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

合集下载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第一章名词解释1.历史:狭义的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其规律性。

而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

2.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3.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概论的核心内容。

4.唯物史观: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历史,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和一般规律。

所以,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历史观。

5.爱德华·吉本:(1737--1794)是十八世纪英国最有影响的历史学家,启蒙时代西方史家的杰出代表。

传世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代表了十八世纪西方历史学的最高成就,上自古罗马帝国的全盛时代---安敦尼王朝奠基,下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轫,共6卷71章,约300万字,可谓体大思精、卷浩繁。

尽管吉本仍然恪守着政治·军事史的旧传统,但把古代与近代的历史当作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连接起来,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极大。

6.奥古斯丁:(354---430)罗马帝国末期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学代表人物。

曾信奉摩尼教。

387年皈依基督教,并在故乡希波获任主教职。

奥古斯丁用新柏拉图主义哲学论证基督教的教义,提出“上帝之国”与“尘世之国”和“上帝的选民”与“上帝的弃民”等理论。

主要著作有《上帝之国》《忏悔录》等。

简答:1.什么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什么是史家描述的历史?二者的关系。

客观存在的历史,它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它独立于认识者、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之外。

描述历史它是历史记录者、研究者、认识者通过对客观历史的记录,描述研究而形成的历史著述,它是客观历史经过记录者和研究者主体加工而形成的含有主体烙印的历史。

2.历史学的学科结构。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一、什么是历史从历史文献角度看是历史文献中记载的人或事,从历史知识的社会作用中看历史给人以借鉴启发。

马克思主义史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一切事物以往的可观运动过程,这种运动过程由两方面构成:自然的运动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二者有共性、个性,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区别。

共性: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客观过程,在时间上具有过去性。

联系:人类社会史是自然历史发展的客观阶段。

个性区别:二者存在根本性差异,自然运动是无意识的客观运动,社会是有意识、目的的人的活动。

狭义:人类社会的客观历史,作为研究对象,历史是客观的,历史认识是主观的。

二、人类社会历史的基本特点⑴是一个可观发展的历史过程,因而具有客观性,有内在的客观规律。

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结果,因而具有主体性。

①人和自然的组合关系中,人是主体。

②前人和后人,前人是后人的主体,后人改造自然,后人是主体。

③个人与个人的组合关系,言行影响别人,同时也接受别人的影响。

⑶首先是生产发展史,因而具有物质性。

物质活动存在内在客观规律,人类社会发展基于客观规律之上。

⑷人类社会的表层运动史极端复杂的,因而具有偶然性。

历史现象都是偶然现象,从两个层面来说:①每个人对自己活动的最终结果难以预料;②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一个具体的历史现象和人物是重复的。

⑸人类社会历史是有着客观规律的运动过程,因而具有必然性。

规律:事物发展的基本取向与轨迹;人的自由意志与客观规律:每个人的发展空间,方向无法选择,但如何发展取决于自由意识。

⑹是在时空中延伸的客观运动过程,因而具有一度性和不可逆性。

历史认识是一种间接认识:研究者与对象不处于相同时空,不可能是永远客观的,完全吻合客观的。

⑺是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因而具有辩证性。

①历史运动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历史事物在具体运动中呈现出的独特性(个性)多样性背后隐藏统一性(共性),具体表现出多样性。

②历史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历史运动外部表现出具体、生动、特殊,历时十五的根本性质,本质呈现出相应现象,但有“假象”。

《史学概论》教案》

《史学概论》教案》

《史学概论》教案(一)第一章:史学的概念与功能1.1 教学目标1. 了解史学的定义与内涵;2. 掌握史学的基本功能;3. 理解史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1. 史学的定义与内涵:历史与史学的区别,史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2. 史学的基本功能:记录与传承,解释与分析,教育与启示;3. 史学的重要性: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史学,个人修养与史学。

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史学的定义、功能及其重要性;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历史事件,阐述史学的功能与作用;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1.4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史学概念与功能的理解;3. 课程报告:让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事件,分析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史学概论》教案(二)第二章:史学的起源与发展2.1 教学目标1. 了解史学起源的背景;2. 掌握史学发展的主要阶段;3. 理解史学发展的内在规律。

2.2 教学内容1. 史学的起源:古代史学的产生,古代史学的特点;2. 史学的发展:中世纪史学,近现代史学的发展;3. 史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历史观的演变,史学研究方法的革新。

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史学的起源与发展过程;2. 比较法:分析不同历史阶段史学的特点与差异;3. 图像展示法:展示史学发展的相关图片,增强学生对史学发展的直观理解。

2.4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史学起源与发展的了解;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梳理史学发展的主要阶段;3. 课程报告:让学生选择一个历史阶段,分析其史学发展的特点。

《史学概论》教案(三)第三章:史学的分支与学科交叉3.1 教学目标1. 了解史学的主要分支;2. 掌握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3. 理解跨学科研究在史学的应用。

3.2 教学内容1. 史学的分支:通史、断代史、专门史等;2. 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历史学与考古学、文献学、人类学等学科的交叉;3. 跨学科研究在史学的应用:案例分析,学术讨论。

《史学概论》课件

《史学概论》课件

史学概论的意义
历史研究:了解 历史事件、人物、 文化等,为历史 研究提供基础
社会认知:通过 历史了解社会变 迁、文化传承, 提高社会认知能 力
价值观教育:通 过历史学习,培 养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和世界观
决策参考:为政 府决策提供历史 借鉴,提高决策 的科学性和合理 性
史学的起源和发展
史学的起源:古代中国、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都有史学记载 史学的发展:从古代到现代,史学经历了从口述到文字、从单一到多元、从简单到复杂 的发展过程 史学的分类:包括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历史地理学等
学术诚信:尊重历史事实,不篡 改、伪造历史
学术伦理:尊重他人研究成果, 不抄袭、剽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学术规范:遵守学术规范,引用 文献要注明出处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学术道德:保持学术独立,不因 利益而歪曲历史事实
史学研究的学术评价和引用规范
学术评价:客观公正,尊重事实,避免主观臆断 引用规范:注明出处,尊重知识产权,避免抄袭和剽窃 学术伦理:遵守学术道德,尊重他人成果,避免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促进学术进步,推动学术发展
史学概论的学科特点
历史性:以历史事件、人物、 文化等为研究对象
实证性:注重史料的搜集、 整理和考证
综合性:涉及历史、哲学、 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批判性:对历史事件、人物、 文化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
价和批判
创新性:不断探索新的研究 方法和理论,推动学科的发
展和进步
史学概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历史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历史学的升华
现代主义 史学:强 调历史研 究的现代 性和多元 性
史学的理论和方法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导论一、基本概念的理论解析1. 历史:是客观事物发展演化的历程,是不依赖于我们今天主观意识的以往的客观存在。

站在人类的角度,客观事物有两大系统,一是自然,二是社会,一般所言的历史,主要指人类社会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客观历程。

在这个客观历程中,包涵着人类能动的主体活动以及与自然界相互作用。

2. 历史学:可以简称史学,是系统叙述和研究人类以往的各种活动和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学科。

即对于以往人类活动及社会状况的条理化、系统性认识。

3.史学理论:所谓理论,是一种总体性、抽象性的系统化认识,并且以逻辑论证的形式表述出来的学说。

史学理论是将历史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而得出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

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的区别在于研讨的对象不同,二者不应混淆,但又存在密切的联系。

史学理论应解决诸如历史学的性质、任务、特点,历史学可否真实反映历史,史学的功能,历史认识如何检验,史家的应有基本素质,史学的研究方法等等问题。

4.史学概论:产生于近代,它不是一个系统学科的名称,只作为一个传习知识的课程载体。

其主体内容应当是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

二、历史学的渊源历史学的产生,是由人类对于本身社会活动的记忆行为,经过外化而形成。

记忆是人类群体生活的需要,与其他高级动物不同,人类的记忆很早就具有了辅助性的转移至身体之外的外化储存方式。

结绳、刻木、图画等等都是辅助口耳相传的工具,其共同特点是记忆部分地从人的头脑外化出来。

待到文字发明并且逐渐成熟,大部分记忆信息则可以完整地成为外化储存。

除文字之外,历法的出现可以为记事提供明确的时间因素,是连续性历史记载的又一必要条件。

从自觉的连续性史事记录而萌发,到对史事记录有所取舍、判断、评析、引伸及综合编纂,历史学即具备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周礼·天官冢宰》:“史掌官书以赞治。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6*5=30)(1)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2)循环史观: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念。

循环史观发源于古中国、埃及、印度、两河流域,而在中国有着重大的发展和体现,该观念早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如孟子中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它认为事物的发展只有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飞跃,周而复始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对实际是有害的。

(注意:该题是由本人自己解答的)(3)兰克学派: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

该学派提倡秉笔直书与如实客观,通过史料批判检验,由此再现历史;其历史编纂出的历史著述特点是偏重叙事、描述,并非分析、概括,而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

(4)年鉴学派:是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所形成的一个法国史学流派。

经历三个阶段,即创建以费希尔、布洛克为创始人,发展在布罗代尔时代,转型是1968年之后。

这些历史学家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旧的史学传统,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引人历史研究领域。

他们的理论不仅震撼了法国的史学界,而且深刻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

(5)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学派。

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

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

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6)《廿二史札记》:是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名著,是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

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它总结历史变化规律,注意揭露历史上的弊政和当权者的罪恶。

(7)百衲本:书籍出版术语,是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片拼印或用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拼配起来的书本。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 历史概论主要分为:历史本体论、 史学方法论、史学认识论
一、历史本体论
• 概念: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性质、特点及规 律的理论 。也称“历史理论”。 • 主要内容:历史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历史是如何 发展变化的?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性?历史的规 律是什么?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决定历史发 展变化的因素是什么?如何认识个人、英雄、人 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等等。 • 核心:“历史观”。历史观是关于人类历史总体 运动及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 • 类型: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多元折中主义
三、史学认识论
• 概念:关于历史认识性质与特点的理论。 也称“史学理论” • 主要内容:历史认识是怎样形成的?历史 认识的形式有哪些?历史认识的特点是什 么?历史认识的性质如何?历史认识如何 进行检验?历史认识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 系怎样?等等。 • 类型:客观主义、相对主义、后现代主义
史学概论课程特点:
• 培养目标: • (1)引导学习者进入历史学科的殿堂。 (2)引导学习者跨进史学研究的大门。 • (3)开阔学习者视野,培养合格的史学人 才。 • 学习方法: • (1)学习《史学概论》与其他历史课程的 学习相结合。 (2)理论学习与史学实践相 结合。 (3)注重领会、培养能力。
•谢谢观赏
• (1)基础性。有关历史学的基本知识、基 本理论、基本方法,属于历史学中“元史 学”研究的问题。 • (2)思辨性。与其它注重“实证”研究的 历史分支学科比较,则更注重历史认识的 抽象思维、逻辑阐释、理论概括。 • (3)开放性。包容量大、内容不断变化、 十分开放的学科体系。
培养目标与学习方法:
二、史学方法论
• 概念:史学研究方法性质与特点的理论。 • 主要内容:史学研究有哪些方法?各种方 法有何特点、优劣点与适用范围?史学方 法与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 关系如何? • 史学方法:从事历史研究过程中具体操作 的方法、手段、工具。 • 史学方法类型:史料学方法、历史分析方 法、历史编纂方法。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1.历史解释:即历史的主体(历史学家)通过历史的中介(主要是历史资料,如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对历史的客体(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规律等)作出相应历史观的解释。

2.历史遗产:即人类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财富的综合,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物质文化”,诸如各种生产工具、设备、生活用具、居住房屋、衣饰装束、交通工具等;一类是“精神文化”,诸如科学文化知识、理想和情操、道德和礼仪、习俗和风尚、生活方式、情趣、爱好等。

3.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4.史学本体论:也即是对客观历史本质的反思。

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则是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论思考。

也有学者把史学本体论称为历史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称为历史学理论或史学理论。

历史认识论: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它与历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或史学方法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哲学。

具体说来,它是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其客体的过程、特征、方法等等的理论,它主要涉及历史认识主体和历史认识客体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历史认识过程的特点、历史认识正误的原因及其检验方法,还涉及历史认识如何对实践乃至对现实发展进程的影响。

严格说来,历史本体论是关于历史本体即客观历史进程的理论认识,
也即历史理论,而史学方法论则涉及手段问题,因而历史认识论成为历史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国年鉴学派的史学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 面: (1)历史时段的划分,即将历史事件划分为短时 段、中时段、长时段,特别强调长时段是把握和认 识历史的关键。 (2)提出问题史学,即历史研究应从现实问题出 发,突出历史学家认识主体的作用,强调史学与其 他各门学科平等而独立的地位。 (3)倡导跨学科研究,出现了历史学融合其他学 科的趋势。
古典时期西方史学特征: 口述的传统与记忆的史学;人的历史与神意的交织;历 史学与修辞学紧密相连。 2 中世纪西方史学:基督教史学 “黑暗的”中世纪? 史学代表人物主要有奥古斯丁、格雷戈里、鄂图等。 中世纪史学的评价: (1)对中世纪史学的批评 上帝在史学实践和史学著作中占据了特殊地位。写历 史就是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宗教传说代替了信史实录; 宗教内容支配一切,世俗的历史被摆在从属地位。



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代表了西方史学的两种不同风 格和范式。前者凭借广阔的视野、华丽的文笔成为 社会文化史之祖;后者专注于具体的军政大事,为 政治军事史之父。 他们分别创造了两种不同的史学体裁:叙述史和哲 学的或科学的历史。 希罗多德提出他的任务只是“讲述听到的事情”, 转述流行的故事和传说;修昔底德则庄严宣布,他 的著作不是为了参赛获奖和直接取悦听众而写,却 是为了永远的永恒目标而作。

张广智主编:《西方史学通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郑樑生编著:《史学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杨豫编著:《西方史学研究导引》,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费尔南多.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 中海世界》,商务印书馆,1996。 马克∙布洛克:《历史学家的技艺》,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11。
王 蓓
第一讲
西方史学理论的演变与发




一、古典与中世纪时期的西方史学 二、近代时期西方史学 三 、现当代西方史学 四、西方史学新变化
第二讲

当代国外史学发展新领域 与新方法
一 、比较史学 二、 计量史学 三、口述史学 四、心理史学 五、影视史学



第三讲 史料的搜集、考证与整理 一、史料的定义及搜集 二、史料的考证 三、史料的整理与运用 第四讲 历史人物的评价 一、 历史人物生平事迹的阶段分析与全面分析 二 、历史人物评价的价值分析和辩证分析 三 、历史人物的经验教训总结中的思想性和规律性 分析





赫卡泰厄斯的散文纪事体著作《大地巡游记》,标 志抒情诗向史事记述的初步过渡。事实成分逐渐增 多,神话成分逐步减少。 (2)“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和他的《历史》:历 史叙述的开始 《历史》共9卷,分为两大部分。第1至第5卷的27 节叙述西亚、北非及希腊等地的历史、地理及民族 风情,第28节为过渡,从29节起,主要记述希波 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史料批判方法:外证与内证法。 外证即将多种同时代的文献进行比较,比较其异同,辨 析出真正准确的史料,否定其中失之偏颇的史料。 内证即依据历史著作作者的立场,历史著作本身存在的 矛盾,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辨别其史料价值。 兰克认为历史著作撰写者的主观性才是整个历史研究主 观性的主要来源,为确保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唯一的方 法就是排除这种主观性。历史学家应秉承客观公正的态 度撰写历史。“消灭自我”。 但其却是带有浓厚的民族国家情怀研究历史,其史学中 存在一种政治意图。史学为政治服务。后来其史学中的 政治倾向表现较突出,其史学思想也日趋保守。




希罗多德对西方史学的主要贡献: 首创历史叙事体;人本主义历史观;强调历史的垂训作 用;求真求实的批判精神;开创西方史学的社会文化传 统;平等的民族观。 (3)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西方政治军 事史的开创者 修昔底德对西方史学的主要贡献: 奠定了政治叙事体的基本模式;强调历史研究的批判精 神和求实态度;重视历史的垂训作用,进一步发展了人 本主义思想;开创了历史心理学先河;认识经济因素的 重要性,试图从经济关系角度来解释历史发展原因。





三大流派: 浪漫主义史学: (1)从个体出发,否定理性主义的普遍性,历史发展 具有个体和独特性质,而不存在普遍性和规律性。 (2)将历史上所有时代都看做各具特色的时代,都有 各自价值和意义,强调历史现象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完 善了人类历史整体性构造。体现在重视中世纪历史地位, 并将其理想化。 (3)崇尚直觉和情感作用,重视对历史进行具体描述, 进而抒发作者个人情怀,确立了历史写作的新范式。 (4)第一次将研究本民族的历史提到首位,推动了民 族史学发展。


2 启蒙时代的西方史学 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德斯鸠、伏尔泰、维柯、 爱德华∙吉本等。 对人文主义史学的继承与发展,并将其发展到一个 新阶段,奠定了19世纪科学史学的基础。 主要特征:(1)理性至上原则。理性主义成为史 学思想的主流,成为对旧时代进行批判的一把利剑。 因为人类的理性,所以人类是进步的,历史进步成 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3 19世纪西方史学:近代史学的全盛时代 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梯也尔曾自豪地说:“恰恰是历史学给19世 纪打下了烙印,给19世纪以命名。” 19世纪是历史学的世纪,主要体现在: (1)史学思潮与流派精彩纷呈。浪漫主义史学、客观主义史学与 实证主义史学此消彼长,各领风骚。 (2)历史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为人文科学之首。历史 研究走向科学化与专业化。历史研究的分工日益精细,历史学高 级专业人才不断被培养出来,尤其在当时西方各国国民教育中, 历史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被置于重要地位。欧美各国普遍创办了历 史学会与历史杂志,史料整理与编撰工作,档案文献的利用与保 管工作都取得显著成绩;历史小说风靡一时。 (3)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唯物史观创立,引发西方历史学发展中的 一次巨大革命。




兰克的客观主义史学: (1)如实直书,客观主义史学家相信他们在历史 研究中能够摒弃主观性,可以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 反映客观历史。 (2)史料批判方法,历史考证方法得到充分发展, “内证”法与“外证”法的结合为近现代史料考证 提供较好模式。 (3)坚持修昔底德的政治史叙述传统,历史中的 英雄史观,发展了欧洲中心论。



(2)历史进步观念。要求对历史进行理性的理解,即 对历史现象作出理性说明,追求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即历 史规律成为18世纪史学的又一个特征。理性主义史学 家治史的目的在于进行现实改革。 (3)史学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历史学家开始打破西 方史学中的政治史传统,重视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在历 史发展中的作用,力图将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列入历 史研究的领域。比如伏尔泰的《风俗论》。 (4)历史怀疑论使西方史学的主体认识进入前所未有 的深化阶段,许多学者尝试将历史学与哲学结合起来 , 历史哲学开始出现。出现维柯、杜尔阁、康德等历史哲 学家。


希罗多德:《历史》,商务印书馆,1959。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书馆, 1960。


第一讲 西方史学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一古典与中世纪时期的西方史学 1 西方古典史学 创立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时期,至公元5世纪罗马 帝国灭亡,主要史家和史著有希罗多德的《历史》,修 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还有李维、塔西佗、 波利比阿、凯撒等。 (1)从史诗到散文纪事 荷马与《荷马史诗》,用神话和传说来叙述过去,保留 了许多古代社会的历史事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直 接孕育了古代希腊史学。
马克∙布洛克:《法国农村史》,商务印书馆, 1991。 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和历史学家》,商务印书 馆,1989。 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12。 艾玛纽埃尔∙勒华拉杜里:《蒙塔尤,1294-1324 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商务印书馆,1997。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 出版社,1988。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商务印书馆,1963。

兰克的研讨班为历史学的科学化培养了大量专门人 才,当时德国、英国、美国等国的历史学家大多都 是兰克的弟子或再传弟子。


实证主义史学: 历史事实类似于客观自然现象,历史学可以向自然 科学那样解释其认识客体的规律。既承认历史的客 观性,同时又认为历史发展具有规律性。




4 现当代西方史学 传统史学走向新史学,新旧史学之间抗衡,新史学不断 取得胜利的发展过程。 新史学的特点: 在史学观念方面,突出历史学家作为认识主体在历史研 究中的中心地位和重要作用,与试图通过文本考订描绘 历史真相的传统史学的认识迥乎不同。 在史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方面,强调将历史研究扩充到 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拓宽了历史研究范围与内容。 在史学研究方法方面,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史学研究新方 法。 新史学主要有法国的年鉴学派、美国的社会科学新史学 与英国的新马克思主义史学。


列奥波德∙冯∙兰克(1795-1886),被称为“西 方资产阶级客观主义史学的祖师”。1824年,兰 克发表其处女作《拉丁与条顿民族史》,在该书序 言中他明确指出:“历史向来把为了将来的利益而 评论过去、教导现在,以利于将来作为自己的任务。 对于这样崇高的任务,本书是不敢企望的。它的目 的只不过是如实直书而已。” 兰克认为,历史研究“直到这些史料被很严谨的排 列在一起,史料所蕴含的历史事实才会自动地展现 在我的面前”。
第五讲 史学论文写作 一 、阅读与选题 二、资料的搜集与梳理 三、成文的步骤
课后阅读书目: 陈新:《西方历史叙述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 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 店,2007。 彭刚:《叙事的转向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考察》,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