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考试说明——生物

合集下载

2019高考全国3卷生物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高考全国3卷生物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高尔基体、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者都存在于蓝藻中
B.三者都含有DNA
C.三者都是ATP合成的场所
三者的膜结构中都含有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中不同细胞器的结构功能,其中高尔基体是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在动植物细胞中功能不同;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前者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后者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答案】(1).蛋白质(2).核酸(3).叶绿素(4).实验思路:配制营养液(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用该营养液培养作物甲,一段时间后,检测营养液中NH4﹢和NO3﹣剩余量。
预期结果和结论:若营养液中NO3﹣剩余量小于NH4﹢剩余量,则说明作物甲偏好吸收NO3﹣;若营养液中NH4﹢剩余量小于NO3﹣剩余量,则说明作物甲偏好吸收NH4﹢。
(3)初次注射抗原甲时,体内会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再次注射抗原,机体会产生较多的抗体,血清中含有抗体,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抗体会与抗原甲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
(4)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病,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严重的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等。
三、非选择题
7.氮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合理施用氮肥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细胞内,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含氮有机物是___________,在细胞核中合成的含氮有机物是___________,叶绿体中含氮的光合色素是______。
(2)农作物吸收氮元素的主要形式有铵态氮(NH4﹢)和硝态氮(NO3﹣)。已知作物甲对同一种营养液(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中NH4﹢和NO3﹣的吸收具有偏好性(NH4﹢和NO3﹣同时存在时,对一种离子的吸收量大于另一种)。请设计实验对这种偏好性进行验证,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________。

2019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考试说明

2019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考试说明

2019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考试说明(选修)一、命题指导思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统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等级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择优录取。

高考试卷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以及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考试(江苏卷)生物科的命题将遵循“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从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实际出发,充分反映高校的选拔要求,同时发挥高考的积极导向作用,有利于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推进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具体表现在:1.体现生物学科特点,考查考生对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考查考生的生物学基本素养和实验能力;关注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2.以能力立意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整体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对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过程与方法和创新精神的考查。

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联系生产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江苏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现状。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对考试内容及要求具体说明如下:对知识内容考查的要求依次为A、B、C三个等级,具体含义如下:A.了解所列知识点,并能在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并使用它们。

B.理解所列知识点及其与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它们并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C.在理解所列知识的基础上,能在较复杂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2019高考生物(全国卷)考试说明

2019高考生物(全国卷)考试说明

2019年高考考试说明——生物Ⅰ.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

试卷满分300分,其中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

各学科试题只涉及本学科内容,不跨学科综合。

二、题型试卷包括选择题、填空、实验、作图、计算、简答等题型。

三、试卷结构1.试卷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生物、化学、物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题型为选择题,共21题,每题6分,共计126分。

其中生物6道题(单项选择题),化学7道题(单项选择题),物理8道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第二部分由生物、化学、物理三科的必考题和选考题构成。

生物、化学、物理各科选考内容的分值控制在15分左右。

理科综合试卷结构表求的。

②选择题(二)共8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在指导语中明确给出单选和多选的题号。

③选考题要求考生从2道物理题、2道化学题、2道化学题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组卷:试卷按题型、内容和难度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不同试题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Ⅱ.考核目标、考试范围及题型示例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理工类生物科考试内容。

高考生物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物学科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等方面的应用,有利于高校对新生的选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1.理解能力(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019年高考生物考纲解析

2019年高考生物考纲解析
——生殖、遗传、进化 第五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六单元 生物技术与实验*
单元知识框架 (一)以书本知识体系为专题
各专题需要解决的综合问题 • 用事实说明为什么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
的基本单位? • 如何证明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 • 生物体如何实现代谢活动的有序进行并保持
稳定状态? • 生物体如何保持物种的延续及适应生存环境
中加入等量的玉米子粒提取液,保持各组 温度30分钟后,继续进行实验(提取液中 还原性物质忽略不计):
AB
CD
EF
甲组(20℃) 乙组(40℃) 丙组(100℃)
二.高考能力要求解读
(1)若向A、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 适量的班氏试剂或斐林试剂,沸水浴一 段时间,观察该三支试管,其中液体颜 色呈砖红色的试管是_______;砖红色 较深的试管是______,颜色较深的原 因是______;不变色的试管是______, 不变色的原因是_________。
植物体细胞
导入受体细胞 筛选含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动物体细胞 培养
动物体细胞 (或卵细胞)
检测表达
表达、调控、非编码区修饰 基础(结构、功能相同)
生物专题复习举例
农作物育种与管理专题
• 植物的个体发育、杂交育种、单倍体育 种、多倍体育种、诱变育种、细胞工程 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基因工程在育种 上的应用
II.同一品种的西瓜种植在非生物因素相同 的两块土地上,但单位面积产量差别很大, 为了探究两块土地上产量不同的原因,请 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要求写出课下题的题目)。
二.高考能力要求解读
3、获取信息的能力 (1)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
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 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高考考试大纲解读:生物 Word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高考考试大纲解读:生物 Word版

姓名,年级:时间:生物新鲜出炉,考纲和考试说明的总体要求及必修部分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部分的考查内容没有改变,只是考试说明中生物技术实践部分做了一点微调,增加了相关的实验技术,同时题型示例中增加2018全国卷2,3题、2018全国卷1,3题和2018海南卷,30题。

即整体结构维持稳定、局部微调,这种变化表明高考总的命题方向将继续朝着素养考查稳定推进;知识内容的局部微调也仅仅在选修一部分,涉及部分考生.一、考纲与说明内容的解析(一)考查方向体现核心素养考试说明中考核目标增加了一段关于考核要求的表述.表明高考在能力要求上会更加注重素养考查及理论联系实际、会更加关注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高考生物命题中的核心素养,就是指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个方面来综合考查考生,引领了生物高考新方向。

生命观念是指对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本身学习的同时,相应形成的观念认识,这里的生命观念,不是指知识本身,而是学习生物学知识或对生命特征进行解释后形成的抽象的观点,也是能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问题现象的观念和思想方法。

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

对于这方面的内容近年高考题已经有所涉及,在复习中应引起足够的关注.科学思维体现在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进行探讨、阐释或论证的过程,其中涉及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等方法。

作为高考题目,科学思维主要是以基于证据的阐释或论证的面孔出现,近几年的高考题已经对此进行了多次考查,而且势必会成为命题的重要方式.据统计,2017年课标Ⅰ卷生物试题中4次出现解释原因类的设问,2018年课标Ⅰ卷生物试题中5次出现解释原因、原理、现象等类型的试题。

如2017年新课标卷Ⅰ第30题(题略)题中设问的解释原因部分,考查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所提供的证据支持,来论证结论的正确或合理性.这是在高考题的解题过程中,最能体现思维逻辑和论证严密性的展现形式,这也将继续成为高考题命题的特征,高考也将延续这种设问形式。

2019年高考生物《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解读暨后期复习策略

2019年高考生物《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解读暨后期复习策略

2018全国新课标I卷试题回顾
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值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 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 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 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 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 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 B. 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 C. 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 D. 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
基 于《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
高考冲刺复习
2019.3.3
本次讲座提纲
一、2019《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解读
二、2018全国新课标I卷试题回顾及近年高考试 题特点 三、高考冲刺复习的策略思考 四、研究高考真题,提高自身命题能力
一、2019《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的解读
题在书外, 理在书中。 点在考纲, 源在课标!
与(2019版)
2019《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解读
《考试说明》解读:
(一)考查方向体现核心素养 (二)命题重点仍在主干知识 (三)夺分热门仍是实验考查 (四)变化涉及选一酶与实验
与(2019版)
与(2019版)
与(201合运用能力”= “新的情境 + 已有知识 + 理解能力 + 获取信息能力 + 实验探究能力”
【试题点评】本题从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出发,考查植物 根吸收物质的运输方式、吸水和失水的条件,需要理解 矿质元素的吸收机理与过程特点。
知识点的深度挖掘与剖析:
1. 矿质元素被植物吸收的形式与方式? 2. 植物生活需要的元素通常有哪些? 3. 中耕松土与无机盐离子吸收的关系? 4. 农家肥有机肥的使用特点与物质转变过程? 5. 植物吸收水与吸收无机盐离子的关系? 6. 什么是必需元素,如何证明某元素是必需的?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生物(含答案详解)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生物(含答案详解)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生物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生物试题保持一贯的风格特征,稳中有进,突出应用性和创新性,助力推进素质教育;同时在考查内容、试题呈现方式等方面体现出综合和灵活多变的特点,便于更好地发挥高考区分选才和引导教学的功能。

■高考新动向1.试题注重回归教材,引导考生关注基础知识今年高考生物试题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以及对主干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如第30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其中考查了教材中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这就要求考生在熟悉教材的同时能够准确运用教材语言进行规范答题。

2.试题综合性增强,强调知识间的联系与以往的高考生物试题相比,今年高考生物试题中,一道题目中涉及的知识点有所增加,章节间的跨度增大,且知识间的联系增强,如第31题以生态系统作为主线进行考查,题中还涉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知识,强调知识模块间的组合,对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

3.联系生活实际与生产实践,倡导学以致用试题更加注重引导考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第2题以马铃薯块茎的储藏为背景,引导考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第4题从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人体失水问题切入,考查内环境稳态和水盐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

4.关注生态文明,倡导环境保护理念高考生物试题坚持学科素养导向,着意传递保护环境与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识,体现了社会责任素养,如第37题针对土壤污染问题,创设新情境,考查考生对微生物培养、分离、筛选等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考点新变化在今年全国Ⅱ卷生物试题中,选择题部分考查了内质网和细胞核的功能、细胞呼吸、物质的跨膜运输、内环境稳态与生命活动的调节、杂交实验、生态系统等知识;非选择题部分考查了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净光合作用、自由组合定律等知识;选修部分考查了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植物组织培养。

今年高考对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加大了考查力度,减弱了对图表类试题的考查,题干信息趋向简单化,考查目的更加明确。

2019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考试说明

2019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考试说明

2019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考试说明2019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考试说明(选修)一、命题指导思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统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等级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择优录取。

高考试卷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以及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考试(江苏卷)生物科的命题将遵循“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从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实际出发,充分反映高校的选拔要求,同时发挥高考的积极导向作用,有利于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推进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具体表现在:1.体现生物学科特点,考查考生对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考查考生的生物学基本素养和实验能力;关注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2.以能力立意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整体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对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过程与方法和创新精神的考查。

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联系生产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江苏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现状。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对考试内容及要求具体说明如下:对知识内容考查的要求依次为A、B、C三个等级,具体含义如下:A.了解所列知识点,并能在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并使用它们。

B.理解所列知识点及其与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它们并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考试说明——生物Ⅰ.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

试卷满分300分,其中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

各学科试题只涉及本学科内容,不跨学科综合。

二、题型试卷包括选择题、填空、实验、作图、计算、简答等题型。

三、试卷结构1.试卷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生物、化学、物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题型为选择题,共21题,每题6分,共计126分。

其中生物6道题(单项选择题),化学7道题(单项选择题),物理8道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第二部分由生物、化学、物理三科的必考题和选考题构成。

生物、化学、物理各科选考内容的分值控制在15分左右。

理科综合试卷结构表注:①选择题(一)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②选择题(二)共8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在指导语中明确给出单选和多选的题号。

③选考题要求考生从2道物理题、2道化学题、2道化学题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组卷:试卷按题型、内容和难度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不同试题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Ⅱ.考核目标、考试范围及题型示例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理工类生物科考试内容。

高考生物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物学科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等方面的应用,有利于高校对新生的选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1.理解能力(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3)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释:⑴要求考生不但能够概括出所学生物学知识的主要内容,还要能够把握相关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

例如,才生不但能够分别说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在细胞中发生的部位,还要知道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⑵要求考生能够用生物学术语、图表、图解等表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

例如,用文字表述生物学概念、实验方案,用遗传图解表示杂交实验过程,用系谱图表述遗传关系,画出细胞失水后状态的简图等。

⑶在理解能力中高一层次的要求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释、推理、判断或得出结论。

题目可能是要求考生对某一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如说明“放在窗台上的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等。

例1 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 双链不能解开。

若在细胞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人适量的该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随后细胞中的DNA复制发生障碍B.随后细胞中的RNA转录发生障碍C.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中期D.可推测该物质对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答案] C[说明] 本题以“DNA双链不能解开”为关键点,考查考生对“DNA的状态”与“DNA 复制、RNA转录、细胞周期以及癌细胞增殖等”相关性的理解。

例2 下列有关小麦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根吸收矿质元素所需的ATP直接来源于光合作用B.根吸收矿质元素所需的ATP直接来源于呼吸作用C.根尖表皮细胞对各种矿质元素的吸收量相等D.各种矿质元素进入根尖表皮细胞需要同一膜载体的协助[答案] B[说明]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试题围绕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考查了呼吸作用和跨膜运输的基础知识及其相互联系。

例3 拟谷盗是一类危害粮食的昆虫。

现将甲、乙两种拟谷盗等量混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种面粉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以两种拟谷盗数量总和为100%),结果如下表:(1)根据上表数据,在下面的坐标中绘制湿冷、干温条件下拟谷盗百分比的柱形图。

(2)甲拟谷盗与与乙拟谷盗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为[答案] (1)(2)竞争[说明] 本题第(1)问考查了考生用图表表述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即要求考生用柱形图表述不同实验条件下甲、乙两种拟谷盗种群数量的变化。

例4 在下列哪种条件下栽培番茄,对增产有利?A.日温15~C、夜温26~C B.昼夜恒温26~CC.日温26℃、夜温15~C D.昼夜恒温15~C[答案] C[说明] 本题要求考生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人手,对“环境条件(如温度)与番茄产量的关系”这一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进而做出判断。

2.实验与探究能力(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等进行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并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解释:⑴理解《考试说明》中规定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原理、方法和技能等进行综合的运用(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如还原糖与菲林试剂发生反应可以生成砖红色沉淀这一实验原理的应用。

⑵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的实验方法和技能,按照要求设计生物学实验来验证生物学事实,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以及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等。

如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⑶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环节。

本项能力要求提到的“科学探究”主要指对结论未知的问题进行研究,是在这个前提下“做出假设和语预期、确认变量、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做出合理的判断”等。

例如,探究淀粉溶液中的淀粉和碘溶液中的碘能否通过人工膜,探究校园不同区域空气中细菌的含量及合适的消毒途径等。

⑷要求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及实验原理、方法和技能,对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修改或完善。

如要求学生指出实验中的错误并进行修改。

例5 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B.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C.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答案] B[说明]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是《考试大纲》中规定的一个实验,本题在该实验的基础上,要求考生判断不同实验材料对观察效果的影响,考查考生对该实验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例6 为了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试以大白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为观察指标,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做出分析。

(1)材料和用具:日龄相同、体重相近的雄性成年大白鼠两组,甲状腺激素溶液,蒸馏水,灌胃器,耗氧量测定装置,小动物活动测定仪等。

(实验提示:给药途径为每日灌胃,给药剂量和仪器操作不作考试要求,室温恒定。

)(2)方法与步骤:(3)结果预测与分析:[说明] 本题考查考生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实验方法对生物学事实进行验证的能力。

题干中给定了实验材料、用具等,要求考生写出完整的实验方法与步骤,并对于结果进行合理的预期与分析。

本题答案需要用较多的文字进行表述,也考查子考生规范、准确地进行表述的能力。

例7 现有一种由人工膜制成的袋,为检测淀粉和碘能否透过该膜,现提供试剂和用品如下:铁架台、烧杯子口人工膜袋各一个,1%的淀粉溶液、稀碘溶液和棉线。

(1)请用上述试剂和用品,设计一个实验装置,探究淀粉溶液中的淀粉和碘溶液中的碘能否通过该膜,请用示意图表示(加图注)。

(2)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说明] 高考生物科考试中考查探究能力的典型试题通常要求考生对结论未知的问题进行研究。

本题要求考生利用指定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装置,对给定的问题(淀粉和碘能否透过该人工膜)进行探究。

例8 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A.加人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B.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C.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D.加入底物→计时→加人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答案] C[说明] 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实验操作顺序非常重要。

本题提供了四种测定酶活力的操作顺序,其中有的合理,有的不合理,要求考生根据所学酶特性的相关知识,判断出哪一操作顺序符合题目要求。

3.获取信息的能力(1)能从提供的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

解释:⑴高考试题给出的信息可以蕴含在文字中,也可以蕴含在图表中。

这些图表可以是模式图、示意图、曲线图、数据表格等。

给出的信息中,有些可能是有效的,以可能是无效的。

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解读题目,准确获得所需信息。

有时还需要考生对数据进行加工或换算。

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做出正确解答。

例如,从某种微生物生长曲线获取这种微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信息。

⑵当前生命科学发展迅速,并且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愈来愈深刻的影响。

鼓励考生在学好教材中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关注、了解生命科学的突出成就及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利与培养考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待这一能力的要求,需要明确以下几方面:第一,生命科学的突出成就是指对生命科学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方法、技术等,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等方面的内容;第二,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是指关社会关注的、新闻媒体大量报导的问题,如禽流感;第三,生命科学的突出成就和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热点问题通常作为命题素材,试题考查的仍是对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的运用,并且这类试题在试卷中的比例不会很大,不会增加考生的负担。

例9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4种生物,并且构成一条食物链。

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总量如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