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论语》7.27述而篇——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宁阳县五年级国学经典带注释

五年级国学经典《述而第七》此篇以“述而”为篇名,讲的是孔子的教与学。
我们不妨可以把这一篇看作是孔子的人生自述。
“不作”意指创作,我理解孔子“述而不作”既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是对教学真实要求的描述。
实质上孔子的很多思想都是创造性的,只是他没有通过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
孔子一生学不厌、教不倦,堪称万世师表,道理就在于此。
【原文】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孔子说:“我阐述而不创作,相信并喜欢古代文化,我私自把自己比作老彭。
”【原文】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对我来说还有困难吗?”【原文】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不修养自己的品德,不讲习学问,学到了知识却不能实践,有了缺点不能改正,这是我所忧虑的啊。
”【原文】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文】孔子闲暇的时候,容貌舒缓,和蔼可亲,潇洒自如。
【原文】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译文】孔子说:“我衰老的太快了!我好长时间没有再梦见周公了!”【原文】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应该以道为志向,以道德为立身之基,依凭仁的要求,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原文】7.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译文】孔子说:“凡是能带一束干肉来我这里的,我从没有不加以教诲的。
”【原文】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告诉他墙的一角,他不能推知其他的三个墙角,就不再教他了。
”。
【原文】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国学经典《论语》述而篇第七(权威直接打印)

zhī yuē
wú wén jūn zǐ bù dǎng
之,曰:“吾 闻 君 子 不 党 ,
jūn zǐ yì dǎng hū jūn qǔ yú wú
君 子 亦 党 乎?君 取 于 吴,
wéi tóng xìng wèi zhī wú mèng zǐ jūn
为 同 姓 ,谓 之 吴 孟 子。君
ér zhī lǐ shú bù zhī lǐ
吾 不 得 而 见 之 矣;得 见 而 识 之,知 之 次 也。”
-5-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hù xiāng nán yǔ yán tóng zǐ
7.29 互 乡 难 与 言, 童 子
xiàn mén rén huò zǐ yuē
yǔ qí
见 ,门 人 惑。子 曰:“与 其
jìn yě bù yǔ qí tuì yě wéi hé
之,其 不 善 者 而 改 之。”
zǐ yuē
tiān shēng dé yú yú
7.23 子 曰:“ 天 生 德 于 予,
huán tuí qí rú yú hé
桓 魋 其 如 予 何?”
zǐ yuē
èr sān zǐ yǐ wǒ
7.24 子 曰:“二 三 子 以 我
-4-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wéi yǐn hū wú wú yǐn hū ěr wú yǒu héng zhě sī kě yǐ wú ér wéi
为 隐 乎?吾 无 隐 乎 尔。吾 有 恒 者,斯 可 矣。亡 而 为
wú xíng ér bù yǔ èr sān zǐ zhě
yǒu xū ér wéi yíng yuē ér wéi tài
《论语·述而篇第七》全文

《论语·述⽽篇第七》全⽂《论语·述⽽篇第七》全⽂:(⼀)⼦⽈:“述⽽不作,信⽽好古,窃⽐于我⽼彭。
”(⼆)⼦⽈:“默⽽识之,学⽽不厌,诲⼈不倦,何有于我哉?”(三)⼦⽈:“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四)⼦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五)⼦⽈:“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七)⼦⽈:“⾃⾏束脩以上,吾未尝⽆诲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九)⼦⾷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于是⽇哭,则不歌。
(⼗)⼦谓颜渊⽈:“⽤之则⾏,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路⽈:“⼦⾏三军,则谁与?”⼦⽈:“暴虎冯河,死⽽⽆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惧,好谋⽽成者也。
”(⼗⼀)⼦⽈:“富⽽可求也,虽执鞭之⼠,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之所慎:斋,战,疾。
(⼗三)⼦在齐闻《韶》,三⽉不知⾁味,⽈:“不图为乐之⾄于斯也。
”(⼗四)冉有⽈:“夫⼦为卫君乎?”⼦贡⽈:“诺,吾将问之。
”⼊,⽈:“伯夷、叔齐何⼈也?”⽈:“古之贤⼈也。
”⽈:“怨乎?”⽈:“求仁⽽得仁,⼜何怨?”出,⽈:“夫⼦不为也。
”(⼗五)⼦⽈:“饭疏⾷、饮⽔,曲肱⽽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六)⼦⽈:“加我数年,五⼗以学《易》,可以⽆⼤过矣。
”(⼗七)⼦所雅⾔,《诗》、《书》、执礼,皆雅⾔也。
(⼗⼋)叶公问孔⼦于⼦路,⼦路不对。
⼦⽈:“⼥奚不⽈,其为⼈也,发愤忘⾷,乐以忘忧,不知⽼之将⾄,云尔。
”(⼗九)⼦⽈:“我⾮⽣⽽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不语怪、⼒、乱、神。
(⼆⼗⼀)⼦⽈:“三⼈⾏,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天⽣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三)⼦⽈:“⼆三⼦以我为隐乎?吾⽆隐乎尔。
吾⽆⾏⽽不与⼆三⼦者,是丘也。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申论作文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以前的时候我们讲《论语》,大部分都是说他如何对待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其实人和动物的关系也很重要。
孔子是什么态度呢?先看原文,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说白了就是讲的孔子钓鱼和射猎。
这里面的“纲”,是一根大绳,鱼网横在上面。
那根粗绳子叫纲,所以在这个纲里面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就是这个纲就是渔网。
孔子钓鱼,但是他不是用网子去网鱼。
另外一种说法,这个“纲”是一根绳子横贯河的两岸,相当于拦着河。
一根粗绳子,绳子上面放了很多吊钩,就不是一根钓鱼竿,放一根一条线,钓一条鱼,而是很多很多,整个河都拦起来了。
还有可能是横河一根绳子,绳子下面是一张网,整个把这个河拦腰截断,凡是过来的鱼都跑不了,这也是有的。
大家一看就明白了,孔子去捉鱼,他只是钓鱼,能钓几条算几条。
他没有用网捞鱼,也没有用多个吊钩,或者说,直接把河拦断,所有的鱼跑不了。
这是一种仁义思想,对待动物也做到有度。
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就大肆捕捞。
有的过分的,还可能把那个湖直接抽干,把里面的大鱼小鱼全部抓到手,孔子没有做的那么狠,只是钓鱼而已。
有的人问,渔民也能这样吗?渔民不同,渔民是职业,他就是靠这个吃饭的,所以他张网捕鱼,或者说他用网捕鱼也都是可以的。
但是即便是这样也要有度,不能竭泽而渔,不能大小通吃,把鱼全部捕完了,那以后呢?吃什么呢?讲到这里,说一下樊登讲的一个故事。
在中俄边境有一个黑瞎子岛,原先是中国的,后来被俄罗斯弄去了,后来又还回中国一半。
江中间做分界线,北边是俄罗斯的,南边是中国的。
那里面有一种鱼,叫大黄鱼,很好吃。
中国这边基本上看不到鱼,而俄罗斯那边鱼很多,而且都在河里自由地游弋,为什么?因为鱼多年来变聪明了,到中国这边有一点捞一点,捞光了,而在俄罗斯那边不捕鱼,他们整天喝着啤酒,快乐的很,也不下狠功夫,所以那边的鱼自由自在,而这边干脆就没有鱼可捞。
讲完了,钓而不纲,咱再来说一说弋不射宿。
“弋”M),是射鸟的时候,在箭尾拴一根生丝,丝线的另一头,再拴一块石头。
《论语》经典名句原文及白话文翻译精编版(《述而》篇)

第三十一章
第5页共7页
【原文】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 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第五章 【原文】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第六章
第1页共7页
【原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 的范围之中。”
第七章 【原文】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第三十五章 【原文】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 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 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 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第三十六章
第6页共7页
第十八章 【原文】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第3页共7页
【译文】 孔子有时讲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第十九章
【原文】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 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 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论语》原文+注释-述而篇

《论语》原文/注释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1] ,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2] 。
”[1] 述:传述,阐述。
作:创造,创作。
[2] 窃:私下,私自。
第一人称的谦称。
我老彭:“老彭”,指彭祖,传说姓篯(ji ān 坚),名铿,是颛顼(五帝之一)之孙陆终氏的后裔,封于彭城(今徐州),仕虞、夏、商三代,至殷王时已七百六十七岁(一说长寿达八百岁)。
彭祖是有名的贤大夫,自少爱恬静养生,观览古书,好述古事(见《神仙传》、《列仙传》、《庄子》)。
“老彭”前加“我”,是表示了孔子对“老彭”的尊敬与亲切,如同说“我的老彭”。
一说,“老彭”指老子和彭祖两个人。
子曰:“默而识之[3] ,学而不厌[4] ,诲人不倦[5] ,何有于我哉[6] ?[3] 识(zhì志):牢记,记住。
潜心思考,加以辨别,存之于心。
[4] 厌:通“餍”。
本义是饱食。
引申为满足,厌烦。
[5] 诲(huì会):教诲,教导,诱导。
[6] “何有”句:即“于我何有哉”。
这是孔子严格要求自己的谦虚之词,意思说:以上那几方面,我做到了哪些(一说,还有什么困难或遗憾)呢?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7] ,不善不能改[8] ,是吾忧也。
”[7] 义:这里指正义的、合乎道义义理的事。
徙(xǐ喜):本义是迁移。
这里指徙而从之,使自己的所做所为靠近义,做到实践义,走向义。
[8] 不善:不好。
指缺点,错误。
子之燕居[9] ,申申如也[10] ,夭夭如也[11] 。
[9] 燕居:“燕”,通“宴”。
安逸,闲适。
燕居,指独自闲暇无事的时候的安居、家居。
[10] 申申:衣冠整齐,容貌舒展安详的样子。
如也:像是……的样子。
[11] 夭夭(yāo 腰):脸色和悦愉快,斯文自在,轻松舒畅的样子。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12] 。
”[12] 周公:姓姬,名旦。
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成王(姬诵)的叔叔,也是鲁国国君的始祖。
论语第七篇原文及注音

论语第七篇原文及注音《论语・述而篇第七》原文及注音1.子曰:“述(shù)而不作,信而好(hào)古,窃(qiè)比于我老彭。
”2.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huì)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xǐ),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yāo yāo)如也。
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子曰:“自行束脩(shù xiū)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8.子曰:“不愤(fèn)不启,不悱(fěi)不发。
举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9.子食于有丧(sāng)者之侧,未尝饱也。
10.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弃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píng)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1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3.子之所慎:齐(zhāi),战,疾。
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yuè)之至于斯也。
”15.冉有曰:“夫子为(wèi)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 入,问夫子。
夫子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
” 又问:“怨不怨?”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 出,曰:“夫子不为也。
”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18.子所雅言,《诗》、《书》、《礼》、《乐》、《易》、《春秋》。
19.叶(shè)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rǔ)奚不曰,其为人也,发于仁,止于心,敏于事,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述而篇第七全文(注音版)

述而篇第七7.1 子曰:“述而不作zu ò,信而好h ào古,窃比于我老彭。
”7.2 子曰:“默而识zh ì之,学而不厌,诲hu ì人不倦,何有于我哉!”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x ǐ,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7.7 子曰:“自行束脩xi ū以上,吾未尝无诲hu ì焉。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f ěi 不发。
举一隅y ú不以三隅y ú反,则不复也。
”7.9 子食于有丧s āng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7.10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sh è之则藏c áng ,唯我与尔有是夫f ú!”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y ú?” 子曰:“暴虎、冯p íng 河,死而无悔hu ǐ者,吾不与y ú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h ào谋而成者也。
”7.11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h ào。
”7.12 子之所慎:齐zh āi,战,疾。
7.13 子在齐q í闻《韶sh áo 》,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w éi 乐yu è之至于斯也。
”7.14 冉有曰:“夫子为w èi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w èi也。
”7.15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 ōng 而枕之,乐l è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6 子曰:“加ji ǎ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起学《论语》7.27述而篇——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一起学《论语》7.27
述而篇——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原文】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白话】
孔子钓鱼却不用系着许多钩子的长绳,射鸟不射停宿在巢中的鸟。
【释词】
钓而不纲:钓,用一竿挂一钩来取鱼。
纲,即悬挂着很多钩子的大绳;将大绳横遮于水面,可获得更多的鱼,而孔子不为。
弋不射宿:弋,即以生丝系矢而射也。
宿,即宿鸟,指停宿在巢中的鸟。
钱穆:“射宿鸟,有务获掩不意之嫌,并宿鸟或伏卵育雏,故不射。
”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孔子仁心也。
钓则得鱼少,网则得鱼多;孔子但钓而不纲,是其仁也。
夫子虽为弋射,但昼日为之,不夜射栖鸟也,为其欺暗必中,且惊众也。
张栻曰:此圣人爱物之心也:钓而不纲,不欲尽物也;弋不射宿,不忍乘危也。
洪氏曰:孔子少贫贱,为养与祭,或不得已而钓弋,如猎较是也。
然尽物取之,出其不意,亦不为也。
此可见仁人之本心矣。
待物如此,待人可知;小者如此,大者可知。
物茂卿曰:天子诸侯为祭及宾客,则狩。
岂无虞人之供而躬自为之?所以敬也。
狩之事大,而非士所得为,故为祭及宾客则钓弋,盖在礼所必然焉。
《论语正义》曰:古者贵礼不贵才,不欲必获。
故在天子诸侯则三驱,在士则不纲不射宿。
缪协曰:将令物生有路,人杀有节,所以易其生而难其杀也。
《四书训义》曰:以万物养人者,天地自然之利,故钓也弋也不废也。
钓不必得而纲,则竭取;弋劳于得而射宿,可以命中。
不尽取者,不伤吾仁;不贪于多得,
而弃其易获者,不损吾义。
曲全万物而无必得之心,岂非理之不遗于微而心之无往不安者乎?
《论语后案》曰:鱼鸟本可取之物,不纲不射宿,取物以节而已。
取物以节,遂其生,即遂其性矣,此至诚之所以尽物性也。
陈祥道曰:钓与弋,君子与人同;不纲不射宿,君子与人异。
孔子穷而在下,其不忍如此;使达而在上,则其仁可知也。
春秋时,有干戈相寻、屠城灭国、举无噍类,况有钓而不纲者乎?有以乘人之阨,掩人不备而袭之,况有弋不射宿者乎?
《四书解义》曰:本此意而推之,岂不人人咸遂其生,而万物各得其所与?惜乎不得其位,老安少怀之志,仅托之梦寐东周而已。
刘宗周曰:门人偶得于睹记,而集此二事之小以窥圣人万物一体之仁,如此使圣人之道行,而鸟兽草木昆虫鱼鳖咸若其性矣。
【附录】
钱穆曰:古人以生丝系矢而射为弋。
又系石于丝末,矢中鸟,石奋系脱,其丝缠绕鸟翼。
故古之善射,有能一箭获双鸟者,双鸟并飞,长丝兼缠之也。
丝谓之缴,若不施缴,射虽中,鸟或带矢而飞,坠于远处。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正义》《论语征》《论语新解》《论语学案》《论语后案》《癸巳论语解》《论语集释》《论语全解》《四书训义》《四书解义》。
一起学《论语》课程公告
我们倡导的学习方法: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学而时习;尊重文化道统(荐读《论语》的文化传统系列文章);多措并举,解悟经典,感应圣贤气质:诵读原文、抄写原文、了解基础字意词意、领会先贤精义、品味原文并尝试自己解读、了解相关故事、旁通相关经典、与学友交流讨论、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也可以制定自己的日课,就近参加线下活动……
道德经 | 易经 | 论语| 管子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