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道来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2
从草庵茶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2018年第06期作者简介:曾文华(1978-),男,广西桂林人,桂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日本社会文化;日语教学。
1日本的传统审美意识及其在草庵茶中的融合过程美意识是人感到美丽的内心活动。
对于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大西克礼在其《美学》一书中这样叙述到,“在日本审美范畴论中,美要从‘幽玄’、‘侘寂’、‘物哀’中去认识。
”①也就是说,在日本“侘寂”、“幽玄”和“物哀”等审美意识被培育出来,并且成为了日本传统性、独特的审美意识。
“幽玄"是指与佛教思想相关的神秘之美。
其核心是“余情”,讲究“境生象外”,意在言外,追求一种以“神似”的精约之美。
“侘寂”描绘是的残缺之美,残缺包括不完善的、不圆满的、不恒久的,也可指朴素、寂静、谦逊、自然等。
“物哀”是“真情流露”,指的是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感物生情,有所感触时自然涌出的情感。
15世纪,村田珠光在华丽的“书院茶”基础上,加入了民间茶道的简单风格,提出了“寂茶”的概念,这就是草庵茶的起源。
16世纪前半叶,武野绍鸥将和歌的理论引入茶道中,将日本文化生活的质朴和优雅再现于“寂茶”(草庵茶)中。
“寂茶”(草庵茶)的集大成者是其弟子千利休。
16世纪后半叶,千利休将禅宗精神融入到茶道中,从形式和内容上确立了“寂茶”(草庵茶),将茶道推进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2“侘寂”美在草庵茶中的体现2.1茶室环境中体现出的“侘寂”草庵茶的美与外表的经济价值无关,秉承的是从简单朴素的地方探寻美的理念。
这种审美心理决定了草庵茶室的简洁风格,这种简洁和素朴风格也就是“侘寂”的体现,茶道所追求的美。
“侘寂”主要体现在茶室的建造和运用的色调当中。
首先茶室在建造的时候很注重设计的简洁化,材料选择时注重质感。
不管是带有伤痕的柱子也好,带皮的木材也好,茅草屋顶也好,泥土的墙壁也好,材料都是直接采选于自然,因此茶室带有自然气息的素朴风格。
草庵茶的茶室几乎没有什么装饰,基本上是用土墙构建起来。
从茶道看日本文学中的审美意识

2018年第10期作者简介:王莉(1980-),女,陕西渭南人,硕士,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引言茶道作为日本的主流文化之一,其起源要追溯到中国。
当我国茶文化逐步享誉国际,也间接传入到了日本,多年来,经过其本国爱茶人士的不断钻研与努力,将茶文化深深的融入到日本国民的生活当中,并且创新转变成为具有日本独特行为审美的文化风格。
茶道自身蕴含了诸多内容,其中涉及哲学、艺术、自然等多方面文化种类,日本人在钻研茶道的过程中,与本国自有文化及艺术审美风格相结合,对其本国文学创作带来了诸多正面影响,形成了一系列日本文学独有的茶文化审美特点,本文主要结合该方面展开详细的论述。
1日本文学中人茶合一的自然之美在我国唐朝时期,东方茶文化极为兴盛,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茶文化逐渐为日本人民所熟知,经过千年的变迁,茶文化在日本早已经与其本土民俗民风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茶道文化,这也正是当今人们所熟知的日本茶道。
随着日本本土艺术审美与茶文化的结合,其自然审美的层次得到了有效提高。
很多哲学家对此种现象进行了这样的分析,人类艺术的自然化与自然艺术的人格化是密不可分的,该种关系是审美文学艺术不断发展的前提。
由于日本自身的地理环境,令其具备了独特的自然风貌,这种自然景观深受其国民的爱戴,多年来,日本群众在此种环境下学会了与自然的友好相处,并且具备良好的自然观察能力,以至于在众多的日本艺术作品以及文学创作中,都能见到对于茶道自然美学的歌颂与表达。
提到日本的茶道,便离不开与其相匹配的茶室,日本的主流茶室设计简单,其主要建筑风格都是仿照禅院的模式,注重回归自然的艺术设计风格,强调朴素清贫。
茶室中的诸多细节都是经过匠人的精心打磨与制作而成,整体风格朴实却精细,同时也展现出了茶文化爱好者的对茶道艺术的修养与追求。
日本茶道的整个仪式流程中,追求自然与平等,茶室内的色彩幽暗且柔和,加上饮茶之人,宛如一幅幅和谐的水墨画一般,反映出自然的纯真及古朴。
日本茶道文化的审美内涵与特征

2018年第05期中国茶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而且逐渐流传到了周边国家。
茶文化在唐代时正式传到了日本,与日本本土文化相融合,从而发展成为具有日本特色的茶道。
日本茶道文化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主要原因在于那些对茶文化爱好者长期以来的探索和研究,赋予了茶道文化更丰富的内涵,使其文化积淀更深厚,并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创新,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
日本茶道并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饮茶活动,而是表现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人们认识茶道,无论是起内在美还是外在美,都有独特的审美方式,使得茶道文化更富有情趣。
茶道文化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与文学、艺术、宗教等事务都有联系,同时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1茶和人、自然的相互融合人们自古以来都喜欢自然之美,众多文人雅士都喜欢寄情于山水,非常推崇纯天然的美。
日本的艺术家乃至哲学家也非常推崇自然之美。
人们之所以喜欢自然之美,其主要原因在于自然能够给人非常强的视觉体验,让人感觉心旷神怡,心情舒畅。
自然之美有多种表现形式,不同的形式都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源泉,所以对艺术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日本茶道文化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非常多,而中国唐朝时期的禅宗思想非常盛行,所以这个事情传入日本的茶文化有丰富的禅宗思想,这对日本的茶道文化影响非常深远。
茶文化传入日本之后,与日本本土文化迅速融合,并且经过日本人自己的改革和创新,逐渐发展成为享誉世界的日本茶道文化。
随着美学的不断创新,使得自然之美进一步得到深化,逐渐脱离了以前单纯审美状态,而是同人类融为一体。
日本是一个岛国,地理环境比较特殊,从而造就了日本非常有特色的自然之美。
与此同时,日本的气候也独具特点,所以日本民众对自然更为喜爱,人类和自然之间也能够和谐共处。
日本人观察自然时非常仔细和认真,所以在进行文学和艺术创作的时候蕴含着自然的身影,而日本人也对自然的美有着独特的见解。
2茶道文化的审美表现茶道的审美内涵主要表现为“和、静、清、寂”这四个元素,是重要的审美表达形式。
从茶道看日本文化中的审美内涵

2017年第08期日本与我国相距较近,而日本文化也深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在整个日本文化体系中,我们能够看到很多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近的内容元素。
因此,在多元文化成熟发展的今天,了解和认知日本文化的特点,能够帮助我们全面认知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实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准确认知。
当然对于茶文化体系来说,茶道文化无疑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1日本茶道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分析事实上,在整个茶文化体系内,其以具体的饮茶生活习惯为核心基础,结合多项社会文化元素,从而构成全新的文化体系。
随着当前茶的健康养生价值日益被人们所发现,如今茶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化大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原始生活元素,在茶和茶文化,传入日本之后,其与日本地区的文化内涵相结合,从而构成了极具日本特色的文化理念体系。
所以想要认知日本文化的具体特点,就需要我们通过茶道艺术为核心的茶文化体系为切入点,从而实现对日本文化的全面认知。
在日本的茶文化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融入了佛家,儒家等多种传统的文化思想,而在其表现形式上,更是将各项生活元素与生活理念整体融入其中。
所以,通常我们认为日本茶道或日本茶文化是生活理念与思想价值相结合的综合性文化艺术活动。
而日本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种物质上的享受,所以通过了解日本茶道,能够帮助我们有效提升具体的审美理念、审美内涵和道德认知。
当然,随着日本茶文化艺术发展不断成熟,如今整个日本茶道和茶文化内涵,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趣味元素和娱乐内涵,更重要的是逐渐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标准。
同我国一样,日本茶道也是整个日本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了解日本茶道艺术内涵,就能够帮助我们有效了解日本茶文化艺术的具体内涵特点。
在整个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茶文化体系中,有极其重要的因素和内涵认知。
日本茶文化体系对整个日本文化理念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对日本文化体系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日本文化理念中,其不仅注重形式上的美,更重要的是在文化理念内涵上的完善性,特别注重将形式上的美学和心灵内涵的美相结合。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总结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总结茶道是一种独特而精致的文化艺术,它承载着人们对自然、人生和人际关系的理解与追求。
在东亚地区,日本与中国都有悠久的茶道传统,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茶道的精髓。
本文将对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进行总结,以比较和探索两种茶道的异同。
一、理念与价值观1.1 日本茶道的理念与价值观日本茶道,即茶道("茶道"或"茶道和歌"),代表了日本人特有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态度。
日本茶道强调一种精致而谦虚的生活方式,将茶道视为修行的一部分。
它强调净化心灵、追求内心平静和专注,并鼓励人们通过茶道实践来培养对自然、他人和时间的敬意。
1.2 中国茶道的理念与价值观中国茶道,又称为茶艺,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茶文化将茶艺看作一种身心完善的修炼方式,通过参与其中,人们能够静心、修身、悟道。
中国茶道注重自然、自由和平衡,提倡与自然相融合,尊重与感悟茶叶的生命力。
二、艺术表现形式2.1 日本茶道的艺术表现形式日本茶道重视精致的仪式感和形式美。
茶道涉及茶具、茶室、服饰、礼仪等各个方面,力求在每个细节中体现和谐、雅致的美感。
茶道强调沉稳的仪式、匠心独具的茶具、精湛的泡茶技艺以及深思熟虑的空间设计,让参与者融入其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2.2 中国茶道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茶道更注重自然、亲近和自由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茶具多样,从精美的紫砂壶到雅致的瓷器,每一种茶具都有其独特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茶道表演多样,如茶艺表演、艺术点茶等,充分展现了中国人对茶的热爱和理解。
三、文化背景与历史渊源3.1 日本茶道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渊源茶道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9世纪的平安时代。
茶道最初受到中国唐代茶文化的影响,并在日本逐渐独立演化,形成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仪式流程。
日本茶道的发展与日本禅宗及武士文化密切相关,它成为一种修身养性、追求平和与内省的方式。
3.2 中国茶道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渊源中国是茶的故乡,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浅析日本茶道文化论文

浅析日本茶道文化论文浅谈日本茶道文化摘要:中国茶道是日本茶道的祖先,但是日本茶道却拥有自己的特色。
它拥有自己的的发展过程及独特内涵。
日本茶道必须按照一整套规定程序来进行,它不只是一般的是社交手法,更是通过品茶和茶道来达到陶冶情操,抒发情感的目的。
本文从日本茶道的创立及形成入手,通过对日本茶道中茶具及茶室布置等方面的分析,来简单探讨日本茶道中所体现的日本人传统审美意识以及其蕴含的禅宗精神。
关键词:日本茶道、审美意识、茶具、茶室、和敬清寂一、日本茶道的建立和发展过程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中国茶道是日本茶道的源头,茶道由中国传入日本后,经过发展、变化、融合形成了具备大和民族韵味的日本茶道。
唐代中期,派遣来中国的日本僧人最澄将中国的茶叶盒种子带回日本,并种植在大阪一带。
茶叶刚刚出现在日本的时候属于贵族用品,只有权贵、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用茶叶。
茶道被当作一种特殊的有品位的文化活动仅局限在权贵的身边。
但到了镰仓时代,受《吃茶养生记》的影响,茶道有权贵和僧侣发展到了平民中间。
等到了室町时代,以种茶为生的茶农开始对茶叶进行品评和开办品茶会,逐渐的这样的集会变成了平民的娱乐活动,并由此发展成为了日本最早的茶道。
对于“茶道”这个名词,最早则是由和尚村田提出来的。
他把对佛法中的领悟融汇到了茶道之中,它起源于“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并借由此发展成为了最具自然气息和朴素的茶风。
日本战国时代的千利休则把日本茶道进行改进并提高到了艺术层次。
千利休把室内富丽堂皇的的装饰简化到了非常朴素的程度,让日本茶道脱离了物质因素的纠缠,让日本茶道更易于被大众所接受。
与此同时千利休还特别要求“本心”的重要,并提出简化茶道的特殊动作,要随意的品茶并放弃外界的形式操纵,来达到用心体会茶道的高深意境。
二、传统日本茶道中的审美观念在伊藤古鉴所著的《茶与禅》中,把日本的传统茶道分为了三个层次:品茶技巧、品茶礼仪、茶“道”。
日本人的审美观和品茶观完美的体现在其中。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审美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审美茶道是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既是一种茶叶的烹调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审美体验。
在东亚地区,特别是日本和中国,茶道被视为一种精神境界,深受人们喜爱。
尽管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都来自同一源头,但它们在审美观念上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本文将就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审美进行探讨。
一、日本茶道审美日本茶道,也称为茶道学,追求简约、自然与和谐。
它倡导以茶为媒介,营造一种平静、静谧的氛围,从而感受茶的香味和茶具的美感。
日本茶道强调细致入微的细节观察和精神沉静,因此,其审美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日本茶道注重空间的利用与轻盈感。
茶室的设计常常采用简约的木结构,窗户被精心设计以使光线适宜,茶具的陈列也追求简洁而不失雅致。
这种简洁的设计风格使人产生宁静、舒适的感觉。
其次,日本茶道强调自然与季节感。
茶道的举办往往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比如春天会使用樱花作为装饰,秋季则会摆放红叶等。
这种将季节感融入到茶道中的做法,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三,日本茶道追求情感和心灵的净化。
在茶道活动中,主人会以一种虔诚而专注的态度烹饪、倒茶,而客人也要心怀敬意回应。
这种过程使参与者进入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与放松。
二、中国茶道审美中国茶道,源于传统的中国文化,注重庄重、典雅与内涵。
中国茶道强调茶的品质与茶文化的传承,其审美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茶道强调茶具的精致与细腻。
中国人重视茶具的工艺和材质,认为茶具能够体现主人的审美品味。
比如茶壶、茶杯等,都经过匠心独具的制作工艺,端庄而又充满艺术感。
其次,中国茶道注重艺术的表现形式。
中国茶道往往与文人墨客有着密切联系,并常以文人作画、诗词等形式来表现茶的品味与气韵。
在中国茶道中,茶杯、茶壶常常被视为艺术品,陶瓷的器形、色彩和纹饰都富有韵味。
第三,中国茶道强调品茶的仪式感。
在中国茶道中,品茶不仅仅是喝茶,更是一种仪式。
从沏茶、品泉、品香、品味,每个环节都需要根据茶叶的特点与动作的节奏进行协调,展现主人对茶叶的尊重与爱护。
日本茶道的审美意识

日本茶道中的审美意识—从和敬清寂角度分析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与艺术的代表。
如今,每当我们提到日本,能想到的事物中必然有茶道。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结合起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茶道不仅是了解日本文化的一个入口,且作为一种幽闲、风流而又使人感到风雅的艺术,也是日本民族审美意识的一种高雅的表现形式。
我们想要了解日本茶道中的审美意识,必须先要了解清楚“日本茶道是什么”和“日本茶道的发展历程”这两个问题。
那么日本茶道是什么呢?冈苍天心在《说茶》中给茶道做了定义:“茶道是审美的宗教,是给人类带来美、调和以及和乐的秘法。
”谷川澈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中把茶道定义为:“以身体的动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禅是其内核。
仓泽行洋先生在《艺道的哲学》中指出:茶道是由茶至心、又由心至茶的“人生之路”。
综上所述,我认为茶道是一种遵循一系列的程序(包括煮茶、泡茶、品茶)来接待宾客、交谊、恳亲的特殊礼节。
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也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及进行社交的手段。
我们已了解了“日本茶道是什么”的问题,那它又具有怎样的发展历程呢?日本本无茶,日本人也不懂饮茶的方法。
公元805年遣唐留学僧最澄回到日本,带回了茶种并种植在京都比睿山延历寺的北侧,这里便形成了日本最占老的茶园——日吉茶园。
公元806 年, 入唐求法的空海和尚带茶籽回国, 从此中国茶叶在日本开始栽培。
到了镰仓时代, 两次去中国求学的僧人荣西,从宋朝将茶籽、茶具、饮茶礼序带回日本, 并根据陆羽的《茶经》著写了《噢茶养生记》, 介绍了中国的茶栽培法、制茶法、饮茶法等等,丰富了日本的饮茶风习。
12 2 9 年, 僧人道元按照中国名僧百丈禅师的《百丈清规》写了《永平清规》一书, 进一步介绍了茶礼。
从中国传入日本的饮茶风习由僧侣开始逐渐地发展到贵族武士阶层, 后来普及到平民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茶道来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联系起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本文着重从其美学价值出发,以茶道的精神内涵为突破口,探讨研究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
” 而作为茶道灵魂的茶道精神内涵,不仅极具教育价值,其美学价值亦不可忽视,可以说茶道精神中所蕴含的审美意识是日本人审美意识的一个缩影。
而审美意识作为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历史和自然的映照,对一个国家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值得我们研究。
1.茶道的起源
奈良、平安时期,日本接受、输入中国的茶文化,开始了本国茶文化的发展。
饮茶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和上层社会中传播并流行,也开始种茶、制茶、在饮茶方法上则仿效唐代的煎茶法。
镰仓时代(公元1192—1333年)初期,处于历史转折点的划时代人物荣西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
由于此书的问世,日本的饮茶文化不断普及扩大,导致三百年后日本茶道的成立。
荣西既是日本的禅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
自荣西渡宋回国再次输入中国茶、茶具和点茶法,茶又风靡了僧界、贵族、武士阶级而及于平民。
茶园不断扩充,名产地不断增加。
室町时代(公元1333—1573,受宋元点茶道的影响,模仿宋朝的“斗茶”,出现具有游艺性的斗茶热潮。
特别是在室町时代前期,豪华的“斗茶”成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
但是,与宋代文人们高雅的斗茶不同,日本斗茶的主角是武士阶层,斗茶是扩大交际、炫耀从中国进口货物、大吃大喝的聚会。
接着在东山时代,以东山文化为中心形成了室町书院茶文化,书院茶是在书院式建筑里进行、主客都跪坐,主人在客人前庄重地为客人点茶的茶会。
书院茶将外来的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结合在一起,在日本茶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娱乐型的斗茶会发展为宗教性的茶道,是在东山时代初步形成的。
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他将禅宗思想引入茶道,形成了独特的草庵茶风。
珠光通过禅的思想,把茶道由一种饮茶娱乐形式提高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
珠光完成了茶与禅、民间茶与贵族茶的结合,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内核、夯实了基础、完善了形式,从而将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地位。
日本茶道宗师武野绍鸥(1502—1555年)承先启后。
他将日本的歌道理论中表现日本民族特有的素淡、纯净、典雅的思想导入茶道,对珠光的茶道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为日本茶道的进一步民族化、正规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安土、桃山时代
室町幕府解体,武士集团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日本进入战国时代,群雄中最强一派为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系统。
正二年(1574年)作了织田信长的茶道侍从,后来又成了丰臣秀吉的茶道侍从。
他在继承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的基础上,使草庵茶更深化了一步,并使茶道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还原到了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上。
利休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是一位伟大的茶道艺术家,他对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