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论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

论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

论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建水紫陶是中国传统陶瓷的一种,起源于云南省建水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将对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进行论述。

建水紫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中叶,具体的起源时间不可考。

在明代嘉靖年间,当地开始以制作建水紫陶为生,开创了这一陶瓷艺术的先河。

明代晚期至清代初期,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逐渐完善,同时也开始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知名度。

在清朝乾隆年间,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艺术水平逐渐得到肯定。

龙泉窑、鸡血石等元素开始在建水紫陶中得到融合,使陶器的质感更加丰富多样。

此时的建水紫陶已经具备了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点。

20世纪50年代,建水紫陶正式被确立为云南省的“瓷器之乡”。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建水紫陶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逐渐发展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产业。

同时,建水紫陶的技艺也不断传承和创新,推动了这一传统陶瓷的发展。

21世纪以来,建水紫陶进一步跃上国际舞台。

中国政府将其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在国内外举办了多次建水紫陶艺术展览。

这些举措进一步提高了建水紫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建水紫陶的创作和传承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如今,建水紫陶已经成为云南省的文化名片之一,并得到了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喜爱。

在制作工艺上,建水紫陶注重原始生态的模仿和再创造,以追求自然美为目标。

在造型上,建水紫陶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元素,如动物、植物、山水等,展现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创意思维。

在色彩上,建水紫陶以紫红色为主,寓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和幸福。

总的来说,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明清时期、现代发展和国际影响三个阶段。

从明代中期开始,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逐渐完善,艺术水平得到提高。

20世纪50年代,建水紫陶成为云南省重要的经济产业,并得到国家的支持和保护。

21世纪以来,建水紫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增强。

建水紫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点,在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际之间建立了桥梁,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浅谈建水紫陶制作和发展

浅谈建水紫陶制作和发展

literary 浅谈建水紫陶的制作和发展■股志勇(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历史渊源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是一个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聚居的边陲重镇。

被世人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就产于建水县碗窑村。

建水紫陶发源地碗窑村世代以陶瓷为业,村名因陶瓷而得。

始于清代道光年间的建水紫陶传统手工技艺,是在承传了千余年陶瓷文明的基础上,为满足近现代人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逐步形成的。

《民国建水县志稿》中载:“建水陶业(紫陶)创始于清光绪末期,发明者,建水知县卢咸顼,江西人,先试做烟斗,继做花瓶、茶壶、笔筒、汽锅及各种用具。

体质坚实,形式古朴,书画生颍,色彩光润,见者无不赏心悦目。

累次寄往欧美赛会,均获上奖,成为独一无二之工业也。

民间代表性紫陶发明人有清中未期的张好、潘金槐和40年代成名的向逢春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4年成立了“建水县陶器社”(70年代更名为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打破了当时仅靠手工作坊生产的格局,碗窑村大部分人进厂亦工亦农,人最多时有150多人,建水紫陶古老传统的制陶工艺得到了继承和弘扬。

■艺术价值建水紫陶因艺而珍,其品质洁如玉,明如镜,声如磬,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无铅、无毒、对人体无有害物质。

其更侧重于文化的张扬,以传统中国书法绘画为主要内容,以陶为纸,既保留笔墨的法备气至,又要兼顾陶坯在不同弧面和湿润状态的柔糯特性,使建水紫陶古貌淋漓,文气盎然。

与其它陶瓷艺术不同的是,建水紫陶不仅可以通过制作精美、造型新颖的器形之外,最主要的是将传统的书画艺术运用于紫陶创作,紫陶上的字画不以斑斓的视角冲击取胜,而以一种纯洁安详的淡雅与观者交流,传导出的是一种优美单纯的宁静。

■工艺制作在传统的建水紫陶制作工艺中,一般分为制泥、拉坯、绘制、刻坯、填泥、精修、烧制和磨制8个程序,每道工序都由专人承担各个工艺的制作。

制泥:建水紫陶的原料取自距县城两公里附近的碗窑村。

传统的制泥方法是:将开采出来的粘土原料用石磨磨成细粉,然后将细粉过筛后按照制陶要求把不同成分含量的粉末泥灰原料进行配比,再将其倒入陶缸中加水浸泡搅浆,待含砂浆泥沉落池底,便只勺取上面的浆泥倒入另外的池内作再次淘洗。

建水紫陶资料

建水紫陶资料

建水紫陶资料一、紫陶历史背景介绍建水陶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我国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3500多年前便出现了原始的制陶业,到汉代已经有了较为完美的陶器,至宋代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从元代到明代,建水青花瓷业进入了百花争艳的鼎盛时期,成为云南省生产陶瓷的中心,仅次于江西景德镇,产品远销省内外和东南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视为我国“国瓷”的一部分。

清代开始,建水又烧制了名闻中外的紫陶,以其别具一格的书画艺术风格而独步天下,解放前即享有盛誉,市场价值颇高,其中尤以向逢春陶器制品价格最高,有“向氏紫陶,价同黄金”之美称。

无论是达官巨豪,还是平民百姓,俱以得到向逢春烧制陶器摆设于家为荣。

建水紫陶采用近郊五色陶土作原料,通过传承千年的传统手工艺制作成型,集“坚如铁、明如镜、润如玉、声如磬”的特性于一身,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二、紫陶工艺简介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是一个汉、彝、回、哈尼、傣、苗族聚居的边陲重镇,距今3500多年前就开始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约在汉唐时期,建水就开始接受汉文化的影响,境内众多文物古迹都具有汉文化与边地文化相融合的特色。

1994年建水被国务院批准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就产于建水县碗窑村。

碗窑村制作建水紫陶的工艺始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1),成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0),距今约170多年的时间,在此之前,碗窑村已有千余年成规模炼制陶瓷的历史,是一个因烧制陶瓷而得名的村落,村后的红坡山上堆积着大量的宋、元以后的陶瓷残片,数座元代以后的龙窑遗址清晰可见。

建水紫陶因艺而珍,其品质洁如玉,明如镜,声如磬,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无铅、无毒、对人体无有害物质;建水紫陶更侧重于文化的张扬,以传统中国书法绘画为主要内容的装饰,使建水紫陶古貌淋漓,文气盎然。

50年代初,建水紫陶就凭据独特的制陶工艺和浓郁的文化气息与江苏宜兴、广西钦州、四川荣昌陶齐名,并列中国四大名陶。

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

1.紫陶的历史建水紫陶驰名中外,早在1953年就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列中国“四大名陶”。

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奇妙的使用功能和独特典雅的书画装饰,是建水紫陶在四大名陶中独树一帜的原因。

建水紫陶产生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间,是在明代粗陶生产昌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建水陶瓷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

紫陶是用碗窑村红、黄、青、紫、白五种不同颜色的泥土,泡水后经过多次滤浆,风干后成为紫红色的陶泥,用以制成器皿坯胎烧制而成。

与其它陶器不同的是,其一,建水紫陶采用无釉磨光;其二,用传统龙窑烧制而成,存在窑变的作品,色泽多样,窑变的作品上可能有多种色彩。

陶器烧成后用鹅卵石精工细磨抛光,使之质地细腻,光亮如镜,轻轻敲击有金属之声。

有“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之说。

在发展过程中,上个世纪初,有人创造了在成型的紫陶坯胎上书写绘画,或画梅兰竹菊山水人物,或写唐诗宋词行楷隶篆,以刀作笔再行雕刻,填以白泥刮扫的装饰手法,取得中国山水画般的独特的艺术效果。

之后又进一步发展,再创“断简残贴”的艺术手法,使建水紫陶艺术价值和艺术效果大增,走进辉煌的艺术殿堂。

出生于制陶世家的老艺人向逢春(1895-1965)对建水紫陶工艺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杰出的贡献。

向逢春一生刻苦好学,专攻紫陶书法、绘画及雕刻、镶填等美工装饰,熟练地掌握了配料、制泥、磨光等生产工艺。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向逢春的技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其作品现在看来古朴典雅,已具文物收藏价值,成为民间陶制品收藏家心仪的珍品。

其子向福功自幼跟随向逢春,在其父亲的基础上进行了继承和创新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与向逢春齐名,其作品也存世稀少,也被众多收藏家争相收藏。

建水紫陶生产之初,主要生产烟斗、茶具、花瓶、笔筒、印盒、烛台等物件;至清朝光绪年间开始生产一种用于炖鸡的造型独特的“杨林锅”,即新中国成立后曾大量生产的汽锅。

建水紫陶采用无釉磨光,有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因而有“花瓶装水不发臭,花盆栽花不烂根,茶壶泡茶味正郁香,餐具存肴隔夜不馊”的优点。

浅析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

浅析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
化 和社 会 产力 发展 的进 程 产 生不 同 的影 响 ,也 正是 由 于中 原文 花釉 的基 础上 又 突现 出青 花 瓷 的烧 制技 艺 ,使 云南 建水 陶得 到稳
化和 边 缘文 化 的冲击 、碰 撞 ,促 进 了这 具 有综 合 性的 地域 文化 的 固的 发展 。
产: 牛和发 展 。
二、建 水紫 陶 的兴起 与 发展 明清 时期 ,建 水 成 为 滇 南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的 中心 ,文 化
在 大 唐南 时期 ,虽 然 中原 的朝 代 更 替 频 繁 、混 乱 局 面 不 止 ,但这
素 并没 有对 南 诏帝 国 的经 济和 政 治局 面 造成 直接 影 的滋 润促 进 了建 水陶 瓷业 的进步 。 大清 帝 国在政 治 、经 济上 的稳
成 果 之一 。
从 事烧制 云 南建 水 陶 的村落 在 唐朝 南 诏 时期 的建水 被 发现 ,中 国 陶 瓷业 的历 史 的改 写要 从 碗窑 村 的 出现说 起 ,在这 一特 殊 的历史
建水 紫 陶 是 历 史 悠 久 的 汉族 传统 工 艺 品 , 它 有着 悠 久 的制 条件 下 ,云南 建水 紫陶 的制 作 开始蕴 育和 发展 。 作 历 史 ,建水 紫陶 出现 在元 末 明初 ,兴起 于清 朝 ,所 以历史 上流 随着 烧造 陶 瓷 的窑 口大 量 涌现 ,唐 朝 南诏 时期 云南 建水 碗窑 传着 “ 宋 有青 瓷 ,元有 青花 ,明有 粗 瓷 ,清有 紫 陶 ”的 说法 。 与 村 的烧制 技 艺得 到 了很 大 的提 高 ,在 陶坯 高温 烧制 的过 程 中 ,窑 江 苏 宜兴 陶 、广 西 钦州 陶和 四 川荣 昌陶并 驾齐 名 成 为中 国 四大名 气会 发 生变 化形 成或 出现不 同的颜 色 ,烧 出红 、黑 、紫 等色 ,也 陶 ,是存 1 9 5 3 年北 京举办 的 全 国民间 工艺 品展 览会 上 。

“破瓷而生”的建水紫陶

“破瓷而生”的建水紫陶

“破瓷而生”的建水紫陶
破瓷而生
建水紫陶
陶成之于土,也受制于土。

瓷出现之后,陶就被降级定格了。

很多地方的陶,至今未能完成由器到艺的质的飞跃,原因不仅是土质不够好,也是因为从没碰到过适合的机遇。

建水一地,汉代就有了成熟的制陶业,发展至宋代,烧制出青瓷。

元明两代,建水的青花瓷器尤为繁盛。

不知何故,建水人在几百年前忽然弃瓷就陶,离开新欢,重归旧爱。

现在想来,其中的缘故或是因为瓷器虽然精美,但受到釉料限制太多、发展有限,或许是因受到景德镇等地瓷器的强烈冲击,前景不明。

更大的可能,两者兼而有之。

紫陶之成,始于建水的瓷器之困,这种历史性的转折,既是磨难,也是厚爱,是可遇不可求的机遇。

经过数百年的摸爬滚打,经过不断的尝试求索,紫陶以天造地就的五色黏土为浑实底气,凭借着种种磨难中锤炼造就的博大胸怀和巨大力量,厚积薄发,终于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般,获得强大的新生,不仅战胜了挑战,且入辉煌之境。

建水人放弃精美的瓷器,重新选择紫陶,虽然经历了巨大的痛苦,但仍然不失为明智之举,正应了“人无我有”的那句老话。

凭借历史的厚爱和大地的恩赐,紫陶奇巧地取本地瓷器而代之,终于获得了巨大、独特的成就。

文字内容选自:包睿《紫陶是很巧的陶》。

END。

试论建水紫陶的艺术形式和价值体现

试论建水紫陶的艺术形式和价值体现

试论建水紫陶的艺术形式和价值体现作者:佟汝才来源:《神州·上旬刊》2018年第09期摘要:云南建水紫陶,是我国四大名陶之一,与江苏宜兴紫砂陶、广西钦州坭兴陶、四川荣昌陶齐名。

2008年6月,建水紫陶烧制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和价值体现,富有中国精神的,值得我们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建水紫陶;发展历程;艺术形式;价值体现一、建水紫陶文化的发展历程建水紫陶的文化史,据现有史料和实物考证,始于清,形成的历史距今不过百年有余,源流却十分久远。

1988年从建水燕子洞古人穴居遗址出土的陶饰、陶坠、陶片和1982年从建水龙岔河西汉古墓出土的陶片,都向现代人展示了距今3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和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建水境内曾经有过的古老陶艺。

建水紫陶的传统工艺,是在宋、元、明陶瓷生产的基础逐步形成的,是数千余年陶瓷文化历史传承发展的结果,从一件件精美的建水紫陶产品身影上,可以解读出数千年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沧桑巨变的轨迹,折映出汉文化与边地文化的水乳融合。

清代中期开始,建水陶逐渐发展为以紫陶为主的产业,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紫陶工艺,从粗陶到细陶的演绎,清朝的紫陶工艺在中国陶瓷史上埋下了厚重的一笔。

清光绪年间,鸦片经济的浪潮席卷神州大地,其吸食器物繁杂。

建水陶工潘金怀淘洗五色泥土,制吸食鸦片的斗子,此举改写了云南陶瓷的历史,为云南建水紫陶奠定了基石。

1921年建水紫陶在法国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荣获大奖,得到国际陶瓷界的广泛赞誉。

新中国的建立后,生产力的恢复,政治、经济的稳定。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政方针中,云南建水紫陶又焕发了生命力,被国家轻工业部评定为四大名陶之一,云南建水紫陶在中国制陶史上又开创了历史的新篇章。

二、建水紫陶的艺术形式紫陶的陶泥取建水县境内,其土质含铁量高,使陶器硬度高,强度大,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

经无釉磨光,精工细磨抛光后,质地细腻,光亮如镜。

建水紫陶的研究报告

建水紫陶的研究报告

建水紫陶的研究报告建水紫陶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种陶瓷制作技艺,起源于云南省建水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对建水紫陶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以及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研究分析。

建水紫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兴盛于明清时期。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建水紫陶是由当地瓷器工匠在烧造瓷器的过程中发现的一种特殊变异。

在民间常有一句俗语:“乳名云南会红瓷,世间不见建水青。

”这反映了建水紫陶在当时的独特地位。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建水紫陶在清末民初逐渐式微,近年来才得到重新发现和挖掘。

建水紫陶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工艺特点。

首先,建水紫陶选用的原料是当地的特产——紫泥。

紫泥是建水特有的一种粘土矿石,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透气性,烧制出的陶瓷制品色调沉稳,质地坚实。

其次,建水紫陶的制作工序非常繁琐复杂,包括原料准备、成型、修坯、刻花、上釉、烘烤等多个步骤。

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手工操作,工匠们需要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技巧才能制作出优质的建水紫陶作品。

最后,建水紫陶的烘烤过程也是其独特之处。

烧制建水紫陶需要采用传统的柴火窑,火候掌握得当,才能使紫泥烧制出惊艳的紫罗兰色调。

建水紫陶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有器物、雕塑和壁画三个方面。

器物方面,建水紫陶主要制作盘、盒、瓶、壶等日常用品和茶具,其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釉彩自然纯净,营造出一种朴实淳厚的美感。

雕塑方面,建水紫陶雕塑多以人物、动物为题材,通过精细的雕刻和塑造技巧,展现出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表情。

壁画方面,建水陶壁画主要运用了“笔法嵌字”和“焗锈冷锦”两种传统技法。

墙面上绘制的人物、山水等图案构图严谨,线条勾勒精确,极富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建水紫陶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宝贵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工艺特点。

它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紫色调,展现了建水紫陶的独特魅力。

对于加强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建水紫陶的研究和推广至关重要。

进一步挖掘和发掘建水紫陶的价值,将有利于传统陶艺的发展,并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作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本文系2015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哈尼族民族元素在建水紫陶产品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建水紫陶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工艺品,它有着悠久的制作历史,建水紫陶出现在元末明初,兴起于清朝,所以历史上流传着“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瓷,清有紫陶”的说法。

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和四川荣昌陶并驾齐名成为中国四大名陶,是在1953年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

一、建水紫陶的形成背景中国制陶史体现了中国精神,是物质文化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制陶业发展兴旺和衰落,除了受到一定时期政治的、经济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外,跟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发展也有所关联。

每个地方都有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风土风貌和经济的发展变化,也对一定时期人们的审美变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进程产生不同的影响,也正是由于中原文化和边缘文化的冲击、碰撞,促进了这具有综合性的地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在大唐南诏时期,虽然中原的朝代更替频繁、混乱局面不止,但这些因素并没有对南诏帝国的经济和政治局面造成直接影响。

南诏向大唐俯首称臣,使得民生得以休养生息。

正因为经济上的发展变化和政治上的稳定局面,才推进了当时的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建水至越南信道的开拓,以及通商码头和水陆交通枢纽的建立,为商品经济顺利进入东南亚市场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与此同时,大理作为南诏国的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心,也为它的发展提供了养份,更促进了当地贸易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越南信道开通之后,开始涌现海外贸易渠道并得到迅速发展,促进了云南建水制陶业的快速发展。

在云南建水制陶的烧制史上,最早专业从事烧制云南建水陶的村落在唐朝南诏时期的建水被发现,中国陶瓷业的历史的改写要从碗窑村的出现说起,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云南建水紫陶的制作开始蕴育和发展。

随着烧造陶瓷的窑口大量涌现,唐朝南诏时期云南建水碗窑村的烧制技艺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陶坯高温烧制的过程中,窑气会发生变化形成或出现不同的颜色,烧出红、黑、紫等色,也就是窑变。

为云南建水陶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正是这种可遇不可求的变化,而波斯匠人的随行更为云南建水制陶业开创了新纪元。

明朝朱元璋雄据中原,顾及西南民生,一度遵从夷人治夷的政治方略。

只因朝中权臣一直主张改土归流,纳归中原王化,并有为数不少的中原人移居至此,发展中原文化。

随之中原艺人的烧制技艺的流入再一次推动了云南建水陶的发展,在青花釉的基础上又突现出青花瓷的烧制技艺,使云南建水陶得到稳固的发展。

二、建水紫陶的兴起与发展明清时期,建水成为滇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文化的滋润促进了建水陶瓷业的进步。

大清帝国在政治、经济上的稳定,使云南建水紫陶业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物流的畅通、商品的众多,手工艺人和商人们见因此可获得丰厚的利益,所以又涌现了许多的窑场,大小有数十座,更是有了官窑、民窑的区分,中原先进的手工艺也在不断刺激着本土的手工业的进步。

清朝道光年间,建水制陶艺人以张好等为代表,将土料经过多次漂洗、过滤并制成精料,且在湿胚上进行写字书画来装饰,用刻填和无釉磨光工艺烧制精细泥陶,始创独特制作的工艺品建水紫陶。

直到清末民初,才有了完整的建水紫陶制作工艺。

所以才有得“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一说。

因融合了各地的制陶工艺,才有了不同于其他地域陶艺风格的云南建水紫陶,因此也带动了当地经济贸易的发展。

产品的丰盛,富庶的滇南建水享有金临安的赞喻,可见在其在交通枢纽和商贸上的重要性。

从清朝光绪年开始,鸦片的传播给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鸦片经济的浪潮迅速地席卷了整个神州大地,人们吸食鸦片的器物繁杂众多,这也给制陶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建水陶工潘金怀采用经过淘洗的五色泥土,来制作用以吸食鸦片的斗子,这个办法更是改写了云南陶瓷的历史,为云南建水紫陶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从粗陶到细陶的变化,陶瓷业的演变经历了唐宋的粗陶、元代的青花和明代的青瓷,清朝紫陶工艺的出现为中国陶瓷史的发展埋下了厚重的一笔。

云南建水紫陶的勃勃生机是因为多元文化的植入,使其工艺特性成为独一无二的,甚至在1921年法国巴拿马获得国际陶瓷界的赞谕,并获大奖。

对于边陲重镇建水的手工艺人来说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向逢春建水紫陶书画之集大成者,是他将建水紫陶书画艺术提高至今无人超越的新高度,为云南陶业开创了新的辉煌,也为云南建水紫陶的历史篇章翻开了新的一页。

三、建水紫陶的衰落与恢复清政府盲目地闭关锁国,造成与世隔绝的局面,使得我国不能及时顺应社会形式的发展变化,也没能够适时地向西方学习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由于限制出海贸易,导致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清末内地陶瓷产品的开始不断涌入市场,云南陶业的发展受到了或多或少地冲击,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军阀割据混战,军阀首领各自为政,以及鸦片战争时期的战乱使得税务的征收日益繁重,老百姓不能很好的休养生息,国民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导致云南陶业的发展进入低谷期。

特别是在政权交替时期,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生了大的混乱,生产力开始不断下降,民生得不到很好的保障,造成商品经济不断下滑的恶劣影响,手工业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力的恢复,政治、经济的稳定,加之国家对工艺美术这一传统十分重视,当时按照“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进行了一系列恢复发展工作,使得云南建水紫陶又换发了生命力,还被国家轻工业部评定为四大名陶之一,云南建水紫陶在中国制陶史上又开创了历史的新篇章。

正是因为五六十年代,国家对制陶艺人和相关专家学者都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积极培养制陶专业人才,恢复传统制陶技艺,从而提高我国制陶技术水平和陶瓷质量。

在国家政策和建水县地方政府的扶持带动下,一些流散的老艺人重操旧业,建水紫陶生产迅速恢复。

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物质产品逐渐丰富起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生活日用品的质量和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但这一时期,受紫陶生产体制限制,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轨,再加上人才缺失等原因,紫陶一度从低端的日用品而走向低迷。

经历了陶瓷生产合作社、建水县美术陶合作工厂、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的变化,由早期的个体、私营小作坊生产方式转变为集体所有,规模化生产,在这些过程中,紫陶发展起起落落,但在制陶艺人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下,传统的制陶技艺得到一定恢复与传承,且传承中还有了改良和创新,同时也产生了一批优秀制陶名家。

建水紫陶经历了数百年的不断开拓、创新和发展,早已经迈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建水紫陶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在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国工艺品展览会上,国家轻工部命它们为中国四大名陶。

然而,四大名陶之一的光环并未带来人们对建水紫陶所期待的实质性收益。

建水紫陶从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坎坷的创新路。

虽然在过去五十年的创新历程中,建水紫陶凭借着汽锅的荣誉以及建水制陶艺人对建水陶瓷业的忠实守望红极一时,在新中国的建立期间云南陶业也曾谱写了崭新的篇章,然而建水紫陶还是由于经济体制和地域等多种因素束缚被遗忘在滇南。

经历了近七十年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云南陶业的风采已不存在。

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的变化,使建水紫陶又重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华丽转身带给人们一种既远又近的感觉。

当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兴起,这才使人们发现并重新认识到了这滇南琼玉的绰约身姿。

四、建水紫陶的繁荣发展20世纪末,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文化艺术消费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紫陶产品由于其独特的书画装饰艺术而倍受关注,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

2000年以后,原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的工人不是合资开办就是自己创办了几十家紫陶作坊,这些个体私营陶坊也逐渐形成一定规模。

在进入21世纪,正因为充分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所以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和法规,并采取了有力措施从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建水县地方政府就制定了一系列推进紫陶产业发展的规划,从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扶持,从事紫陶产业的人数明显增加。

在2003年-2005年,建水政府部门通过组织拨款、举办展览并进行文化研究等方式,再次把建水紫陶推向市场。

2004年,建水紫陶研究会也在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的组织下成立了,并且制定了紫陶相关生产标准,规范紫陶行业,积极促进紫陶业健康发展。

2004年以后,在建水县宣传部,县文联等部门共同组织策划下,建水紫陶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终于开始了显山露水,建水紫陶终于迎来了属于它的春天。

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紫陶市场初见雏形,生产企业的数量也在持续增长。

无论是从发展规模、从业人员、产品产量、还是品种类型等各个方面,现在的建水紫陶都已经远远超过了之前的各个时期,成了最为繁荣的时期。

其标志是:传统工艺不但得到继承和发扬,艺术手法和表现方法也有了丰富与拓展,工艺手段不仅融会了时代精神,创新品种也是层出不穷,出现了百家争鸣现象,在社会上的认知面越来越大,带来的影响也是越来越远。

2008年,建水紫陶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其独特的工艺,其知名度更是大幅提升,所以市场对紫陶产品的需求量也进一步增加。

建水紫陶文化创意园建立,为紫陶的宣传、生产、销售搭建了一会良好的平台,紫陶产业呈现繁荣景象,日益发展壮大的紫陶市场同时也给紫陶艺人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