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监测水平位移观测记录表
水平位移监测实施细则

水平位移监测实施细则1. 检测目的随时掌握护坡桩、边坡的位移、变形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更改设计和施工中的不足,为下一步安全施工作准备,确保基坑安全开挖,做到信息化施工。
2. 检测依据2.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2.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2.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3.设备仪器3.1中纬ZT80+全站仪3.2三脚架3.3对中杆3.4棱镜。
4. 检测条件4.1测量精度:测距2mm+2ppm,测角2"。
4.2 工作环境宜在天气晴朗,气温应在5℃ - +30℃下进行。
5.检测前的准备5.1 检测仪器和计量器具必须满足精度、等级要求,并应有主管计量部门定期检验的合格证书。
5.2检查全站仪各项指标是否符合要求。
5.3 现场埋设位移观测基准点数量不应少于三点,且应设在影响范围以外。
5.4 埋设位移观测点位是根据构筑物具体情况而定并符合规范要求。
5.5 基准点和观测点埋设好后,待其点稳定后才能进行首次观测。
以免受破坏影响使用。
6.操作步骤6.1 按测量要求检验好仪器,准备观测仪器工具。
6.2 到测站后打开仪器箱,晾置30分钟左右,使仪器温度和环境温度基本一致。
6.3 将仪器从箱中取出,安置在三脚架上,进行精确整平。
6.4输入测站及测点的数据。
6.5 对准零方向开始盘左测量,观测水平角度和水平距离。
6.6 盘左结束后到转望远镜进行盘右测量,此为一测回,观测两个测回。
6.7 各项监测的时间间隔可根据施工进度确定。
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监测结果变化速率较大时,应加密观测次数。
6.8 每次进行位移观测时注意不得使太阳光直晒测量仪器。
6.9保持纪录清晰整洁,若需对记录更改时,严禁涂擦,应用笔将写错数字划去,在其上方写正确数字,更不能连环涂改数字。
7.水平位移监测方法7.1 桩顶水平位移测量按照小角度法进行观测。
在平行于基坑围护墙延长线上的平面控制点设工作站,取远方50米外位置稳定、成像清晰的永久性目标作固定后视方向,分别测出各个监测点相对后视的夹角,每次四测取平均值A。
建筑物变形观测

建筑物变形观测与动态位移监测3.1 变形概述建筑物在工程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基础的地质结构不均匀,土壤的物理性质不同,土基的塑性变形,地下水位的变化,大气温度的变化,建筑物本身的荷重(如风力,震动等)的作用,会导致工程建筑物随时间的推移发生沉降,位移,扰曲,倾斜及裂缝等现象。
这些现象统称为变形。
工程建筑物的变形,按其类型可以分为:静态变形和动态变形.静态变形通常是指变形观测的结果只表示在某一时期内的变形值,也就是说,它只是时间的函数;动态变形是指在外力影响下而产生的变形,故它是以外力为函数来表示的动态系统对于时间的变化,其观测结果是表示建筑物在某一时刻的瞬时变形.变形按时间长短可分为:长周期变形(建筑物自重引起的沉降和变形),短周期变形(温度变化引起的变形)。
按研究的范围可以分为:全局性变形,区域性变形,局域性变形。
按成因可以分为:人工干预变形,自然原因变形,综合原因变形。
3.2 变形观测概述3.2.1.变形观测所谓变形观测,是用测量仪器或者专用仪器测定建筑物及地基建筑物在荷载和外力作用下随时间变形的工作.通过变形观测,可以检查、各种工程建筑物和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及时发现问题,确保质量和使用安全;更好的了解变形的机理,验证有关工程设计的理论和地壳运动的假说,建立正确的预报变形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对某种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性能做出科学的客观的评价。
变形观测属于安全监测。
变形观测有内部观测和外部观测两方面。
内部观测内容由建(构)筑物的内部应力,温度变化的测量,动力特征及其速度的测定等,一般不由测量工作者完成。
内部观测与外部观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应同时进行,以便互相验证和补充。
外部观测的内容主要有沉降观测,位移观测,倾斜观测,裂缝观测和扰度观测等.1、沉降观测它是指建筑物及其基础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形(也称垂直位移).沉降观测就是测定建筑物上所设观测点(沉降点)与基准点(水准点)之间随时间的变化的高差变化量.通常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或液体静力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2、水平位移观测它是指建筑物在水平面内的变形,其表现形式为在不同时期平面坐标或距离的变化.建筑物水平位移观测是测定建筑物在平面位置上随时间变化的移动量. 测定水平位移的方法很多,有常规的地面控制测量方法,如导线,前方交会法等;也有各专用方法,如基准线法,正、倒垂线法等3、倾斜位移观测它是指建筑物因为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建筑物倾斜位移分为两类:一类表现为以不均匀的水平位移为主;另一类则表现为以不均匀的沉降为主.倾斜观测是用经纬仪,水准仪或其他专用仪器测量建筑物的倾斜随时间变化的工作.对于上述两种倾斜一般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前者可采用先测出水平位移然后计算倾斜的方法,即所谓的“直接法”;后者可通过测量建筑物基础相对沉降的方法进行测定,即先测出沉降后计算倾斜的方法,也就是所谓的“间接法”.4、裂缝观测它是指建筑物基础的不均匀沉降,温度的变化和外界各种荷载的作用,使得建筑物内部的应力大大超过了允许的限度,使得建筑物的结构产生裂缝。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要求

路基工程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1)路基沉降观测控制标准无砟轨道地段路基可压缩性地基均进行沉降分析。
按照《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4.1.4条:路基在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的工后沉降,应满足扣件调整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
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扣件允许的沉降调高量15mm;沉降比较均匀、长度大于20m的路基,允许的最大工后沉降量为30mm,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应能满足下列要求:R sh≥ 0.4V sj2式中:R sh——轨面圆顺的竖曲线半径(m);V sj——设计最高速度(km/h)。
(2)一般规定1)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
2)路基上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沉降变形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
3)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4)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3)沉降观测的内容路基变形监测的内容主要有:路基面沉降变形监测、路基基底沉降监测、既有线监测、水平位移监测、地基土深层沉降监测。
(4)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沉降观测装置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根据经验,埋设的观测设施的有效性以及对其保护是否得力是决定整个观测工作成败的关键。
各部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及观测断面的观测点的布置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布设,并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地形地势的起伏情况、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观测方法和工期要求核对设计资料,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基坑支护变形测量监测方案

基坑支护变形观测方案Xx有限公司xx年xx月xx日1、工程概况Xx项目基坑支护项目位于xxxxxx,根据设计图纸要求,沿基坑四周布设水平及竖向位移观测点SS1--SS26共计26个、沉降观测点C1--C9共计9个。
2、执行的标准和技术依据①《工程测量标准》(GB50026—2020);②《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③《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④《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19)⑤《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⑥《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24356-2009)⑦《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⑧委托人及设计单位有关技术要求;⑨项目技术设计书。
3、监测实施方案3.1、监测流程本工程监测工作按以下流程进行。
3.2、实施方案3.2.1、监测点位埋设本工程的基坑监测共需埋沉降观测基准点3个,位移观测基准点3个,基坑观测点详见《基坑支护变形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3.2.2、监测频率与周期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按以下频率进行监测。
①基坑开挖前,各监测点采集稳定的初始值,且不少于2次;②每层土方开挖后监测一次,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后,2~5天监测一次,半个月后5天监测一次,以后每15天观测一次。
③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进行加密监测,观测时间间隔现场定;④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进行连续监测。
3.2.3、信息反馈在工程的监测过程中,监测数据报送的的及时性是发挥监测工作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监测快报、周报、月报等。
(信息反馈流程图)具体各监测报告按以下要求进行报送。
3.2.4、检查验收(1)、实行二检一审制度1)、一级检查包括监测过程中作业组内的自检、互检技术负责人组织的队级质量检查。
对于本工程,作业组必须有至少另外一个技术人员的独立数据处理文件并进行比对方可提交二级检查和审定,独立数据处理人员需承担该工程技术负责人技术责任的50%,且在审核意见处理表上需两人共同签名确认。
基坑位移测量

基坑位移监测方法布置观测控制网基坑变形观测控制网常由三种点、二种等级的网组成。
变形监测的测量点,一般分为基准点、工作点和变形观测点三类。
基准点——墙顶位移监测基准点的埋设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的有关规定,设置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并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对中误差不大于0.5mm。
沉降观测的基准,它应埋设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距沉降观测点20~100m,观测方便,且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
在建筑区域中,点位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应大于建筑物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邻近建筑物基础的深度。
为了相互校核并防止由于某个基准点的高程变动造成差错,一般至少埋设三个基准点。
以BMA 表示水准点A.。
基准点之间的高差采用高精度数字水准仪(SDL30M)和精密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测定,将基准点组成闭合水准路线,其闭合差不得超过±0.5mm(n为测站数)。
水准点的高程自国家或城市水准点引测,或者假定。
工作点——是基准点和变形观测点之间的联系点。
当基准点距观测点太远或通视条件不好,侧量不便时,要在被研究对象附近设置工作点。
平时从工作点出发测量观测点相对于工作点的变形量。
要求在观测期间保持点位稳定,由基准点定期对其进行检测。
变形观测点——观测点应设置在基坑边坡混凝土护顶或围护墙顶(冠梁)上,安装时采用铆钉枪打入铝钉,或钻孔埋深膨胀螺丝,涂上红漆作为标记,有利于观测点的保护和提高观测精度。
墙顶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0m。
一般基坑每边的中部、阳角处变形较大,所以中部、阳角处宜设测点。
为便于监测,水平位移观测点宜同时作为垂直位移的观测点。
图1 墙顶位移点的布设墙顶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是基坑工程中最直接的监测内容,通过监测墙顶位移,对反馈施工工序,并决定是否采用辅助措施以确保支护结构和周围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对同一监测项目,监测时宜符合下列要求:♦采用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观测路线。
桥梁工程变形监测方案

桥梁工程变形监测方案一、概述大型桥梁,如斜拉桥、悬索桥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
这种桥梁的结构特点是跨度大、塔柱高,主跨段具有柔性特性。
在这类桥梁的施工测量中,人们已针对动态施工测量作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经验。
在竣工通车运营期间,如何针对它们的柔性结构与动态特性进行监测也是人们十分关心的另一问题。
尽管目前有些桥梁已建立了了解结构内部物理量的变化的然而,大小。
1)2)1桥墩2,每柱设2点。
3)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布置水平位移观测基准网应结合桥梁两岸地形地质条件和其他建筑物分布、水平位移观测点的布置与观测方法,以及基准网的观测方法等因素确定,一般分两级布设,基准网布设在岸上稳定的地方并埋设深埋钻孔桩标志;在桥面用桥墩水平位移观测点作为工作基点,用它们测定桥面观测点的水平位移。
4)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布置为了便于观测和使用方便,一般将岸上的平面基准网点纳入垂直位移基准网中,同时还应在较稳定的地方增加深埋水准点作为水准基点,它们是大桥垂直位移监测的基准;为统一两岸的高程系统,在两岸的基准点之间应布置了一条过江水准线路。
四、方法与成果精度1)GPS定位系统测量平面基准网为了满足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考虑到基准网边长相差悬殊,对基准网边长相对精度应达到不低于1/120000和边长误差小于±5mm的双控精度指标;由于工作基点多位于大桥桥面,它们与基准,2向观测。
3偏离值。
,以直0.48mm,4)×10-6D)顶距,计算出3维坐标并记录在内置模块或计算机内。
由于它不需要人工照准、读数、计算,有利于消除人差的影响、减少记录计算出错的几率,特别是在夜间也不需要给标志照明。
该仪器每次观测记录一个目标点不超过7s,每点观测4测回也仅30s。
一周期观测10个点以内一般不会超过5min,其观测速度之快是人工无法比拟的。
武汉长江二桥采用该法测定高塔柱的摆动,为了评定该法的精度,利用车流量很少的夜间观测成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变形监测实训》任务与指导书

数据采样间隔(s)
静态
10—30 10—30 10—30 10—30 10—30
PDOP 值
静态
<6
<6
<6
<8
<8
c、实训任务
选用 GPS 实训控制网中的 G1、G2 点,与校内监测项目附近的四个强制对中墩进行联测,
并进行数据处理、平差,计算出对中墩的三维坐标。
2、沉降监测网建立
a、建立方式
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方式,将观测项目附近的工作基点与固定(永久性)水准点进
视线长度
实现高度
等级
前后
前后
视线
视线
仪器
视距 视距差 视距累计 长度 20m 长度 20m
等级
差
以上
以下
一等
DS1
<=50
<=1.0
<=3.0
>=0.5
>=0.3
二等
DS1
<=60
<=2.0
<=4.0
水准测量测站观测限差(mm)
>=0.4
>=0.3
等级
上下丝读数平均值 与中丝读数之差
基、辅分划 读数之差
而损伤仪器。 3、自箱内取出仪器时的注意事项 1)不论何种仪器,在取出前一定要先放松制动螺旋,以免取出仪器时因强行扭转而损坏制、微动装置,
甚至损坏轴系。 2)自箱内取出仪器时,应一手握住照准部支架,另一手扶住基座部分,轻拿轻放,不要用一只手抓仪
器。 3)自箱内取出仪器后,要随即将仪器箱盖好,以免沙土、杂草等不洁之物进入箱内。还要防止搬动仪
往 返测各 一次
附 合或环
线
往 返测各 一次
边坡变形监测表

6#提升泵站边坡变形监测记录表工程名称:柳东新区官塘片区污水收集系统第四合同段工程基坑类别:一级基坑形式:大放坡基坑深度:9.6米编号:监测A基准点假设坐标:X=100.0000m Y=100.0000m监测B基准点假设坐标:X=165.1216m Y=100.0000m基准点A假定高程10.0000m9F72vig 首次观测值:1# X=114.3319, Y=108.2477;2# X=122.2399, 101.8003;3# X=134.6206, 101.5069;4# X=142.7016, 113.3899;5# X=138.2261, 121.8172 4FnzN9C6# X=126.3452, Y=120.9463 .首次观测高程:1#: 8.15896 2#:8.20475 3#:8.15873 4#:8.12030 5#:8.10826 6#:8.24767 oj3iiqO。
累计位移:1#: 2#: 3#: 4#: 5#: 6#: 累计沉降:1#: 2#: 3#: 4#: 5#:(允许值33mm、允许速率4mm/d)技术负责人: 监理:daSyTvG6#提升泵站边坡变形监测记录表工程名称:柳东新区官塘片区污水收集系统第四合同段工程基坑类别:一级基坑形式:大放坡基坑深度:9.6米编号:NM50imT监测人:技术负责人:监理:VYYWuBt6#提升泵站边坡变形监测记录表工程名称:柳东新区官塘片区污水收集系统第四合同段工程基坑类别:一级基坑形式:大放坡基坑深度:9.6米编号:KNeNlcJ监测人:技术负责人:监理:tlkNQ576#提升泵站边坡变形监测记录表工程名称:柳东新区官塘片区污水收集系统第四合同段工程基坑类别:一级基坑形式:大放坡基坑深度:9.6米编号:7LosxHx监测人:技术负责人:监理:JaFVFkO6#提升泵站边坡变形监测记录表工程名称:柳东新区官塘片区污水收集系统第四合同段工程基坑类别:一级基坑形式:大放坡基坑深度:9.6米编号:OLBHZRv监测人:技术负责人:监理:IQV60MK6#提升泵站边坡变形监测记录表工程名称:柳东新区官塘片区污水收集系统第四合同段工程基坑类别:一级基坑形式:大放坡基坑深度:9.6米编号:w41wiF0监测人:技术负责人:监理:rknIUyK。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测虹位:
次数日期测点 项目
d1 :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年月日
年 月日
年日丿J
年
日J-J
1
X
Y
木次位
移
△X
AY
累计位 移
△X
AY
2
X
Y
本次位
移
△X
AY
累计位
移
△X
AY
3
X
Y
木次位
移
△X
AY
累计位 移
△X
AY
4
X
Y
本次位
移
△X
△・
Y
累计位 移
△X
△Y
5
X
Y
木次位
移
△X
AY
累计位 移
△X
AY
6
X
Y
木次位
移
△X
AY
累计位
移
△X
AY
备
注
施测*1位:
次数日期项目
测点
第1次
笫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年"日
年丿J日
年日丿J
年
日月
1
X
Y
本次位
△X
△Y
累计位
移
△X
AY
2
X
Y
本次位
移
△X
AY
累计位 移
△X
AY
3
X
Y
木次位
移
△X
AY
累计位 移
△X
AY
4
X
Y
木次位
移
△X
AY
累计位 移
△X
AY
5
X
Y
木次位
移
△X
AY
移
△X
AY
4
X
Y
本次位
移
△X
AY
累计位 移
△X
AY
5
X
Y
木次位
移
△X
AY
累计位
△X
△Y
6
X
Y
本次位
移
△X
AY
累计位 移
△X
AY
备 注
AY
5
X
Y
木次位
移
△X
AY
累计位 移
△X
AY
6
X
Y
木次位
移
△X
AY
累计位 移
△X
△Y
备 注
次数日期项 目测点
第1次
笫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1〃日
!•
年丿J日
年日丿J
年
日)\
1
X
Y
木次位
△X
工程編号:
施测的位:
△Y
累计位 移
△X
△Y
2
X
Y
本次位
移
△X
△Y
累计位
移
△X
△Y
3
X
Y
本次位
移
△X
AY累计位Biblioteka 累计位移△X
AY
6
X
Y
木次位
△X
△Y
累计位 移
△X
AY
备 注
施测氓位:
次数日期测 点项目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年丿J日
年丿J日
年日丿J
年
日月
1
X
Y
木次位
移
△X
AY
累计位 移
△X
AY
2
X
Y
木次位 移
△X
AY
累计位
△X
△Y
3
X
Y
木次位
移
△X
AY
累计位
移
△X
△・
Y
4
X
Y
本次位
移
△X
AY
累计位
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