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小学校建筑抗震设计研究
浅谈中小学校建筑抗震设计与施工

述设计方案为基础 . 完成施工设计 文件 . 由建设单 位报施工 图审查机 建筑结构胶粘剂进场验收应对钢一 钢拉 伸抗剪强度 、 钢一 混凝土正 构审查批准后实施 粘 结强度和耐湿 热老化性能等 三项重要性能 指标 以及该胶粘 剂不挥
2 0 1 3 年第 l 2 期
科技 嚣向导
◇ 建工论坛◇
浅谈中小学校建筑抗震设计与施工
李 望 华 ( 福 建 省 千 亿 建 筑设 计 有 限公 司 福 建 泉州 3 6 2 0 0 0 1
【 摘 要】 中小学校建筑在使用功能和建筑设计方面具有共同点, 本文通过对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 希望能对今后
抗震性能要求 . 必须进行抗震加 固 给设计人员 , 设计单位提出相应的设计处理 方案。 对 于钢筋锈蚀 、 混凝 存在主要问题 如下 : ( 1 ) 部分砌体局部尺寸不足 . 承重 的门窗间墙 土剥落等构件 , 凿除破损混凝土至密实部位 . 将锈蚀的钢筋除锈后 . 洒
0 . 工 程 概 况
同类 工程的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 关键词 】 教 学楼 ; 抗震加 固; 设计
在剔除表面装饰层后 , 发现有少量 梁露 筋 、 钢筋锈蚀 、 混凝土碳化 某学校教学楼 , 属砖 混结 构 , 4层楼。工程建筑面约 2 0 0 0 m 2 . 该 校 严重 ; 部分墙体起 皮 、 砂浆 松散严重 、 局部 砖块严重破损 : 预制板板底 舍建造年代久远 , 原设计 资料丢失 。 根据鉴定报告 . 该教学楼不能满足 存在混凝土蜂窝等问题 施工单位将该类问题及时通过建设单 位反馈
宽度不足 , 承重 外墙 尽端至 门窗洞 边距离不足 . 内墙 阳角至 门窗洞边 水湿润 . 涂抹 混凝土界 面剂 . 采用 比原 混凝土强度等 级高一级 的混凝 距离不足。( 2 ) 部分墙段受压承载力不 足 、 部分楼层综合抗震承载力指 土 ( 或 细石混凝土 ) 修补 ; 劣化严重 的砌 体构件 . 剔 除已松动粉化 的砌 数不足 。 ( 3 ) 预制楼板整体性不足 , 横墙较少 的大房 间采用装配式预制 筑砂浆层 , 对残损部分进行局部拆砌 , 按板墙加 固方案喷射混凝土。 预 空心楼板 , 楼板搁置 长度不足 , 整体性差 . 在地震 作用下易失稳 、 预制 制板板底蜂窝采用环氧树脂砂浆修补 . 局部增贴碳纤维布 的方式 进行 板垮塌破坏。( 4 ) 构柱 : 楼梯 间墙体不闭合 修补 。
抗震设计在学校建筑中的应用分析

抗震设计在学校建筑中的应用分析[摘要]吸取汶川地震的经验和教训,根据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抗震设计规范以及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要求加强学校建筑的抗震设计。
[关键词]新;提高;抗震要求;学校建筑汶川地震虽已过去一年多,但其留给我们工程界的惨痛教训及宝贵经验却让我们不敢或忘,现笔者就结合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及新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来谈谈中小学校建筑的抗震设计。
一、中国地震局文件-中震防发[2009]49号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对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中的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作出了特别规定:(一)合理提高抗震设防要求,是保证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具备足够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一旦遭遇地震破坏,将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同时,在抗震救灾中,医院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要职责,学校可作为应急避险安置的重要场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地震安全,明确要求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
做好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抗震设防要求贯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全过程,直接关系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的能力,合理提高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是保证建设工程具备抗御地震灾害能力的重要措施。
(二)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原则为了保证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具备足够的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按照《防震减灾法》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我国地震灾害背景、国家经济承受能力和要达到的安全目标等因素,参照国内外相关标准,以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为基础,适当提高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取值,特征周期分区值不作调整,作为此类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
中小学校结构抗震设计

浅析中小学校的结构抗震设计[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国的建筑业也有了不小的进步。
完善结构大震设计方法,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
目前我国缺乏建筑结构大震设计方法和大震性能化设计方法,使得中小学建筑和救灾关键建筑在大震下的抗震性能缺乏保障依据。
因此,研究人员可根椐中小学教学楼现有设计特点和经验教训,制定新的规划、设计理念和防震措施,使其具有较高的抗震能力,提高教育工程的质量,避免灾难重蹈覆辙。
本文主要通过对5.12汶川地震的分析来探讨中小学校的结构抗震设计。
[关键词]抗震结构设防设计特性引言中小学区域人口密度高,流动量大而且频繁,教学和附属生活设施相应集中。
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由地震灾害及其地震引起次生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性要比其他类型建筑大得多。
地震发生后,因医院、学校食堂、救灾指挥中心、通讯枢纽、公共避难建筑等救灾关键建筑在一定程度上的受损,给救灾任务带来较大的阻力,造成严重的生命及财产损失。
因此如何完善中小学建筑和救灾关键建筑的规划、设计理念和防震措施,是当代建筑从业人员急需探寻的重要问题。
所以,对于中小学校的建筑设计应该注入抗震设计理念。
一、震害原因分析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有结构类型、设防标准、建造年代及建筑体型、现状质量、所用材料等。
不同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一般从简体、剪力墙、框架、砖混等结构类型依次下降:建筑材料,如混凝土、砂浆的强度等级,钢材的型号以及施工水平等也都对建筑抗震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1.1教学楼结构特性本次特大地震中倒塌或严重损坏的中小学教学楼一般都为砌体结构。
砌体结构是一种脆性结构,其抗拉和抗剪能力均较低。
而教学楼多为两道纵墙,多道横墙,另加一外挑走廊。
横墙间距为教室的长,纵墙间距为教室的宽,纵墙因采光需要,开洞较多,而且不均匀。
在强烈地震作用下,这种砌体结构更易于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从而导致房屋的整体破坏和倒塌。
1.2 抗震构造措施震区倒塌的教学楼大多还是80年代甚至更早以前的建筑,抗震设防标准低,抗震构造措施严重不足。
学校抗震设计

关于中小学校、幼儿园建筑的抗震设计抗震计算按抗震规范要求及地震局文件要求(提高地震作用,抗震措施不提高)包络计算,构造应不低于抗规要求。
内力计算一般由提高地震作用控制。
结构说明中的描述(抗震等级等)按抗震规范要求。
以高度≤24米框架结构为例:1、聊城、莘县(7度0.15g,三类场地,地震分组第一组):按抗规要求:地震作用取0.15g,计算抗震等级二级,考虑抗规3.3.3条规定,并考虑强柱弱梁的概念,构造抗震等级,柱取一级,梁取二级。
按地震局要求:地震作用取0.2g,计算抗震等级三级,构造抗震等级不低于抗规要求。
结构说明描述为:(1)、建筑抗震设防类别:重点设防类,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按8度采取抗震措施。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别为III类。
根据地震局要求,按8度设防烈度验算(抗震措施不再提高)。
(2)抗震等级: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设计),抗震构造抗震等级按柱一级、梁二级(施工)。
2、茌平、高唐/东阿、冠县(7度0.10g,三类场地,地震分组第一/二组):按抗规要求:地震作用取0.10g,计算、构造抗震等级二级。
按地震局要求:地震作用取0.15g,计算抗震等级三级,构造抗震等级二级。
结构说明描述为:(1)、建筑抗震设防类别:重点设防类,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按8度采取抗震措施。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别为III/Ⅱ类。
根据地震局要求,按7度0.15g设防烈度验算(抗震措施不再提高)。
(2)抗震等级: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
3、临清(6度0.05g,三类场地,地震分组第一组):按抗规要求:地震作用取0.05g,计算、构造抗震等级三级。
按地震局要求:地震作用取0.10g,计算抗震等级四级,构造抗震等级三级。
结构说明描述为:(1)、建筑抗震设防类别:重点设防类,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按7度采取抗震措施。
中小学建筑抗震性能评价方法研究

加之 后 续 的补强 加 固工 作 十 分 艰 巨 , 求 在 规 定 要
时 间内 很好 地完 成 这 项 任 务 , 必 要 投 人 大 量 的 势 人 力 和 物力 。通 过对 教育 系统 建筑 抗 震性 能评 价 方 法 的研 究 , 能较好 地解 决 上述 问题 和 困难 , 基本 思路 是 : 首先根 据 收集 的建 筑 资 料 提 取 结 构 的 计
第2 7卷第 4期 21 0 0年 1 2月
华
中
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技
大
学
学
报( 城市科学 版)
Vo . 7 No 4 12 .
De 2 0 c. 01
J f U T Ub nS i c dt n .o S .( ra c n eE io ) H e i
中小 学 建 筑 抗 震 性 能 评 价 方 法 研 究
算参 数 , 后采 用 不 同 的简 化计 算 方 法 或建 立 三 然 维有 限 元模 型进 行 结 构 的对 比分 析 计 算 , 行详 进
阵用 于 现有 调 查房 屋 的评 价 ; 于某些 古 建筑 、 对 城
中村 建筑 以及 农 村 民 居 , 没 有 相应 的 图纸 也 没 既 有 现 成 的简 化 评 价 方法 , 们 提 出 了现 场 实 测 结 我
此, 开展 教育 系 统建 筑 的抗 震 性 能 评 价 方 法 研 究
是 十 分必 要 和有 意义 的 。
可 视化 编程 技 术 建 立 评 价 系统 , 系统 中 的程 序采 用 V sa B s i l ai 制 , 筑 物 的样本 及 调查数 据 采 u c编 建
用 A cs数 据 库进 行 建立 和管 理 , ces 与程 序 进 行开 放 连 接 ; 后 , 此 平 台上 , 用 模糊 类 比法对 所 最 在 采 调 查 的建 筑 进行 群 体抗 震性 能评价 。其 评价 结果
中、美、欧、日抗震设计规范比较

【拓展知识1-6】中、美、欧、日抗震设计规范比较(1)抗震设防目标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是“三水准设防目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分别对应于以50 年超越概率63% ,10% 和2% ~3% 的地震作用。
UBC 1997 抗震设防目标是“避免结构倒塌和人身伤亡”,采用单一的设防水准,即以50 年超越概率10% 的地震作用,地震设计重现期为475 年,作为基准设防地震作用。
IBC 2000 的抗震目标是“每个结构和结构部分,包括永远附在结构上的非结构组件、结构支撑物和附属结构都要设计并建为可抵抗ASCE 7 所指地震移动产生的效应”,而ASCE 7的抗震目标是“为设计、建造抗震建筑提供参考标准”。
其地震设计重现期是50 年内超越概率2% 的地震作用,重现期为2 500 年,作为基准设防地震作用。
(2)场地分类场地是决定地震作用的一个关键因素。
按照场地土的剪切波速,GB50011—2010 将场地土分为Ⅰ~Ⅳ四类,UBC 将场地分为SA ~SF 五类,相应于IBC 的A ~ F 五类。
表1.1中是其对应关系。
IBC,ASCE 7 和UBC 均指出“如果场地的土壤特性具体信息不充分,不能确定场地的级别,则划分其为D 类场地”。
表1-1. IBC(ASCE 7),UBC和GB50011-2010的场地类别(3)地震反应谱曲线GB50011—2010 根据全国各地地震烈度的不同,把全国分为6,7,8,9度四个设防烈度区,并把地震分为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两个水平,给出相应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
并按近远震,分为三个地震设计组,和场地类别结合,给出特征周期T g。
根据αmax和T g给出反应谱曲线。
UBC 将全美国各地按照其烈度不同,分为5 个区,按烈度从小到大依次为0 度区、1 度区、2A 度区、2B 度区、3 度区和4度区。
对应不同的震区,有不同的震区影响系数Z,UBC 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见图1.*。
日本减震措施

日本减震措施引言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频发,是世界上地震活跃性最高的国家之一。
为了减少地震对社会和经济造成的损失,日本长期致力于地震减震工作。
日本的减震措施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体系。
本文将介绍日本常用的减震措施,以及其在地震事件中的应用。
地震减震技术地震减震器地震减震器是一种可以降低建筑物地震反应的设备。
它通常由弹簧和阻尼器组成,能够吸收和减小地震引起的能量。
日本广泛使用的地震减震器有摇摆式和滚轮式两种。
摇摆式地震减震器由摇摆框架组成,能够通过旋转降低地震引起的水平振动;滚轮式地震减震器则利用金属球轴承,通过滚动摩擦减小地震引起的垂直振动。
基础隔震基础隔震是一种通过设置隔震层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的技术。
隔震层通常由橡胶或液体等材料构成,能够吸收和减小地震引起的震动。
在日本,基础隔震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建筑物等工程项目中。
隔震层可以有效减小地震引起的水平振动,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完整性。
建筑改造日本地震减震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建筑物进行改造。
这包括改善建筑物的结构、材料和设计,提高其抗震性能。
日本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追求耐震性和弯曲性,通过加固墙体、加大柱子截面和设置抗震支撑等措施来增强建筑的抗震能力。
此外,日本还鼓励住宅和商业建筑使用轻质、柔性的材料,增强建筑的抗震性。
日本减震措施的应用东京塔东京塔是东京市的一座标志性建筑,采用了地震减震技术来保护其结构完整性。
该塔的基础设置了隔震层,可以减小地震引起的震动。
此外,塔身内部还安装了地震减震器,可以吸收地震引起的能量。
这些减震措施使得东京塔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大大降低了损坏的风险。
东京大学校本部作为日本最顶尖的大学之一,东京大学校本部采用了多种减震措施来应对地震。
该建筑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抗震性能,使用了高强度的结构设计和抗震支撑系统。
此外,校本部地下还设置了隔震层,以降低地震引起的影响。
中小学教学楼抗震概念设计初探

中小学教学楼抗震概念设计初探摘要:通过中小学教学楼实际震害分析,表明教学楼概念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并从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多道抗震设防、延性、整体性及填充墙布置等几个方面,对该类建筑的抗震概念设计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经验性建议,使教学楼建筑结构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
关键词:教学楼;震害;概念设计;抗震设计1 引言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是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是保证结构具有优良抗震性能的一个关键问题。
概念设计包含极为广泛的内容,如结构方案和布置的选择,多道抗震设防的设置,结构的延性设计,及结构整体性的保证等,从方案、布置、计算到构件设计、构造措施每个设计步骤中都贯穿了抗震概念设计内容。
然而,在结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缺少对结构抗震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抗震设计经验,更多地机械地依赖日益傻瓜化的计算机软件,忽略了抗震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是工程师运用思维和判断力,根据从大量震害经验得出的结构抗震原则,从宏观上确定结构设计中的基本问题。
历次地震震害表明,许多中小学教学楼在地震过程中破坏严重甚至倒塌,人员伤亡惨重,给人们带来沉痛的教训,同时引起了研究人员对教学楼设计的反思。
历次地震过程中,教学楼倒塌并不是个例,本文以砖混结构及框架结构两种常用的结构形式为对象,通过对中小学教学楼建筑震害进行分析,对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方法进行探讨。
2 震害分析[1-4]2.1砖混结构砖砌体结构由于造价低,经济性较好,在我国中小学校建筑里被广泛采用。
砖砌体是一种脆性材料,其抗拉和抗剪能力较差,在强烈地震作用下,易发生剪切脆性破坏。
因此,砌体教学楼不可避免地在地震中产生严重震害,甚至导致房屋的倒塌,如图1所示为聚源中学倒塌的教学楼。
图1 聚源中学图2 漩口中学砖混结构教学楼建筑的震害主要有:墙体由于抗剪不足产生了沿对角的交叉斜裂缝,这是比较常见的震害情况,几乎在所有的受损的教学楼建筑中都存在;教学楼横墙间距较大,同时为了满足采光的要求,纵墙上开洞较大且较多,导致墙体薄弱,破坏严重;建筑平、立面不规则,导致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角部扭转破坏及薄弱层的破坏;砖混结构教学楼大多采用预制楼板,且有些没有设置构造柱、圈梁及其他拉结等构造措施提高其延性和抗倒塌能力,导致大地震中结构由于整体性不足发生倾斜倒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中小学校建筑抗震设计研究■ 李志民 周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 · 710055)收稿日期:2008-12-22The Architectural Research of Seismic Design for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摘 要] 文章在介绍日本抗震法规的历史发展情况、抗震标准的具体内容和建筑建造程序的基础上,对日本在系统的抗震检测基础上对中小学建筑物进行详细分类并制定出相应的抗震修复和加固措施的做法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归纳出对我国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的启示,以期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建筑法规 中小学校 加固 避难所[Abstract] Japan is earthquake-prone countries, so the wealth of experience has been accumulated in the long-term seismic work. Firstly it is introduced in the article that is the Japanes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ti-seismic regulations, the speci fi c content of the anti-seismic standards and procedures for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 addition, the safety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buildings i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in Japan, so a systematization of seismic detec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for schools. On this basis, the buildings have been classified in great detail. Even more the measures are taken for seismic repair and reinforcement. So school buildings have been the most safe architecture in a community when earthquake happen, whic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s the community disaster shelter.[Key words] Laws and regulation of architectur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Anti-seismic reinforcement, Sanctuary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8781742008年9月初,笔者跟随考察团对日本中小学校抗震设计及使用情况进行了为期5天的考察活动,期间日本相关建筑界人士详细介绍了日本中小学建筑在抗震设计方面的经验和相关研究成果。
一、重视法律法规,严格审查建筑抗震性能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对于中小学校建筑的耐震设计非常重视,首先是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完善有关建筑物耐震方面的政策和法规。
1.建筑抗震标准制定的发展历程在日本,不论学校、一般建筑物或其他用途建筑物在建造时都必须统一遵守建筑物抗震标准。
日本的建筑物抗震标准是为应对地震带来的损害,不断从历次地震中汲取教训并及时进行多次修改后形成的(表1)。
事实证明抗震标准的不断修订对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日本的建筑物以1981年建筑标准法实施令的修订为界,这是因为1995年坂神大地震时,按照1981年以前旧法规所建造的房屋受损严重,而遵照之后的法规建造的房屋所受损害相对较小。
2.日本新抗震标准的具体内容(表2)建筑标准法的抗震标准是以如下两点为基础制定的:第一,建筑物遭遇多次地震,即使受到一定损害,但在修复之后依然能够满足继续使用的要求:第二,不管建筑物是否会遭遇地震,即使建筑物被破坏无法继续使用,也不至于在地震时顷刻间倒塌。
3.严格审查建筑设计在日本,新建建筑物之前,要前往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申请,审查建筑物的设计是否符合抗震标准,不符合标准的建筑物是不允许建造的,这样就确保了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图1)。
二、对于中小学校现状调查非常重视,定期进行全面的统计和评估日本对于地震的预防工作很重视。
由于1981年前后房屋建造遵循不同的抗震标准,因此1981年前建造的房屋日本政府规定必须要进行抗震检测(图1,表3)。
三、中小学校建筑震后修复措施1.详细勘查,区别对待由于建筑物各个部分的构造不同,为了在加强建筑抗震性能的同时节约资金和材料,日本在对原有学校建筑进行抗震加强或修复工作中,详细研究建筑构件受损情况,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加固方法。
主题专栏FEATURE-THEME表4 长冈市下小国小学新泻地震中教学楼柱子受损情况及抗震性能残存率统计柱子受损程度统计柱子位置耐震性能残存率3层2层1层0度811111度4616102度019183度05104度0345度001合计54545495.7%77.0%63.1%表5 不同年代的学校受灾比例及实施不同抗震措施的比例~1950年1951年~1960年1961年~1970年1971年~1980年 1981年~合计重建0.9%5.1%8.2%0.3%1.8%大规模改建8.9%4.7%5.1%2.1%1.0%3.0%中规模改建4.2%11.0%16.0%6.1%2.9%6.7%受灾学校14.0%20.8%29.3%8.5%3.9%11.5%如长冈市下小国小学在新泻地震后进行的抗震修复工程中,对各个不同位置的柱子进行详细统计和分类(图2,表4)。
在进行了详细勘察及评估后,工程技术人员制定了非常具有针对性的修复计划,采取了多种修复措施。
2.依照标准进行抗震加强作业经过不断的修改建筑标准法并对原有建筑进行抗震加强作业,极大地提高学校建筑的抗震性能,表2 新抗震建筑标准假想地震假想地震的震度假想地震的加速度标准横断力系数构成材料的状况中级地震(一次设计)建筑物在其耐用年限期间发生2~3次的地震烈度<V度80~100gal >0.2材料在容许应力度范围内,没有引起大的损害大型地震(二次设计)建筑物在其耐用年限期间可能1次也不会发生的地震烈度为VI度左右300~400gal >1.0有部分塑性化材料,由于其韧性吸收了地震的能量,因而没有引起建筑物倒塌注:日本建筑标准法中没有明确地震规模,以假想地震的烈度和加速度为基础并取得良好的抗震效果。
从表5中可以看出,随时间的推移,在抗震中受灾的学校比例不断减少,说明学校的抗震性能在不断提高。
在2004年新泻大地震中,学校建筑中新建的钢架混凝土建筑受害情况比较少,进行了抗震加强的钢架混凝土建筑也受损较轻,部分墙壁和梁柱有断裂的情况。
而在钢结构建筑中,经过抗震加强的体育馆没有或只有轻微的损伤,而没有经过抗震加强的建筑物主体构件大部分受到损害,并没有出现长期不能使用的建筑物(图3,图4)。
四、作为社区避难场所1995年阪神大地震发生时,虽然学校建筑也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在抗震救灾中仍然发挥了巨大作用。
据统计,当时神户地区可容纳超过1 000人避难的学校有50所,21万受灾人群中80%的人将学校作为避难场所。
表6为阪神大地震后随时间推移学校作为避难场所的数量变化,以及在学校避表3 2006年公立中小学校抗震达标率及抗震测验率调查总计抗震性能评估率抗震建筑达标率类别B 1982年及以后建造的建筑C 1981年及以前建造经过抗震加固的建筑D 1981年及以前建造抗震性能不达标而且没有进行加固的建筑E 1981年及以前未经过抗震评估的建筑A =B+C+D+E (C+D)/(C+D+E)(B+C)/A栋%47 91223 76932 59026 705130 97636.618.124.920.410067.954.7表6 避难统计数据来源:上野淳.学校建筑.鹿岛出版会,20081 日本中小学建筑抗震统计(图片来源:日本文部科学省.平成18年度学校建筑年报.日本文教设施协会,2008)2 柱子分类(图片来源:日本长冈教育部.长冈中小学建筑耐震报告.日本长冈市教育部,2008)难的人数的变化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学校作为震后避难场所使用了近8个月,很好地缓解了在震后重建过程中安置灾民的压力。
归纳起来,学校作为社区的避难场所,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日本小学实行学区制,即儿童就近上学,因为学校的功能要求,其布点位置有服务半径的限制,因此,小学校成为了距离居民最近的公共建筑。
据统计,到学校避难的人中80%步行不超过500m 就可到达学校,符合避难要求,其中到学校避难的人中的90%是本学区的居民。
第二,建筑的安全性有保障。
日本学校建筑的建造安全系数是普通建筑的1.5倍,因此学校成为了社区内最安全的建筑。
第三,学校具有体育馆等大空间建筑,可以满足避难时对空间规模的要求;同时日本中小学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教学空间同样是可灵活布置的大空间;而学校配置的食堂、厕所、洗浴等服务设施可以很好地满足避难人群的基本生活需求;学校的停车场、操场都为救灾提供了必要的室外开阔空地。
因此,学校可以作为灾后重建的长期避难场所(图5)。
第四,从人员上来说,学校里有受过培训的教师,可作为救灾的志愿者和指导者。
五、对我国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的启示1.建立新的建筑设计标准要谨慎日本不断完善的建筑法规保证了日本中小学校的建筑安全,我国也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灾后建设中提高中小学建筑设计标准成为人们的共参考文献1 文部科学省.平成18年度学校建筑年报.日本文教设施协会,20082 上野淳.学校建筑.鹿岛出版会,2008同愿望,但是中小学校作为一类最为普遍、最为大量的公共建筑,其设计及建造标准的改变对国家以及地方财政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因而必须经过反复的研究和论证,以找到一个平衡点,既可以满足中小学抗震设防的需要,又不至于超出各方面财政投入的可能。
2.灾区中小学建设要重视前期调研日本对中小学校的建筑质量进行普查和对受损建筑进行详细鉴定的做法值得推广。
512汶川地震的受灾区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大量中小学建筑的倒塌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使农村中小学建设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建造安全的中小学成为震后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由于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因而中小学建筑的质量状况也存在很大差异,如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建筑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类学校基于当地比较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无力专门建设中小学建筑,于是借用当地其他类型建筑如庙宇、闲置仓库等作为临时性的中小学建筑使用,这类建筑仅能满足最基本的教学功能需要,在建筑质量等其他方面存在许多隐患;第二类为居民自建型,这类学校虽然功能相对较为完备,但由于投入有限,在设计及建造质量方面依然存在众多的不确定因素,令人担忧;第三类是随着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的全面铺开,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加大了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各地迅速兴建起一批功能相对完备的中小学校,但因为急于见到成果,部分中小学建筑在设计及建造过程中未能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存在一定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