患者中随机选取74例,对其实施高频彩超诊断,分析患者的临床良恶性肿瘤诊断结果。
结果经过诊断,74例患者按照病理检测,其结果为良性肿瘤的患者有43例,其中,属于纤维腺瘤的患者有21例,属于乳腺增生病的患者有22例;恶性肿瘤的患者有31例,其中,属于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有12例,属于小叶癌的患者有7例,属于导管内癌的患者有12例。
结论高频彩超在乳房良恶性肿瘤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总页数】1页(P40-40)
【作者】解洪艳
【作者单位】吉林省桦甸市人民医院功能检查科,吉林桦甸 132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9
【相关文献】
1.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采用高频彩超诊断的临床观察 [J], 孙玉梅
2.经阴道高频彩超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观察 [J], 徐文文
3.高频彩超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 [J], 曹文英;富晓敏
4.乳腺肿块的高频彩超诊断与病理对照的临床观察 [J], 姜芦
5.高频彩超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应用 [J], 周丽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频超声对乳腺肿块鉴别诊断与病理检查对比分析

( 海伦市人民医院超声科 , 黑龙江 海伦 120 ) 530
摘要 : 目的 探 讨乳腺 肿块 的彩超诊 断与病理检 查对 照分析 , 结误 诊原 因。 方 法 使 用 50 1 总 . 0
高频 、 色多普勒超声对 19 彩 8 例临床 高度怀疑 为恶性乳腺肿块而行手术治疗病人进行彩超检 查, 均做 术后
维普资讯
第 3 卷 2 2O 年第 3期 O8
黑
龙
江
医
学
Vo . No. 132, 3
HE O I _ ME I A O NA . IL NG JA G D C L J UR I N
Ma.0 8 别诊 断 与病 理检 查对 比分 析
A s a tObet e od cs ted eetl ans f r sl ¥ w t h hf q ec laon nr t i bt c : jc v T i ush i r i goio e tn ¥ h i eunyutsu dc t s dwt r i s f nad i s b a a h s r r a ae h
Teewr 1 ae agat 6 .%)ad6 ssnbn (28 . ecic ec tws 4 , si hr e 2 cssnm ln (72 n c e i 3 .%) T o i nea a 8% mi — e7 i in 2 a ie g n h n d re d
病理检查对照。结果 1 例乳腺肿块, 8 9 恶性肿块 17 , 6 .%; 2 例 占 72 良性肿块 6 例, 28 超声诊断与 2 占3 .%, 病理诊断符合率 8%, 4 误诊率 8 未定性率 8 %, %。结论 彩超是一种安全、 方便 , 重复性强的无创伤性检 查 方法。大多数乳腺 良、 恶性肿块超声声像 图有相 同的共性和一定的规律可循 , 结合彩色血流形 态学和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频超声对74例乳腺良恶性肿块诊断的回顾性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良、恶性肿块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方法:对74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超声声像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74个乳腺肿块经病理证实良性肿块为48例,恶性肿块26例。
恶性肿块以形态不规整或呈分叶状,边界不清,肿块纵横比>1,可有沙砾样钙化;彩色多普勒分级多为ii~iii级,ri>0.7,同时可有腋窝淋巴结转移为特征。
良性肿块48例,多为边界清晰,形态规整,肿块纵横比1为17例(65.3%),有沙砾样钙化11例(42.3%)。
彩色多普勒分级为ii~iii级23例(88.5%),ri>0.7为22例(84.6%),同时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9例(34.6%)。
良性肿块48例,边界清晰31例(64.5%),形态规整38例(79.2%),肿块纵横比2,呈长椭圆形,边界清晰,淋巴结皮髓质分界清晰,淋巴门回声存在,cdfi:淋巴门处见放射状血流分布。
恶性肿块以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多见,多呈形态不规则或分叶状低回声,边界不清,内回声不均匀,无包膜,典型病例呈蟹足样,深入周围乳腺组织,在病理上与癌组织浸润性生长有关,它也是良、恶性肿块鉴别的关键。
内可见沙砾样微小钙化灶,后方伴或不伴衰减。
由于恶性肿瘤的生长,脱离了正常组织平面而导致前后径增大[4],故纵横比常>1。
肿块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较丰富,彩色多普勒分级多为ii~iii级,多数病例ri>0.7,peters 等[5]认为ri>0.7
有助于乳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乳腺癌常伴腋窝淋巴结转移,hgensen报告指出,外上象限的乳腺癌易发生腋窝的淋巴结转移[6]。
转移性的淋巴结常呈圆形,不规则形或融合团块形,长短径之比<2,内部为不均匀的低回声,淋巴结皮质不均匀增厚或消失,淋巴结门偏心或消失,cdfi:淋巴结血流分布主要为周边型和混合型[7]。
总之,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它对于临床确诊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adler d d,carson p l,rubin j m,et al.doppler ultrasound color flow imaging in the study of breast cancer :preliminary findings [j].ultrasound med biol,1990,16(6):553-559. [2] 赵玉华,陈洪耀,陈宁宁,等.乳房超声检查方法与声像图的新概念[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0,16(8):589-592.
[3] 杨斌,詹维伟,陈亚青.浅表器官超声诊断学图解 [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59-170.
[4] 张晋熙,姜玉新.浅表器官组织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4.
[5] peters c, medl m,leodolter s.the use of colour -coded and spectral doppler ultrasound 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benign and m alignant breast lesions[j].br j cancer,1995,71(5):137-139.
[6] 左文述,徐忠法,刘奇.现代乳腺肿瘤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87.
[7] 何珍珠.36例乳腺肿块的彩超声像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0):88-89.
(收稿日期:2012-03-07) (收稿日期:陈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