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ss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了解社会大众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本报告旨在总结调查结果,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以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
一、调查背景本次调查共有1000名受访者,他们来自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的群体。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涵盖了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包括压力水平、焦虑状况、自尊心、人际关系等。
二、调查结果1. 压力水平调查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感到常常或经常处于压力之下。
其中,工作压力是最主要的来源,占到了40%以上。
此外,家庭关系、经济压力和学业压力也是常见的压力源。
2. 焦虑状况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有时或经常感到焦虑。
其中,社交焦虑和未来焦虑是最常见的类型。
社交焦虑主要表现为对社交场合的不安和担心被他人否定;未来焦虑则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自己能力的担忧。
3. 自尊心调查结果显示,近60%的受访者对自己的自尊心感到不满意。
这可能与社会竞争激烈、自我评价过高、外界评价的影响等因素有关。
4. 人际关系大约有40%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人际关系存在问题。
其中,亲密关系的问题最为突出,包括伴侣关系、家庭关系和友情关系。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情感孤立、沟通不畅等心理健康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1. 压力管理针对工作压力,建议企业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员工福利,如灵活的工作时间、健身设施等。
对于家庭关系和经济压力,建议加强沟通、寻求支持和合理规划,以减轻压力。
2. 焦虑缓解针对社交焦虑,建议参加社交活动、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
对于未来焦虑,建议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并逐步实现,以增强自信。
3. 提升自尊心鼓励个体正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避免过度自我评价和与他人比较。
同时,倡导积极的自我肯定和培养个人兴趣爱好,以提升自尊心。
4. 改善人际关系加强沟通技巧的培养,提高情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评估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心理评估作为了解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在临床诊断、心理咨询和教育培训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心理评估数据的分析,揭示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为相关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背景与目的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心理评估作为一种有效手段,能够帮助人们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为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提供依据。
研究目的:1. 分析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整体特点;2. 探究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等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3. 为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三、研究方法1. 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某心理评估中心收集的心理评估数据,包括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生活满意度量表(LSI)等。
2.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等。
四、结果与分析1. 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整体特点:(1)总体抑郁、焦虑水平较高:在所收集的样本中,抑郁、焦虑得分普遍较高,说明我国部分人群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2)生活满意度较高:生活满意度得分整体较高,说明大部分人群对生活较为满意。
2. 不同年龄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1)青年群体:青年群体抑郁、焦虑水平较高,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2)中年群体:中年群体抑郁、焦虑水平相对较低,生活满意度较高。
(3)老年群体:老年群体抑郁、焦虑水平相对较低,生活满意度较高。
3. 不同性别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1)男性群体:男性群体抑郁、焦虑水平相对较低,生活满意度较高。
(2)女性群体:女性群体抑郁、焦虑水平较高,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4. 不同职业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1)白领群体:白领群体抑郁、焦虑水平较高,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2)蓝领群体:蓝领群体抑郁、焦虑水平相对较低,生活满意度较高。
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

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解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和关注程度,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本报告将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心理健康的认知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认知,能够理解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他们普遍认为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全面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
然而,仍有一部分人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将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混淆,认为只有出现明显的心理问题才需要关注心理健康。
二、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在社会中普遍存在。
约有60%的受访者表示曾经或正在经历心理压力。
其中,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是最主要的原因。
此外,一些受访者还提到了焦虑、抑郁和失眠等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对个人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影响到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三、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与多个因素有关。
其中,工作压力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让许多人感到焦虑和无助。
此外,家庭关系、经济压力、社交媒体的使用等也被认为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人们在面临各种压力时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四、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们倾向于通过自我调节和逃避来缓解压力,而忽视了积极寻求帮助的重要性。
此外,一些受访者也表示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不知道如何应对心理健康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和了解,让更多人意识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
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加大对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资源,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及情况分析报告

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及情况分析报告健康是人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的动力,进入新世纪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话题,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及情况分析报告,希望对你有帮助!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及情况分析报告篇1一、调查概况:本次进行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主要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问卷主要由意溪镇初级中学的学生完成,包括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
本次调查共成功向学生发出问卷1027份,收回的有效问卷共976份。
通过调查研究,对本校学生的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现状、承受挫折能力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方法和新目标,提供了客观和主观上的依据。
二、调查目标和方法:(一)调查目标:了解本校学生的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现状和承受挫折能力(二)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三、问卷内容: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各位同学:你们好!下面这份问卷是为了对大家的学习生活心理方面作个了解,请你仔细阅读每一个题目,按照自己的想法填写,每一个题目没有对错之分,这可不是考试哦,请放心作答。
班级性别年龄1、你现在的学习压力( )A.过大B.过小C.还可以2、对于目前的学习任务,你已经感到力不从心( )A.是B.有时觉得C.从没有3、你认为目前你的压力来自于( )A.老师的期望B.家庭的期望C.自己的期望4、如果别人不督促你,你是否主动学习( )A.会B.极少C.不会5、考试时,如果监考人来回走动注视着我,我便无法答卷。
( )A.会B.有时会C.不会6、一次考试失利,对你会有怎样的影响( )A.情绪波动很大B.和以前一样C.更加努力D.认为自己很无能7、你经常想自己不用花太多时间成绩也会超过别人( )A.经常B.偶尔C.从不8、你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吗( )A.完全可以B.只能完成某几门C.只能选择性地完成每门部分作业9、总是感到别人没有充分认识自己,没有给自己足够的评价( )A.是B.没想过C.从没有10、你认为怎样学习效果会好点( )A.共同学习B.孤军奋战C.没想过11、你在学习上的时间分配( )A.对喜欢的科目下狠功夫B.平均分配C.对不喜欢的放任自流12、为了实现一个大目标,你会给自己制定循序渐进的小目标( )A.会B.有时会C.不会13、你最佩服的人物是( )A.伟人B.明星C.父母D.班上成绩冒尖的同学14、当大家注视你时,你会( )A.不好意思B.无所谓C.自豪15、对着镜子时,你注意的是自己的( )A.优点B.缺点C.没想过16、别人批评你时,你会( )A.接受批评B.为自己辩解C.不知所措17、你的好友获奖了,你会感觉( )A.和他一样高兴B.不舒服C.与自己无关18、你对自己的穿着要求是( )A.一定要穿名牌B.无所谓C.只要整洁大方就可以。
spss大学生调研报告

spss大学生调研报告SPSS大学生调研报告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群体日益庞大并且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需求,本次调研使用统计软件SPSS对大学生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呈现和分析,提供有关大学生群体特点和需求的相关信息。
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收集了500份有效问卷。
调查内容涵盖了个人信息、学习状态、生活习惯、社交活动、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
通过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整理、处理和统计分析。
结果:1.性别分布:男性占39.2%,女性占60.8%。
2.年级分布:大一占21.6%,大二占33.4%,大三占27.8%,大四及以上占17.2%。
3.宿舍情况:校内宿舍占45.6%,校外租房占54.4%。
4.学习状况:平均学习时间为5.3小时/天,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状态良好。
5.生活习惯:大部分学生有良好的作息习惯,每周均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活动。
6.社交活动:大多数学生有参加社团组织或志愿活动的经历,平均每月进行社交活动2-3次。
7.心理健康: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在大学期间经历过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但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应对。
讨论: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呈现出性别比例不平衡、年级分布较为均匀的特点。
大多数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状态和生活习惯,但仍有一些学生存在心理压力问题。
此外,社交活动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丰富的社交经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结论:本次调研通过SPSS软件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和需求。
了解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学习状况,生活习惯,社交活动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关注和支持大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希望本次调研结果能为相关部门和研究者提供有关大学生群体的参考数据,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参考文献:(此处列举了本次调研所涉及的文献和参考资料,具体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总结:通过SPSS对大学生调研数据的分析,本报告提供了关于大学生群体的信息和洞察。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发社会关注。
随着学业压力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愈发严重的趋势。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面向本市某大学的4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生活习惯、学习压力、情感状态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的内容。
数据采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图表形式展示。
二、调查结果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学习压力大:近半数的大学生表示自己经常感受到学习压力。
其中,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更大,这可能与他们面临的学业增加和未来就业压力相关。
另外,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压力主要来自高效率要求、考试和作业压力,这与大学教育的内在特点密切相关。
2. 情感问题频发:超过四分之一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常常感到焦虑、抑郁或孤独。
这些负面情感会进一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同时,很多学生也存在社交恐惧、人际关系问题等方面的困扰。
3. 生活习惯不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生活习惯不良的问题。
这表现在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少锻炼、饮食不规律等方面。
这些不良习惯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直接负面影响。
三、分析与对策分析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和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关的心理咨询服务。
同时,鼓励学生加强自我认知,提高情绪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减轻学业压力:学校和家长应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减少考试作业压力,改变教育评价方式。
家长要正确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学校应加强体育锻炼和健康饮食的宣传,提供相关的活动和资源。
学生应自觉调整电子设备使用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充实的体育锻炼。
spss数据分析报告案例

SPSS数据分析报告案例1. 研究背景本研究旨在调查大学生是否存在晚睡现象,并探究晚睡与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
通过采集大学生的睡眠时间、就寝时间以及健康状况等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睡眠状况与健康问题的关联。
2. 数据概况本研究共收集了200名大学生的数据,其中包括性别、年级、每晚睡眠时间、平均就寝时间、是否存在健康问题等变量。
下面是对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结果:•性别分布:男性占50%,女性占50%。
•年级分布:大一占25%,大二占30%,大三占25%,大四占20%。
•每晚睡眠时间:平均睡眠时间为7.8小时,标准差为1.2小时。
最小值为5小时,最大值为10小时。
•平均就寝时间:平均就寝时间为23:30,标准差为0.5小时。
最早就寝时间为22:00,最晚就寝时间为01:00。
•健康问题:共有45%的大学生存在健康问题。
3. 数据分析结果3.1 性别与睡眠时间的关系首先,我们探究性别与睡眠时间之间的关系。
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以下的结果:•假设检验:男性和女性的睡眠时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男性平均睡眠时间为7.6小时,女性平均睡眠时间为8.0小时。
T值为-2.14,P值为0.034,意味着男性和女性的睡眠时间存在显著差异。
3.2 年级与睡眠时间的关系我们进一步探究年级与睡眠时间的关系。
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得出以下结果:•假设检验:各年级的睡眠时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平均睡眠时间分别为7.7小时、7.9小时、8.1小时和7.6小时。
F值为2.75,P值为0.043,说明各年级之间的睡眠时间存在显著差异。
3.3 睡眠时间与健康问题的关系最后,我们分析睡眠时间与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
利用相关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假设检验:睡眠时间与健康问题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间和健康问题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 = -0.25,P值 = 0.001),即睡眠时间越少,存在健康问题的可能性越大。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及分析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及分析报告一、调查背景心理健康是影响个体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面临诸多压力的大学生群体中。
为了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我们进行了一次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共 100 份,以某高校大学生为对象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个体基本信息、生活满意度、心理压力、心理疾病认知等方面。
数据采用SPSS 22.0 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1. 基本信息分析调查对象中,男生占 56%,女生占 44%;一年级占 30%,二年级占 28%,三年级占 22%,四年级占 18%;城市学生占 50%,农村学生占 45%,其他占 5%。
2. 生活满意度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整体生活满意度较高,平均得分为 3.56(满分为 5)。
其中,研究、友情、爱情等方面的满意度较高,而家庭、经济等方面的满意度相对较低。
3. 心理压力分析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学业、就业、家庭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其中,65% 的学生表示有时或经常感到压力,26% 的学生表示很少感到压力,9% 的学生表示从未感到压力。
4. 心理疾病认知分析调查发现,58% 的学生对心理疾病有一定了解,但认知程度不够深入;32% 的学生对心理疾病了解较少;10% 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过心理疾病。
四、分析与讨论1. 基本信息分析本次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男生略多于女生,分布较为均衡。
年级分布以二年级和三年级为主,城市和农村学生比例接近。
这些信息为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提供了依据。
2. 生活满意度分析大学生整体生活满意度较高,但在家庭、经济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这可能与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等因素有关。
学校应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3. 心理压力分析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且部分学生压力感较为明显。
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采取措施减轻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摘要:本文对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利用spss软件提供的绘制统计表,计算集中量数、差异量数,相关分析功能等。
本次调查选取了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13级的全体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该班大多数同学存在一种或多种心理障碍,而且该班女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男生,此外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是否为独生子女和家庭住址有关。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1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以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了56份调查问卷,回收率为93%有效问卷52份有效率为100%,其中涵盖了1个学院,1个专业和1个非毕业班年级。
其中男生8人,占总人数的14 %,女生48人,占总人数的86%;城镇学生7人,农村学生49人等等,如表(a、b、c)和图(a、b、c)。
研究工具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大学生基本情况及职业压力调查,问卷第二部分为,《状况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量表之一,适合用于测查某人群中那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某人可能有何种心理障碍极其严重程度如何。
测验由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九个因子构成,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
测验分值越低则心里越健康。
数据分析与统计问卷调查结果用spss11.5进行系统分析。
2结果2.1分析与讨论由图1总分分布直方图可知。
据SCL90的评分标准可知:总分在160分为临床界限,超过160分说明测试人可能最在某种心理障碍,而从得分次数分布表和直方表可以看出最低分是104,最高分是271,数据极端分布比较少,主要集中分布在130—210分左右,整体呈正偏态分布,因此可知超过1/3的人数总分小于160即呈贡校区学生超过1/3的人没有心理障碍,而大约2/3的学生或多或少存在某种心理障碍,其中有极少数人有着严重的心理障碍。
由表2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状况可知。
调查对象中,总分大于160分的有21个,而大于200分的有10个,从而可知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 42.3%,其中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大学生占总数的 15.3%。
从上表可知因子分大于3的比重最大的是抑郁约占7.4%,其次是焦虑约占5.4%,可看出有少数人存在极严重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因此要加强对这类学生的心理辅导,还有因子分大于2的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强迫症状56%,其次是人际关系敏感约占44.6%,因此大多数人存在轻微的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
由表2大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分与常模的比较可以看出左边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个因子分的标准分以及标准差,右边是本次农大教育学院学生的平均分及标准差,从表中可知农大教育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各因子的平均分都大于大学生标准分,其中高出标准分最多的是强迫症状,与标准因子分最接近的是躯体化。
由表3大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分的性别比较可知,大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分的性别比较可以看出除了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和精神病性三个因子分女生的明显高于男生的,其余的因子分男生的都高于女生的,而且男生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的因子得分分布比较分散而恐怖、其它的因子得分分布比较集中,而女生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的因子得分分布比较集中而恐怖、其它的因子得分分布比较分散,因此女生的健康状况优于男生。
此外可知性别与心理健康得分的关系成点二列相关关系。
由表4可知城市的大学生的敌对、偏执、其它三个因子分高于乡村的大学生,而其余的因子分则低于乡村大学生的的,从表中可以看出,乡村的大学生比城市的大学生有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且城市大学生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分布更为集中而强迫症状、恐怖、偏执、其它的因子得分则比较分散,而乡村大学生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分布较为分散而强迫症状、恐怖、偏执、其它的因子得分则比较集中,因此城市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由于乡村学生。
此外家庭住址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得分成点二列相关关系。
由表5可知独生子女的躯体化因子得分小于非独生子女的因子得分,其余的各种因子得分独生子女皆大于非独生子女的因子得分,说明许多独生子女都存在一种或多种心理健康疾病,因而加强对独生子女的关注和教育,而且独生子女的强迫症状、焦虑、敌对、其他、恐怖的因子得分分布比较集中而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精神病性的因子得分分布比较分散而非独生子女的强迫症状、焦虑、敌对、其他、恐怖的因子得分分布比较分散而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精神病性的因子得分分布比较集中,因此非独生子女的健康状况优于独生子女。
此外是否为独生子女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得分存在点二列相关关系。
2.2结论经过统计分析发现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存在一种或多种心理障碍,少数人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对于处于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应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和疏导,如果不进行及时辅导部分学生可能会受到潜在的诱因影响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对于少数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应进行及时的,有效的、定期的心理辅导,促进他们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并指导他们应用正确的方式方法认识自我、重塑自我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而对于心里基本健康但学习、生活中有多种烦恼、有明显心里矛盾和冲突的学生,应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他人、扬长避短、不盲目攀比、开发潜能、全面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表a性别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男8 14.3 14.3 14.3女48 85.7 85.7 100.0合计56 100.0 100.0图a表b图b表c家庭所在地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农村 49 87.5 87.5 87.5 城市 7 12.5 12.5 100.0合计56100.0100.0是否为独生子女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是 11 19.6 19.6 19.6 否 45 80.4 80.4 100.0合计56100.0100.0大学生心理健康得分次数分布[数据集1] G:\SPSS\教育学13级原始数据12.sav统计量总分N 有效52缺失 4表1总分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104.00 1 1.8 1.9 1.9110.00 2 3.6 3.8 5.8123.00 2 3.6 3.8 9.6126.00 1 1.8 1.9 11.5133.00 1 1.8 1.9 13.5134.00 1 1.8 1.9 15.4135.00 1 1.8 1.9 17.3136.00 2 3.6 3.8 21.2139.00 1 1.8 1.9 23.1140.00 2 3.6 3.8 26.9143.00 1 1.8 1.9 28.8144.00 1 1.8 1.9 30.8147.00 1 1.8 1.9 32.7149.00 1 1.8 1.9 34.6150.00 1 1.8 1.9 36.5151.00 1 1.8 1.9 38.5152.00 1 1.8 1.9 40.4155.00 1 1.8 1.9 42.3156.00 1 1.8 1.9 44.2158.00 1 1.8 1.9 46.2160.00 2 3.6 3.8 50.0162.00 1 1.8 1.9 51.9167.00 1 1.8 1.9 53.8170.00 2 3.6 3.8 57.7174.00 2 3.6 3.8 61.5178.00 2 3.6 3.8 65.4179.00 1 1.8 1.9 67.3181.00 2 3.6 3.8 71.2185.00 2 3.6 3.8 75.0186.00 1 1.8 1.9 76.9188.00 2 3.6 3.8 80.8207.00 1 1.8 1.9 82.7208.00 1 1.8 1.9 84.6210.00 1 1.8 1.9 86.5212.00 2 3.6 3.8 90.4215.00 1 1.8 1.9 92.3221.00 1 1.8 1.9 94.2230.00 1 1.8 1.9 96.2266.00 1 1.8 1.9 98.1271.00 1 1.8 1.9 100.0合计52 92.9 100.0缺失系统 4 7.1合计56 100.0图12.1.2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情况2.1.3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常模的比较因子因子分> 3(%)因子分> 2(%)躯体化 9.4%强迫症 13.2% 56.6%人际关系敏感 1.7 % 44.6%抑郁 7.4 % 29.6%焦虑 5.4 % 18.1%敌对 25%恐怖 21.8%偏执 1.8 % 18.5%精神病性 1.7 % 16%其他 3.7 % 22.2%2.2 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
2.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比较表3 大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分的性别比较2.2.3 城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表4 城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各因子得分比较2.2.4 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比较表5 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分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