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建水紫陶回炉重生 从濒危产业到数亿产值
论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

论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建水紫陶是中国传统陶瓷的一种,起源于云南省建水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将对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进行论述。
建水紫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中叶,具体的起源时间不可考。
在明代嘉靖年间,当地开始以制作建水紫陶为生,开创了这一陶瓷艺术的先河。
明代晚期至清代初期,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逐渐完善,同时也开始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知名度。
在清朝乾隆年间,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艺术水平逐渐得到肯定。
龙泉窑、鸡血石等元素开始在建水紫陶中得到融合,使陶器的质感更加丰富多样。
此时的建水紫陶已经具备了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点。
20世纪50年代,建水紫陶正式被确立为云南省的“瓷器之乡”。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建水紫陶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逐渐发展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产业。
同时,建水紫陶的技艺也不断传承和创新,推动了这一传统陶瓷的发展。
21世纪以来,建水紫陶进一步跃上国际舞台。
中国政府将其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在国内外举办了多次建水紫陶艺术展览。
这些举措进一步提高了建水紫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建水紫陶的创作和传承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如今,建水紫陶已经成为云南省的文化名片之一,并得到了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喜爱。
在制作工艺上,建水紫陶注重原始生态的模仿和再创造,以追求自然美为目标。
在造型上,建水紫陶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元素,如动物、植物、山水等,展现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创意思维。
在色彩上,建水紫陶以紫红色为主,寓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和幸福。
总的来说,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明清时期、现代发展和国际影响三个阶段。
从明代中期开始,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逐渐完善,艺术水平得到提高。
20世纪50年代,建水紫陶成为云南省重要的经济产业,并得到国家的支持和保护。
21世纪以来,建水紫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增强。
建水紫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点,在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际之间建立了桥梁,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云南建水紫陶的产业化发展及对策

云南建水紫陶的产业化发展及对策云南建水紫陶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建水紫陶的产业化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动建水紫陶的产业化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一、建水紫陶的产业现状建水紫陶作为云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在当地,建水紫陶的传统工艺一直延续至今,并且成为当地一种重要的产业。
不仅在国内,也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需求。
与此建水紫陶的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导致产量有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市场竞争激烈,建水紫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相对较弱。
受制于传统工艺和技术的限制,建水紫陶的产品创新和设计创意有待提升。
二、产业化发展对策针对建水紫陶的产业化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可行的对策:1. 技术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通过技术创新,改变传统的手工制作模式,实现产业化生产。
2. 品牌建设:加强建水紫陶品牌的建设和推广,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举办展览、参加赛事、开展宣传推广等方式,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产业竞争力。
3. 市场拓展: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寻求合作伙伴,拓展销售渠道。
通过开发电商平台、参加国际展会等方式,拓展建水紫陶产品的销售范围,提高产品的市场份额。
4. 人才培养:加强对传统工艺技术的传承和培训,培养一批新的工匠和设计师。
通过举办培训班、学徒制度等方式,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推动建水紫陶产业的传承和发展。
5. 文化挖掘:通过深入挖掘建水紫陶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提升产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通过推出以建水紫陶为主题的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游客,增加产业的附加值。
三、总结建水紫陶作为云南传统的手工艺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面对诸多挑战和难题,但也充满了发展的机遇和潜力。
云南建水陶瓷手工业传承与创新

云南建水陶瓷手工业传承与创新作者:苏亭羽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4期摘要: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境内的紫陶,经过近年的考古发掘、出土和传世的实物鉴定证明了“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
自明代洪武年间征滇军户落籍云南后迅速发展的青花瓷器,成为“国瓷”的一部分,到清代因战乱而萧条落寞的“临安瓦货”,直至清代道光年间,紫陶广泛吸取传统粗陶制作工艺和青花装饰工艺精华,并请书画名家装饰点缀,不断创新提高,使紫陶成为做工精细,风格独具,美观实用的工艺美术陶品。
关键词:建水紫陶;临安瓦货;国瓷;书画装饰作者简介:苏亭羽,女(1981.8-),云南红河人,单位:云南省保山学院艺术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画,民族民间工艺。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4--01建水的陶瓷业制造历程是伴随建水社会文明进程的标志性产物,纵向看从有土陶制作以来,陶瓷制造业延续传承的脉络清晰可见,政局平稳、物质繁盛的时期也是陶瓷业发展的阶段,用料考究、做工精良的器物就多,同样经济萧条、时局动荡的时期产品就显得粗制滥造,大有维持生计的景象。
据考证,在燕子洞发现的古人类遗址中,出土有砍砸器、磨制石器残段、砺石、陶弹丸等物,经鉴定,为距今35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建水人类使用过的遗物。
2龙岔河谷发现的西汉古墓中,伴随着青铜器出土的就有陶罐残片。
这充分表明距今3500多年前的建水,就已经有了原始的制陶业。
近年来,有关专家在城东郊、北郊的古窑址和苏家坡古墓葬进行考古发掘,经过出土和传世的实物鉴定证明,建水“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这是对建水陶瓷制造历史的一个粗线条的勾勒。
距离建水县城以北1.5公里处的碗窑村,四周的山坡上过去有不少类似馒头状的古窑址,考证为距今2000多年前的汉代古窑址。
当地人称其为“鸡罩窑”,鸡罩窑空间不大,圆形,窑炉内直径200厘米左右,高300厘米左右,当时的土著民族用来烧制泥条盘筑的原始陶,如缸、盆、瓮、罐、壶等器皿。
云南建水紫陶的产业化发展及对策

云南建水紫陶的产业化发展及对策云南建水紫陶是中国的传统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特色。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市场需求的增长,建水紫陶产业也逐渐得到了发展。
建水紫陶的产业化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推动其长远发展。
一、建水紫陶的产业现状建水紫陶是指在云南省建水县制作的紫陶器皿,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紫陶器皿质地坚硬,色泽莹润,釉色浓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目前,建水紫陶产业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原料采集、制作工艺、销售渠道等各个环节。
但与此建水紫陶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
产业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
传统的制作工艺虽然有着独特的魅力,但无法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
销售渠道窄,品牌知名度不高。
建水紫陶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导致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
缺乏产业标准和保护措施。
在市场竞争中,建水紫陶面临着来自其他材料和工艺的竞争,需要有相应的标准和保护政策来维护其地位。
二、产业化发展对策要推动建水紫陶产业的产业化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
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基础。
建水紫陶产业应加大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
完善销售渠道和品牌建设。
加强建水紫陶的宣传推广力度,开发多样化的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建立品牌形象,打造地方特色,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建立产业标准和强化保护措施。
加强对建水紫陶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制定,提升产品的合格率和市场认可度。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侵权盗版,维护产业利益。
加强政策扶持和产业协作。
政府应加大对建水紫陶产业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和规划,引导资金和资源向紫陶产业倾斜。
建立产业协作机制,加强产业链合作,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展望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市场需求的增长,建水紫陶产业有望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相信建水紫陶产业一定能够实现产业化发展,推动经济增长,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重铸云南建水紫陶辉煌之构想

f 一1 理 性 分析 , 选 择适 合建 水 紫 陶业发 展 的模 式 发 展模 式 对紫 陶业 的发展 至关 重要 在 依 据建 水 的实 际 . 笔者
私营 企业 作 为一 种 介 于小 作坊 和 集 体企 业 的 中 间形式 . 有 其 新 中 国成 立 后 。 建 水 紫 陶在继 承 中不 断发 展 创新 。1 9 5 3年 向逢 认 为 . 春带着 8 0多件 紫 陶产 品 到北 京 参 加 首届 全 国工艺 美 术 展 览会 . 部 无 可 比拟 的优 势 。与作 坊 相 比 , 其 抗风 险 性 、 市 场性 更 强 , 可更 好地
( 二) 清 晰定位 . 合 理 布局
不 能单 纯 地将 争 论 的焦 点放 在 生 活 陶还 是工 艺 陶上 .产 品结 构
பைடு நூலகம்
大 名 陶 比 .已然 落 伍 了 。 以产 值 为 例 , 2 0 1 2年 建水 紫 陶 企业 有 的 布局 应该 讲究 组 合 和层 次 . 按 高端 、 低 端 等不 同 层次 进 行合 理 布
与 集体 企 业 相 比 , 它 更灵 活 , 对 市 场 的应 变 分 展 品被 选 送 到 国外 展 出 . 由此 建水 紫 陶被 称 为 “ 中 国四 大名 陶 ” 以市 场 的方 式 来 运 营 : 之一 2 0 1 0年上 海世 博会 上 , 建 水紫 陶走 出了 云南 。2 0 1 2年建 水 性 更 强 。 当然 , 私 营企 业 的发 展要 靠行 业 、 市场 的 发展 来推 动 , 发展 两件 紫 陶作 品入 选 法 国卢 浮官 参 展 。 二、 多 重 因素 。 导致 了现在 建水 紫 陶 业的 落伍 辉 煌 只能代 表 过 去 。今 天 , 建水 紫 陶 业虽 已在发 展 , 但 与其 他 的速 度 、 节奏 要 与行 业 自身 的发 展速 度相 匹 配 。
云南建水紫陶的产业化发展及对策

云南建水紫陶的产业化发展及对策云南建水紫陶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早在唐代就有“建水陶器”之誉。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制造的兴起和消费者对新颖、实用、便捷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手工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和生存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云南建水紫陶的产业化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云南建水紫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云南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主要是手制、手胎,传统工艺的工序繁多,一些细节和纹饰的加工需要精湛的手艺,生产效率低下,成本较高。
在市场上,建水紫陶的竞争力较弱,一方面是因为其价格高,定位于高端市场,另一方面是应用范围窄,多用于收藏和装饰,市场规模较小。
1、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是云南建水紫陶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开发经典的建水紫陶文化产品,既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气息的需求,又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品牌形象。
例如,可以设计具有建水特色的送礼茶具、摆件等产品,营销渠道可以通过参加文化展览、线下活动等方式来扩宽市场。
2、提升工艺水平。
传统的手工制造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效率低、成本高的困扰,如何提升生产效率和工艺水平,符合市场需求,是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
首先,可以通过工艺改进降低成本,应用现代化设备提高效率。
其次,可以实行专业化分工,重新分配生产流程,提高产能提升。
此外,加强对员工的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和技术水平,有助于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
3、拓展销售渠道。
如何找到更多的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范围,提高品牌知名度,是企业追求增长的关键。
可以通过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开发新型市场,挖掘新的消费群体,创新销售模式,提高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
三、对策1、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企业应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产业发展规划,包括产业布局、市场定位、产品研发和营销策略。
规划应该具有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需要适应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变化。
2、加强品牌建设。
云南建水紫陶的产业化发展及对策

云南建水紫陶的产业化发展及对策云南建水紫陶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推广,建水紫陶的产业化发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动。
与其他传统工艺品相比,建水紫陶的产业化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制定相关的对策。
建水紫陶的产业化发展需要保护和传承好其文化传统。
建水紫陶作为云南地方特色产业,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紧密相连。
保护好其传统技艺和文化内涵是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相关的对策包括加强对传统技艺的培训和传承,提高工艺品的质量和品味,丰富产品的种类和风格,使之符合现代市场的需求。
建水紫陶产业化发展需要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
建水紫陶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相对较低,传销对象主要是一些地方的艺术爱好者和文化研究者。
建设一个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建水紫陶品牌是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关的对策包括建立专业的销售渠道和品牌形象,加强对产品的宣传和推广,使之逐渐走向市场。
建水紫陶产业化发展需要加大对科学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传统的陶瓷制作技艺无法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相关的对策包括加强对建水紫陶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鼓励产业界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发新的原材料和工艺,推动建水紫陶产业的升级。
建水紫陶产业化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政府应制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资金支持和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搭建平台和桥梁,促进建水紫陶与其他传统工艺品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建水紫陶的产业集聚和规模化发展。
云南建水紫陶的产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潜力和前景,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问题。
只有加强传承与创新,加大市场推广和政府支持,才能推动建水紫陶产业向更加繁荣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云南建水紫陶的产业化发展及对策

云南建水紫陶的产业化发展及对策云南建水紫陶是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随着现代工艺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建水紫陶产业面临着产业化发展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动建水紫陶产业化发展,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进一步挖掘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促进建水紫陶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2. 缺乏品牌化和市场化运营建水紫陶产业整体上缺乏品牌意识和市场化运营能力,产品知名度不高,销售渠道单一,影响了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力。
二、建水紫陶产业化发展的对策1. 加强技艺传承和创新对于建水紫陶来说,最重要的是技艺的传承和创新。
要加强对紫陶技艺传承人的培养培训,营造有利于技艺传承的环境,注重对传统技艺的创新和发展,打破传统的制作模式,推动纯手工艺品和现代化设计相结合,提高产品的时尚与艺术感。
2. 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化运营能力建水紫陶产业要加强品牌建设,树立企业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核心竞争力。
积极开拓多元化的销售渠道,提升产品的市场化运营能力,使产品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3. 挖掘文化内涵,提高产品附加值建水紫陶产业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通过表现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产品的文化品味和艺术性,使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4. 加强政府扶持与产业联盟合作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于建水紫陶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供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
建立紫陶产业联盟,促进产业内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5. 加强宣传推广,提升产品知名度通过开展各种展览会、文化节庆、宣传推广活动,提升建水紫陶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加传统工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投资者。
三、结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建水紫陶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必须加强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创新,提升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化运营能力,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加强政府扶持,并加强宣传推广,注重精神文化价值的传承,使建水紫陶这一中国传统工艺品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建水紫陶回炉重生从濒危产业到数亿产值
2015-7-10 17:11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杨文明
摘要:从仅有的几个国营老厂濒临倒闭,到遍地开花的小作坊,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水紫陶烧制
技艺,已从濒危状态变成了一个数亿元的产业。
五色陶土、紫色陶器,云南建水县城西北三里地的碗窑村,全村80%以上
的劳动人口从事紫陶行业。
从仅有的几个国营老厂濒临倒闭,到遍地开花的小
作坊,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水紫陶烧制技艺,已从濒危状态变成了一
个数亿元的产业。
普洱茶的异军突起让建水紫陶重新找到用武之地
在昆明市官渡区的一家茶叶批发市场,除了普洱茶,建水紫陶茶具店也随
处可见。
“虽然还无法和宜兴、景德镇相比,但建水紫陶已经成长为一个数亿
元的产业。
”建水县紫陶办主任李绍宽说。
建水制陶历史悠久,一直有“宋有宋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的说法,而阴刻阳填、无釉抛光等特有制作工艺,更是让建水紫陶独树一帜。
清末民初,烟斗的盛行也带动了紫陶整个行业的发展。
然而,进入计划经济时代后,手工作坊改为国营,建水陶主要用来制作生
活日用品,因其本身装饰特色无从施展,建水陶也随之淡出省外。
即便在那个
时期,建水陶制作的汽锅还是有着不错的销路。
但数十年的流水线生产还是让
传统工艺濒临失传。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云南普洱茶的异军突起,用云南壶泡云南茶、用建
水紫陶存普洱茶受到不少人的追捧,建水紫陶重新找到用武之地。
随着建水紫
陶市场前景看好,建水国营厂的部分技师外出创业,小作坊生产逐渐恢复。
李
绍宽介绍,建水2004年时仅有7家紫陶企业,如今已经超过300家。
本地的年轻人、景德镇和宜兴的手艺人为建水紫陶带来了更多可能
有的人对市场天生敏感,就是在2004年,田波辞工回到建水创建了陶茶居,成为建水紫陶产业最早的一批从业者。
他将厂里的产品分为两大类:汽窑烧制
的紫陶落款陶茶居,是厂里的品牌。
传统柴窑烧制的紫陶则落款创作者个人的
名字。
实际上,投入紫陶产业的并不仅仅是当地人,不少景德镇、宜兴、广东等
地的制陶人也来到建水,为建水紫陶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毕竟建水紫陶近十几年才恢复元气,在市场上的表现还不是很亮眼。
从价
格上看,一方面由于是手工烧制,很难找到低于百元的建水紫陶茶壶。
另一方面,由于名气不够大,超过万元的紫陶产品也不多见。
低不下来的背后,是建水紫陶至今没有实现工厂化批量生产。
虽然当地政
府曾尝试引入大规模企业,但收效甚微;高不上去的背后,是建水紫陶仍处于
行业发展初期,虽然在云南名气不小,但在全国的认知度并不高。
田波认为,建水紫陶的成长需要时间,“现在关键是先生存下来,把技艺
传承好,只有在市场竞争中活下来,才谈得上出精品、出大师。
”
现在,紫陶行业最缺的还是人。
尽管从事拉坯、装饰这些工种,月工资已
经超过万元。
看到了人才缺口和市场前景,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专门开设了陶学院,第
一批毕业生实现了全就业。
“学校既有现代汽窑,也有宋元明清各个时期柴窑,像贝山等紫陶企业会派员工到我们学校培训,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很抢手,工作
不愁。
” 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校长张兵说。
在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学生既学习传统的紫陶烧制工艺,又会学习现代
艺术理论。
“年轻学生更愿意创新,不拘一格,他们是建水紫陶的希望。
”陶
学院管委会主任史婧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