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淮南市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2015届高考模拟安徽知名省级示范高中第一次联合统考语文(整理精校版)

2015届高考模拟安徽知名省级示范高中第一次联合统考语文高考模拟试卷0328 21:22::2015届高考模拟安徽知名省级示范高中第一次联合统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1.C【解析】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本题主要在概念的内涵,C项内容与文本第二段第一句相悖,故错。
原文的意思是,滑稽本身就是“不伦不类的组合”,这里的“让”有误。
可以作以下分析:(1)原句:“(滑稽盼人、物、事)由丑的消极性畸形转变为具有喜之特点的‘不伦不类的组合”’;(2)将上句缩减为:“(滑稽的人、物、事)转变为‘不伦不类的组合”’;(3)得出结论:“滑稽”就是“不伦不类的组合”;(4)全句的意思是:“滑稽因为本身构成‘不伦不类的组合’而产生文化的积极意义。
”2.D【解析】“之后的分写意在表明滑稽之喜充斥于美学的方方面面”这一句错,“美学”当改为“文化”。
依据有两条:(1)第3段第1句是后三段的中心句,“滑稽之喜充斥于文化的方方面面。
”。
(2)文章末尾的题目《美学和文化视野中的“丑”》,“文化”二字不可偏废。
ABC各项均是对原文的概括,其中B项意在对第1题C项作出适当的提醒,这两个题肢可以互为参考。
3.A【解析】B项概念不清,原文第4段“低于正常”指的是某一方面的能力,并非指“智力低下”,而智力低下的人也不能“知道自己低于正常”。
C项过于绝对化,“只要……就”表述不妥,第3段原文是“让人在自嘲中保持心理的健康”。
D项强加因果,原文出自第5段,“这是因为需要……”无中生有。
4.D【解析】D项应为“实情”、“隐情”。
《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锈察,必以情。
”5.A【解析】解答此题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中限定筛选范围短语(“全部”),明确筛选的方向,再确定筛选的信息点是“明于断案”。
然后推敲个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相符合。
其中③是其“今乃以徇同乡罪审者,何也”,是对上司误解自己的反诘与辩解,与“断案”无关。
2015年高考安徽卷语文真题含解析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论述类⽂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阅读下面的⽂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①有⼈说到“经”,便有意⽆意地把它等同“经典”,⽽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
这种观念有些偏狭。
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样。
②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
要知道,“三教合⼀”实在是东⽅的中国与西⽅的欧洲在⽂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之⼀,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特⾊,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道教治身”,绝不只用⼀种武器。
因此,回顾中国⽂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
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性理⽓的新儒家。
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化。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更⼴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之类,比如⽂字学著作《说⽂解字》,甚⾄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③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
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觉得它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还有的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
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
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创造性的转化”。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2015届高三“四校”联考第一次考试试卷 语文试题

2015届高三“四校”联考第一次考试试卷语文试题安徽高考试题0115 1602淮南一中六安一中颍上一中蒙城一中2015届高三“四校”联考第一次考试试卷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I卷第1至14题,第II卷第15至21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卷上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
2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把对应的答案填写在答题方格内。
3在答第II卷时,必须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方框内作答,超出答题方框书写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近来,欧债危机持续恶化,未来走向变数增多。
欧元区是全球第二大经济集团,欧盟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因此欧债危机的冲击早已突破欧元区和欧盟的范围,其对全球经济的系统性影响正日渐显现。
中欧经贸关系也非常密切,因此,日益加重的欧债危机对中国的负面影响和挑战也可能进一步凸显。
希腊近日刚组建了由技术官僚担任总理的过渡政府,但任期很短,明年2月希腊将面临大选。
鉴于希腊国内形势复杂,民众反改革、反紧缩情绪强烈,暴力冲突不断,加上经济仍然深陷衰退,失业率继续攀升,未来新政府能否坚持推行不得人心的紧缩和改革政策,以满足欧盟对其提出的援助要求,这还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如果希腊未能按欧盟要求完成愈益困难的结构性改革要求,很可能因无法得到必须的援助而导致违约,希腊将陷入经济长期萧条困境。
希腊主权债务的持有者包括中国都将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如果希腊最终崩盘,传染性违约也有可能向意大利、西班牙等国蔓延,给这些国家的主权债务持有者带来更大损失。
欧洲国家为应对债务危机,降低赤字,大力推行紧缩政策,主要做法一是增税,二是削减政府支出,打压了民众消费力和经济活力,对经济的负面效果开始逐渐显现。
2015安徽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5安徽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高考频道为您提供最及时的资讯,下面的2015安徽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安徽省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近日科学家们声称2.52亿年前一种微生物释放了大量的甲烷进入地球大气层,从而引发全球性灾难,导致90%的海洋物种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
这是研究人员提出的一种假设,旨在解释科学界长久存在的谜题之一:在二叠纪末期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地球历史上第五次大灭绝的发生。
这场灾难事件规模之庞大,使得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事件看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这一假设暗示着甲烷八叠球菌属是单细胞有机物的一员,它与名为古生菌的细菌有所不同,后者没有细胞核和其它常见细胞结构。
“二叠纪末期发生的大灭绝几乎横扫了所有物种,”研究学者之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生物学家格雷格•富尔尼埃(Greg Fournier)这样说道。
“大多数勉强幸存的物种都命垂一线,只有非常少的物种存活下来的,很可能纯属偶然。
”富尔尼埃解释道。
之前针对二叠纪大灭绝事件提出的观点包括小行星撞击和大规模火山爆发。
但这些研究学者认为需要一台显微镜来查明真凶。
甲烷八叠球菌属在生长过程中会喷出大量的甲烷至地球大气层,这导致全球气候急剧变热,海洋酸性水平增加从而改变海洋的化学过程,导致这样的环境不适合很多物种生存。
马蹄铁形类似螃蟹的三叶虫和海蝎曾经在海洋里生活了几亿年,在这场事件后就完全消失了。
其它海洋生物也没有幸免于难,包括一些常见的生物,例如有触须的菊石类和贝壳。
而陆地上大多数主要的爬行动物也灭绝了,只有极少数物种幸存下来,包括现代哺乳动物的祖先。
“陆地脊椎动物花了3000万年的时间才恢复与大灭绝之前相同程度的生物多样性,而此时海洋和陆地上的生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主要是由完全不同的动物群体所主宰。
淮南市2015届高考模拟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整理精校版)

淮南市2015届高考模拟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高考模拟试卷0525 19:42::淮南市2015届高考模拟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详解及述评【试卷综述】2015届高考模拟高三的第一次模拟考试是在安徽高考考试说明还没有发布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试题的命制以及试卷结构的编排是依据2015届高考模拟的安徽考试说明,在依据这个说明的前提下,题量、题型。
试卷结构、分值以及命题范围等都与上一年度的安徽高考语文卷基本相当,题目编制难易适度,没有偏、怪之类的题目,并且有一定的梯度。
所考查的知识点以及相关内容,整体上基本延续了上一年度安徽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特征,比如古文的考查当中,出现了双音节词的题目;诗文默写中考查的是二选一的形式;大阅读考查的还是散文的内容;语言知识运用当中出现了补全对话的形式;如此等等。
不过在部分试题材料的选择、题目的设置方面也略有变动,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
比如,语用题方面出了图文转换等。
第一次模拟考试是在安徽高考考试说明还没有发布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应该说模拟的还是2015届高考模拟高考,不具有预测的功能。
它的主要任务是对一轮复习的一个较为全面的检测,意在传达出师生通过试卷分析,总结一下一轮复习中还存在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车联网:解决交通问题的新思路车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交通系统领域的典型应用,近年来,这一概念备受关注。
一般认为,车联网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X(X:车、路、行人及互联网等)之间进行无线通讯和信息交换的大系统,是能实现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
其中,车是车联网的核心载体,信息化是车联网的核心,基于车辆信息化的应用是车联网的本质,安全、节能、环保、舒适、智能、高效(省时)是车联网的主要目的。
近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承办的第31期“中国科技论坛——2015高考模拟车联网产业技术论坛”在京举行,来自汽车、通信、软件、交通等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围绕车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功能、车联网关键技术及趋势、如何促进车联网产业协调发展等话题,展开交流讨论。
淮南市2015届高考模拟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和参考答案(word版首发)(整理精校版)

淮南市2015届高考模拟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和参考答案(word版首发)高考模拟试卷0421 18:56::淮南市2015届高考模拟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试:2015届高考模拟4月20日上午9:00~11:30)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四十则)里提出‚隔‛与‚不隔‛,‚指出一个前人未曾道破的分别‛。
朱光潜赞赏王氏的首创之功,但遗憾的是,王国维只是示以诗例,‚没有详细说明理由‛。
于是,朱光潜从意象与情趣的契合程度及其在读者心中引发的心理效果之角度加以阐发:‚情趣与意象恰相熨贴,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意象模糊零乱或空洞,情趣浅薄或粗疏,不能在读者心中显出明了深刻的境界,便是隔。
‛就‚池塘生春草‛、‚谢家池上,江淹浦畔‛‚隔‛与‚不隔‛而言,朱氏的解说并不错,当然和王国维的视角不同。
朱光潜认为,王氏说‚隔‛如‚雾里看花‛、‚不隔‛为‚语语都在目前‛似可商榷。
他的理由是,诗原有偏重‚显‛与偏重‚隐‛的分别,王氏的标准似乎太偏重‚显‛。
朱光潜认为,不能要求一切诗都隐或显,他的结论是‚显则轮廓分明,隐则含蓄深永,功用原本不同。
说概括一点,写景诗宜于显,言情诗所托之景虽仍宜于显,而所寓之情则宜于隐‛。
朱光潜从隐与显的表现方式对王氏的评论确实与王氏的原意相去较远,因此受到研究者的质疑,其中以吴文祺和张世禄为代表。
他们的反驳集中在两点:第一,‚王氏所谓‘隔’是指以艰深文其浅陋的作品而言,并不排斥朱君所说的那种隐的表情法‛;第二,言情诗不一定非要隐,因为‚诗人如李白、岑参,词人如苏东坡、辛弃疾,他们的表情如飘风疾雨的骤至,如长江黄河之奔流,后来的批评家并不以其显而薄之‛。
后来的研究者如叶嘉莹在《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叶朗在《中国美学史大纲》里都赞成吴、张的意见,认为朱光潜用‚隐‛与‚显‛来批评王国维的‚隔‛与‚不隔‛有许多不妥之处。
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扫描版)

安徽省示范高中2015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扫描版)2015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7.【答案】(1)司马光当时正因为生病请假,没有参与(这件事)。
(“方”“与”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等到他们不称职了,然后再罢免,也可以连同举荐人一起治罪。
(“职”“坐”各1分,句意通顺1分。
)(3)资格只能用于正常的升迁,如果是破格提拔人材,怎么能够受资格的局限呢?(“但”“擢”及“拘资格”被动句式各1分,句意通顺1分。
)【文言译文】先是,范纯仁因为国家经费不够,请求朝廷重新施行用常平仓的钱谷贷款给百姓收取利息的方法(即青苗法),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当时司马光正因为生病请假在家休养,没有参与(这件事)。
不久以后,御史台和谏官一起说这是错误的做法,都不批准。
司马光不久就上奏说:“前朝散发青苗钱,本意是有利于百姓,并且要求百姓主动贷款;后来提举官们急功近利,千方百计地要大量散发,(才成为弊端)。
如果禁止强行摊派,就没有害处。
”苏轼接着上奏说:“熙宁变法时,未尝不是禁止强行摊派,可是它造成的祸患严重到这个地步。
百姓们只要量入为出,即使贫民也能自给自足;如果让他们能额外地获得钱财,那么花费自然也就多了。
如果准许他们主动贷款,这就是颁布法律来欺骗百姓,使他们快活于暂时的不合理的花销,却不考虑以后官员催缴本息的祸患,这不是什么好法律。
”适逢王岩叟、硃光庭、王觌等人先后上奏章请求废除青苗法,司马光才彻底醒悟,带病上朝,在太皇太后帘前上奏说:“这是哪个奸邪小人,劝皇上再实行青苗法呢?”太皇太后听从了他的意见(没有重新施行青苗法)。
太皇太后晓谕辅佐大臣们说:“御史台和谏官们说最近任命官员有很多不恰当的地方。
”司马光说:“朝廷既然下令让官员们每人都举荐自己了解的人才,那么就一定要试用一段时间。
等到他们不称职了,然后再罢免,也可以连同举荐人一起治罪。
”吕公著说:“举荐者虽然推荐了人材,也还需要当政者对人材进行审察。
安徽省淮南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

淮南市2015届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8.上片回忆自己去年在翰林院任职时,宾朋宴集、弦索消夜以及春夜静眠的情景。
(1分)下片写如今被外放后独倚阑干、冷落寂寞的心情。
(1分)通过今昔对比,写出了自己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词人对自己被当政者赶出翰林院外放江南的不满与悲凉。
(2分)9.最后三句先描绘了江南特有的春夜美景:淡淡的月光下,轻柔的春风吹拂着杨柳,送来了海棠的花香,迷蒙宜人的景色十分美好。
但这美景并不属于自己,作者笔锋一转,以“独自倚阑”做结,再次表达无法排遣的寂寞怅恨之情。
(2分)这里采用反衬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分)10.甲:1嘈嘈切切错杂弹2大珠小珠落玉盘3间关莺语花底滑4幽咽泉流冰下难5冰泉冷涩弦凝绝6凝绝不通声暂歇乙:①固前圣之所厚②齐彭殇为妄作③恍惊起而长嗟④岩扉松径长寂寥⑤奈何取之尽锱铢⑥学而不思则罔(共6分,每句1分,有漏字、添字、错别字的,该句不得分)11.升了官的李海仁(1分)在大姜和马恒的怂恿下(1分)和老同学林景元(1分)开了一个玩笑(1分)。
12.(1)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答细节描写酌情给分)。
(1分)通过“脸色变白”“脑门冒汗”“手发抖点不着火”的神态和动作描写,(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林景元被领导谈话时的慌乱之情,说明了他的心虚,暗示了他平时为官多有违法乱纪的行为。
(1分)(2)林景元这句话表面是说我们都是老同学,大家相互都熟悉,知根知底;(1分)另外一层言外之意是暗示自己同样也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们做的那些肮脏事儿自己也很清楚。
(2分)13.李海仁“心里悠了悠”说明他内心也一阵紧张和慌乱,(2分)“忙大声宣布”和“哈哈笑着说”表明他强装镇定,借此来掩饰自己的紧张和慌乱之情。
(2分)作者借此暗示他和林景元一样是不干净的,是经不住查的,巧妙地暗示了小说的主旨。
(2分)14.从主题思想方面来看,这个题目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
①取材于“玩笑”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当代社会官场的凡俗人生,深入揭示人性的微妙和复杂,以小见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南市2015届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①现代德国哲学家斯播格耐在他的名著《西方之衰落》里面曾经阐明每一种独立的文化都有它的基本象征物,具体地表象它的基本精神。
在埃及是“路”,在希腊是“立体”,在近代欧洲文化是“无尽的空间”。
这三种基本象征都是取之于空间境界,而他们最具体的表现是在艺术里面。
埃及金字塔里的甬道,希腊的雕像,近代欧洲的最大油画家伦勃朗的风景,是我们领悟这三种文化的最深的灵魂之媒介。
②我们若用这个观点来考察中国艺术,尤其是画与诗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再拿来同别种文化作比较,是一极有趣味的事。
③西洋十四世纪文艺复兴初期油画家梵埃格的画极注重写实,精细地描写人体,画面上表现屋宇内的空间,画家用科学及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于是透视法的知识被发挥出来,而用之于绘画。
④中国十八世纪雍正、乾隆时,名画家邹一桂对于西洋透视画法表示惊异而持不同情的态度,邹一桂认为西洋的透视的写实的画法“笔法全无,虽工亦匠”,只是一种技巧,与真正的绘画艺术没有关系,所以“不入画品”。
而能够入画品的画,即能“成画”的画,应是不采取西洋透视法的立场,而采沈括所说的“以大观小之法”。
⑤早在宋代一位博学家沈括在他名著《梦溪笔谈》里就曾讥评大画家李成采用透视立场“仰画飞檐”,而主张“以大观小之法”。
他说:“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阁之类,皆仰画飞檐。
其说以谓‘自下望上,如人立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榱桷’。
此论非也。
”沈括以为画家画山水,并非如常人站在平地上在一个固定的地点,仰首看山;而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从全体来看部分,“以大观小”。
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有和谐的艺术画面,不是机械的照相。
这画面上的空间组织,是受着画中全部节奏及表情所支配。
“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
这就是说须服从艺术上的构图原理,而不是服从科学上算学的透视法原理。
他并且以为那种依据透视法的看法只能看见片面,看不到全面,所以不能成画。
他说“似此如何成画”?他若是生在今日,简直会不承认西洋传统的画是画,岂不有趣?⑥这正可以拿奥国近代艺术学者芮格所主张的“艺术意志说”来解释。
中国画家并不是不晓得透视的看法,而是他的“艺术意志”不愿在画面上表现透视看法,只摄取一个角度,而采取了“以大观小”的看法,从全面节奏来决定各部分,组织各部分。
中国画法六法上所说的“经营位置”,不是依据透视原理,而是“折高折远自有妙理”。
全幅画面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是大自然的全面节奏与和谐。
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
⑦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我们的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像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不是像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墓中的直线甬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
《易经》上说:“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这正是中国人的空间意识!⑧西洋画法上的透视法是在画面上依几何学的测算构造一个三进向的空间的幻景。
一切视线集结于一个焦点(或消失点)。
正如邹一桂所说:“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
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
”而中国则对于同此一片山景“仰山巅,窥山后,望远山”,我们的视线是流动的,转折的。
由高转深,由深转近,再横向于平远,成了一个节奏化的行动。
其所构的空间不复是几何学的科学性的透视空间,而是诗意的创造性的艺术空间。
(宗白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有删改)1、下列关于“空间意识”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十四世纪文艺复兴初期油画家梵埃格用科学及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他将透视法的知识用于绘画,于是西方绘画中的空间意识产生了。
B. 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阁之类,皆仰画飞檐。
其说以谓“自下望上,如人立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榱桷。
”这就是中国画中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意识。
C.中国画中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意识,不是像希腊雕像、埃及墓中甬道、伦勃朗油画中的风景,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艺术空间。
D.西方画体现出来的空间意识是画家的眼睛从固定角度出发,集中在一个透视的焦点,再辅以心灵的眼睛,透视全景。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②段从斯播格耐《西方之衰落》开篇,斯播格耐在文中谈到埃及、希腊及欧洲近代文明的空间象征理论给作者以影响,作者以此来考察中国诗画中体现的空间意识。
B.③④段首先介绍了西方在十四世纪将透视法引进绘画、建筑领域,而中国画家邹一桂则认为西方这种通过透视而产生的绘画“不入画品”,而真正能入画品的画,是采用沈括的“以大观小之法”。
C.⑤~⑧段具体介绍了“以大观小之法”,即从一个角度,俯仰观照宇宙万物,空间万象,这也就是具有节奏感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空间意识。
D.全文通过比较的手法介绍了中国诗画中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意识和西方的不同,全文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将作者对中国诗画的魅力,中国诗画中体现的空间意识解读到了极致。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作者认为西洋画依据透视法的看法只能看见片面,所以不能成画,而中国画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
B. 采用西洋透视法的画家视线是固定的、直接的,视线集结于一个焦点,而中国画家的视线不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是流动的、转折的。
C. 西洋画是一种机械的照相,而中国画则不然,其空间组织受着画中全部节奏及表情支配。
D. 西洋画画参天的大树、树外人家、远山流水一定在地平线上缩短缩小,而中国山水画家却移远就近,将大树和树外人家、远山流水画在一个平面上。
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吴汝纶传赵尔巽吴汝纶,字挚父,桐城人。
少贫力学,尝得鸡卵一,易松脂以照读。
好文出天性,早著文名。
同治四年进士,用内阁中书。
曾国藩奇其文,留佐幕府,久乃益奇之,尝以汉祢衡相拟。
旋调直隶,参李鸿章幕。
时中外大政常决于国藩、鸿章二人,其奏疏多出汝纶手。
寻出补深州,丁外内艰。
服除,补冀州。
其治以教育为先,不惮贵势,籍深州诸村已废学田为豪民侵夺者千四百余亩入书院,资膏火。
聚一州三县高材生亲教课之,民忘其吏,推为大师。
会以忧去,豪民至交通御史以坏村学劾奏,还其田。
及莅冀州,仍锐意兴学,深、冀二州文教斐然冠畿辅。
又开冀、衡六十里之渠,泄积水于滏①,以溉田亩,便商旅。
时时求其士之贤有文者礼先之,得十许人。
月一会书院,议所施为兴革于民便不便,率不依常格。
鸿章素重其人,延主莲池讲席。
其为教,一主乎文,以为:“文者,天地之至精至粹,吾国所独优。
语其实用,则欧、美新学尚焉。
博物格致机械之用,必取资于彼,得其长乃能共竞。
旧法完且好,吾犹将革新之,况其窳②败不可复用。
”其勤勤导诱后生,常以是为说。
尝乐与西士游,而日本之慕文章者,亦踔海来请业。
会朝旨开大学堂于京师,管学大臣张百熙奏荐汝纶加五品卿衔总教务,辞不获,则请赴日本考学制。
既至其国,上自君、相及教育名家,妇孺学子,皆备礼接款,求请题咏,更番踵至。
旋返国,先乞假省墓,兴办本邑小学堂。
规制粗立,遽以疾卒,年六十四。
汝纶为学,由训诂以通文辞,无古今,无中外,唯是之求。
自群经子史、周、秦故籍,以下逮近世方、姚诸文集,无不博求慎取,穷其原而竟其委。
著有《易说》二卷、《写定尚书》一卷、《尚书故》三卷、《夏小正私笺》一卷、《文集》四卷、《诗集》一卷、《深州风土记》二十二卷,及点勘诸书,皆行于世。
(选自《清史稿•吴汝纶传》,有删节)注:①滏(Fû),滏阳河,水名,在河北省。
②窳(yû),(事物)恶劣;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寻.出补深州,丁外内艰寻:不久B.议所施为兴革于民便不便,率.不依常格率:率先C.会.朝旨开大学堂于京师会:适逢D.及点勘诸书,皆行.于世行:刊行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会以.忧去犹不能不以.之兴怀B.其.治以教育为先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C.会朝旨开大学堂于.京师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唯是之.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汝纶是桐城人,幼时家境贫寒,但是刻苦学习,曾经得到一枚鸡蛋不肯吃,到集市上换成松脂,供夜读时照明。
B.吴汝纶爱好文学,早著文名,先后在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幕府任事,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奏议,多出自吴汝纶的手笔。
C.吴汝纶认为汉语国文是天地间最精粹的语言文字,因此,欧美等国的博物、格致、机械的运用也都要向我国学习。
D.张百熙曾奏荐吴汝纶担任京师大学堂总教务,加五品卿衔,吴汝纶坚辞不就,未获批准,于是奏请出国考察教育。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聚一州三县高材生亲教课之,民忘其吏,推为大师。
小阑干【元】萨都剌去年人在凤凰池①,银烛夜弹丝。
沉水香消,梨云梦暖,深院绣帘垂。
今年冷落江南夜,心事有谁知。
杨柳风柔,海棠月淡,独自倚阑时。
注:①凤凰池:中书省翰林院的所在地。
这首词写于元宁宗至顺四年(1333年)春,此前一年,作者被从京都外放为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掾史。
8.词作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答:9.这首词最后三句向来为人所称道,请作具体赏析。
(4分)(4),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5),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6),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三、(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玩笑孙春平李海仁原是办公室的主任,调到市委机关的一个处当了两年副处长,再回马一枪杀回来,已成了县委副书记,主管着组织干部、公安政法、纪检监察,权势显赫得很是让人眼热。
故友同僚间自然要引发出许多三言两语说不清楚的人生感叹。
十余天过去,礼节性的应酬总算如退去的潮水,渐渐远去。
那一日,临近傍晚下班的时候,纪检委的大姜和组织部的马恒见李书记的办公室一时清静,便拉扯着踅进来,掩上门,嬉笑着说:“海仁,今天你总算给老同学留下点叙叙旧的机会。
晚上咱们到狗肉馆去尝尝三鞭汤,怎么样?”几人便都笑。
李海仁说:“好,今天晚上咱们老同学单练。
看看还有谁,都叫上。
”大姜说:“刚才我在楼里已寻摸了一圈,在家的就剩景元了。
”李海仁说:“那就我们四个。
你马上把景元叫过来。
”大姜说:“我看他屋里有上访的,正哭天抹泪的呢。
是不是等等再说?”马恒说:“接待上访的还有个头?就说李书记找他有急事,咱们给他解放解放。
”说着,已抓起了电话机。
林景元是现任的县委办主任。
马恒放下话筒,就怪模怪样地笑了,说:“既然说有急事,总得有事让他急一急,不能让他白喝三鞭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