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时间
再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再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口郑怡然(福建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福州 350003)摘要: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看作是众多的个别劳动时间的平均值的观点,是不符合马克思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原意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各个别劳动时间的关系是折算或转化的关系。
折算或转化的本质是将不同质的量转化为同质的量,而求平均值的前提则必须是同质的量。
关键词: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具体劳动时间;抽象劳动时间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1)04—0010—03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虽然大家都说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真义却存在不同的理解。
因为自从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之后,在政治经济学中实际上就出现了两种不同内涵的劳动时间[1]。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到底指的是以时钟计量的自然尺度的具体劳动时间,抑或是指以简单劳动计量的经济尺度的抽象劳动时间?答案当然应该是指经济尺度的抽象劳动时间。
但是在实际的论述中,传统的经济学又常常错误地使用着自然尺度的具体劳动时间。
尽管长期以来关于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争论不休,但他们都又一致确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同一生产部门内各个别生产资料、技术水平、劳动熟练程度以及劳动强度等等都不相同的生产者生产同一商品时所耗费的各个别具体劳动时间的加权平均值。
我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新议》一文中[2],从劳动时间的质的规定性出发,对上述传统的观点提出了三点质疑:第一点是指出了马克思在其论述中总是假定把各种劳动力直接当作简单劳动力,工人从事的是简单的社会平均劳动。
因此,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平均劳动和简单劳动是同义语的关系;马克思所定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性质就是以简单劳动计量的经济尺度的抽象劳动时间。
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无条件地误认为,现实中各个生产部门内的各个别具体劳动所耗费的以时钟计量的自然尺度的具体劳动时间,经过加权平均后就会发生质变而转化为以简单劳动计量的经济尺度的抽象劳动时间了;第二点是指出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的“部门平均”和“社会平均”是两回事。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新议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新议口郑怡然(福建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福州 350003)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旷日持久争论的各方,我认为在事实上都忽视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概念中所指的“劳动时间”的“质”的规定性这一关键性的问题,即这种劳动时间到底指的是以时钟计量的自然尺度的具体劳动时间,抑或是指以简单劳动计量的经济尺度的抽象劳动时间?我们知道,马克思论证了体现在商品生产中的劳动二重性后,提出了价值的“质”的学说,指出了形成价值的实体是抽象的人类劳动。
紧接着,马克思在解决抽象劳动的计量问题时,提出了以简单劳动作为尺度单位来计量抽象劳动量的思想。
各种具体劳动通过商品交换的社会过程,都可以还原为不同比例的简单劳动。
所以我在《对政治经济学中劳动时间的新看法》一文中指出[1],自从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之后,在政治经济学中实际上就出现了两种不同内涵的劳动时间,可以称之为劳动时间的二重性。
即:一种是以时钟计量的自然尺度的具体劳动时间;另一种是以简单劳动计量的经济尺度的抽象劳动时间,它才能用以计量同质的抽象劳动的劳动量,它才是和商品的价值量的量值有关的劳动时间,它计量的才是经济关系。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大多数都是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看成是各个生产部门内的“部门概念”。
它是同一生产部门内各个别生产资料、技术水平、劳动熟练程度以及劳动强度等等都不相同的生产者在生产同一商品时所耗费的各个具体劳动时间的加权平均值。
假定生产同种皮鞋的商品生产者有三类。
甲类的生产资料先进,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以及劳动强度,都高于平均水平。
生产一双皮鞋的个别劳动时间为8小时。
乙类为中等条件,生产一双皮鞋的个别劳动时间为10小时。
丙类的生产条件最差,个别劳动时间为12小时。
这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该是多少,要看各类的产品量占多大比例。
在一般情况下,中等条件的产品占大多数,因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等于或接近于中等条件的个别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关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关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
伴随着经济、技术的迅猛发展,劳动力的深度重构成为当代经济社会研究的一
个重要话题。
个体分散劳动力受限,其实是社会工作时间分配中个体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不平衡的体现。
由此,探讨个体分散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正如某些研究所指出的,个体分散劳动时间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某些方面,个体分散劳动时间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直接影响。
社会需要维持劳动力平衡,即个体分散劳动时间总量是通过可变投入和可变因素决定的。
因此,对于能够提高劳动效率的可变投入因素,应充分利用,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以改善个体分散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实现良性循环。
此外,在当代经济社会中,高校与高等教育是把新技术、新思想融入到社会的
重要力量。
通过进取的学习氛围和温暖的社会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
这有助于个体分散劳动时间变得有竞争力,进而增强个体分散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更好的交互作用。
因此,在调整个体分散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关系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中,高校与高等教育也应起到积极的作用,以发挥学校和教育的助推剂的作用,实现劳动的最佳效果,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 增加6万元
C.减少14万元
D.不变
A.12元 B 12.5元
C.18元 D.18.75元
5.某小企业2008年生产一件甲种商品的 劳动耗费价值8元,产量为10万件,甲种商 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6元。如果该企 业2009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 件不变,那么,该企业2009年甲种商品的 销售收入与2008年相比
A.增加8万元
C 20元,元 D 8元,16元
3.假定去年生产1克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是生产1克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 8倍,且5件A商品 = 2克黄金。如果今年全 社会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那么 5件A商品的价格用白银表示为
A.4克 B.8克 C16克 D.32克
4.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 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 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 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 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 用货币表示为
正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量
反比
× 反 比
社会劳动生产率
个别劳动生产率
数量
=
反比
个别劳动时间
正比
反比
价值总量
可以把这些正反比总结成这么几句话来记忆: 社会的与个别的无关 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时间成反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量成正比 个别劳动时间与价值总量成反比 个别的不能影响价值量 社会的不能影响价值总量
计算题专题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六个概念的正反比关系 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劳动生产率 个别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生产率 价值量 价值总量
▪ 个别劳动生产率是指个别生产者生产某件东西的 劳动效率.如甲公司生产铅笔的个别劳动生产率 是1000只/每小时
福特制的案例分析

﹃福特制﹄的案例分析福特制的案例分析案例呈现:1912年秋天,在高地的福特汽车公司的办公室里,福特召集有关人员开了一个意义重大的会议,会议讨论的核心议题是:如何提高生产效率,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会议结束后,生产流水线的提议被广泛肯定。
1913年春天,世界上第一个生产流水线在高地工厂的发电机车间建成,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显著提高。
到这一年夏天工厂的所有车间全部安装了自动生产流水线。
产品的生产工序被分割成为一个个的环节,工人之间的分工更细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都大幅度提高了。
川流不息的传送带,把整个工厂联系在一起,更多地榨取工人血汗的“福特制”正式诞生了。
它对于福特汽车公司,对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仅以福特汽车公司为例:1913-1914年,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再次实现了翻番,可是在此期间工人的数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从14336人减少为12880人。
然而,与成倍增长的产量和滚滚流入福特等人腰包的钞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人劳动强度的加大和收入的降低。
据统计,由于新的生产方法的实施,福特汽车公司工人的劳动强度,视工种的不同是其他工厂工人的0.5倍或数倍,他们手中的半机械的动作每过4个小时才得片刻休息,神经更是高度紧张,然而工资水平却仅相当于整个底特律的平均水平——每天2.34美元。
另外,在1913年夏天公司实行流水线作业后,还相应取消了“多劳有奖”的分级工资制度,代之以最原始的计时工资制。
这样一来更打击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于是大批工人在干了一段时间后,就纷纷离开福特汽车公司,而去其他工厂从事报酬不低且劳动强度低的工作。
面对如此困境,1914年1月5日,福特汽车公司董事会通过决议,郑重宣布:“本公司将实现5美元工作日!任何合格的福特汽车厂的工人不论年纪,不分工种都能领到他自己的一份。
”亨利当然也留了个心眼,他把这种加薪称作“利润分享”,以便在未来如果有了麻烦,可以堂而皇之的借口停止这一制度。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0页PPT文档

那么,个别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生产率 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生产率除 了个数与平均数的关系以外,还能互相影 响吗?
个别劳动时间
大部分 小部分
社会必要动时间
对于那小部分劳动时间而言,它们并不计入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这个平均数的计算,所以不会影响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而那大部分个别劳动时间数量非常多,所以其中的 某一个个别劳动时间变化时,对这个平均数的影响是微乎 其微可以忽略不计的。所以个别劳动时间不能影响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
A. 1452万元 B. 1320万元
C. 1210万元 D. 1100万元
2、假设某国2009年甲产品的总产量是100 万件,每件产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0元, 2019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 倍,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20% 的不同情况下,甲产品2019年的价格分别 为( )
正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量
反比
× 反 比
社会劳动生产率
个别劳动生产率
数量
=
反比
个别劳动时间
正比
反比
价值总量
可以把这些正反比总结成这么几句话来记忆: 社会的与个别的无关 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时间成反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量成正比 个别劳动时间与价值总量成反比 个别的不能影响价值量 社会的不能影响价值总量
反过来,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发生变化时,也无法确 定某一个个别劳动时间也会变化。所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也不能影响个别劳动时间。
同理,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时间也不能相互影 响。
价值总量是价值量的总和,即:
价值总量=价值量×商品数量
商品数量即劳动生产率(单位时间里生产的商品数量)
新最新时事政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解析(1)

一、选择题1.我省某面粉企业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后,该企业①缩短了个别劳动时间,生产的面粉价值量降低,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②成本降低,赢得降价空间,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③可以在单位时间内创造更多的商品价值总量④提高了整个面粉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商品价值量,促进了面粉行业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2.甲乙两家企业生产同一种商品,并以相同的价格出售这一商品,甲企业盈利,而乙企业亏本。
其原因是A.甲企业的商品比乙企业的商品更富有需求弹性B.甲企业商品的价值大于乙企业商品的价值C.甲企业工人的劳动强度低于乙企业工人的劳动强度D.甲企业的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乙企业的个别劳动生产率3.下表为某国M商品的生产情况,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则201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单位商品价值量分别是A.2.5小时 50元B.4小时80元C.6. 25小时125元D.6.25小时80元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A.商品的市场供求状况B.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D.生产商品时的劳动强度5.2018年某地生产一台知名品牌产品可以在本地市场上卖100万元人民币。
2019年生产该产品的全世界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了25% ,可喜的是该厂的先进技术使自己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0%,但是国内通货膨胀率为2%,美元由去年1美元兑换6.25人民币元升值4%,其他条件不变,2019年这件产品在国外市场上每台大约应卖______万美元。
()A.20.61B.12.30C.24.60D.78.466.人们常说,“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好货也便宜”的现象,市场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①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②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了③该商品在市场上出现了供大于求④该商品在市场上出现了供小于求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7.M商品的价值量为150元,某企业生产1件M商品,需要1小时。
关于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问题

(转贴)关于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问题——答姜启渭先生宋则行姜启谓先生在贵刊1997年第2、3、4 期连续发表大作三篇(以下简称《之一》、《之二》、《之三》)对我在贵刊1996年第5 期发表的《对“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再认识》一文和其他主张只有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时间的同志的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深受启发。
其实,所谓“否定论者”,如同“肯定论者”一样,所提出的论据和理由是各式各样的,并不协调一致,下面仅对姜先生对拙文的观点所提出的意见,作一答复。
一、分歧的关键所在拙文的基本论点是,《资本论》第一卷提出的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商品价值量的论述,即所谓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供求一致”,即商品的生产量符合该商品需求量为前提的。
正因为这样,与《资本论》第三卷在引入市场竞争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时提出的“价值是由当时社会平均条件下生产市场上这种商品的社会必需总量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1〕的论述(即所谓第二种含义)是一致的,不是两种不同的含义;只是一个按单位商品考察,一个按商品生产总量考察,而两者的一个共同前提是商品供求一致。
论据之一:马克思认为,尽管供求实际上从来不会一致,但为了对各种现象要在它们的合乎规律的形态上来进行考察,就必须撇开由供求变动引起的假象,假定供求一致,资本主义生产的实际内在规律,“才纯粹地实现。
”〔2〕正因为这样,马克思在考察商品和货币以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时,暂时舍象市场竞争,假定商品按其价值出售,即在商品的供求量一致的前提下论述价值的决定的〔3 〕,这是论据之二。
姜先生对我提出的这些论据是否正确,似乎没有作正面的回答。
只是在《之二》中说:“政治经济学在研究价值本质时,为什么说要假定供求一致呢?这是因为单个商品是总产品的样品。
只有总产品的供求一致,单个商品的使用价值才能摆脱它的量的变动的干扰。
但是单个商品价值的前提本身,还是某种使用价值的质,而不涉及其量,不涉及其供求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时间
撰写人:牛连红
【案例描述】学生曾做过这样一道题:2012年某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1元,2013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那么该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是?元。
所有学生看到这道题就开始埋头与题目中出现的几个数字纠缠,左算右算理不清。
学生在熟记商品价值量的相关知识后,埋头算了很久却选出了错误答案。
【诊断分析】原因1:受到数学学科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认为题目中所出现的数字都是用得上的,一定需要计算。
原因2:没有区分清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
导致与价值量的相关比例关系混淆。
【策略步骤】措施一,夯实相关比例关系,去除思维定势。
在政治学科部分出的考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政治学科知识的灵活运用,而不是考察数学知识和能力。
只要比例关系记住、记准、会用就能解决问题,有时甚至不用数学计算。
像上述这道题的关键考考查点就在于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在经济学知识中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是无关的。
所以此题无需计算,直接可得出答案仍为1元。
措施二,先入海,后出水。
为解决此类计算问题,可以先抛给学生部分试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先入题海。
然后带着学生一起归纳在在做题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同表述。
如对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表述多为“社会、普遍、行业”的等。
对于个别劳动时间的表述多为“该企业、某公司、A集团”的等。
老师带着学生一起从题海中“出水”。
【效果检测】
2011年,某商品价值为1元。
2013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其它条件不变,该商品的价值是
A.0.75元
B.0.80元
C.0.85元
D.1.25元
【感悟思考】对于概念的应用,首先要做的是教师对概念的详细讲解。
帮助学生从学科知识上清楚的区分。
其次就是要将学科知识生活化,即帮助学生区分清楚在做题过程中对于概念的不同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