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真实的国产战争电影《南征北战》:拍摄经费100万元,陈毅按演习费报销了

合集下载

电影《南征北战》观后感

电影《南征北战》观后感

电影《南征北战》观后感电影《南征北战》观后感第一章:影片概述《南征北战》是一部以抗战背景为背景的战争电影,刻画了中国抗日战争中南方与北方的联合作战。

影片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和动人的演员表演,展现了在战争年代中人们的恢弘英勇和无私奉献,深深触动了观众的情感。

第二章:剧情介绍影片以抗战背景为背景,描绘了南方与北方军队联合作战的过程。

故事主要围绕着一名南方军队的指挥官和一名北方军队的指挥官展开,他们通过合作与团结,成功地击退了日军的进攻,并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扣人心弦,使观众陷入了情节之中。

第三章:人物塑造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各具特色。

南方军队的指挥官是一个坚定而聪明的领导者,他带领队伍勇敢地抵抗敌人的进攻,克服了各种困难,最终取得了胜利。

北方军队的指挥官则是一个勇敢而无私的战士,他始终关注着队伍的安全,始终保持团结和协作的意识。

通过这些人物的描绘,影片展现了战争中人们的勇敢和无私的精神。

第四章:摄影与美术设计影片的摄影和美术设计非常出色,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画面的色彩搭配恰到好处,既突出了战争年代的艰苦与残酷,又展示了人类的希望和勇气。

摄影师通过精心的构图和用光,展现了战争场景的真实感和紧张感,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第五章:音乐与剪辑影片的音乐和剪辑是整个影片的灵魂所在。

音乐的氛围营造了紧张的氛围和战争的残酷。

剪辑则抓住了故事情节的高潮部分,使观众更容易沉浸其中。

音乐和剪辑的完美配合,使影片的节奏感和紧凑感更加突出。

第六章:影片的意义与价值《南征北战》是一部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的坚强意志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伟大作品。

影片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塑造,让观众深入了解了当年那段艰苦卓越的抗战岁月,进一步激发了观众对国家和家庭的关爱和责任感。

电影中的反战思想和人性光辉,使人们在追求和平的道路上更加自觉和积极。

附件:1、动态海报2、剧照合集3、观影感受调查问卷法律名词及注释:1、战争背景:指影片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即抗日战争期间。

电影《南征北战》观后感

电影《南征北战》观后感

电影《南征北战》观后感今天,我们观看的是战争《南征北战》,反映的是我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征战于大江南北,终于取得中国革命的全面胜利的战斗经过。

片中,我军的指挥员和战士们浴血奋战顽强战斗和机智勇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南征北战》这部电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故事片,它主要讲述了在1947年时我军和国民党为争夺土地而不惜一切代价去打仗的故事。

营高营长率领部队北撤,在山东桃村集结待命。

不少战士和老乡都想不通,高营长和女村长赵玉敏耐心给大家做工作。

此时蒋军共出动25个师的兵力,企图造成南北夹击。

我军在桃村大沙河阻击南线敌人六昼曰,主力部队集中到风凰山围歼北线的国民党李军长率领的七个师。

高营长接到师长命令抢占摩天岭高地,以阻击敌军张军长率领的增援部队,李军长率领的部队已被我军全歼并活捉李军长。

高营长又率领部队乘胜追击张军长率领的部队,赵村长也带领游击队配合主力部队,切断敌人退路,又绞断敌人企图炸毁桥梁的炸药导火线,保住了大桥。

一场大战开始了影片场面宏大、气势磅礴,它通过对一支具体的作战部队转战经历的描绘,同时又生动地勾画出整个战区国共两军角逐的全方位图景,形象地体现出人民解放军运动战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

它是从解放后直至“文革”期间我国拍摄的大型战争片之一,即便在“文革”中几乎所有影片都被禁演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在银幕上上映,足见其影响力。

《南征北战》的故事生动,情节起伏跌宕,节奏感强。

同时影片又有着纪录片的纪实风格,使人感到真实可信,有强烈的时代氛围。

片中的人物塑造也十分成功,从下级的军官、战士一直到两军的高级将领,都有着较为鲜明的个性化彩色,避免了概念化和脸谱化的描绘方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的历史就是对昨天的总结,对今天的激励,对未来的昭示。

正是这些英雄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安宁和平的生活,这是多么无私的奉献啊这部影片说的是华东野战军的一支部队遵照毛主席的战略部署,实行战略转移,诱敌深入,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故事,华东野战军的指挥者是粟裕将军,他是从士兵成长起来的军事家。

南征北战电影简介.doc

南征北战电影简介.doc

南征北战电影简介南征北战电影剧情简介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地区与敌人经过多次激战,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947年冬,国民党反动派集结优势装备和优势兵力对华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部队在粟裕将军的指挥下,于苏中七战七捷。

为了更有力的歼灭敌人,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实施了大踏步的后退。

对这一举动,起初有些战士一时想不通。

某师一团一营高营长率领的部队,转移到山东沂蒙山区的桃村待命,当地百姓对人民军队的后撤也十分有意见。

为了平抚安定战士和老乡们的情绪,高营长和村长赵玉敏分别将上级的作战意图进行传达和解释说明。

这时,情况突然有了新的变化,反动派军队以为我军是在败退,便集中了三十万人马,从三面向我军合围,企图与我军展开决战。

我军在桃村前面的大沙河阻击敌人,战斗持续了六昼夜,然后向凤凰山转移,围歼凤凰山已经被我军包围的敌军李军长所属的七个师。

高营长奉命在摩天岭阻击前来增授的敌军张军长的部队。

凤凰山战斗结束后,高营长又奉命担任包歼援敌的前锋,敌军退守大沙河南岸负隅顽抗,高营长便抄小路偷渡大沙河,切断敌军退路,后敌人又想炸掉大沙河上游的水坝,用洪水阻止我军过河。

赵玉敏带领游击队剪断水坝上的炸药导火线,保全了水坝,也保住了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使敌人的狠毒阴谋未能得逞。

我军渡过大沙河,歼灭了顽敌,敌方张军长及其参谋长均束手就擒。

南征北战电影幕后花絮影片在人物塑造、语言的提炼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尝试用对比蒙太奇的手法,力求对解放军指战员和敌军将领在决战中的心理活动加以表现和对照。

影片拍摄时曾和人民解放军组成一个有四、五千人的摄制组,前后历时一年。

它在把握战争场面的气势、战役的规模和表现战略决策及军事思想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导演把一个庞大繁杂的战争题材表现得明快流畅。

显示了处理大题材、大场面的艺术才能,同时也为今后驾驭重大题材积累了经验。

穿帮台词电影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于1947年初,电影里称呼蒋介石为总统,事实上蒋介石到了第二年1948年5月20日才就任总统,当时蒋介石的正确称呼应该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委员长,或者国民政府蒋主席。

《高山下的花环》观后感

《高山下的花环》观后感

《高山下的花环》观后感•相关推荐《高山下的花环》观后感(通用36篇)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山下的花环》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山下的花环》观后感篇1平凡的岁月,不少平凡的英雄;峥嵘的年代,更不缺硝烟中的英魂。

《高山下的花环》观看已久,每一个镜头却仍历历在目。

它以最精简的手笔,最朴实的镜头,带我们穿越时空,看向那硝烟滚滚的时代。

面对战争,并非人人都生来是英雄。

指导员赵蒙生也曾企图逃避,他畏惧,他迷茫,这也正是未经历战争的大多数人的写照。

可战火与死亡不会因此消退,而是逼迫人们成长。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不少英雄都是这样历练而来。

面对生死的离别,情同手足的兄弟牺牲,再怯懦的灵魂也会觉醒,再柔弱的羔羊也会咆哮。

而放眼未来,我们虽身处和平年代,但战争却并不曾远去。

我们未历经死亡,但我们有军人的血性;我们或许畏惧伤亡,但我们绝不退缩;我们并非生来英雄,但浓烈的硝烟终会带给我们重生。

面对战争,人人又都生来是英雄。

无论是心直口快的靳开来,还是无私奉献的梁三喜,他们都在时代的洪流下被推向战争。

每一名战士身后都有幸福的家庭,牵挂的父母,可面对战争,他们都义无反顾的放下一切,冲锋在前,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

靳开来说:“干了这碗酒,烈士陵园见!”面对生死未卜的战争,为了身后千千万万家灯火,无数战士前赴后继,用鲜血与生命将“英雄”刻印在祖国边疆。

战争残酷,却也造就了烈士真情。

面对断水的危机,副连长靳开来冒着违反纪律的风险为战士砍甘蔗,也最终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正是这“生命之水”解决了连队的燃眉之急,为部队的胜利铺平了道路。

面对战争的爆发,雷师长义无反顾的将独子“北京”送上战场。

他才华横溢,却又默默奉献,虽然年少,却斗志高远。

这样优秀的人才,并没有摆架子,比后台,而是扎实工作,立根基层,却不幸牺牲在战场。

在战争年代里,正是有无数像他们这样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革命先辈做为中流砥柱,我们的部队才会在千百次战斗中攻坚克难,带领全国走向胜利。

南征北战电影简介

南征北战电影简介

南征北战电影简介南征北战电影剧情简介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地区与敌人经过多次激战,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947年冬,国民党反动派集结优势装备和优势兵力对华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部队在粟裕将军的指挥下,于苏中七战七捷。

为了更有力的歼灭敌人,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实施了大踏步的后退。

对这一举动,起初有些战士一时想不通。

某师一团一营高营长率领的部队,转移到山东沂蒙山区的桃村待命,当地百姓对人民军队的后撤也十分有意见。

为了平抚安定战士和老乡们的情绪,高营长和村长赵玉敏分别将上级的作战意图进行传达和解释说明。

这时,情况突然有了新的变化,反动派军队以为我军是在败退,便集中了三十万人马,从三面向我军合围,企图与我军展开决战。

我军在桃村前面的大沙河阻击敌人,战斗持续了六昼夜,然后向凤凰山转移,围歼凤凰山已经被我军包围的敌军李军长所属的七个师。

高营长奉命在摩天岭阻击前来增授的敌军长的部队。

凤凰山战斗结束后,高营长又奉命担任包歼援敌的前锋,敌军退守大沙河南岸负隅顽抗,高营长便抄小路偷渡大沙河,切断敌军退路,后敌人又想炸掉大沙河上游的水坝,用洪水阻止我军过河。

赵玉敏带领游击队剪断水坝上的炸药导火线,保全了水坝,也保住了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使敌人的狠毒阴谋未能得逞。

我军渡过大沙河,歼灭了顽敌,敌方长及其参谋长均束手就擒。

南征北战电影幕后花絮影片在人物塑造、语言的提炼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尝试用对比蒙太奇的手法,力求对解放军指战员和敌军将领在决战中的心理活动加以表现和对照。

影片拍摄时曾和人民解放军组成一个有四、五千人的摄制组,前后历时一年。

它在把握战争场面的气势、战役的规模和表现战略决策及军事思想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导演把一个庞大繁杂的战争题材表现得明快流畅。

显示了处理大题材、大场面的艺术才能,同时也为今后驾驭重大题材积累了经验。

穿帮台词电影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于1947年初,电影里称呼蒋介石为“总统”,事实上蒋介石到了第二年1948年5月20日才就任总统,当时蒋介石的正确称呼应该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委员长”,或者国民政府“蒋主席”。

电影《南征北战》观后感

电影《南征北战》观后感

电影《南征北战》观后感电影《南征北战》观后感一:剧情梗概电影《南征北战》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国主义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47年,当时国共内战进入了最激烈的阶段。

主人公李四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在土地革命斗争中失去了妻子和儿子。

为了报仇,他加入了人民解放军,参加了南征北战的战斗。

在战斗的过程中,他经历了各种困难和考验,但他始终坚守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最终取得了胜利。

二:角色介绍1. 李四:主人公,普通老百姓,失去了妻子和儿子,加入人民解放军。

2. 张三:李四的战友,勇敢且正直。

3. 王五:国民党军队的将领,心狠手辣。

4. 小红:李四的儿媳,勇敢坚强。

三:情节详述1. 李四的家庭悲剧:李四的妻子和儿子被国民党军队杀害,他决心加入解放军为妻儿报仇。

2. 李四的入伍之路:李四辗转找到了解放军的部队,并加入了南征北战的行动。

3. 战斗与困难:李四和战友们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经历了艰苦的战斗和生活困境,但他们永远不放弃,坚持战斗到底。

4. 对敌人的追击:李四和战友们在战斗中不断追击国民党军队,最终收复了一个重要的据点。

5. 最终胜利与牺牲:李四等人最终取得了胜利,但也有战友因此牺牲,给李四带来了深深的悲痛。

四:影片的意义和启示1. 英雄不分民族:电影通过展示李四和战友们的英勇行为,告诉观众们英雄是不分民族的,只要有正义的信念,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英雄。

2. 报国救民:电影中展现了主人公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教育观众要有爱国心和责任感,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3. 团结合作:电影中强调了战友之间的团结合作,在困难的时候互相帮助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附件:- 电影《南征北战》剧照- 电影《南征北战》观影笔记法律名词及注释:1. 土地革命:指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过程中进行的农村土地改革运动。

2. 国共内战:指1946年至1949年的中国国共两党之间的武装冲突,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与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军队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电影《南征北战》观后感

电影《南征北战》观后感

电影《南征北战》观后感电影《南征北战》是一部扣人心弦、感人至深的作品。

影片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为依托,展现了抗日战争年代中一群勇敢的中国军人为国家民族利益而奋斗的故事。

观看该片后,我不禁为这些英雄们的奉献精神所打动,并深思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与珍贵。

全片通过精彩的叙事和震撼的画面还原了历史场景,使观众仿佛回到了那段岁月之中。

影片以生动的方式描绘了电影主人公李云龙在战争中经历的磨砺和成长。

李云龙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出身,但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在部队中成为了大家的楷模。

他的坚守和牺牲精神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军人的崇高品质。

影片中的战斗场景令人热血沸腾,特别是最后的决战一幕,让我震撼不已。

中国军人面对强大的敌人,勇往直前,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自己的土地。

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舍生忘死,体现出了浩然正气和拼搏精神,令人敬佩与感动。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不仅有主角李云龙的坚毅和勇敢,还有其他战士的独特个性和真挚情感。

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困难和磨难,相互扶持,形成了一支强大的集体力量。

这个集体也代表了整个中国军队的战斗精神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同时,影片也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痛。

许多战士为了保卫家园,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他们的离世让人揪心,也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可怕。

但正是这些献身者们的撑起了国家的未来,为了更美好的明天,他们将自己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在观看电影《南征北战》后,我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战争不仅是破坏和伤害,更是一种精神的升华和奋斗的象征。

作为普通人,我们要珍惜和平,勇往直前,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为了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

总之,电影《南征北战》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佳作。

它通过生动的叙事、精彩的画面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军人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观影后,我深刻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伟大,也更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励我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断追求进步,并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史诗巨制《南征北战》

史诗巨制《南征北战》

往事PO PU LA R C I N E M A 6第期不约而同改编电影《南征北战》的创作,是由一出名叫《战线》的四幕话剧引发的。

该剧的作者亦即后来电影编剧之一的沈西蒙,解放初曾任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宣传部文艺科科长,后任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院长。

《战线》反映了在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上我军指战员奋勇歼敌的英勇事迹,由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于1951年初在南京大华影剧院演出,受到广大指战员的欢迎。

话剧《战线》的出现及反响引起了两位有心者的共鸣与关注,他们就是最先介入电影剧本《南征北战》创作的沈默君、顾宝璋,当时分别为三野文化部创作员、华东军区政治部文艺科研究员。

就在这时,传来了作为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最高领导陈毅观看话剧《战线》演出后的意见,认为基础很好,如果拍摄成电影可以更广泛地宣传人民战争的思想。

华东军区兼三野政治部承担了组织落实的任务,时任华东军区兼三野文化部副部长的吴强具体负责指导,于是话剧《战线》的《南征北战》因得到许多高级将领的关怀和支持,调集的创作力量十分雄厚,以对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的真实描绘和我军将士英雄群像的生动刻画,赢得了“史诗式战争片”的盛誉。

文/朱安平电影改编工作,便由沈默君、顾宝璋的各自为战转为彼此合作,很快拿出了初稿。

吴强及时安排了集体会审,在十来位从事文艺创作同志的面前,由两位作者朗读了剧本。

此时,他们对未来的电影是着重表现人民战争的性质还是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并不很明确,只是简单地认为两者不可分割;而在拟写剧本时则比较偏重于前者,原因是对这一方面的生活比较熟悉。

剧本试图把华东战场三年来的重大战役都包罗在内,因而从毛主席到重庆和平谈判、蒋介石撕毁谈判协定、发动内战向解放区进攻写起,接着以莱芜战役为背景写苏北七战七捷后向山东撤退,再以孟良岗战役为背景写经过粉碎敌人重点进攻我军转弱为强,最后以外线出击为背景写大踏步前进,直到准备投入淮海大战为止。

贯穿全剧的对敌斗争故事线索,有主力部队、敌后武装和地下工作三条战线,两位作者确实煞费了一番苦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真实的国产战争电影《南征北战》:拍摄经费100万元,陈毅按演习费报销了】
195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黑白战争电影《南征北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电影,新中国军事电影的“老三战”之首。

197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彩色故事片,用原版的导演成荫和王炎执导,拍了一部新的彩色版《南征北战》。

看过的观众普遍都觉得,上影的老版黑白《南征北战》更好看更经典。

两部电影相差22年,无论从技术还是表演上,北影的新版《南征北战》都应该更胜一筹,彩色影像也更生动,可为什么不如老版的经典呢?
上影的老版《南征北战》比新版的好在哪呢?真实!
正在上映的抗日题材战争大片《八佰》,主打的卖点也是真实。

为了这个真实,不仅在服化道了下功夫,导演还专门请教官特训电影中的演员,让他们掌握那个年代军人正确的作战、射击、跑位等技术特点,为了就是让他们看起来像那个年代的人。

《南征北战》在真实这方面占了天大的优势。

它的故事就是反映刚刚结束的解放战争,而电影中的很多群众演员,就是这些参加过这场战争的真正军人饰演。

《南征北战》的剧情主要是讲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地区与敌人的多次激战,所有故事的主角就是著名的华东野战军,拍摄地点就在山东。

为此,《南征北战》的拍摄得到了部队的鼎力支持。

当时的华东军区抽调了一个师的部队参加实拍,其中一个团是从刚朝鲜战场调回来的。

参加拍摄的部队包括了步兵、骑兵、装甲兵、汽车兵、工兵、炮兵等多兵种,规模达数千人。

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三位部队作家负责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战术教授会教员组组长王晓同志担任本片军事顾问团团长。

当年,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是陈毅同志,副司令员是粟裕同志。

电影拍摄时,陈毅是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任上海市市长;粟裕是华东军区副司令员,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知道要拍一部华野的电影后,两位司令员都非常关注,陈毅曾亲自为《南征北战》剧组人员讲述当年战场上的细节,还修改过几段对白;粟裕还专门把本片的两位导演请到北京,向他们详细讲解了当年华东战场上的军政态势及战斗细节。

【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也曾对剧本进行过指导。


《南征北战》的拍摄经费是100万元,在当时是一笔巨款,最后陈毅按演习费给报销了。

这种事只可能发生在那个年代。

【1950年,第一套人民币全国通行,猪肉一毛八一斤,面粉一毛二,白菜三分。


《南征北战》在高度的关注和重视之下,成为了时代的经典,很多的经典台词至今还被影迷传诵。

“请你们再坚持最后五分钟!”
“请你看在党国的份上,赶快伸出手来拉兄弟一把!”
“今天我们大踏步的后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的前进。


“同志,炮兵不能上刺刀,最后解决战斗还要靠我们步兵。


“我们的两条腿一定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


“不是我们太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
“团座。

旅座。

师座。

军座。


1951年春,当时的电影指导委员会、中央电影局及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拍一部反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战争电影,作为1952年第二十个建军节的献礼影片。

当时正值全国文艺整风运动,各大电影厂原定拍摄的故事片全部停拍,这部《南征北战》成为当年唯一
的准拍影片。

因为当年只有《南征北战》一部电影核准拍摄,所以上影厂能够调集当时国内众多的演员参加拍摄,包括其他几大电影厂的优秀演员,在当时真是众星云集。

成荫和汤晓丹两位导演,分别负责解放军方面和国民党军方面的拍摄工作。

解放军方面的戏份更多,但拍得很顺利;而国民党军方面的戏份,难度则大很多。

扮演国民党军的也是华东野战军战士和山东解放区的老区群众,他们对扮演“国军”非常抵触;最后干部反复动员,着重强调这是政治任务,通过电影来控诉国民党反动派,战士们和群众才渐渐接受。

《南征北战》的故事背景,是从1947年初开始的,人民解放军在华东战场上对向山东解放区进犯的国民党军队实施的歼灭战。

电影拍摄时,距离战争结束才4年,当年的战场还在,当年参加过战斗的很多战士也还在,甚至当年很多常用的兵器都还在用。

所以,《南征北战》最大的优势是能用很多当年的参加过战斗的军人,当年普遍使用的武器,在当年真正战斗过的战场上,拍一部实战演习般的电影。

电影中使用的武器都是当年的真家伙,比如观众最熟悉的三八大盖、盒子炮、马克沁重机枪等,都是从部队仓库直接拉出来的;拍摄爆炸场景的也全是用真正的炸药,一个炸点的TNT炸药重达一公斤,威力可以炸翻一个水泥碉堡。

因为参演人数众多,经费紧张,武器可以借用,军装却没有那么多库存。

所以,电影中的解放军都换上了50式冬服,军帽上也有了八一军徽,不打绑腿、穿解放鞋,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真实战斗形象是不一致的。

相反,《南征北战》中的国民党军军服装具非常符合当年的状态,因为在战争中缴获了也没人穿,也不可能升级换代。

国军的美械装备,大到105毫米榴弹炮、M5轻型坦克、M8装甲车,小到汤普森冲锋枪、M1卡宾枪、M1903步枪等等,都配备完整。

这些都是解放战争中的战利品,又比我军原有装备先进,自然也得以继续使用。

在《南征北战》中,有多种类型的战斗镜头,包括阵地防御战、反坦克战、山地阻击战、街道巷战、追击围歼战,等等。

这些战斗镜头,都很好反映了当年我军真实的战术水平,很多技战术的细节更值得后期的同类型战争电影参考学习。

比如电影中,解放军战士的据枪动作、战术动作、行军队形、射击姿势等等,甚至形象气质,都是当年战争年代真实的样子。

这些真实,主要得益于《南征北战》有无数真正的解放军战士参演,并且参加过电影中的那场战争。

这样的天然优势,未来的其他战争电影,再也不会有了。

像《八佰》那样,为了重现当场的影像,投入巨资搭景,在当年《南征北战》时是无法想象的,也是毫无必要的。

因为有广阔的天地可以发挥,有无数的人和力的支援,《南征北战》在拍摄规模和战争场面上都是空前的。

虽然没有后来《大决战》中的那种绵延数里的航拍镜头,也没有《集结号》《八佰》那种身临其境的视效音效,但其朴素真实的质感,无愧于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战争史诗大片的美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