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红军关于战略骑兵的争论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文阅读练习:《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阅读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文阅读练习:《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阅读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第2课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一、立足文本天虽奇冷,但我和黄开湘同志不知性急还是怎么的,骑着马一口气跑了三十多里地,一头是汗。

路上碰到了我们的老首长邓小平同志,我们赶紧勒马下来,向他敬了个礼。

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然后问:“你们驻扎在哪里?离这儿多远?”我们一一作了回答。

他又问道:“听说你们团在青石嘴一仗,缴了敌人不少布?”“是的,上交了不少,还留了一点。

”我说。

小平同志说:“关心一下宣传队的同志,给剧团的小鬼每人做套衣服怎么样?”“好,照指示办!”我回答得很爽快。

小平同志高兴地笑了,又说:“讲妥了,一言为定!如有多,还可以给机关同志添件衬衣。

”我点着头说:“好,我回头派人给送去。

”我们牵着马跟着小平同志,边走边说,不一会儿,就到了会场。

1.《长征胜利万岁》这一段对话,对表现文章内容和人物分别具有怎样的作用?【答案】①对话增强了回忆录内容的真实性。

②表现了邓小平关心宣传队的红小鬼和机关工作的同志,有大局观;也表现了作者服从命令的军人品质。

赴会路上,邓小平指示为宣传队、机关同志做衣服,写出了红军当时在生活上的困难。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

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

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一方面对话增强了回忆录内容的真实性。

另一方面,“关心一下宣传队的同志,给剧团的小鬼每人做套衣服怎么样”“讲妥了,一言为定!如有多,还可以给机关同志添件衬衣”,可知表现了邓小平关心宣传队的红小鬼和机关工作的同志,有大局观;“好,照指示办”“好,我回头派人给送去”,可知表现了作者服从命令的军人品质。

在赶赴开会的路上,邓小平根据实际情况指示为宣传队、机关同志做衣服,写出了红军当时在生活上确实存在着困难。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毛泽东选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九三六年十二月)毛泽东的这部著作,是为着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而写的,当时曾在建立在陕北的红军大学作过讲演。

据著者说,这部著作只完成五章,尚有战略进攻、政治工作及其他问题,因为西安事变发生,没有工夫再写,就搁笔了。

这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一场大争论的结果,是表示一个路线反对另一个路线的意见。

对于这个路线上的争论,一九三五年一月中共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作出了结论,肯定了毛泽东的意见,而否定了错误路线的意见。

在一九三五年十月中共中央移到陕北以后,毛泽东随即在十二月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地解决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第二年,即一九三六年,毛泽东又写了这部著作,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第一章如何研究战争第一节战争规律是发展的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我们现在是从事战争,我们的战争是革命战争,我们的革命战争是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的。

因此,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

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

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不懂得它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战争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指导战争,就不能打胜仗。

革命战争——革命的阶级战争和革命的民族战争,在一般战争的情形和性质之外,有它的特殊的情形和性质。

1920华沙保卫战

1920华沙保卫战

1920华沙保卫战战争简介苏波战争,指1920年4—10月苏维埃俄国与波兰之间的战争。

苏波战争是由波兰白军首先挑起。

1920年4月25日,波兰白军在协约国的怂恿下,多次拒绝了苏俄政府关于和平谈判解决两国争端的建议,对苏俄发动了进攻。

同年5月8日,波军占领乌克兰首府基辅。

苏联红军奋起反击,于6月中旬收复了基辅,并越过边界向华沙推进。

这时波兰和协约国感到大事不妙。

7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照会苏俄政府,建议俄波媾和,但遭到苏俄拒绝。

7月17日,苏联红军继续向华沙进攻。

8月20日,英国政府又向苏俄发出最后通牒。

但最后通牒并未阻止苏俄进军,反而引起英国公众对政府的愤怒。

于是英国不得不劝波兰接受苏俄的停战条件,同意和谈。

但这时军事形势发生了变化。

由于红军高级指挥员之间对于主攻方向判断出现意见分歧,红军在华沙战役中受到重大挫折,波军转守为攻。

1920年10月12日,苏波两国在里加签订停战协定,并缔结了预备和约。

和约规定,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划归波兰,缔约双方彼此尊重国家主权,并保证不支持任何针对另一方的敌对行动。

战争原因在历史上,两国一直存在矛盾。

俄国未建立之前,波兰作为当时的强国,在1609-1615年多次进攻俄国。

在俄罗斯正式建立后,俄国逐渐开始占据上风。

1648-1654年,乌克兰与白俄罗斯开始了反对波兰的斗争,俄罗斯乘机予以支持并经过1654-1657年的战争获得了乌克兰第聂伯河左岸地区,基辅也归属于俄罗斯。

随后,俄国3次瓜分波兰。

到了一战前夕,波兰实际变成俄国的属国。

战争经过波兰进攻当苏俄进行国内战争之际,波兰领导人约瑟夫·毕苏斯基希望乘此大好时机重建大波兰-即包括由波兰、波罗的海三国和乌克兰组成的联邦。

1919年4 月,毕苏斯基率领波军对苏俄发动了突然进攻。

虽然苏军成立了西方面军与之对抗,但由于国内战线形式危机,白俄武装邓尼金和高尔察克东西对进,能用于抵御波兰人的力量极为有限,致使波军在入侵初期长驱直入,获得极大的成功。

彭德怀三战西北“马家军”

彭德怀三战西北“马家军”

彭德怀三战西北“马家军”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20年第2期“马家军”是近代西北地区极为凶悍的一支军阀武装,后来名义上归属国民党领导。

“马家军”以骑兵为主,战力十分强悍,两次国共战争中曾令我军付出了很大代价。

然而,历史大势终究是不可阻挡的,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功消灭了包括“马家军”在内的一切军阀武装。

在解放军历史上,彭德怀是与“马家军”交锋最多的军事统帅,他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三次作战。

吴起镇初战,红军小胜1935年9月10日,由于张国焘拒绝执行既定的“北上”方针,中共中央不得不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先行北上,刚刚会师不到3个月的红一、四方面军,被迫再次分兵。

9月12日,中共中央率部到达俄界(甘肃省迭部县境内的一个村庄)后,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将部队统一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毛泽东,支队下辖3个纵队,总兵力仅有7000余人,加上经过两万余里的辗转鏖战,所有官兵都身体虚弱、伤痕累累。

蒋介石看准了红军的弱点,抓紧时间调兵遣将,想要彻底歼灭陕甘支队。

这一次,蒋介石调动的是“宁马”马鸿逵和东北军何柱国两部骑兵。

西北地区土地广袤,利于骑兵狂飙突进,纵横冲杀。

因此,蒋介石的这一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红军造成了现实威胁。

10月19日,陕甘支队到达陕甘苏区西部的吴起镇(位于今陕西省吴起县中部),身后骑兵仍在步步紧逼。

当日晚上,红军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

由于红军人困马乏,一些干部提出,与其贸然与敌人接战,不如将敌人诱进苏区再打。

毛泽东却分析认为,敌人虽然凶悍,但吴起镇多山地,如能利用地形优势,以我军最擅长的伏击战歼敌一部,必能彻底阻止敌人前进。

最后毛泽东明确要求:“打退追敌,不要把敌人带进根据地。

”会后,彭德怀亲自指挥勘察地形,把伏击地点定在吴起镇以西的五里沟。

根据战斗部署,红军兵分三路,隐蔽在五里沟的头道川、三道川和正面的西南山,形成三面夹击态势,并派红军干部团诱敌深入。

中央红军“切尾巴”战役:切谁的尾巴

中央红军“切尾巴”战役:切谁的尾巴

中央红军“切尾巴”战役:切谁的尾巴作者:来源:《新传奇》2021年第44期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刚到陕北吴起镇,国民党骑兵团就已到了苏区大门口,如同甩不掉的“尾巴”。

为了不把敌人带进陕北苏区,中央红军打响了著名的“切尾巴”战役。

这场战役创下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步兵打败骑兵的奇迹,结束了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宣告了国民党围追堵截中央红军的阴谋彻底破产。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主力由中央苏区瑞金等地出发,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中央红军的长征,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与指挥下,粉碎了国民党军穷凶极恶的围追堵截,战胜了难以想象的无数艰难险阻,历时一年有余,途经11个省,行程25000余里,于1935年10月19日进入陕北吴起镇(今吴起县),胜利结束。

吴起镇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中共中央领导全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的出发点。

面对甩不掉的“尾巴”,打还是不打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刚到吴起镇,国民党骑兵团就已到了苏区大门口,如同甩不掉的“尾巴”。

党中央连夜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分析敌情。

“两条腿打四条腿,怕是开玩笑吧。

”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调研员汤彦宜介绍,当时因为敌人的骑兵师装备精良,我们有些干部一开始不主张打,认为经过长途行军后部队很是疲惫,对当地情况又不熟悉。

但是党中央大多数同志是主张打的,他们认为,一定要在这里打,绝不能把敌人带进苏区。

中央红军已经到了陕北革命根据地,有了群众基础,且之前有步兵打骑兵的经验,所以有把握一定能打胜仗,给陕北人民送一个见面礼。

“那时红军战士穿得很少,群众都穿棉衣了,他们还是单衣,还有穿半截裤的,大部分战士穿着茅草鞋。

”吴起县倒水湾村村民张新说:“我爷爷张宪杰曾给中央红军提供了做饭的水缸。

当时,刚刚抵达陕北苏区的红军战士早已疲惫不堪,装备补给严重匮乏。

”当时,毛泽东决定主动出击,并立即电令彭德怀前来,又找来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等讨论作战方案,最终决定由彭德怀部署和指挥这次战斗。

“马刀锋锐敌胆寒”——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传奇

“马刀锋锐敌胆寒”——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传奇

“马刀锋锐敌胆寒”——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传奇作者:韩洪泉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7年第8期踏着乡间的小路走向战场,走向那为母亲而战的地方。

战马伴我离剐故土保边疆,我的魂也萦绕故乡。

望着你的背影走向远方,走向那让母亲牵挂的地方。

马刀跟你告别亲人走四方,你守着是你迷人的故乡。

让战争远离人间,去迎接那和平的曙光。

让战争远离人间,去迎接那和平的曙光。

——《中国骑兵》片尾曲骑兵是陆军中乘马(亦有少数骑乘其他动物者)执行任务的部队。

在历史上,骑兵曾是陆军的主要作战兵种之一,担负正面突击、迂回包围、追击奔袭等任务,蒙古骑兵、哥萨克骑兵等都在世界军事史上享有盛名。

我国是最早拥有骑兵的国家之一,骑兵也是我军最早组建的兵种之一。

解放军的骑兵部队曾是步兵之外最大的兵种,十几万健儿策马疆场,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立下了赫赫战功。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

伴随着我军的现代化进程,摩托化取代骡马化,英勇的骑士和“无言的战友”都逐渐退出解放军的行列,作为一个兵种的骑兵今天已不复存在。

然而,骑兵精神永不凋谢,人民骑兵的光辉历史和光荣传统,已经和必将继续在人民军队的基因图谱上,代代赓续传承。

沿革篇:提刀上马骑兵是人民军队行列中最早出现的兵种之一。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次武装起义和军事斗争的队伍中,都有骑兵身影的出现。

1928年4月,西北工农革命军骑兵队正式成立,这是我军第一支正规骑兵部队。

1932年1月,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指示,西北反帝同盟军在甘肃正宁县成立,下辖两个支队及警卫、骑兵两个直属队,强龙光任骑兵队队长。

同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甘肃正宁成立,下辖4个大队,强龙光继续担任骑兵大队大队长。

陕甘游击队骑兵大队是西北红军最早的骑兵部队,虽然数量不多(只有三四十人马),但机动性好、战斗力强,成为红军中一支重要作战力量。

红26军组建后,骑兵大队编为红2团骑兵连,曹胜荣任连长,张秀山任指导员。

1933年11月,红26军骑兵连扩大为骑兵团,黄子祥任团长,杨森(后为张秀山)任政治委员,下辖两个骑兵连。

掩护红军长征的部队 “铁流后卫”与“战略骑兵”

掩护红军长征的部队 “铁流后卫”与“战略骑兵”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掩护红军长征的部队“铁流后卫”与“战略骑兵”
导语:在中央红军长征中,担任开路先锋的红一、三军团斩关夺隘,战功赫赫,备受世人瞩目。

其实,负责殿后的红五军团和侧翼掩护的红九军团,同样创
在中央红军长征中,担任开路先锋的红一、三军团斩关夺隘,战功赫赫,备受世人瞩目。

其实,负责殿后的红五军团和侧翼掩护的红九军团,同样创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

“铁流后卫”――红五军团
长征中,红五军团的行军序列一直在最后,主要负责抗击敌军追兵,掩护红军主力北上。

一路上,红五军团竭力阻击数倍于己的追兵,不顾自己时刻面临与主力失去联系,甚至全军覆灭的危险,多次击退并迟滞了国民党军队的行动,保证了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的安全,被红军称为“铁流后卫”,参谋长陈伯钧也因善于殿后而赢得了“铁屁股”的美誉。

湘江战役中,为确保中央红军顺利渡过湘江,军团长董振堂临危受命,率部同蜂拥而至的敌人殊死激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然而,负责殿后的红五军团三十四师,被敌军阻隔在湘江以东,陷入重重包围。

三十四师面对4个师的敌人孤军作战,5000多名官兵大部分壮烈牺牲。

师长陈树湘在率部突围时腹部中弹,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

被俘后,他绞断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

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时,红五军团奉命在石板河阻击追兵。

他们在崇山峻岭中与敌人奋战三昼夜,像一个“铁闸”一样,紧紧把十多万国民党“追剿”军堵在了仅有的一条道路上,保证了党中央的安全。

红军主力渡江后,红五军团交替掩护撤离了石板河,顺利渡过金沙江。

完成渡江后,他们凿沉了渡江的7条木船,对尾随而来的敌人关上了追击的
生活常识分享。

关于《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几个问题

关于《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几个问题

对于现代战争战略计划的制定
全面分析形势
01
在制定现代战争战略计划时,需要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和敌我
双方的形势,以及战争所处的历史阶段和主要矛盾。
确定战略目标
02
根据形势分析结果,确定合理的战略目标,明确战争的目的和
任务。
制定战略步骤
03
根据战略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战略步骤,包括各个阶段的作
战任务、时间节点和资源需求等。
地形和地理条件
地形和地理条件对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毛泽东 在文中提到了不同地形条件下应采取的战术和战略,以 及地理条件对军队行动和战争胜负的影响。
群众条件
群众条件是战略实施的基础。毛泽东强调,必须依靠广 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才能 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
战略问题的基本步骤
人民战争思想
毛泽东在文章中强调了人民战争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战争,才能取得胜利。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战争 中如何组织和动员群众参与战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战略与战术的关系
毛泽东在文章中阐述了战略与战术的关系,指出战略是指导和决定战术的,战术是实现战略的手段和方法。这一观点对于 正确处理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制定合理的作战计划具有指导作用。
对于现代战争战略指挥的指导
灵活应对变化
毛泽东在《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强调,战争中情况千变万化,指挥员必须灵活机动地应对变化的情况。在 现代战争中,由于技术手段和作战样式的变化,战场情况更加复杂多变,指挥员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 的决策能力,以灵活应对各种变化。
重视信息情报
毛泽东在文章中强调了信息情报的重要性,指出只有了解敌人的真实情况,才能制定正确的战略计划。在现代 战争中,信息情报对于掌握敌情、制定作战计划和调整兵力部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指挥员需要重视信息情 报工作,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分析和传递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已经退出欧洲战场的骑兵在国内战争中再度复兴起来,不仅恢复了作为真正作战单位的骑兵军,而且出现了以前欧洲军事史上从未有过的骑兵集团军,红军和白军的庞大骑兵部队曾多次进行激烈的遭遇战。

与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俄国骑兵相比,红军骑兵有很大不同。

红军骑兵尤其是骑兵集团军不仅有骑兵部队,往往还编有步兵师、步兵旅、装甲分队,装备有装甲列车、步枪和机枪。

白军骑兵擅长骑兵冲刺(即大规模骑兵攻击)和马刀攻击,这是从沙俄军队继承下来的战法。

20世纪初,沙俄军队的传统骑兵战术达到较高水平,这是正好大量出现了自动射击武器,使得该战法基本失去作用,许多红军骑兵没有受过传统的骑兵训练,不会使用冷兵器(学会这一技巧需要练几年,而哥萨克人从小就开始这种训练),再骑兵冲刺时不会使用手枪、短身管枪、骑枪等射击武器。

机轮车这种架有机枪带弹簧地盘的两匹马拉的敞篷车在骑兵中发挥了特殊作用。

它是国内战争中的一大发明,很快被红军从“马赫诺匪军”那里借鉴而来。

伊萨克-巴贝尔对这种独特的作战工具做了生动的描述“一辆牧师乘坐的普通四轮马车,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国内纠纷而突然受宠,成了可怕的快速作战工具,创造了新战略和新战术,改变了昔日的战争面孔。

机轮车孕育了不少英雄和天才。

马赫诺匪军就是这样一类人,他们把机轮车当成了自己神秘而诡计多端的战略的核心。

马赫诺匪军装备的300辆机轮车变化神速,风驰电掣,使步兵、炮兵甚至骑兵都黯然失色。

机轮车部队具有闻所未闻的机动性。

打败这支军队很难,抓住他们更不可思议。

在这一点上,布琼尼表现的不比马赫诺差。

”红军曾经创造了使用射击兵器对付主要使用冷兵器的骑兵群的精彩战例。

当白军巴尔勃维奇的混成军以“马镫靠马镫”的密集队形对突入克里木清剿弗兰格尔军队的红军发起决死攻击时,红军使用150辆机轮车的机枪进行了抵近射击,使白军损失惨重。

在1919-1920年的南方面军和西方面军的战役中,骑兵集团军在突破敌人防御时的猛烈突击和他对敌人后方的突击以及为粉碎敌人战役预备队的行动,极大成功的发挥了优势,进攻速度可达每昼夜7-18公里。

此时,红军骑兵指挥员中也涌现出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人物。

除了布琼尼,还有第2骑兵集团军司令米罗诺夫、第1骑兵军军长普里马科夫、混成骑兵军军长杜缅科、第3骑兵军军长盖伊和混成骑兵集团军司令托明等。

在20年代,这些人当时的知名程度并不亚于伟大卫国战争后期红军坦克集团军司令卡图科夫、罗特米斯特罗夫、波格丹诺夫等人。

注:国内战争中红军先后组建了2个骑兵集团军和7个骑兵军。

1个骑兵集团军下辖3-4个骑兵师,以及装甲兵分队、炮兵等。

按照红军1918年底编制,1个骑兵师应有8887人、马匹9106、火炮12,不过战争中从未满员。

苏俄的战略骑兵在遭遇波兰军队以后,其作用便急转直下。

波兰军队几乎没有骑兵,但有非常强大的步兵。

他们是由具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丰富作战经验的法国教官训练出来的。

红军骑兵对躲在用铁丝网防护的战壕里的波兰步兵发动猛烈攻击,往往遭到重大损失,在战术和战役上收效甚微。

同时,红军骑兵也经不起波兰飞机的攻击。

不仅仅在苏波战争,1920年的克里木作战也给战略骑兵的命运敲响了警钟。

在那次战斗中,红军日洛巴骑兵军短短几小时就被弗兰格尔航空兵的少数几架飞机打垮了。

曾在骑兵第1军的巴贝尔对那次波兰战况做过清楚的描述:“在战争第二阶段,喊叫声已经对敌人不起作用,骑兵对掘壕据守的敌人已无法发起攻击”。

同样,苏联一些军事分析家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就曾注意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阶段西线已经开始大量使用航空兵和坦克。

当然,当时的作战飞机性能有限,而坦克也仅处在萌芽阶段,且通行能力差部件易损,无法起到后来坦克的作用。

但那些出身“低微”(许多国内战争红军高级指挥员在沙俄时代最多只是低级军官)、素质不高的国内战争指挥员却不太关注这些发展变化和预测。

他们既没有受过普通教育,也没有受过专业军事教育,无法理解自己经验以外的东西。

他们总是把对世界大战经验的总结,以及据此对未来战争的思考看作军界一些文人的自作聪明,并加以嘲笑和排斥。

他们中的许多人只受过一点小学教育,当然对克劳塞维茨、毛奇、施利芬、米赫涅维其、鲁登道夫、福煦等的名字一概不知,自然这些著名人物的思想也不可能引起他们任何的心灵共鸣。

当然不久,红军领导人也意识到专业军事训练的重要性,建立了各种专业军事机构,教员主要来自沙俄时代的军官以及军事院校的教授。

经过近10年努力,在30年代中期,院校为红军培养了一批有现代战争意识的军官们,可惜好景不长,这些成果随即在大清洗中被吞噬。

经过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及后来的1937-1938年的大清洗,在各级机构中本来就占很大比例的“骑兵将领”(骑兵第1集团军出身的人,而不是斯大林时期被竭力压制的第2骑兵集团军的人)几乎占据了各个战略战役级别的所有的指挥岗位。

红军骑兵在西线的苏波战争中以及1920年秋在克里木同弗兰格尔的斗争中所遇到的这些问题,当时就引起了许多军事专家对未来战争中能否使用战略骑兵的问题产生了怀疑。

但是这些专家实际上很快就被清除,直到伟大卫国战争前,苏联成了依然保留有大量骑兵师的唯一国家。

战争期间,还组建了骑兵军和机械化骑兵集团。

他们多次深入敌后英勇作战,但也遭到巨大损失。

国内战争结束后不久,骑兵领导人就开始大肆活动,为恢复骑兵和战略骑兵大兵团四处奔走。

例如,他们执意证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骑兵对推动大规模战役的进程本来是可以发挥作用的。

1922年骑兵代表大会前夕的《军事通报》杂志写道,“骑兵的失败和无所作为,其原因并非因为现代火力使它在战场上失去了作战能力,而是因为对本兵种缺乏信心,因为最高统帅部对骑兵使用不当,因为没有天才的指挥员才致使对骑兵指挥不当”。

为了保住骑兵的显著地位,不仅一些“纯粹的骑兵人士”而且许多合成军队指挥员如沙波什尼科夫都大声疾呼:“我们坚决主张骑兵在未来也应独立作战,也就是说无需步兵的协助也能完成面临的任务”。

同时,他还写道,保留骑兵大兵团是必要的,“我们认为恰恰是骑兵大兵团有其存在的充分合理性,因为只有大量骑兵才有足够的实力和强大的火力,甚至在敌后开辟前进的道路”。

沙波什尼科夫这位博才多学的军事家,在为战略骑兵辩护的发言中也未能避免说些意识形态的话:“欢迎对无产阶级骑兵提出有实际意义的建议,目的只有一个即指明取得胜利的正确道路!至于骑兵在红军队伍中的意义,已经被他的历史性口号十分深刻而恰当确定了,这就是:‘无产者,上马吧!’”。

在战略骑兵的热情拥护者中,自然还有布琼尼(这位在多次战役和战斗中表现最优秀的著名红军骑兵第1骑兵集团军司令员)。

他认为,即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略骑兵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他认为沙皇俄国有40个一流的骑兵师,约30万骑兵(不过这是这位骑兵天才的夸大数字,没有任何数据可以支持)。

我们的谢苗大叔认为,如果把这些骑兵派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就会把敌后所有的人统统吓倒。

他写道:“第1骑兵集团军从来没有超过1.4万人。

比较一下吧,1.4万人和30万人。

如果我们有30万骑兵的话,我们就能用马蹄在前线附近的敌方防御地带内直接踏出一条走廊。

”或许在20年代这样看待骑兵的作用有一定道理。

但是在两场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内,军事技术的飞速发展,看来早该把骑兵在苏联未来重大军事冲突中的作用予以否定。

对骑兵的作用首先表示怀疑的是图哈切夫斯基及同他一起共同倡导“摩托化战争”思想的人。

但战略骑兵拥护者丝毫不妥协,利用每个有利的机会来坚持战略骑兵的主张和与此有关的问题,首先是给军队提供编制战马。

在这方面最据代表性的是布琼尼在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1934年1-2月)上的发言,大叔说道:“春播期间应该播种粮食,但此时也是产马驹和马匹交配期。

而我们通常一开始播种,就把产马驹的事忘记了,也不再重视马匹交配的事了。

遗憾的是,这种情况已经连续三年了。

”直到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对战略骑兵作用的辩护依旧没有停止。

1938年伏罗希洛夫还写道:“世界各国军队的骑兵都在经受危机,确切地说是经受了危机。

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没有骑兵了。

是不是骑兵没有任何作用呢?。

我们赞成另一种观点,红军骑兵依然是一支战无不胜的和毁灭性的武装力量。

它能够而且必须将在各个战线上完成战斗任务。

”从1934年到1939年,红军骑兵的编制数量增加了52%。

更有甚者,随着原第1骑兵集团军的老战士铁木辛哥就任苏联国防人民委员,在苏芬战争结束后,西部军区又开始组建骑兵军。

由于对西班牙内战中坦克在战斗和战役中的作用的错误估计,认为坦克主要作用直接支援步兵是战术性的,结果把30年代中期前组建起来的机械化军(1936年起改为坦克军)解散了。

直到1941年,红军才在建制中又恢复了机械化军,但这已经是一个迟到的决定,机械化军正忙于补充和不断完备的时候就遇上了战争,这就注定了它在战争初期的悲惨命运。

在争论将近20年后,1941年1月13日,斯大林在军事委员会会议上不得不表示,现在该是时候“摒弃国内战争经验”,用新经验来武装自己的时候了,不过此时距离大战时间已经所剩不多,领袖的天才指示都来不及扭转被动的局面。

军事体制对形式变化的反应太迟钝(斯大林及其亲信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这种迟钝的程度)。

斯大林最严厉的指示也改变不了苏联因片面理解国内战争经验而形成的战略文化。

在这次会议上,斯大林提出了自己对未来战争的理解:“现代战争将是摩托化战争,地上的摩托、空中的摩托、水上和水下的摩托”。

实际上他采纳了早已被他处决的图哈切夫斯基的构想,继而他又说道:“谁的摩托多,功率大,谁就取胜”。

由此,约瑟夫大叔以自己的风格对未来战争提出了一个简明而粗浅的致胜公式。

当时,苏联全国上下以极端方式提高所谓摩托化装备的产量,在战争爆发前夕,数量已经超过潜在敌人德国和其仆从国(包括德国在占领捷克、波兰、法国等国缴获的装备),尤其是在飞机、坦克和潜艇。

然而,战争开始阶段的事态表明,战争胜负完全不是由装备数量多少决定。

法国被德国打败并不是因为装备数量不如德军,也不是因为法军飞行员和坦克兵在战场上表现不如德军勇敢,主要是对于使用坦克和飞机的新作战样式准备不足,没有相应的人才和指挥机制。

注:1939年红军总兵力200万人,骑兵约有22万人;战争前夕总兵力540万人,骑兵编制有13个骑兵师以及4个骑兵军指挥机关,约有11万人。

有关资料表明,伟大卫国战争中,1941年底苏军拥有多达82个骑兵师,当然这些多是轻骑兵师(有3个骑兵团,1个炮兵团和1个坦克团,人数约3000人);到了1943年底,数量锐减为26个,最终到战后50年代中期,骑兵才从苏军编制中正式消失。

主要参考资料1.《苏联武装力量50年》2.《军事战略》3.《战争史和军事学术史》4.《军事技术进步与苏联武装力量》5.《外国名将传》6.《苏联军事百科全书》9卷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