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之战教案
《崤之战》教案(鲁人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崤之战》教案(鲁人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崤之战》教案(鲁人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崤之战》教案(鲁人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理解《崤之战》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文学特点和艺术魅力。
2. 学会运用文献资料等史料,描绘《崤之战》的胜败因素,从而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3. 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掌握批判性阅读技巧, 锻炼细节解读和文本分析能力。
4. 学习和掌握我国古代战争史和文化背景,开阔文化视野,促进文化自信。
(二)能力目标1.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朗读和写作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探究性学习。
(三)情感目标1. 让学生感受到《崤之战》中蕴涵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深情。
2.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振兴中华文化的文化自豪感。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崤之战》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 文学特点和艺术魅力3. 细节解读和文本分析技巧三. 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教学内容:1.《崤之战》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
2. 听、读、说、写全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PPT展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文学特点和艺术魅力。
4. 突破传统的语文教育,通过赏析《崤之战》的文学特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
(二)教学方法1. 以“情境导入法”为主,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 使用彩色PPT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体验视觉教学。
3. 以小组合作为主,在共同学习的环境中实现对《崤之战》的深入了解。
4.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通过批判性阅读与思考提高文学鉴赏力。
5. 以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为主,促进个性化学习。
6. 典型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亲身了解文学作品。
四. 教学评价与考核教学评价:1. 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是否有了明显的进步。
2. 学生是否掌握了批判性阅读技巧,能运用文献资料等史料描绘《崤之战》的胜败因素。
《肴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殽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殽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殽之战》学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和战争结局。
2. 探究《殽之战》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
2. 《殽之战》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
3. 《殽之战》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这场战争。
2. 探究法:通过让学生探究《殽之战》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3. 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讨论和总结《殽之战》的影响和意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5分钟)讲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将学生带入《殽之战》的世界。
2. 深入探究(50分钟)2.1 探究《殽之战》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
通过PPT、影片等形式,讲解《殽之战》中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比如:韩信的“反间计”、“诈败计”、刘邦的“急行军”等。
2.2 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讨论和分析《殽之战》中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并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 活动扩展(20分钟)3.1 分组讨论《殽之战》的影响和意义,让学生了解《殽之战》对中国历史和军事思想的影响。
3.2 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殽之战》相关书籍、电影和其他资料。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殽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和战争结局,至少600字。
2. 课程设计评价:教学目标明确,内容全面,教学方法多样,重视互动和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3. 学生表现评价:学生能够认真思考和分析,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能够理解《殽之战》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了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策略,了解了韩信的“反间计”、“诈败计”以及刘邦的“急行军”等策略。
崤之战教案2

秦晋崤之战(教案)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1.多音字和通假字。
2.左丘明和《左传》,以及《春秋三传》。
3.本文描写了哪些场面?(1)蹇叔进谏;(2)蹇叔哭师;(3)王孙满观师;(4)弦高犒师;(5)皇武子逐客;(6)先轸论战;(7)晋释三帅;(8)秦伯乡师。
二、疏通文句,深入研讨第一段:重点词:管、若、以、国、访、诸(之于)、其、焉、与、辟。
活用词:劳.师以袭远.(劳,使……劳累,使动用法;远,远方的郑国、形容词用作名词。
)秦师遂东.(向东方进发,方位词用作动词。
)1.这一段的内容怎样概括?(限用一句话)交代了崤之战的起因和决策过程,着重介绍蹇叔对这次争的态度和预见。
2.这一段实际上写的是两个场面,为什么会为一段?“蹇叔进谏”和“蹇叔哭师”这两个场面的最主要人物是蹇叔,合为一段为的是突出蹇叔这个人物对此次战争的看法。
3.蹇叔对此次战争的看法表现在他的哪些情节中?请简单概括。
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1)蹇叔劝谏穆公。
(2)蹇叔哭孟明等人。
(3)蹇叔哭送其子。
思想性格:稳健持重、老谋深算、富有远见。
4.蹇叔这三段话的目的何在?其语气有何不同?直接、间接地谏劝穆公,阻止秦军这次错误的军事行动。
但以不同的说话对象,其语气有别:(1)谏穆公:冷静分析、用语委婉。
(2)哭孟明:感叹语气。
(3)子:语气更重,一片亲情,洋溢于言表。
5.秦穆公又表现了怎样的态度?(用几个词语概括)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态度:访——辞——使出师——诅咒思想性格:野心勃勃、利令智昏、刚愎自用。
第二段:重点词:左右、免骨、乘、脱。
活用词:入险.而脱(险地,形容词用作名词。
)1.这一段写王孙满观师,他怎样看待出征的秦军?其理由是什么?秦军必败(先说“必败”,后又用反问句“能无败手”强调这个意思。
)理由:(1)从主观上看,“轻而无礼”,“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2)从客观上看,“入险地”。
王孙满能从秦军上下车的礼数看出问题,很有洞察力。
崤之战《崤之战》教学方案

崤之战《崤之战》教学方案今天我就课文《殽之战》第一课时为例,谈谈我的教学思路与设计。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第五单元第十六课《殽之战》。
课文讲述了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
当时晋文公郑文公相继去世,秦穆公为了争霸,不听老臣蹇叔的意见,悍然出兵袭郑。
郑爱国商人弦高知道后,一方面犒劳秦师,暗示郑国已有准备,一方面送信回郑,致使秦军无功而返,在班师回朝的路上发生了晋人截击秦军的殽之战。
一、说教材1、阐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课本文言文部分重点文章六篇,《殽之战》是其中的压台好戏。
我们知道,《左传》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人文色彩极为浓重,而《殽之战》是其中的精彩篇章,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这篇文章有深度有广度,对高中文言文学习起到总括、升华作用,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里程碑,值得我们去研究,正适合研究性阅读。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分析、综合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古籍的能力。
2.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通过高中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增加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了课题学习,专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方式。
因此,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育学、心理学的原则,我把《殽之战》的学习定位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研究性学习。
我将打破传统常规,第一课时疏理篇章结构,第二课时疏通疑难字词句,第三课时讲析人物形象和外交辞令。
基础知识目标:把握文章思路和内容,把握战争的来龙去脉。
这是我依据教学大纲对本课的要求而确立的。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结合我教的这两个班特点:逻辑思维较强,渴望高层次的发展和深层次的分析,但思维方式较为单一,思维深度欠深刻而确立的德育目标:认识“以贪勤民”“骄傲轻敌”必败的道理,对学生进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居安思危,振兴中华的教育。
秦晋崤之战大学语文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秦晋崤之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风貌。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秦晋崤之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 《秦晋崤之战》的背景和过程。
2. 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 理解《秦晋崤之战》的战争性质和历史意义。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包括《秦晋崤之战》的背景、过程、人物形象等。
2. 学生预习《秦晋崤之战》的相关知识,包括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春秋时期的历史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秦晋崤之战》。
二、背景介绍1. 介绍《秦晋崤之战》的背景,包括秦国、晋国、郑国之间的关系。
2. 分析秦穆公的野心和晋文公的霸业,以及两国之间的矛盾。
三、故事梗概1. 讲述《秦晋崤之战》的故事梗概,包括秦穆公派兵偷袭郑国、晋国设伏、秦军惨败等情节。
四、人物分析1. 分析秦穆公、晋文公、蹇叔等人物形象,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五、总结1. 总结《秦晋崤之战》的战争性质和历史意义。
第二课时一、导入1.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晋崤之战》的背景和故事梗概,这节课我们来深入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二、修辞手法分析1. 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探讨它们在表达战争惨烈、人物命运等方面的作用。
三、人物形象分析1. 分析秦穆公、晋文公、蹇叔等人物形象,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四、讨论1. 引导学生讨论《秦晋崤之战》的历史意义,以及对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启示。
五、总结1. 总结《秦晋崤之战》的学习收获,强调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秦晋崤之战》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了春秋时期的历史风貌,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
教案:崤之战[小编整理]
![教案:崤之战[小编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fddd88d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1c.png)
教案:崤之战[小编整理]第一篇:教案:崤之战课题崤之战第一课时总第个教案教学三维目标:1、介绍《左传》及作者;介绍“崤之战”的背景;通读课文,总体把握课文结构。
2、掌握生字生词。
教学重难点:1、掌握《左传》及作者。
2、总体把握课文结构,读懂文意。
教具准备:教学程序:一、课前预习单:粗读课文,了解大意,整理课下注释字音。
二、课堂探究单:活动一导入从初中已学过的《曹刿论战》说到《崤之战》。
《曹刿论战》:一个“论”字表明文章不是为记事而记事,而是通过记事印证人物对战争的议论。
《崤之战》此文标题也是编者加的。
为什么以此为题?因为此文记述了春秋时代秦晋间的一次战役,战争发生在“崤”这个地方。
但是,文章也没有详细记载战争的过程,这一点与《曹刿论战》没有详细记载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很相类似。
有人说,此文标题虽非《蹇叔论战》,实际上蹇叔对战争的预见是全文的核心。
这两篇都是节选自《左传》,此书擅长写战争。
活动二背景知识介绍1、关于《左传》。
“传”是什么意思?传注,注释。
“左”指谁?左丘明。
左丘明为哪部书作“传”?《春秋》。
《春秋》为“五经”之一。
为《春秋》作传的书有三部,即《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春秋谷传》。
2、关于作者情况,看课文注释。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编年体史书,它叙事生动精炼,传神肖像,富有文采,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
历代的散文家都重视学习《左传》叙事和议论的笔法,并以它为楷模。
可以说,《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
3、“崤之战”的历史背景。
阅读课文注释①。
展示画图投影:“秦晋崤之战地理位置略图”。
关于此次战争,《春秋》经文有关记载很简单:(鲁僖公)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
夏,四月,辛巳,晋人及姜戎几秦师于崤。
癸已,葬晋文公。
这段文字经过左丘明“传注”,秦晋崤之战、当时各诸侯之间的斗争,就被描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了。
肴之战-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殽之战-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殽之战教学目的一、理解课文围绕中心、详细得当的特点。
了解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在政治斗争中运用外交辞令的高度技巧。
二、掌握“乘”“免”“辞”“辱”“所”等多义词的用法,弄清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现象。
三、认识利令智昏、一意孤行者必败的道理。
教学设想一、课文语言有一定难度,人物形象,学生较为生疏,所以第一步要求先对照注解逐字逐句阅读全文,把文字上的问题大体弄通,然后理出全文时、地、人、事的头绪,概括各段中心。
二、翻译课文,立信求达,特别注意指导学生进入“角色”,休会当事人的地位、身分、性格,译出对话特别是外交辞令的风味及所含感情。
为此,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句的含意,挖掘外交辞令的内蕴。
三、讲析完课文后,让学生写评论文章,也可以按“思考和练习”题一的要求写一段读书笔记或将课文某一段落改写成一个小故事,有兴趣的还可以将它编成戏剧。
教学时数3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
思考:初中时学过选自《左传》的什么课文?《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是什么意思?明确:“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
《左传》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编年史,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春秋》记事太简,于是有三本为这部经书作解释的“传”,除《左传》外,还有《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
二、研习新课。
1.学习课文第1段。
①翻译。
正音:殽(xiáo)蹇(jiǎn)悖(bèi)与(yù)师虚词语:无乃(恐怕)不可乎!其(难道)谁不知?吾见师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出而不见其入也!句式:尔何知!(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译为“你懂什么!”)词类活用: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师以袭远(形容词用如名词,远方的国家。
)秦师遂东(方位名词用如动词,向东进军。
)②分析理解。
思考:蹇叔判定秦师“必死是间”的根据是什么?他的话反映了什么性格?明确:根据是他对秦、郑、晋三方的分析。
《崤之战》学案

《崤之战》学案《<崤之战>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崤之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4、探讨战争胜负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二、作品简介《崤之战》是《左传》中的一篇著名战役记录。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和人物事迹,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进程。
三、背景知识1、时代背景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霸权,经常发生战争。
2、秦晋关系秦国和晋国是春秋时期的两个大国,两国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矛盾。
在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曾得到秦穆公的帮助,两国关系友好。
但随着两国势力的扩张,利益冲突逐渐加剧。
四、课文解读1、字词解析(1)实词“劳”:慰劳。
“腆”:丰厚。
“脯”:干肉。
“饩”:活的牲口。
“遽”:匆忙。
“原”:原野。
(2)虚词“以”:①介词,用;②介词,因为;③连词,表目的,来。
“焉”:①兼词,于之;②疑问代词,哪里。
“其”:①代词,他们的;②语气助词,表揣测。
(3)句式①判断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②宾语前置句:“何厌之有?”③状语后置句:“以其无礼于晋。
”2、内容梳理文章开篇交代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原因。
郑国大夫烛之武凭借出色的口才,说服秦穆公退兵,瓦解了秦晋联盟。
后来,晋文公去世,秦穆公想趁机向东扩张,派兵攻打郑国。
但秦军在返回途中,在崤山遭遇晋军的伏击,全军覆没。
3、人物形象(1)秦穆公:有野心,但决策失误,不听蹇叔的劝阻,最终导致失败。
(2)蹇叔:深谋远虑,能预见到秦军出征的危险,但无法改变秦穆公的决定。
(3)晋襄公:果断勇敢,善于抓住战机,一举击败秦军。
五、战争胜负原因分析1、秦国方面(1)战略失误:秦穆公盲目出兵,没有充分考虑到地理环境和敌人的实力。
(2)不听劝谏:蹇叔多次劝阻,但秦穆公一意孤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崤之战【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并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记叙的写法。
2 、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 、深刻领会此文揭示的战争胜负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道理。
【教学重点】围绕中心组材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疏通文意,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方法】讲读课【教学课时】四课时(调整:)第一课时一、导入从初中已学过的《曹刿论战》说到《崤之战》。
《曹刿论战》:一个“论”字表明文章不是为记事而记事,而是通过记事印证人物对战争的议论。
《崤之战》此文标题也是编者加的。
为什么以此为题?因为此文记述了春秋时代秦晋间的一次战役,战争发生在“崤”这个地方。
但是,文章也没有详细记载战争的过程,这一点与《曹刿论战》没有详细记载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很相类似。
有人说,此文标题虽非《騫叔论战》,实际上騫叔对战争的预见是全文的核心。
这两篇都是节选自《左传》,此书擅长写战争。
二、背景知识介绍1、关于《左传》。
“传”是什么意思?传注,注释。
“左”指谁?左丘明。
左丘明为哪部书作“传”?《春秋》。
《春秋》为“五经”之一。
为《春秋》作传的书有三部,即《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编年体史书,它叙事生动精炼,传神肖像,富有文采,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
历代的散文家都重视学习《左传》叙事和议论的笔法,并以它为楷模。
可以说,《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
2、“崤之战”的历史背景。
阅读课文预习提示。
关于此次战争,《春秋》经文有关记载很简单:(鲁僖公)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
夏,四月,辛已,晋人及姜戎几秦师于崤。
癸已,葬晋文公。
这段文字经过左丘明“传注”,秦晋崤之战、当时各诸侯之间的斗争,就被描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了。
关于历史背景,补充说明以下两点:(1)所谓“秦晋之好”。
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时,曾得到过秦穆公的帮助,并娶穆公女为妻。
(2)所谓“春秋无义战”(孟子)。
春秋时期。
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曾发生过许多次战争。
崤之战前二年,秦晋联合围郑,郑大夫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
有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记载的就是这件事。
后来秦背弃晋,私自与郑结盟。
并派大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
控制了郑国,又用以对付晋国。
从此,秦晋结怨,关系开始破裂。
三、初读课文,总体把握内容结构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归纳。
全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秦军东征。
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第二部分(第2、3段)第三部分(第4段)第四部分(第5、6段)分段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回答。
1、从概括各自然段的段意入手。
第1自然段叙述秦穆公利令昏,不听騫叔劝告,出师伐郑:第2、3自然段叙述秦军途中发生的两件事:王孙满断定秦军必败,弦高犒师使秦袭郑阴谋败露;第4自然段记叙晋国伏击秦师,秦师败于崤,主帅被俘,第5、6自然段记叙战后晋国释放三帅,秦穆公承认错误,表示要吸取教训。
2、从情节的发展入手。
騫叔哭师是情节的发生,即开端;王孙满观师和弦高犒师是情节的发展,晋军败秦师于崤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秦穆公哭师则是情节的尾声。
3、从“崤之战”这一事件入手。
正式叙述秦晋崤之战的进行及其结果是第4自然段,之前是写战前情况和行军途中的情况,之后是写战后情况。
四、小结课文1 . 了解《左传》一书的“崤之战”的背景。
2 . 把握课文内容结构。
学习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五、作业布置1 . 给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1)超乘者三百乘( sheng 兵车,古时─车四马叫乘客)(2)衰绖( cui 丧服)(3)稽首( qi 旧时所行跪拜礼)(4)累臣( lei 系累,捆绑)(5)騫叔之子与师( yu 参加)2 . 写出句中的通假字。
(1)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向)(2)堕军实而长寇仇。
(隳)(3)郑穆公使视客馆,使米载、厉兵、秣马矣。
(砺)(4)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避)(5)公使阳处父追之。
(甫)3 . 课后“思考和练习”一。
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1.多音字和通假字。
2.左丘明和《左传》,以及《春秋三传》.3.本文描写了哪些场面?(1)騫叔进谏;(2)騫叔哭师;(3)王孙满观师;(4)弦高犒师;(5)皇武子逐客;(6)先轸论战;(7)晋释三帅;(8)秦伯乡师。
二、疏通文句,深入研讨第一段:重点词:管、若、以、国、访、诸(之于)、其、焉、与、辟。
活用词:劳师以袭远(劳,使 ...... 劳累,使动用法;远,远方的郑国、形容词用作名词。
秦师遂东(向东方进发,方位词用作动词。
)1.这一段的内容怎样概括?(限用一句话)交代了肴之战的起因和决策过程,着重介绍騫叔对这次争的态度和预见。
2.这一段实际上写的是两个场面,为什么会为一段?“騫叔进谏”和“騫叔哭师”这两个场面的最主要人物是騫叔,合为一段为的是突出騫叔这个人物对此次战争的看法,表现在他的哪些话语中?从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1)騫叔劝谏穆公。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秦军长途跋涉偷远方的郑国很劳苦,而郑国一定会有防备,以逸待劳。
2“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既然郑国会和悉秦军此次行动,秦军就无用武之地,这样秦军内部就一定会上下不齐心,产生违背纪不服约束的情绪。
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这里要注意;“谁”虽为泛指,实际上指的是晋国。
下文“晋人御师必于肴”可证。
指出:(1)秦军偷袭郑国,会遭到晋国伏击。
(2)騫叔哭孟明等人。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预见此次秦军出征必败。
(3)騫叔哭送其子。
“晋人御必于肴。
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进一步指出,晋军必定在肴地伏击秦军,秦军此次出征会以失败告终。
騫叔这三段话表现出他稳健持重、老谋深算、富有远见的思想性格。
4、騫叔这三段话的目的何在?其语气有何不同?直接、间接地谏劝穆公,阻止秦军这次错误的军事行动。
但以不同的说话对象,其语气有别:(1)谏穆公:冷静分析、用语委婉。
(2)哭孟明:感叹语气。
(3)子:语气更重,一片亲情,洋溢于言表。
5、秦穆公又表现了怎样的态度?(用几个词语概括)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态度:访――辞――使出师--诅咒思想性格:野心勃勃、利令智昏、刚愎自用。
第二段:重点词:左右、免骨、乘、脱。
活用词:入险而脱(险地,形容词用作名词。
)1.这一段写王孙满观师,他怎样看待出征的秦军?其理由是什么?秦军必败(先说“必败”,后又用反问句“能无败手”强调这个意思。
)理由:(1)从主观上看,“轻而无礼”,“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2)从客观上看,“入险地”。
王孙满能从秦军上下车的礼数看出问题,很有洞察力。
而且,其推断也是合乎逻辑可以成立的。
2.这一段写王孙满对秦军的看法有何作用?王孙满的看法与蹇叔的看法不谋而合,可作为“蹇叔论战”的一个旁证。
“尚幼”的王孙满在如此见识,与年老却因被野心驱使而失去判断力的秦穆公形成鲜明对照。
第三段:重点词:及、市、先、搞、居、且、遽、吾子。
谦词、婉语:寡君、敝邑、敢,不腆。
1. 郑商人弦高遇秦军采取了怎样的对策?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对策:(1)犒师。
扮作郑国使者去犒劳秦军,暗示郑国早已获悉秦军偷袭的企图。
(2)“使遽告于郑”。
派人立刻回郑国报告敌情。
思想性格:热爱国家、沉着机智、善于辞令。
2.这段描述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1)印证了蹇叔的论述:“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2)表现郑国内部团结一致、上下齐心,说明秦军偷袭郑国不会取得成功。
第四段:重点词:视、则、淹、唯是、若何。
活用词:使皇武子辞焉(致辞,名词用作动词。
)以闲敝邑(空闲、休息、使动用法)1.这一段主要写了怎样的内容?郑国采取果断措施,消除了作为秦军内应的隐患。
皇武子的致辞,实际上是向杞子等人下的语气委婉的逐客令。
2. 皇武子致辞后,产生了怎样的结果?(1)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2)孟明不再攻郑,“灭滑而还”。
3 . 孟明的话与哪一段谁的话相印证,说明了什么?与第一段蹇叔“远主备之”的论述相印证。
事实证明蹇叔富有远见,料事如神。
三、小结课文1 . 了解“蹇叔论战”是全文的“纲”。
2 . 领会第二、三、四段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法。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口译第一段。
2书上题目三、四。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在秦晋崤之战中,矛盾十分复杂。
课文前四段主要写到哪些矛盾?(1)秦与郑的矛盾。
(2)秦国内部又有主张出师的反对出师的矛盾。
2课文后面几段主要写哪些矛盾?(1)秦与晋的矛盾。
(2)晋国内部又有主张伐秦师和反对伐秦师、同意纵秦囚的矛盾。
二、继续疏通文句,深入研讨第五段:重点词:奉、纵、患、施、谋、兴、御、败。
活用词:以贪勤民(使 ...... 劳苦,使动用法。
)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丧服,形容词用作动词。
)1、这一段包含几层意思?主要写的是什么?两层意思:(1)详写晋国内部原轸和栾枝二人在是否攻打秦军问题上的激烈争论。
(2)略写秦晋崤之战的情况和结果。
主要写是前者,因此这段可称为“原轸论战”或“原轸力主击秦师”。
2、原轸和栾枝各自的主张和理由是什么?原轸:战。
“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栾枝:不战。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3、原轸是怎样驳倒对方观点的?从“原轸论战”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原轸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驳斥:(1)驳栾枝所说的“秦施”。
栾枝说的是过去的秦晋关系,原轸说的是现在的秦晋关系。
(2)说明伏击秦军并不违背“死君”的意愿。
思想性格,耿直忠诚善于论辩。
第六段:重点词:请、实、构、逞、拘、原、暂、免、顾、释、惠、赐、稽首、累臣、衅鼓、不朽。
敬词、尊称:君、辱。
1、这一段围绕着“晋释三帅”写了哪几件事?又反映出什么问题?三件事:(1)文嬴请释三帅。
(2)原轸怒斥晋襄公释“秦囚”。
(3)阳处父追捕孟明等人未成功。
反映出晋在“崤之战”中虽获胜利,但其内部矛盾重重,君臣不齐心,暗示秦晋争霸的斗争远远未结束。
2、从原轸反对“纵囚”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忠直刚烈、鲁莽粗暴。
第七段:重点词:替、眚、次。
活用词:秦伯素服郊次(穿着素服,名词用作动词。
)以辱二三子(使 ...... 受辱,使动用法。
)1、这一段写了秦穆公哪些言行,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行:“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不替孟明”。
言:“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五不以一眚掩大德。
”思想性格:不文过饰非,能引咎自责,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2、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看,这一段在全篇中有何作用?内容:末段秦穆公终于悔悟,认识到蹇叔的判断和分析是正确的,这就点明了秦国失败的原因,从而揭示了全文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