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魁夷评价

合集下载

浅议东山魁夷的色彩之美

浅议东山魁夷的色彩之美

所 有 呈 现 的 一切 都是 相互 的, 东 山魁 夷从 日本 的美 、净 化 心灵 与 的 草丛 和远 方 的 山丘 为青 绿色 ,低矮 的天空 是 略带 青味 的灰色 ,
自然 的 融合 、 发涩 的 青色 中汲 取 了画 面的 灵魂 深深 的牵 动其 整 个 三 种 大 色块 的 比例 处理 的恰 到好 处 ,让 画面 充满 了紧密 感 。东 山
佛 切 身 感受 到 它们 的 气息 和 搏动 ,深刻 的 把握 自然 ,直 观对 象 的 冷 ,东 山魁 夷 在绘 画 这里 的风 景 时 ,运 用 了大 量 的冷青 色 ,并 将
生命 。他 的 画是 大 自然 的艺 术再现 。
它 与 白及 一系 列 的冷色 搭 配 ,营造 寒 冷 的北 欧风 光 。如 作 品 《两
特 殊 的情 感 、 以及 崇 拜是 其 色彩 能 静静 呈 现 的根源 ;青 色 中带 给 《道 》 ,就 是 将人 置 于一 个青 色 的 ,在 忧郁 与失落 中寻 找希 望 的
人 的沉 静 、忧 郁 、生 命是 东 山魁 夷 色彩 所 直接 表 达 的精 神世 界 。 的世 界 。在 竖 长 的画 面 中, 中央 的灰 色 路面 略 带粉 红 ,左右 两 旁
怀 着 极大 的关 心 ,深 切地 注视 着 、观 察 着 大 自然 的变 化 。春 天 萌 在 描 绘 日本 海 的颜 色 曾这 样说 : “它 们 不是 地 中海 的钴 蓝 ,普 鲁
芽 ,夏天 繁 茂 ,秋 天妖 娆 ,冬 天 清净 —— 我 们 日本 人 早就 在 佛 教 士蓝 , 而是 白群 青 ,绿 青 这些 日本 画颜料 的 色感 。遮 蔽 花 岗石 质
现 ,通 过借 鉴 西 方 的艺术 ,能够 寻 求 与发 现 日本 的 民族 之 美 ,于 画 中 , 似 乎 可 以读 出 当 时 画 家 哀默 的心 情 。这 是 一 幅 绝 品 ,也

听泉--东山魁夷

听泉--东山魁夷

东山魁夷(1908-1999)(ひがしやまかいい Kaii Higashiyama)日本风景画家、散文家。

1908年7月生于横滨。

原名新吉,画号魁夷。

193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

1934年留学德国,在柏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美术史。

其早年绘画作品《冬日三乐章》、《光昏》分别获得1939年第一回日本画院展一等奖和1956年日本艺术院奖。

1969年获文化勋章和每日艺术大奖。

1999年5月6日逝世。

《听泉》鸟儿飞过旷野。

一批又一批,成群的鸟儿接连不断地飞了过去。

有时四五只联翩飞翔,有时候排成字长蛇阵。

看,多么壮阔的鸟群啊!……鸟儿鸣叫着,它们和睦相处,互相激励;有时又彼此憎恶,格斗,伤残。

有的鸟儿因疾病、疲惫或衰老而失掉队伍。

今天,鸟群又飞过旷野。

它们时而飞过碧绿的田野,看到小河在太阳照耀下流泻;时而飞过丛林,窥见鲜红的果实在树荫下闪灼。

想从前,这样的地方有的是。

可如今,到处都是望不到边的漠漠荒原。

任凭大地改换了模样,鸟儿一刻也不停歇,昨天,今天,明天,它们继续打这里飞过。

不要认为鸟儿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飞翔的。

它们为什么飞?它们飞向何方?谁也弄不清楚,就连那里领头的鸟也无从知晓。

为什么必须飞得这样快?为什么就不能慢一点儿呢?鸟儿只觉得光阴在匆匆忙忙中逝去了。

然而,它们不知道时间是无限的,永恒的,逝去的只是鸟儿自己。

它们像着了迷似地那样剧烈,那样急速地振翮翱翔。

它们没有想到,这会召来不幸,会使鸟儿更快地从这块土地上消失。

鸟儿依然忽喇喇拍击着翅膀,更急速,更剧烈地飞过去森林中有一泓清澈的泉水,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悄然流淌。

这里有鸟群休息的地方,尽管是短暂的,但对于飞越荒原的鸟群说来,这小憩何等珍贵!地球上的一切主物,都是这样,一天过去了,又去迎接明天的新生。

鸟儿在清泉边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泉水的絮语。

鸣泉啊,你是否指点了鸟儿要去的方向?泉水从地层深处涌出来,不间断地奔流着,从古到今,阅尽地面上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

[人生感悟]一片树叶——东山魁夷

[人生感悟]一片树叶——东山魁夷

[人生感悟]一片树叶——东山魁夷一片树叶——东山魁夷人看待自然和风景,应当以谦虚、恭顺的态度。

为此,出门旅行是很有必要的,同大自然直接接触,或深入异乡,领略一下当地人的生活情趣。

然而,就是我们的周围,哪怕是庭院的一木一叶,只要用心观察,有时领略到生命的涵义也是很深刻的。

我凝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精确地说道,就是在凝视枝头上的一片树叶,它在夏日的阳光里闪耀着光辉,和泛着美丽的绿色。

这不禁并使我想到了当它还是幼芽的时候,我所看见的情景。

那就是去年初冬,就在这片新叶尚未大爆的地方,吊着一片枯萎的黄叶,没多久就瓦解了枝条飞舞至地上,而就在原来的枝丫上,你这幼小的勇敢的嫩芽,生机勃勃地问世了。

任凭寒风如何残暴猛烈,任凭大雪纷纷,你默默地忍受着,慢慢地在体内积攒着力量,等待着春风拂来。

一日清晨,微雨乍晴,我看到树枝上缀满粒粒珍珠,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着雨水闪闪发光。

于是我感觉到春天已临近,万物都开始在催芽。

春天终于去了,这嫩芽高高兴兴地吐翠了。

然而,堆放在地面上的陈叶,早已腐坏成春泥,滋润着树根。

你迅速长成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

对于柔弱的绿叶来说,初夏,既是生机旺盛的季节,也是最易遭受害虫侵蚀的季节。

幸好,你平安地迎来了暑天,而今正同伙伴们织成浓密的青荫,遮蔽着枝头。

你的未来我已预测了。

至了仲夏,鹤蝉将在你的浓荫下长啸;等一场台风迎过,那喳喳凉风变为了诗所的哀吟,天气也随之炎热出来。

没过多久,树根深处秋虫的吟诵替代了寒蝉凄切的长啸,这唧唧虫鸣,的确为静寂的秋夜平添了不少情趣。

不知不觉中,你的绿意黯然失色了,最终变成了一片黄叶,在瑟瑟的秋雨里垂挂着。

夜里秋风敲打着窗子,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经消失了你的踪影。

只看到你所在的那个枝丫上又冒出了一个嫩芽。

等到这个幼芽绽放绿意的时候,你早已腐烂化在泥土之中了。

这就是自然的涅槃,不光就是一片绿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存有一个相同的爱人。

一叶坠地,决不就是毫无意义的。

心灵的镜子 东山魁夷

心灵的镜子 东山魁夷
1947年39岁时东山魁夷的画作《残照》在日本第三届画展获得特优奖并被日 本政府买下收藏,他的绘画水平才被社会承认。从此大放异彩,一鸣惊人。
《路》
夏天清晨草原中的一条路。 历尽人生后重新开始的路。 交织着绝望与希望的心灵之路。
《路》创作于1950年,这是东 山魁夷继《残照》之后获得巨大 好评的代表作,也被誉为确定了 东山魁夷在日本画坛地位的杰出 之作。
课文分析
少年时代”我“所见风景二: 大海奔涌的波涛 雄奇的光芒色彩 风浪嬉戏 风激烈叩打挡雨窗 波涛冲击着海滩 扬起银白的飞沫
”我“的感受: 亲昵地包裹着我,给我安适
●风景于我,是一种救助,藏于我内心深处,指引我精神发展。
课文分析
青年时代”我“所见风景:
山国严峻的自然风貌 暴雨侵袭 闪电肆虐 雷声隆隆 空气震荡 瀑布流泻 大雾翻卷 空漠的灰色世界 贫瘠土地 严酷气候 坚韧的人树 ”我“的感受: ●山庄国重风的景精象神征素“朴我的”人心情中的愿望祈求,是强大的精神支柱。
作者心声
“我画的是作为人类心灵象征的风景,风景本义就 阐明人的心灵……”
“……从此以后,在我所邂逅的风景中,我仿佛听 见同我的心相连的大自然的气息,大自然的搏动……”
“我记得恩师结城素明先生曾经这样对我说:出去 旅行写生吧,把自己的心研磨得像镜子一样,好好观 察一下自然。”
大师评价
川端康成谈到东山魁夷时说:“他一面把旅行当作 人生,当作艺术,把旅行当作人生,当作艺术,把流 转无常看成人类的命运;另一方面又将孤独与忧愁深 埋心底,对万物抱着肯定的意志,并努力加以贯彻, 经常从自然中获取新鲜的感受,始终生活在谦虚诚实 的情感之中。”
江户时代是德川幕府统治日本的年代,由1603年创立到 1867年的大政奉还,江户时代是日本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个时代。

东山魁夷风景画主题与风格审美

东山魁夷风景画主题与风格审美

东山魁夷风景画主题与风格审美作者:王晓凤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5年第10期摘要:东山对传统文化与技法的重新诠释与西方哲理的相结合彰显了他的独特性。

东山的绘画作品中蕴含空寂、幽玄的意境,表现了对自然的无常与哀感。

与之相的,自然中最常见的山、水、树成为他风景画中表现最多的主题,他的作品在装饰性中抒情寓意,格调高雅蕴藉,充满诗情哲理,透着淡淡的伤感。

他的绘画是属于日本的,又蕴藉着东方情调之美。

东山魁夷大胆探索,用西画技巧和表现手法改进日本画,使作品非常注重形式,富有装饰性,传统而现代。

关键词:东山魁夷;风景画;物哀;饰性一、“山”“海”“树”三大绘画主题东山作为风景画家,其绘画的内容无可厚非,肯定是日本的风景。

风景的范围太广泛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审美情感,自然会对不同的审美对象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

整体而言,东山魁夷作品里山、水、树所占的比例最大,偶尔会有小动物出现,为宁静的画面带来一丝喧嚣。

但是很快,一缕喧嚣便融入更深的宁静。

(一)“山”“山与海—不消说,这是代表日本风景的两大重要因素”[1]。

东山魁夷用这句话形容日本风景画的主题很贴切,这句话也映射了他自己的创作题材。

在东山魁夷的作品里,描绘山的很多,这和作者的经历息息相关。

东山考入东京美术学院之后,得以领略日本起伏的山川,感受山国世界的雄姿。

这对一个在海边长大的孩子来说是颇具震撼力的。

东山在步入山的世界时才深深地感受到四季的更替,贫瘠的土地上植物身上爆发出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残照》是东山魁夷作于1947年的成名之作,坚韧不拔的山正是战后东山内心的写照。

在这幅画里,层峦叠嶂的山脉越推越远,直到朦胧的天空,意境悠远,并没有以山的奇拔取利。

温润坚强中彰显着对自然的忠诚,对生命的热爱。

这幅作品作于作者人生的最低谷,聊以慰藉的人与物都逝去了,唯一能拯救自己的只能是坚强。

从这幅作品里可以感受到寂静,淡淡的哀伤,以及坚强。

(二)“海”东山魁夷的作品里也有很多描绘了水,在他的作品里,水是宁静的,没有任何波澜。

东山魁夷一片树叶写作背景

东山魁夷一片树叶写作背景

东山魁夷一片树叶写作背景(原创实用版)目录1.介绍东山魁夷的背景和艺术成就2.阐述《一片树叶》的写作背景3.分析《一片树叶》的艺术价值和主题4.总结东山魁夷的创作特点和影响正文东山魁夷是一位著名的日本画家,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和深刻的艺术内涵闻名于世。

他擅长描绘自然风景,并将西方绘画技巧与东方美学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其中,《一片树叶》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一片树叶》创作于 20 世纪 60 年代,是东山魁夷艺术成熟时期的作品。

当时,日本社会正经历着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对自然的关注和敬畏逐渐减弱。

在这个背景下,东山魁夷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

因此,《一片树叶》的写作背景也反映出了作者对时代背景的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一片树叶》是一幅极具艺术价值的作品,通过对一片树叶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在这幅作品中,东山魁夷运用了精湛的光影技巧,使得树叶的纹理、色彩和形态都表现得十分逼真。

同时,画面中树叶的形态和线条又充满了动感,给人一种生命的活力和律动。

这使得观众在欣赏这幅作品时,不仅能感受到自然的美,还能体会到生命的力量。

在《一片树叶》中,东山魁夷通过小小的一片树叶,传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这片树叶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微小存在,更是一个生命的象征。

它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同时也提醒着人们要关注自然、关爱生命,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总的来说,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是一幅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通过对一片树叶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以及对时代背景的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东山魁夷《岁暮》赏析

东山魁夷《岁暮》赏析

无人市井深邃意境——东山魁夷画作《岁暮》赏析多年前,偶然在一本画册中第一次看到东山魁夷的作品,被他那唯美大气的风景画神韵深深打动,觉得他的画写实中有思想,尤其是诸如《绿响》、《白夜光》等风景画代表作,让我有种沉醉于梦幻的感觉,至今难忘。

后来,专门寻找关于东山的画作以及日本画的有关书籍资料去学习。

了解到,唐宋以来,日本画师曾中国画自成一派,而后从十九世纪中叶日本画“脱亚入欧”意图彻底摒弃中国画的影响而全盘西化,到二十世纪初再度回归传统,现代日本画经历了多次革新,到二十世纪初,以东山魁夷为代表的大师将西画的技法结合传统笔墨,成就了大量举世瞩目的艺术经典。

东山魁夷学习西画的用色和透视,用日本画传统的罩染平涂的技法来表现,使作品立意营造出东方绘画的那种唯美含蓄的意境之美。

正如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对他的评价:“东山运用西洋画的厚涂技法改进了一味注重线条和笔法的传统日本画,在日本画的民族化和近代化之间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一直以来,东山魁夷的风景画对我们国内的画家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这里我想独辟蹊跷,谈谈我对东山的民俗风景画《岁暮》的一点感受。

被誉为“日本风景画巨匠”的东山魁夷一直对充满着日本传统之美的京都风景情有独钟,酝酿多年,在55岁时(1963年),他停止对山水海洋的关注,开始了新的挑战——深入京都的每一个角落,描绘人们的日常生活,创作了54幅关于市井生活的作品,其中最为世人瞩目的代表作是《岁暮》。

这幅以蓝色渲染的画作,描绘出新年前夜的雪景,静穆灰暗的苍穹下,漫天雪舞,给鳞次栉比的屋脊戴上白色雪冠。

这些屋脊呈现为大大小小的规整的几何形体有序无序的由远及近的铺排着。

画面中好似漫不经心的描绘的几个窗口露出隐约的灯光传达一点点生活的气息。

虽然是市井风俗画,但是东山的这幅《岁暮》中没有出现人物,仅凭隐约微现的三两处亮灯的窗户就已经把辞旧迎新的岁末气氛表现出来了。

对于画面中涉及到的京都人民的生活,就交给观众去揣摩,这就与中国画的意境美有异曲同工之妙。

东山魁夷一片树叶写作背景

东山魁夷一片树叶写作背景

东山魁夷一片树叶写作背景摘要:1.东山魁夷的简介2.《一片树叶》的写作背景3.作品的主题和意义4.结论正文:1.东山魁夷的简介东山魁夷(1908-1999)原名东山春义,日本著名画家、散文家。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审美观和风格著称,被誉为“东山流”。

他的画作以风景为主,尤其擅长描绘雪山、森林和湖泊等自然风光,同时也有许多以动植物为题材的作品。

东山魁夷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

他的散文作品语言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日本散文的瑰宝。

2.《一片树叶》的写作背景《一片树叶》是东山魁夷的一篇散文名篇,收录于他的散文集《东山魁夷散文全集》中。

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1947 年,当时东山魁夷正在瑞士旅行。

一天,他在卢塞恩的湖畔看到了一片飘落在地上的树叶,这片树叶的形状和颜色让他深受触动,引发了他对生命、自然和美的思考。

这篇文章就是他对这次经历的感悟和心得的记录。

3.作品的主题和意义《一片树叶》的主题是对生命和自然的赞美,以及对美和真理的追求。

在文章中,东山魁夷通过对一片树叶的描绘,抒发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珍视和热爱。

他认为,每一片树叶都承载着生命的信息,是大自然赋予生命的象征。

文章中,东山魁夷还通过对树叶的形状、颜色和纹理的描绘,表现了自己对美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

他将这片树叶视为一种启示,引导他去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和更深刻的人生哲理。

4.结论总的来说,《一片树叶》是一篇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散文名篇,展现了东山魁夷对生命、自然和美的独特见解。

这篇文章通过对一片树叶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同时也表现了他对美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山魁夷评价东山魁夷是日本一位有名的艺术家,擅长风景画、小说、散文,喜欢音乐,是一位在很多方面都有很深造诣的艺术家。

东山魁夷在日本的画院展内担任重要职务,他带领日本艺术家大胆创新,把西方艺术风格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使他的艺术创作更具有生命力。

东山魁夷是日本著名的风景画家、散文家。

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的东山魁夷在艺术方面曾多次获得奖项。

学习美术出身的东山魁夷因擅长于风景写实,所以在散文创作方面也很有建树。

毕竟,艺术创作的第一步是发现美,拥有发现美的眼睛。

东山魁夷就用他独特的视角仔细观察着这个世界,并将世界的美形象化、文字化,直接地呈现在众人面前。

东山魁夷的画号叫做魁夷,这是被后人熟知的名字。

后人对于东山魁夷评价自然是很高的,但是后人到底是如何评价他,对于东山魁夷评价是褒是贬,接下来就是东山魁夷评价。

在正统的东山魁夷评价中,他绘画的艺术高,文字优美精炼,是不可多得的天才式的人物,并且他涉猎书籍很多,比如心理学,哲学,文学,宗教学等等。

这些成就和高评价是和他早年的经历和习惯密不可分的。

东山魁夷在青年时期前往东京的美术学校学习美术,他原本是要学习西方绘画,但后来被调剂到了日本画专业。

虽然结果不遂人愿,但是他不曾放弃过,一直扎实学习自己的专业,他学习了非常多的日本画绘画技巧,为他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早年绘画作品有许多都得到大家的认可。

可以看出东山魁夷的学习途径还是比较系统扎实的,并且是一个不会被困难打倒,能够随遇而安的人。

其实他在少年时代是十分爱好日本文学的,后来也对西方的油画等艺术有了兴趣。

后来开始涉猎西方文学,之后受到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和熏陶,东山魁夷渴望接受各种各样的学派和先进的知识。

后来他选择去德国留学,在柏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美术史。

由此可以看出东山魁夷是一位执着于自身理想和希望的人,一旦有机会,便会勇往直前。

在二战后他对那些西方潮流十分有兴趣。

他多次去往欧洲,到那里寻找灵感,去写生和考察。

最后创作出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艺术作品,在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之后,东山魁夷曾经说:“画了一辈子的画,才感到刚刚迈进艺术之门。

”这恰恰体现了东山魁夷先生的谦虚和心态上的淡然平静,他拥有常人难以平和下来的内心。

东山魁夷虽然是日本人,但是他和中国的渊源很深。

因为东山魁夷作品经常出现在中国中小学生的语文教科书里,所以东山魁夷这个名字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

比如,著名的《一片树叶》曾被编入苏教版的初中教材里,散文《听泉》被编入长春版九年级语文教科书里,代表作《春晓》更是经由日本政府之手,被送给了中国领袖毛泽东。

这些都说明东山魁夷作品深受广大的中国人的喜爱。

东山魁夷早年在东京美术学院就读,后来留学欧洲,在柏林大学攻读美术史。

对美术、音乐、文学都非常热爱的东山魁夷选择在德国留学,这为他打开了艺术殿堂的一扇崭新的大门。

遨游在西方艺术海洋里的东山魁夷在接触了西方文化之后,对本民族的美学意识了解更加深入。

以西方写实的眼光与视角去捕捉日本的情调之美,这些充分体现在东山魁夷作品之中。

东山魁夷作品,尤其是散文创作有一种清新婉约的气息,和川端康成并称为“双壁”。

东山魁夷出生在日本的一个平凡的家庭,父亲是一位商人。

东山魁夷从小便喜欢画画,醉心于艺术,他成名后的艺术创作受到童年生活经历的很大影响。

因为东山魁夷有过留学的经历,故其作品受到西方写实风格很大的影响。

东山魁夷很喜欢西方艺术,也很崇拜西方的一些有名的艺术家。

从他写过的《我的留着时代》、《德国纪行》作品可以看出他的德国留学经历对他影响很大。

他也曾到欧洲游历,并写下《北欧纪行》。

东山魁夷曾到中国三次,写下《中国纪行》,因此中国的水墨画对东山魁夷的艺术创作也有较大的影响。

东山魁夷的艺术创作受到世界中西方各国文化的影响,因此他的作品给人清新单纯、情操高雅、富有诗意和哲理。

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来,他喜欢亲近大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他对自然世界走着特殊的迷恋,他的绘画也表达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展望,他有名的绘画作品有《春晓》、《京洛四季组画》、《唐招提诗壁画》。

东山魁夷曾说:“没有对人的感动,也就没有对自然的感动。

”东山魁夷文与画一、日本民族审美对东山魁夷的影响日本民族是一个细腻情愫的民族,其艺术渊源即日本民族所特有的“物衰”之美。

这种美如同散文:借景抒情,用景色之美反应人内心的美的情愫。

它包含了“同情”、“感伤”、“悲叹”、“爱怜”等细腻又感叹人生过短的意义。

这种“物衰”之美不仅支配着日本民族精神的方方面面,也同样深深的影响着东山魁夷的作品。

受感染的东山魁夷在其画中常常表现那早逝的风景,伤感樱花之早凋,秋色渐如人生之幻灭。

基于这一审美传统,他的画中便有了一种象征,载体便是画中的山、石、水、树。

画中表现的风景是一种永恒存在,风景的美是不因人生的无常而改变。

东山魁夷的文字中,也传达着对传统美的崇尚与信仰。

在《探索日本之美》随笔集中他这样说:“……在艺术的道路上走来,就已经保持了日本人的纯粹性,直至今天依然不变的延续着。

所以,日本人长期以来对乡土的传统的热爱是非常执着和强烈的,……我个人心中的憧憬和乡愁,显示着日本人的一种类型吧。

”同时,日本是一个工艺美术大国,细腻的情感使得日本艺术品都带有装饰的风格。

东山魁夷的作品也留有浓重的装饰意味。

如《日月四季图》中大量运用的金银箔以及极具装饰效果的构图与形式。

参看日本的和歌集,其所附画卷极具装饰效果。

东山魁夷曾表明,装饰性是日本画美妙的精随。

二、同时代文学家对东山魁夷文与画的影响东山魁夷认为传递给观众本民族特有的美与情愫是最为重要的,同时代的文学大家川端康成也是这样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中有着浓郁的日本本土佛教因果循环之义,人生不可违的喻意,而这一点也同样深深的影响着东山魁夷的文与画,前者在于表达人世的无常,后者则多以用来留住短暂的美丽。

这种情愫与川端康成《雪国》中描述的景色如出一辙,更与《古都》中姐妹俩不同的命运,命运的不可逆转极为相似。

在东山魁夷的随笔集《与风景对话》中写到:“如果说是我选择了做日本画画家,不如说是人生使我不得不走上成为日本画家的命运”。

在《京洛四季》中他说:“对旅行者来说,不期而遇是最幸运的事,有如生命”。

这些都与川端康成有同样的宿命感,和对人世无常的深深体验。

三岛由纪夫也对东山魁夷的文与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三岛由纪夫的作品强调力与美,在《京洛四季》中东山魁夷曾用很“钢烈”的文字记述了给三岛由纪夫做插图时的情形,其作画风格也与东山魁夷的风格不同,选用碳条作画,明显带有粗犷,力度的感受。

东山魁夷与同时代的文学家的追求是殊途同归的,都在努力探寻着日本民族特殊的美的情愫与那一份浓浓的乡愁。

三、东山魁夷文与画的关系在东山魁夷的随笔集《听泉》、《与风景对话》、《北欧纪行》、《探索日本之美》中,文字连接着他画风的形成和把本民族美的情愫确立到作品中的过程。

《听泉》中,东山魁夷大量描写小时候对家乡美丽风光和温情的乡愁,从那时起心中便已有了本民族美的情愫。

《北欧纪行》中则多次将德国及北欧诸国的风景与日本相联系,确立了本民族之美在心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探索日本之美》中,终于将寻找到的这份乡愁与日本的传统美联系到一起。

《与风景对话》中则又一次坚信了画风与文风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为了连结西方与日本传统自然之美。

东山魁夷把日本民族古有的装饰风格与手法相结合,创造出意境空灵而又极富东方禅意的风景画作品。

这些绘画不仅仅趋于平面化,而是将西方构图、造形方式及色彩与日本装饰性画风结合起来,溶于一炉,将其日本化。

东山魁夷的文,有的是详尽的作画过程,对我们理解他的作品有着重要意义。

如壁画《日月四季图》创作的过程就被收录:“昭和三十四年(1959)十月,宫内厅的高尾经济主管请我为东宫御所画幅壁画。

”“……由于位置较高,如果壁画使用过于强烈色彩的话,人们会因为头上的重压感而心情不愉快,以白色本质为主体的房间也会因此而失去平衡。

”诸如这样记录性的文字在东山魁夷的文中有许多,为后来者无论是观看,还是保护、临摹其艺术作品都有着极大的意义。

东山魁夷的文还透露着他与文学家一同探讨绘画作品中日本之美问题。

随笔集《京洛四季》中,记录东山魁夷为三岛由纪夫做作品插图的随笔,以及两人的谈话和对三岛由纪夫作品的认识与理解,并在东山魁夷所做的插图中可以看出风格明显的有粗犷之风。

在《探索日本之美》中,东山魁夷则多次记录了与川端康成的关系。

川端康成在文中常常以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日本的风格,在东山魁夷的文章、访谈、随笔中也反应出来对人与自然,人与风景关系的理解。

川端康成作品中日本美的细腻与雅致可在东山魁夷的作品中寻到影子,这些文字的记录,作品的风格,都可以找到两位艺术家之间的相似与共同之处。

从东山魁夷的画也可以解读其文中思想。

当欣赏他的画作时,平行线的构图,平静的水面,以及没有人烟的山林,都可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1989年《朝云》、1984年《山峡清晨》、1983年《山峡朝雾》等作品,使每个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这些作品形象往往非常单调,色彩却异常丰富。

远看一色,近看变化无穷,象征未经现代工业文明污染的纯洁大自然。

其作品保持平面性的同时增强空间感,在装饰性中抒情寓意,格调高雅,充满诗情哲理,表达着散文随笔中描述心灵语句的淡淡伤感。

这种特征代表着东山魁夷文中思想的主线——“重视心灵与自然融合,注重心灵境界的净化塑造和提升飞跃。

”于是形成了其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质,每一祯风景都是一种心境,自然的风景以充实的生命力映现在东山魁夷的眼帘,使我们在观看作品时获得了“风景打开心灵之门的体验”。

指向生命之美的风景如明月一样照拂出东山魁夷的诗心,沐浴心灵的四隅。

于是绘画中的每一朵云,每一株树,每一座山峰,每一条河流也都显露着生命,表现着灵性。

东山魁夷的文与画正是由于这种灵性其作品中才会有跳动着艺术灵魂与美的情愫,才会使观者从象征的画面中寻找到与其文中一脉相承的“心象”。

东山魁夷其文与其画的关系紧密,画是东山魁夷的精神寄托而文是东山魁夷内心当中细腻情感的转述。

附录:东山魁夷:不懂哲学的画家不是好散文家2016-05-08 09:04:45来源:澎湃新闻链接网址:5月6日是日本画家、散文家东山魁夷的忌日,这位日本画坛的国宝级人物同时也是一位散文大师,而充盈于文、画之间的是哲思、哲理、哲趣。

中译本中,唐月梅、林少华的译文古雅素朴,皆为上乘。

东山魁夷原名新吉,画号魁夷,1908年7月生于横滨,193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

1934年留学德国柏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美术史。

1999年5月6日逝世。

代表画作有《京洛四季组画》、《冬日三乐章》、《光昏》、《唐招提寺壁画》,散文代表作《听泉》、《和风景的对话》、《探求日本的美》等。

曾获第一回日本画院展一等奖、日本艺术院奖、文化勋章和每日艺术大奖等奖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