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读书笔记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读书笔记简介:《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是建筑名家黑川雅之的日本审美文化集,是探究中日同源的审美意识,解读日本文化的精神底色,深刻凝炼东方美学,理解东西方差异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
面对扑面而来的近代西方思想和美学理论,作者立足东方美学价值观,以“微、并、气、间、秘、素、假、破”八个汉字为切入点,从建筑、设计、能乐、绘画、器物、服饰、文学、社会文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深刻挖掘深受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影响的日本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日本文化的精神底色,理解了审美意识,就理解了日本文化背后的隐秘逻辑,及其在现代美学功能意义上的合理性。
关键词:审美意识、美学、设计、日本文化内容亮点:1.秩序感与谐和共生有什么联系?2.如何用留白来驱动观众的想象?3.为什么日本之美的根基在于尊重自然?本期推荐书籍:书名:《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作者:[日] 黑川雅之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说起日本的艺术设计风格,很多人的固有印象应该都是:简约。
不论是无印良品还是优衣库,走的都是简洁风。
但这个简约还真不简单,其背后深刻的内涵与历史传承,正是这本书试图说明与澄清的,也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日本的国民性。
黑川雅之,作为日本知名的建筑与工业设计师,被称为日本唯一的艺术学博士,成功地将东西方审美理念融为一体。
他虽然接受了西方的建筑学教育,但最迷恋的仍然是日本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学思想。
他坚信日本本身的美感更具感染力,他也希望在日本快速西化的今天,日本独特的审美意识能够受到重视。
而日本的审美价值观,是原始情感被推演、转化为智慧意识的美学总结,其核心在于日本人对自然的无比敬畏,对秩序的无比迷恋。
黑川雅之将日本的审美意识概括为八个字:微、并、气、间、秘、素、假、破。
通过这八个字为切入点我们可以挖掘到深受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影响的日本审美意识以及东西方文化差异。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解读黑川雅之的这本书《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从三个方面来详细解读日本人的八个审美意识,以及这其中反映的文化内涵,透过此书,我们能洞悉日本那些精致的产品简约设计背后的文化基因和日本人的国民性。
解读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中的审美意识方爱萍

Vol.9No.12012年1月第9卷第1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an.2012一、《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作品介绍《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是吉卜力工作室最新作品,荣获2011年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动画片奖。
改编自英国已故儿童文学家玛丽·诺顿发表于1953年的代表作《借东西的地下小人》,该作品曾在1997年被英国拍成真人电影《寄居大侠》。
《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这部影片中,宫崎骏退居二线,并未担任导演一职,而是将导演的位置交付给画师出身的新人米林宏昌,自己则主要负责编剧和企划。
尽管如此,该影片依旧延续了宫崎骏动画的安静、唯美的特点。
干净唯美的画面、恬静清澈的歌声、完美的竖琴伴奏、离奇的故事情节,简单却透着淡淡伤感的感情线,恰如其分地烘托着本片的童话意境。
这部作品,宫崎骏将原作舞台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迁移至2010年的东京都小金井市郊外的一幢旧宅,讲述生活在地板下身高10厘米的14岁少女阿莉埃蒂,与因病搬家至此来疗养的男孩翔相识的故事。
阿莉埃蒂和她的父母是传说中的“借东西的小人”,生活在这幢旧宅的地板下。
他们必须在不被人类发现的前提下,“借用”必要分量的肥皂、甜品、砂糖、电、燃气等必需品来维持生活。
夏天的某一天,一位患了心脏病男孩翔来到旧宅休养,在这发现了小人族。
阿莉埃蒂在偶然的机遇下,与他成为了朋友。
好心的“翔”为他们提供了帮助,给了他们一间相当豪华的厨房。
但也因此使得他的管家女仆发现了他们,并用一切办法对付他们。
正因为被人类发现小人族必须移居到野外展开新生活。
据说,宫崎骏早在40年前就接触到了原作,觉得非常有趣,但他希望由年轻导演来搬上银幕。
制片人铃木敏夫透露:“宫崎导演好像在40年前读过原作后,并没有重读它”。
尽管这部影片改编自英国的儿童文学作品,但时隔40年之后,宫崎骏将它翻拍成吉卜力新作,并取得了不菲的票房成绩。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日本的美学传统源远流长,有许多美学概念和哲学思想以及艺术方法都深受欢迎。
日本有着独特的美学观念,其中三大美学理论是:禅宗的「枯山水」,茶道的「无我」,以及千利休的「侘寂」。
在许多艺术作品中,这些美学理论都能够得到体现,并贯穿着整个作品,给人们带来深远的美的感受。
禅宗的「枯山水」是一种富有禅意的景观设计,强调平静与简约。
在艺术作品中,枯山水以石头、沙子、苔藓等自然元素为主要构成,通过精细的摆放和细腻的表达,展现出静谧、空灵的美感。
这种美学观念常常被运用在园林设计中,尤其是禅宗寺庙的庭院中。
京都的龙安寺有一座枯山水庭院,名为「龟山庄」,通过石头和砾石的排布、干枯的苔藓、空灵的空地,表现出世间万物的短暂和无常,给人以深思。
茶道的「无我」是一种追求自我超越的美学观念,主张去除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界限,追求心与心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在艺术作品中,这种美学观念常常表现为对细节的关注,注重内在的美与意境。
茶道的茶室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茶室追求简洁、不浮华的布置,通过空间的局限和特定的规则,使茶道师和客人之间能够真实地交流和沟通,达到心与心的互通。
茶碗、茶具的精细设计和细腻的纹样,也体现了无我美学追求内在美的理念。
千利休创立的「侘寂」是一种追求朴素和寂静美的美学理论。
侘寂美学注重身世的感悟和人生的体验,强调岁月流转和无常的道理。
在艺术作品中,侘寂美学通常表现为简单、朴素的风格,追求自然、不加修饰的美感。
日本的「茶道具」就是一个典型的侘寂美学的艺术品,茶道具通常由自然材料制成,如竹子、泥土等,形状简单而朴素,没有过多的装饰,体现出岁月流转和自然的美。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日本是一个高度重视美学的国家,而日本三大美学则是“侘寂”、“颜色”和“雅致”。
这三种美学在日本的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论是传统的绘画艺术还是现代的设计作品,都能够找到这些美学的影子。
侘寂是一种讲究简朴、朴素和寂静的美学观念。
在日本的传统绘画中,侘寂美学通常通过简洁的构图、柔和的色调和精致的细节来体现。
比如在日本的水墨画中,画面常常只有一两个主题,画家通过简单的笔触和淡淡的水墨色彩来表现出一种蕴含深意的寂静之美。
而在传统的茶道艺术中,侘寂美学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茶室的设计通常非常简约,只有一张茶几、几个茶碗和一些简单的摆设,但却能够给人一种极致的宁静与美感。
颜色是日本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日本人对于颜色的运用非常讲究,他们擅长利用淡雅的色彩来营造出一种柔美而富有诗意的氛围。
在日本的传统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可以看到淡淡的粉红色、浅淡的蓝色、清新的绿色等柔和的色彩,这些色彩的运用令作品更加具有婉约之美。
在日本的装饰艺术中,也常常能够看到对颜色的精准运用,比如和服的图案设计、传统建筑物的彩绘等都展现出了日本人对于颜色美学的追求与热爱。
雅致美学是日本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雅致美学追求的是一种高尚、典雅、精致的美感,它所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
在日本的传统绘画中,雅致美学常常通过对细节的精雕细琢和对构图的精心设计来体现,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够展现出画家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在日本的传统建筑中,也常常能够看到对雅致美学的追求,无论是庭园的设计、建筑的构造还是室内的摆设,都能够展现出一种高贵典雅的美感。
日本三大美学在日本的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们不仅影响着传统的绘画艺术,也影响着现代的设计作品,无论是在造型上、色彩上还是构图上,都能够找到这些美学的身影。
日本的艺术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侘寂、颜色和雅致的美学观念,不仅是对于美的追求,更是对于生活的理解和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
浅谈日本的传统审美意识

浅谈日本的传统审美意识作者:逯佳文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4年第22期摘要:川端康成作为追求新技巧的“新感觉”派登上日本文坛,《雪国》则是作者获奖的三大力作之一。
作者在继承日本古典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手法,同时又运用了日本古典的传统自然美,酿造了一种虚虚实实的特殊意境。
从传统的继承,任务的构造,环境的描写,风俗的体现,《雪国》渗透着川端康成独特的民族审美情感,是日本传统美意识的强烈表现。
关键词:传统美;川端康成;雪国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2-092-1《雪国》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坐吃祖业的舞蹈家村岛,三次造访雪国温泉乡,与艺妓驹子邂逅幽会,同时又对清纯少女叶子产生爱意,正当村岛向驹子分手,打算带叶子回东京的时候,叶子却从火光熊熊的蚕房跌下。
故事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是作者却以一种悠然,舒缓的叙述节奏,借主人公村岛对美的感受为我们营造出一种奇异的,充满美感的世界。
那种浸透在字里行间的对美的纤细感觉,使人不难看出作者把小说中美的感觉,看得比小说本身更重要。
川端康成一方面运用各种西方创作技巧,另一方面也非常重视继承和发展日本传统文化的因子。
本文试从川端康成的《雪国》,通过物哀之美与川端康成的美与悲、幽玄之美、人物容姿与行为之美、自然之美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日本传统美的体现。
一、物哀之美与川端康成的美与悲日语中“物哀”一词意思丰富,简单的说它指触物而发的各种情感。
除悲哀忧心外,还包括同情,感动,壮美甚至喜悦之情。
川端康成在创作上继承了《源氏物语》的“物哀”精神,并将其发展成美与悲相融,悲即是美的审美模式进行创作原则。
川端康成在《雪国》中把现实抽象化,把虚无世界,把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人情世相中,暗示人生徒劳。
艺妓驹子爱上岛村,不能自持,但岛村认为驹子的爱情甚至她的生存本身就是徒劳的,可悲的。
村岛倾心叶子,而叶子却可望不可及,一切都是爱的徒劳。
论审美、艺术与景观设计的联系——以日本景观设计发展为例

1 . 禅 宗思想 禅宗秉 承 “ 一 切众生 皆有佛性 ” 的思 想 ,讲求 “ 心” 与 “ 顿悟 ” 。禅 宗注重 内心修养 ,内心感 知 ,强调个 体感
受 与认知 ,排斥逻 辑 。 “ 顿 悟” 在禅宗 中则是指观察 世界 的方法改变 的过程 。在顿悟 之后 , “ 凡心 ”也就是 人 的功
三 、结语
因为相似 ,所以更想探究其 中不同。因此我选择 了以 日 本为例 ,分析艺术与景观 的联系。艺术是人对世界 的反映 , 背后起 决定 因素 的是人 的思想 ,因此于艺术来说 , “ 内容”
与 “ 形 式 ”都 非 常 重 要 。艺 术 对 于 设计 的影 响很 大 ,在 形 式
禅 宗 主张 强调 个 人 的 体验 和 直觉 领 悟 ,即便 交 流也
23
【 园林景观】
应该 以 “ 拈花 一笑 ”的方式 ,讲求 “ 心领 神会 ”。因此禅
宗 的传 情达 意方式具 有象征 、间接 、含蓄 、模 糊 、多意等 特性 。在艺术 上 , “ 幽玄 ”表现为一 种含 蓄又意蕴 深长 的 美 ,讲 求形式 之外 的只可意会 不可言 传 的意 蕴 。 “ 幽玄” 在绘 画艺术则 以 “ 余 白” 、 “ 虚 白”来表现 “ 无 ”, 即 “ 无 作为一 名现代 景观设计 师 ,析 野俊 明的作 品中有很 多 取 材 自枯 山水 的元 素 ,与 日本古典 园林 一脉相承 。其代 表 作 品有 :龙 门庭 、新渡 户庭园 、国家金属 材料技 术研究 所 中庭等 。
现 。而现代景 观设计 师在传 承传统 日本美 学的基 础上 ,融 计 形式的影 响。但我觉得形式与手法背后的思想 与内容其实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日本的文化和艺术一直以来都被人们所称赞。
其中,三大美学观念:和、寂和、雅,被认为是日本文化与艺术的核心所在,影响了日本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方向。
这篇文章将对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进行分析。
和和是日本文化和艺术中最为重要的美学观念之一,它强调的是和谐、平衡和一致。
在日本的艺术作品中,和谐的美学观念往往被体现在其构图、颜色和线条等方面。
例如,在日本传统的绘画作品中,常使用对称图案、渐变色彩和柔和的线条等元素,这些元素的运用营造出和谐的氛围,使整个作品产生了一种平和、舒适的感觉。
同时,在建筑作品中,和谐的美学观念同样得到了极佳的体现。
日本传统建筑往往以极简的形式呈现,在形式、比例和结构等方面都注重和谐与均衡,给人一种清新、简洁的美感。
寂另一个重要的美学观念是寂,它代表了日本文化和艺术中的一种沉静、静止和空灵的美感。
在日本的艺术作品中,寂的美学观念往往通过对自然元素的把握来展现。
例如,在日本画作品中使用大面积的空白和极简的线条,体现了寂的美学追求,同时也侧重于表现自然的简约和自然的之美。
在日本传统的园林规划中,也注重寂的表现,利用空间与水、树林和石头等作为构成元素,形成了一种抽象的美感。
雅雅则是日本的另一种美学追求,它强调的是高雅、上品和高贵的美感。
在日本的艺术作品中,雅的美学观念往往体现在其高尚的品质上。
例如,日本传统的工艺品常常奢华而优美,制作工艺精湛,细节方面注重刻画,体现了雅的美学追求。
此外,在茶道、歌舞伎和御饭等传统文化中,雅的美学观念同样得到了极佳的体现。
例如,在茶道中,人们注重仪态,注重仪式,以表现一种高尚和风雅之美。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日本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美学理念闻名于世,其中包括雅、颜、粋三大美学。
这三大美学不仅体现在建筑、园林和服饰等方面,更在艺术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本文将通过分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具体体现,探讨日本艺术作品所传达的美学理念和文化内涵。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日本三大美学的具体含义。
雅是指高雅、优美、端庄的美,强调内在的品位和修养;颜是指外表和表面的美,包括色彩、形态等方面的美;粋是指独特、精致、精良的美,强调独特性和完美性。
这三大美学相互交融,相辅相成,构成了日本独特的美学体系。
在日本艺术作品中,雅美学体现在作品的内在品味和情感内涵上。
在日本古典绘画中,常常体现出雅致的品味和高尚的情感。
比如江户时代的著名绘画家冨岛大谷的作品《净谈图》,画中表现了雅致的庭院和高贵的女性,通过对绘画中的细节处理和富有内涵的题材选择,完美地体现了雅美学的精髓。
日本传统文学作品中也常常体现出雅的美学。
比如《源氏物语》中对情感的细腻描绘和对品味的追求,都展现了雅美学的内涵。
颜美学在日本艺术作品中主要体现在色彩和造型上。
日本的传统绘画和陶瓷作品常常采用鲜艳的颜色和独特的造型,体现了颜美学的特点。
比如江户时代的浮世绘作品,就是以鲜艳夺目的颜色和夸张变形的造型为特点,从而展现了颜美学的魅力。
日本的传统服饰也是颜美学的典范,如和服的色彩搭配和纹样设计都体现了颜美学的精髓。
粋美学在日本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则主要体现在作品的精细和精致上。
日本人在制作艺术品时常常追求精益求精,注重细节和工艺,这种追求完美和精致的品味正是粋美学的具体体现。
日本陶瓷艺术品的制作,常常需要经过数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心打磨和细致雕琢,从而打造出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日本的传统木工艺品和刺绣艺术品也体现了粋美学的精髓,这些作品无论在设计、工艺还是细节处理上都达到了极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日本“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肖仪昌目录一、引言二、“以小为美”的涵义三、“以小为美”意识形成的原因四、“以小为美”意识的体现1、文化作品中的贯彻2、日常生活中的诠释五、“以小为美”审美意识带来的影响六、总结摘要:日本人对美学从古至今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理念和与众不同的视角,从其文字——平假名、片假名到其他的文学领域和艺术领域,从其日常饮食到其他的生活方式,从居酒屋到其他的娱乐场所等等,无不体现出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理念。
日本“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存在已久,主要是由于其岛国地理环境和有限的自然资源决定的。
而这种审美理念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民族文化的构建和民族风情的产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日本以小为美审美意识一、引言对于中国来说,日本一直是我们一个既陌生有熟悉的近邻,从古至今一直如此。
中华民族和大和民族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但总体上来说,差别较大。
其中就审美的角度来讲,中华民族一直秉持“以大为美”的理念,这种理念在雄浑厚重的紫禁城上被展示的淋漓尽致;而大和民族则一直强调“以小为美”,小到电子产品,大到丰田、本田汽车,都给予人们一中“小巧轻便”的感觉。
日本人钟爱把大自然的景观缩小成盆景放在家里,喜欢看《名侦探柯南》。
韩国学者李御宁把这种现象解读为“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也就是说日本人喜欢把我们所能看见,能感受的事物缩小化,变成自己所能够控制的东西。
在我看来,这一切都源于日本人独特的“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
本文主要从日本语中的“美(うつく)しい”同汉语中的“美”进行对比分析开始,解读“以小为美”的涵义,其次通过分析日本的地理状况,得出其审美意识形成的原因,再次从文学、影视作品领域和日常生活分析“以小为美”的具体体现,最后从其对民族细腻的性格这个方面来审视这审美意识带来的影响。
二、“以小为美”的涵义日语中常常有两个单词来表示美,一个是“美しい”,这是其形容词,译为“美丽的,漂亮的”,这无非是借用了中国汉字——美一字,其平假名的写法为“うつくしい”;二是“丽(うるわ)しい”,译为“绮丽的,壮丽的”。
后者虽有美之意,但与本文想要表达的美的含义有所不同,故主要研究前者。
中国最古老的字典《说文解字》中有记载:“甘也,从羊从大。
”换句话来说,就是指“羊大为美”,这种拆字法无疑把中国人“以大为美”的理念赋予其中;随后,随着文字的发展,“美”字中“大”中的一横慢慢被省略,因又有人云:“羊人为美”,即人顶着羊头跳舞,其实这是人们一中传统的图腾崇拜,一种原始的宗教行为,这又把中国的“美”推到了一个大的范畴。
相反,日语中虽然选取了中国汉字中“美”这一字,但其意义却与我们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其本国文字——平假名中。
“うつくしい”这一词,在金田一春彦主编的《新明解古语辞典》中解释为,表达对亲人的一中亲情,后再到平安时期,这一次逐渐被用在对小事物的喜爱,开始被赋予了美学的意义。
在大野晋的《日本语的年轮》中也有着类似的记载,“うつくしい”被解释为“小的,可爱的”,根据对日本文化的研究,日本人一直将可爱的事物视作美的事物,也就是说,这时人们已经把小和美融入到同一个单词当中。
这一理念最后被金田一春彦在其著作《日本语》中总结为“小さいもの美しい”(小的就是美的)。
从“美しい”在日本语中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得出来,美逐渐被赋予了小的含义,故日本人“以小为美”的理念在其文字中可以很直观的体现出来。
三、“以小为美”意识形成的原因所谓“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一方文化,造就一方人”,日本人“以小为美”审美意识的形成,首先离不开其地理环境的影响。
总所周知,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主要由本州、四国、北海道和九州岛四大岛屿同北方四岛组成,相当于我国四川省的面积。
位于远东地带,地域狭小,而且主要由低山、丘陵和狭小的沿海平原组成,基本没有大的沙漠地带,河流也短而急促,没有较大的河床。
地势总体较低,最高的山峰,富士山也仅仅才3776米。
日本这种小而纤细的自然景观就决定了日本人对美的独特看法。
在日本人看来,他们认为山不在高,以小而幽为胜,正如日本《万叶集》中对自然景观描写那样,依山而建的房子、湖泊等,多半是低山。
其次,日本有限的自然资源也让日本人不得不把目光放到小的事物上,尽量用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财富,创造最大的价值。
日本矿产资源极端贫乏,现代大工业生产所需主要原料、燃料,绝大部分依赖进口。
日本原材料和能源的对外依赖度为84%,其中铝100%、镍100%、磷 100%、石油99.7%、天然气94.5%、铁矿石99.6%、铝矾土100%、煤85.1%、铅84.9%、锌66.9%。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资源能源进口大国。
除此之外,领土资源的缺乏和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这一矛盾也冲击日本人的神经。
这一原因就要求日本人必须养成“精耕细作”的性格,一旦时间长了,人们就容易把目光投向于小巧的事物中,这也就成了日本“以小为美”意识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以小为美”意识的体现4.1 文化作品中的贯彻文化作品是一个民族其文化、性格和审美意识的折射和栖息地,故可以从文化作品来研究其审美意识。
我主要从影视作品和文学层面两个方面来解读这一审美意识。
首先是影视作品,日本的动漫和漫画可谓是世界闻名,但千篇一律,日本的动漫的主角基本都是小孩子。
下面我将以大家熟知的动漫为例:宫崎骏——日本著名的漫画大师,荣获奥斯卡动画片长篇奖,其作品中主要从孩子的视角,小角度去讲述一个大道理,比如:《风之谷》主要讲述十六岁的娜乌西卡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凭借着自己的勇气拯救了国家,也展示出了环保的主题;《名侦探柯南》讲述一个高中生因一次意外,被坏人变成小学生,主人公柯南凭借着过人的智慧一次次破解了奇怪的犯罪案件;《聪明的一休》讲述了一个小和尚通过日常的小事阐述人生的大道理,因而广受欢迎。
这些脍炙人口的动漫无一不是对日本人审美意识的展示。
文学,是一个民族文化水平发展的指向标,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日本“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在这领域也展示的淋漓尽致。
被誉为日本的“诗经”的《百叶集》,堪称日本最古老的一部诗歌集,里面并没有描述大山大河,主要写的是香久山、亩傍山等低而幽美的山。
另外在其描述的150种植物中,有50种是对于花的描写,据前十种花的排名可以看出来,基本上是描述像樱花、菊花、梅花等花朵较小的植物。
这可以看出来日本人从古代开始就对开着小巧、精细的植物心生无限的美感。
《竹取物语》是日本最早的一本物语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赫映姬因拒绝天皇和五位贵族而升天的故事。
在《竹取物语》中,主人公多次对只有十厘米的小女孩发出“うつくしい”的感叹,这说明当时日本人从小小的、惹人怜爱的事物中体会到了美。
这种美学意识不仅体现在高雅文学之中,其在民间文学中也有展示。
1996年,于长敏以日本100名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让他们写出自己最喜爱的民间故事,结果排在前五名的是:《桃太郎》、《浦岛太郎》、《竹取物语》、《金太郎》、《一寸法师》。
其中桃太郎、赫映姬、一寸法师都是非常矮小可爱的人物,其中赫映姬只有十厘米,一寸法师也只有寸许,可是他们却战胜了比自己更强大的敌人,这一写作理念也一直被后人延续。
4.2日常生活中的诠释日常生活是一个民族性格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也源于日常的实践之中,而衣食住行更是文化的载体。
和服(わふく),大和民族传统的民族服饰,出席冠礼、婚礼、葬礼、祭礼、剑道、弓道、棋道、茶道、花道、卒业式、宴会、雅乐、文艺演出、庆祝传统节日,日本人都会穿上端庄的和服去参加。
而和服也是非常讲究的,其构造主要有挂衿、本衿等16部分组成,穿着从披上和服到检查配件要经历十二个步骤,其配件更是不计其数,穿着禁忌更是种类繁多。
和服可以说是日本人穿着美的集中体现,而其穿法的讲究却小到连配件的颜色都要和和服主色调和谐。
居酒屋(いざかや),日本最主要的娱乐场所,它不同于普通的饭店,它很小,容纳的人并不多,但却遍及城市的各个角落,成为人们同事聚会,朋友聚餐等的主要场所。
居酒屋的结构很简单,面积狭小,设备更是简单的可怜,几张桌子就足以,但是人们却愿意排队等着在这里谈天说地,把酒言欢,成为日本一个重要的地标。
日本住房的装饰很有讲究,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盆景。
盆景的构造很简单,主要有石头和花草组成一幅美景,正如龙安寺的建造者铁船宗熙所言:“缩三万历程之大于尺寸”。
日本人把广阔的自然缩小到小小的盆景之中,通过盆景来感受大自然的美。
正如金田一春彦说的一样,日本人对一块石头也要好好赞美一番。
这便构成了所谓的“岛国文化”、“矮小文化”。
五、“以小为美”审美意识带来的影响存在决定思维,同样思维对存在也就有一定的反作用。
日本“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对日本民族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下面我仅从日本人重视细节的性格特点来谈这种影响。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细节决定成败。
日本的高科技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直接把日本推向了世界第三的大国,其中不少公司久久屹立与世界前500强。
日本几家著名的电子电器公司,比如日立、东芝、NEC,其产品就一直以小而著名,这种精小的东西不仅给予人方便,给人带来美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日本人的性格可谓是“心思慎密”,对一些生活他人很难注意到的地方,他们能把它们做到尽善尽美。
在日本生活过的人,都会在不经意间发现一些独特的发明创造。
这些发明创造看上去不起眼,都是些小玩意儿,但却体现了日本人十分看重细节的精神。
比如,在女厕所里,有一种叫“音姬”的模拟冲水声感应器。
每当有女性进厕所,“音姬”便发出一些模拟的冲水声音。
朋人告诉我,以前日本女性上厕所,唯恐有人听到排便、放屁等“不雅之声”,所以,一进厕所就会按下冲水阀。
于是,就有了“音姬”的发明,一来可以掩饰,二来可以节约用水。
这种细节让日本人的生活过得更美好,正因这种“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才让日本人的平均寿命位居世界第一,在好中追求卓越。
六、总结以上表明,日本人从古至今一直都有一种“恋小情结”,一直对小的,可爱的事物给予独特的审美体验。
这种意识无意识的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同样也影响着他们的实践活动,让他们擅长“缩小”,制造出更多精美的东西,也更加重视从细节去享受生活,去享受美。
参考文献:2009年版埃德温·奥·赖肖尔《日本人》元坤编著《第三只眼看日本》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12-1 版李御宁《日本人缩小意识》张乃丽译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 叶谓渠《日本文明》北京: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 1999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2级肖仪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