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脑梗死)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
依据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通常将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
常见的病因:脑血栓形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炎;脑栓塞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栓子;腔隙性脑梗死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微栓子等。
一、症状体征:脑梗死好发者为50~60 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
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
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
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 天病情达到高峰。
1.主要临床症状:(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2.临床表现类型:根据脑梗死发生的速度、程度,病情是否稳定以及严重程度,将脑梗死分为以下5 种类型。
(1)完全型脑梗死:指脑缺血6h 内病情即达到高峰,常为完全性偏瘫,一般病情较重。
(2)进展型脑梗死:指缺血发作6h 后,病情仍在进行性加重,此类患者占40%以上。
造成进展原因很多,如血栓的扩展、其他血管或侧支血管阻塞、脑水肿、高血糖、高温、感染、心肺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多数是由于前两种原因引起。
(3)缓慢进展型脑梗死:起病2 周内症状仍在进展。
(4)稳定型脑梗死:发病后病情无明显变化者,倾向于稳定型脑卒中,一般认为颈内动脉系统缺血发作24h 以上,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发作72h 以上者,病情稳定,可考虑稳定型脑卒中。
怎么区别脑梗塞、脑血栓、脑出血

怎么区别脑梗塞、脑血栓、脑出血许多人得了脑血管病,分不清是哪一种,常把脑血栓说成脑梗塞,脑出血说成脑血栓等。
虽然这三者同属脑血管疾病,但其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不同,治疗也各异。
到底如何区分?下面为您详细介绍:一、脑梗塞1.脑梗塞(脑梗、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是脑动脉阻塞后出现相应部位脑组织的破坏,可伴发出血。
发病机制为血栓形成或栓塞,症状的性质因病变累及的血管不同而异。
脑梗占全部脑卒中的70%~80%。
2.病因:脑梗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候。
3.主要因素: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
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4.临床症状:脑梗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它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者不仅可以有肢体瘫痪,甚至可以急性昏迷、死亡。
如病变影响大脑皮质,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现为出现癫痫发作,以病后1天内发生率最高,而以癫痫为首发的脑血管病则少见。
5.治疗:本病应注意重视高血压的治疗,尤为病史中已有过腔隙性梗塞者需要防止复发,同时应注意压不能过快过低。
二、脑血栓1.脑血栓(脑血栓形成):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的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压偏低的条件下,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形成血栓,称之为脑血栓。
临床上以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50岁以后,男性略多于女性。
2.发病原因: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它是由于脑血管壁本身的病变引起的。
脑血栓形成一般起病较缓慢,从发病到病情发展到高峰,多需数十小时至数天。
脑血管疾病

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临床最常见类型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一)脑血栓形成 (cerebral thrombosis,CT)
即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atherosclerotic thrombosis cerebral infarction)
最常见,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
一、病因
二、病因
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最常见 脑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 脑动脉炎 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ITP、血友病等 梗死后出血
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Moyamoya disease):烟雾病 抗凝及溶栓治疗等
四、临床表现-不同动脉系统TIA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
对侧单瘫、偏瘫、面瘫,伴麻木
椎-基底动脉系统
眩晕、恶心呕吐、平衡失调
同侧单眼黑蒙或失明, 对侧瘫痪及感觉障碍
跌倒发作(drop attack) 短暂性全面遗忘症
(transient global amnesia,TGA)
优势半球受累可有失语
对侧同向性偏盲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卒中
病理性质
• 缺血性卒中(脑血
发病缓急
• 急性脑血管疾病(TIA、 脑梗死、脑栓塞、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栓、脑栓塞)
• 出血性卒中(脑出 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 慢性脑血管疾病(脑动 脉硬化症、血管性痴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抗凝:
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
脑梗死(脑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中风,多因素体禀赋不足,年老正衰,肝肾 不足,阳亢化风,或劳倦内伤致气血内虚, 血脉不畅,或因嗜饮酒浆,过食肥甘,损伤 脾胃,内生湿浊,进而化热,阻滞经脉,复 加情志不遂、气候剧烈变化等诱因,以致脏 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风夹痰瘀,扰于脑 窍,窜犯经络而发。
1.肝阳偏亢,风火上扰
血栓形成后,可向近心端逐渐发展,使栓塞的范围逐渐扩大, 最终使动脉完全闭塞。所供血的局部脑组织则因血管闭塞的快 慢、部位及侧支循环能提供代偿的程度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梗死。 有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碎片脱落可造成其远端动脉闭塞,这 样可造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可引起脑梗死,此称为血栓-栓 塞机制。
2.动脉炎
饮食不节,嗜食膏粱厚味及烟酒之类,脾胃受伤,运化失司,痰 热互结,腑气壅结,内生浊毒,夹风阳之邪,上扰清窍,神机失 灵而见僻不遂。
4.气虚血瘀,脉络不畅
平素体弱,或久病伤正,正气亏虚,无力行血,血行不畅,瘀滞 脑络,则成中风。
总之,本病以正虚为发病之本,主要有 肝肾阴虚,气血不足;邪实为致病之标, 以风、火、痰浊、瘀血为主。病位在脑, 脏腑涉及肝、脾、肾。
平素肝旺易怒,或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复因情志相激,肝失条 达,气机不畅,气郁化火,更助阳亢化风,风火相煽,冲逆犯脑, 发生中风。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年老体衰或劳倦内伤,致使脏腑功能失调,内生痰浊瘀血,适逢 肝风上窜之势,或外风引动内风,皆使风夹痰瘀,窜犯经络,留 滞于虚损之脑脉,则成中风。
3.痰热腑实,浊毒内生
各种病因(结缔组织疾病,细菌、病毒及螺旋体等感染)所致 的动脉炎和药源性(可卡因、安非他明等)动脉炎,可使管腔 狭窄或闭塞。
3.其他
原因尚有一些病因不明的脑梗死,部分病例有高水平的抗磷脂 抗体、蛋白C,以及抗凝血酶Ⅲ缺乏伴发的高凝状态。
脑梗死ppt课件

05 非药物治疗方法 探讨
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
01
02
03
动脉溶栓
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直接 注入到血栓内部,达到溶 解血栓、恢复血流的目的 。
机械取栓
利用取栓装置将血栓从血 管内取出,适用于大血管 闭塞的患者。
血管成形术
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 等方式,改善血管狭窄, 恢复血流。
外科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溶栓药物应用现状及前景
溶栓药物种类
目前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链激酶等,这些药物能够通过激活纤溶酶原,促进血栓 溶解。
溶栓药物应用现状
溶栓药物在脑梗死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对于早期脑梗死患者,及时溶栓治疗能够显 著改善预后。然而,溶栓药物的应用受到时间窗、禁忌症等因素的限制,且存在出血风险 等副作用。
健康生活方式
03
建议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等。
心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中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帮助患者应对情绪问题、提高 自我管理能力。
心理疏导
倾听患者的诉说,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 负面情绪。
家庭支持
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康复过程,提供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共同 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
脑梗死ppt课件
目 录
• 脑梗死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原则与方案制定 • 药物治疗进展及评价 •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 预后评估及生活质量改善措施
01 脑梗死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 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 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发病机制
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包 括血栓形成、栓塞、血流动力学 改变等。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 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脑梗死)

(一)内科综合支持治疗:应特别注意血压的调控(参见第九章) (二)抗脑水肿、降颅高压(参见第九章) (三)改善脑血循环 脑梗死是缺血所敌,恢复或改善缺血组织的灌注成为治疗的重心,应贯彻于全过程,以保持良好的脑灌注压。
1、溶栓治疗 梗死组织周边存在半暗带是现代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基础。即使是脑梗死早期,病变的中心部位坏死已经是不可逆的,但是及时恢复血流和改善组织代谢就可以抢救梗死周围仅有功能改变的组织,避免组织形成坏死。大多数脑梗死是血栓拴塞引起颅内动脉闭塞,因此,血管再通复流是最合理的治疗,溶栓是公认的最有效治疗。常用溶栓药物及方案如下: 1)溶栓治疗的指征: (1) 确诊的缺血性卒中,神经系统缺失体征持续存在(超过1小时)、且比较严重(NIHSS 7—22)。 (2) 开始治疗应该在症状出现3—6小时之内。 (3)体检没有发现活动出血或者外伤(如骨折)的证据
二、治疗
脑梗死的治疗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发病时间来选择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实施以分型、分期为核心的个体化治疗。在一般内科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可酌情选用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脑水肿降颅压等措施。通常按病程可分为急性期(1个月),恢复期(2—6个月)和后遗症期(6个月以后)。重点是急性期的分型治疗:腔隙性脑梗死不宜脱水,主要是改善循环;大、中梗死还应积极抗脑水肿降颅压,防止脑疝形成。在3~6小时的时间窗内有适应证者可溶栓治疗。
24小时颅内出血伴有临床症状加重患者,在r—proUX治疗组中为10%,对照组为2%(P=o.06)。两组的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别。 有研究显示先给予小剂量静脉溶栓,再给动脉溶栓,可以加快给药的时间窗,增加血管再通率,也比较安全。 动脉内溶栓使用的药物有rtPA、尿激酶、链激酶和r-proUK。国外使用较多的是rtPA,在我国使用最多的是尿激酶。 总之,动脉溶栓效果尚未得到公认。但是,确实是溶栓的另一条途径。目前主要应用于缺血性卒中发作6小时内、有大血管闭塞,尤其是基底动脉闭塞的患者。
脑梗塞又称脑梗死

脑梗塞又称脑梗死,既往称为脑血栓形成。
由于脑动脉硬化及其他各种原因,使脑血管闭塞或堵塞后,该血管供血区血液灌注不足则脑组织出现缺血性软化或坏死,成为脑梗塞。
脑梗塞是缺血性中风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梗塞等。
小的梗塞如腔隙性梗塞可无症状。
较大的梗塞,则可引起肢体的感觉和运动障碍。
腔隙性梗死,简称”腔梗”,是指颅内直径0.1-0.2毫米小动脉硬化、闭塞造成的脑组织缺血性微梗死,缺血,梗死的脑组织液化后被吞噬细胞清除,形成小的腔隙。
腔隙多发生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由于梗死面积较小,临床症状较轻,如一侧面部和上下肢的麻木或无力、言语不清、行动笨拙、头晕、呛咳等,部分患者可无不适症状,仅在影像检查时发现异常。
一般腔梗患者预后良好,但必须注意复发。
反复发作,就可能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如血管性痴呆、假性延髓麻痹、类帕金森综合等。
天狮活力康胶囊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心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主要是动脉硬化,进而血管腔缩小,受阻,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血管系统疾病。
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究其病因,主要是动脉硬化所引起。
动脉硬化即动脉血管内壁有脂肪、胆固醇等沉积,并伴随着纤维组织的形成与钙化等病变。
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其发病率在我国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近年来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
它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四高一多的特点,对人们的寿命和生活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
患心血管病的患者,不仅要忍受疾病的痛苦折磨,生活质量也大大降低,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状况。
据报道,我国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达13.6%,高血压患者约1.1亿,冠心病患者约1500-2000万,脑中风患者约600万;每年因心脑血管病就诊与住院者达1400万人次。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在发达国家,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费用几乎占直接卫生事业费用的10%。
脑梗死健康教育

脑梗死健康教育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它是由于脑血管的阻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引起脑组织缺血和坏死。
脑梗死的发生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
为了提高公众对脑梗死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以下是关于脑梗死的健康教育内容。
一、脑梗死的病因和危(wei)险因素1.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壁的损伤和动脉硬化,增加脑梗死的风险。
2.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导致血管病变,增加脑梗死的发生率。
3. 高血脂: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的水平会增加血管内脂质沉积,增加脑梗死的风险。
4. 吸烟和饮酒:吸烟和饮酒会导致血管收缩和血液粘稠度增加,增加脑梗死的概率。
5.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肥胖、高血压等,增加脑梗死的危(wei)险。
二、脑梗死的预防措施1. 饮食健康:保持饮食均衡,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的食物摄入,多食用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
2. 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肥胖,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来控制体重。
3. 戒烟限酒:尽量避免吸烟和饮酒,或者至少减少吸烟和饮酒的频率和量。
4. 定期体检:定期检查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及时发现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
5.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有助于降低脑梗死的风险。
6. 控制压力:学会应对压力,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保持良好的心态。
三、脑梗死的早期症状和就医注意事项1. 早期症状:脑梗死的早期症状包括蓦地浮现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面部、手臂或者腿部一侧无力或者麻木,言语难点,视力含糊等。
2. 就医注意事项:一旦浮现脑梗死的症状,应即将就医,尽量选择专科医院,及早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以减少脑组织的损伤。
四、脑梗死的康复护理1. 早期康复:脑梗死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应及早进行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职业治疗等,以恢复受损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病学(第8版)
一、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
【病理及病理生理】
局部脑缺血由中心坏死区及周围脑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组成
正常脑组织 缺血半暗带 坏死区 缺血时间 大部分缺血半暗带仅能存活数小时,挽救缺血半暗带是急性脑梗死的治疗目标
有效挽救缺血半暗带脑组织的治疗时间,称为治疗时间窗(therapeutic time window,TTW)
(1)病因 小动脉硬化 (2)临床表现特点 ➢ 多见于中老年患者,首次发病的平均年龄约为65岁,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逐渐增多 ➢ 通常症状较轻、体征单一、预后较好
神经病学(第8版)
三、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
➢ 腔隙综合征
➢ 纯运动性轻偏瘫(pure motor hemiparesis,PMH) 最常见类型,表现为对侧面部及上下肢大体相同程度轻偏瘫。病变多位于内囊、放射冠或脑桥
(三)其他检查
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经食道超声,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 酸,抗磷脂抗体等
神经病学(第8版)
脑梗死
【辅助检查】
神经影像学检查
CT
CTA
DWI
MRA
CTP
DSA
神经病学(第8版)
脑梗死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 明确是否是卒中
第一步
• 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灶性脑损害的症状和体征,并能用某一动脉供血区功能损伤解释,排除非血管性病因,临 床应考虑急性脑卒中
➢ 感觉运动性卒中(sensorimotor stroke,SMS) 表现偏身感觉障碍,轻偏瘫。病灶位于丘脑腹后核及邻近内囊后肢
神经病学(第8版)
三、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
➢ 腔隙状态(lacunar state)
反复发作引起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累及双侧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出现严重精神障碍、认知功能 下降、假性延髓性麻痹、双侧锥体束征、类帕金森综合征和尿便失禁等
基底节腔隙性梗死
脑桥腔隙性梗死
神经病学(第8版)
脑梗死
【辅助检查】
(一)初始检查——主要目的是进行溶栓指证的紧急筛查
1.平扫脑CT(最重要的初始辅助检查) 血糖;如果有出血倾向或不能确定是否使用了抗凝药,需化验血常规和凝血指标
(二)常规检查——目的是排除类卒中或其他病因,了解卒中危险因素
平扫脑CT或MRI 血管病变检查(颈动脉双功超声,TCD,CTA,MRA,DSA) 血常规,血生化,凝血指标,心肌酶谱等化验,氧饱和度,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
对侧同向性上四分之一视野缺损 伴Wernicke失语(优势半球) 急性意识模糊状态(非优势半球)
➢ 深穿支闭塞 病灶对侧均等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病变出现皮质下失语
神经病学(第8版)
(3)大脑前动脉(ACA)闭塞的表现
➢ 分出前交通动脉前的主干闭塞 侧支循环代偿可不出现症状。当双侧起源于同一个大脑前动脉主干时,造成双侧大脑半球的前、 内侧梗死,导致截瘫、二便失禁、意志缺失、运动性失语综合征和额叶人格改变
(4)大脑后动脉(PCA)闭塞的表现
➢ 主干闭塞 对侧同向性偏盲、偏身感觉障碍,不伴偏瘫
➢ 单侧皮质支闭塞 对侧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读(伴或不伴失写)、命名性失语、失认等
➢ 双侧皮质支闭塞 完全型皮质盲,有时伴有不成形的视幻觉、记忆受损、面容失认等
➢ 大脑后动脉起始段的脚间支闭塞 中脑中央和下丘脑综合征;旁正中动脉综合征,即Weber综合征;Claude综合征;Benedikt综合征
第九章 脑血管疾病
神经内科 杨文海
第二节
脑梗死
神经病学(第8版)
脑梗死
定义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 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迅速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 ➢脑梗死是卒中常见类型,约占70%~80%。 ➢依据病理生理学类型: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血流动力学机制所致的脑梗死。
(1)病因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最常见,约占50%)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急性心肌梗死、反常栓子、感染性心内膜炎、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等
(2)临床表现特点
➢多在活动中急骤发病,无前驱症状,局灶性神经体征在数秒至数分钟即达到高峰 ➢可能同时出现多个血管供血区的脑损害 ➢容易复发和出血
神经病学(第8版)
➢ 无症状性闭塞——慢性闭塞,侧支代偿充分 临床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
神经病学(第8版)
(2)大脑中动脉(MCA)闭塞的表现
➢ 主干闭塞 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向病灶侧凝视,优势半球受累出现完全性失语,非优势半 球受累出现体象障碍,可以出现意识障碍
➢ 皮质支闭塞
上部分支闭塞
下部分支闭塞
病灶对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下肢瘫痪较上 肢轻,向病灶侧凝视,伴Broca失语(优势半 球),体象障碍(非优势半球)
2)皮质后型,大脑中后动脉或大脑前中后动脉皮质支分水岭区梗死; 3)皮质下型,大脑前中后动脉皮质支与深穿支分水岭区梗死;
神经病学(第8版)
一、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
【临床表现】
3.特殊类型的脑梗死
(3)出血性脑梗死 脑梗死灶动脉坏死使血液漏出&继发出血 常见于大面积脑梗死后 (4)多发性脑梗死 ➢2个或以上不同供血系统脑血管闭塞引起的梗死 ➢ 反复发生脑梗死所致
脑梗死
五、临床表现
2. 心源性脑栓塞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和脑实质影像学表现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基本相同,但
可能同时出现多个血管供血区的脑损害
MRI显示多个血管供血区脑组织DWI高信号
神经病学(第8版)
脑梗死
五、临床表现
2. 心源性脑栓塞 ➢ 出血性脑梗死
常见于大面积脑梗死后,血液从破损的血管壁漏出,引发出血性脑及病因
血管壁病变;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其他病因
TOAST分型
大动脉粥样硬化 型
心源性栓塞型
小动脉闭塞型
其他病因型
不明原因型
神经病学(第8版)
一、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
【病因及发病机制】
1.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
根本病因:动脉粥样硬化 ,管径500um以上的动脉,动脉分叉处多见 发病机制: 1)原位血栓形成
神经病学(第8版)
一、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
【临床表现】
2、不同脑血管闭塞的临床特点 (1)颈内动脉(ICA)闭塞的临床表现
➢ 症状性闭塞——急性闭塞,侧支代偿不充分 可出现单眼一过性黑矇或Horner征 表现为大脑中动脉和/或大脑前动脉缺血症状 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可伴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受累可有体象障碍 当大脑后动脉起源于颈内动脉而不是基底动脉时,可使颈内动脉闭塞时出现整个大脑半球的缺血 颈动脉严重狭窄时可闻及血管杂音,血管完全闭塞时血管杂音消失
MRI T1加权像
MRI T2加权像
脑CT
神经病学(第8版)
三、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
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又称腔隙性缺血性脑卒中(lacunar ischemic stroke)
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病变,导致供血动脉脑组织缺血坏死(梗死灶直 径<1.5~2.0cm),从而出现的急性神经功能损害综合征
神经病学(第8版)
一、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
【临床表现】
➢ 大面积脑梗死 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或皮质支完全性卒中所致。病程进行性加重,易出现脑疝
T1加权像
T2加权像 MRI显示左侧大面积脑梗死
FLAIR像
神经病学(第8版)
一、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
【临床表现】
➢ 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SI)
相邻血管供血区交界处或分水岭区局部缺血导致的脑梗死,多因血流动力学原因所致
皮质前型
皮质后型
皮质下型 左颈内动脉重度狭窄
MRI显示分水岭脑梗死和CTA显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
神经病学(第8版)
二、心源性脑栓塞
心脏来源的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使血管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 坏死,而迅速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 脑桥腹内侧综合征(Foville syndrome) 基底动脉的旁中央支闭塞,同侧周围性面瘫、对侧偏瘫和双眼向病变同侧同向运动不能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 基底动脉尖端分出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闭塞后导致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觉醒和行为障碍, 可伴有记忆力丧失、对侧偏盲或皮质盲
神经病学(第8版)
一、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
【临床表现】
3.特殊类型的脑梗死
(2)分水岭脑梗死 ➢是相邻血管供血区交界处或分水岭区局部缺血导致,也称边缘带(border zone)缺血 典型为颈内动脉严重狭窄伴全身血压降低 心源性&动脉源性栓塞 卒中样发病、症状较轻、恢复较快 分为以下类型:1)皮质前型:大脑前、中动脉分水岭梗死;
➢ 分出前交通动脉后的大脑前动脉远端闭塞 对侧下肢感觉运动障碍,上肢瘫痪轻,面部和手不受累。辨别觉丧失。可以出现尿失禁、淡漠、 反应迟钝、欣快和缄默等
➢ 皮质支闭塞 对侧中枢性下肢瘫,可伴感觉障碍;对侧肢体短暂性共济失调、强握反射及精神症状
➢ 深穿支闭塞 导致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上肢近端轻瘫
神经病学(第8版)
➢ 纯感觉性卒中(pure sensory stroke,PSS) 较常见,表现偏身感觉缺失,可伴感觉异常。病变主要位于对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ataxic-hemiparesis) 轻偏瘫伴小脑性共济失调,共济失调不能用无力来解释。病变位于脑桥基底部、内囊或皮质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