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月经不调116例

合集下载

中医视角下女性月经不调的辨证论治

中医视角下女性月经不调的辨证论治

中医视角下女性月经不调的辨证论治月经,是女性生理周期的重要表现,它的正常与否往往反映着身体的健康状况。

月经不调,是许多女性在生活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月经不调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涉及到多种因素,需要通过辨证论治来找出根源,从而进行有效的调理和治疗。

中医认为,月经的产生与调节与脏腑、气血、经络等密切相关。

脏腑之中,肾、肝、脾的功能尤为重要。

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藏精。

若肾气不足,则天癸不至,冲任不盛,血海空虚,可导致月经后期、量少,甚至闭经。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若肝气郁结,气血不畅,则会出现月经先后不定期、经行乳房胀痛、痛经等症状。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就可能引起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等问题。

气血的充盈与调和也是维持月经正常的关键。

气血不足时,血海不盈,月经往往量少、色淡、质稀。

而气血瘀滞,经血运行不畅,则会出现经行腹痛、有血块等表现。

在经络方面,冲任二脉与月经关系最为密切。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就会导致月经周期和经量的异常。

月经不调的辨证论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常见证型:1、肾虚型肾气虚:多表现为月经初潮推迟,量少,色淡暗,质稀。

伴有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等症状。

治疗应以补肾益气、养血调经为主,常用方剂如大补元煎。

肾阴虚:常见月经先期,量少或多,色红,质稠。

伴有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等。

治法为滋肾养阴、调经止血,方用左归丸合二至丸。

肾阳虚: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稀。

伴有畏寒肢冷,腰膝冷痛,小便清长等。

治疗宜温肾助阳、养血调经,选用右归丸。

2、肝郁型肝郁气滞: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或少,色暗红有块。

伴有胸胁、乳房胀痛,烦躁易怒。

调理应疏肝理气、活血调经,可用逍遥散。

肝郁化热:月经先期,量多,色紫红,质稠。

伴有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胸胁胀满。

治疗当疏肝清热、凉血调经,方剂如丹栀逍遥散。

3、脾虚型脾气虚:月经先期,量多,色淡,质稀。

中医治疗妇科月经不调80例临床观察分析

中医治疗妇科月经不调80例临床观察分析

中医治疗妇科月经不调80例临床观察分析目的:对妇科月经不调患者采用中医治疗,并对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从本院妇产科抽取2014年1月-2014年10月前来就诊的女性月经不调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方式对她们进行分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观察组中医方法进行治疗,给予对照组西医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通过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且不良反应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月经不调患者采用中医疗法,其临床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标签::中医疗法;月经不调;临床疗效【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2-0286-02在妇科疾病中,月经不调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它是指妇女的月经周期、经量出现异常,引起月经不调的原因很多,比较常见的原因有妇女工作、生活压力大,或者睡眠状况不佳、人工流产、使用减肥药物等。

近年来,受到社会环境等各方面不良影响,患病率居高不下[1]。

因此,采取一种有效方法治疗月经不调对改善妇女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院采取中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取得较为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1研究对象及方法1.1研究对象:本组患者160例均为我院妇产科收治的月经不调患者,按照随机法将她们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80例。

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经期提前、经期延迟、经量过多、经量偏少、闭经等。

她们的年龄为18-46岁,平均年龄为(28.9±5.2)岁,病程为0.5-4.5年,平均病程为(2.3±0.5)年。

患者体重为45-60kg,平均体重为(55.8±5.3)kg。

其中有70例为已婚已育患者,有52例为已婚未育患者,有38例为未婚未育患者。

160例患者均通过彩超或者CT检查均不存在严重的肝肾功能疾病、凝血功能异常或者围绝经期等,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体重等基础资料均没有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比较意义。

名老中医治崩漏案例

名老中医治崩漏案例

名老中医治崩漏案例
患者李女士,女,40岁,因为多年的月经不调和不孕症状,前往中医诊所求治。

病情表现:月经不调,经期长达10天,量较少,质稀,色淡,腰酸腹痛,小腹胀痛。

辨证分析:肝气郁结,脾虚湿滞。

治疗方案:疏肝理气,健脾祛湿。

处方:香附10克,柴胡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丹参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山药10克,炙甘草5克。

每日一剂,水煎服。

治疗结果:服药一剂后,月经量明显增多,颜色由淡变鲜红,经期逐步缩短至5天,疼痛明显减轻。

连续服药一个月后,经期正常,腰酸胀痛等症状也得到了明显缓解。

医生总结:中医治疗崩漏,关键在于辨证施治。

本病属于肝气郁结、脾虚湿滞,治疗从疏肝理气,健脾祛湿入手,选用香附、柴胡、川芎、白芍、丹参、茯苓、白术、山药和炙甘草等中草药,治疗效果显著,且没有药物副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中医辨证治疗月经不调80例的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月经不调80例的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月经不调80例的疗效观察目的研究中医辨证治疗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12年3月~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月经不调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按照中医辩证分为脾虚不摄证、肾气不固证、肝经郁热证的月经先期,阳虚寒凝证、气血亏虚证、气滞血瘀证的月经后期,肝气郁滞证、肾气虚弱证的月经先后无定期,给予辩证治疗。

结果80例入组患者中,显效54例、有效25例、無效1例,总有效率98.75%;治疗后28d,入组患者的HAMA、HAMD、SAS、SDS评分HAMA、HAMD、SAS、SDS(13.4±1.9、12.4±2.2、42.9±5.8、43.4±8.3)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

结论中医辩证治疗月经不调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且能够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标签:月经不调;中医辨证;负面情绪月经不调是女性常见疾病,主要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

其病机各不相同,因此在制定具体治疗方案时也需要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1]。

在下列研究中,我们分析了中医辨证治疗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2年3月~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月经不调患者纳入研究对象,符合月经不调的中医诊断,年龄35~47岁,平均(41.7±6.2)岁。

收住院后给予辩证治疗。

1.2辨证及治疗方法1.2.1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d以上,连续出现2个月经周期以上。

①脾虚不摄证:表现为经量多、色淡质稀、神疲体倦、食少便溏,给予补中益气丸或人参归脾丸治疗;②肾气不固证:表现为经量少、色淡质稀、腰膝酸软、小便频数,给予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治疗;③肝经郁热证:表现为经量或多或少、色或紫或红、或有血块、胸胁、乳房、少腹胀痛、烦躁易怒,给予加味逍遥丸治疗;1.2.2月经后期月经周期推迟7d以上,连续出现2个月经周期以上。

①阳虚寒凝证:表现为量少色暗、或有血块、小腹冷痛、喜温,给予少腹逐瘀丸或艾附暖宫丸治疗;②气血亏虚证:表现为经量少色淡、面色萎黄、皮肤不泽,给予八珍益母丸或十全大补丸治疗;③气滞血瘀证:表现为量少色暗、夹有血块、小腹胀痛、拒按,给予血府逐瘀胶囊治疗。

月经失调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月经失调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月经失调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月经失调,是女性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给不少女性带来了身心上的困扰。

中医在诊治月经失调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月经失调的发生与女性的脏腑功能、气血盛衰、经络通畅与否等密切相关。

常见的辨证分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肝郁气滞型现代社会中,女性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容易导致情志不畅,肝郁气滞。

这类患者月经往往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经行不畅。

同时,还伴有胸胁、乳房、少腹胀痛,心烦易怒,嗳气食少等症状。

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疗上应以疏肝理气、调经为主。

常用的方剂如逍遥散加减。

药物组成包括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薄荷、煨姜等。

其中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当归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健脾祛湿;薄荷助柴胡疏肝散热;煨姜温胃和中。

同时,患者自身也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恼怒、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二、肾虚型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

若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多产,或久病伤肾,都可能导致肾虚。

肾虚又分为肾阳虚和肾阴虚两种情况。

肾阳虚者,月经往往后期,量少,色淡质稀,伴有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夜尿多,面色晦暗,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疗宜温肾助阳、养血调经,常用方剂如右归丸加减。

药物有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等。

肾阴虚者,月经先期,量少或多,色红质稠,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当以滋肾养阴、调经止血为主,方剂可选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减。

所用药物有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牛膝、菟丝子、鹿角胶、女贞子、旱莲草等。

三、脾虚型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若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胃,导致脾气虚。

这类患者月经往往先期,量多,色淡质稀,伴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

治疗应以补脾益气、摄血调经为主,常用方剂如归脾汤加减。

药物有人参、黄芪、白术、茯神、龙眼肉、酸枣仁、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等。

中医辨证与治疗月经不调

中医辨证与治疗月经不调

中医辨证与治疗月经不调中医对于月经不调的见解与治疗有一定的成就和效果,很多患者都愿意选择中医治疗来调整自己身体,那么中医如何治疗月经不调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有关于月经不调的中医辨证治疗,希望你会喜欢。

中医辨证治疗月经二十余日即来,甚至半月一至,称为经行先期,先期而至机理,肝经有热者,有之;气虚不固者,亦有之;兼见心烦易怒,胁痛口苦,经色深红,质稠不淡,舌红脉数,即因肝经有热,血不内藏于肝而提前疏泄所致;兼见心悸气短,少气懒言,经色淡红而稀,舌淡而嫩,脉缓无力,即气虚不能束脉,脉络松弛,气虚不固使然。

中医辨证将其分为以下4种常见证型:阳盛血热型患者月经先期,月经量多,色鲜红或紫红,伴有面赤,烦躁易怒,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宜清热凉血,方用清经散、丹栀逍遥散等。

阴虚血热型患者月经先期,月经量不多,甚至减少,色鲜红质稠,伴有面潮红,手足心热,盗汗,心烦失眠,口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宜滋阴清热凉血,方用两地汤、清化饮等。

气虚不摄型患者月经先期,月经量多色淡,质清稀,伴有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苍白,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

治宜补气摄血,方用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

肾虚不固型患者月经先期,月经量或多或少,色暗淡,质稀薄,伴有腰脊酸痛,腿脚无力,舌淡,脉细弱。

治宜补肾固冲,方用龟鹿补冲汤等。

造成的危害①痛经。

月经期间合并下腹部严重疼痛,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

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②经前期综合征。

少数妇女在月经前出现的一系列异常征象,如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怒、抑郁、失眠、头痛、乳房胀痛等。

多由于性激素代谢失调和精神因素引起。

治疗以适当休息为主,必要时可用镇静及利尿剂,也可用孕激素、雄激素、溴隐亭等抗雌激素疗法。

③多囊卵巢综合征。

原因不明。

表现为月经稀发或闭经、不孕。

多毛和肥胖等症状,双卵巢呈多囊性增大,可用激素手术治疗。

④绝经期综合征:指部分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分为自然绝经和人工绝经。

中医医案——月经不调

中医医案——月经不调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滋阴益肾法为主治愈月经不调两例病案一:董某,30岁。

初诊:1984年9月7日。

主诉及病史:月经错乱,净后10天复转,于7月28日至今持续淋沥未净,腰酸腹胀,更衣难下。

诊查:情绪烦躁,脉象弦细,舌质偏绛艳红。

辨证:证属阴虚内热,经夙失调。

治法:治用三黄忍冬藤汤化裁。

处方:制军炭10g 黄芩炭6g 川柏炭6g 忍冬藤炭12g 生地榆10g 丹皮9g 茜草9g 当归炭6g 木贼草9g 炒贯众10g 马齿苋10g二诊:9月12日药后经量反增多,色转鲜红,腰酸腹胀有改善,脉细缓,舌质偏绛,改用生地龙牡汤。

处方:炒生地15g 煅牡蛎30g 煅龙骨15g 旱莲草10g 黄芩炭6g 荆芥炭6g 川断炭10g 狗脊炭10g 冬桑叶12g三诊:9月19日经淋已净,仅感口干咽燥,腰脊酸楚,夜寐不酣,肢软头晕,舌质偏绛干燥,脉细,改用养阴生津补肾调冲。

处方:制玉竹10g 制首乌10g 制黄精10g 怀山药12g 桑寄生10g 炒杜仲10g 川石斛10g 炒知母9g 潼疾藜12g四诊:9月28日。

前用养阴生津补肾法,诸恙大有好转,食欲正常,夜寐已安,口干咽燥已除,脉细,舌质润。

前方药继服,以防复发。

病案二:汪某,32岁。

初诊:1984年4月18日。

主诉及病史:月经先期,半月一行已年余,量多如崩,色鲜红,夹有血块,伴腰酸、带多、头晕。

经子宫内膜诊刮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

诊查:脉弦细,舌质红绛。

辨证、治法:为肾阴亏损,冲任失固。

治用补肾固摄。

处方:炒生地20g 陈萸肉12g 川断炭9g 煅牡蛎30g 煅龙骨15g 旱莲草13g 炙龟板30g 狗脊炭9g 制黄精12g二诊:前投养阴补肾之剂,经期推迟4天,血量减少,5天净。

惟觉潮热、头晕、腰酸,舌脉如前,治宜秦艽鳖甲汤。

处方:地骨皮12g 炒知母9g 陈青蒿9g 柴胡9g 天花粉9g 川秦艽9g 茯神12g 当归9g 大生地12g三诊:经期已转正,潮热已退,脉细缓,舌质红,拟原方继进,善后之治。

中医辨证治疗月经不调

中医辨证治疗月经不调

中医辨证治疗月经不调
原理
中医辨证治疗月经不调的原理是以中医学的理论为基础,通过辨别病因、疾病性质和病机,针对个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主要是由于气血郁滞、气滞血瘀、冷湿痰浊等原因导致的,因此治疗的关键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祛除湿寒等。

常用方法
1.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经络,调整经气运行,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经血排出不畅。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足三阳等。

2. 中药调理: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益母草、川芎等,具有调经活血、活化气血的作用。

3. 饮食调养:适当调整饮食,注意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生冷寒凉食物,有助于促进身体的气血运行。

4. 心理调整:月经不调与情绪波动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治疗
过程中进行心理调整十分重要。

可以通过放松心情、避免压力、保
持良好的生活惯等方式来改善情绪状况。

注意事项
在进行中医辨证治疗月经不调时,需要尊重个体差异,根据患
者具体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同时,应咨询专业中医师,遵循专业指导,不擅自随意调整治疗方案。

另外,中医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
患者应有耐心,并坚持治疗过程中的调理和养生。

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月经不
调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但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合理调理、个
体差异和专业指导。

希望本文能对中医辨证治疗月经不调有所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中医辨证治疗月经不调116例
作者:张智慧
作者单位:长春市朝阳区人民医院,吉林长春,130021
刊名:
中外医疗
英文刊名: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年,卷(期):2009,28(36)
被引用次数:8次
1.郭仁真江海身教授脏腑辨证论治月经不调经验[期刊论文]-河北中医 2005(04)
1.徐重明.汪自源论月经不调从冲脉论治[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0)
2.赵景叶按摩治疗月经不调[期刊论文]-按摩与导引2008,24(12)
3.李明.王秀娟.LI Ming.WANG Xiu-Juan高忠英教授调经从瘀论治特色分析[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7)
4.张登峰.孙玉信.宋红湘.韦大文.朱珊张磊临证思辨精要[期刊论文]-中医研究2007,20(3)
5.郝玉莲.崔丽芳调经汤治疗月经不调120例疗效观察[期刊论文]-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1(4)
6.郭仁真江海身教授脏腑辨证论治月经不调经验[期刊论文]-河北中医2005,27(4)
7.孙博庆郁证辨治体会[期刊论文]-河北中医2002,24(8)
8.曹田梅夏洪生教授治月经不调经验[期刊论文]-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4)
9.吴妙梨超声监测卵泡发育及其意义[期刊论文]-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3)
10.王剑张锡纯女科学术思想和用药特点管窥[期刊论文]-中医研究2003,16(4)
1.杨春梅安坤颗粒治疗各种出血类妇科病100例[期刊论文]-中国民间疗法 2013(9)
2.王玉璋针对中药治疗月经不调的处方用药分析[期刊论文]-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3(8)
3.刘忠杰.匡珍珠中医对治疗妇女月经紊乱的好处[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 2011(7)
4.匡珍珠.程燕燕中医对治疗妇女月经紊乱的好处[期刊论文]-求医问药(学术版) 2011(1)
5.刘宏妇科常用中药介绍[期刊论文]-中医临床研究 2013(22)
6.严群浅析中医调理妇科月经失调的好处[期刊论文]-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8)
7.鱼丽华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疾病的效果分析[期刊论文]-内蒙古中医药 2013(29)
8.严群浅析中医调理妇科月经失调的好处[期刊论文]-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8)
引用本文格式:张智慧中医辨证治疗月经不调116例[期刊论文]-中外医疗 2009(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