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公开课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初中语文_《老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老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学会如何成功的塑造人物形象。
2、体会本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1、学会如何成功的塑造人物形象。
2、体会本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体验阅读法。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小学时就已经背过三字经,三字经的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可见善良乃为人之本。
今天我们就来走进善良老王。
二、解读目标师:首先看学习目标:1、学会如何成功的塑造人物形象。
2、体会本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三、温故知新师: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同学们来回顾一下,围绕着老王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情?(学生回答)教师出示课件,对三件事情进行总结“三送”。
师:那么作者到底做了什么事情使得老王能够在病入膏肓的情况下还来送鸡蛋香油呢?(学生回答)师:由此我们看出作者及家人也是很善良的人。
现在大家来看老王的这几件事中哪些事是详写,哪些是略写?(学生回答,前两件事是略写,最后一件是详写)为什么详写最后一件事情?因为这样可以更好的突出人物形象,展示文章主题。
所以我们在写作时也应该这样选取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性格品质,经这些实例合理安排,做到详略得当,这样才会使文章结构紧凑。
四、细腻品读师:其实平时的写作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多种描写方法来展现人物形象。
现在请同学们细细品读文章的8-16段,找出对老王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试着有感情朗读课文。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学生展示,教师指导描写方法作用,并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注意朗读时的语速、语气等。
)(教师待学生展示完之后总结。
)师:这些都是对老王的直接描写,可以说是对老王的正面描写。
那么文章中除了对老王的描写还写了谁?作者。
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找出描写作者的一些语句分析并有感情朗读。
(学生展示)师:文章中对作者的描写属于是侧面描写,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老王的人物性格品质。
所以,我们不仅可以运用多种描写方法。
还可以正侧面相结合来展现人物。
《老王》教案第二课时

三.品析语言
1.文章语言朴素本色,却灵气飞扬,别有韵味,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2.试说说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明确:“从”强调以前从未发生过,“压根儿”强调一点儿也没有过,“大概”表明这是作者的推测,而“压根儿”表明作者坚信老王的诚实和善良,他绝不会有欺负主顾的念头。
③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我”为什么这么说?
明确:“我知道”重复两次,表示作者对老王的尊重,因为老王强调“我不是要钱”。“不过……既然……就”的句式,强化了委婉的语气,表明作者怕老王不好意思收钱,以此方式让老王体面地收钱。
四.拓展延伸
1.课题能不能改成“王老”?为什么?
2.你周围有老王这样不幸的人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五、总结全文
学习了本文,相信杨绛笔下的“老王”形象,肯定给了我们极大的心灵的震撼。让我们学会像作者那样,用善良去体察善良,多多关注我们周围的不幸者、弱小者,用自己的善良与爱心去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能够和我们一样,同享头顶上美丽的蓝天白云,共同沐浴人间温暖的阳光。
①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当然”用在这里,流露出“我们”怎样的心理?
明确:顺理成章的情况说“当然”。这里表明作者一家之前帮助老王是诚心诚意的,并不要求老王回报,作者一家也很同情老王的贫苦生活,从来没有占便宜的念头。
②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从”和“压根儿”强调的是什么?“大概”同 “压根儿”是否矛盾?
第10课《老王》第2课时教案

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一般什么情况下说“当然”?“当然”用在这里,流露了“我们”什么样的心理?)
他从没有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从”和“压根”强调的是什么?“大概”同“压根”是否矛盾?)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学习重点
1.品味作者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者,体会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
学习难点
品味作者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材教学参考书
教学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内容
个性化修改栏
新课
导入
预
习
反
馈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合
作
研
讨
1.了解另一个主人公—作者
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2.关于关爱他人的句子
只要还有能力帮助别人,就没有权利袖手旁观。——罗曼.罗兰
一个人要帮助弱者,应当自己成为强者,而不是和她们一样变成弱者。——罗曼.罗
用人格教育人,用爱心塑造人,用真情感化人,用榜样激励人
爱心是一轮炫耀在初春的太阳,使精神颓废的人看到人生的美好。
展
示
交
流
学习小组展示学习探究的内容,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做好补充,纠正与评价。
作者“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
具体表现在:
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
2.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关心老王的பைடு நூலகம்活;
3.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
二.品味真情,揣摩语言
老王2课时-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2022年月日第周星期
备课次数
授课内容
1Hale Waihona Puke 老王计划课时2课时
本节备写:第2课时
三
维
目
标
知识
与
能力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
与
方法
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理解本文的主题。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爱心、善心、同情心,品味作品中的仁爱精神。
教学
2.第16段主要描写了老王的动作。请找出表现老王动作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明确:“拿”“攥”“滞笨地转过身”“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这些词句生动地描写了老王离开时的情形,说明老王的病情很严重,为下面写“我”的担心、愧疚做铺垫。
3.包裹里的鸡蛋无论是“十个”还是“二十个”,都不算多,为什么“我”却感觉“多得数不完”?
二、精读段落,探究问题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的第8~16段,探究下列问题。
1.第8段描写老王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讨论明确:①肖像描写。“直僵僵”“面色死灰”“僵尸”“干皮”等词语,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老王的病情极其严重,身体极度虚弱,为下文写老王的去世做铺垫。②动作描写。“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老王瘦弱无力,僵硬的毫无生气的病态,暗示老王生命将逝。
明确:老王临终前给作者一家的香油和鸡蛋不仅价格珍贵,而且饱含深情厚谊。老王举目无亲,加之作者一家对老王的一贯的尊重、关心、同情、照顾,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不仅仅是在表达谢意,也是在表达他对这个世界最温情的留恋。
8.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写这部分内容?
老王(第二课时)

《老王》教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学习从朴素的语言中体会深沉的感情,领悟深刻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的善良,引导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关爱弱者。
2、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
2、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四、教学媒体:多媒体五、教学设计:(一)复习旧课:(二)新课导入:(三)内容研讨:1、课文中作者带着怎样的情感写的这篇回忆像散文?那句话能够表现这种感情?(主问题设置)2、问题组引领学生研读课文问题组: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作者的善良表现在那里?学生结合课本研读课文,交流与展示教师预设与引领:老王: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C、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我:A、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B 、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C、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D、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E、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3、重点研读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本文精彩的部分“老王临终送物”学生自主提问,教师预设问题如下:①老王自己那么穷为什么还要给我送香油鸡蛋?②文章中,当“我”要给老王钱,他不要,可后来还是收了钱。
为什么?③我”拿钱给老王是为了帮助他,而作者为什么说“我却拿钱侮辱他”?④作者如此竭尽全力帮助老王,为什么还会如此愧疚呢?师生互动,交流与引导:教师预设:①回过头去找“我”一家人关爱老王的细节,得出“以善良对待善良”的主题。
②他收了,是为了不辜负我的一片关爱之心,免除了我内心的不安和再送钱的麻烦。
因为他知道:此时不收,后面我还会把钱给他送去的。
(“我”没有接受他真诚的感激,他心理其实很难过。
2.4老王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

课题:老王(第二课时)E、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2、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的人?答:善良的人。
3、可是,当善良的老王去时,作者有什么感受?答: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作。
4、作者如此竭尽全力帮助老王,为什么还会如此愧疚呢?答:愧作:惭愧,心里不安。
老王是这样一个临近死亡的苦人儿,直着脚,给作者送香油鸡蛋,对于一个生活艰苦的贫困者来说,这是弥足珍贵的。
然而当时的“我”却豪无感觉,没有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没有及时向他表达谢意,没有领受他情意,为老王做得太少,心中的悲伤难以抹去,几年下来,才深悟到自己的麻木,对社会底层的劳动者采取了居高临下的态度,没有与他平等相待,为自己做的还不够感到愧作。
5、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明确:本文写老王与我的交往,描写了老王的勤劳、善良,表达了作者人要平等,要互相关心、爱护的人道主义精神。
6、揣摩本文语言,找出有关老王的动作描写的语句进行赏析。
例:1、“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耳做掣地里联在门框里。
”动作描写。
“直僵僵”表现老王最后一次登门时的身体虚弱,四肢不能灵活活动的样子。
“镶嵌”突出老王像是门框上嵌入的一个器物一般瘦弱无力,身体僵直的形态,表明他病已经很严重了,完全失去了力量和活气,行动已经不方便了。
例:2、“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动作描写:“操”字写出老王拿钱时紧张的心情。
滞笨,呆滞笨拙。
滞笨地。
描绘出了老王离开时的情形。
可以看出当时老王的病已经很严重,叫人为他的身体、生活担忧,也为第二天老王去世埋下伏笔。
例:3、他直簟型一级一级下楼考动作描写。
强调老王临终前的形象,表明他行动已经不方便了,病已经很严重了。
强调老王临终前的形象,表现他生活上的苦境,表现他人性上的善良。
六、课堂小结:在我们身边有着许许多多像老王一样遭遇的人,我们不应该忽视他们的存在。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爱心是一片洒落在旱地上的甘霖,使心灵枯萎的人尝到情感的甜美。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老王》(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老王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品味作者平淡简捷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3、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二、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2、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三、课前准备
收集生活中像老王这样的小人物的故事,感受他们身上的品质。
四、课时教学内容
回顾上一课内容,认识作者对老王这一类小人物的感情,引导学生关注小人物的命运。
五、教学过程(五号宋体)
老王:善、苦
作者:善、愧
呼吁:对弱者的同情和关爱。
老王教案(第二课时)

《老王》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提高朗读和快速阅读的能力;2、通过仔细阅读,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3、通过文章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提高写作能力;4、学习文中人物的善良人格,感悟人性美的光辉,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如何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和性格,学习他们的善良品质。
教学难点: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领悟人物的善良品性,联系实际,学会善待他人。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上节课讲到老王生病了,接着引出下文。
二、分析文章内容(8—22自然段)(一)朗读并解析第八自然段。
1、重点解析词汇:“镶嵌”、“可笑”;(1)镶嵌的两个意思:①比喻深深地进入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②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2)用来镶嵌之物的特点:①死物;②较薄。
(3)作者在这里用“可笑”二字的原因:①以笑写悲;②故作轻松。
2、学习新的修辞手法:拟物。
(1)把人当作物来写,赋予他们物的表现和状态。
(2)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3)把抽象概念当作物来写。
3、简单回顾学过的修辞手法:夸张。
4、整合文中表现出老王生病的外部特征:直僵僵、镶嵌、面如死灰、翳、枯黄的干皮。
(二)解析第九自然段至十六自然段。
1、分析作者在老王送香油、鸡蛋的事件中,从见到老王到目送老王离开的整个过程中发生的情感变化:吃惊—感动—心酸—担心—愧疚。
2、把“强笑”和“笑着”进行对比分析。
3、老王对作者“转身”这个动作非常敏感的原因:(1)了解作者,知道这个动作意味着什么;(2)害怕作者误会他的来意。
4、分析十五自然段的“理”字。
5、分析“叠好”这个细心的动作。
(三)解读十七自然段至二十二自然段。
1、快速默读这个部分的内容。
2、分析最后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关爱不够;(2)平等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
三、作业联系实际,想想该如何帮助那些“不幸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王》公开课教案一.情境导入,激发共鸣1.同学们,看了老师刚才播放的这一组图片,你们的心里应该会有一些触动吧。
如果说《背影》教会了我们感恩亲情。
那么,《老王》让我们懂得心存善良仁厚之意;胸怀平等博爱之念。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杨绛先生的《老王》(Ppt出示课题),去感受这个普通人身上的善心和善行。
2.上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框架和写作背景。
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杨绛,作家,文学翻译家,著名学者钱锺书的夫人。
故事发生在“文革”,杨绛在干校期间与老王相识。
十几年之后她写下这篇文章,想对老王表达一种什么情感?——愧怍,从文章最后一段可以看出。
(下一页)4.散文常常卒章显志,能不能分析一下这句话?(课件出示这句话)——“幸运者”指作者自己,“不幸者”指老王(板书“老王”),“愧怍”就是“愧疚”。
第一部分:体会老王的“活命”1.. 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在其作品《安娜。
卡列尼娜》的开头这样写到:“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个不同”,老王怎么不幸?——无组织, 无亲人有残疾住房破受侮辱;——职业、家人、外貌、居住条件等方面来介绍——物质层面(车破旧、眼睛残疾,破破落落的院子),精神层面,(没亲人,受侮辱,单干户)——身体之苦:弯腰曲背瞎眼残年;生活之苦:踏败小屋三轮为生;精神之苦:孤苦无依,备受轻视(老师提示:分析文章的时候,我们要牢牢抓住细节之间的关联,才能明了作者写作的匠心。
老王的车破不美观,又老又瞎不安全。
这就决定他的生意不可能好。
生意不好,收入就少,自然没钱翻新,住处也就十分破落。
一旦我们界定了一个层面,很自然就能获得一个视角。
沿着这个视角往下分析,这是破译文章的一条捷径。
大家想想,与物质层面相对应的是什么层面?——物质上艰苦和精神上的凄苦.阅读时,要注意逻辑上的关系)2.有人说生活苦不算苦,心境苦才是真的苦,老王的心境如何?——精神层面板书“苦”——单干户、老光棍、受侮辱,3.物质上穷也罢了,精神上还极苦恼,受人排斥,受人侮辱。
真是“老病有孤舟”。
但是,“脑袋慢”是他的过错吗?这恶病要怪谁?这真是一个苦难的年代,一个恶的年代。
老王渺小得如空气里的微尘,卑微得似荒野中的小草。
过一天,算一天。
他这是在“生活”,还是在“活命”?——“活命”。
(板书:活命)。
4.刚才我们讲到他生前孤苦无依,贫病交加,饱受生活的折磨。
那么在他去世以后呢?——死后埋在沟里。
老王是回民,回民是一个非常讲究丧葬仪式的民族。
这个民族认为,人死了一定要用洁净的身体去拥抱真主。
而老王被埋在沟里,污秽不堪。
他生得屈辱,死得如此狼狈。
他是一个不幸的人。
描述他生活贫苦的这一部分,有物质上的谈到精神上的,这是逻辑顺序。
5.本文写于1984年,杨绛当时已是七十四岁高龄,在这么漫长的时光长河里,她一直记着老王,仅仅只是因为老王生活得很苦吗?请用一个字回答。
——善(板书:善)。
6.文中提到老王帮杨绛主要做了三件事情,半费送冰、免费送人、病中送物,我们简称“三送”。
有没有——钱逐渐减少,情感逐渐增加。
第一次是生意往来,第二次有对朋友的关照,第三次像亲人之间的往来。
4.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三次“送”,突出了老王的善良。
其中哪件事情最让杨绛难以忘怀?——送油送蛋三. 重点研读第三次的”送”。
1.让我们精读课文8—16段,请同学们抓住课文中一些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细细地品味,想一想:哪个词语触动了我的心弦,为什么?(拿出笔,圈点)“好文不厌百回读”,好文章每读一遍都会有很多收获。
)`Ppt出示:触动了我,因为。
——明确:肖像描写、动作、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动作神态描写明确:滞笨是什么意思?呆滞笨拙。
这些动作神态描写,都突出了老王病重期间步履艰难。
在身体如此虚弱的情况下给“我”家带来香油和鸡蛋,可见其真情,真是催人泪下。
老王行动不便,杨绛扶了他一把吗?请他进门喝茶坐一坐了吗?——语言描写:(1)我不吃。
(2)我不是要钱。
(可结合杨绛的话)真诚简洁,不善于表达情感,老王是一个淳朴的农民形象。
底层人物的典型。
临死前还惦记着杨绛一家人。
老王最想要表达的恐怕是杨绛夫妇能把他当作一个亲近的朋友,而不是一个可怜的同情对象。
人在生存状态下最根本的需要是尊重的需要。
在与杨绛一家的交往中,这个苦而善的底层车夫获得了一定的尊重和关心。
她当时是否知道老王是在死亡的前夕送她鸡蛋?——不知,是后来才知道的。
可惜杨绛当时没能明白老王,而是用钱来衡量了老王的心意。
——肖像描写讨论1:钱锺书先生曾经说:“对于丑人,细看是一种残忍。
”我想,对不幸的人多一次描写,也是对不幸者的残忍。
这样的形象,你有什么样感觉?有人说很恐怖,你们是怎么理解的?——恶心,恐怖。
真实的东西往往很残忍,读着读着,有一种锥心的痛。
杨绛平时写文章喜欢使用白描,这里却浓墨重彩地描写,甚至不敢让人多看。
不知道她当时是什么心情。
是不是下意识有些鄙视、厌恶?这个形象可能折磨了杨绛很多年,这是老王留在杨绛心中最后的形象了。
这是老王的形象,也是杨绛的心相。
这个心相或许在时时刻刻地提醒杨绛,是不是已经为老王做了该做的?作为一个幸运的人,自己可以为老王那样的不幸者做些什么?老王的形象绝不只是“镶嵌在门框里”,而是“镶嵌”在杨绛的记忆深处。
讨论:这样好的一个人,作者当时感觉到了吗?请他进门喝茶坐一坐吗?没有。
当时自己只对人家病态的外貌有感觉,而对人家崇高的内心却没有感觉。
连茶水都没请人家喝。
2、那么老王临死之前还要送作者一家人大鸡蛋和好香油的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他怎样的心理呢?——像老王这样一个饱受白眼的下层劳动者,能够得到杨绛夫妇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关心,在他的心中是充满喜悦和感激的,所以,虽自知不久于人世,临终也要将这份感激表达出来。
老王在社会底层坚韧地活着,并能坚守做人的良知,是多么令人尊敬!大家不要忘了那是什么社会?——文化大革命3.人们一般认为,文革主要的罪过在于对文化的践踏,这固然不错。
但老师觉得更可怕的一点是,对人与人关系的伤害,对善良人性的践踏。
人性的弱点:自私、贪欲、怯弱、妒忌、虚荣等被“文革”利用,人性的优点:忠诚、勇敢、淳朴、无私、诚实也成为“文革”推波助澜的动力。
在人性的两极都被“文革”利用的同时,那些真正属于人性的人道、人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等所有人的最高贵的成分,都受到文革公开的践踏。
可以说,那是一个人人自危的年代,夫妻互相出卖,师生互相攻击,早上是朋友,晚上是敌人,卖友求荣,落井下石……这样的事,文革期间每天都在上演。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几乎到了最冷漠最冷酷的地步。
课文中对这样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也有所表现。
找一找。
——“过了十多天”。
“早埋了”。
“散步都没有去老王家看看”。
“埋在哪里,没有多问”。
4.除了老李对老王的冷漠,还有杨绛对老王的冷漠。
她和老王之间是有距离的,对僵尸一般的老王有着强烈的冷静,甚至可以说是冷漠。
如果是写钱锺书,写他们的女儿钱瑗,杨绛会用这样的笔触吗?所以在杨绛心中,老王远不是她的亲人,顶多算是个熟人。
我敬佩作者敢于如此客观地写出自己当时的心态,这有勇气,难能可贵。
而老王这样不幸的人,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坚守着善良,坚守着真诚,坚守着对文化人的尊重,甚至把杨绛一家当作亲人,去感恩,去告别。
这是多么可贵,他温暖了杨绛苦难的岁月。
这就是来自底层的人性光辉。
5.同学们现在明白了作者为什么那样无情地刻画老王的形象了吗?就是想突出作者的“愧怍”。
这样写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对比,知道是什么对比吗?——丑陋的外表下包裹着一颗崇高的心,内心的美在外表的丑陋的映衬下,会显得更令人惊心动魄!6.不幸的老王如此对待杨绛一家,仅仅只是因为老王很善良吗?——杨绛一家也很善良。
杨绛和老王在社会地位、经济基础等方面几乎没有什么交集,但有一点却是同样的,那就是善良。
(板书:杨绛,连线“善”)第二部分:杨绛的“活命”1.杨绛是著名的大作家,她为老王做了什么,竟然让老王用尽生命最后的力量来关心她,回报她?杨绛一家的善良表现在哪些方面?每人说一点。
(出示课件)2.看来杨绛一家给予老王的也不只是物质上的帮助,更多的是心理的慰藉啊。
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样的精神才能象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平等博爱,内心向善。
3.作者自称是幸运的。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杨绛是一个“幸运者”吗?看谁读书细心,发现了课文中的一些隐语。
所谓隐语,不便明说,怕被责罚,暗有所指。
——肉体上,政治上,经济上,人格上4.要知道文革伊始,杨绛的专职是扫女厕,被剃成“阴阳头”,钱钟书被剃成“十”字头。
还有挂牌游街,女婿自杀,……这就是杨绛一家在文革中所遭受的灾难。
可以说,在杨绛和老王身上,没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之分,只有不幸者和更不幸者之分。
所以,杨绛也是在——活命。
(板书连线杨绛苦)5.那么,杨绛为什么认为自己是一个幸运者呢?谁来说说?(幻灯片下一页)——幸运者是相对的。
老王这样的人死了,我们却活了下来。
——在文革这样的民族灾难面前,个人的不幸,实在称不上不幸。
——获得了老王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反省,灵魂得到了升华。
6.作者的幸运是相对于老王来说:老王靠三轮为生,作者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创作;老王无依无靠,杨绛有丈夫和女儿;老王居破屋,而作者不论屋多破,因为有亲人,那就是一个温馨的家。
这仅有的满足让作者感到了幸福,这就是杨绛先生在大风大浪中,淡定和从容的人生态度啊!杨绛先生很多的作品都表现了这样的人生观:在《干校六记》一书中,她淡定地记录了她在厕所里认真清理便池后,坦然看书的故事;杨绛先生在92岁高龄用心写了《我们仨》,平静地回忆了这个家庭曾经的点点苦难。
在那个时代,像杨绛先生这样的“牛鬼蛇神”,一般人躲都来不及,甚至连亲人都要跟他们划清界限。
而老王为什么不仅不躲,反而倾其所有地关心作者呢?这就是老王的善良,人性的光辉。
第三部分:活出高贵的生命——“愧怍”是啊,不幸的老王和幸运的杨绛一家就是这样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交换爱心。
卑微的生命即使在尘土中也依旧开出了花来;他们都在“活命”,但他们“活出了高贵的生命”。
(板书“活出高贵的生命”)。
既然“同是天涯沦落人”,那么杨绛先生为什么会产生愧怍之情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幻灯片下一页)——愧怍是因为有一种东西进入了“我”的心中。
是“人”的平等,是“人”的关照,是真情。
老王已经一无所有,但他有人的感情,人的尊严。
这种源于人的力量,使我的心里不安,乃至几年后才认识到。
——明确:作者对老王,只有居高临下的同情和施与,而没有平等的尊重和理解。
这愧怍,其实是一种反省,对自己,对知识分子,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省。
——作者的愧怍,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待苦难者的悲悯情怀,彰显了她敢于自责,深入思考社会的精神,是她人性光辉的所在,也是本文最富有内涵的意蕴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