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镜子--东山魁夷ppt课件
东山魁夷资料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赏东山魁夷的绘画与散文
作品一 《北山初雪》
Kaii Higashiyama
(1908-1999)
东山魁夷1908年7月生于 横滨。原名新吉,画号魁夷。 193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 1934年留学德国,在柏林大学哲 学系攻读美术史。其早年绘画 作品《冬日三乐章》获得1939 年第一回日本画院展一等奖。 1950年 第六回日展《道》,大 放异彩。 1969年获文化勋章和 每日艺术大奖。其代表作有 1968年创作的《京洛一四季组 画》,及1975-1981年创作的 《唐招提寺障壁画》等。他还 长于散文写作,著有《东山魁夷 文集》11卷。
今天,鸟群又飞过旷野。它们时而飞过碧绿的田野,
看到小河在太阳照耀下流泻;时而飞过丛林,窥见鲜红的 果实在树荫下闪灼。想从前,这样的地方有的是。可如今, 到处都是望不到边的漠漠荒原。任凭大地改换了模样,鸟 儿一刻也不停歇,昨天,今天,明天,它们继续打这里飞 过。 不要认为鸟儿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飞翔的。它们为什么飞? 它们飞向何方?谁也弄不清楚,就连那里领头的鸟也无从 知晓。
作品十 《行く春》
作品十一 《夏に入る》
作品十二 《白桦林》
山东 绘画
1950年展出的《路》这一作品,是我创作 生涯中最重要时期的作品。当时我已经42岁, 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已经到了历尽沧桑的终点。
可以说《路》是决定我以后前进方向的作品。 当然,对于我的艺术具有如此重大意义的这幅 作品,也决不是当时偶然产生的。它产生于之 前我所经历的种种人生体验,并在此后成为我 艺术创作的路标。
为什么必须飞得这样快?为什么就不能慢一点儿呢?
鸟儿只觉得光阴在匆匆忙忙中逝去了。然而,它们不知道时间 是无限的,永恒的,逝去的只是鸟儿自己。它们像着了迷似地那样 剧烈,那样急速地振翮翱翔。它们没有想到,这会召来不幸,会使 鸟儿更快地从这块土地上消失。
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3课《心灵的慰藉》课件

眼圆睁
端庄秀丽 1.波状纹的发髻
2.弯 3.微眯 5.饱满 4.圆
6.薄
7.薄
6.厚
云冈石窟 北魏早期
龙门石窟 唐代
【石雕艺术】 造像特点:本土化
紧贴身体 袒露右肩 印度风格
云冈石窟北魏早期
样式宽松 文士风度
龙门石窟唐代
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
北魏
麦 积 山 石 窟 第 44 窟 阿 弥 陀 佛
西 魏
龙门石窟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远景
龙门石窟 卢舍那大佛
云冈石窟 第20窟释迦牟尼坐佛 北魏早期
佛教 石雕
【合作探究】
分析造像特点 比较造型不同 抒发心灵感悟
云冈石窟第20窟坐佛 北魏早期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唐代
造型特点的不同
直且硬 1.磨光的发髻
对外来事物 的敬仰
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
生活安定 思想开放
注重表现 现实人物
北凉
初唐
盛唐
中唐
佛教 艺术
【总结】
• 佛教的美术形态:1.石窟寺 2.壁画 3.造像 • 佛教艺术是集建筑、雕塑和绘画于一体的艺术。 它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民族传统风格相结合, 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从魏晋南北朝的稚拙 发展到唐朝的成熟,凝聚了无数艺术家的智慧, 也展示出不同时期的社会思潮与世俗观念。
谢谢大家
心灵的慰藉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38 窟 壁 画 技 乐 图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壁 画
带有异域特征
甘肃敦煌莫高窟外景
甘肃敦煌莫高窟112窟《西方净土变》局部壁画 唐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外景
麦 积 山 石 窟 127 窟 正 壁 龛 佛 像 北 魏
大学语文--东山魁夷听泉

不过,它们似乎有所觉悟,这样连续飞翔下去,到头来, 鸟群本身就会泯灭的,但愿鸟儿尽早懂得这个道理。
我也是鸟群中的一只,所有的人们都是在荒凉的不毛之地 上飞翔不息的鸟儿。
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
音。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悠然的鸣 声,那正是潺潺的泉水啊!
回想走过的道路,多少次在旷野上迷失了方向。每逢这个
这是一个例子。无论是在什么场合,能够与风景偶 然相遇,哪怕只有一次,也是值得庆幸的。因为自然和 我们共同生存,常常会发生种种变化。以描述生成和衰 灭的轮回这种宿命论的观点来看,自然和人类是由相同 的根联系着的。
如果花永久地开放,满月每晚都升入空中,而我 也永远地在大地上生存,那么,在这些偶然的相遇里,就 不会有如此的感动吧。当我们在大地上短暂地居留之时, 如果在心灵深处认为花是美丽的,怜惜彼此的生命,那就 一定会感受到偶然相遇的喜悦。把这种偶然相遇视为重要 之事的缘由,就是把人生看作一个旅程。不是时光的流逝, 而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的流逝。
魁东 夷山 绘画
“我画的是作为人类心灵象征的风景,风景 本义就阐明人的心灵……”
初中政治 心灵的呼唤 教科版 优秀公开课件

湘教版高中美术鉴赏《心灵的慰藉》。公开课-优质课件。

电影《神秘代码》
心灵的慰藉
佛教的产生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天竺), 相传于公元前六世纪由北天竺迦 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 王的长子悉达多· 乔达摩所创立, 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因他有感于人生无常,有生、老、 病、死等诸多苦恼,遂舍弃王族 生活,出家修行,创立佛教。悉 达多传说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 公元485年,活了大约八十岁。因 他是释迦族人,所以后来他的弟 子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 迦的圣人。
明白了吧!
极尽繁华,不过一掬细沙。
所有的辛苦,都是为了这一刻的绚烂!
除去抹不净的回忆,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一个月的时光凝聚在潺潺流淌的溪水边,对于一个世界的消失,人们 做着不同的凭吊和评价,而僧人手中缓缓流逝的细沙,已不再有那惊艳的 容貌,那些千姿百态的繁华,一切都随风飘入溪水,永不再返。
安徽-九华山 地藏菩萨:屡 发大愿,广设方 便,宁可自己不 成佛道,而专心 普度众生,尽令 解脱的伟大精神, 可以说是真正作 到先人后己,是 值得我们崇敬和 学习的
• 山西-五台山 • 文殊菩萨:释迦牟 尼佛的左胁侍菩萨, 代表聪明智慧。因 德才超群,居菩萨 之首,故称法王子 文殊菩萨的名字意 译为“妙吉祥”; Ma?ju 文殊或曼殊, 意为美妙、雅致、 可爱,师利或室利, 意为吉祥、美观、 庄严,是除观世音 菩萨外最受尊崇的 大菩萨。文殊菩萨 在道教中称文殊广 法天尊。
• 浙江-普陀山 • 观音菩萨:他相貌 端庄慈祥,经常手 持净瓶杨柳,具有 无量的智慧和神通, 大慈大悲,普救人 间疾苦。当人们遇 到灾难时,只要念 其名号,便前往救 度,所以称观世音。 在佛教中,他是西 方极乐世界教主阿 弥陀佛座下的上首 菩萨,同大势至菩 萨一起,是阿弥陀 佛身边的胁侍菩萨, 并称“西方三圣”。
《心灵的窗口》课件

然的眼神表达。
摄影中的眼神表达形式多样,包括特写、中景、远景等。不同的拍摄距 离和角度能够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照片 的主题和意义。
文学作品中的眼神描绘
《心灵的窗口》ppt课件
$number {01}
目录
• 眼睛的生理结构 • 眼睛与心灵的关系 • 眼睛健康与保健 • 眼睛在艺术中的表现 • 心灵的窗户-电影中的眼神 • 心灵的窗户-生活中的眼神交流
01
眼睛的生理结构
眼睛的构造
1 2
3
眼球
眼球是眼睛的主要部分,由角膜、虹膜、晶状体、视网膜等 组成。
情感的表达
电影中的眼神可以表达角色的情感状态和内心世 界,从而增加故事的情感层次和深度。
06
心灵的窗户-生活中的眼神 交流
眼神交流的重要性
建立信任
眼神交流是建立信任和亲密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眼神交流,人们 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从而建立起更加深厚的信任关系。
表达情感
眼神交流能够有效地表达情感,无论是爱、关心还是愤怒、恐惧等 情绪,都可以通过眼神来传递。
动和心理变化。
眼神的深度
电影中的眼神往往具有深刻的内 涵,能够传递出角色的性格、经 历和价值观,使观众深入了解角
色的内心世界。
眼神的感染力
电影中的眼神可以感染观众的情 感,让观众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和情感共鸣。
电影中眼神的演技表现
演技的体现
电影中的眼神是演员演技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通过眼神的表演 ,演员可以更好地诠释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文学作品中的眼神描绘形式多样,包括直接描写、间 接描写、心理描写等。不同的描写方式能够创造出不 同的文学效果,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 题和意义。
树一面心灵的镜子

树一面心灵的镜子——认识自己辅导目的:1. 引导学生从对自己外在形象的认识和评价转向对自己内在品质的认识和评价。
2. 引导学生学会通过不同途径认识自己。
3. 激发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并能在今后的实践中主动积极的探索自我。
辅导重点:通过各种活动,学生对自己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辅导难点:引导学生学会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进一步完善对自己的认识。
辅导过程:一、话题导入(问)早上起来,尤其是女孩子,一般都要照照镜子。
目的是?(——整洁、不邋遢、漂亮)(问)去商店买衣服,在镜子面前试穿一下(比试一下),目的是?(——好不好看,漂不漂亮,适合不适合自己。
)(问)假设一个人从来没有照过镜子,给他一张他自己的照片,他能识别出来吗?——照镜子,实现对自己的认识。
(小结)镜子,更多是照我们的外在。
外表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
但一个人除了要了解自己的外表、让自己看起来更漂亮,更帅。
我们还会越来越多的关心我们自己的心灵,包括我们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能力特点、人际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等等。
我们的心灵是怎样的呢?怎样才能了解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心灵也变得更加“美丽”呢?我也有错—学会宽容心理辅导【活动目的】1、懂得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人必备的品质。
2、懂得宽容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3、懂得宽容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有效方法。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正反方辩论【活动方法】图片展示法讨论法辩论法【活动过程】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吗?下面我就来讲讲这个故事(学生如有知道者可让学生讲),大家边听边思考: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身上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我们不早恋”主题班会一.背景中学生已进入人生的青少年阶段,情感开始盟发,对爱恋有一种朦胧的感觉,但是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是学习的大好阶段,如果我们的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到两者间的关系,终将酿成苦果。
所以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做到--"我们不早恋"。
东山魁夷

作品三 《春映》
作品四 《黎明》
作品五 《明宵》
作品六 《海风》
作品七 《绿之诗》
魁东 夷山 绘画
川端康成谈到东山魁夷时说:“他一 面把旅行当作人生,当作艺术,把流转无 常看成人类的命运,另一方面又将孤独与 忧愁深埋心底,对万物抱着肯定的意志, 并努力加以贯彻,经常从自然中获取新鲜 的感受,始终生活在谦虚诚实的情感之 中。”
Kaii Higashiyama (1908-1999)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赏东山魁夷的绘画与散文
作品一 《北山初雪》
Kaii Higashiyama
(1908-1999)
东山魁夷1908年7月生于 横滨。原名新吉,画号魁夷。 193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 1934年留学德国,在柏林大学哲 学系攻读美术史。其早年绘画 作品《冬日三乐章》获得1939 年第一回日本画院展一等奖。 1950年 第六回日展《道》,大 放异彩。 1969年获文化勋章和 每日艺术大奖。其代表作有 1968年创作的《京洛一四季组 画》,及1975-1981年创作的 《唐招提寺障壁画》等。他还 长于散文写作,著有《东山魁夷 文集》11卷。
。一批又一批,成群的鸟儿接连不断地 飞了过去。 有时四五只联翩飞翔,有时候排成字长蛇阵。看,多 么壮阔的鸟群啊!…… 鸟儿鸣叫着,它们和睦相处,互相激励;有时又彼此憎 恶,格斗,伤残。有的鸟儿因疾病、疲惫或衰老而失掉队 伍。 今天,鸟群又飞过旷野。它们时而飞过碧绿的田野, 看到小河在太阳照耀下流泻;时而飞过丛林,窥见鲜红的 果实在树荫下闪灼。想从前,这样的地方有的是。可如今, 到处都是望不到边的漠漠荒原。任凭大地改换了模样,鸟 儿一刻也不停歇,昨天,今天,明天,它们继续打这里飞 过。 不要认为鸟儿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飞翔的。它们为什么飞? 它们飞向何方?谁也弄不清楚,就连那里领头的鸟也无从 知晓。 为什么必须飞得这样快?为什么就不能慢一点儿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
夏天清晨草原中的一条路。 历尽人生后重新开始的路。 交织着绝望与希望的心灵之路。
《路》创作于1950年,这是东 山魁夷继《残照》之后获得巨大 好评的代表作,也被誉为确定了 东山魁夷在日本画坛地位的杰出 之作。
川端康成: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得 该奖项的日本作家。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 亡。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5
大师评价
东山魁夷的散文集在日本很受欢迎,其散文在日本与 川端康成并称“双璧”。而川端康成自己对东山魁夷的 文字也有很高的评价:“东山魁夷散文正如他的绘画一 样,他的散文将自然、人生、艺术三者巧妙地融合为一 体,有对历史深沉的回忆,有对生命执着的追求,有对 美的热烈的呼唤。东山先生说过,旅行、绘画和写散文, 是他一生的三大要素。”
22
江户时代是德川幕府统治日本的年代,由1603年创立到 1867年的大政奉还,江户时代是日本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个时代。
8
《 残 照 》
独坐残阳夕照的山顶。远眺暮色的群山和清澄的天空。 体验苦恼与悲哀之后,祈念的宁静。融入悟谛的世界。
《残照》渲染着夕辉普耀、大气笼罩下的八岳和妙高诸峰的粗犷雄浑,拥有 日式画风的淡雅,却又有着西方油画极丰富的色彩及冷暖变幻。
课文分析
少年时代”我“所见风景二: 大海奔涌的波涛 雄奇的光芒色彩 风浪嬉戏 风激烈叩打挡雨窗 波涛冲击着海滩 扬起银白的飞沫
”我“的感受: 亲昵地包裹着我,给我安适
●风景于我,是一种救助,藏于我内心深处,指引我精神发展。
19
课文分析
青年时代”我“所见风景:
山国严峻的自然风貌 暴雨侵袭 闪电肆虐 雷声隆隆 空气震荡 瀑布流泻 大雾翻卷 空漠的灰色世界 贫瘠土地 严酷气候 坚韧的人树 ”我“的感受: 庄重的精神 素朴的人情
3
作者心声
“我画的是作为人类心灵象征的风景,风景本义就 阐明人的心灵……”
“……从此以后,在我所邂逅的风景中,我仿佛听 见同我的心相连的大自然的气息,大自然的搏 动……”
“我记得恩师结城素明先生曾经这样对我说:出去 旅行写生吧,把自己的心研磨得像镜子一样,好好 观察一下自然。”
4
大师评价
川端康成谈到东山魁夷时说:“他一面把旅行当作 人生,当作艺术,把旅行当作人生,当作艺术,把流 转无常看成人类的命运;另一方面又将孤独与忧愁深 埋心底,对万物抱着肯定的意志,并努力加以贯彻, 经常从自然中获取新鲜的感受,始终生活在谦虚诚实 的情感之中。”
-----东山魁夷
《 北 山 杉 》
12
《初秋》
13
《白桦》 14
《湖岸》
15
《艺林漫步》
16
17
课文分析
青少年时代两次远游所见风景: 少年时代”我“所见风景一:
夏季早晨 清爽的风 被夜露打湿的草 静寂、明朗、辽阔的海 隆起的小丘 绵延碧绿的山峦 ”我“的感受: 幼小的心灵充满快乐,浑身神清气爽 感受到母亲慈悲的心怀和生命的泉源 ●自然与人和谐相处,”我“的内心感受和外部世界相呼应。18
●山国风景象征“我”心中的愿望祈求,是强大的精神支柱。
20
对比手法
青少年时代两次远游所见风景之对比:
少年时代所见 风景特点:
青年时代所见 风景特点:
明丽 静谧 温馨
肃杀 空漠 灰色
母性的阴柔
男性的阳刚
21
作者心声
人的内心没有感情的激动就不可能把风景看成是美的。 风景,是人的心灵的祈望。 风景是心灵的镜子。 一个国家的风景象征着这个国家国民的心灵。 我们的风景紧密关联着我们人类的生存!
6
大师评价
东山魁夷的绘画传神地表现了日本传统的“物之哀” 的审美观,是对自然和人生的深深依恋和淡淡感伤。川 端康成说:“东山的风景画是日本大自然美的灵魂。” 从尺幅小品到百丈巨作,东山魁夷异常深刻地表现了大 和民族追求的情调之美,一种平和、澄澈、忧伤、眷恋 的纯粹的情调。
7
“物之哀”
“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 的文学理念,本居宣长在《紫文要领》中阐述日本 民族的“物哀”:“世上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我 们看在眼裏,听在耳裏,身体力行的体验,把这万 事万物都放到心中来品味,内心裏把这些事情的情 致一一辨清,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物 之哀。”
2
作者简介
东山魁夷是日本二战后最负盛名的风景画画家,他与平山郁夫、高 山辰雄并称为日本当代画坛的“三座大山”,他对日本当代绘画艺术 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他致力于散文创作,以优美而细腻 的文笔与川端康成并称为日本散文文坛的双子星座。
作为一位终年与自然为伴的艺术家,东山魁夷在不断寻找、描绘 风景之美的同时,通过对风景世界的关注,进而对自然奥秘进行哲学 思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不断反思。东山魁夷的风景世界除了给 人以直观的感官世界的美之外,更想透过绚烂的风景,唤起人们精神 世界的感动。
心
灵
的
东 山
镜
魁子
1
夷
作者简介
东山魁夷(1908-1999)日本风 景画家、散文家。1908年7月生于横 滨。原名新吉,画号魁夷。1931年 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1934年留学 德国,在柏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美术史。 其早年绘画作品《冬日三乐章》、 《光昏》分别获得1939年第一回日 本画院展一等奖和1956年日本艺术 院奖。1969年获文化勋章和每日艺 术大奖。1999年5月6日逝世。
10
《 宵 樱 》
《宵樱》创作于1982年,这是一幅静美而精致的画,月圆之夜,樱花绽放。或许 你也能感觉到一片一片的花瓣儿于苍苍月色下开始呼吸……东山魁夷作画以触动人 心灵而被喻为“心像风景画家” ,他的画总能使观者与作者达到心灵美感的统一。
“倘若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二者的巧合不会引起任何感动。花儿 由于其可能凋谢才更显示出生命的光辉。在感到花儿美好的心灵深处,我们一定会 在无意识中不由得彼此珍惜自己的生命,感到在这茫茫世界的短暂生存期间能有11缘 相遇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