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山魁夷的_一片树叶_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东山魁夷的风景世界的“静”之美

Arts circle理论广角东山魁夷的风景世界的“静”之美文/吴慎峰[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摘要】东山魁夷是享有世界声誉的20世纪日本的著名风景画家,他的绘画既反映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情愫,又具有现代艺术的风格。
本文试从“静”的角度来阐述东山魁夷绘画之美的理念和风格的成因。
【关键词】东山魁夷;风景画;静东山魁夷(1908—1999),日本现代最著名的画家之一,被誉为日本画界“三座大山”(东山魁夷、平山郁夫、高山辰雄)之首。
193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1934年留学德国。
他的画面既吸收了许多西方绘画的特点,又不断探索日本民族特色的美,形成了日本民族特色的风格,其作品的独特形式直接体现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直指观者的心灵深处。
一、日本民族的传统审美观日本这一东方民族有其传统的“物之哀”的审美观——既对自然和人生深深地依恋又淡淡的感伤,是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哲学。
对无常宿命的真诚的信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这种对人生的感知深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东山魁夷对风景世界、对生命的思考。
他在《风景打开了眼界》一文中平淡的叙述常常体现“无常”这一思想。
“偶然来到这世上的我,不久又将要离开,到别的什么地方去,理应没有常住之世、常住之地,常住之家。
轮回和无常才是生的证明。
”①东山魁夷对春、夏、秋、冬变化的观察,感受着大自然变迁的世故,其实也正体现着这种对人生宿命及悲喜的“物之哀”情节。
日本整个民族始终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把自然看成和生命的整体,人也包含其中,与自然的亲密融合成为日本民族重要的生活美学特质。
日本传统的审美中又体现对大自然一切美好东西的热爱——山、海、月光、湖,是日本文化的根,万物有灵的思想和禅宗文化中惠及万物的观念。
面对大自然时,自己就忘记一切,甚至是自己,这样才能把握真实。
同时,日本传统的审美结构中包含着“幽玄”的因素,其审美情趣追求抽象的玄思、虚、静、空、否定之否定。
二、画家自身特质与经历东山魁夷出生在日本神户——一座依山傍海的美丽城市。
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日本名画家东山魁夷评语:牧溪的画有浓重的氛围,且非常逼真,而他将 这些包含在内里,形成风趣而柔和的表现,是很有趣,很有诗韵的。因而,他 的画最符合日本人的爱好,最符合日本人的纤细感觉。
因而,最适应日本人的纤细感觉,摄住了“幽玄”与“空寂”的大和民族 的心灵,在日本备受推崇和赞美。
2、自然环境对日本审美意识的影响
那么, 禅宗意识的深层渗 透、禅宗美学对日本美学的影 响就是“ 空寂” 美意识产生 的“阳光”、“雨露”正是由 于禅意识的渗透, “空寂” 美 意识才得以确立和不断发展。
单 击此处 添加标 题
禅宗美学对日本民族审美情趣的最大影响在于它促 成了日本民族的审美理想。 在世界观的问题上, 禅宗认为 世界本原即“ 佛心” , 即“ 空” 。
单击添加标题
先于其他各种美的形态而存在,属于日本固有的美 范畴。
从古代起,“哀”就已经深深地渗透到并参与了日 本文学和文艺的形成,其内容也随着历史的推移不断丰 富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物哀”这样一种特殊的日本艺 术美的形态一种纯粹的美意识。
单 击此处 添加标 题
“空寂美. 幽玄美”
“空寂、幽玄” 日本文化以“空寂”作为美意识的主流,在各个艺
术领域,尤其是在能艺、绘画两个领域构筑起“空寂的 幽玄美”的世界。这种美意识体现在用墨来代替色彩来 画的水墨画上。
单击添加标题
十三世纪中国南宋时代的禅僧画家牧溪,其水墨画逼真传神,具有浓重的 艺术氛围,表现上风趣而柔和,情趣中富含诗韵。 在中国美术史上,牧溪 的画并没有多重的分量,而在日本人的美意识追求中,其真正艺术价值得到了 承认。可以说,牧溪在日本的声望与尊崇远胜于故土。
一是川端的接班 人三岛由纪夫的剖腹 自杀;
二是助警察头子 秦野章竞选失败引起 文艺界的极大非议;
[人生感悟]一片树叶——东山魁夷
![[人生感悟]一片树叶——东山魁夷](https://img.taocdn.com/s3/m/afeb15d6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eb.png)
[人生感悟]一片树叶——东山魁夷一片树叶——东山魁夷人看待自然和风景,应当以谦虚、恭顺的态度。
为此,出门旅行是很有必要的,同大自然直接接触,或深入异乡,领略一下当地人的生活情趣。
然而,就是我们的周围,哪怕是庭院的一木一叶,只要用心观察,有时领略到生命的涵义也是很深刻的。
我凝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精确地说道,就是在凝视枝头上的一片树叶,它在夏日的阳光里闪耀着光辉,和泛着美丽的绿色。
这不禁并使我想到了当它还是幼芽的时候,我所看见的情景。
那就是去年初冬,就在这片新叶尚未大爆的地方,吊着一片枯萎的黄叶,没多久就瓦解了枝条飞舞至地上,而就在原来的枝丫上,你这幼小的勇敢的嫩芽,生机勃勃地问世了。
任凭寒风如何残暴猛烈,任凭大雪纷纷,你默默地忍受着,慢慢地在体内积攒着力量,等待着春风拂来。
一日清晨,微雨乍晴,我看到树枝上缀满粒粒珍珠,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着雨水闪闪发光。
于是我感觉到春天已临近,万物都开始在催芽。
春天终于去了,这嫩芽高高兴兴地吐翠了。
然而,堆放在地面上的陈叶,早已腐坏成春泥,滋润着树根。
你迅速长成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
对于柔弱的绿叶来说,初夏,既是生机旺盛的季节,也是最易遭受害虫侵蚀的季节。
幸好,你平安地迎来了暑天,而今正同伙伴们织成浓密的青荫,遮蔽着枝头。
你的未来我已预测了。
至了仲夏,鹤蝉将在你的浓荫下长啸;等一场台风迎过,那喳喳凉风变为了诗所的哀吟,天气也随之炎热出来。
没过多久,树根深处秋虫的吟诵替代了寒蝉凄切的长啸,这唧唧虫鸣,的确为静寂的秋夜平添了不少情趣。
不知不觉中,你的绿意黯然失色了,最终变成了一片黄叶,在瑟瑟的秋雨里垂挂着。
夜里秋风敲打着窗子,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经消失了你的踪影。
只看到你所在的那个枝丫上又冒出了一个嫩芽。
等到这个幼芽绽放绿意的时候,你早已腐烂化在泥土之中了。
这就是自然的涅槃,不光就是一片绿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存有一个相同的爱人。
一叶坠地,决不就是毫无意义的。
从茶道来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2

从茶道来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联系起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本文着重从其美学价值出发,以茶道的精神内涵为突破口,探讨研究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
” 而作为茶道灵魂的茶道精神内涵,不仅极具教育价值,其美学价值亦不可忽视,可以说茶道精神中所蕴含的审美意识是日本人审美意识的一个缩影。
而审美意识作为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历史和自然的映照,对一个国家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值得我们研究。
1.茶道的起源奈良、平安时期,日本接受、输入中国的茶文化,开始了本国茶文化的发展。
饮茶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和上层社会中传播并流行,也开始种茶、制茶、在饮茶方法上则仿效唐代的煎茶法。
镰仓时代(公元1192—1333年)初期,处于历史转折点的划时代人物荣西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
由于此书的问世,日本的饮茶文化不断普及扩大,导致三百年后日本茶道的成立。
荣西既是日本的禅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
自荣西渡宋回国再次输入中国茶、茶具和点茶法,茶又风靡了僧界、贵族、武士阶级而及于平民。
茶园不断扩充,名产地不断增加。
室町时代(公元1333—1573,受宋元点茶道的影响,模仿宋朝的“斗茶”,出现具有游艺性的斗茶热潮。
特别是在室町时代前期,豪华的“斗茶”成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
但是,与宋代文人们高雅的斗茶不同,日本斗茶的主角是武士阶层,斗茶是扩大交际、炫耀从中国进口货物、大吃大喝的聚会。
接着在东山时代,以东山文化为中心形成了室町书院茶文化,书院茶是在书院式建筑里进行、主客都跪坐,主人在客人前庄重地为客人点茶的茶会。
书院茶将外来的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结合在一起,在日本茶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娱乐型的斗茶会发展为宗教性的茶道,是在东山时代初步形成的。
一片树叶东山魁夷读后感

一片树叶东山魁夷读后感《一片树叶》是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其简洁的笔触和深邃的意境,深受人们喜爱。
在这幅作品中,东山魁夷以一片树叶为题材,通过简洁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表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生命的美好。
这幅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艺术和生命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这幅作品让我感受到了东山魁夷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在《一片树叶》中,画家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了一片树叶的形态,树叶的纹理清晰可见,仿佛可以感受到它的轻盈和柔软。
而树叶的周围是一片淡雅的蓝色,给人一种宁静和清新的感觉。
这幅作品让我感受到了画家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他用简洁的笔触和淡雅的色彩表现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脆弱。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神秘,也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细微的美好。
其次,这幅作品让我对艺术有了新的认识。
在《一片树叶》中,东山魁夷运用了简洁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表现出了一种简约而深刻的美感。
他不需要过多的修饰和繁复的细节,只用简单的笔触就能表现出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脆弱。
这让我对艺术有了新的认识,艺术并不在于繁复和复杂,而在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美的敏感。
这幅作品让我明白了艺术的力量,它可以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也可以让人对世界有更深刻的体会。
这让我更加热爱艺术,也更加珍惜艺术给我带来的美好。
最后,这幅作品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
在《一片树叶》中,东山魁夷用简洁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表现出了生命的美好和脆弱。
一片树叶虽然微小,却包含着生命的力量和美丽。
它在风中摇曳,展现出生命的活力和韧性。
这让我明白了生命的宝贵和脆弱,也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这幅作品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让我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热爱生活。
总之,《一片树叶》是一幅充满着深刻意境和美好情感的作品,它让我对艺术和生命有了新的认识。
这幅作品让我感受到了东山魁夷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也让我对艺术有了新的认识,更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
东山魁夷风景画主题与风格审美

东山魁夷风景画主题与风格审美作者:王晓凤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5年第10期摘要:东山对传统文化与技法的重新诠释与西方哲理的相结合彰显了他的独特性。
东山的绘画作品中蕴含空寂、幽玄的意境,表现了对自然的无常与哀感。
与之相的,自然中最常见的山、水、树成为他风景画中表现最多的主题,他的作品在装饰性中抒情寓意,格调高雅蕴藉,充满诗情哲理,透着淡淡的伤感。
他的绘画是属于日本的,又蕴藉着东方情调之美。
东山魁夷大胆探索,用西画技巧和表现手法改进日本画,使作品非常注重形式,富有装饰性,传统而现代。
关键词:东山魁夷;风景画;物哀;饰性一、“山”“海”“树”三大绘画主题东山作为风景画家,其绘画的内容无可厚非,肯定是日本的风景。
风景的范围太广泛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审美情感,自然会对不同的审美对象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
整体而言,东山魁夷作品里山、水、树所占的比例最大,偶尔会有小动物出现,为宁静的画面带来一丝喧嚣。
但是很快,一缕喧嚣便融入更深的宁静。
(一)“山”“山与海—不消说,这是代表日本风景的两大重要因素”[1]。
东山魁夷用这句话形容日本风景画的主题很贴切,这句话也映射了他自己的创作题材。
在东山魁夷的作品里,描绘山的很多,这和作者的经历息息相关。
东山考入东京美术学院之后,得以领略日本起伏的山川,感受山国世界的雄姿。
这对一个在海边长大的孩子来说是颇具震撼力的。
东山在步入山的世界时才深深地感受到四季的更替,贫瘠的土地上植物身上爆发出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残照》是东山魁夷作于1947年的成名之作,坚韧不拔的山正是战后东山内心的写照。
在这幅画里,层峦叠嶂的山脉越推越远,直到朦胧的天空,意境悠远,并没有以山的奇拔取利。
温润坚强中彰显着对自然的忠诚,对生命的热爱。
这幅作品作于作者人生的最低谷,聊以慰藉的人与物都逝去了,唯一能拯救自己的只能是坚强。
从这幅作品里可以感受到寂静,淡淡的哀伤,以及坚强。
(二)“海”东山魁夷的作品里也有很多描绘了水,在他的作品里,水是宁静的,没有任何波澜。
东山魁夷画中的王维诗意

东山魁夷画中的王维诗意东山魁夷画中的王维诗意黄小金韩红东山魁夷的画与王维的诗的共同之处在于其中的"禅趣",其意境冲淡玄远,格调宁淡超脱,正是他们的人生境界的反映.东山魁夷(1908--1999年)的画气势恢弘,境界恬静幽玄,平明蕴藉,他的散文质朴简洁,意境清明澄澈,素雅平淡.在东山魁夷以森林为题材的画中,仿佛水汽氤氲,他用近似图案的造型在画面上铺排,那些树林亦虚亦实,亦真亦幻,单纯中蕴涵着丰富,清澈中透着虚静;恬淡而幽玄,简洁而空灵.画家那种静穆亲切,典雅质朴的风格,以及光和色折射出来的灵魂的纯净清澈,令人想起我国唐代有诗佛之称的王维的山水诗的意境.王维,字摩诘,他的名字取之佛经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维摩诘居士.王维在母亲崔氏影响下,从小习佛,初宗北禅,后皈依南宗禅.而慧能开创的禅宗,是以"即心既佛"为主要内容的心性学说,在此影响下形成了王维追求空灵之美,清净之心的禅宗审美观,体现在具体的艺术创作中便是山水田园诗的"空灵"风格和水墨山水画的"淡远"意境"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是王维山水诗中的重要代表作,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空灵境界的追求和喜爱,这也是他隐居辋川中的乐趣之一,在此诗中, 王维构想着那种万籁俱寂,宛如太古之境的清冷幽静的境界,恰是他自身心灵的表述,也是空廓虚无的境界.陈允吉分析说,诗人创造如此幽深空寂的境界是极力强调自然现象不过是瞬间即逝的幻觉,"诗人由此体证着《金刚般若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道理".正因为"心空",诗人才会有如此恬淡的心情,高洁的人品,高雅的情趣和悠远的意境.人生哲学往往决定着人们的审美趣味,禅宗追求心空境界.禅义之内涵讲的就是一个"空" 字,《六祖坛经》道"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 "本来无一物"是一种彻底的空,它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无着无碍,自由超越的境界.禅宗还特别强调山水自然对证悟禅理的重要作用,《五灯会元?卷十七》还记载青原惟信禅师体证佛性的话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在禅宗观念中,山水自然不仅无知无欲因而没有痛苦烦恼,而且不是通过抽象的言说,而是直观感性地向人呈示,从而给人启示,使人开悟.可见自由旷达,心无挂碍,寄情于山水正是禅人的精神特点及人生境界.禅宗是避世主义哲学,它以澄澈宁静的观照方式,无心无念的生活态度,将人的各种情感欲念引向空无的永恒,化为心灵深处对物欲情感的澹泊.因此,禅宗对诗歌渗透的结果必然带来真正的审美情趣的平淡化.王维以清净澹泊的生活为精神解脱的途径, 所以他的山水诗常充满禅意的"平淡".总之,"以禅趣入诗是王维山水诗的一种重要形式,所谓禅趣是指进入禅定时轻灵愉悦, 宁淡自然的意味,它又叫'禅悦','禅味'",一种对虚和萧散,冲淡玄远,空灵虚幻等的审美追求,而东山魁夷的画也体现了类似的意味. 东山魁夷的艺术气质与王维有许多相似之处一一同样的对自然山水的爱好,绘画行文同样的玄远,冲淡.东山魁夷在绘画的同时也是一位2005.3东山魁夷画中的王维诗意满腹锦绣的文章高手.其美文成就与川I端康成并称"双璧",他也像王维一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路》在东山魁夷笔下是以幽深静穆的蓝色苍穹为背景的,画面色彩单纯,柔和,含蓄;构图简洁,平淡,路笔直而缓慢地向上延伸逐渐远去,消失在虚无中,气氛疏简,静谧,空灵,虚幻,玄远.关于《路》东山魁夷有一段自己的解说:"我创作这幅《路》时,在思考今后将走的路的过程中,有时也观望已经走过来的路.……在人生旅途上会有许多歧路,与其说按照我自己意志的驱使不如说是一种更巨大的力量在驱动着我.这种想法至今未变.但在我心中早已培育了要走这条路的意志,所以才形成这幅作品吧.可以说我的心一旦平静,我的方向也就相当清楚地固定下来了.这条路既不是明朗的骄阳普照的路,也不是笼罩着阴影凄迷暗淡的路,而是一条在清晨微明中,平静安详地呼吸着的,坦荡的,自由自在的路".看东山魁夷这幅画,又吟读这段文字,我们仿佛领略到了禅意——一种"看山还是山"的意味,他的路是一条人性从束缚到自由的道路,一条"平静安详呼吸着的,坦荡的,自由自在的路",蕴涵着平淡,超脱,虚无的气质之美的"路",他对自然山川I的体会也像王维一样已经透入到了最底一层.景物在他的眼里已经隐而不见,所呈现的只是自然的一种精髓,一种本真的面目,一种原来的自然状态.作品《绿》,山色空漾,水平如镜,绿色如洗,境界空旷,静谧,幽清明净,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的诗句相得益彰,珠联璧合"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恬淡,清新之中流露出虚空超脱的精神气质.东山魁夷代表了日本民族的审美特性一一崇尚宁静与幽玄,素雅与柔和,开朗与单纯之美, 其作品清远冲淡的气质与王维审美趣味的相似正是由于中日文化的密切联系,可以说日本文化的母体是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国文明的雨露浸润了日本,使日本文化大放异彩,14世纪以后从中国传入的禅宗文化对日本的文化艺术及全体国民的精神生活和日常生活都影响颇大.幽玄是日本审美意识中最重要的范畴,也是艺术美范畴序列中的核心范畴.据日本学者铃木修次对"幽玄"一词的考证是源于中国.是指"词旨深奥"所具有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的含蓄美.韩愈在评王维的禅昧诗时说:"研文较幽玄".明代胡应麟评王维诗时也说:"摩诘五味绝,穷幽极玄".可见中国传统审美观对日本民族审美趣味的渗透,东山魁夷的艺术气质里闪现出来的王维精神也就情有可原了.日本美学范畴本身就有着明确的情感色彩,体现出了情感主体对外物之爱的情感价值判断. 例如"物哀","闲寂"等范畴都拥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日本人谈美,实则是指主体的美感.所谓美,不是视觉上的美丽,而是由心里产生出的一些光辉,也就是说美是精神的产物.用东山魁夷的话说:"……我画的是作为人类心灵象征的风景,风景本身就阐明人的心灵,……"对此我国学者也指出:"空寂和闲寂范畴都是属于主观性的东西,单纯表现主观的情愫,与禅宗精神有着深刻具体的联系,都带有精神主义,神秘主义的色彩."东山魁夷画风的静寂,清澄,宁淡,玄远的气质,那种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艺术境界也是他的人生境界,他的审美趣味代表了大和民族的审美特性,但也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与王维作品的艺术气质有极大的共性一一那就是禅宗的人生观与审美观.艺术家的人格涵养决定了其作品的格调,禅宗作为一种生命哲学,它的最高宗旨是积极肯定人生,把握人生,建构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而且为人们提供一条进入最高人生境界的必由之路.所谓人生境界,乃是指人在寻求安身立命之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状态;而审美境界乃是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是心灵对物欲,利害等的超越与升华,东山魁夷与王维作品的宁淡玄远, 空灵超脱的高雅格调源之于他们的高洁人品,正是由于他们的人生境界的反映.。
一片树叶东山魁夷读后感

一片树叶东山魁夷读后感《一片树叶》是东山魁夷的一幅作品,它刻画了一片树叶在细雨中的风姿。
这幅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脆弱。
在这幅作品中,东山魁夷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技巧,将一片树叶在细雨中的景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树叶轻盈地飘落在细雨中,仿佛在舞动着自己的身姿,展现出一种优雅和自然的美感。
整幅画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
细雨中的树叶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雨滴落在树叶上的声音,看到树叶在雨中摇曳的姿态。
这种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表现,让我不禁为之倾倒。
除了对细节的刻画,东山魁夷在《一片树叶》中还通过色彩和构图的运用,营造了一种宁静和安逸的氛围。
整幅画面以淡雅的绿色为主调,配以淡淡的蓝色和白色,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清新而柔和。
这种色彩的运用,使得整个画面散发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神秘。
通过欣赏《一片树叶》,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脆弱。
一片树叶虽然微小,却能够在细雨中展现出自己的美丽和风采。
它轻盈地飘落在雨中,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坚韧和顽强。
在大自然面前,我们都是微不足道的存在,但正是这些微小的存在构成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我们应当像一片树叶一样,坚韧而顽强地生存下去,感受生命的美好,珍惜眼前的一切。
通过欣赏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我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也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希望自己能够像一片树叶一样,顽强而坚韧地生活,感受生命的美好,珍惜眼前的一切。
同时,我也会更加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好,保护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更加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2语文学刊○季红(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辽宁大连116600)从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摘要]东山魁夷的散文《一片树叶》,通篇都散发着淡淡的日本情调,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物哀”和“幽玄”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东山魁夷;《一片树叶》;日本;审美意识中图分类号:I 1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2)2-0074-01[作者简介]季红,辽宁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日语系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化研究。
东山魁夷是当代日本画的泰斗,也是著名的散文家。
他的画和散文一样极富情调之美,二者融为一体,具有淡雅的风格和恬美的意境,在清澄的静寂中蕴藏着幽深的内涵。
作品中常常流露出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物哀”和“幽玄”,“表现出一种对日本古典传统的向往,一种对日本风景的倾心,一种对日本美的爱心”。
东山魁夷的散文成就卓著,在日本与川端康成并称“双璧”。
对于他的散文,川端康成有如下评价:“正如他的绘画一样,他的散文将自然、人生、艺术三者巧妙地融为一体,有对历史深沉的回忆,有对生命执著的追求,有对美的热烈的呼唤。
东山先生说过,旅行、绘画和写散文,是他一生的三大要素。
”这种绝美的意境与东山魁夷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东山魁夷出生于横滨,于神户度过少年时代。
横滨和神户是日本两大开放城市,这使东山魁夷在少年时代就受到了异国情调美的熏陶。
由此,东山魁夷萌生了对西方美术的兴趣,而文学方面他却偏爱本民族的东西。
1926年东山魁夷考入东京美术学校日本画系。
虽然没能如愿,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毕业之后,东山魁夷到欧洲留学,专注研究自己喜欢的西方艺术,同时,以此来发现日本民族艺术之美。
正所谓“人目短于自见,故借镜以观形”。
东山魁夷曾在《东方和西方》一文中这样写道:“温润的岛国环境,培育了日本人亲近自然、爱恋人生的温柔细腻的情感。
在感觉的洗练方面,别国无可伦比。
”东山魁夷善于以西方写实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调美,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的大自然。
这不仅体现在东山的画中,更清楚地反映在东山的散文中。
东山魁夷的散文《一片树叶》表现出他对日本情调美的讴歌之意和对生命的赞美之情。
作者通过对最平凡的一片树叶出神入化的描写,引发出许多关于人生的哲理。
《一片树叶》由三部分构成。
一是对圆山月夜樱花的描写与感悟;二是对战争中生命的体验;三是对一片树叶诞生和衰亡的感悟。
作者以极其简洁而又澄净的文字,描写了自己与圆山月夜樱花的奇缘巧遇,体现了人与景的物我相融,感受到人生的短晢,从而进一步感悟到人应该更加热爱生命。
而这种对生命的感悟则是来自于战争中对生命的体验。
清澄的自然和朴素的人性唤起了“我”生命的活力,让“我”倍感生命的充实。
从而感悟到人应该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哪怕是庭前的一草一木,一砂一石。
从一片树叶的生与死感悟不断轮回的生命,提醒我们要珍视所有的生命及生命的美好、多样。
作品通篇洋溢着静谧和淳朴的风格,体现出东山魁夷对风景有着独到的领悟,时刻让我们感受到日本文学艺术中蕴含的“物哀”和“幽玄”之美。
关于“物哀”与“幽玄”的解释颇多。
关于“幽玄”《广辞苑》有如下三种解释:①深奥莫测,回味悠长,富有情趣。
②高雅,温贤,优雅。
③日本文学论、歌论理念之一,以优艳之基调,蕴无限情趣,余情于言外。
通过其表现技巧显现一种气氛与富有情调的内容。
总之,“‘幽玄’是一种境界,它传达一种深邃幽远的韵味,并充满朦胧的余情,是日本古典文学论、日本歌论的审美理念之一”。
“‘物哀’是日本江户时期国学家本居宣长由和歌和《源氏物语》发现并加以概括总结的,是平安时代王朝文学和贵族生活态度中的美的理念。
”它构成日本人审美意识的主体和底流。
“物哀”所表现的是一种精神源泉发出的“物心合一”的审美观念,抒发的是一种悲与美的情怀,表现的是人的真实感动与敬畏。
散文《一片树叶》全篇从始至终弥漫着一种亦真亦幻的氛围,单纯中蕴含着丰富的恬淡及伤感的情愫。
我们在文中很容易发现日本人喜爱的“物哀”与“幽玄”之美。
文章的开头文学史与文艺理论74语文学刊语文学刊2012.2(上接第59页)家,凤姐就安排了两辆车、九个媳妇丫头跟随,除了让她插金戴银、身着锦绣外,还让她大包小包的包上华丽的衣服,铺盖和梳头的家伙都不让她用娘家的。
这固是凤姐的一种炫耀,但却能大大满足袭人的虚荣心。
这些女孩儿过的生活,正如袭人的母亲和哥哥所说,即使平常寒薄人家的小姐也比不上的。
第三,“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她们和主子们之间也建立了一定的感情。
如鸳鸯对贾母,袭人、晴雯对宝玉,紫鹃对黛玉,翠缕对湘云,这种感情甚至都有点接近亲情或朋友之情,它体现的并不完全是一种服侍者同被服饰者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存在,常常会造就一种宽松的环境和融洽的气氛,让她们忘记了自己的奴才身份。
由于对主子或贾家有感情,她们常常会自发产生一种责任心,她们把贾家当成了自己的第二家庭或终身的依靠。
因此贾府里的女孩儿当惯了奴才也愿意当奴才,因为在贾家当奴才,她们并不觉得苦。
所以没当上贾府奴才的才挤破头往贾府里钻,当上了的宁死也不愿出去。
这就是为什么红楼里的丫环不要“自由”的原因。
部分就以一种素雅平淡的笔调将我们带入一个清澈、空灵的世界:“东山浸在碧青色的暮霭里,山前面的一株枝条垂挂的樱树,披着绯红色的华美的春装,仿佛将京都的春色完全凝聚于一身似的。
地面上,不见一朵落花。
”“山头一片净明,月亮微微探出头来,静静地升上绛紫色的天空。
这时,樱花仰望着月亮,月亮俯视着樱花。
刹那之间,消尽了游春的灯火和杂沓的人影。
四周阗无人声,只给月和花留下了清丽的好天地。
”作者通过对大自然优美而细腻的描写,透出一种寂静与淡雅,向我们传递着一种以哀伤和寂静为底流的朴素。
如:“刹那之间,消尽了游春的灯火和杂沓的人影。
四周阗无人声,只给月和花留下了清丽的好天地。
”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美丽的同时,又有一种“好花不常开,好景不长在”的朦胧的恬淡伤感余情,这余情便是生命的短暂以及对生命的珍爱。
作者的生命热情就在与自然的交映中,被激发彰显出来。
日本文学艺术的“幽玄”美,在此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作者通过“我”与圆山月夜樱花的短暂的巧遇以及对一片树叶的诞生与衰亡的描写,使人无时无刻不体会到东山魁夷对自然和人生的深深依恋以及淡淡的伤感之情,抒发了作者最真实的情感和最诗情的心境:“如果花儿常开不败,我们能永远活在地球上,那么花月相逢便不会引人如此动情。
花开花落,方显出生命的灿烂光华;爱花赏花,更说明人对花木的无限珍惜。
地球上瞬息即逝的事物,一旦有缘相遇,定会在人们的心里激起无限的喜悦。
这不只限于樱花,即使路旁一棵无名小草,不是同样如此吗?”冬天,我伫立在凄清寂寞的山峦上,和大自然紧密相连,这才使我的心境感到充实而满足,我心中产生了对生活的切实而纯真的向往。
由以上描写,我们不难读出东山魁夷追求的是情与景的浑然一体,物与心合二为一,把心相寄寓于物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构,天人感应的境界,如:“我预测着你的未来。
到了仲夏,鸣蝉将在你的浓荫下长啸,等一场台风袭过,那啾啾蝉鸣变成了凄切的哀吟,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
蝉声一断,代之而来的是树根深处秋虫的合唱,这唧唧虫声,却也能为寂静的秋夜增添不少雅趣。
”“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夜里垂挂着。
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经消失了你的踪影。
只看到你所在的那个枝桠上又冒岀一个芽。
等到这个幼芽绽放绿意的时候,你早已零落在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
”以上两处侧重感情的描写,给人以凄凉的感觉。
台风过后,蝉鸣变成了哀吟,再到消失,进而变成了秋虫的合唱。
树叶由绿变黄,再到消失。
作者虽然在描写景观,但也在向读者传递着由自然景观而引起的感觉和心灵的颤动,那就是对人生的感悟。
“虫声”为秋夜增添了雅趣,树叶凋零埋在泥土之中,成为孕育新生命的养料。
这又让我们看到了万物的相生,生命的永存。
生命之火照亮了命运的无情,而命运的无情却又更加显示了生命的美丽、清新与勃勃生机。
美和生命成为永远的和弦、合奏。
文章的结尾部分“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树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
一叶坠地,绝不是毫无意义的。
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
这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的四季不停转化”。
作者由一片树叶的盛衰,感受到四季的不停转化以及万物的生生不息,同时感悟到“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庆幸”。
文中没有讲述任何大道理,只是非常自然地向我们娓娓讲述着作者由一片树叶得到的启示及人生的思考,使读者在淡淡的伤感中与作者产生共鸣,给人以美的享受。
散文《一片树叶》美就美在通篇都持久地散发着淡淡的日本情调美,给人以亲临清澄、幽深的大自然之中的感觉。
读过《一片树叶》我们会为作品中散发着的浓郁的日本美之韵味所叹服。
那份淡雅与清澄,那静寂中所蕴藏着的深刻的人生哲理,无不让人为之震撼和感动。
这便是日本人的独特审美意识“物哀”与“幽玄”所致吧。
【参考文献】[1]东山魁夷著,唐月梅译美的情愫[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2]宿久高.浅析幽玄[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8(4)[3]藤井贞和.源氏物语论[M].岩波书店,2000[4]李芒,黎継德主编.日本散文精品咏物卷[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5]李芒,黎継德主编.日本散文精品咏物卷[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