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信道为awgn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信道为awgn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通信原理课程中关于信道为AWGN的知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信道AWGN的基本概念、特性及其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理解AWGN信道的概率分布、噪声功率和信道容量等关键参数。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通信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AWGN信道的知识对通信系统进行性能评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通信原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严谨治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AWGN信道的定义、特性和数学模型;2.AWGN信道的概率分布函数及其性质;3.AWGN信道中的噪声功率和信道容量;4.AWGN信道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和性能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AWGN信道的相关概念、特性和应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通信系统中的AWGN信道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3.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AWGN信道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本节课的教学质量,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通信原理》;2.参考书:相关学术论文和书籍;3.多媒体资料:PPT课件、实验演示视频等;4.实验设备:计算机、通信实验装置等。
以上教学资源将有助于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3.考试:安排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信道为AWGN章节的知识点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评估标准将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制定,确保评估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通信原理在线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在线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掌握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评估方法;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通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分析和设计简单通信系统的能力;能够运用编程语言和仿真工具进行通信系统的仿真和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通信原理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地位,培养对通信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信号与系统、调制与解调、信道编码与解码、误码纠正等。
2.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包括发射器、接收器、信道、信号处理等。
3.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估方法,包括误码率、信噪比、传输速率等。
4.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包括5G通信、物联网、卫星通信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估方法和优化技巧。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通信原理。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果。
4.实验设备: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
通信原理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学生今后学习专业课程和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通信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
1. 通信原理基础知识的学习。
通过教材学习和课堂讲解,学生应该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信号的基本特性、传输介质的特性、调制解调原理等基础知识。
2. 通信原理实验操作。
学生应该通过实验操作,掌握信号的产生与采集、调制解调器的使用、传输介质的特性测试等实际操作技能,加深对通信原理知识的理解。
3.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学生应该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包括信号的传输与接收、调制解调器的设计与应用、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等内容。
三、课程设计方法。
1. 教学方法。
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2. 学习方法。
学生应该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积极参与实验操作,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程设计。
3. 评估方法。
采用考试、实验报告、课程设计报告等多种评估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四、课程设计要求。
1. 学生应按时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按要求提交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报告。
2. 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实验操作,主动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 学生应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注意实验室安全,保护实验设备。
4. 学生应认真对待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做到学以致用。
五、课程设计效果评估。
1. 通过考试和实验报告评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2. 通过课程设计报告评分,评价学生的课程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学生对通信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通过课程设计效果评估,指导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总结。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是通信原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通信系统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通信系统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的区别及各自特点;2. 学会分析并描述通信系统中的信号传输、调制解调、信道编码等关键过程;3. 掌握通信系统中常用的数学模型和公式,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通信系统模型,并进行仿真实验;2. 培养学生运用图表、公式、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通信原理和过程的能力;3. 提高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学会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观点、倾听他人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通信原理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通信技术发展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使他们认识到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通信技术发展应遵循道德、法律和伦理原则。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通信原理课程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帮助学生在掌握通信原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创新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通信系统基本概念:介绍通信系统的定义、分类及发展历程,对比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的优缺点。
教材章节:第一章 通信系统概述2. 信号与信道:讲解信号的分类、特性及数学描述,分析信道的特性及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二章 信号与信道3. 调制与解调技术:介绍幅度调制、频率调制、相位调制等基本调制技术,以及相应的解调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 调制与解调技术4. 信道编码与解码:阐述信道编码的原理及作用,介绍常用的编码解码方法,如汉明码、卷积码等。
教材章节:第四章 信道编码与解码5. 通信系统设计与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展示通信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设计方法,如电话通信、无线通信等。
教材章节:第五章 通信系统设计与应用6. 仿真实验:指导学生运用软件进行通信系统仿真实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通信原理相关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相关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包括信号、信道、调制与解调等;2. 学习并掌握通信系统中常用的数学模型和公式,能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通信过程;3. 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认识通信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通信原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通信系统设计能力;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通信设备的调试与维护,具备实际操作能力;3. 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讨论等方式,自主学习和拓展通信领域的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通信原理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养成主动探究和积极思考的习惯;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在团队中沟通与协作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对通信技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深刻认识。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通信原理相关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基本通信原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具备通信领域的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储备人才。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 通信原理基础知识:- 信号与系统:信号的概念、分类及特性;系统的概念、线性时不变系统及其性质;- 信道:信道的概念、分类、特性及信道模型;- 调制与解调:调制原理、分类及性能指标;解调原理及方法。
2. 通信系统分析与设计:- 通信系统的数学模型:信号的数学表示、系统方程的建立;- 通信系统性能分析:误码率、带宽、功率等性能指标的计算与优化;- 通信系统设计: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调制解调方式、信道编码等技术。
3. 现代通信技术应用:- 数字通信技术:数字信号传输、数字调制解调、多路复用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多址技术、蜂窝技术;- 互联网通信技术:网络结构、协议、路由算法等。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一、任务背景通信原理是现代通信工程中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掌握通信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通信原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二、任务目标1. 理解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通信系统的设计流程和方法;3. 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通信系统;4. 分析和解决通信系统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三、任务要求1. 设计一个基于频分多址(FDMA)的通信系统;2. 选择适当的载波频率和带宽,实现多用户之间的通信;3. 设计合适的调制解调器,实现信号的调制和解调;4. 设计合适的信道编码和解码方案,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能;5. 进行性能测试和分析,评估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四、设计流程1. 确定系统需求和参数:- 确定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和用户数量;- 确定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和带宽需求;- 确定通信系统的信道特性和传输距离。
2. 频率规划和分配:- 根据用户数量和带宽需求,进行频率规划和分配;- 确定每个用户的频率资源。
3. 调制和解调设计:- 选择合适的调制方式,如调幅(AM)、调频(FM)或调相(PM);- 设计调制解调器电路,实现信号的调制和解调。
4. 信道编码和解码设计:- 选择合适的信道编码方案,如卷积码、纠错码等;- 设计编码和解码器电路,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5. 系统集成和测试:- 将各个模块进行集成,搭建完整的通信系统;- 进行性能测试和分析,评估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五、数据和内容1. 系统需求和参数:- 通信系统覆盖范围:10km²- 用户数量:100- 传输速率:10Mbps- 带宽需求:20MHz- 信道特性:高频率衰减,传输距离为5km2. 频率规划和分配:- 频率范围:2GHz - 2.1GHz- 用户频率资源分配:每个用户占用200kHz的频率资源3. 调制和解调设计:- 调制方式:调幅(AM)- 调制解调器设计:采用集成电路实现AM调制和解调功能4. 信道编码和解码设计:- 信道编码方案:卷积码- 编码和解码器设计:采用FPGA实现卷积码编码和解码功能5. 系统集成和测试:- 搭建通信系统的硬件平台,包括调制解调器、编码解码器等;- 进行性能测试,如误码率、传输距离等的测量和分析。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专业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专业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应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能够运用通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了解通信原理在现代通信技术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原理;•掌握调制、解调、编码和解码等基本技术;•理解信号传输、信道编码、信号检测等基本概念;•熟悉通信系统性能评估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通信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使用通信系统仿真软件进行系统设计和性能分析;•具备通信系统故障诊断和维修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通信技术的兴趣和热情,认识到通信原理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工程伦理观念,关注通信技术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通信系统的组成、基本原理、调制解调技术、编码解码技术、信号传输、信道编码、信号检测以及通信系统性能评估。
具体安排如下:1.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原理:介绍通信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发送端、传输介质、接收端等,理解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信号传输过程。
2.调制解调技术:学习调制和解调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同调制方式的原理和应用,了解调制解调在通信系统中的作用。
3.编码解码技术:学习信源编码、信道编码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见编码解码算法的实现和应用。
4.信号传输:了解信号传输的基本原理,学习信号波形、传输速率、传输距离等参数的影响因素。
5.信道编码:学习信道编码的原理和目的,掌握常见信道编码技术的特点和应用。
6.信号检测:了解信号检测的基本原理,学习不同信号检测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7.通信系统性能评估:学习通信系统性能评估的方法和指标,掌握系统性能分析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传授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帮助学生建立通信原理的知识框架。
通信原理理论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理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如信号、信道、噪声等;2. 使学生了解并熟悉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的区别及各自的特点;3. 引导学生掌握通信系统中常用的调制与解调技术,以及其优缺点;4. 帮助学生了解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如误码率、带宽、信噪比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通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并优化通信系统性能;2.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进行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的技能;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实验等形式,共同完成通信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通信原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与求知欲;2. 引导学生关注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认识到其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尊重事实,遵循科学原理,严谨治学。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通信工程及相关专业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明确以上课程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能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还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从事通信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通信原理概述:介绍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 教材章节:第1章 通信原理概述- 内容安排:信号与系统、信道与噪声、通信系统分类及其应用。
2. 模拟通信系统:讲解模拟调制与解调技术,分析其性能特点。
- 教材章节:第2章 模拟通信系统- 内容安排:幅度调制、频率调制、相位调制、模拟解调技术。
3. 数字通信系统:介绍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性能分析及其应用。
- 教材章节:第3章 数字通信系统- 内容安排:数字调制与解调、误码率分析、同步技术。
4. 数字信号处理:讲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4章 数字信号处理- 内容安排:数字滤波器、快速傅里叶变换、正交变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基于FPGA的时分多路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指导老师:戴慧洁武卫华班级:通信111班组长:徐震震组员:胡彬、韦景山、谢留香、徐勇、周晶晶、张秋红日期:一、课程设计目的通信系统课程设计是一门综合设计性实践课程。
使大家在综合已学现代通信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借助可编程逻辑器件及EDA技术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充分发挥自主创新意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符合实际需求的通信系统电路设计与调试任务。
它不仅能够提高大家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和挖掘大家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从事相关工作奠定较好的“能力”基础。
二、课程设计内容时分多路数字电话基带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三、课程设计要求任务1、64Kb/S的A律PCM数字话音编译码器的开发设计2、PCM 30/32一次群时分复接与分接器的开发设计3、数字基带编码HDB3编译码器的开发设计4、同步(帧、位、载波同步(可选))电路的开发设计四、小组分工小组成员负责项目徐震震同步(帧同步、位同步)谢留香PCM 30/32一次群时分复接韦景山64Kb/S的A律PCM数字话音编码胡彬PCM 30/32一次群时分分接徐勇64Kb/S的A律PCM数字话音译码周晶晶数字基带编码HDB3译码张秋红数字基带编码HDB3编码五、时分多路数字电话基带传输系统框图PCM编码设计一、设计要求1、PCM编码器输入信号为:一个13位逻辑矢量的均匀量化值:D0,D1…D12其中:D0为极性位,取值范围在-4096~+4096之间;一个占空比为1/32的8K/S的取样时钟信号;一个占空比为50%的2.048Mb/S的合路时钟信号;2、PCM编码器输出信号为:一个8位逻辑矢量的13折线非均匀量化值:C0,C1…C7其中:C0为极性位.C0=1为正,C0=0为负;一个占空比为1/32的8K/S的取样时钟信号;一个占空比为50%的2.048Mb/S的合路时钟信号;二、PCM编码分析脉冲编码调制(PCM)在通信系统中完成将语音信号数字化功能。
是一种对模拟信号数字化的取样技术,将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的编码方式,特别是对于音频信号。
PCM 对信号每秒钟取样8000 次;每次取样为8个位,总共64kbps。
PCM的实现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完成:抽样、量化、编码。
分别完成时间上离散、幅度上离散、及量化信号的二进制表示。
根据CCITT的建议,为改善小信号量化性能,采用压扩非均匀量化,有两种建议方式,分别为A 律和μ律方式,本设计采用了A律方式。
在13折线法中,无论输入信号是正是负,均按8段折线(8个段落)进行编码。
若用8位折叠二进制码来表示输入信号的抽样量化值,其中用第一位表示量化值的极性,其余七位(第二位至第八位)则表示抽样量化值的绝对大小。
具体的做法是:用第二至第四位表示段落码,它的8种可能状态来分别代表8个段落的起点电平。
其它四位表示段内码,它的16种可能状态来分别代表每一段落的16个均匀划分的量化级。
这样处理的结果,8个段落被划分成128个量化级。
段落码和8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段内码与16个量化级之间的关系见下表所示。
PCM编码规则段落码段内码段落序号段落码段落范围量化间隔段内码量化间隔段内码8 111 2048-4096 15 1111 7 01117 110 1024-2048 14 1110 6 01106 101 512-1024 13 1101 5 01015 100 256-512 12 1100 4 01004 011 128-256 11 1011 3 00113 010 64-128 10 1010 2 00102 001 32-64 9 1001 1 00011 000 0-32 8 1000 0 0000流程图如下PCM译码设计1.PCM译码输入输出信号(1)PCM译码器输入信号为:一个8位逻辑矢量的13折线非均匀量化值:C0,C1…C7其中:C0为极性位.C0=1为正,C0=0为负;一个占空比为1/32的8K/S的取样时钟信号;一个占空比为50%的2.048KB/S的合路时钟信号;(2)PCM译码器输出信号为:一个13位逻辑矢量的均匀量化值:D0,D1…D12其中:D0为极性位,取值范围在-4096~+4096之间;一个占空比为1/32的8K/S的取样时钟信号;一个占空比为50%的2.048Mb/S的合路时钟信号;2.PCM译码原理(1)PCM译码是PCM编码的逆过程。
通过对PCM编码的分析,可以进行8位PCM编码到13位A率13折线的转换,具体转换见下译码规则图。
其中注意,在译码时的13位码是对应段的中间值,既所得的编码应加上对应段量化值的一半。
(2)PCM译码规则图 3.2.2 PCM 译码规则(3)译码电路PCM 译码器原理框图3. PCM 译码步骤(1) 根据译码器输入端的样值,可判断C1为符号位。
记忆电路7/12变换寄存读出12位线性解码电路极性控制时钟脉冲D 1D 2…D8C 2C 8……B 1B 12…B 1′B 12′PAMPCM 码流(2)由输入端的样值判断确定段落吗C2C3C4,段落码与样值的关系如下表所示:段落序号段落码C1C2C3 段落范围(量化单位)1 000 0~322 001 32~643 010 64~1284 011 128~2565 100 256~5126 101 512~10247 110 1024~20488 111 2048~4096(3)确定段内码为C5C6C7C8,根据上表中的译码规则即可译码出13为的逻辑矢量均匀量化值。
时分复接器设计一、设计要求(1)时分复接器输入信号为:一个8位数据总线D7~D0(即30路PCM话音并行数据公用总线)一个一次群串行位同步时钟2.048Mb/S信号(2)时分复接器输出信号为:一个一次群串行合路数据流2.048Mb/S信号一个一次群串行位同步时钟2.048Mb/S信号一个5位时隙地址总线信号(即30路PCM话音并行地址总线) 二、设计原理说明时分多路参数指标:符合ITU-T G.704 建议帧结构:TS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F0F1F2F3F4F5F6F7F8F9F10F11F12F13F14F15×00110110000111A 2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复帧同步信号备用比特CH1CH16CH2CH17………a b c d a b c d CH15CH30F1F2F15帧同步信号×1A 111111保留给国内通信用帧同步时隙话路时隙话路时隙信令时隙CH3(CH16 ~CH29)(CH1 ~ CH15)32路时隙,256 bit,125 μs16帧,2.0 ms复帧结构帧结构偶帧TS0奇帧TS0488 ns3.91 μs 复接的分类: 一、1)同步复接:复接的各支路信号使用的时钟都是由一个总时钟提供的,为同步复接。
特点:无需进行码速调整,有时只需进行相位调整或根本不需要任何调整便可复接。
2)异步复接:复接的各支路信号的时钟并非来自同一时钟源,各信号之间不存在同步关系,称为异步复接。
特点:必须进行码速调整方可进行复接。
3)准同步复接:如果各支路信号的时钟由不同的时钟源提供,而这些时钟源在一定的容差范围内为标称相等情况,对应的复接为准同步复接。
特点:复接之前也需进行码速调整,使之满足复接条件再进行复接。
二、1)按位复接:按位复接每次只依次复接各低次群的一位码而形成高次群。
2)按字复接:每次只依次复接一个码子。
3)按路复接:对PCM集群来说,一个路时隙有8位码。
4)按帧复接:按帧复接是指每次复接一个支路的一帧数码(一帧含有256个码)。
一次群时分复接器原理框图:时分分接器设计1、设计要求时分分接器输入信号为:一个一次群串行合路数据流2.048Mb/S信号一个一次群串行位同步时钟2.048Mb/S信号时分分接器输出信号为:一个一次群串行合路数据流2.048Mb/S信号一个30位逻辑矢量时隙脉冲信号一个一次群串行位同步时钟2.048Mb/S信号2、设计原理说明分接器的功能是将32路合路的2.048Mb/s的信号分成32路64K/S的分路信号,同时生成32路时隙脉冲。
其中主要是帧同步与位同步的捕捉与确定。
帧结构图见复接模块。
HDB3编码设计一、设计要求:输入信号:一路串行2.048Mb/S 合路数据流;一路2.048Mb/S 位同步时钟脉冲。
输出信号:一路串行2.048Mb/S 合路HDB3编码的正极性数据流H+;一路串行2.048Mb/S 合路HDB3编码的负极性数据流H-; 一路2.048Mb/S 位同步时钟脉冲。
HDB3编码器一路串行2.048Mb/S 合路数据流一路串行2.048Mb/S 合路HDB3编码的正极性数据流H+一路2.048Mb/S 位同步时钟脉冲一路2.048Mb/S 位同步时钟脉冲一路串行2.048Mb/S 合路HDB3编码的负极性数据流H-二、编码规则分析:1.对输入为1码元交替翻转编码,即:依次在H+和H-端口输出1。
2.对输入为0码元同时在H+和H-端口输出0。
3.当连续输入4个0码元,且与上一个连续0码元之间1码元为奇数个时,第四个0码 元改为1码元,且与之前1码元的最后一个1码元同极性,即:在同端口输出。
4.当连续输入4个0码元,且与上一个连续4个0码元之间1码元为偶数个时,第一个0码元改为1码元,与之前1码元的最后一个1码元反极性,即:在不同端口输出,第四个0码元改为1码元,且与之前1码元的最后一个1码元同极性,即:在同端口输出。
HDB3译码器设计一、设计要求输出信号:一路串行2.048Mb/S合路数据流;一路2.048Mb/S位同步时钟脉冲。
输入信号:一路串行2.048Mb/S合路HDB3编码的正极性数据流H+;一路串行2.048Mb/S合路HDB3编码的负极性数据流H-;一路2.048Mb/S位同步时钟脉冲。
二、HDB3译码规则分析将编码修改过的0码元恢复,并将双极性交替1脉冲改为单极性1脉冲三、HDB3译码VHDL语言设计对输入的H+和H-分别设立一个五级缓存移位寄存器,每一拍都判断是否存在10001,或1001X;若存在分别改成10000,或0000X。
再将H+和H-相或输出。
流程图如下:同步模块原理*所谓同步是指收发双方在时间上步调一致,故又称定时。
1、帧同步(群同步)是为接收信号而使给定数字信道的接收端与发送端的相应信道对齐的过程,帧同步码有集中插入和分散插入两种插入方法。
集中插入法:适用于要求快速建立同步的地方,或间断传输信息并且每次传输时间很短的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