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书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Stbc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Stbc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通信原理中空时编码的基本概念,特别是正交空时编码(Stbc)的原理;2. 学会分析并计算Stbc系统的误码率性能及分集增益;3. 掌握Stbc在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中的应用及其优势。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Stbc编码技术设计简单的通信系统模型;2. 通过数学软件(如MATLAB)模拟Stbc通信过程,分析并优化系统性能;3. 培养解决复杂通信问题时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于通信工程领域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其探索精神;2. 增强学生面对通信技术挑战时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耐心;3. 通过小组合作,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通信原理的高级课程,适合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学习。
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科研素养。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应具备扎实的通信原理基础,对数学和物理有一定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他们通常对通信技术有较高的兴趣,但需要进一步引导以深化理解和提高实践技能。
教学要求:1. 结合教材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模拟,深入浅出地讲解Stbc技术;2. 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课后作业和团队项目,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3. 提供反馈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达到既定的学习成果,并持续跟踪学生进展以调整教学策略。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围绕Stbc技术展开,依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 理论基础:- Stbc编码原理及其数学描述;- 空时编码与MIMO系统的关系;- Stbc系统的误码率性能分析及分集增益计算。
教学内容参考教材第四章“空时编码”相关内容,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Stbc技术的基本原理。
2. 实践操作:- 使用MATLAB软件进行Stbc通信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分析并优化Stbc系统在不同信道条件下的性能;- 探讨Stbc技术在其他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通信原理大型实验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型实验课程设计实验报告通信原理⼤型实验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实验⼀基于A律⼗三折和u律⼗五折的PCM编解码设计要求:1、掌握Matlab的使⽤,掌握Simulink中建⽴通信模型的⽅法。
2、了解PCM编码的原理及在Simulink中的具体实现模块。
3、掌握如何观察⽰波器,来分析仿真模型的误差实验内容:1、设计⼀个A律13折线近似的PCM编解码器模型,能够对取值在[-1;1] 内的归⼀化信号样值进⾏编码。
建⽴PCM串⾏传输模型,并在传输信道中加⼊指定错误概率的随机误码。
在解码端信道输出的码流经过串并转换后送⼊PCM解码,之后输出解码结果并显⽰波形。
仿真采样率必须是仿真模型中最⾼信号速率的整数倍,这⾥模型中信道传输速率最⾼,为64kbps,故设置仿真步进为1/64000 秒。
信道错误⽐特率设为0.01,以观察信道误码对PCM传输的影响。
仿真结果波形如图所⽰,传输信号为幅度是1,频率是200Hz正弦波,解码输出存在延迟。
2、设信道是⽆噪的。
压缩扩张⽅式为u 律的,参数u=255 。
试研究输⼊信号电平与PCM量化信噪⽐之间的关系。
以正弦波作为测试信号。
PCM解码输出信号与原信号相减得出量化噪声信号,采⽤⽅差统计模块统计输出量化噪声以及原信号的功率,计算出信噪⽐。
其中参数mu设置为255。
实验结果:1、PCM编解码的原理将模拟信号的抽样量化值变换成为代码称为脉冲编码调制(PCM)2、A律编码⽅式的原理⾮均匀量化等价为对输⼊信号进⾏动态范围压缩后再进⾏均匀量化。
PCM编码模块:PCM解码模块:仿真模型:主要参数设置:“Saturation”作为限幅器,将输⼊信号幅度值限制在PCM编码的定义范围内[-1,1];“Relay”模块的门限设置为0;零阶保持器采样时间间隔为1秒,量化器模块“Quantizer”的量化间隔为1。
可见,发送信号为常数18.6时,零阶保持器每隔1秒钟采样⼀次,量化器将采样输出结果进⾏四舍五⼊量化,得到整数值19,“Integer to Bit Converter”模块的转换⽐特数设置为8,进⾏8⽐特转换。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一、引言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本次通信原理课程设计的过程和结果。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课程设计的背景、目标、方法和结果,并对所得结果进行评估和讨论。
二、背景通信原理是电子信息类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通信原理的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
本次课程设计以通信原理为基础,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通信系统,提高学生对通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目标本次课程设计的目标是设计和实现一个基于频分复用(FDM)技术的数字通信系统。
具体目标包括:1. 理解和掌握FDM技术的原理和应用;2. 设计和实现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包括发送端、传输信道和接收端;3. 评估和分析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如误码率、信噪比等。
四、方法本次课程设计采用以下步骤和方法:1. 确定通信系统的需求和参数,包括信号频率范围、带宽要求等;2. 设计发送端,包括信号源、调制器和功率放大器等模块;3. 设计传输信道,模拟真实通信环境,包括添加噪声、信道衰减等;4. 设计接收端,包括解调器、滤波器和信号恢复等模块;5. 实现通信系统,并进行调试和测试;6. 评估和分析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五、结果经过设计和实现,我们成功完成了一个基于FDM技术的数字通信系统。
以下是我们的主要结果:1. 发送端:我们设计了一个信号源,产生多个频率不同的信号,并通过调制器将这些信号转换为调制信号。
最后,我们使用功率放大器将调制信号放大到适当的功率水平。
2. 传输信道:我们模拟了真实的传输信道,并添加了噪声和信道衰减。
这样可以更好地评估通信系统在实际环境下的性能。
3. 接收端:我们设计了一个解调器,通过解调器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原始信号。
然后,我们使用滤波器去除噪声,并对信号进行恢复和解码。
4. 性能评估:我们评估了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包括误码率、信噪比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判断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六、讨论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我们对通信原理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掌握了实际应用的能力。
杏林学院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注释版)

课程设计报告 1、常规AM 调制基带信号1,0≤t<t 0/3m(t) = -2, t 0/3≤t<2t 0/30, 其余t用常规AM 方法调制载波c(t)=cos(2πf c t)。
假设f c =250Hz ,t 0=0.15s ,调制指数a=0.85。
(1)画出m(t)和u(t)的波形; (2)画出m(t)和u(t)的频谱图;(3)假定信号是周期的,周期T 0=t 0,求已调信号的功率; (4)若噪声加到已调信号上,信噪比SNR 是20dB ,求噪声功率; (5)画出噪声n(t)和已调信号加噪声(u(t)+ n(t))的波形; (6)画出噪声n(t)和已调信号加噪声(u(t)+ n(t))的频谱图;(7)比较示范课题中的m(t)和u(t)的波形及其频谱,写出它们的不同点。
说明:(1)注意到2)(max =t m ,因此有 [])2cos()(85.02)(t f t m t u c π+= )500cos(05.0075.07.105.0025.085.02t t t π⎥⎦⎤⎢⎣⎡⎪⎭⎫⎝⎛--⎪⎭⎫ ⎝⎛-+=∏∏ (2)本题求已调信号功率时不能用下面关系[]n m c u P a A P 2212+= 因为本题中m(t)不是零均值的信号。
程序如下:% Matlab demonstration script for DSB modulation.% The message signal is +1 for 0<t<t0/3,-1 for t0/3<t<2t0/3,and zero % otherwise.Clear 清除内容echo offt0=0.15;ts=0.001; 时间间隔fc=250; 载波频率snr=20; 信噪比为20DBfs=1/ts; 抽样频率df=0.3; 采样间隔t=(0:ts:t0); 时间范围snr_lin=10^(snr/20); 信噪比单位转换% message signalm=[ones(1,t0/(3*ts)),-2*ones(1, t0/(3*ts)),zeros(1,t0/(3*ts)+1)];m的表达式;ones是全1矩阵;zeros是全0矩阵c=cos(2*pi*fc.*t); 载波表达式u=(2+0.85*m).*c; 已调信号表达式% To specify the power of X to be 0 dBW and add noise to produce % an SNR of 10dB, use:%X = sqrt(2)*sin(0:pi/8:6*pi); awgn噪声函数调用n = awgn(u,10,0)-u; 噪声表达式a=u+n; 加噪声后已调信号表达式[M,m,df1]=fftseq(m,ts,df); 调用F变换求m的频谱M=M/fs; 按fs比例缩放[U,u,df1]=fftseq(u,ts,df); 调用F变换求u的频谱U=U/fs; 按fs比例缩放[C,c,df1]=fftseq(c,ts,df); 调用F变换求c的频谱f=[0:df1:df1*(length(m)-1)]-fs/2;[N,n,df1]=fftseq(n,ts,df); 调用F变换求n的频谱N=N/fs; 按fs比例缩放[A,a,df1]=fftseq(a,ts,df); 调用F变换求a的频谱A=A/fs; 按fs比例缩放signal_power=spower(u(1:length(t))); 信号功率计算noise_power=signal_power/snr_lin; 噪声功率计算'显示信号功率和噪声功率'pause 按一个键显示signal_power 信号功率noise_power 噪声功率'显示基带信号波形图'pause 按一个键看图clf 清空当前figure figure(1)plot(t,m(1:length(t))) 以t为横坐标,m为纵坐标画图xlabel('Time') 横坐标为'Time'title('The message signal') 标题为'The message signal''显示载波信号和调制信号波形图'pause 按一个键看图figure(2)subplot(2,1,1) 把多个图画到同一个平面上,位置为1行1列plot(t,c(1:length(t))) 以t为横坐标,c为纵坐标画图xlabel('Time')横坐标为'Time'title('The carrier') 标题为' The carrier 'subplot(2,1,2) 把多个图画到同一个平面上,位置为1行2列plot(t,u(1:length(t))) 以t为横坐标,u为纵坐标画图xlabel('Time') 横坐标为'Time'title('The modulated signal')标题为'The modulated signal''显示基带信号和调制信号的频谱图'pausefigure(3)subplot(2,1,1) 把多个图画到同一个平面上,位置为1行1列plot(f,abs(fftshift(M))) 以f为横坐标,M为纵坐标画图xlabel('frequency') 横坐标为'frequency'title('spectrum of the message signal')标题为'spectrum of the message signal' subplot(2,1,2)plot(f,abs(fftshift(U)))title('spectrum of the modulated signal')xlabel('frequency')'显示噪声和已调信号加噪声的波形'pausefigure(4)subplot(2,1,1)plot(t,n(1:length(t)))xlabel('Time')title('The noise signal')subplot(2,1,2)plot(t,a(1:length(t)))xlabel('Time')title('The modulated noise signal')'显示噪声和已调信号加噪声的频谱' pausefigure(5)subplot(2,1,1)plot(f,abs(fftshift(N)))xlabel('frequency')title('spectrum of the message signal') subplot(2,1,2)plot(f,abs(fftshift(A)))title('spectrum of the modulated signal') xlabel('frequency')结果如下:signal_power =2.0484noise_power =0.20482、高斯信道容量(1)画出带宽B=3000Hz的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的容量作为S/n0函数的图形,其中S 为信号功率,n0为噪声单边密度谱,S/n0在-20dB至30dB之间变化。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电子信息工程系课程设计报告书班级:课程名称: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年月日一、实验目的通过课程设计,巩固对课堂上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动手能力和通信系统仿真的技能。
二、实验任务1.学习使用计算机建立通信系统仿真模型的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学会利用仿真的手段对于实用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算法进行实际验证;2.学习现有流行通信系统仿真软件MATLAB7.0的基本使用方法,学会使用这些软件解决实际系统出现的问题;3.通过系统仿真加深对通信课程理论的理解。
4 . 用MATLAB7.0 设计一种2FSK数字调制解调系统。
三、2FSK数字系统的调制原理图用MATLAB7.0进行仿真设计,本次是设计一个2FSK数字调制解调系统。
其中包括:1.设计方案分析及系统原理图2.2FSK已调信号的解调方法及原理图2FSK调制就是使用两个不同的频率的载波信号来传输一个二进制信息序列。
可以用二进制“1”来对应于载频f1,而“0”用来对应于另一相载频w2的已调波形,而这个可以用受矩形脉冲序列控制的开关电路对两个不同的独立的频率源w1、f2进行选择通。
如下原理图:载波f12FSK输出信号载波f2二进制数据四、FSK 的解调方式2FSK 的解调方式有两种:相干解调方式和非相干解调方式.下面我们将详细的介绍:1 非相干解调经过调制后的2FSK 数字信号通过两个频率不同的带通滤波器f1、f2滤出不需要的信号,然后再将这两种经过滤波的信号分别通过包络检波器检波,最后将两种信号同时输入到抽样判决器同时外加抽样脉冲,最后解调出来的信号就是调制前的输入信号。
其原理图如下图所示:2 相干解调根据已调信号由两个载波f1、f2调制而成,则先用两个分别对f1、f2带通的滤波器对已调信号进行滤波,然后再分别将滤波后的信号与相应的载波f1、f2相乘进行相干解调,再分别低通滤波、用抽样信号进行抽样判决器即可。
带通滤波器抽样脉冲包络检波器带通滤波器 包络检波器抽样判决器输入 输出F1F2原理图如下:五、利用MATLAB 建立系统的仿真图。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信道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信道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通信原理中信道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性;2. 使学生了解信道编码、解码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见的信道编码技术;3. 引导学生掌握信道容量、信道带宽等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通信原理知识分析实际信道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设计简单信道编码、解码方案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工具对信道参数进行计算和优化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通信原理学科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形成合作共赢的价值观;3. 引导学生关注通信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社会的贡献。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通信原理课程的实践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高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具备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通信原理的实际应用尚不熟悉。
教学要求: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3. 强调课程目标的可衡量性,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信道概念及分类:介绍信道的定义、分类(如有线信道、无线信道、模拟信道、数字信道等)及特性;2. 信道编码与解码:讲解信道编码的基本原理,如卷积编码、汉明编码等,以及解码方法;3. 信道参数计算:阐述信道容量、信道带宽等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4. 信道模型:介绍常见的信道模型,如AWGN信道、多径信道等;5. 信道仿真:利用相关软件进行信道仿真,分析不同信道特性对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6. 实践环节:设计简单信道编码方案,进行编码、解码实验,观察实验结果,优化方案。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第1周:信道概念及分类,信道特性;2. 第2周:信道编码与解码原理;3. 第3周:信道参数计算方法;4. 第4周:信道模型及仿真;5. 第5周:实践环节,设计、实验和优化信道编码方案。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参考书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参考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通信原理,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通信问题的能力。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理论,包括信号的分类、运算及系统的性质;–学习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熟悉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通信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通信问题;–具备一定的通信系统设计和优化能力;–学会使用通信实验设备和软件工具进行通信系统的仿真和测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通信系统概述: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能指标和评估方法;2.信号与系统理论:信号的分类、运算及系统的性质,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3.模拟通信原理:调制、解调、检波和滤波技术,模拟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4.数字通信原理:数字信号的产生、采样、量化及编码,数字调制解调技术,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估;5.现代通信技术: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和物联网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通信原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实际操作和调试方法;4.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通信原理》等;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料,以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4.实验设备:提供通信实验设备,如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以便进行实验教学;5.软件工具:提供通信系统仿真和测试的软件工具,如MATLAB等。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2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设计1题目:采用平顶采样方式,为保证无失真采样,试设计仿真采样和恢复过程,观察采样前后以及恢复信号的波形和频谱。
仿真模型如下图所示:其中,示波器Scope显示当信号最高频率为150 Hz时,原信号和采样后信号以及恢复后信号的波形图;频谱分析仪Scope显示原信号的功率谱;频谱分析仪Scope1显示采样输出信号的功率频谱;频谱分析仪Scope2显示恢复信号的功率频谱。
仿真结果如下图所示:频谱分析仪Scope频谱分析仪Scope1频谱分析仪Scope2分析:平顶采样过程,为使仿真计算的频谱更加光滑,可在频谱仪中设置更多的帧数,本题中,设置为200。
由仿真波形图可知,恢复的信号是原信号的延迟,失真度很小;由3频谱结果图可知,平顶采样输出信号的频谱也是以采样周期重复的,但幅度逐渐衰减;恢复信号在高频部分存在轻微衰减.,即平顶采样的孔径效应。
设计2题目:仿真数字双相码,密勒码,以及传号反转码(CMI码)编码输出波形。
仿真模型如下图所示:附注:数字双相码在一个码元传输时间间隔内用两位双极性不归零表示「1」和「0」。
即用「+1,-1」表示「1」,用「-1,+1」表示「0」,「-1,-1」和「+1,+1」为禁用码;用数字双相码的下降沿触发一个双稳态电路(即二进制计数器)即可得到密勒码。
密勒码的编码规律是「1」用传输时间间隔中点出现波形跳变来表示,「0」则分为两种情况:出现单个「0」时在码元间隔中点不出现跳变,连「0」时则在两个「0」的分界点处出现跳变;CMI码中,「0」用「-1,+1」表示,「1」则交替用「+1,+1」和「-1,-1」表示。
当输入的单极性不归零码序列为“0 1 0 1 1 0 1 1 1 0 0 0 1 1 0 1 1 0 0 0”,对应的输出结果如下图所示:参考文献:陳桂明,張明照,戚紅雨,張寶俊《應用MATLAB建模與仿真》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陳理榮《數學建模導論》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1999鄧華等《MATLAB通信仿真及應用實例詳解》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 段吉海,黃智偉《基於CPLD/FPGA 數字通信系統建模與仿真》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樊昌信,張甫翊,徐炳祥,吳成柯《通信原理(第 6 版)》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1高文煥,汪蕙《模擬電路的計算機分析與設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顧啟泰《離散事件系統建模與仿真》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题目:脉冲编码调制(PCM)系统设计与仿真院(系):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班级:电信04-6班姓名:朱明录学号: 0402020608 指导教师:赵金宪教师职称:教授摘要 : SystemView 仿真软件可以实现多层次的通信系统仿真。
脉冲编码调制(PCM )是现代语音通信中数字化的重要编码方式。
利用SystemView 实现脉冲编码调制(PCM)仿真,可以为硬件电路实现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仿真展示了PCM 编码实现的设计思路及具体过程,并加以进行分析。
关键词: PCM 编译码1、引言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于信号的用于通信系统的动态仿真软件SystemView 具有强大的功能,可以满足从底层到高层不同层次的设计、分析使用,并且提供了嵌入式的模块分析方法,形成多层系统,使系统设计更加简洁明了,便于完成复杂系统的设计。
SystemView 具有良好的交互界面,通过分析窗口和示波器模拟等方法,提供了一个可视的仿真过程,不仅在工程上得到应用,在教学领域也得到认可,尤其在信号分析、通信系统等领域。
其可以实现复杂的模拟、数字及数模混合电路及各种速率系统,并提供了内容丰富的基本库和专业库。
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利用SystemView 实现脉冲编码调制(PCM )。
系统的实现通过模块分层实现,模块主要由PCM 编码模块、PCM 译码模块、及逻辑时钟控制信号构成。
通过仿真设计电路,分析电路仿真结果,为最终硬件实现提供理论依据。
2、系统介绍PCM 即脉冲编码调制,在通信系统中完成将语音信号数字化功能。
PCM 的实现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完成:抽样、量化、编码。
分别完成时间上离散、幅度上离散、及量化信号的二进制表示。
根据CCITT 的建议,为改善小信号量化性能,采用压扩非均匀量化,有两种建议方式,分别为A 律和μ律方式,我国采用了A 律方式,由于A 律压缩实现复杂,常使用 13 折线法编码,采用非均匀量化PCM 编码示意图见图1。
图1 PCM 原理框图下面将介绍PCM 编码中抽样、量化及编码的原理: (a) 抽样所谓抽样,就是对模拟信号进行周期性扫描,把时间上连续的信号变成时间上离散的信号。
该模拟信号经过抽样后还应当包含原信号中所有信息,也就是说能无失真的恢复原模拟信号。
它的抽样速率的下限是由抽样定理确定的。
(b) 量化从数学上来看,量化就是把一个连续幅度值的无限数集合映射成一个离散幅度值的有限数集合。
如图2所示,量化器Q 输出L 个量化值k y ,k=1,2,3,…,L 。
k y 常称为重建电平或量化电平。
当量化器输入信号幅度x 落在k x 与1+k x 之间时,量化器输出电平为k y 。
这个量化过程可以表达为:{}1(),1,2,3,,k k k y Q x Q x x x y k L +==<≤==这里k x 称为分层电平或判决阈值。
通常k k k x x -=∆+1称为量化间隔。
图2 模拟信号的量化模拟信号的量化分为均匀量化和非均匀量化。
由于均匀量化存在的主要缺点是:无论抽样值大小如何,量化噪声的均方根值都固定不变。
因此,当信号()m t 较小时,则信号量化噪声功率比也就很小,这样,对于弱信号时的量化信噪比就难以达到给定的要求。
通常,把满足信噪比要求的输入信号取值范围定义为动态范围,可见,均匀量化时的信号动态范围将受到较大的限制。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实际中,往往采用非均匀量化。
非均匀量化是根据信号的不同区间来确定量化间隔的。
对于信号取值小的区间,其量化间隔v ∆也小;反之,量化间隔就大。
它与均匀量化相比,有两个突出的优点。
首先,当输入量化器的信号具有非均匀分布的概率密度(实际中常常是这样)时,非均匀量化器的输出端可以得到较高的平均信号量化噪声功率比;其次,非均匀量化时,量化噪声功率的均方根值基本上与信号抽样值成比例。
因此量化噪声对大、小信号的影响大致相同,即改善了小信号时的量化信噪比。
实际中,非均匀量化的实际方法通常是将抽样值通过压缩再进行均匀量化。
通常使用的压缩器中,大多采用对数式压缩。
广泛采用的两种对数压缩律是μ压缩律和A 压缩律。
美国采用μ压缩律,我国和欧洲各国均采用A 压缩律,因此,PCM 编码方式采用的也是A 压缩律。
所谓A 压缩律也就是压缩器具有如下特性的压缩律:A X A Ax y 10,ln 1≤<+=11,ln 1ln 1<≤++=X A A Ax yA律压扩特性是连续曲线,A值不同压扩特性亦不同,在电路上实现这样的函数规律是相当复杂的。
实际中,往往都采用近似于A律函数规律的13折线(A=87.6)的压扩特性。
这样,它基本上保持了连续压扩特性曲线的优点,又便于用数字电路实现,本设计中所用到的PCM编码正是采用这种压扩特性来进行编码的。
图3示出了这种压扩特性。
图3 13折线表1列出了13折线时的x值与计算x值的比较。
表 1表1中第二行的x 值是根据6.87=A 时计算得到的,第三行的x 值是13折线分段时的值。
可见,13折线各段落的分界点与6.87=A 曲线十分逼近,同时x 按2的幂次分割有利于数字化。
(c) 编码所谓编码就是把量化后的信号变换成代码,其相反的过程称为译码。
当然,这里的编码和译码与差错控制编码和译码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属于信源编码的范畴。
在现有的编码方法中,若按编码的速度来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低速编码和高速编码。
通信中一般都采用第二类。
编码器的种类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三类:逐次比较型、折叠级联型、混合型。
在逐次比较型编码方式中,无论采用几位码,一般均按极性码、段落码、段内码的顺序排列。
下面结合13折线的量化来加以说明。
表2 段落码表3 段内码在13折线法中,无论输入信号是正是负,均按8段折线(8个段落)进行编码。
若用8位折叠二进制码来表示输入信号的抽样量化值,其中用第一位表示量化值的极性,其余七位(第二位至第八位)则表示抽样量化值的绝对大小。
具体的做法是:用第二至第四位表示段落码,它的8种可能状态来分别代表8个段落的起点电平。
其它四位表示段内码,它的16种可能状态来分别代表每一段落的16个均匀划分的量化级。
这样处理的结果,8个段落被划分成27=128个量化级。
段落码和8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如表2所示;段内码与16个量化级之间的关系见表3。
PCM编译码器的实现可以借鉴单片PCM编码器集成芯片,如:TP3067A、CD22357等。
单芯片工作时只需给出外围的时序电路即可实现,考虑到实现细节,仿真时将PCM编译码器分为编码器和译码器模块分别实现。
2.1、信号源子系统的组成:由三个幅度相同、频率不同的正弦信号(图符7、8、9)合成,如下图4所示:图42.2、PCM编码器模块PCM编码器模块主要由信号源(图符7)、低通滤波器(图符15)、瞬时压缩器(图符16)、A/D转换器(图符8)、并/串转换器(图符10)、输出端子构成(图符9),实现模型如下图5所示:图5信源信号经过 PCM 编码器低通滤波器(图符15)完成信号频带过滤,由于PCM量化采用非均匀量化,还要使用瞬时压缩器实现A律压缩后再进行均匀量化,A/D转换器(图符8)完成采样及量化,由于A/D转换器的输出是并行数据,必须通过数据选择器(图符10)完成并/串转换成串行数据,最后通过图符(9)输出PCM编码信号。
2.2.1 PCM编码器组件功能实现(1)低通滤波器:为实现信号的语音频率特性,考虑到滤波器在通带和阻带之间的过渡,采用了低通滤波器,而没有设计带通滤波器。
为实现信号在 300Hz-3400Hz的语音频带内,在这里采用了一个阶数为3阶的切比雪夫滤波器,其具有在通带内等波纹、阻带内单调的特性。
(2)瞬时压缩器:瞬时压缩器(图符16)使用了我国现采用A律压缩,注意在译码时扩张器也应采用A律解压。
对比压缩前后时域信号(见图6, 图7),明显看到对数压缩时小信号明显放大,而大信号被压缩,从而提高了小信号的信噪比,这样可以使用较少位数的量化满足语音传输的需要。
图6压缩前图7压缩后(3)A/D 转换器:完成经过瞬时压缩后信号时间及幅度的离散,通常认为语音的频带在300Hz-3400Hz,根据低通采样定理,采样频率应大于信号最高频率两倍以上,在这里A/D 的采样频率为8Hz即可满足,均匀量化电平数为256级量化,编码用8bit表示,其中第一位为极性表示,这样产生了64kbit/s的语音压缩编码。
(4)数据选择器:图符10为带使能端的8路数据选择器,与74151功能相同,在这里完成A/D转换后的数据的并/串转换,图符11、12、13为选择控制端,在这里控制轮流输出并行数据为串行数据。
通过数据选择器还可以实现码速转换功能。
2.3、 PCM译码器模块PCM译码器是实现PCM编码的逆系统。
PCM译码器模块主要由ADC出来的PCM数据输出端、D/A转换器、瞬时扩张器、低通滤波器构成。
实现模型如下图8所示:图82.3.1 PCM译码器组件功能实现(1)D/A转换器(图符1):用来实现与A/D转换相反的过程,实现数字量转化为模拟量,从而达到译码最基本的要求,也就是最起码要有步骤。
(1)瞬时扩张器(图符8):实现与瞬时压缩器相反的功能,由于采用 A 律压缩,扩张也必须采用A律瞬时扩张器。
(2)低通滤波器(图符3):由于采样脉冲不可能是理想冲激函数会引入孔径失真,量化时也会带来量化噪声,及信号再生时引入的定时抖动失真,需要对再生信号进行幅度及相位的补偿,同时滤除高频分量,在这里使用与编码模块中相同的低通滤波器。
3、系统仿真模型如下图9:图9系统模型子系统(图符12)如下图10:图10 子系统以上图9、图10各方块的有关参数如表4:表4符号名称参数设置12 子系统7 Sinusoid Amp = 1 v , Freq = 1e+3 Hz , Phase = 0 deg,Output 0 = Sine t4 ,Output 1 = Cosine8 Sinusoid Amp = 1 v,Freq = 1.5e+3 Hz, Phase = 0 deg,Output 0 = Sine t4 ,Output 1 = Cosine9 Sinusoid Amp = 1 v,Freq = 500 Hz, Phase = 0 deg,Output 0 = Sine t4 ,Output 1 = Cosine10 Adder Inputs from 7 8 9,Outputs to 1111 Meta Out Input from10 Output to 3 203 4 5 14 19 Analysis13 Logic: ADC Two's Complement,Gate Delay = 0 sec,Threshold = 500e-3 v,True Output = 1 v,False Output = 0 v,No. Bits = 8 ,MinInput = -2.5 v,Max Input = 2.5 v,Rise Time = 0 sec,Analog= t21 Output 0, Clock = t1 Output 00 Logic: DAC Two's Complement,Gate Delay = 0 sec,Threshold = 500e-3 No.Bits = 8 ,Min Output = -2.5 v,Max Output = 2.5 v,D-0 = t13 Output 0,D-1 = t13 Output 1,D-2 = t13 Output2, D-3 = t13 Output 3,D-4 = t13 Output 42 20 Operator:Linear3 Poles, Fc = 1.8e+3 Hz,Quant Bits = NoneSys ButterworthLowpass IIRInit Cndtn = Transient,DSP Mode Disabled1 18 Source: PulseTrain Amp = 1 v,Freq = 10e+3 HzPulseW = 20.e-6 sec,Offset = 0 v,Phase = 0 deg21 Comm: DeCompand A-Law,Max Input = ±2.5 6 Comm: Compander A-Law,Max Input = ±2.516 Source: PulseTrain Amp = 1 v,Freq = 30e+3 Hz,PulseW = 20.e-6 sec Offset = 0 v,Phase = 0 deg17 Source: PulseTrain Amp = 1 v,Freq = 20e+3 Hz,PulseW = 20.e-6 sec Offset = 0 v,Phase = 0 deg15 Logic:Mux-D-8 Gate Delay = 0 sec,Threshold = 500.e-3 v True Output = 1 v,False Output = 04、仿真波形如下:(1)信号源的波形(2)信号源经压缩后的波形(3)PCM编码的波形(4)PCM译码时经过D/A转化并用A律扩张后的输出波形(5)译码后恢复源信号的输出波形由以上数据波形可以看出在PCM编码的过程中,译码输出的波形具有一定的延迟现象,其波形基本上不失真的在接收端得到恢复,传输的过程中实现了数字化的传输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