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水域生态学

合集下载

养殖水域生态学

养殖水域生态学

生态幅:生态幅:也称生态价。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成为生态幅。

光补偿点:植物呼吸作用等于光合作用的光照强度,即是植物能维持生命的光照强度植物补偿点:由于水中光照强度随深度而递减,因此水层中的光合作用率也随深度而降低,到了某一深度,光强已减弱到植物在光合作用中生成的氧量,仅能满足自身呼吸作用的消耗,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植物的补偿点。

氧阈:动物在环境含氧量降低到较临界氧量更低的某一界限时开始死亡,这个界限为动物的氧阈,淡水池塘主养鱼类的氧阈一般在0.1~0.8,鲫0.1,鲤0.2~0.3,草鱼0.4~0.6 窒死:水生动物由于氧气不足或完全缺氧而大量死亡的现象,例:我国养鱼池在生长期发生的泛塘(夏季致死),东北地区鱼类在越冬期的大量死亡(冬季致死).氨的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由氨(铵)转化为硝酸的过程叫做硝化作用。

例:土壤中的铵(或氨)被硝化细菌作用而氧化成硝酸。

这种由硝态氮还原成气态氮的反应叫做反硝化作用。

例子:硝酸根在嫌气(氧气不足)条件下被反硝化细菌作用而还原成一氧化二氮或氮气而挥发遗传漂变:是指当一个族群中的生物个体的数量较少时,下一代的个体容易因为有的个体没有产生后代,或是有的等位基因没有传给后代,而和上一代有不同的等位基因频率。

一个等位基因可能(在经过一个以上的世代后)因此在这个族群中消失,或固定成为唯一的等位基因,这种现象就叫“遗传漂变”。

利比希最小分子定律:利比希研究各种环境生态因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发现作物的产量并非经常受到大量需要的物质(如二氧化碳和水)的限制,因为他们在自然坏境中很丰富;而却受到一些微量物质的限制,它们的需要量虽小,但在土壤中非常稀少。

他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的必需物质”。

也就是说,一种生物必须有不可缺少的物质提供其生长和繁殖,这些基本的必需物质随种类和不同情况而异。

养殖水域生态学复习资料

养殖水域生态学复习资料

养殖水域生态学复习资料养殖水域生态学复习资料(2012.04.30)1养殖水域生态学:是研究水体中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2乔丹定律:鱼类一般生长在低温条件下趋向于脊椎增多和身体加大。

3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生态工程的目的就是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治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g,1840) 提出的“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物质”的观点,被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也就是说,生物基本的必需物质随种类和不同情况而异,在稳定的情况下,其所能利用的量紧密地接近所需的最低限度时,就起到限制作用,成为限制因子。

5耐受性定律亦称为谢尔福德耐性定律,是美国生态学家V.E. Shelford 于1913年提出的。

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耐受性范围,范围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一种生物的机能在最适点或接近最适点时发生作用,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被抑制。

这就是耐受性定律。

任何接近或超过耐受性限度的因子都可能是限制因子。

6生物学零度:是指生物生长发育的温度下限或生物发育的起点温度。

7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随时间而改变称为生态演替,亦即生态演替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有规律的渐次取代直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顶级群落为止的过程。

8生态系统是群落和生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群落中进行的一系列过程必然对生境产生影响,并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定向变化,这种变化称为演替。

9全球变化:是指地球生态系统在自然和人为影响下出现的可能改变地球承载生物能力的全球环境变化,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

10温室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大导致全球气温上升的现象。

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

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

朗格-比耳定律
3 由于被强烈吸收和散射,透入水层的光能随水深而迅速减弱,如 果水柱中悬浮物的分布比较均匀,当水的深度按算术级数增加时, 光照强度则呈指数递减的趋势,可用朗格-比耳定律计算,
如以Iz表示深度z时的光强, I0表示水面的光强,e表示自然对
数底,z表示水的深度,ε表示垂直消光系数则:
Iz = I0e-εz
三、光谱成分和藻类的色素适应
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
第二章 光的生态作用
概述
光和热是从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两种辐 射能的形态,生物圈内的光主要包含5种 基本类型的电磁波,即:
微波和无线电波:波长1m以上; 热红外线: 波长4×106-7600Å; 可见光: 波长7600-3800 Å; 紫外线: 波长3800-40.3 Å; X射线和γ射线: 波长40.3-0.01 Å,
境因子的影响而起作用,
一.水体的光照条件
在大气层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的平面上所受到 的太阳辐射强度为8.10 J/ cm2·min ,被称为太 阳系数,太阳辐射在遇到大气层的各种成分时, 发生反射、吸收和散射,因此到达水面 地面 的强度有所减弱,
太阳辐射能到达水面的强度随太阳高度角、 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季节和大气状况而变 化,一般地理纬度越高,年平均辐射量越小,季 节变化在高纬度大于低纬度,
补偿点相关概念
补偿点:植物的呼吸作用等于光合作用时的光照强度叫该种植 物的补偿点,即植物能维持生命的光照强度,
由于水中光照强度随深度而递减,因此水层中光合作用率也随 深度而逐渐减弱,到了某一深度,照度已减弱到使植物在光合作用 中所生成的氧量,仅能满足本身呼吸作用中的消耗,这时的照度称 为这种植物的补偿点,补偿点所存在的深度称为补偿深度,在补偿 点的照度下植物尚能生存,但不能繁殖;补偿深度则是植物向深 层分布的界限,其上称为真光层,以下称为无光层,

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

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

a
2
内陆水体按pH值的分类
1 中碱性水体 pH在6~10之间变化,由 于二氧化碳平衡系统的缓冲作用,一般 pH6~9。大多数湖泊、水库、河川均属 此类;
2 酸性水体 pH<5,系沼泽之类;
3 碱性水体 pH > 9,一些盐碱性湖泊属 此类,如青海湖、达里湖等。
a
3
水生生物按pH的分类
1.狭酸碱性生物。主要出现于中碱性水体,生活的 pH幅度为4.5~10.5之间。常见的淡水生物和海洋生物都属于
a
6
二、悬浮物
所有天然水体或多或少地都含有各种悬 浮质粒。这些无机或有机物自水体外流 入,或在水体内由水生生物死体的分解 或岸边土壤的崩解而形成。
a
7
(一)水中悬浮物 的有利作用
由水生生物死体或其代谢产物形成的有机碎屑 (腐质)是水生动物重要的食物源泉之一。
(1)悬浮腐质量常常决定着浮游动物的产量; (2)沉积水底的腐屑又是摇蚊幼虫、水蚯蚓 等底栖动物的主要食物。
a
16
五、水位
水位的变化主要在小而浅的水体和湖泊沿岸浅水 区才对水生生物起直接的影响。例如河流春泛后 留下的洼塘、雨水和融雪后形成的水洼,常常排 干水的养鱼池等所谓间歇性水体,一般存在的时 间不过几周到几个月,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经过一 段干涸时期,这类水体中的生物种类较永久性水 体少得多。高等水生植物不繁盛,一般只少量地 生长在沿岸边,藻类中以各种鞭毛藻类为主。动 物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真叶足目(丰年虫、蚌壳虫、 鲎虫等)和溞 、裸腹溞等甲壳动物,某些螺类也 很常见。
水流对无脊椎动物的分布和行动有更明显的影响,缓慢的水流速度(0.1~ 0.5m/s)通常对水生动物无不良的影响,而且有利于它们的扩大分布。水流速 度对浮游植物的组成也有明显的影响。在水库中,当流速较强时(5 cm/s以上) 硅藻占优势。流速较弱时(4 cm/s以下)蓝藻常占优势。当水流速度超过10 cm/s时,蓝藻在浮游植物中所占比重很低。在流速很大的河流上游,通常只 能见到一些底栖动物,这些动物的体型都十分扁平,背面体表坚实,常具有 钩、爪、吸盘等附着器官。扁平体型不仅减小对水的阻力,另外水流速度越 接近水底越小,因此,这样的体型最不易被水冲走。

养殖水域生态学笔记

养殖水域生态学笔记

养殖水域生态学(Aquatic Ecology for Aquaculture)绪论一、生态学的内容、任务(一)生态学(ecology)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生物)和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属于生物学。

生物学的研究向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1、个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细胞器→亚细胞器→分子……;2、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生物圈→太阳系(宇观世界)……。

(二)生态学分类个体生态学(autecology):主要研究生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主要研究同种个体组成的种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主要研究由多种种群组成的群落的结构与功能、形成和发展等方面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生态学(ecosystem ecology):主要研究由群落与其周围理化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系统的平衡与调控机制等。

生态学也可按研究的生物类别分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藻类生态学、鱼类生态学……;按栖息地的特点分为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淡水生态学……;另外可分为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经济生态学、进化生态学、资源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放射生态学……等等。

(三)水域生态学基本概念1、水域生态学定义水域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主要是研究内陆水中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系统。

2、养殖水域生态学任务通过对内陆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阐明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及生态系统演替和平衡规律,为合理开发和利用内陆水生生物资源、挖掘生物生产潜力以及加强水质管理防止水质污染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二、水域生态学的产生、发展和现状20世纪以来,水生生物学从形态分类逐步向生态方向发展。

20世纪50年代更注重生态系统的研究,1964年成立“淡水群落生物生产力组”主要研究淡水生态系统中生产力的现状、潜力和展望以及人类对环境变化适应等。

养殖水域生态学知识要点

养殖水域生态学知识要点

知识要点绪论:生态学的概念、提出。

第一章个体生态学环境、生态因子、限制因子、生态幅(广生、狭生)、耐受性定律、最小因子定律、光补偿点、补偿深度、饱和光强、最适光强、协同作用、拮抗作用、乔丹定律、贝格曼规律、阿伦定律、有效积温法则(计算)、离子系数、适应组合。

水生生物对盐度的适应机制——渗透压调节水体的光照特点极限温度的对生物的作用机制,水生生物对极限温度的适应。

第二章种群生态学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种群的结构(阿利氏规律、分布型、年龄分布和性比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存活率)生命表(概念、计算)、存活曲线(概念、类型)和种群增长率(内禀)种内关系的类型及其效应原因和意义(集群)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生态对策(概念及差异)种群动态(生态入侵)第三章群落生态学群落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物种多样性含义、指数及影响水域物种多样性的因素种间关系(类型)、高斯假说、生态位原理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第四章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征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食物链、食物网、生态金字塔)生态系统的功能(初级生产、次级生产、次级生产模式图、生态效率的概念)生态演替(顶级群落、演替系列、水生原生演替系列-湖泊植物群落演替过程)生态平衡第五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类型水循环(驱动力、分布特点、收支、生态学意义)氮循环(固氮、收支)碳循环(海洋生物泵的概念、过程及其吸收CO2缓解温室效应的机制)粒径谱、生物量谱、微生物环的概念第六章水域生态系统的天然生产力群落净产量、水柱呼吸量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黑白瓶)决定和影响初级生产力的因素水体初级生产力的分布趋势新生产力的概念水体渔产力的影响因素和提高途径第七章水域富营养化和赤潮水域富营养化(概念、成因、危害、防治)赤潮(概念、成因、过程、危害、防治)第八章水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水域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

养殖水域生态学

养殖水域生态学

养殖水域生态学第一章绪论一. 生态学的内容、对象和目的1.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彼此关系的科学。

而水域生态学(Aquatic Ecology)确实是研究水域中水生生物与环境彼此关系的科学。

“Ecology”来自希腊文“Oikos”(居处,栖息地)和“Logos”(学问,研究),亦即生态学在创建之初就表达为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场所之间彼此关系的科学。

上述生态学的概念是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Haeckel,1866)第一次提出的。

这是生态学至今最为全面的概念。

可是第一利用“Ecology”一词学者是亨利?索瑞(Henry Thoreau,1858)。

随着生态学的进展,一些生态学家以为上述概念过于普遍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要紧有:(1) 科学的自然史-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Charles Elton, 1927)。

(2)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上的适应性的科学—前苏联-克什卡洛夫(Кашкаров,1945)。

(3)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散布和多度的科学—澳大利亚-安德列沃斯(Andrewartha, 1954)。

(4) 生态学是研究决定有机体的散布与多度的彼此作用的科学-加拿大克雷伯斯(Krebs,1972,1978,1985).(5) 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美国-奥德姆(Odum, E., 1959,1971)。

(生态学基础—Fundamentals of Ecology,1971)(6)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彼此关系的科学—中国-马世骏。

可是,当前人类面临三大难题,对生态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环境污染:如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农药和放射形物质污染,从登上月球后拍照的照片看,地球上已无处不被污染。

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效应使气温升高,海平面升高。

人类环境的前途如何?真是令人不堪假想。

(2)人口爆炸: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现实的。

养殖水域生态学复习题

养殖水域生态学复习题

养殖水域生态学复习题绪论1、生态学的定义是什么?2、水域生态学的定义什么?养殖水域生态学与水域生态学有什么不同?3、水产养殖与水域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第一章:个体生态学1. 解释名词:个体生态学、生态幅、环境、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生存因子、耐受性定律、限制因子、最适度、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补偿点、补偿深度、真光层、适应性、乔丹定律、有效积温、活动积温、离子系数、临界氧量、窒息点、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2. 简述水体的光照特点。

3. 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有何关系?4. 何谓极限温度? 其作用机制是怎样的? 水生生物对极限温度有那些适应?5. 周期性变温对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有何积极意义? 为什么?6. 水体的化学分类体系如何? 对淡水的含义有几种观点?7. 试述水生生物对盐度的适应机制。

8. 何谓呼吸系数(R.Q.)? 何谓二氧化碳平衡系统?9. 二氧化碳和硫化氢对水生生物有何作用?10. 水生生物怎样适应呼吸条件的变化?11. 水中悬浮物有何生态作用?12. 简述水体降氨措施和氨毒性利用。

13. 水中溶解有机质有何生态作用?第二章种群生态学1.解释名词:阿利氏原理、领域制、内禀增长率、生态对策、拥挤效应、环境容纳量、最小种群原则、社会等级。

2.何谓种群?说明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3.决定种群出生率的因素有哪些?试予以说明。

4.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有何特点?举例说明。

5.什么是存活曲线?它有那几种基本类型?举例说明。

6.简述动物集群的生态学效应和生态学意义。

7.什么是r-对策者和K-对策者?试比较两者种群动态特征的区别。

8.什么是内禀增长率?它与周限增长率有何关系?为什么?9.种群数量变动的方式有哪几种形式?什么原因?10.试述北温带湖泊浮游生物种群的季节消长规律。

第三章群落生态学1.解释名词:高斯原理、边缘效应、共位群、生态等值者、抽彩氏竞争、营养级、食物链、食物网、生态锥体、大群落、小群落、Tilman模型、原始合作、优势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农业大学网络教育专升本考试
养殖水域生态学试卷
(课程代码 222216)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限制因子:物的存在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又称主导因子。

2.拥挤效应:是指种群增长过程中随着密度增加而使种群增长速度降低的现象。

3.生态位:又称小生境或是生态龛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

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借以跟其他物种作出区别。

4.水呼吸:水呼吸是一个综合的耗氧过程,包括浮游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呼吸以及细菌对溶解、悬浮有机质的分解,是主要的耗氧组分。

5.内禀增长率:内禀增长率是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与空间不受限制、同种其它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性质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反映了种群在理想状态下,生物种群的扩繁能力。

6.窒息点:当动物处于密闭空间中时,不再向该空间中加入新鲜空气,一段时间后当动物因缺氧昏迷接近死亡时的氧气含量,即为该动物的窒息点。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水体光照特点之一是透入水层光的光照强度随着水深的增加而_____A_______。

A.指数式递减 B. 指数式递增 C. 不变 D.算术级数递减
2.鱼类和贝类的存活曲线接近于___C_____。

A. B型
B. C型
C. A型
D. 其它型
3.以下哪种生物更倾向于K-对策者__D____。

A.轮虫
B.枝角类
C. 桡足类
D. 原生动物
4.天然淡水温带湖泊中氧气的主要由___D_____消耗。

A.鱼类呼吸
B.逸散入空气
C.底栖生物呼吸
D.水呼吸
5.环境问题包括 ________D__________两个方面。

A.生态破坏和全球变化
B. 赤潮现象和环境污染
C. 水体富营养化和水污染
D.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6.两物种间相互作用彼此得利但缺少另一方不能继续生活的种间关系为_____A_____。

A. 互利共生
B. 原始合作
C. 竞争
D. 中性作用
7."Q10=2-3"所表示的生态学意义符合____B_______。

A. 10%规律
B. Vant Hoff' law
C. R.Q.
D. 发育温度阈
8.被水分子强烈散射的是____B __。

A.红光 B.蓝光 C.紫光 D.黄光
9.有机物质的分解包括破碎 (C)、降解 (K)和淋溶(L), 则有机质分解(D)的表达式为_______A________。

A. D = KCL
B. D=K-C+L
C. D= KC/L
D. D = K+L-C
10.生物多样性可用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指标而数量化。

A.生长曲线
B.种群转变速率
C. 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
D.能量转换效率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极限高温和极限低温导致水生生物致死的原因是什么?
高温致死的原因破坏酶系统:蛋白质变性;损害呼吸系统:呼吸加快而溶氧供应不足;破坏血液系统:如鱼类受热冲击后,充血.凝血及红血球分解;破坏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麻痹。

低温致死的原因:组织的脱水;冰晶的形成;细胞结构的破坏;冷昏迷(未达到冻结温度,如罗非鱼)
2. 写出次级生产能流模式图。

3.简述动物集群的生态学意义?
①有利于改变小气候条件。

如皇企鹅在冰天雪地的繁殖基地的集群,能改变群内的温度,并减小风速;社会性昆虫的群体甚至可以使周围的温湿度条件相对稳定。

②集群以共同取食。

如狼群、狮群分工合作,共同捕食;鹈鹕和鹭鸶联合,共同捕鱼③集群以共同防御天敌。

如斑马、鹿类的集群。

④集群有利于动物的繁殖和幼体发育。

如洄游鱼类的产卵洄游;集群营巢的鸟类数量减少时,可使雌鸟的产卵期延长,对幼鸟的哺育期会延长。

⑤集群以进行迁移。

如旅鸟、洄游鱼类及群居相的飞蝗等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20分)
试述什么是初级生产力?其主要影响因素有那些?分析题
答:初级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
光合作用,即太阳光+无机物质+H2O+CO2→热量+O2+有机物质,把无机碳(CO2)固定、转化为有机碳(如葡萄糖、淀粉等)这一过程的能力。

一般以每天、每平方米有机碳的含量(克数)表示。

初级生产力又可分为总初级生产力和净初级生产力。

影响因素:光、二氧化碳、水和营养物质是初级生产量的基本资源,现存量、养分、光、垂直水流、动物滤食、温度是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植物有充分的可利用的光辐射,但并不是说不会成为限制因素,例如冠层下的叶子接受的光辐射可能不足,白天中有时光辐射低于最适光合辐射。

水最易成为限制因子,各地区降水量与初级生产量有最密切的关系。

在干旱地区,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几乎与降水量有线性关系。

温度与初级生产量的关系比较复杂:温度上升,总光合速率升高,但超过最适温度则又转为下降;而呼吸速率随温度上升而呈指数上升。

二氧化碳主要是水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重要限制因素,当其他因素最适时也可能成为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

水对于水域生态系统来说总是过剩的,但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却常常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

此外,初级生产量的大小也受到各种营养物质(如磷和镁等)供应的影响。

例如,在海洋中磷多沉入深水之中,致使大部分海洋表层因缺乏磷和其他营养物质的供应而生产量很低,尽管那里的日光十分充足。

可以说初级生产量是由光、二氧化碳、水、营养物质、氧和温度六个因素决定的,六种因素各种不同的组合都可能产生等值的初级生产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