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常见质量变异现象(精)

合集下载

中药常见质量变异现象--其他变质现象

中药常见质量变异现象--其他变质现象

《中药储存与养护 》中药常见质量变异现象----其他变质现象中药常见质量变异现象----其他变质现象一、气味散失概念:含有易挥发成分中药储存保管不当挥发损失中药气味改变中药的气味散失既是所含挥发油的散失,也是有效成分散失。

一、气味散失原因:挥发越快挥发气味散失越多挥发油(中药内具有芳香气味的油质储存时间越久常温温度越高气味散失的原因是挥发油被氧化、分解或自然挥发的结果。

一、气味散失原因:薄荷荆芥麝香中药芳香性气味是起治疗作用的有效成分,也是鉴别中药质量的标志之一。

二、风化概念:中药表面形成粉末状物失去一部分或全部结晶水含有结晶水的无机盐类中药空气干燥二、风化概念:胆矾硼砂任何一种中药风化后都会不同程度的改变其重量和成分的含量,风化后的中药的药用价值依风化产物而定中药常见质量变异现象----其他变质现象二、风化概念:任何一种中药风化后都会不同程度的改变其重量和成分的含量,风化后的中药的药用价值依风化产物而定质量和药性改变芒硝风化硝芒硝风化硝风化作用: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主治:实热便秘、肠痈病证质量纯净、清上焦热主治:用于治疗牙龈肿痛、目赤肿痛等上焦病证中药常见质量变异现象----其他变质现象绿矾碱式硫酸铁不宜用药二、风化概念:任何一种中药风化后都会不同程度的改变其重量和成分的含量,风化后的中药的药用价值依风化产物而定风化中药常见质量变异现象----其他变质现象二、风化与空气相对湿度关系:风化现象越快药材的风化空气中的相对湿度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成反比越低空气的温度只起间接推动作用中药常见质量变异现象----其他变质现象二、风化与空气相对湿度关系:各种矿物药的结构组成不同,正常温下的风化程度也不相同。

芒硝风化中药常见质量变异现象----其他变质现象二、风化与空气相对湿度关系:各种矿物药的结构组成不同,正常温下的风化程度也不相同。

绿矾风化中药常见质量变异现象----其他变质现象二、风化与空气相对湿度关系:各种矿物药的结构组成不同,正常温下的风化程度也不相同。

中成药不良反应和临床表现及用药安全的一些认识,来了解一下

中成药不良反应和临床表现及用药安全的一些认识,来了解一下

中成药不良反应和临床表现及用药安全的一些认识,来了解一下一.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分型和临床表现1.分型:按照不良反应常用分型分为以下两类(1)型中药不良反应:指由药物药理作用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常与剂量相关,由于可以预知预测,虽然临床发生率高。

但由于提前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预后较好。

此类型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吸收、分布、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药物与组织结合、排泄、转化等因素有关。

有少数药物与靶器官敏感性增强有关。

(2)型中药不良反应:指与该药药理作用、用药剂量无关的特殊反应。

因为这种不良反应难以预知预测,发生率虽然低,但后果往往严重。

本类型不良反应与异常体质有关,涉及遗传、免疫等因素,中药在体内代谢过程中的产物、制药过程中的添加剂、赋形制、增溶剂、复方煎煮中产生的新化合物等也可引发。

2.临床表现:从中成药给药途径来看,注射剂具有起效快,便于临床急症应用的特点,与口服中成药相比,其不良反应较多;而口服及外用中成药所致不良反应较少、较为安全,而且多为可逆性的不良反应。

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涉及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院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精神系统等,其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

1) 免疫系统: 过敏反应是中成药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之一,出现皮肤损害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皮肤潮红或紫癜等,严重者表现为重症药疹、全身过敏反应及过敏性休克等。

2) 消化系统:中成药导致的消化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口苦、纳呆,腹痛、腹胀、腹泻、便血等,严重者表现为药物性肝炎。

3)呼吸系统:中成药导致的呼吸系统损害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气促、胸闷、喉头水肿等,严重者出现哮喘、呼吸麻痹等。

4) 泌尿系统:中成药导致的泌尿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腰痛、尿少、尿频、蛋白尿血尿等,严重者出现急性肾损害、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5)心血管系统:中成药导致的心血管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下降成升高、心率加快或减慢、房性或室性早博,房颤等。

中药贮存中常见的变异现象与防护

中药贮存中常见的变异现象与防护

中药贮存中常见的变异现象及防护千金医药质量部:虞坚忠春末夏初季节,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地域潮湿,空气含水量普遍偏大(相对湿度达75%以上),加上天气温度回升,致使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很容易在储藏、养护不当的情感下产生霉、生虫、泛油等变异现象。

为最大限度的防止中药材、中药饮片的变异发生,今天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有关中药贮存中常见的变异现象及其防护。

一、霉变霉变又称发霉,是指霉菌在中药表面或内部滋生的现象。

中药表面附着的霉菌在温度(20°C-35°C)、相对湿度达75%以上或中药含水量超过15%和足够的营养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并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酶溶蚀药材组织,致使中药成分发生变化。

(一)中药发霉的主要原因:1.中药内含可供霉菌生长、繁殖的养料(中药含水分、蛋白质、淀粉、糖类及黏液质等);2.受潮湿影响;3.中药本身“发汗”(中药含水量较高,在相对密闭的条件下温度升高时,内部的水分就会蒸发至表面的现象,也称水淞);4.生虫后引起发霉(中药被害虫蛀蚀后,害虫在生活过程中要排泄代谢产物,散发热量。

因此,中药温度湿度增加,从而给微生物创造了生长繁殖的条件,往往引起霉变);5.环境不清洁。

(二)中药霉变的防护措施:1.严格控制中药含水量;2.调控贮藏环境,包括密封,用生石灰、木炭、硅胶、氯化钙等吸湿,气调养护(用充氮降氧、充二氧化碳降氧或抽真空降氧等方法),冷藏(将温度控制在10°C以下、0°C以上);3.药剂熏蒸(用磷化铝、环氧乙烷等熏蒸剂进行熏蒸,但要小心使用)。

(三)容易发霉的常见中药:1.根及根茎类,如党参、当归、人参、知母、紫菀、天冬、怀牛膝、泽泻、独活、玉竹、黄精等。

2.果实种子类,如白果、柏子仁、胡桃仁、火麻仁、橘络、全瓜蒌、山茱萸、女贞子、莲子心、桑椹、巴豆、千金子、枸杞、大枣等。

3.花类,如菊花、红花、金银花等。

4.全草、叶类,如马齿苋、大蓟、小蓟、豨莶草、鹅不食草、车前草、龙葵、蒲公英、扁蓄、桑叶、大青叶等。

中药贮存中常见的变异现象及防护

中药贮存中常见的变异现象及防护

中药贮存中常见的变异现象及防护千金医药质量部:虞坚忠春末夏初季节,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地域潮湿,空气含水量普遍偏大(相对湿度达75%以上),加上天气温度回升,致使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很容易在储藏、养护不当的情感下产生霉、生虫、泛油等变异现象。

为最大限度的防止中药材、中药饮片的变异发生,今天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有关中药贮存中常见的变异现象及其防护。

一、霉变霉变又称发霉,是指霉菌在中药表面或内部滋生的现象。

中药表面附着的霉菌在温度(20°C-35°C)、相对湿度达75%以上或中药含水量超过15%和足够的营养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并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酶溶蚀药材组织,致使中药成分发生变化。

(一)中药发霉的主要原因:1.中药内含可供霉菌生长、繁殖的养料(中药含水分、蛋白质、淀粉、糖类及黏液质等);2.受潮湿影响;3.中药本身“发汗”(中药含水量较高,在相对密闭的条件下温度升高时,内部的水分就会蒸发至表面的现象,也称水淞);4.生虫后引起发霉(中药被害虫蛀蚀后,害虫在生活过程中要排泄代谢产物,散发热量。

因此,中药温度湿度增加,从而给微生物创造了生长繁殖的条件,往往引起霉变);5.环境不清洁。

(二)中药霉变的防护措施:1.严格控制中药含水量;2.调控贮藏环境,包括密封,用生石灰、木炭、硅胶、氯化钙等吸湿,气调养护(用充氮降氧、充二氧化碳降氧或抽真空降氧等方法),冷藏(将温度控制在10°C以下、0°C以上);3.药剂熏蒸(用磷化铝、环氧乙烷等熏蒸剂进行熏蒸,但要小心使用)。

(三)容易发霉的常见中药:1.根及根茎类,如党参、当归、人参、知母、紫菀、天冬、怀牛膝、泽泻、独活、玉竹、黄精等。

2.果实种子类,如白果、柏子仁、胡桃仁、火麻仁、橘络、全瓜蒌、山茱萸、女贞子、莲子心、桑椹、巴豆、千金子、枸杞、大枣等。

3.花类,如菊花、红花、金银花等。

4.全草、叶类,如马齿苋、大蓟、小蓟、豨莶草、鹅不食草、车前草、龙葵、蒲公英、扁蓄、桑叶、大青叶等。

中成药不合理使用的常见原因及对策

中成药不合理使用的常见原因及对策

中成药不合理使用的常见原因及对策摘要:近年来,关于中成药的研究在临床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随着研究和开发的深入,中成药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各种各样的中成药制剂也随之产生,并得到了广大病人和医务人员的青睐。

这些制剂有着简单、便于携带的特点,但在实际使用中却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问题,尤其是在某些西式医院里,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使得中成药的疗效大大下降,造成了中成药的大量损耗和浪费,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险,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制约中医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中成药;不合理使用;常见原因;对策前言:在中医院的临床工作中,中药以及中医手段的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些作用中,中药饮片是中医用药的精髓所在,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的理论指导下,以中草药(中药饮片)为主要原材料,按照特定的生产工艺和制剂标准,按照特定的生产工艺和制剂标准,制作出了不同剂型的中药产品。

这两种药品的正确使用与病人的生活和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

近几年,我国中医药用药种类增多,用量增多,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现象。

旨在探索在中医辨证论治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剖析,从而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科学依据。

1中成药不合理使用的常见原因分析1.1用法用量不当一直以来,很多人都以为,中药没有任何副作用,没有什么剂量限制,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想加多少就加多少。

所谓药到病除,就算是中药,也会有副作用,所以还是要限制服用的好。

近几年来,因用药不当而导致中成药中毒等副作用的病例呈上升趋势。

例如,因食用过多而造成人参误用症候群,严重者会出现失去自我意识、神志不清的情况;安宫牛黄丸致水银中毒所致的肾功能衰竭,等等。

感康敏片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药物,临床上常伴有急性肝损伤的病例。

事实上,中药的用量是有讲究的,太少了,药效发挥不出来,太多的话,会造成不良反应。

1.2含毒性药品的不合理应用一系列不合理的用药问题,都是由临床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等因素造成的。

例如,一些中成药由于其本身含有一些有毒的物质,如果服用不当,会对病人产生很大的伤害。

中药储存与养护基本知识

中药储存与养护基本知识

中药储存与养护基本知识一、中药品质变异现象中药(含中成药)在运输、储藏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当,在外界条件和自身性质的相互作用下,会逐渐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出现发霉、虫蛀、变色、变味、泛油等现象,直接影响中药的质量和疗效,这种现象称为中药品质变异现象。

中药在储藏过程中的变异现象是很复杂的,变异不仅取决于各种中药本身的性123质,而且和外界环境的影响123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我们123必须探讨变异现象的种类,123了解发生变质现象的原因123积极地进行防治。

1.霉变霉变又称发霉,是霉菌在中药表面或内部的滋生现象。

中药表面附着的霉菌在适宜的温度(20~35℃)、湿度(相对湿度75%以上或中药含水量超过15%)和足够的营养条件下进行生123长繁殖,分泌的酶溶蚀药材组织,以致使中药有效成分发生变化而失效。

霉菌是指真菌中不形成大的子实体的全部丝状菌类,常寄生于有机体或腐生于粮食、食品、中药或其他产品上使之发霉变质,有的霉菌还可产生毒素,危害人与动物的健康。

如黄曲霉毒素、杂色曲霉素、黄绿青霉素、灰黄霉素等。

常见的霉菌有黑酵菌、云白酶、绿霉菌、兰霉菌等几类。

中药发霉的主要原因有123:⑴中药内含有养料可供霉123菌的寄生许多中药都含123有蛋白质、淀粉、醣类及黏123液质等,给霉菌的生长、繁123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123⑵受潮湿的影响一般中123药在储藏前虽经干燥,但在123储藏的过程中仍易吸潮,特123别是在霉雨季节,空气很潮123湿,中药极易从外界吸收水123分,从而提高了中药的含水123量,此时的外界温度也适合123霉菌的生长、繁殖,导致中123药霉烂变质。

⑶中药本身“123发汗” 中药当受到焖热123时,内部的水分就会蒸发至123表面,这种现象称之为“123 汗”。

凡发汗的中药其外表123必定潮湿,在适宜的温度下123,霉菌菌落极易生长,并由123中药的表面逐渐深入内部,123引起中药霉烂。

⑷生虫后引123起发霉中药被害虫蛀蚀123后,害虫在生活的过程中要123排泄代谢产物,散发热量123因此,中药的温度升高、123度增加,从而给微生物创造123了生活的条件,往往引起霉123变。

中药养护学 第二章变异现象

中药养护学  第二章变异现象
毛霉:主要危害受潮的中药材。
根霉:根霉是较常见的一种霉菌,在药材上寄生颇多,其分解淀粉和脂 肪的能力较强,对中成药及含淀粉、蛋白质、脂肪较高的原料药材有较 大的危害。
黑根霉
黑曲霉:含水分较高的中药常受其害而引起霉腐。 黑曲霉
二、中药发霉的主要原因
药材霉变的原因是由于大气中存在着许多真菌孢子,当 其落在药材表面后,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下即萌发为菌丝 ,并分泌一种酵素,溶蚀药材组织,使药材有效成分破坏 ,失去药用价值。引起药材发霉的主要因素有:
二、中药泛油的原因 1、中药本身的性质
药材在贮存过程中是否走油,起主要作用的是药材本身的 性质。
一般含脂肪油较多的种仁类药材,如柏子仁、桃仁、郁李 仁和苦杏仁等;含粘液质、糖质较多的药材,如麦门冬、天 门冬、黄精和枸杞子等都较容易走油,故在贮存这类药材时 应特别注意做好防止走油的工作。
2、温度、湿度的影响
(2)较易发霉的中药:知母、苍术、木香、商陆、山奈 、夜交藤、黄芩、远志、白茅根、葛根、白芨等(其中除 了山奈、夜交藤、黄芩、远志、白茅根、白芨外,其它还 易泛油,木香、牛膝、百部、黄精、山奈、苍术、薤白、 白芨等还易生虫)。
2.果实种子类药材 易泛油、发霉的果实种子类药材,按 其易泛油、发霉程度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常见霉菌的种类
常见的霉菌有曲霉、青霉、毛霉、根霉、木霉和黑酵菌、云白霉、绿霉 菌、兰霉菌等几种。霉菌的菌体结构比较复杂,菌落呈绒毛状或疏松的 棉絮状,孢子有多种颜色。霉菌的菌丝体由许多分枝菌丝所构成,菌丝 为棉絮状、毛状、网状、团状或粉状。如在发霉的药材上,往往能见到 许多毛状、线状、网状物或斑点,这就是各种不同霉菌孢子萌发的菌丝 。
害虫,或者是未生虫与已生虫的药材一同启运,都会遭到感染。如果药 材的包装不严或受损坏,在运输途中更易感染害虫。

中药贮存中常见的变异现象防护

中药贮存中常见的变异现象防护

中药贮存中常见的变异现象及防护千金医药质量部:虞坚忠春末夏初季节,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地域潮湿,空气含水量普遍偏大(相对湿度达75%以上),加上天气温度回升,致使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很容易在储藏、养护不当的情感下产生霉、生虫、泛油等变异现象。

为最大限度的防止中药材、中药饮片的变异发生,今天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有关中药贮存中常见的变异现象及其防护。

一、霉变霉变又称发霉,是指霉菌在中药表面或内部滋生的现象。

中药表面附着的霉菌在温度(20°C-35°C)、相对湿度达75%以上或中药含水量超过15%和足够的营养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并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酶溶蚀药材组织,致使中药成分发生变化。

(一)中药发霉的主要原因:1.中药内含可供霉菌生长、繁殖的养料(中药含水分、蛋白质、淀粉、糖类及黏液质等);2.受潮湿影响;3.中药本身“发汗”(中药含水量较高,在相对密闭的条件下温度升高时,内部的水分就会蒸发至表面的现象,也称水淞);4.生虫后引起发霉(中药被害虫蛀蚀后,害虫在生活过程中要排泄代谢产物,散发热量。

因此,中药温度湿度增加,从而给微生物创造了生长繁殖的条件,往往引起霉变);5.环境不清洁。

(二)中药霉变的防护措施:1.严格控制中药含水量;2.调控贮藏环境,包括密封,用生石灰、木炭、硅胶、氯化钙等吸湿,气调养护(用充氮降氧、充二氧化碳降氧或抽真空降氧等方法),冷藏(将温度控制在10°C以下、0°C以上);3.药剂熏蒸(用磷化铝、环氧乙烷等熏蒸剂进行熏蒸,但要小心使用)。

(三)容易发霉的常见中药:1.根及根茎类,如党参、当归、人参、知母、紫菀、天冬、怀牛膝、泽泻、独活、玉竹、黄精等。

2.果实种子类,如白果、柏子仁、胡桃仁、火麻仁、橘络、全瓜蒌、山茱萸、女贞子、莲子心、桑椹、巴豆、千金子、枸杞、大枣等。

3.花类,如菊花、红花、金银花等。

4.全草、叶类,如马齿苋、大蓟、小蓟、豨莶草、鹅不食草、车前草、龙葵、蒲公英、扁蓄、桑叶、大青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成药常见质量变 异现象
中成药常见 质量变异现象
重要知识点
常见的质量变异现象及代表性中成药
中成药的保管与养护
一、中成药贮存中常见的质量变异现象 最常见的变质现象有虫蛀、霉变、酸败、挥发、沉淀等。
1.虫蛀:如蜜丸、水丸、散剂、茶曲剂等。
2.霉变:有蜜丸、膏滋、片剂等。 3.酸败:易发生酸败的成药有合剂、酒剂、煎膏剂、糖浆剂、 软膏剂等。
中成药的保管与养护
一、中成药贮存中常见的质量变异现象 最常见的变质现象有虫蛀、霉变、酸败、挥发、沉淀等。
4.挥发:挥发,是指在高温下中成药所含挥发油或乙醇散失。 如芳香水剂、酊剂等。
5.沉淀:沉淀,是液体制剂的一种常见变质现象。中成药的 液体制剂,在温度和pH 的影响下易发生沉淀,例如药酒、口 服液、针剂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