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岩储集岩的分类与评价
储集层类型

储集层类型砂岩砂岩储层是最重要的岩石类型,砂岩储集层的岩类包括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以及未胶结或胶结松散的砂层。
其中,中砂岩、细砂岩储集物性好、分布广;粗砂岩、粉砂岩也有广泛分布。
砂岩又称中碎屑岩,指砂级陆源碎屑岩体积分数超过50%的沉积岩类,在沉积岩中的分布仅次于泥质岩,约占沉积岩的25%,我国80%以上的油气储集层为砂岩。
砂岩中的沉积组分主要是砂级陆源碎屑以单晶碎屑最常见,有些砂岩中也含相当多的岩屑。
单晶碎屑主要是石英和长石,另有少量云母和重矿物。
岩屑的母岩通常是结构致密和成分稳定的岩石。
砂岩中的基质以粘土为主,也有一些为细粉砂级碎屑,分别称为泥基和杂基。
砂岩按粒度可以分为巨砂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及粉砂岩;按杂基含量可以分为净砂岩和杂砂岩;按碎屑成分可以分为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和岩屑砂岩。
碎屑岩中孔隙类型分为5种类型:1)粒间孔隙:指局限于粒间的孔隙2)特大孔隙:按照Schmidt的标准,超过相邻颗粒直径1.2倍的孔隙属于特大孔隙。
3)铸模孔隙:是指砂岩中具有一定特征几何形状的介壳碎屑、碳酸盐粒屑、结晶矿物(如盐、石膏、菱铁矿等)被溶蚀后,仍保持原组构外形的那些孔隙。
4)组分内孔隙:一切组分,如颗粒、杂基、胶结物内出现的孔隙,都属于这一类。
组分内孔隙可以是原生的(沉积的和沉积前的),也可以是成岩过程及其后新生的。
5)裂缝:与碳酸盐岩相比,碎屑岩储集层中的裂缝较为次要,但也不可忽视,当沿裂缝发生较强烈溶蚀作用时,它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影响砂岩储集性的因素:1)沉积作用对储集性的影响沉积作用对砂岩的颗粒矿物成分、结构、粒度、分选、磨圆、杂基含量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这些因素对储集性都起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1)碎屑颗粒的矿物成分:一般认为,石英颗粒比长石颗粒更有利于储集性的改善,因为长石亲水性比石英强,石英表面束缚液体薄膜的厚度比长石颗粒薄些,且石英抗风化能力比长石强。
2)碎屑颗粒的排列方式:沉积物沉积时所形成的粒间孔隙和杂基内的微粒间孔隙的大小、形态和发育程度受碎屑颗粒的排列方式影响。
储层评价技术(一)

常用的碎屑颗粒粒度分级表
十进制
颗粒直径(mm)
>1000 1000~100 100~10
10—1
巨砾 粗砾 中砾 细砾
1—0.5 0.5~0.25 0.25~0.1
粗砂 中砂 细砂
0.1—0.05 0.05~0.01
粗粉砂 细粉砂
三、油气储层地质学的近代进展
80年代以来:
1、 储、产层一体化组合研究 四性资料—测试—试井—生产动态—生产测井综合研究 重点: 产层参数、产层特征、产能判断
2 、储盖层综合研究 强化盖层研究,确定盖层封闭能力,计算盖层封闭油气 柱高度。 ——准确确定储层有效性
3 、构造、储层综合研究 1)构造和断裂的演化与储层形成机制——孔隙发育 2)不同构造类型的储层与油气富集关系——有利构造 圈闭
薄片鉴定
2、填隙组分 杂基(粘土和灰泥)和胶结物。 胶结物指成岩期在颗粒缝隙中形成的化学沉淀物。 主要为: 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和菱铁矿) 硅质—石英、玉髓和蛋白石 其它铁质矿物(赤铁矿、褐铁矿和黄铁矿) 硫酸盐矿物(石膏、硬石膏、重晶石(少见))
三 、结构
1 、粒度 一般采用十进制粒度分级,编制粒度概率图和求粒 度参数多采用2的几何级数制。 砾和砂的分界也可定在2mm、粉砂和粘土的分界也 可定在0.0039或0.005mm
建立岩、电关系综合剖面。 主要测井曲线: 自然电位、微电极、感应、自然伽马、密度、声波、 地层倾角等 五 、分类进行分析化验 岩石薄片,铸体薄片,荧光薄片、粒度分析、重矿 物分析、阴极发光薄片、电子探针分析、扫描电镜、 X-衍射分析、微量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图 像分析、压汞分析、油层物性分析。
砂岩与碳酸盐岩储集性质比较

碳酸盐岩储集层与砂岩储集层相比,前者储集空间类型多,影响因素多,次生变化大,致使碳酸盐岩储集层比砂岩储集层具有更大的差异性、复杂性和非均质性等特点。现将这两类储集层的主要特征对比如下表:
岩石类型特征
砂岩
碳酸盐岩
沉积物中的原始孔隙度
一般为25-40%
一般为40%-70%
成岩后的孔隙度
一般为原始孔隙度的一半或一半以上,储层普遍为15-30%
一般只有原始孔隙度很小一部分或接近于零,储层中通常为5-15%
原始孔隙类型
几乎全为粒间孔隙
粒间孔隙较多,但其他孔隙类型也很重要
最终孔隙类型
虽受成岩后生变化影响,但几乎仍为粒间孔隙
由于经受沉积后的各种改造,溶洞、裂缝发育,变化极大
孔隙大小
与颗粒直径、分选好坏等有密切关系
与颗粒直径和分选好坏关系较少,受次生作用影响大
孔隙形状
主要取决于颗粒形态、胶结情况和溶蚀程度的大小
变化极大
孔隙大小、形状和分布的一致性
在均匀的砂岩体内,一般有好的一致性
即使在单一类型的岩体内,变化也很大
成岩作用的影响
由于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孔隙有所减小,但溶蚀作用也会扩大孔隙
影响很大,能够形成、消失甚至完全改变原有孔隙
从表中不难看出,碳酸盐岩储集层具有以下特点:
1.孔隙大小、形状变化极大,从主要取决于岩石的组构要素直至完全无关。组构要素是指岩石中原生和次生的实体组分(如原生沉积颗粒和次生矿物晶体),也包括结构和较小的构造。
2.孔隙成因复杂,次生孔隙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沉积物的收缩和膨胀作用,岩石的破裂作用,沉积颗粒的选择性溶解和非选择性溶解、生物钻孔或有机质的分解等作用,皆可在碳酸盐岩中形成各种孔隙。
石油地质学第2章3

二 储集岩的渗透率
储集岩的渗透性是指在一定压差作用下,储 集岩本身允许流体通过的性能。同孔隙性一样, 渗透性也是储层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它不但控制 着储能,而且控制着产能。岩石渗透性的好坏用 渗透率表示,渗透率可分为绝对渗透率、有效渗
透率和相对渗透率。
1. 绝对渗透率
当单相流体充满岩石孔隙,流体不发生任何 物理、化学反应,流体的流动符合达西直线渗滤定 律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能力称为该岩石 的绝对渗透率。
2 各种饱和度的名词解释
1)原始含油、气、水饱和度
原始含油、气、水饱和度分别记为Soi、 Sgi、Swi。原始含油、气、水饱和度是指在油
藏投入开发之前,油藏内流体处于一种相对 的平衡状态,由于重力分异,气位于油上, 水位于油之下,在油藏第一口井所取得的油 层岩心,测试所得的油、气、水饱和度就称 为原始含油、气、水饱和度。
储集岩物性及其 分类评价
§3 储层的岩石物理性质
本节以沉积成因的油气储集岩为例,介 绍储层的主要岩石物理性质,包括孔隙度、 渗透率、饱和度、岩石的比面等。 一 、储集岩的孔隙度
储层岩石的孔隙度定义为岩石的孔隙体 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或单位体积岩石中孔 隙体积所占的百分数。
1 绝对孔隙度 绝对孔隙度是指岩石总孔隙(包括连通
c
Vc Vr
(2—3)
式中 Φc—裂隙率; Vc—裂缝总体积,cm3; Vr—岩石总体积,cm3。
4. 平均孔隙度 (1)单井平均孔隙度
一般用厚度加权平均方法计算单井平均
孔隙度,其计算公式为:
n
i hi
i1 n hi i 1
(2—4)
式中 —单井平均孔隙度; i —每块岩样分析的孔隙度;
砂岩及粉砂岩

石灰岩岩屑, 官检1井, 1855.98m, 铸体薄片, ×40, 单偏光
燧石岩屑, 官检1井, 1855.98m, 铸体薄 片, ×40, 正交光
石英岩岩屑, 官检1井, 1855.98m, 铸体 薄片, ×40, 正交光
一般特征:
1、成分:较复杂,石英、长石、岩屑、云母等 2、结构:多样,由碎屑颗粒、杂基和胶结物 三部分组成 3、构造:丰富,各种层理、波痕等 4、产状:席状、带状、透镜状 5、成因:多样,有海湖、河流、重力流等
15%(快速堆积) 杂砂岩: 15% (缓慢堆积) 砂屑岩:
④进一步以石英、长石、岩屑为三端元(Q,F,R)分类, 命名。
裴蒂庄的陆源砂岩分类(1975)
二、建议的分类 1.分类原则和依据
原则:应当反映岩石生成的三个主要问题:
(1)来源区的毋岩性质;
(2)搬运和磨蚀历史(岩石成熟度);
(3)水体能量。
依据:石英(Q)、长石(F)、岩屑(R)、 杂基(M) 来源指数(F/R):长石和岩屑的比值,可以 反映来源区母岩组合的基本特征。 矿物成熟度(Q/F+R):稳定组分(石英)和 不稳定组分(长石+岩屑)的比值 流动指数(C/M):碎屑与基质比值
2.分类(四组分体系) ①按杂基含量(15%)划分
第七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砂岩及粉砂岩
砂岩的一般特征 砂岩的分类(重点) 石英砂岩类 长石砂岩类 岩屑砂岩类 杂砂岩类 粉砂岩类 砂岩油气储层及其研究方法 砂岩的研究方法及其意义
第七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一、主要类型 岩屑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 二、特征 1、成分:岩屑>25%,长石<25%,石英<75% ①岩屑:成分复杂 ②长石:一般含量较少,但主要的长石为酸性斜长石。 ③云母:黑云母和白云母 2、结构:分选、磨圆差, 结构成熟度低。填隙物 为杂基或胶结物 3、构造:多种层理 4、颜色:多呈浅灰色、灰绿 色、灰黑色
低渗砂岩储层的精细描述与评价

用 来 区分 有机和 无机 氮 ( 例 如地下 水 )的注入 。通过 这些 数据集 成 能更好 的理解 澳大利 亚 天然气 来源和 保存 演化史 ,更有 利于提 高勘 探 的成 功率 。
[ 翻 [ 校 译] 雷振 宇 对] 赵 静 邱 燕
低渗砂岩储层 的精细描述与评价
王力军
油藏地 质建模 是油 藏描述 最为重 要 的段之 一 。然 而 ,地质 建模 的准 确性 和有 效性 还不 能满足现 今 油 田生 产与发 展 的迫 切 需求 ,尤 其是 不能满 足低 渗砂岩储 层 的非均 质性
和夹 层 的研 究 。
本文遵 循 具有沉积 地层构 造 ( a m级 )的定性 和 定量 的描述 的常规 3 D地质 建模 过程 , 利用 近井 岩心尺 度建模 的方法 来提 高描述 钻井物 理性 质 的准 确性 ( N T G , 渗透 率 、 孔 隙度 ) , 从 而实现 对整个 油 田低 渗储 层 的精 细描 述与评 价 。 对 比常规 建模 的结果 ,岩心 尺度建 模 的方 法更 佳 。而 且这种 新方 法在 中 国鄂 尔 多斯
盆地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 翻 [ 校 译] 万晓 明 对] 简晓玲 邱 燕
火成岩储层特征及其勘探技术 的研 究
王伟峰,高 斌 ,魏平胜 ,潘建 国,易译军 ,李 飞
火成 岩储 层勘探 已经有 1 2 0年 的历 史 。在 经历 偶然发 现 、初 步勘 探及 深入研 究三个
晚 古生代源 岩 中干 酪根 6” C 的估算 变化 范 围在一 3 3 ‰ ~一 2 2 ‰之 间 ,而海 相源岩 中干 酪根 6“ C 却严 重亏损 。 8” C - C O : 提供 了深入 观察 有机一 无机C O z 的方法 ,8 — N 2 ( - 6 . 0 % o ~2 . 3 % 0 , N 2 高 达4 7 % )
储层微观特征及分类评价

4.储层微观特征及分类评价4.1孔隙类型本次孔隙分类采用以孔隙产状为主,并考虑溶蚀作用,结合本区实际,将孔隙分类如下:1. 粒间孔隙粒间孔隙是指位于碎屑颗粒之间的孔隙。
它可以是原生粒间孔隙或残余原生粒间孔隙,即原生粒间孔隙在遭受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等一系列成岩作用破坏后而保留下来的那一部分孔隙。
多呈三角形,无溶蚀标志。
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是粒间溶蚀孔隙,即原生粒间孔隙经溶蚀作用强烈改造而成,或者是颗粒间由于强烈溶蚀作用的结果。
粒间空隙一般个体较大,连通性较好。
粒间孔隙是本区主要的孔隙类型。
2. 粒内(晶内)孔隙这类孔隙主要是砂岩中的长石、岩屑等非稳定组分的深部溶蚀形成的,在研究区深层砂岩中普遍存在。
长石等非稳定组分的溶蚀空隙可以进一步分为粒内溶孔和晶溶孔。
晶内溶孔是指长石颗粒内的溶孔,而粒内溶孔是指岩屑等碎屑内部的易溶组分在深部酸性流体作用下形成。
常常沿长石的解理缝、双晶纹和岩屑内矿物之间的接触部位等薄弱带进行溶蚀并逐渐扩展,因而常见沿解理缝和双晶结合面溶蚀形成的栅状溶孔。
长石、岩屑等非稳定组分的溶蚀孔的发育常常使彼此孤立的、或很少有喉管项链的次生加大晶间孔的连通性大为改进,而且,这类孔隙的孔径相对较大,从而优化了深部储层的储集性能。
3. 填隙物孔隙填隙物孔隙包括杂基内孔隙、自生矿物晶间孔和晶内溶孔。
杂基内孔隙多发育与杂基含量较高的(>10%)砂岩中,孔隙数量多,个体细小,连通性差。
自生矿物晶间孔隙发育在深埋条件下自生矿物,如石英、方解石、沸石、碳酸岩小晶体以及石盐晶体之间,个体小,数量多随埋深有增加之趋势。
但由于常生长于粒间孔隙中,连通性较好,又由于其晶体小,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复杂,影响流体渗流。
因此在埋深3500米以下,孔隙度降低较慢,而渗透率降低很快。
这类晶间孔隙在徐东-唐庄地区相对发育。
另外,杜桥白地区深层还可见到丰富的碳酸盐晶内溶孔和石盐晶内溶孔。
4. 裂隙裂缝在黄河南地区较不发育,在桥24井沙三段3547.5米砂岩中见一构造裂缝,此外多见泥质粉砂岩或细砂岩中泥质细条带收缩缝。
3.1储集岩层定义与分类

《油气地质与勘探》(Petroleum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3.1 储集层定义与分类
储集层的定义
储集岩:具有一定储集空间,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石。
储集层:由储集岩所构成的地层,简称储层。
油(气)层:储集层(岩)中含有工业价值油(气)流。
储集层的分类
根据研究目的及油田生产实践的需要,储集层有多种分类方案:
◆按岩石类型:碎屑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和特殊岩类储
层(岩浆岩、变质岩、泥质岩)。
碎屑岩储层
石英砂岩
含油砂岩长石砂岩
碳酸盐岩储层
碳酸盐岩溶蚀孔(华北油田)裂缝发育的白云岩(雁33井)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
特殊岩类储层
溶蚀气孔含油的玄武岩(江苏油田)泥岩顺层裂缝
◆按储集空间:孔隙型、裂缝型、孔缝型、缝洞型、孔洞型、孔缝洞型。
◆按渗透率大小:高渗储层、中渗储层和低渗储层。
◆按油气藏特征:常规储层和非常规储层。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
3.1 储集岩层的定义与分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