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北师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北师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这篇拓展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的发源、上游的发电站、沿途对土地的灌溉、黄河夕照、壶口悬瀑等景观,说明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同时介绍了黄河的水土流失,"地上河"的形成,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学习重点是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1、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巉岩壁立,万仞摩天,纵横奔驰等词语;2、学习“摘抄”这种读书方法、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体会课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4、通过课文体会黄河磅礴的气势和哺育中华民族的奉献精神,体会作者对母亲河的感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1、从文中形象、优美的语言体会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的感受;2、品读、积累好词佳句,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教案一第一课时一、释题导入,出示自学提示1、导入:大家都听过李白的诗《将进酒》的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本文题目即表现黄河的大气磅礴,气概豪迈雄壮,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体会《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恢弘气势。

(板书课题)2、师生共同确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①认识本课的生字、词语;②初步理解课文。

③课文从哪几方面写黄河的磅礴气势。

二、初读课文,完成自学内容出示自学提示: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扫清文中障碍,把课文读通顺。

2、想一想作者都写了在什么地方所见到的黄河,给作者什么样的感受?3、浏览课文,将课文分成几部分。

4、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从哪几方面描写黄河的磅礴气势?(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1---3题,小组讨论4题三、汇报交流,提出问题1、小组内分段读文,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小组长汇报自学题3、4题。

3、学生质疑,预设①在刘家峡看黄河有哪些雄伟壮观的景象?②巉岩壁立,万仞摩天等词语是什么意思?……四、师生释疑1、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解决,教师补充。

五年级说明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含答案)

五年级说明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含答案)

一、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

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左右。

过了40亿年左右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

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

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

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

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

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

1.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阅读理解附答案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阅读理解附答案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阅读理解附答案黄河是怎样变化的①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可是一查黄河近2000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

黄河在近2000年来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②人们不禁要问: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③说来有趣,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

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

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

④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

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⑤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其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

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量达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

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泥沙上。

它使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

每到洪水季节,黄河这些地段的堤坝很容易决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灾。

⑥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

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

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

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

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

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⑦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巩固泥沙设计了方案。

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第二单元检测试卷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下列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2)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A.比喻比喻对比B.比喻比喻对偶C.拟人比喻对偶D.拟人比喻对比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集合的号声已经响了,他还在七手八脚....地收拾着行李。

B.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

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

C.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

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D.千百年来,这里的渔民与珊瑚礁友好相处,相安无事....。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学校对极少数不尊重教师、无理取闹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B.随着我市“阳光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使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C.传统文化如“四书五经”对初中生可能比较陌生。

D.经济是否迅速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加速培养出大量的高水平技术、管理人才。

4.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我的祖国,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你是昂首高歌的雄鸡,______;你是奋蹄疾驰的骏马,______;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______;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______。

你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中国。

①叱咤时代的风云②挣脱千年的羁绊③唤醒黎明的沉默④舞动大地的雄风A.④①③②B.③②④①C.②③①④D.①③④②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

秋风引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5.此诗中,诗人流露出的情思是()A.送别之情B.思归之心C.喜悦之意D.愤怒之思6.下面与“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意境相近的一项是()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020北京东城初三(上)期末试题语文

2020北京东城初三(上)期末试题语文

2020北京东城初三(上)期末语文一、基础.运用(共14分)学校开展“母亲河.幸福河”网络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一位同学搜集并整理的介绍黄河的文字。

阅读后,完成(1)-(2)题。

(共4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炎黄儿女的母亲河。

在中华5000年文明史中,黄河流城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时间就长达3000多年。

【甲】黄河又因其水少沙多、时空分布不均,素来以“善淤、善决、善徒”而著称。

从先秦到解放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大的改道26次,【乙】黄河又被称为“中华民族之忧患”。

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专程离京①黄河。

面对这条母亲河,他心潮澎湃,【丙】忧思难抚,千叮咛万嘱咐:“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黄河岁岁安澜,这一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变成了生动现实!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

他远眺黄河,豪情满怀,在次日的②上发出号召:“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流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

这一战略的实施,必将谱写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全新篇章。

(1)在文中【甲水乙北丙】三处分别填人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A、【甲】而且【乙】于是【丙】也B、【甲】而且【乙】因此【丙】却(2)在文中横线处填人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A.①视察②坐谈会B.①视查②坐谈会C.①视察②座谈会D.①视查②座谈会2.下面是同学们根据《黄河大合唱》改编的部分朗诵词,依次给朗诵词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1分)新中国已经破晓:你听,黄河在咆哮,扬子江在呼号:你看,在广袤的土地上,四万万民众已经团结起来,誓死同把国土保!A、咆哮.xiào广袤.màoB、咆哮.xiao 广袤.màoC、咆哮.xiāo 广袤.màoD、咆哮.xiāo 广袤.máo3.初三(1)班就“黄河与传统文化”专题进行合作探究。

《黄河颂》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黄河颂》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黄河颂》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黄河颂》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阅读《黄河颂》,回答下列问题: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婉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1、《黄河颂》那个词是关键?那一部分是文章的主题部分,其内容是什么?“颂”字,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

2、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主体部分中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他所统领的内容是什么?“望”字,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岸。

4、“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5、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来写的。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6、《黄河颂》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1)音节美。

歌词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

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错落有致。

在用韵上隔句押韵,构成自然和谐的韵律。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课文原文阅读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课文原文阅读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课文原文阅读3母亲河拓展阅读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的诗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黄河源头之高,流程之远。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从这里汩汩而出的泉水,顺山势汇聚成溪,向东流去。

黄河流程蜿蜒曲折,有“九曲十八弯”之说。

它行程5464千米,流经9个省、自治区,汇集了渭河、泾河等几十条主要支流和上千条溪川,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河。

黄河上游,植被较好,河水清冽。

这段黄河水流急、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及至中游,途径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顺流而下,河水变为深黄,黄河因此而得名。

黄河在这一段穿越于群山和高原之间,形成许多奇异景观。

壶口两岸高山绝壁,奔涌而来的河水急速收窄,从断层飞流直下30余米,有如巨壶倾注,激起震耳欲聋的翻滚波涛。

从壶口往下65千米是险峻的龙门,相传是大禹治水时所凿,鬼斧神工,令人惊叹。

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流传了上千年。

滔滔黄河以每年16亿吨的输沙量进入下游,随着地势变得平坦,流速渐缓。

泥沙慢慢沉积下来,使河床不断抬高,河堤也随之加高,致使有些河段成了高于地面的“悬河”。

到快入海时,黄河已显得步履沉重,只能缓缓向前。

黄河沉积的泥沙,填海造地,形成了黄河三角洲。

这里是我国小麦、棉花、花生、芝麻等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

由于受潮水的顶托,还有一部分泥沙回淤在入海口,形成了坚硬的河岗。

为了越过这道屏障,黄河又突然抖起精神,宛如一条蛟龙,腾跃而起,轰鸣着扑向大海。

至此,滚滚黄河完成了曲折壮丽的漫长行程。

奔腾不息的黄河已流淌了150万年。

远古时代的黄河流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许多地方被森林草原覆盖,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生息劳作、繁衍发展的良好环境。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早在80万年前,黄河中游就有“蓝田人”从事渔猎活动。

7000年前,生活在西安一带的“半坡人”建造了布局有序的村落。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要求写作,(秒分黄河进发子者高原已山,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要求写作,(秒分黄河进发子者高原已山,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要求写作,(秒分黄河进发子者高原已山,【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黄河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石障山屏难阻挡,千回百转总流东”。

黄河之水一路汹涌奔腾,不可阻挡,流经九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

长城始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浑堪称世界奇迹。

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有10万里以上。

港珠澳大桥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的跨海通道工程,连通香港、澳门与内地,历时七年建成。

工程先后攻克了十余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形成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立了中国跨海通道建设工业化技术体系。

浩荡奔腾的黄河,绵延挺立的长城,飞越沧海的港珠澳大桥,都蕴含着内涵丰富的中国精神。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演讲稿,参加学校举办的国庆70周年演讲比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示例:践行中国精神,与祖国共奋进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践行中国精神,与祖国共奋进”。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每当唱起《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时,我总会想起伟大的祖国。

浩荡奔腾的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世世代代地滋润着大地、哺育着人民,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摇篮;绵延挺立的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了“中国的脊梁”和“民族的魂魄”,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保家卫国,英勇奉献。

而今,走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港珠澳大桥工程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智慧,展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祖国的命运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祖国的发展与富强要靠与时代背景相交织的中国精神。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用青春和生命书写未来,用赤诚的爱国情和坚贞的爱国心,筑就和延续着伟大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还涌现了“两弹一星”精神、塞罕坝精神、大庆精神、劳模精神、闽东精神等等,一代代中国人继往开来,不懈努力,才有了中国今日的引领风骚,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独特的风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阅读答案
①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

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5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②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

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气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比较先进。

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③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

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

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

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④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

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开始使用彩陶。

从河南混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

这种文化被称?"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⑤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

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⑤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第①段中划线的语句说明了黄河的什么特点?请概括表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简明的语言表述黄河流域之所以能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第④段举"仰韶文化"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③段开头的"相传"和第④段第一句的"之一"能否省略?为什么?
请分别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为什么用"摇篮"比喻黄河?请用一句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气势雄伟,流程漫长,流域广大。

2、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人类生存。

3、是为了说明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4、不能省略。

因为"相传"表示所述的内容来源于传说,不是确实有据的;"之一"则表示还有别的发祥地,黄河流域不是唯一的。

5、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或:是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意思相近均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