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影响下的日本人审美意识
简论中日诗歌的自然美意识

小 泉 八 云 把 日本 诗 歌 比作 寺 钟 的 一 击 ,其 妙 处 在 于 缕 缕 的 幽 玄 的 余 韵 在 听 者 心 中 永 续 的 波 动 。 野 口米 次 郎 在 《日本 诗 歌 的 精 神 》 上 又 将 俳 句 比 作 一 口挂 着 的 钟 ,本 是 寂 寂 无 声 的 ,得 有 人 去 叩 它
( 作 人 译 :古 池 呀 ,— — 青 蛙 跳 入 水 呈 的 声 音 。 周 ) 乍 一 读 ,这 与 “ 蛙 跳 进 古 池 里 ” 没 什 么 两 样 。 然 而 当 你 试 着 闭 目冥 想 :这 样 一 个 寂 寥 的 午 青
收稿 日期 :20 — 7—0 01 0 6
作者简介 :摹宏 (96一) 17 ,女 ,福建泉州人,华侨 大学外语 学腕助教 ,主要从事 中 日文化 比较研 究。
一
下 ,这 才 发 出 幽 玄 的 响 声 来 ,所 以诗 的 一 半 要 全 凭 读 者 的 理 会 L j 俳 人 中 最 耳 熟 能 详 的 要 数 轮 尾 芭 蕉 ( 64— 1 9 ) 了 他 的 那 句 “ 池 青 蛙 ” 可 谓 妇 孺 皆 14 64 古
知 :
古 池 呻 蛙 采 迅 水 音
推王维 。试以 一首 《 夷坞 》 比较之 : 辛
术 末 荚 蓉 花 , 山 中发 红 萼 。 润 户 寂 无 人 ,纷 纷 开 且 落 . 3
我 们 面 前 出 现 了 这 样 一 幅 深 山 不 见 赏 花 人 , 唯 有 大 朵 太 朵 的 依 然 鲜 泽 的 花 朵 无 声 无 息 地 落 下 一 地 的 缤 纷 … 一美 到 了 极 至 , 也 寂 寞 到 了 极 至 , 一 仿佛 世 问 所 有 的 繁 华 与 悲 凉 都 集 于 一 身 。 “ 萼 ” 无 疑 是 全 诗 的 点 睛 之 笔 , 血 是 浓 艳 的 色 彩 ,愈 红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读书笔记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读书笔记简介:《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是建筑名家黑川雅之的日本审美文化集,是探究中日同源的审美意识,解读日本文化的精神底色,深刻凝炼东方美学,理解东西方差异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
面对扑面而来的近代西方思想和美学理论,作者立足东方美学价值观,以“微、并、气、间、秘、素、假、破”八个汉字为切入点,从建筑、设计、能乐、绘画、器物、服饰、文学、社会文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深刻挖掘深受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影响的日本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日本文化的精神底色,理解了审美意识,就理解了日本文化背后的隐秘逻辑,及其在现代美学功能意义上的合理性。
关键词:审美意识、美学、设计、日本文化内容亮点:1.秩序感与谐和共生有什么联系?2.如何用留白来驱动观众的想象?3.为什么日本之美的根基在于尊重自然?本期推荐书籍:书名:《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作者:[日] 黑川雅之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说起日本的艺术设计风格,很多人的固有印象应该都是:简约。
不论是无印良品还是优衣库,走的都是简洁风。
但这个简约还真不简单,其背后深刻的内涵与历史传承,正是这本书试图说明与澄清的,也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日本的国民性。
黑川雅之,作为日本知名的建筑与工业设计师,被称为日本唯一的艺术学博士,成功地将东西方审美理念融为一体。
他虽然接受了西方的建筑学教育,但最迷恋的仍然是日本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学思想。
他坚信日本本身的美感更具感染力,他也希望在日本快速西化的今天,日本独特的审美意识能够受到重视。
而日本的审美价值观,是原始情感被推演、转化为智慧意识的美学总结,其核心在于日本人对自然的无比敬畏,对秩序的无比迷恋。
黑川雅之将日本的审美意识概括为八个字:微、并、气、间、秘、素、假、破。
通过这八个字为切入点我们可以挖掘到深受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影响的日本审美意识以及东西方文化差异。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解读黑川雅之的这本书《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从三个方面来详细解读日本人的八个审美意识,以及这其中反映的文化内涵,透过此书,我们能洞悉日本那些精致的产品简约设计背后的文化基因和日本人的国民性。
漫谈日本传统文学里的自然美表现

鐾。
塑整,凰.漫谈日本传统文学里的自然美表现沈长寿(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教研部,吉林延吉l33002)口商要]日本文学对自然的感受方法与思维模式,把^看作是自然的—部分,人融进自然之中,主体的人与客体的自然没有明显的区别,而且把自然看作是与人相互依存,可以亲和地共生于同一大宇宙中。
人岂止不需要{丘服自然、战胜自然,而且需要顺从自然,与自然对话、与自然和谐。
鹾镭阉]传统更学;自然美;季节感从神话故事开始,日本人就认为神的慈悲沐浴着大地的草木,人受惠于自然是很大的,自然是生命的母体,是生命的根源,他们对自然怀有_-种特别亲和的感情。
人的生活与自然密不可分,这是日本人对自然的根本感情。
可以说,人与自然的亲和与—体化,人与自然共生成为日本人美意识的重要特征。
日本人以这样亲和的感情去注视自然、接触自然和捕捉自然,就成为日本人产生季节感的媒介。
日本人对四季怀有很大的关心,产生一种对自然极其敏感的反映力。
所以日本人对自然、特别是四季的变化、植物世界的变化,有着极其纤细而多彩的感受性。
日本人的这种自然观特征和对四季自然美的感受,可以从传统文学中进行考察。
日本古代诗歌的思想源泉就是摄取自然景物及其在四季中的变化。
仍。
叶舅§的作品,尤其后期的作品,充分反映了日本人对四季的异常强烈的关心和尊重,有些卷完全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来划分作品种类。
全卷许多诗歌纯粹是季节歌,就是恋歌也或多或少地与四季的自然相结合。
因为日本人认为在对季节;敝l疫化的感受中容易育成忧艳的爱,而这种爱又渗透到自然和人的内在的灵性中,从而激发咏物抒情的兴致。
万叶歌所表现的这种季节感,影响到其后整个日本文学的命运。
日本文学有效地利用季节变化中的自然美,加深作品内涵和丰富人物的思想世界。
日本的散文世界更是与四季自然风物分不开,其中平安_B寸代中期清少纳言的髋草子>和镰仓时代吉田兼好法师的链然专9(1330—1336)被公认为日本散文文学的双璧,他们对四季自然变化表现了极其纤细和多彩的感受性。
从东山魁夷的_一片树叶_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2012.2语文学刊○季红(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辽宁大连116600)从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摘要]东山魁夷的散文《一片树叶》,通篇都散发着淡淡的日本情调,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物哀”和“幽玄”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东山魁夷;《一片树叶》;日本;审美意识中图分类号:I 1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2)2-0074-01[作者简介]季红,辽宁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日语系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化研究。
东山魁夷是当代日本画的泰斗,也是著名的散文家。
他的画和散文一样极富情调之美,二者融为一体,具有淡雅的风格和恬美的意境,在清澄的静寂中蕴藏着幽深的内涵。
作品中常常流露出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物哀”和“幽玄”,“表现出一种对日本古典传统的向往,一种对日本风景的倾心,一种对日本美的爱心”。
东山魁夷的散文成就卓著,在日本与川端康成并称“双璧”。
对于他的散文,川端康成有如下评价:“正如他的绘画一样,他的散文将自然、人生、艺术三者巧妙地融为一体,有对历史深沉的回忆,有对生命执著的追求,有对美的热烈的呼唤。
东山先生说过,旅行、绘画和写散文,是他一生的三大要素。
”这种绝美的意境与东山魁夷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东山魁夷出生于横滨,于神户度过少年时代。
横滨和神户是日本两大开放城市,这使东山魁夷在少年时代就受到了异国情调美的熏陶。
由此,东山魁夷萌生了对西方美术的兴趣,而文学方面他却偏爱本民族的东西。
1926年东山魁夷考入东京美术学校日本画系。
虽然没能如愿,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毕业之后,东山魁夷到欧洲留学,专注研究自己喜欢的西方艺术,同时,以此来发现日本民族艺术之美。
正所谓“人目短于自见,故借镜以观形”。
东山魁夷曾在《东方和西方》一文中这样写道:“温润的岛国环境,培育了日本人亲近自然、爱恋人生的温柔细腻的情感。
在感觉的洗练方面,别国无可伦比。
从“能”看日本古典审美观念

孤独 、 悲哀都 更显 得意 味 深 长 , 生命 的有 限 , 的绵 爱
绵 不 绝 , 使 变 成 幽 灵 依 然 怀 恋 和 渴 望 爱 情 , 种 思 即 种
创造 了能 乐 的最高 境界 。能 乐 的音乐 是 由笛 、 小鼓 、
的结构方 式 和表 现方 法 , 渗透 着 鲜 明的 日本 民族 都
的 特色 , 日本古 典 审 美 意识 深 层 次 中的植 物 美学 是
观 的具体 体 现 。
二 、内 涵
大鼓 、 太鼓 4 乐 器 组 成 。能 乐 的 面 具 是 能 乐 舞 台 件
虽 有一定 数量 的作 品存 在 悲 剧 冲 突 , 大 多是 无 动 但
式, 也是 至今世 界 上 为数 不 多 的仍 然 在 舞 台上 表 演 的古 老戏 剧艺 术 , 世 界 戏剧 史 上 颇 受重 视 。 日本 在
能 乐与 中 国古 代文 化 有 着 极 为 密 切 的关 系 , 与 我 其
从 “ ” 日本 古 典 审 美观 念 能 看
王 东 波
( 州大学 文学院 , 苏 扬 州 250) 扬 江 2 0 2
[ 摘 要 ] “ 是流传世界的日本古典歌舞剧, 能” 能” 从“ 这一艺术样式中可以看出日 本古典审美观念中最重
要 的 两 个 范畴 : 玄 和 物 哀 。 自然 地 理 环 境 是 形 成 日本 人 审 美 观 的 决 定 性 因 素 , 幽 日本 人 的 自然观 是 其 审 美意 识 形 成 的 重要 原 因 , 宗 意 识 的 深 层 渗 透 对 于 日本人 美 学观 的 形 成 也 有 着 深 刻 的 影 响 , 禅 它促 成 了 日本 民族 的 审 美理 想 。
[ 者 简 介]王 东波 ( 9 2 )女 , 东 滨 州人 , 州 大 学 文 学 院硕 士研 究 生 。 作 18 一 , 山 扬
《挪威的森林》与日本传统审美观解析

目录引言 (1)一、四季自然之美 (1)二、孤独幽怨之美 (3)(一)物哀之美 (3)(二)情之幽怨 (8)三、纤柔细腻之美 (7)(一)女性形象的纤细小巧 (7)(二)日常生活的精雕细刻 (8)结论 (10)参考文献 (11)《挪威的森林》与日本传统审美观摘要日本著名小说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后工业社会喧嚣都市中青年们的生活,揭示了他们孤独、虚无与失落的内心世界。
小说风格虽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其中蕴含的四季自然之美、孤独幽怨之美、纤柔细腻之美,却鲜明地体现日本人传统的审美观念,并对当代日本人的身心产生了疗伤的作用,让以孤独、无奈为主旋律的现代都市人在阅读中享受审美的愉悦。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日本审美传统"Norwegian Wood" and Japanese traditional esthetic sense standardAbstract The masterpiece “Norwegian Wood” w ritten by Japanese novelist Harukin Murakami, painted a realistic picture of the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nd unveiled the innermost feelings of the youth living in the noisy metropolis, such as loneliness, nothingness, and loss. The novel pregnant with the beauty of seasons, woe, and delicacy represents the Japa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 standard, even though readers are able to smell the western style from the masterpiece. Meanwhile it serves as a psychologist to heal the hearts of the contemporary Japanese, gives them the pleasure of reading rather than the loneliness, helplessness.Key words Norwegian Wood Japan Aesthetic Traditional引言村上春树深受战后美国驻军文化与好莱坞大片的影响,因此与传统的日本小说创作相比,村上更倾向于西方化的简洁、清爽、流畅的写作风格,一直以来,大多数研究者也都将目光锁定在村上作品中的“美国性”上。
稻作文化与“物哀幽玄”之美

稻作文化与“物哀幽玄”之美作者:阎萍来源:《文学教育》2021年第04期内容摘要:“物哀幽玄”之美学意识普遍渗透于日本的文学、艺术等多重领域。
“物哀幽玄”是远古的日本人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持续追求、探索并思考客观事物的产物。
其成因与稻作文化密切相关。
縄文时代对植物的深厚感情,弥生时代对“植物的世界”崇拜与亲近。
通过稻作文化造就了日本民族勤劳、纤细的性格和多神论的信仰。
在肥沃的稻作文化的土壤上,形成了“物哀幽玄”之美学。
“物哀幽玄”之美代表了日本民族最具特色的审美意识,体会自然与人性的天人合一是永恒的主题。
关键词:稻作文化纤细性物哀幽玄受惠于独特的气候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日本的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约在公元一万年前左右,绳文人以采摘狩猎的生活方式,建立了可供大量人口生活的自给自足的社会。
縄文时代虽然还未开始真正的农业活动,縄文人却过上了富足的定居生活,并将这一文化延续了整整一万年多年。
在长期依赖自然与植物共生的条件下,绳文人形成了“植物性的世界观”。
一.稻作文化的出现在公元前一万年左右日本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即绳文文化时期。
日本处于绳文文化的氏族社会时,中国文化已发展到较高的程度,农业生产较为成熟。
中国已经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1]。
进入绳文时代后期,绳文人从竖穴式的山地村落逐渐向平原低地转移。
日本的研究者普遍认为,縄文后期的村落转移和水稻种植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形成村落共同体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三世纪到二世纪,大陆文明通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列岛,日本开始形成使用铁器的农耕文化。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农耕区域附近渐渐形成了大的村落,出现了贫富差距,产生了阶级差别,逐渐形成了政治上的支配关系,进而产生了国家。
稻作文化经由中国大陆的长江、淮河流域,途径朝鲜半岛直至北九州,使日本文化发生了巨变,日本社会由縄文时期进入到弥生时期。
绳文文化和弥生文化的“混血”形成了日本民族。
正如叶渭渠教授所说:“水稻生产与金属器制造技术如同古代日本的坚实双脚,使其踏上了建设国家文明与民族文化的进程”。
从赏樱中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赏樱中看日本人的生死观摘要:每到春天来临,日本各个电视和报纸上便会报道日本各地樱花盛开的日期,日本的地形呈长条形状,樱花从南部到北部依次开放,日本气象厅每年会预测各地樱花最佳观赏日期,即称为“樱花前线”。
日本民众翘首以待樱花的盛开。
在花季来临之际,日本人会做好饭团和美味的食物与亲朋好友相约在樱花树下,欣赏着漫天飞舞的樱花,小酌一杯清酒,谈谈心,放松下心情,享受惬意的生活。
日本人为何对樱花情有独钟呢?其根本原因是樱花的特性与日本人的精神具有一致性,而樱花盛开的过程恰恰能够反映日本人的生死观。
本文从赏樱活动中浅谈日本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樱花生死观自杀一、生如灿樱众所周知,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樱花为国花,但樱花早已以国花的身份深入人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比日本人更加喜爱樱花。
樱花是日本的名花,被认为是日本人精神的象征。
赏樱是日本人的习俗,日文称作花见。
赏樱源于奈良时代开始的花祭、花会、花宴和花舞等。
从平安时代起赏樱作为京都宫廷贵族的一种娱乐而流行。
武士时代的足利义满和丰臣秀吉等将军都酷爱赏樱,遂使赏樱亦成为武士的爱好。
在江户时代商人阶级兴起之后,赏樱逐渐扩展到庶民之中,成为人们春季游乐的活动之一。
在今天,赏樱已成为日本的全民性活动,樱花初露姿色,探出花蕾,便会吸引路人驻足观赏。
到了满开之际,粉红色的樱花树下聚满人群,人们推杯换盏,享受着赏樱的快乐。
日本人对樱花的喜爱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2020年樱花花环称为东京申奥的标志;日币一百日元的硬币上是樱花图案;日本公安部门警视厅的徽章为樱花型。
除此之外樱花还受到化妆品、家电家器等各大广告商的青睐。
随着经济的发展,樱花周边产品风靡全球,如星巴克樱花系列、樱花饮品、樱花甜品、樱花杯子。
据《人民日报》登载,1982 年3月,日本福冈市为拓宽高速公路将不得砍掉大片樱花树。
当市民得知这一消息时,纷纷到市政府请愿,请求市长宽限几日以让樱花开罢最后一春。
这样一来,随时工期延误了半月,但福冈市却为此沸腾,市民赏到了最后一春的樱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场视 觉的盛 宴 。
、
与 自然相调和 的美意识
在 人类 文化 中敏锐 地反映 人们 生活 的往往 是文学 。 自然 , 在 日
日本的 国土面 积本来 就非 常狭小 , 而适 合人们 居住 的平 地范 围 本 文学 中一 直是 一个 很 重要 的主 题 。日本 文学 既反 映 了日 本的 风 四季 景 致 的独特 魅力 以 及 日本 人 纤细 、 敏 感、 忧郁、 虚幻 的 更是 有 限 。由于 没有 大陆 国 家那样 广 阔的 疆域 和规模 宏 大 的自然 土 人 情, 景观 , 日本 人的 衣食住 行往 往是更倾 向于 小巧玲 珑 的事物 。郁达 夫 性 格 , 也 反映 了日本 文化 体现季 节 感的 特性 。8 世纪 中叶 成立 的 日 曾总 结 日本 人 的文化 生 活 “ 不 喜铺 张 , 无伤 大体 ; 能 在 清淡 中 出奇 本最 早的和 歌集 《 万叶 集》 中, 歌者 在表达 自己 的内心 世界 时往往 悲伤 这类词 汇 , 而是常 常假 托自然 草木 、 山水 的 趣, 简易 里寓新 意 , 春花 秋月 , 近 山遥水 , 得天地 自然之 气独 多 。 ”例 并不 直接使 用喜 悦、 如, 单从 建筑 上 来说 , 传统 的 日式 建筑 并不 似 中式建 筑 一般 追 求规 姿 态来抒 发自 己对人 生的感 悟 。特别是 和歌之 后 出现 的俳 句中 , 只 模 的宏大 、 装饰 的豪华 , 或是 对称 等几何 式的 美 , 而 仍以淡 泊素 雅的 有 十七个 音节 , 但它 却每每 通过形 式多样 的季语 准确 捕捉 出当 前的 自然景 观 美为 主 。建 筑材 料 主要 取 自木材 和 稻草 , 轻 便环 保 , 被 称 季 节景致 以及 瞬间的 现象 , 并使人 由此联 想 出无限 的变化 和更 为深 作 会 呼吸 的材 料 , 这 不仅 在视 觉 上与 周 围的草 木相 协调 , 而 且 很适 邃 的意境 , 短小 精炼 而又趣 味无 穷。其次 , 在 散文 出现后 , 作 者常 根 合 日 本高 温多 湿 的气候 。此 外 , 室 内的装 修也 很朴 素 , 为 了达 到整 据 自身 经历 表 达对 自然 现象 和世 态人 情 的独 特感 受 。如被 后世 称 体 的调和 , 室 内尽量 不摆放 过多 家具 , 壁 龛里 只挂一 幅字 或一幅 画 , 作 随笔 文 学鼻 祖的 《 枕 草子 》 中有一 篇 散文— — 《 四季 的 美 》 , 在 U Y 3 纳 到某一 时段 ,“ 春 花 瓶 内只简 单 插一 枝花 。和 室的 魅力 还在 于 它的 隔扇 并不 是将 室 这 里作者 清少 纳言将 四季 中最美 的情境 分g 内和 室外 截断 , 而是 通过 柔 和 的划分 更加 突 出居 室的 宁静 , 即 使坐 天 最美的 是拂晓 ” : “ 夏天最美 的是夜 晚 ” ; “ 秋 天最美 的是黄 昏 ” ; “ 冬 在室 内也能 享受到 透过 隔扇照射 进来 的温暖 阳光 , 偶尔 听到大 自然 天 最 美的 是清 晨 ” , 并在 散 文中 列举 出这 一 时段 几个典 型 的 自然 景 的乌语虫 鸣 , 更渲 染出一种 优雅祥 和的氛 围。 物, 委 婉地表 达出不 同季 节的特 征和 魅力 , 传 递 出了一种 微妙 的 、 难 启 发人 们从 看似 平 淡无奇 的 四季 景物变 化 中 , 寻 找 与淡 雅朴素 的 日式房屋 相搭 配的 是 , 同 样以 自然的景 观美 为主 以言 说的 情趣 , 的庭 园布局 。虽说 是 自然的景观 美 , 但并不 意味 着百 分之百 照搬 自 并细细 品味生 活 、 品味自然 、 品味 人生 的乐趣 。此外 , 在 物语文 学和 然的 本来样 式布 置 , 而是 将 自然 的 山水形态 象征 化 , 或 是加 以强调 , 近 现代小 说中 , 自然 景物和 四季 的变幻不 仅承 载着作 品 的背景 和基 巧用 树木 、 石 头等 大 自然 的材 料形成 一个完 整 的、 调和 的 , 人 工的 空 调 , 象征 着人 物命运 , 还从侧 面暗 示出人 物的 心理 活动和 性格 特征 。 间美 。这点 与盆景 的理 念非 常相似 , 即 以小巧纤 细的 手法取 景于大 比如 川端 康成 就认 为 日本 的传统 存在 于 自然和 人 类感 情在 内 的美 自然 , 然后将 大 自然 的千 姿百 态尽 收盆中 , 重现 自然 , 是 一种 充分体 感 之 中 , 他 在 自己 的一 系列 作品 《 雪国》 、《 伊 豆的 舞女 》 、《 古都》 现 日本人 的性格 、 气质和 情趣 的表现 手法 。这种将 一部 分 自然的形 等 作品 中都是 借助 自然环境 进而 展开故 事情 节 , 塑 造人 物形象 和性 衬托人 物内心世 界的 。 式纳 入 日式庭 园 之中 的传 统一 直 延续 到现 代 , 也 对 日本 的茶 道 、 花 格 , 道产 生了很大 的影响 。 值得一 提 的是 , 由于 日本 处在环 太平 洋地 震带且 受 到富于 变化 二、 四季 变幻 中的美意识 的季风气候 的侵蚀 , 除了有风和 日丽的美好 景致外 , 也是一个 时常面 频 发的 台风 , 突然 的地震 、 多变 的气候 … … 除 了住 宅以外 , 日本 人对 大自然 的亲近 从他们 对季 节的 关心 上 临自然 灾害 困扰的 国家 , 也 可 以清楚 地看 出来 。春 夏秋 冬 微妙 的四 季变 幻 不仅 给 日本人 带 这 些都 使得 日本人在 歌咏 自然美 景 , 沉浸人 生行乐 中时 往往会 悲从 来 多 姿多彩 的 自然景 观 , 提供 了种 类 繁多 的食 材 , 也激 发 了日本 人 中来 , 担 忧美 好的 时光稍 纵即 逝, 进而 流露 出伤感 颓废 、 徒劳 虚幻 的 源 源不 断的艺 术创作 的灵 感 。在 生活方 面 , 日本人在 敏锐 地感 受季 情绪 。他 们常 把四季 的 自然美 同人的哀 伤与 灭亡相 联 , 构 成 日本古 节 交替 的同日 寸 , 也擅 于将 时下的 季节感 再现 到身边 的事 物和审美 享 典 文学独 特的悲哀之 美 , 进而形 成了 “ 物哀 ”传统 。“ 物哀 ”本是江 受中, 这 点在 传统 的日本 料理 中有很好 的体 现 。日本 料理 口味 以清 户时代 的国学大师本 居宣长提 出的文学理念 , 宣长认 为 “ 物” 指 “ 壮 淡 为主 , 烹调 时尽 量保持 食材本 身的 天然原 味 。如 果说 饮食只 看重 美 ” ,“ 哀 ”指 “ 悲哀” , “ 物 哀 ”便 是在 悲 中求 其壮 , 哀 中求 其美 。 美 味与 否的话 , 味道 浓香 的中餐 和西 餐绝对 更胜 一筹 。日本学 者笠 它 既是自然 景物 与季节 感的体 现 , 但 又因 为其表 达了对 自然 万物抱 原 仲 二在 对美 及与 美相 关 的古代 文 字和 文 献进行 深入 考 察后也 认 着 同情、 喜 爱、 眷 恋、 惋叹 等情 感态度 而逐渐 演变 上升 为了一 种美 学 为: 中 国人 原 初的 美意 识起 源于 味 觉, 然 后依 次扩 展到 嗅 觉 、 视觉、 传统 。这 种美学传统 对后世 日本人 的美意识 塑造有着 深远的影 响 。 触觉、 听觉 ; 随着文 明的发 展 , 又 从官 能性感 受的五 觉扩展 到精神 性 以上仅 是举 例论 述 了一 部分 受 自然 影响 而形 成 的 日本人 的 美 的心 觉, 最后 涉及到 自然 界和人 类社会 的整体 , 扩展 到精 神、 物质 生 意 识 , 其 实在 这种 得 天独 厚的 风土 环境 中饱 受 熏陶 的 日本人 , 其 形 活中 能带 来美 的效 应 的一切 方 面 。正 因为中 国人 的 审美意 识是 从 成 的美 意识 是纤 细 而复 杂 的, 其他 如 “ 飞花 落 叶 ”之美 、 不 圆满 的 味觉 开始 的 , 所 以中 国人在 审美 活动 中 重在体 味 而不 是重 在观 察 , 美等, 无 一不 是与 自然 , 与 生命 息 息相 关 。日本 人在 自然 影 响下 形 对 气与 神的 把握胜 于对形 与体 的关照 , 中 国料理 亦如此 。但 是日本 成 的美 意识 的过 程 , 其实 也是 其整 个 民族对 生 命 、 生 活 所流 露 出的 料 理 的独特之 处在 于 , 它 与季 节的融 合是 多角度 的 。对 于一 名优秀 情感 变迁 的过 程 , 记 录着其 民族 精神 的前进足迹 。 ( 下 转第 1 6 2 页)
细而复杂的, 无一不是 与 自 然、 生命息息相 关。也是其整 个民族对生命 、 生活所流露 出的情感 变迁的过程 , 记录着其 民族精神 的前进足迹。
【 关键 词 】 美意 识 ; 自然 影 响 ; 地理环境 ; l本 人 E
日 本是 一个 多 山的 岛 国, 四季 变 幻 , 气候 宜人 , 森 林资 源 丰富 , 这 样富 饶秀 丽的 自然环境 既是 日本人赖 以生存 的地方 , 也是其 进行 艺术 创作 , 陶 冶 情操 , 培养 民族 美意 识 的源 泉 。这 种美 意 识温 婉优 雅, 与 自然相 调和 , 不倾 向以人 工的 气势恢 弘 、 华 丽绚烂 来震 撼人 的 视觉 , 却喜 “ 随风 潜入 夜 , 润 物细 无 声 ”般地 触发 和 感染 人心 中纤 细敏感 的神经 , 含蓄而 内敛 、 淡 泊且悠长 。
一
的 日本料 理厨 师来 说 , 为 了在料 理 中体现 季节 感 , 当地 新鲜 的 B 寸 令 食材 的使 用 自不 必说 , 还需 要采 用符 合该 季节 食 物的 烹调 方法 , 切 割讲 究 , 摆放 艺 术化 , 再配 以有 季 节特 色 的碗碟 , 达到 “ 色、 香、 味、 器 ”的和谐 统一 才行 , 使用餐 者在看 到食 物的那 一刻 就能清 楚地 明 白现 在 是什 么季 节 , 这 样 的 日本料 理不 仅仅 成 为味 觉的 享 受, 更 是
自 然影 响下 的日本人审美意识
他 山之 石
自然影响下的日本人审美意识
于 ( 吉林 师范 大学
【 摘
浩 吉林 四平 1 3 6 0 0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