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海洋变异对东亚季风的影响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

A.苔原地带驯鹿向北迁徙 B.新疆草原一片葱绿 C.阿尔卑斯山雪线抬升 D.亚洲高压势力强盛
图1为“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完成 1~2题。
导学案91页
1.图中所示的季节应为北半球的
B A.春季
B.夏季
2.印度低压是图中的
A A.①
B.②
C.秋季 C.③
前提条件是地球自转,地表均匀
寒冷干燥 温和多雨
盛行西风带
高温少雨
东北信风带
高温少雨
东南信风带
温和多雨 寒冷干燥
盛行西风带
90°N
极地高气压带 寒冷干燥
60°N
副极地低气压带 温和多雨
30°N
副热带高气压带 高温少雨
0°
赤道低压带 高温多雨
90°S
30°S
副热带高气压带 高温少雨
60°S
副极地低气压带 温和多雨
(2021年浙江1月高考题)图3为非洲西部局部大气环流示意图。 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 A.甲风带的风向有明显季节变化 B.乙气流因受动力因素影响而上升 C.丙风向形成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D.丁风带为大陆西岸带来充足水汽 5.图示季节,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A.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B.黄河中游含沙量明显增加 C.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 D.地中海沿岸地区温和多雨
澳大 冬季风 东南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高温少雨
利亚 夏季风 西北季风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高温多雨
下图为“某区域不同季节盛行风向示意图”。
D 5.图示甲、乙盛行风中
A.甲风七月最为盛行 B.乙风一月最为盛行 C.乙为西北季风,由副热带高压吹向赤道地区 D.甲为西北季风,由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 成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一、厄尔尼诺(El Nino)现象:通常指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海水温度大围的持续异常升高,引起全球气候异常并造成鱼类大量死亡的现象。
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圣婴"。
该现象首先发生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和秘鲁太平洋沿岸附近,多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因此得名。
在一般情况下,热带西太平洋的表层水温较高,而东太平洋的海温较低。
这种东、西太平洋之间海表温度梯度变化和信风一起,构成了海洋――大气耦合系统的准平衡态。
每隔2-8年,这种准平衡态就要被打破一次,西太平洋的暖气流伴随雷暴东移,使得整个太平洋水域的水温变暖,气候出现异常,其持续时间为一年或更长时间。
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前的几个月里,太平洋赤道暖水发生大规模的自西向东移动,圣诞节前后,赤道太平洋东部沿岸暖水沿着厄瓜多尔和秘鲁海岸南下,水温异常声高,最大时比常年升高5到6℃。
由于暖水区迅速向西扩展,热带多雨带也随之南下。
原来干旱的赤道太平洋东部降水量剧增,河水泛滥成灾;本为雨季的赤道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
此外,世界各地的气候因此受到严重影响,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拉尼娜(La Nina)现象:厄尔尼诺过后,热带太平洋有时会出现与上述情况相反的状态,称为拉尼娜现象,拉尼娜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小女孩"。
拉尼娜现象表现为中、东太平洋海温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异常。
用以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温度大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
以赤道太平洋北纬5度至南纬5度,西经150度至西经90度区域的海表面温度平均值连续6个月以上高于或低于正常0.5℃分别作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二、走近厄尔尼诺――成因研究厄尔尼诺现象怎样形成的,又为什么会影响到大气的状态和变化呢?这一直是国际海洋和气象科学研究上的一个重要课题。
世界气象组织制定过从1985年开始为期十年的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计划(TOGA),其目的之一就是想通过对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寻求提高对厄尔尼诺及异常气候的预测能力。
东亚季风系统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异常影响的最近研究进展

东亚季风系统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异常影响的最近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东亚季风系统是亚洲东部地区气候形成和演变的关键因素,其时空变化对我国的天气和气候异常具有深远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明显,东亚季风系统的变化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回顾和总结近年来关于东亚季风系统时空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异常影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理解和预测我国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The East Asian monsoon system is a key factor i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climate in eastern Asia, and its spatiotemporal changes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weather and climate anomalies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global warming, the changes in the East Asian monsoon system have also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This article aims to review and summariz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system and its impact on abnormal climate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prediction of climate change in China.我们将首先回顾东亚季风系统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为后续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海岸带上的热带气候特点是什么?

海岸带上的热带气候特点是什么?热带气候是指地球上纬度较低地区的气候类型,其特点是温度高、降水量充沛,主要分布于赤道附近的海洋和陆地上。
而海岸带是从陆地与海洋交界处延伸出的狭窄地带,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热带气候在海岸带上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
一、高温多湿热带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高温多湿。
海岸带上由于靠近海洋,受到海洋的调节作用,夏季温度偏低,冬季温度偏高,年温差相对较小。
另外,海洋上的水汽可以源源不断地蒸发,形成大量降水,使得海岸带相对于内陆地区来说更加潮湿。
这种高温多湿的气候环境,有利于植物的繁茂生长,也为各种生物提供了繁衍的条件。
二、季风影响明显热带气候的另一个特点是季风的显著影响。
季风是指大气环流系统变化所带来的一种风,它会在不同季节吹向不同方向。
在海岸带上,季风的影响更为明显,夏季会受到暖湿的东南季风的影响,带来大量的降水和较高的温度;而冬季则会受到干燥的偏北季风影响,降水较少。
这种季风的周期性变化,为海岸带的生态系统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海岸带是陆地与海洋的交界处,这里海洋生态系统的丰富度远超内陆地区,成为一片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
热带气候的特点带来了海岸带水温较高、光照充足的条件,为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同时,海洋中也孕育了各种珊瑚礁,吸引了大量的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聚集于此,形成了一个独特而丰富的生态系统。
这些海洋生物资源既滋养了海岸带的生生物多样性,也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和食物来源。
总结起来,海岸带上的热带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高温多湿、季风影响明显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这种特殊的气候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不仅使得海岸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生态和经济资源库,也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探索和发现的机会。
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海岸带上的生态环境与内陆地区的生态环境存在明显差异,值得我们保护和研究。
我们应该加强对海岸带的保护和管理,努力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论东亚季风的形成

·研究探讨·290论东亚季风的形成拉萨市第四高级中学地理组 高文才【摘要】东亚季风是全影响东亚环境的一种重要的大气环流系统,本文分析了东亚季风形成的三个基本因子和东亚季风的建立与维持机制,最后提出了在季风动力学研究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东亚季风 海陆差异 太阳辐射引言早在十七世纪学者Hadley 就提出季风的原动力是海陆热力特性差异。
这一经典提法一直为后人所承认并加以补充和修正。
例如高由禧(1979)强调南北半球季风的概念,他认为北半球夏季气温明显高于南半球,因此空气由南半球移向北半球,在科里奥利力作用下,形成北半球夏季季风。
本文重新梳理了东亚季风形成的因子和建立与维持机制。
1 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季风是下垫面附近的大气现象(不包括高空平流层季风),影响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主要是下垫面附近的热力因子。
1.1太阳辐射的经向差异由于地球的球形和太阳辐射直射纬度在23.5°S~23.5°N之间摆动,造成冬夏相反的纬向均匀的经向太阳辐射加热差。
太阳辐射加热下垫面,再由下垫面通过地—气感热交换、潜热交换及长波幅射加热大气,其中感热交换及长波幅射直接加热当地的低层大气。
潜热交换的水汽随气流流动主要在高空通过凝结潜热释放加热大气,而且不一定在当地。
主要由于前二者的作用,如果下垫面均匀时,将造成冬夏相反的纬向均匀的经向大气加热梯度,从而引起行星风系的南北位移,形成季风。
1.2 海陆热力差异由于陆地土壤热容量小,海水热容量大且有上下交换。
因此,在冬季太阳辐射减少时,陆地温度降低快于海洋,反之,在夏季,陆地升温快于海洋,进使冬季大陆地表温度低于海洋,夏季高于海洋。
因而,冬季大陆是冷源,海洋是热源;反之,夏季大陆是热源,海洋是冷源。
由于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特别是欧、亚、非洲大陆连成一片,从而形成冬夏相反的季风气流。
1.3青藏高原与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与海陆效力差异相似,由于高原与自由大气的热力性质不同,造成高原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效力差异,从而形成高原上的冬夏季风,并且对整个亚洲季风有直接影响。
亚洲季风对地表和气候的影响

亚洲季风对地表和气候的影响亚洲季风是指东亚地区夏季南海热带高压形成的偏北风系统,其特点是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亚洲季风现象对地表和气候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农业、生态系统、水资源和人类生活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亚洲季风对地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文循环方面。
在亚洲季风区域,由于季风气候的特点,湿润的气流带来丰富的水汽,并随着季节的变化,造成季风极端降水事件。
这种降水在辽阔的亚洲大陆上形成了河流和湖泊,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
同时,亚洲季风还影响了地表水的循环,包括地表径流、蒸发和地下水补给等,对水资源的供应和分配产生深远影响。
其次,亚洲季风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热量和能量的传输方面。
在春夏季时,亚洲季风带来的暖湿空气从南方海洋地区移向亚洲大陆,形成高温多湿的气候,促进大气环流,将大量热量和能量输送进入内陆地区。
而在秋冬季时,季风方向逆转,带走了夏季积蓄的热量和能量,导致亚洲大陆内陆地区变为干燥寒冷的气候。
这种季风气候变化对亚洲地区的温度分布产生了显著影响,进一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亚洲季风还对农业产生直接影响。
由于亚洲季风区域在夏季接受了大量的降水,加上温暖的气候,为农作物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因此,中国南方的稻米、茶叶和热带水果等农产品繁盛生长。
然而,丰沛的季风降水也可能导致洪水灾害,对农田造成破坏。
另外,在冬季干旱的地区,亚洲季风的退去则会导致农田的水源供应不足,对农作物产生不利影响。
亚洲季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亚洲季风带来的湿润空气为森林和其他植被的生长提供了水分,维持了植物的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和云南的热带雨林等地区由于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而形成了丰富的植被。
然而,当季风气候发生异常变化或长期干旱时,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导致植被凋落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最后,亚洲季风对人类生活也有重要影响。
亚洲季风带来的雨水滋润土壤,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水分,为农业提供不可或缺的资源。
东亚冬季风气候特点

东亚冬季风气候特点1、东亚的冬季风原因和特点具体点~ 地理的1、冬季风知比夏季风强大,这是显著特点。
南亚季风是夏季风比冬季风强大。
2、冬夏季的风向转变幅度大,在华北地道区接近180°。
3、成因主要是海陆热力差异,回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向造成的影响较小。
4、副高对东亚气候影响巨大,但是对南亚季风影响很小答。
2、东亚的冬季风原因和特点具体点~13、东亚季风的性质及其对东亚的影响(具体点,谢谢!)冬季,东亚大陆为来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所盘踞,高压前缘的偏北风就成为亚洲东部的冬季风。
由于各地处于高压的部位不同,各地冬季风的方向并不完全相同,由北而南依次为,西北风,北风和东北风。
由于蒙古源-西伯利亚高压比较强大,由陆向海气压比较陡峻,所以风力较强。
冬季风性质:偏北风,低温干燥。
夏季东亚大陆为热百低压所控制,同时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因此高低压之间的偏南风就成为亚洲东部的夏季风,由于此时气压梯度比冬季小度,所以夏季风比冬季风弱。
夏季风性质:偏南风,高温多雨。
东亚季风其影响范围大致包知括我国东部,朝鲜,韩国和日本等地。
东亚季风对我国,朝鲜半岛,日本等地的区天气和气候影响很大在冬季风盛行时,这些地区是低温,干燥道和少雨,而在夏季风盛行时是高温,干燥和多雨。
4、东亚的冬季风和夏季风在冷暖,干湿性质有什么不同,判断理由是什么东亚的冬季风来自北方(高纬度)——冷;内陆——干;东亚的夏季风来自南方(低纬度)——暖;海洋——湿。
所以东亚的冬季风性质是冷干,夏季风性质是暖湿。
5、亚洲的冬季风和夏季风的风向,源地和性质是什么?1、冬季风:发源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也叫亚洲高压)。
风向:偏北风。
特点:寒冷干燥,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控制我国时间长。
带来的灾害:大风、降温、沙尘暴、暴雪等。
2、夏季风:发源地:主要是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还有来自印度洋的。
风向:偏南风。
特点:温暖湿润,控制我国东部地区,控制范围比冬季风小,控制我国时间短。
2005年6月东亚夏季风活动异常及其影响机制初步分析

第2卷 第 6 3 期 20 0 7年 1 2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J OURNAL 热 TROPI 象 M 学 报 OF 带 气 CAL ETEOROLOGY
V 13N . o. , o6 2
De . 0 7 c .2 0
文章编号 :10 —9 52 0 )60 5 —0 0 44 6 (0 70 —5 3 1
摘
要:应用欧洲中心(c E MwF逐 日0 时客观分析资料、 ) 8 中国测站降水资料、 L O R资料和 N E 2 C P 再分析
资料 以及 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 17 ~ 06年的逐 日 96 20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 ,利用合成分析 、小波分析
和带通滤波等方法 ,初步分析 了 2 0 0 5年东亚夏季风 的活动特征和影响机制 。结果 发现 20 0 5年 6月东亚夏季风
维普资讯
54 5
热
带
气
象
学
报
2 卷 3
弱,江淮流 域汛期降水偏 多 ;夏季 副高脊线异 常偏
北 或 西 伸 脊 点 异 常偏 东 时 ,东 亚 夏 季 风 偏 强 ,江 淮
汛期降水偏少 。 由此可见 ,不但副高 的南北 位移 、 西伸 、东退都会影 响东亚夏季风 的活动 。
20 0 5年 6月东亚夏季风 活动异常及其影响机制初步分析
吕心艳 1 , , 2 张秀芝 , 陈锦年 1 , 4
(.中国科学 院海 洋研 究所 ,山东 青 岛 26 7 ; 1 60 1
2 .中国科 学 院研究 生 院 ,北 京 10 4 ; 00 9
3 .国家 气候 中心 ,北京 10 8 ; 4 001 .中国气 象局 广州热 带 海洋气 象 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0 8 ) 10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带海洋变异对东亚季风的影响¹张人禾1李强2,3(1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2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3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提要季风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随季节的变化所造成。
热带海洋温度具有显著的年际异常,热带海温的变异不仅可以通过改变海陆热力差异,而且也通过热带地区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对季风系统产生重要影响,造成季风区天气和气候的异常。
回顾了发生在热带东太平洋(ENSO现象)、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和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变异对东亚季风的影响及其影响的物理过程,并指出东亚季风与这些热带区域的海温变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对它们进行综合的研究,才能真正认识它们之中任一部分的变化。
关键词:东亚季风ENSO海表温度引言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不同造成的海洋和陆地对大气加热的热力差异随季节的变化,是季风产生的主要原因。
亚洲季风系统是全球大气环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成员[1,2],季风的变异在全球热带大气环流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季风也是东亚大气环流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影响我国天气和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亚洲季风各子系统的分析表明[4,5],亚洲季风是由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两个子系统构成,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印度地区的季风系统与东亚地区的季风系统不仅组成的成员不同,其变化特征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6,7]。
东亚地区是全球最显著的季风区域。
对于东亚地区来说,北半球冬季东亚大陆上为冷源,东亚大陆以东和以南的太平洋上为热源,热带西太平洋上空的巨大热源和华北)西伯利亚上空的强烈冷源之间的巨大温度差异是东亚冬季风的主要驱动力。
夏季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正好与冬季相反,东亚大陆上为热源,东亚大陆以东和以南的太平洋上为冷源,这种热力差异导致了东亚夏季风的产生。
海洋覆盖了约三分之二的地球表面,到达地球的大部分太阳辐射落在海洋上并被海洋吸收。
由于海洋的质量和比热很大,它们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能量存贮器。
海洋巨大的热惯性使得海面温度的变化比陆面温度的变化小得多,它对大气温度的变化起着缓冲器和调节器的作用。
在热带地区,由于存在着更强的直接太阳辐射,在海洋中形成了能量的盈余,除了海流把贮存的一部分能量从热带输送到较冷的中高纬度外,热带海洋也以感热和潜热的形式向大气释放能量,并向大气提供大量的水汽。
因此,热带海洋在调节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亚洲夏季风从热带海洋带来大量的水汽到达季风区,对亚洲夏季风期间降水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热带海洋热状况不仅可以影响到夏季风的强弱,也通过影响季风气流,对季风区的水汽输送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季风区的降水,造成旱涝等气候灾害的发生。
1ENSO对东亚季风的影响厄尔尼诺(El NiÌo)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表面海水的强烈增暖现象,其持续的时间)22)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编号:40225012)可达一年左右[8,9]。
由于与厄尔尼诺相伴随的海面温度的空间和时间分布与发生在赤道附近的南方涛动(Southern Oscillation)现象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将热带大气-海洋耦合系统的这种缓慢振荡现象称之为ENSO[10]。
ENSO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是年际气候变化中的最强信号,其周期大约为2~7年。
ENSO现象虽然发生在热带,许多观测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都表明,它的发生会在全球的许多地区引起严重的气候异常[11~13]。
早在70年代,我国学者就研究了ENSO对东亚季风的影响[14,15],指出ENSO 期间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可以引起我国的降水异常。
李崇银[16,17]指出由于ENSO年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偏冷,发生在西太平洋和南海的台风数以及登陆中国大陆的台风数都偏少。
黄荣辉等[18]指出ENSO循环对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影响取决于ENSO循环的阶段。
当ENSO处于发展阶段,我国夏季江淮流域降水偏多,而黄河流域、华北地区的降水偏少,但当ENSO处于衰减阶段时,江淮流域降水偏少,黄河流域、华北地区及江南和华南地区降水偏多。
对于造成这种降水异常分布的物理机制,则是由于当ENSO处于发展阶段时,西太平洋菲律宾附近的海面温度偏低,对流不活跃,而当ENSO处于衰减阶段时,菲律宾附近的海面温度偏高,对流活跃。
与ENSO相联系的菲律宾附近的热源异常会激发出准定常行星波的传播,由此形成了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造成我国降水的异常分布。
张人禾等[19~21]研究了ENSO期间东亚气候的异常特征,指出了在ENSO的盛期东亚季风环流和降水都会发生显著的异常,即在ENSO盛期时的北半球秋、冬、春季节,东亚沿岸出现显著的西南风异常,并在我国华南地区有显著的降水正异常出现。
对ENSO 影响东亚气候物理过程的分析表明,这些异常现象的出现是与ENSO在其盛期时对热带大气异常加热的分布特征所决定的。
在ENSO盛期,热带太平洋上空异常加热场的纬向分布具有明显的偶极型分布,即在热带中东太平洋上空有对流异常加热,而在热带西太平洋海洋性大陆上空有明显的对流异常冷却,在ENSO的其它位相阶段不存在这种明显的对流加热异常的偶极型分布。
热带西太平洋海洋性大陆上空的对流异常冷却使得热带大气在对流层低层产生Rossby波响应,在海洋性大陆以北产生异常反气旋性环流。
与此异常反气旋性环流相伴随的水汽输送异常使得东亚沿岸附近的水汽输送增强,并在我国的华南沿岸附近产生异常辐合,使大气中的可降水量增加,导致了我国华南地区在ENSO盛期出现降水正异常。
与此同时,海洋性大陆以北的异常反气旋环流使得东亚沿岸出现西南风异常,使得东亚冬季风减弱。
Wang等[22]的分析也指出,在ENSO的极端位相时出现在海洋性大陆以北的反气旋异常环流是连接ENSO暖位相与弱东亚冬季风的/桥梁0,并且这个反气旋异常可以持续到夏季,对东亚夏季风产生影响。
张人禾在对ENSO与我国夏季降水异常关系的研究中指出[23],在ENSO盛期的北半球夏季,我国华北地区具有显著的降水负异常出现,这种降水负异常的出现与ENSO期间印度季风的减弱有关。
ENSO盛期与弱印度夏季风相联系的弱水汽输送造成了我国华北地区的水汽输送减少,使得华北地区上空大气中的可降水量产生显著负异常,由此导致了负降水异常。
2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对东亚季风的影响热带西太平洋虽然只占地球表面面积的很小一部分,但这里存在着全球海面温度最高的海域,称为/暖池0(Warm Pool),该区域常年的海面温度大于28e,温跃层的厚度可达150~200m,表层海水和热含量也极大。
在此海域的海气相互作用相当剧烈。
热量的释放不仅对热带大气环流产生重大的影响,也通过影响H adley环流以及激发行星波列在中高纬环流的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Nitta[24]的研究表明,菲律宾附近的海面温度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对东亚的夏季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他指出暖池海面温度偏低时菲律宾附近的对流活动较弱,此时东亚中纬度地区常常出现冷夏,并提出太平洋/日本(PJ)型遥相关对这种现象给出了解释。
黄荣辉[25~28]根据准定常行星波列的传播理论及数值试验,提出了菲律宾附近的对流活动所形成的强大热源会激发出准定常行星波,它的传播造成了东亚/太平洋(EAP)型遥相关,)23)菲律宾附近的对流通过这种遥相关型可以对东亚气候产生强烈的影响。
他们还通过观测资料的诊断和数值模拟,指出了若热带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偏高,菲律宾附近的对流活动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我国江淮流域、朝鲜半岛南部和日本的夏季风降水减少,而我国的华北和江南降水偏多。
反之,若热带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偏低,则菲律宾附近的对流活动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江淮流域夏季风降水偏多,华北和江南地区降水偏少。
3热带印度洋和南海对东亚季风的影响热带印度洋与热带太平洋不同,其洋流和海温的变化受季风的影响很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
在年际时间尺度上,热带印度洋的海温变化主要表现为全区海温异常一致型的单极分布和东西部海温异常反相的偶极型分布[29]。
在东亚夏季风期间,印度夏季风的季风环流不仅能够直接影响东亚季风流场,而且从印度洋上空将大量的水汽输送到东亚季风区,是东亚季风区夏季降水的一个主要水汽来源[7]。
金祖辉和沈如桂[30]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降水与印度洋和南海海面温度的关系,发现在涝年,南海海面温度为正距平,而印度洋西部沿岸为负距平区,而对于旱年则纬向温度梯度反相,在南海海面温度为负距平,印度洋西部为正距平,指出了西印度洋与南海的纬向热力差异对我国长江中下游梅雨的可能影响。
陈烈庭[31]对这种联系给出了可能的物理解释,即当南海海温偏高,西印度洋海温偏低时,印度洋Walker环流发展,印度西南季风偏强,南海热带辐合带活跃并使得经向Hadley环流发展,造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加强并西伸,由此形成了长江中下游梅雨期的多雨。
Saji等[32]根据海温距平的分析,指出了印度洋海面温度在纬向上存在着一种偶级型振荡。
Anderson[33]指出热带印度洋偶极型变化在次表层海水中也有表现。
实际上,金祖辉和沈如桂发现的热带印度洋海温的纬向差异与这种偶极子可能具有内在的联系,因此,这种海温的偶极子型分布对东亚季风应该具有一定的影响。
李崇银和穆明权[34]利用实际资料的分析表明,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可以通过影响对流层低层流场直接对亚洲夏季风产生明显影响。
对应海温偶极子的正位相,有较强南海夏季风和印度夏季风;对应海温偶极子的负位相,南海夏季风将偏弱,而印度南部地区夏季风偏强。
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还可以通过影响对流层上层青藏高原反气旋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也对亚洲夏季风产生明显影响。
对应海温偶极子的正(负)位相,青藏高原反气旋偏弱(强),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也将偏弱(强)。
4东亚季风对热带海洋的影响李崇银[35,36]通过资料分析,发现在EN-SO发生的前一年冬季,东亚及西北太平洋地区的500hPa高度距平为负值,冬半年有强而频繁的东亚大槽活动,提出了东亚冬季风的持续强异常可能是激发厄尔尼诺的重要机制。
强东亚冬季风可以造成赤道西太平洋地区西风和积云对流的持续强异常,引起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异常并激发海洋Kelvin波,由此可导致ENSO的发生。
他们还进一步利用海气耦合模式,研究了东亚冬季风异常在ENSO循环中的作用[37,38],结果表明,持续强东亚冬季风可以激发出厄尔尼诺事件,持续弱东亚冬季风可以激发出拉尼娜事件。
黄荣辉等[39~41]的研究也表明,对ENSO的发生起重要作用的赤道西太平洋上空的西风异常不仅可以来自南亚地区,而且也可以来自东亚季风区。
东亚季风区的西风异常通过EU型遥相关波列,从东亚季风区对流层低层向东南方向传播,导致了西太平洋的西风异常,对ENSO循环可以产生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