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建水紫陶行业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建水紫陶工艺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建水紫陶工艺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2011年5月5日政协红河州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政协红河州委员会建水紫陶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及“手工拉坯、名人书画、阴刻阳填、无釉磨光”的独特工艺而闻名于世,具有质如铁、亮如镜、音如磐、洁如玉的特点,被誉为“陶中瑰宝”,与江苏宜兴紫砂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建水紫陶再次焕发勃勃生机,呈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
按照我州“十二五”规划和文化产业建设的要求,州政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把“建水紫陶工艺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列为州政协常委会调研课题。
2011年4月11日至12日,州政协主席李保文、副主席陈军率领部分州政协常委和文史委委员及相关专家学者,对建水紫陶工艺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听取了建水县人民政府的专题汇报,实地考察了碗窑村古窑遗址和绍康陶品、火宝陶艺、工艺陶厂、进兴工作室、贝山陶庄、陶茶居、紫陶会馆7家企业,并召开紫陶行业代表座谈会广泛听取了意见。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建水紫陶的发展历史和工艺传承保护情况建水陶瓷历史悠久,从该县西汉古墓群出土的陶丸、陶片表明距今两千多年前建水就有了原始制陶业。
据1980年国家陶瓷专家对建水碗窑村古窑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发掘考证,建水“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细陶”。
产生于清光绪年间的建水紫陶最初是生产达官贵人的烟斗,政府禁烟后碗窑村陶户改制花瓶、笔筒、汽锅等陶器。
从民国初年起,在紫陶上广泛采用名家书画、断简残帖等装饰,经刊刻填泥、烧制磨光后,建水紫陶呈现出典雅秀丽、自然斑驳、浑朴古拙、别具一格的金石韵味,被称之为文人陶又被誉为“陶中一秀”,产品不仅畅销滇南,还远销到东南亚一带。
新中国成立后建水紫陶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创新,创造了历史的辉煌。
1953年向逢春带着80多件紫陶产品到北京参加首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以刊刻雕填、无釉磨光的独特工艺受到全国工艺美术界好评,部分展品被选送到国外展出,由此建水紫陶被称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
【最新文档】有关建水紫陶工艺的社会实践-word范文模板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有关建水紫陶工艺的社会实践篇一:关于加强建水紫陶工艺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201X年5月5日政协红河州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政协红河州委员会建水紫陶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及“手工拉坯、名人书画、阴刻阳填、无釉磨光”的独特工艺而闻名于世,具有质如铁、亮如镜、音如磐、洁如玉的特点,被誉为“陶中瑰宝”,与江苏宜兴紫砂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建水紫陶再次焕发勃勃生机,呈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
按照我州“十二五”规划和文化产业建设的要求,州政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把“建水紫陶工艺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列为州政协常委会调研课题。
201X年4月11日至12日,州政协主席李保文、副主席陈军率领部分州政协常委和文史委委员及相关专家学者,对建水紫陶工艺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听取了建水县人民政府的专题汇报,实地考察了碗窑村古窑遗址和绍康陶品、火宝陶艺、工艺陶厂、进兴工作室、贝山陶庄、陶茶居、紫陶会馆7家企业,并召开紫陶行业代表座谈会广泛听取了意见。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建水紫陶的发展历史和工艺传承保护情况建水陶瓷历史悠久,从该县西汉古墓群出土的陶丸、陶片表明距今两千多年前建水就有了原始制陶业。
据1980年国家陶瓷专家对建水碗窑村古窑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发掘考证,建水“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细陶”。
产生于清光绪年间的建水紫陶最初是生产达官贵人的烟斗,政府禁烟后碗窑村陶户改制花瓶、笔筒、汽锅等陶器。
从民国初年起,在紫陶上广泛采用名家书画、断简残帖等装饰,经刊刻填泥、烧制磨光后,建水紫陶呈现出典雅秀丽、自然斑驳、浑朴古拙、别具一格的金石韵味,被称之为文人陶又被誉为“陶中一秀”,产品不仅畅销滇南,还远销到东南亚一带。
云南瓷器研究综述

云南陶瓷研究综述摘要陶瓷的发明是人类劳动跨越性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准。
云南陶瓷有着丰厚的传统和独特的文化积淀。
云南民族陶瓷的发展,都是在积极外来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黑陶的制作主要分三个步骤来完成,即:选料、加工、烧结。
黑陶的选料是保证质量的主要环节,加工的质量好坏取决制作者的艺术修养,采用独特的烧结工艺使陶变黑是黑陶的最大特点。
从众多出土的黑陶看来,多数黑陶原料属黄河冲击下来的纯净而细腻的红胶土,由于这种材料的可塑性好,因此一直沿用至今。
一、建水紫陶(一)建水紫陶的历史建水陶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我国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3500多年前便出现了原始的制陶业,到汉代已经有了较为完美的陶器,至宋代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从元代到明代,建水青花瓷业进入了百花争艳的鼎盛时期,成为云南省生产陶瓷的中心,仅次于江西景德镇,产品远销省内外和东南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视为我国“国瓷”的一部分。
清代开始,建水又烧制了名闻中外的紫陶,以其别具一格的书画艺术风格而独步天下,解放前即享有盛誉,市场价值颇高,其中尤以向逢春陶器制品价格最高,有“向氏紫陶,价同黄金”之美称。
无论是达官巨豪,还是平民百姓,俱以得到向逢春烧制陶器摆设于家为荣。
建水紫陶采用近郊五色陶土作原料,通过传承千年的传统手工艺制作成型,集“坚如铁、明如镜、润如玉、声如磬”的特性于一身,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二)紫陶制作工艺流程品读建水紫陶,要从建水紫陶独特的传统工艺和主要特征入手,才能真正享受建水紫陶魅力所在。
建水紫陶传统工艺主要指:镇浆制泥、手工拉胚、湿胚人工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成、无釉磨光六道工序。
1.镇浆制泥建水紫陶的原料取自建水境内。
传统的制泥方法是将粘土原料分别捣成粉粒状,按制陶要求把不同成分含量的原料进行配比,放入池中加水制成浆状多次搅拌淘洗,只取浆泥上层在封闭状态下凝为膏状,淘洗后的浆泥无丝毫沙粒,无半点暴性,细腻如膏脂。
2.手工拉胚由于泥料细腻,在湿润状态下的可塑性相对较弱,因此,建水紫陶不宜用灌浆或铸模方式制器,而沿用千年前古人发明的轮制成型手工拉胚的方式拉制器型。
紫陶线上销售现况分析

紫陶线上销售现况分析建水紫陶是发展于中国西南边陲的一种陶瓷工艺品,其烧制技艺被评为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购买紫陶,但是由于地域偏僻,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其在市场上的认知度仍然不高。
对于大多数传统品牌的产品来说,其主力消费群体出现逐渐由线下转向线上的发展趋势,这是由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如果紫陶企业的有效体系仍以线下为主,那么必然出现企业的销售渠道与目标消费群体直接背离的问题。
由于建水紫陶的线上销售和管理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建水紫陶走出云南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必经之路。
一、建水紫陶的发展背景自宋末年间开始云南建水生产陶器,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建水紫陶与江苏宜兴紫砂、广西钦州坭兴陶、四川荣昌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
建水紫陶陶泥取自境内五彩山,含铁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强度大,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
经无釉磨光,精工细磨抛光,质地细腻,光亮如镜,2008年建水紫陶工艺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建水县大力推进紫陶产业化、规模化、精细化、市场化发展,紫陶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2004年建水仅有7家紫陶企业,到2018年,建水紫陶年产值达到了24.15亿元,建水紫陶已经成为建水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制造商正在通过电商平台开展线上销售,建水紫陶的线上销售也成为紫陶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
二、建水紫陶线上销售现状及问题(一)建水紫陶线上销售的现状据调查,现下建水制造商关于线上销售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朋友圈宣传销售,这种模式宣传范围比较局限,仅限于自己的朋友,业务量有限且较为零散;另一种模式是销售给经销商,建水紫陶作坊中三分之二的紫陶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销售。
虽然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上也有售卖紫陶的店铺,但是店铺里的产品反复多次经过经销商的倒卖,造成了价格过高,生产与销售严重隔离,紫陶产品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建水紫陶调查报告

建水紫陶调查成果展示:【摘要】:建水紫陶以其卓然不凡的陶瓷品相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坭兴陶、四川荣昌陶一并被称为“中国四大名陶”。
建水紫陶以其独具的风格蜚声海内外,成为人们喜爱的珍品。
究其原因,除了制作精美、造型新颖之外,最主要的是将传统的书画艺术运用于紫陶身上,使其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成为一种典雅的艺术品,登上了艺术大雅之堂。
如今,建水紫陶面临着传统还是商业化的难题。
当紫陶形成产业后,在传承与商业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对立关系,而寻找“传承技艺”与“商业利益”的平衡点,是现如今建水紫陶面对的难题。
紫陶要保持家庭作坊式生产,还是让紫陶进入工业化时代?保持传统还是尽量市场化?是现如今建水紫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建水紫陶的未来应把握传统,并在创新中寻求发展。
应鼓励当地年轻人学习建陶的制作,了解民间艺术品传承的意义,将建水紫陶文化传向世界。
【关键字】:生产技艺品鉴要点传承技艺工业化生产实践目的:1为了促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的思想认识,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2 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学会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3 开拓大学生的视野,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的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给自己定位。
并学会如何待人处事,加强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和承受压力的能力,锻炼意志,以适应社会需要。
4 这次文化下乡,让大家认识建水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紫陶文化和建水青年思想,进一步了解云南的文化和民俗,更加清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让大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文化,保护文化,传承文化,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实践结果:建水紫陶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及“手工拉坯、名人书画、阴刻阳填、无釉磨光”的独特工艺而闻名于世,与江苏宜兴紫砂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
手工艺的生命力:对建水紫陶业进程的人类学研究

理论思考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使我们能更好地总结和提炼出建水紫陶 艺的特色和优势,同时也能发现其中的不足与挑战,为今后的传承工作指明方向。
结论与展望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建水紫陶业的手工艺具有深 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性,这使得它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次,现代手 工艺的创新和发展为建水紫陶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然而,面对现代化的冲击和 市场经济的压力,建水紫陶业也暴露出传承方式单一、市场推广不足等问题。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这个过 程中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传统手工艺的生存与发展。本次演示将探 讨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希望引起大家的。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许多传统手工艺逐渐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和传承的载体。因为 年轻人多向往城市生活,不愿继承父辈们的技艺,导致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的风 险。
总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 们应该在经济发展的也要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政府支持、 社会参与和手工艺者努力,相信传统手工艺定能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手工艺的传统与再认识:从历史 中探寻匠心之美
2、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将传统手工艺的精髓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 打造具有现代感的手工艺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推动市场发展。
3、拓展国际市场:将传统手工艺品推向国际市场,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传 统文化的魅力。同时,通过与国际接轨,提升我国传统手工艺品的知名度和竞争 力。
4、加强学术研究:鼓励专家学者深入开展对传统手工艺的研究,挖掘其潜 在价值,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云南建水紫陶的产业化发展及对策

云南建水紫陶的产业化发展及对策【摘要】建水紫陶作为云南的传统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本文从建水紫陶的历史与特点入手,阐述了建水紫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在通过对建水紫陶产业现状的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设计与研发能力、拓展市场渠道等发展策略。
在总结了建水紫陶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措施,并展望了建水紫陶产业的未来发展。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建水紫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可行的发展策略,为建水紫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云南建水紫陶、产业化发展、历史、特点、重要性、现状分析、问题、挑战、品牌建设、产品设计、研发能力、市场渠道、发展对策、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介绍云南建水紫陶的历史与特点建水紫陶,是云南建水县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据传建水紫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建水紫陶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陶器的明珠”。
建水紫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制作工艺和彩绘上。
其制作工艺包括挤、包、捏、搓、揉、切、坯等数十道工序,工艺繁琐,技艺精湛。
而彩绘则是建水紫陶的一大亮点,采用传统的云南彩绘技法,色彩鲜艳,画面生动,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建水紫陶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实用性。
其制品多为日常生活用品,如茶壶、茶杯、花瓶等,深受人们喜爱。
建水紫陶还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文化传统和情感,是建水县的一张重要名片。
建水紫陶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手工艺品,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彩绘绚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1.2 阐述建水紫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建水紫陶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特点。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建水紫陶产业正面临着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产业化发展可以提高建水紫陶的产量和质量,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同时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与改善农民生活。
通过产业化发展,建水紫陶可以更好地走向世界,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这一优秀的传统工艺。
浅谈云南建水紫陶的创新发展

52艺术论丛浅谈云南建水紫陶的创新发展张孝成建水陶园三杰紫陶文化有限公司摘要:建水紫陶作为一门传统的手工艺术,有着中国四大名陶的美誉,被人们称之为“滇南琼玉”。
本论文对建水紫陶工艺品创新发展进行研究讨论,对在创新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剖析与思考,通过对建水紫陶工艺品的创新发展的分析,让建水紫陶工艺品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大背景下,立足于传承,致力于创新,开放现代市场、提高创新意识,寻找发展新道路。
关键词:建水紫陶;继承;发展;创新中国传统手工艺历史源远流长,一代代手工艺人书写了无数辉煌的篇章。
当下,人们的生活环境与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变,传统手工艺面临题材老旧、作品雷同、审美陈旧、缺少设计等诸多行业问题,建水紫陶工艺品也面临了相同的问题,瓷刻传统工艺向现代艺术形态的转换过程相对迟缓,甚至有些方面还有出现停滞、倒退的现象。
传统的瓷刻手工艺受到严峻的挑战,面临着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甚至走向消亡的可能。
如何让传统的建水紫陶工艺品更好地适应时代,必须找到建水紫陶工艺品自身的持续发展和振兴之路。
传统工艺品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饱含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蕴藏着一个民族的生存方式、审美意蕴、生活态度及民族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
细细品味每个时代呈现的传统工艺品,可谓巧夺天工,叹为观止,建水紫陶既是一个历久弥新、体现中华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制作水平、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文化战略型产业,又是一个与时俱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
可以说,昨日的建水紫陶工艺品是今日的典藏,今日的建水紫陶工艺品是明日的文物。
建水紫陶是社会生活的必需品,它的身影中折射出历史社会的千姿百态。
凡提到建水陶由粗陶向精陶演变,由地方性的实用生活陶跃居国内外的工艺名陶的行列,绕不开的话题,总是围绕着两种建水特有的,在陶艺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新器型“汽锅”、“烟斗”来说明。
能匠人们用匠心感悟,通过对技艺的专研,用双手创造出精美的紫陶工艺品。
面对如此丰富而极具表现力的传统紫陶工艺品,我们必须传承其既拙又巧的表达方法和代代相传的精湛技艺,建水紫陶的传统工艺历经岁月保留着民族的原初记忆和生存哲学,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学习以及体悟的源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研报告课程名称社会调研Ⅱ班级与班级代码国贸3班(132506013)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指导教师吕瑛学号 51名单姚莉提交日期 2015年9月7日广东财经大学教务处制姓名姚莉调研报告成绩评语: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云南建水紫陶产业发展概况摘要:云南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是我国传统陶瓷的只要产地之一,在这里发现了距今3500年的陶瓷碎片,建水县有一个名叫碗窑村的以陶瓷为业的村落,建水陶瓷始发于此。
建水紫陶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工艺品。
其制作源远流长,自宋末年间开始生产陶器,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历史上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瓷,清有紫陶的说法,紫陶属传统的名优产品,建水文化最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就是紫陶。
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被列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与江苏宜兴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并驾齐名。
建水陶瓷源远流长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国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建水紫陶泥玩文化刻坯填泥无釉磨光目录一、导论 (1)(一)研究背景 (1)(二)研究目的 (1)(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2)二、现状分析 (2)(一)陈绍康代表手工作坊访谈录分析: (2)(二)肖春魁2015年国际柴烧活动体验 (3)(三)红河民族师范学院李红峰访谈录分析 (4)(四)政府政策 (5)(五)旅游业发展 (6)(六)调查问卷分析 (6)三、与江西景德镇陶瓷对比 (8)(一)制作工艺对比 (8)(二)发展情况对比 (10)(三)经验总结 (12)四、行业发展阻碍因素 (12)(一)紫陶工艺本身 (12)(二)制陶师创新意识 (13)(三)市场化与产业化的平衡 (14)五、行业展望与合理化建议 (14)六、参考文献 (16)七、附录 (16)一、导论(一)研究背景建水县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辖的县之一,该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北岸,面积3789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 2012年建水县实现生产总值(GDP)89.6亿元。
1988年建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1994年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建水陶瓷源远流长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3500多年前便出现了原始的制陶业,到汉代已经有了较为完美的陶器,至宋代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从元代到明代,建水青花瓷业进入了百花争艳的鼎盛时期,成为云南省生产陶瓷的中心,仅次于江西景德镇,产品远销省内外和东南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视为我国“国瓷”的一部分。
自清代开始,建水又烧制了名闻中外的紫陶,以其别具一格的书画艺术风格而独步天下。
建水紫陶在解放前即享有盛誉,市场价值颇高,其中尤以向逢春陶器制品价格最高,有“向氏紫陶,价同黄金”之美称。
无论是达官巨豪,还是平民百姓,俱以得到向逢春烧制陶器摆设于家为荣。
建水紫陶集书法、绘画、雕刻、镶嵌、烧制、磨光等工艺于一身,是中国汉族传统艺术的一朵奇葩。
但在清末随着内地陶瓷产品的涌入,云南陶业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冲击。
清政府的无能,导致军阀割据,各自为政。
战乱不休,课税日益繁重,人民得不到休养生息,国民经济受到了重创,云南陶业一蹶不振。
新中国的建立为云南陶业谱写的新的篇章,生产力的恢复,政治、经济的稳定。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政方针中,云南建水紫陶又焕发了生命力,被国家轻工业部评定为四大名陶之一,云南建水紫陶在中国制陶史上又开创了历史的新篇章。
近70年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云南陶业的风采已不存在了。
在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国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在文化强国的战略指引下,云南建水紫陶又恰入其份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二)研究目的通过实地考察建水紫陶生产、销售和传承的过程,采访工艺传人、老师、国际活动承办者等,综合分析总结紫陶发展现况和态势,探寻紫陶持续性和多元化发展道路。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人物采访和线上调查问卷两种形式,分别采访著名制陶大师陈绍康、红河民族师范学院陶习苑副主任李红锋,参加制陶师肖春魁承办的“2015云南建水国际柴烧创作营”活动义工,还有考察建水当地政府支持与旅游业发展等方面。
对比江西景德镇陶瓷的发展,从紫陶生产、销售、传承和知名度综合分析总结发展现状以及态势。
二、现状分析(一)陈绍康代表手工作坊访谈录分析:通过对陈绍康老师的采访和到绍康陶艺坊所在地碗窑村的实地考察,我们大概了解了紫陶工艺的制作流程,共有70多道工序,大概可分为:(1)陶土混合配比(2)拉坯(3)修坯(4)书画及填刻(5)烧陶(6)无釉磨光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紫陶行业在建水已经出具规模,但是前景不容乐观,仍然需要继续努力。
对于已绍康陶艺坊为代表的民间陶艺艺术家和私人手工作坊来说,发展紫陶艺术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1)碗窑村自家有工作室的有烧陶窑的四十多家,但各家自成门派,规模大小不一,闭门造车,缺乏交流、发展缓慢,没有一个风向标。
(2)碗窑村青年对紫陶的将来不是非常看好,有相当一部分外出打工,只有少许人传承紫陶工艺,极少人从小坚持练习书法绘画,外地人也鲜有加入这个行业,紫陶传承可能会出现断层。
(3)紫陶在外知名度不高,缺乏市场。
(4)能独自一人完成整个紫陶制作工艺的人太少,难以扩展发扬,并且很多工序都要求手工完成,难以实现产业化,成本较高,一般消费者为收入较高者,市场小。
一部分陶艺制作好后被陈列,对于此类陶艺的保养也需要一定得费用(5)制作学习难度大,学习所需时间长,制作要求每道工序的工作者水平均匀,不然就只能以最低水平者来决定紫陶档次。
(木桶盛水原理)(6)就连建水本地都没有太多关于紫陶的讲述(图书馆相关藏书太少)(7)缺乏世界交流,打不入国际市场由于此类问题使得紫陶手工作坊经营面临困难导致紫陶制作的民间艺术家在逐渐减少。
当然,手工作坊由于生产数量不多并且都是由民间艺人亲手制作,使得生产出来的紫陶更加精美,也更具有思想和灵魂。
政府近年对于紫陶艺术的发展和保护也做出了许多,断断续续拨款几十万,几百万进行支持,同时投资建设紫陶工艺园区相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物质需求满足,追求精神享受,人们会慢慢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紫陶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作品完美,艺术价值高的艺术品,传统文化的代表,定会被更多人所熟知也会有更多人欣赏它的美。
(二)肖春魁2015年国际柴烧活动体验肖春魁大师是建水陶行业的一朵奇葩,更是建水陶业新文化的风向标同时也是国内首位受邀前往日本进行个人艺术展的中国陶艺家。
他所创建的“云南浪鬼建水陶文化有限公司”也可作为紫陶工艺品贸易中较为成熟的系统化生产与贸易的代表。
这次前去调查,我们很荣幸能够受到肖大师热心的帮助,同时还有幸参加了2015云南·建水国际柴烧创作营”的启幕仪式,并担任活动义工。
该活动与2015年8月21日云南建水浪鬼陶柴烧基地举行。
对陶艺业内人士来说,这是一次把“柴烧”这一古老技艺发扬光大之盛举,而对于收藏爱好者而言,来自中、韩、日三国的国际知名陶艺家作品现场创作、展示,将是一次难得的观摩鉴赏盛会。
建水陶后起之秀、陶艺家肖春魁先生作为此次活动的东道主将和国内的著名陶艺家吕竹玉先生和韩国国际陶艺家李馥圭、日本陶艺家浅野志治等近三十位国内、外顶级陶艺大师同场切磋、献艺。
我们很荣幸能成为此次活动的志愿者,在现场近距离感受国内外大师制作陶艺的过程,并能欣赏到各国大师带来的精美艺术品。
通过活动,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民间手工作坊和规模化的陶艺公司之间的区别,规模化的陶艺公司更能通过自身的力量去发扬宣传紫陶艺术,同时,也有更多的机会与国外艺术家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改进和完善紫陶工艺。
但是,此类工厂在建水较为少见,凭一己之力也无法对于整个紫陶的发展起历史性的作用,政府应该多多扶持此类企业,为紫陶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
同时企业本身在发展发扬紫陶文化的同时,也应该不断严格要求自己,保证质量,使得每一份出厂的紫陶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三)红河民族师范学院李红峰访谈录分析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工艺美术专业开办于2012年,专业拥有占地面积30亩的集教学、实训、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大型实训基地“陶习苑”。
学校顺应特殊历史需要,自2014年8月起开始筹建陶习苑,至2015年6月,通过一、二期工程建设,已建成实训基地,不仅完全具备了教学实训,生产和科研的条件,而且这个规模在全国也屈指可数。
我们来到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实训基地“陶习苑”,采访了副主任李红锋老师,并参观了陶习苑。
陶习苑按照制陶工艺分为八个区,分别是制泥区、制坯教学区、翻模压膜区、装饰区、烧制区、打磨车间、柴窑区和建水窑青花复烧及陶瓷材料研究室。
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了:(1)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上学历专业教师30余人,其中,硕士毕业研究生2人,教育硕士3人,专业美术教师14名,书法教师7名。
美术、书法教师中,有高级讲师6名,讲师12名。
此外,有州级美术学科带头人1人,工艺美术师5名,云南省书法家协会成员3人,电脑艺术设计教师3人。
目前,陶习苑共有4个班级,学生150多人,2015年将扩大至6个班,面向全国招收学生300多人。
(2)学校陶习苑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文化传承;首先,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从宋朝至今,已有1055年之久,建水陶瓷史可谓一部灿烂的史诗。
其次在建水,家家户户都可以利用当地的“五色土”烧陶,就连扫马路的清洁工都会制陶,陶瓷工艺仍然是师徒口口相传,门户之见颇深,多为作坊彼此生产过程不示于人,且不乏急功近利者。
所以建水先人圣贤的技艺多已流传,而且今天紫陶从业者很多,专注古法制陶、技艺传习、研究者无。
二是科研,建水紫陶原料上的优选和配比,是推动建水紫陶发展的原动力。
陶瓷材料研究室配备有先进的高温电窑的烧制室、釉料陶土分析室、施釉方法实验室、釉料高温性质分析室等,可以满足常规实验要求。
(3)“二期工程”。
第一期工程就是教学,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邀请来自各国各地的有专攻的老师讲座,同时引进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先后引进9名紫陶行业的专家、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第二期工程就是现代和仿古柴窑,这7个窑可以投入生产,供学生和行业交流者烧制陶器,其中仿古柴窑区的宋代龙窑的设计师为建水建窑名家曹建明先生,馒头窑、葫芦窑、蛋形窑均为韩国陶艺家金光石先生设计;还有一个正在酝酿中的第三期工程,比较偏重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作为学校有责任把这些传统文化传扬开来,到技术、研究比较成熟的时候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
(4)虽然陶习苑现在的招生和师资规模都不是很大,但是为主动适应职教发展新常态、增强办学吸引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其意义更多地在于对民族文化和传统工艺的传承,受到了省文化厅、州县各领导和不少学校单位的关注,在加上有政府的专项资金支持。
同时也与全国性陶艺培训机构华萃陶艺培训中心合作,全国各地的陶艺师有的来讲学办展,有的来研讨创作,正如刚才所说的“第三期工程”,让陶习苑成为陶瓷业学习者和研究者的学习和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